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八上知識點巧
❶ 八上地理知識點
是要發郵箱還是直接貼上來?比較多。 是人教版的嗎?
八年級地理知識點
我國的位置
1、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2、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3、經緯度位置:4°N—53°N;73°E—135°E,東西跨經度60多度(跨5個時區,相差4個小時),南北跨緯度近50度。大部分在北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
4、領土的四端:最北:漠河鎮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最南:曾母暗沙
最西:帕米爾高原;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匯合處。
臨海:和大陸直接相臨的海域。我國的臨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太平洋。
內海:渤海和瓊州海峽。
海峽:台灣海峽、瓊州海峽、渤海海峽
半島:我國的半島自北向南有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雷州半島。
島嶼:我國第1、第2、第3、第4大島分別是台灣島、海南島、崇明島、舟山島。浙江省是我國島嶼分布最多的省。
5、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居第3位。陸界線:2萬多千米
6、瀕臨的海洋:從北往南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及太平洋。海岸線長1.8萬千米。內海有渤海和瓊州海峽。
8、陸上鄰國:14個: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不、緬、老、越
9、隔海相望的國家:日、韓、菲、馬、文、印尼
10、三級行政區劃:省、縣、鄉三級及特別行政區
11、34個省級行政單位:23個省、5個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4個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和2個特別行政區(香港、澳門)
12、各省級行政區的簡稱和行政中心:p8
13、人口數量世界第一: 2000年達12.95億;佔世界21.2%。省區分布:最多:河南省;最少:澳門。
15、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口增長快的主要原因:(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2)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上升。
16、地理分布特點:東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多;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少。(沿海河湖、平原、
盆地交通和經濟發達等地區人口多)
17、我國人口總量仍持續增長的原因:人口基數大,青少年比重高。
18、我國人口的基本國策: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19、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漢族人口佔92%,少數民族佔8%。56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不一:壯族人口最多。
21、我國民族分布特點:大雜居、小聚居。漢族主要分布在東部的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
22、獨特的民族風情:彝族 ——火把節 白族——三月三歌會 藏族——曬佛節 傣族——潑水節 回族——古爾邦節
蒙古族——那達慕大會 漢族——賽龍舟 朝鮮族——跳跳板 苗族侗族——蘆笙節
23、我國地勢的突出特徵: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分布
階梯名稱 平均海拔 地形類型 分界線
第一階梯 4000米以上 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 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二階梯 1000—2000米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塔里木盆地、
四川盆地雲貴高原、准噶爾盆地
第三階梯 500米以下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三大丘陵
24、西高東低的地勢對氣候、河流、交通、經濟、水能的影響:
(1)對氣候:使暖濕氣流從東至西深入內地形成降水;
(2)對河流:許多大江大河自西向東流入海洋;
(3)對交通:東西向的河流溝通了東西交通;
(4)對經濟: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聯系;
(5)對水能:在階梯的交界處,落差大,水能豐富,有利發電。
25、山脈兩側的地形區
①大興安嶺西側內蒙古高原東側東北平原 ②太行山西側黃土高原東側華北平原 ③巫山西側四川盆地東側長江中下游平原 ④橫斷山脈西側青藏高原東側四川盆地或雲貴高原 ⑤昆侖山脈北側塔里木盆地南側青藏高原 ⑥天山山脈北側准噶爾盆地南側塔里木盆地
26、主要山脈走向:(1)東-西走向三列:(靠北)天山、陰山、(中間)昆侖山脈、秦嶺、(靠南)南嶺
(2)東北-西南走向三列:(西側)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間)長白山脈、武夷山脈、(東邊)台灣山脈 (3)南-北走向: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脈 (4)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祁連山脈(5)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27、中華五嶽: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28、我國地形特點:復雜多樣,五種地形類型齊全(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山區面積廣大。
29、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世界屋脊,雪山連綿,冰川廣布,大江大河發源地;內蒙古高原——地表坦盪,一望無際。
黃土高原——千溝萬壑,黃土廣布;雲貴高原——石灰岩廣布,地表崎嶇
30、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最大;內有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和豐富的油氣資源;准噶爾盆地——綠洲和墾區,受大西洋濕潤氣流影響。柴達木盆地——內陸高原盆地,四川盆地——紫色盆地,內有成都平原(天府之國)
31、三大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
32、三大平原:東北平原——最大,黑土廣布;華北平原——黃淮海平原,地勢低平;長江中下游平原——魚米之鄉
33、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1)氣候復雜多樣、(2)季風氣候顯著、(3)多特殊天氣、(4)多旱澇災害
34、我國冬季氣溫分布特點:南北溫差大。成因:緯度位置
35、我國夏季氣溫分布特點:南北普遍高溫。成因:緯度位置
36、我國的溫度帶: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高原氣候區。
37、空間上分布即地區分布:從東南沿海向西內陸遞減。成因:受夏季風影響。
38、時間上分布即季節變化與年際變化:降水集中在夏秋季節,降水年際變化大。
39、我國的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山高原氣候。
40、我國洪澇災害的原因:(1)夏季風與雨帶進退的「失常」,往往會造成旱澇災害。如果夏季風推進遲緩,久久徘徊在南方,則會導致「南澇北旱」;(2)如果夏季風推進迅速,且在北方滯留時間長,則容易出現「北澇南旱」
41、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劃分:大興安嶺—陰山—岡底斯山為界線
42、季風氣候顯著的原因:位於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南部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間,海陸熱力差異大。
43、我國的特殊天氣:寒潮、梅雨、台風、沙塵暴等。
44、內外流區的劃分界線:大致是大興安嶺—陰山—岡底斯山
45、主要外流河及注入的海洋
注入太平洋:黑龍江、烏蘇里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閩江、珠江、瀾滄江
注入印度洋:雅魯藏布江、怒江。注入北冰洋:額爾齊斯河
46、外流河的水文特徵:隨著雨帶由南向北推移,河流水量驟增,水位上漲,形成汛期。隨著冬季風……枯水期。
47、內流河的水文特徵:夏季,隨著冰雪融化,內流河水量增多;冬春季節河流流量減少,甚至斷流。內流河大部分屬於季節性河流。(注意:我國東北的河流有兩個汛期,即春汛和夏汛)
48、主要內流河:塔里木河:我國最長的內流河,位於塔里木盆地北部。
49、我國的主要湖泊
(1)青藏高原湖區:青海湖是我國第一大內流湖,也是我國最大的湖泊。
(2)東部平原湖區:鄱陽湖(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
50、長江 發源地: 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源頭: 沱沱河。(黃金水道)
流經省區: 青、川 、藏、滇、渝、鄂、湘、贛、皖、蘇、滬 (6300千米,中國第一,世界第三。)
流經主要地形區: 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
主要支流:雅礱江、大渡河岷江(宜賓)、 嘉陵江(重慶)、漢江(武漢)、烏江、沅江湘江(洞庭湖)、贛江(鄱陽湖)
上、中、下游分界點:宜賓——宜昌——湖口
51、黃河 發源地: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源頭:卡日曲。流經省區:青、川、甘、寧、內蒙古、晉、陝、豫、魯
流經主要地形區: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 。主要支流:大通河(蘭州)、湟水(西寧)、洮河、汾河、洛河(2個)、涇河、渭河。上、中、下游分界點:河口——舊孟津
51、「地上河」的成因與危害及治理
(1)成因:黃土高原土層疏鬆,地形支離破碎中游地區夏季降水集中,沖刷作用大中游地區植被差下游地區是平原,水流平緩,泥沙沉積。(2)危害:在於下游的決口改道。
(3)治理:根本在於加強上中游地區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植樹造林;修築梯田;打壩淤地; 下游:加固江防大堤;修建分洪工程;修建水利樞紐工程。
52、什麼是自然資源:自然資源是存在於自然界的能為人類提供福利的物質與能量。
53、主要類型: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
54、自然資源的特徵:(1)自然資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變的。
(2)自然資源數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
(3)自然資源質量在各個地區是有差異的。
(4)自然資源分布的規律性和不均勻性。
(5)自然資源的狀況處在不斷變化之中。
55、我國土地資源的特徵:人多地少、類型齊全、區域差異明顯。
56、「人多地少」也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不及世界的1/3。
(1)各類土地資源齊全:耕地、林地、草地等。(2)用佔世界7%的耕地養育佔世界22%的人口。(1.3億公頃)
57、耕地分布在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和盆地地區(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
58、林地分布在東北(原生林)、西南(原生林)、東南山區(人工林和次生林)
59、草地分布在內蒙東部,青藏高原的東部和南部、天山山麓。
60、我國難以利用的土地比重較大,分布在新疆,內蒙古和青藏高原
61、珍惜每一寸土地
(1)耕地存在的問題:人均少,後備土地資源不足,工礦與建築用地佔用及亂佔耕地,使耕地面積減少——對策:提高耕地的生產力,適當開墾荒地,提高利用率。
(2)林地存在的問題:管理不力,濫伐現象嚴重—對策:營林造林護林采育結合,永續利用
(3)草地存在的問題:超載,管理不力,造成退化——劃區輪牧,防災。
62、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懸殊——東多西少,南豐北缺。
(1)南方約佔全國總面積的40%,卻佔全國總流量80%以上。
(2)黃、淮、海流域(華北平原)面積佔全國耕地的38%,以上但水資源只佔6%。
63、時間分配不均及其對生產的影響。
(1)季節變化大,夏秋多冬春少。(2)年際變化大。(3)對生產的影響——易造成乾旱和洪澇災害。(4)採取的措施:修建水庫
64、空間分配不均及其對生產的影響。
(1)南豐北缺。(2)解決方法:跨流域調水。
65、緩解缺水問題的根本途徑:節約用水,科學用水,保護水資源,防止水污染。
66、跨流域調水:引灤入津、引黃濟青
67、(1)西線: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黃河。(2)中線:漢江上游丹江口水庫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北京、天津。(3)東線:長江下游揚州處沿京杭運河——天津。
68、中國主要水電站:(1)黃河——龍羊峽 李家峽 劉家峽、青銅峽、萬家寨、三門峽、小浪底,(3)雅礱江——二灘,(4)長江——三峽、葛洲壩,(6)珠江——天生橋、岩灘。
69、優越的海洋自然環境
(1)地跨多個溫度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2)大陸架面積寬廣。(3)海水溫度適中。
(4)海洋生物種類2萬余種,其中魚類3000多種,經濟魚類70多種。
70、四大海產: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
71、四大漁場:黃渤海漁場、舟山漁場(最大)、南海沿岸漁場、北部灣漁場。
72、我國的海水養殖品種:海帶、紫菜、蝦、扇貝、牡蠣、鮑魚。
73、海上油田及分布:渤海灣盆地、東海盆地、北部灣盆地等
74、海洋化學資源:提取海鹽、和鎂、溴、碘等化學元素。
75、四大鹽場:85%的海鹽在淮河以北的北方鹽區,長蘆鹽場最大,還有鶯歌海鹽場、布袋鹽場、淮北鹽場。
76、我國海洋資源面臨的嚴峻問題:海洋災害頻繁、局部海域環境污染加劇、近海漁業資源衰竭。
77、為了保護「藍色國土」,需要實行海洋資源的綜合管理,提高海洋環境保護的執法力度,用高科技促進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78、赤潮(紅潮):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環境條件下暴發性增值而造成的。
79、秦嶺:經過的省級行政區:甘肅、陝西。東西走向。黃河與長江的分水嶺。
80、淮河:發源於桐柏山,向東流經河南、安徽、江蘇,注入洪澤湖。
81、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1)1月平均氣溫0攝氏度等溫線。(2)800毫米年降水量線。(3)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分界線。
(4)暖溫帶和亞熱帶分界線。(5)旱地和水田種植分界線。
82、四大地理區域的分界線:秦嶺——淮河線;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一、二級階梯分界線。(三線劃四塊)
83、四大地理區域: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
84、三大棉區:黃河流域棉區,長江流域棉區,新疆棉區
85、北方地區農作物:(1)長城以北小麥、玉米、高粱、大豆、馬鈴薯、甜菜(一年一熟),(2)長城以南冬小麥、玉米、棉花、蕎麥、甘薯、穀子(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
86、南方亞熱帶地區農作物:水稻、油菜、柑桔、茶葉、甘蔗等
87、南方熱帶地區農作物:天然橡膠、椰子、咖啡、胡椒、劍麻、油棕等
88、東北「三寶」:人參、鹿茸、貂皮
89、青藏高原稀有動物:藏羚羊、雪豹、野驢
90、青藏地區的牲畜:氂牛、藏綿羊、藏山羊
91、青藏地區的農作物:青稞、豌豆、小麥、油菜
92、5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93、南方地區8個沿海開放城市: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
94、熱帶作物生產基地:海南島、台灣島南部、雷州半島和雲南西雙版納。
95、油田: (黑龍江)大慶油田、(遼寧)遼河油田、(河北)華北油田、(河南)中原油田、(山東)勝利油田、(新疆)克拉馬依、塔北、塔中油田。
96、煤礦:(黑龍江) 鶴崗 雞西煤礦,(山西)大同 陽泉 西山煤礦,(陝西)神府、銅川煤礦,(河北)開灤、峰峰煤礦,(河南)平頂山煤礦,(四川)攀枝花煤礦
97、鐵礦:(遼寧)鞍山 本溪鐵礦,(河北)遷安鐵礦,(安徽)馬鞍山鐵礦,(江西)大冶鐵礦,(海南)石碌鐵礦,(四川)攀枝花鐵礦,(內蒙古)白雲鄂博。
98、有色金屬:(內蒙古)白雲鄂博-稀土礦,(黑龍江)呼瑪-金礦,(山東)招遠-金礦,(甘肅)金昌-鎳礦,(江西)德興-銅礦,(江西)大余-鎢礦,(湖南)錫礦山——銻、水口山-鉛鋅礦,(貴州)銅仁-汞礦,(雲南)個舊-錫礦,(廣西)平果-鋁土礦。
99、年太陽總輻射量最高——西藏,最低——四川盆地
100、青藏地區的農業:(1)湟水谷地、(2)雅魯藏布江谷地——(河谷農業,地勢較低,氣溫較高)
101、青藏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的發源地。
102、柴達木盆地:(聚寶盆,四周環繞著阿爾金山、祁連山、昆侖山)石油、天然氣、鉀鹽。
103、西藏的交通:(1)公路:青藏、川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
(2)鐵路:青藏鐵路,(西寧、格爾木、昆侖山口、沱沱河沿、安多、那曲、當雄、拉薩)
104、雅魯藏布江注入印度洋,水能資源位居我國第二。
105、青藏地區的潔凈能源:水能資源、地熱資源、太陽能。
106、新疆的地形:「三山夾兩盆」(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准口葛爾盆地、塔里木盆地)
107、西北地區大體上位於長城——祁連山脈——阿爾金山脈——昆侖山脈以北。
108、西北地區農業多為綠洲農業(天山山麓、河西走廊、寧夏平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口葛爾盆地)
109、新疆瓜果香甜的原因:白天日照充足,熱量豐富,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很高;到了夜晚,驟然降溫,大氣和土壤中的熱量迅速散失,植物進入「休眠」狀態,使養分得以有效積累。
110、西部大開發戰略:(1)石油和天然氣的開發,(2)中心城市和科技創新基地的建設,(3)交通運輸和通信設施的改善,(4)新疆長絨棉、優質瓜果和畜牧業生產基地的擴大等。
111、西氣東輸工程:新疆輪南氣田——上海,每年輸氣120億立方米,可穩定供氣30年。
112、
(一)半半的北方地區
地形類型:以平原為主,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兩年三熟、一年兩熟
工業基地:遼中南(東北)重工業基地、京津唐綜合性工業基地
商品糧基地:三江平原、江淮平原、松嫩平原
(二)濕熱的南方地區
地形類型:以平原、丘陵為主,包括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東南丘陵、雲貴高原
耕作制度:一年兩熟至三熟
(三)乾旱的西北地區:(新疆「三山夾兩盆」)
1、地形類型:高原(內蒙古高原)和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
2、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早穿棉、襖午穿紗…)
3、區域特徵:乾旱;(其中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為我國最大的沙漠)
4、河 湖:河湖稀少,多為內流河和內流湖,最長的內流河為塔里木河。
5、植 被:隨降水量自東向西遞減,地面植被由東向西呈: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6、農 業:
(1)畜牧 業 內蒙古三河馬、三河牛;寧夏灘羊;新疆細毛羊
(2)灌溉農業
①引 黃河水 灌溉: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兩地被稱為「塞上江南」
②引高山雪水灌溉:河西走廊和新疆山麓的綠洲農業,吐魯番葡萄、哈密瓜、新疆長絨棉
(四)高寒的青藏地區:
1、地形類型:高原(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山地和盆地(柴達木盆地「聚寶盆」)為主
2、氣候類型:高原高山氣候為主
3、區域特徵:高寒
4、河 湖: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等,最大的湖泊為青海湖(鹹水湖)
5、植 被:高原高寒草地
6、行政中心:西寧(青海)位於湟水谷地;拉薩(自藏)位於雅魯藏布江谷地
7、河谷農業:雅魯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8、畜牧 業:藏氂牛、藏綿羊
113、經濟發展的「先行官」是交通運輸。在各種交通運輸線中,鐵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
114、貴重或急需的貨物而數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運送;容易死亡或變質的貨物,多採用公路 運送;大宗笨重貨物,遠距離運輸,一般選擇水運、鐵路 運送。P97活動題
115、農業的生產部門有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
116、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民的基礎主業。
117、西部地區天然草場廣布,有我國四大牧區是內蒙古牧區、青海牧區、新疆牧區、西藏牧區。
118、林業集中分布在東北、西南、東南 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地區是我國淡水漁業最以達的地區。
119、糧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麥公布呈現「南稻北麥 」格局。P101表格
120、油料生產形成了長江油菜帶和黃淮花生區 兩大生產區。
121、糖料作物則呈現明顯的「南甘北甜 」的分布特點。
122、棉花生產以北方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 三大棉區。
123、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工業分為重工業(產品是生產資料)和輕工業(產品是生活資料)兩種。
124、工業的空間分布
(1)京廣、京滬、哈大等鐵路
(2)長江沿線的上海、南京、武漢、重慶
(3)我國沿海的主要工業基地:P111活動題1、2
①遼中南:重工業基地(煤鐵石油資源豐富,靠近原料產區)
②京津唐: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④滬寧杭: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靠近消費市場)
⑤珠江三角洲: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125、北京的中關村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了試驗區;高新技術產為是以電子和信息 類主業為「龍頭」產業;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民區多依附於大城市 ,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
126、讀圖 「我國主要鐵路干線分布圖」
請把相應鐵路干線序號填到圖上:P91圖
(1)五縱:①京滬線、②京九線、
③京哈—京廣線、④焦柳線、⑤寶成—成昆線
(2)三橫:⑥京包—包蘭線、⑦隴海—⑧蘭新線、
⑨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
(3)我國剛建成的,工程量最大、施工難度最難的是⑩青藏鐵路,西寧—格爾木—拉薩,最難解決的兩大問題是:多年凍土問題 和生態環境保護
127、中國地形圖:主要山脈(見圖)
四大高原:
A:青藏高原(雪山連綿)
B:內蒙古高原(地勢平坦)
C:黃土高原(千溝萬壑)
D:雲貴高原(地面崎嶇)
四大盆地:
①准噶爾盆地 ②塔里木盆地
③柴達木盆地 ④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
Ⅰ:東北平原(我國最大平原)
Ⅱ:華北平原(我國最開闊平原)
Ⅲ:長江中下游平原(「漁米之鄉」)
❷ 八上地理的知識點
1、我國位置的優越性:
半球劃分:東半球、北半球
海陸位置: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
經緯位置: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南部少數地區位於熱帶,沒有寒帶。
最東端 東經135度2分30秒 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交匯處
最西端 東經73度40分 帕米爾高原烏茲別里山口(烏恰縣)
最南端 北緯3度52分 南沙群島曾母暗沙
最北端 北緯53度33分 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漠河縣)
2、我國國土遼闊:
陸地國土: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陸上鄰國14個。
海洋國土:瀕臨的海洋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主要島嶼有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
渤海附近有我國最大的鹽場——長蘆鹽場,東海有我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南海魚類產量和油氣產量均是最大的。
圖見教材4頁。
3、行政區:
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圖教材7頁
各省級行政區名稱、簡稱、行政中心,表教材10頁。
4、人口:
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基本國策:計劃生育。控制人口的數量,提高人口的質量。
我國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9人)的3倍多。
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騰沖為界,東部人口分布密集,西部人口分布稀疏。 各省區面積與人口的比較,圖教材14頁。
5、民族:
我國有56個民族,漢族佔92%。少數民族中壯族人數最多。人口在500萬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滿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雲南省的少數民族數最多。各民族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一些少數民族風情: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傣族族的潑水節、孔雀舞;藏族的集體舞、藏歷年;朝鮮族的長鼓舞等。
6、地勢和地形:
我國地形特點: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大。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西部以山地、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以平原和丘陵為主。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第一級階梯(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第三級階梯。
各階梯概況,海拔、地形特徵見教材22、24、26頁,主要看各階梯都有哪些主要山脈(走向)、高原、盆地以及平原,以及相對位置。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三級階梯狀分布
❸ 地理八年級上冊知識點總結
1、中國從東西半球看,位於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位於北半球。
2、從大洲大洋位置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3、從緯度位置看,大部分位於屬於中緯度地區,屬於北溫帶,南部少部分位於熱帶,沒有寒帶。
4、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世界第三位,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
5、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相鄰的國家有15個。我國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分別是日本、韓國、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6、我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7、全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縣、鄉三級。
8、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9、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人口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速度快。
10、為了使人口數量的增長同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我政府把實行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11、我國人口分布不均,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大,特別是東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區人口密度小。
12、我國人口分界線是黑龍江省黑河市到雲南省騰沖市。
13、我國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河南省,面積最大的省份是新疆省。
14、在我國56個民族中,漢族人口最多,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
15、漢族的分布遍布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最為集中,少數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東北地區。
16、各民族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17、我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建立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民族鄉等。
18、我國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東部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勢的特徵: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
19、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
20、一、二階梯的分界線是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二、三階梯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主要山脈走向:西北-東南走向:祁連山脈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東-西走向:天山山脈――陰山山脈 昆侖山脈――秦嶺, 南嶺 南-北走向:橫斷山脈
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長白山脈―武夷山脈 台灣山脈
21、四大高原是: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雲貴高原 ;
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
三大平原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22、黃土高原的特徵質地疏鬆,水土流失嚴重,溝壑縱橫,內蒙古高原的特徵地面平坦,一望無垠,
青藏高原的特徵:冰川廣布 發展農業生產條件最優越的盆地是(四川)盆地
雲貴高原的特徵地面崎嶇不平(梯田)。 海拔最高的盆地是(柴達木)盆地
緯度最高的盆地是(准噶爾)盆地 面積最大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盆地
24、山區常見的自然災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 27、1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
25、山區包括山地、崎嶇的高原和丘陵,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2/3 。
26、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漠河 ,夏季最熱的地方是新疆吐魯番 。
27、我國從北到南劃分為5個溫度帶是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還有一個地高天寒、面積廣大的高原氣候區。
28、我國年降水量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
29、干濕地區的劃分是依據氣候的干濕程度,我國干濕地區是: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
30、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
31、季風氣候的最大優點是雨熱同期,是但它會帶來一些災害性天氣如寒潮、水旱災害、台風。
32、我國最大的內河流塔里木河 ,河水主要來自於昆侖山、天山的冰雪融水 。
33、世界上最長,開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運河。 40、黃河發源地巴顏喀拉山,注入渤海。
34、具有「塞上江南」美稱的是寧夏平原 。 42、黃河上中游的分界城市是河口 ,中下游的分界城市是孟津。
35、黃河下遊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 」。
36、黃河在流經中遊河段後,產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流經的地形是黃土高原。
37、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山脈,注入東海,它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有「水能寶庫」和「黃金水道 」之稱。
38、長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城市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城市湖口。
39、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遊河段。宜賓以下城市四季都能通航。
40、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的三個主要來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北面的漢江。
41、我國自然資源的特點是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42、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設用地。
43、我國主要是耕地少、林地多、難利用土地眾多,土地資源不足,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
44、我國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內陸地區。
45、土地資源的人為破壞現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亂佔耕地。
46、土地資源的基本國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
47、地球上的水:海洋水佔97%,淡水資源只佔2.5%
48、地球上的淡水資源主要為兩極和高山的冰川。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淺層地下水。
49、我國水資源總量少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位於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計算,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
50、我國水資源南豐北缺,特別華北和西北地區缺水最為嚴重。解決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的有效辦法之一是跨流域調水(南水北調工程,引灤入津工程,引黃濟青工程)。
51、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長江水系水調到缺水嚴重的華北、西北地區。
52、針對我國水資源嚴重緊缺的問題,節約用水尤為重要。(農業,工業,家庭的節水方法)
53、在各種交通運輸中,鐵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我國交通運輸網路的分布格局:東密西疏。
54、我國主要的鐵路干線:南北向:京哈線(北京—哈爾濱);
東西向:京包線(北京—包頭)—包蘭線(包頭—蘭州);
隴海(連雲港—蘭州)—蘭新線(蘭州—烏魯木齊);
滬杭(上海-杭州)—浙贛(杭州—株洲)—湘黔(株洲—貴陽)—貴昆(貴陽—昆明)線
京滬線(北京—上海); 京廣線(北京—廣州);京九線(北京—九龍) 焦柳線(焦作—柳州);
寶成線(寶雞-成都)——成昆線(成都—昆明)
我國主要的交通樞紐及經過的鐵路干線:
北京:(京哈線)、(京包線)、(京廣線)、(京滬線 )、(京九線)。 徐州:(隴海線)、(京滬線)。
鄭州:(隴海線)、(京廣線)。 蘭州:(隴海線)、(京包線)、(包蘭線)。
55、農業的生產部門有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
56、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
57、西部地區天然草場廣布,有我國四大牧區是內蒙古牧區、青海牧區、新疆牧區、西藏牧區。
58、林業集中分布在東北、西南、東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地區是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
59、糧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麥公布呈現「南稻北麥」格局。
60、油料生產形成了長江油菜帶和黃淮花生區兩大生產區。
61、糖料作物則呈現明顯的「南甘北甜」的分布特點。
62、棉花生產以北方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三大棉區。
63、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64、北京的中關村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
65、●工業分布特點:(沿海)、(沿河)、(沿交通線)
●工業的空間分布:
(1) 京廣、京哈、京滬等鐵路沿線的全國意義的工業基地。
(2) 黃河流域的(能源開發)工業帶。
(3) 長江沿線的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為中心的沿江經濟發達地帶。
(4) 沿海地區的(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 、(珠江三角洲地區)等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
●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1) 特徵:從業的科技人員比重大;開發研究的費用比例大;產品更新快。
(2) 分布特點:大多依附大城市,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依附於大城市,分布特點呈(大分散)、(小集中)
66、秦嶺-淮河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1、1月份0℃等溫線 2、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3、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線 4、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
5、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6、旱地農業與水田農業的分界線
7、水稻生產與小麥生產的分界線 甘蔗與甜菜的分界線 油菜與花生的分界線
一年一熟,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一年三熟的分界線
8、常綠闊葉林與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 9、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
10、該線以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變化小、有結冰期
該線以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變化大、無結冰期
11、陸運與水運的分界線
❹ 地理知識點記憶要領
地理知識點的記憶方法 北京家教中心
一.「發現」記憶法
所謂發現記憶法,就是在學習、復習地理的過程中,發現問題,重點解決,以此加強記憶的方法。比如,當學生在聽課、做練習、解答問題時,經常會發現自己有概念不清、不得要領以及遺忘的地方。針對這些問題,應扎扎實實地依據課本,逐個解決,這也是再學習、再復習的過程,同時又是加強記憶的過程。尤其是復習時,要將所學地理知識系統化和概括化,逐章按節進行復習,一定會發現自己存在的薄弱環節,有了不足,及時解決,搞懂學通,加強記憶。
二.口訣記憶法
這種方法讀起來朗朗上口,情趣盎然,簡潔明快,新穎獨特。不僅易學易懂,而且記憶方便,是名符其實的「地理快餐」。
如學習《中國地理》中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簡稱,其口訣(看中國政區圖):
黑、吉、遼;內蒙古、京、津;
晉、冀、魯;陝(秦)、甘(隴)、新;
蘇、皖、豫;鄂、湘、贛;
川(蜀)、黔(貴)、滇(雲);寧、青、藏;
滬、浙、閩;台、粵、桂;
海南簡瓊,好記憶。
再如,我國主要大山口訣:(看中國地形圖)
喜馬拉雅(山)、橫斷山,
岡底斯山、昆侖山,
天山、祁連山,
阿爾泰山、賀蘭山,
大小興安嶺、長白山,
陰山、燕山、太行山,
秦嶺、巫山、大別山,
南嶺、武夷(山)、台灣山。
口訣記憶法,最適用於年歲偏小的學生,是他們在學習地理時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一般情況下,他們善於背誦,若能對照地圖記憶,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三.聯系記憶法
就是以點連線,以線拓面的方法聯系記憶。如以鐵路站為點,再沿鐵路線向周圍拓寬,或延伸的面來記憶。當然,完全可以以任何城市或其它重要地理事物為點,延線、拓面,相互記
如學習西北五省、區主要鐵路交通時,先以熟知的西安為點,向西沿隴海線經寶雞,再向西偏北到蘭州。又以蘭州為點,向西北沿蘭新線到烏魯木齊;由蘭州向東北,沿包蘭線經銀川到內蒙古的包頭;由蘭州向西,沿蘭青線到西寧。由西寧繼續向西,是青藏線的西寧至格爾木段。
由寶雞向南沿寶成線經陽平關等到成都,陽平關向東沿陽安線經漢中到安康。安康是襄樊到重慶的襄渝線中間一個站。
從鐵路線分布狀況看,蘭州為西北最大的鐵路樞紐站。另外,隴海線和蘭新線及烏魯木齊到哈薩克的首都阿拉木圖線,是亞歐大陸橋的東段線路。
四.圖片記憶法
地理圖片能夠形象地反映出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它能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課本知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所以在學習時,適當運用觀看與學習內容相應的圖片,是會收到好效果的。高中適用的「中國地圖冊」中,附有大小圖片44幅。有興安林場、大連新港;黃土高原,華北棉田;上海外灘,長江三峽;桂林山水,西沙風光;葛洲壩、日月潭等。課本上的圖片更多。學到相應的章節時,首先應看圖片。如學「熱帶雨林自然帶」,先看「熱帶雨林」景觀圖片,學生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植物特別茂密,喬木、灌木、草本混雜,樹種繁多。地面有大象、犀牛,水中有鱷魚、河馬。樹上有猿猴、猩猩攀緣,空中飛翔著各種鳥類。學生會感知熱帶雨林帶動植物的多樣性、復雜性。學習課本內容時,就容易理解,還可進一步分析這些特徵是如何形成的?從而聯想到與熱帶雨林氣侯有關。所以運用地理圖片,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手段。
五.類比記憶法
從因果關繫上談,基本要素相同,結論必然相一。地中海周圍氣候特點是冬雨夏干。因地處30°~40°N的大陸西岸;冬季受西風影響,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那麼可知,凡在這樣條件下,就具有冬雨夏乾地中海式氣候。北美有,南半球的南美、非洲、澳大利亞都有。
六.地圖記憶法
看地圖、讀地圖、繪示意圖等,這是學習地理最基本的方法,具有容易學、速度快、簡便實用等特點。原則上,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由學習到復習,都不能離開地圖。因為地圖是地理學中重要的直觀語言,它能形象而確切地表示地面上各種地理事物,當然也能反映出各種地理事物來。通過地圖,可以確定出地理方位,區域范圍,展示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距離、形態和分布,便於闡明地理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容易使學生理解地理規律。通過讀圖、分析圖等,可以發展豐富學生的想像力、邏輯思維能力,擴大學生的視野,逐步樹立起敢於向自然界、向地球、向宇宙開拓的精神。
學習各類氣候類型,依地圖學習,好記憶、易理解。如海陸熱力差異而引起的東亞季鳳,是世界上最為明顯強大的季風區。它是由冬、夏氣壓場性質而決定的。冬半年,亞洲大陸內部氣溫低,形成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區;而東面的太平洋面上,比同緯度大陸來說相對氣溫要高些,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壓區和赤道以南的赤道低壓帶。大勢是,陸上高壓,海上低壓,自然存在溫壓梯度的變化,從而形成由陸上高壓區向海上低壓區帶吹的偏北風,叫冬季風。夏半年,溫壓場相反,所以風向也相反。
實際上,上面的季風問題和一些地理問題,雖不是問明地圖,但實質上你要准確無誤的答好問題,也需要一幅鮮明的亞洲地圖或世界地圖浮現在腦海里,才能答得全面准確。
學習中國省、自治區、直轄市、看「中國政區」圖,就容易學習。從而也能盡快地掌握各省、區、市的相互位置、方位、圖形等。若不看圖,只記名稱,必然就會今天記、明天忘,實際等於空對空。但只會看懂地圖、熟悉地圖還不夠,應能理解地圖,才能分析地圖。能將地圖上的內容和已有的地理概念聯系起來,經過分析,從中才能得出新知識。
七.方位法
如《中國地理》「三北」防護林網,教學時將「三北」防護網所跨越的十二個省、市、區可用簡稱按自東向西順序改為:東北區的黑吉遼三省西部,華北區的冀、晉、內蒙古,西北部的陝、甘、寧、青、新。這樣講,學生比較容易記住。
再如高中地理我國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解放初只有九個,隨著工業發展,增加到二十個。台灣省的台北、高雄,港澳地區的香港,人口也在百萬以上。按書上的順序講,學生很難記住,而且查地圖時也忽東忽西,忽南忽北,很不方便。我國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在地理分布上大致排列成「蘭」字形。在教學時,首先在黑板上寫個「蘭」字,然後按「蘭」字筆劃順序填寫北京、天津等城市,引導學生看課本插圖與板圖對照。這樣、學生比較容易記住。
八.解法
找出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系,總結出規律,通過有意識記效果較好。如《世界地理》世界氣候,這一節內容既是本書的重點又是難點。它影響以後章節各大洲各國的區域性氣候學習,同時這節內容理論性強、份量重、頭緒多,學生難以掌握。為了教好這節課,教師備課時,搞清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各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特性及其成因。講課時,緊緊抓住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學生就容易理解,也容易記憶。
九.諧音法
把新地名和熟悉的事物聯系起來記憶。
如前蘇聯中亞地區的兩條內陸河——阿姆河和錫爾河。在安徽中部地區,「阿姆」和「阿母」,「錫爾」與「惜兒」是近音。在講課時,首先引導學生看地圖,了解認識兩條河的地理位置、發源地和注入的地方,再講阿母都是愛惜自己的兒子的。這樣利用諧音可以激發學生的聽課興趣,又利於記憶,但必須要求學生一定要把原字搞清楚,防止以假亂真。
十.對比法
運用對比方法,把類似或相反的地理知識,排列成序。例如我國面積遼闊,為了使學生確切了解我國總面積是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可作下列一些對比:我國的領上為英國的三十八倍,日本的二十五倍多,比英、法、德國、日本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面積總和五倍還大,僅次於前蘇聯、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國。從而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祖國遼闊的概念。
十一.電影電視法
電影電視可以幫助我們得到直觀印象,猶如身臨其境,獲得深刻的感性認識。例如講澳大利亞的袋鼠和苔原帶的馴鹿,引導學生回憶電視放映動物世界結束的鏡頭,學生對這兩種動物的印象很深刻,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課文。提醒學生看電視要多看《世界各地》、《祖國各地》、《兄弟民族》、《話說長江》、《話說運河》,以增長地理旅行知識和見聞。講課時,結合課文引導學生回憶有關鏡頭,效果較好。
十二.熟讀法
對字數較多的地名,引導學生反復讀幾遍。如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山脈,布宜諾斯艾利斯,馬格尼托哥爾斯克等,讀熟了就很順口,從而記得牢。
十三.數字法
有的地理事物偶爾有數字上的巧合,可總結出數字規律。如講南亞地區,總結出該地區有三個「三」:三種地形(北部是山地,中部是恆河、印度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三大河流(印度河、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三種氣候(熱帶雨林、熱帶季風、熱帶沙漠)。在講東非國家時,總結它有三亞(衣索比亞,肯亞,坦尚尼亞):兩布(吉布地、蒲隆地);兩達(烏干達、盧安達),東非的九個國家中已經記住了七個;剩下的索馬里,塞席爾也就好記了。地理課中有些數字與學生熟悉的事物巧合。如地球的表面積是5.1億平方公里,這個數字恰好同「五一」國際勞動節一致,但必須向學生強調應注意地理事物的單位。再如講黃河的長度是
5,400公里,這個數字與「五•四」運動的數字巧合。
高中地理課本中涉及數據很多,教學中若照本宣科,聽起來就十分枯燥。怎樣把它講得有味,活躍課堂氣氛,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呢?可採取以下處理方法:
(1)比較法
它是處理數字的基本方法,分橫比和縱比兩種。橫比是把同類事物放在不同空間的比較,反映出事物間的大小。如講太平洋是世界面積最大的海洋,有1.8億平方公里。學生對這個龐大的數字感知模糊,若把它與另三大洋相比,不僅按課本上指出它的面積是另三大洋面積的總和,還把它與面積最小的北冰洋相比,指出它是北冰洋的14倍。這樣就使同學們認識到太平洋之「大」。也為東亞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巨大而形成世界上面積最廣的季風氣候區打下了基礎。縱比是同類事物不同時期的比較,它可反映出事物的發展變化,講我國的工農業增長等方面的數據,為了突出其增長幅度,常用此法。
(2)擴演算法
如果個體數字比較小不易引起重視,則可由此擴算出一個累積數,形成一個可觀的數字得以強化該內容。如講森林法中決定每個公民每年義務植樹三至五棵, 「三至五」數目小,學生覺得淡然,如果把它擴算為按10億人計算,每年則可義務植樹30億至50億棵,試想這是多麼驚人的一筆財富!由此也起到了積極的宣傳和教育作用。
(3)縮演算法
數字太大或時距久遠,不易捉摸,如果縮算成小數字則便於理解。如講「地球的演化史」可聯系課本中的練習題,將整個地球發展史縮算到鍾表面的12小時之中,指出地球各個發展階段約占的時間。特別強調地球初期發展階段佔2個小時,太古代佔5個多小時,即這7個多小時地球上無生命存在。後四個年代合起來佔5 個小時,其中新生代很短,僅佔10分鍾,而出現人類的第四紀僅佔20~30秒。這樣一來同學們對漫長的地球歷史中各代的相對時間就有了一個較清楚的認識,對掌握地殼的變化、生物的演化很有幫助。課文中的很多內容都可以用此法。如世界森林資源的毀滅,我國土地資源的減少,我國人口的激增等數據都可縮算到一年或一天甚至每小時來說明,由此強化保護生態環境、控制人口增長的緊迫意識。
(4)遷移法數字顯示的內容生疏,可以遷移到一個比較熟悉的數字上類比。如講「一千克鈾235通過裂變反應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5000噸標准煤釋放的能量」時,學生對「標准煤」比較生疏,影響了這個數字的信息度,可遷移為:如果這些熱量全部轉化為電能,相當於2000萬度電,這樣則有熟悉可知,易於接受。
(5)換位法若遇數字內涵模糊,難以感知,可採取換一方位、變一視角的辦法處理。如「天體間的距離」用。光年」度量,學生不易感知,可換成用火箭、飛機、甚至步行所需要的時間去度量,使學生感知其「遙遠」,進而認識到恆星的「恆」是有相對性的。
(6)窺斑法
這種方法適用於處理課文中不一定要求記憶但又要知道有定量的數量。如講黃河泥沙之「多」,可形象地說「一碗水半碗泥」;如講我國西北某些地區氣溫日較差,可用「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來形容。這樣雖不反映總體數,但以局部示全部,以現象顯特徵,同樣可起到生動有趣,強化印象的效果。
十四.採用上述方法應注意幾點:一是數字的「加工」要注意科學性,不能無根據地將課文中的數字誇大縮小;二是不能節外生枝,故意引進些新的數字,混淆視聽加重學生負擔;三是此法要適度,並且強調課文中必要的數據要記憶,不能以此法免去記憶。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有大量的地理名稱、地理數據、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要求學生了解或掌握,教材中需要識記的份量很大,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運用識記規律,探究識記方法,才能提高識記效果。其基本指導原則如下:
一是:變機械識記為意義識記。識記的效果對理解材料的程度有很強的依存性。教師可以在若干個機械識記的材料中,幫助學生尋找出它們的內在聯系,成為有某種意義的識記的材料。以有關長江的幾組地理數據為例:
長江幹流流程是6300千米。在學東非裂谷帶和世界另外三大河流時,它們的長度和長江的長度組成一個數字組:6000千米(亞馬孫河)、
6600千米(東非裂谷帶),6200千米(密西西比河)、6400千米(尼羅河)。這幾個數字中百位數可組成類似等差數列的順序,而其它各位數字均相同。
歐洲最長的河流、世界最長的內流河——伏爾加河流程是3600千米,其前兩位數正好與長江的相反。我願送你學習的金手指!
二是:變抽象識記為形象識記。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地圖是運用最多的模象直觀形式。地圖具有方位準確、數據直觀、表現鮮明、地理要素內在聯系外顯等特點,是學習地理的第二語言和不可缺少的工具,讀圖、填圖、分析圖,不僅可以「索象於圖」,還可以「索理於圖」,以至「規劃於圖」。地圖是獲取知識的信息源,又是儲存知識的信息庫,是識記、分析、綜合、運用地理知識的藍圖。教師要具備邊講邊畫板圖的基本功,並引導學生邊聽邊看邊畫邊填,養成自己動手畫地圖,用圖學習、用圖識記的習慣,變文字、聲波識記為文字系統和圖像符號系統的綜合識記,調動耳、眼、手多種感官對大腦進行多方位刺激,從而提高識記效果。
三是:從部分識記到綜合識記。綜合識記具有部分識記的分散材料的優勢,在區域地理教學中,把知識結構概括為:「位地氣水生,資農工交城」十大要素組成的系統,使學生在新課進行前就對區域地理知識結構有了整體的認識,再把整體教材分解成各部分要素,隨著教師把各地理要素的具體內容逐次分析,並展繪在底圖上,最後畫出一張本地域的綜合性的地圖,再配以必要的文字材料,這不僅對各地理要素的有關名稱、特點和分布規律有具體了解,又能從各要素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整體上,在地圖點、線、面符號組成的知識網路上,識記所學材料,進而挖掘知識內在聯系和規律性,也便於用「變式」和比較的方法,使知識得到遷移,從而提高學生解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