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地理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知識點

地理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知識點

發布時間: 2021-03-13 16:47:40

①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特點及形成原因(高中地理必修二內容)

按利用方式分為 商業用地 工業用地 住宅用地等
組成三種模式 同心專圓(如成都)屬 ,扇形(如沈陽) ,多核心(如淄博)
特點: 受 交通便捷程度 和 距市中心遠近 影響
原因; 每一塊土地用於哪種活動取決於各種活動願付的租金高低

②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有什麼特點

答: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是總體
容易產生「熱島效應」、逆溫加劇,加重環境污染。

③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中什麼是主導風向和河流流向

主導風向就是該城市一年中最多天吹的一種風或多個風。比如我國東部季風區的城市的主專導風向就是東南風與屬西北風。
河流流向就是穿越該城區的河流流向哪邊。具體的流向,你得根據該城區的等高線圖(河流流向和等高線凸出方向相反),或者說題上會給你標出來。

④ 城市空間的結構 地理定義是什麼

城市空間結構
城市空間結構是城市要素在空間范圍內的分布和組合狀態,是城市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空間投影,是城市社會經濟存在和發展的空間形式。城市空間結構一般表現在城市密度、城市布局和城市形態三種形式,因此,城市空間結構就有內部空間結構與外部空間結構之分。 就城市功能對城市進行分區,可劃分為商業區、居住區、市政區與公共服務區、工業區、交通與倉儲區、風景瀏覽區與城市綠地、特殊功能區。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條件、歷史文化因素、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運輸狀況等。

⑤ 城市地域結構與城市空間結構

構成城市的具有各種功能及其相應的物質外貌的功能分區版 城市地域結構
。又稱城市權內部結構。現代城市是一個有動力的有機體,它是在一定空間范圍內不 城市地域結構
斷演變和發展的。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職能分化帶動形態的分化形成城市內部空間布局,各個功能區有機地構成城市整體。城市地域結構是城市地理學基本研究課題之一。
城市空間結構是城市要素在空間范圍內的分布和組合狀態,是城市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空間投影,是城市社會經濟存在和發展的空間形式。城市空間結構一般表現在城市密度、城市布局和城市形態三種形式,因此,城市空間結構就有內部空間結構與外部空間結構之分。

⑥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變化的因素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是隨著城市的發展而逐漸形成和變化的。例如,在城市發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圍狹小,它的各類功能用地混雜布置,沒有明確的功能分異,市中心以市場、交通等優勢吸引了工業的自然團聚。隨著工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和第三產業的興起,市中心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問題日漸突出。為了降低成本、保護環境,市區的工廠企業紛紛向外搬,原有的工業用地就可能被改造為商業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隨之發生變化。

經濟因素是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變化的主要因素;

其他影響因素見照片

⑦ 城市空間結構,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城市地域結構,土地利用模式,社會區,城市功能分區

城市空間結構——城市要素在空間范圍內的分布和組合狀態,是城市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空間投影,是城市社會經濟存在和發展的空間形式。城市空間結構一般表現在城市密度、城市布局和城市形態三種形式,因此,城市空間結構就有內部空間結構與外部空間結構之分。

城市地域結構(又稱城市內部結構)——構成城市的具有各種功能及其相應的物質外貌的功能分區。現代城市是一個有動力的有機體,它是在一定空間范圍內不斷演變和發展的。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職能分化帶動形態的分化形成城市內部空間布局,各個功能區有機地構成城市整體。

土地利用模式的主要類型有:商業用地,商住用地,居住用地,工業用地,機關團體社區用地,文教用地,市政設施用地,碼頭倉庫用地,綠化用地,道路用地等。

城市功能分區——按功能要求將城市中各種物質要素,如工廠、倉庫、住宅等進行分區布置,組成一個互相聯系、布局合理的有機整體,為城市的各項活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根據功能分區的原則確定土地利用和空間布局形式是城市總體規劃的一種重要方法。
就城市功能對城市進行分區,可劃分為商業區、居住區、市政區與公共服務區、工業區、交通與倉儲區、風景瀏覽區與城市綠地、特殊功能區。
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條件、歷史文化因素、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運輸狀況等。

核心邊緣理論強調區域經濟增長的同時,必然伴隨經濟空間結構的改變。經濟活動空間結構形態基本上可分為四種,即離散型、聚集型、擴散型、均衡型。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空間結構的變化可劃分為如下四個階段:
1、前工業化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結構以農業為主,工業產值比重小於10%,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小。城鎮發展速度慢,各自成獨立的中心狀態。區際之間經濟聯系不緊密,城鎮的產生和發展速度慢,城鎮等級系統不完整。
2、工業化初期階段:城市開始形成,工業產值在經濟中的比重在10%一25%之間,核心區域與邊緣區域經濟增長速度差異擴大。區域內外的資源要素是由經濟梯度較低的邊緣區流向梯度較高的核心區。核心區域經濟實力增大,必然導致政治力量集中,使核心區域與邊緣區域發展不平衡進一步擴大。
3、工業化成熟階段:快速工業化階段,工業產值在經濟中比重在25%一50%。核心區發展很快,核心區域與邊緣區域之間存在不平衡關系。在工業化成熟期,核心區的資源要素開始迴流到邊緣區,邊緣區工業產業群開始集聚。
4、空間相對均衡階段:後工業化階段,出現資金、技術、信息等從核心區域向邊緣區域流動加強。整個區域成為一個功能上相互聯系的城鎮體系,形成大規模城市化區域,開始了有關聯的平衡發展。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