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保護環境的地理意義

保護環境的地理意義

發布時間: 2021-03-13 09:40:07

1. 求保護地球,保護環境,關於地理的有創意,寓意的圖片,

2. 環境保護的概念是什麼

環境保護就是通過採取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科學技術等多方面的措施,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不受污染和破壞;還要依據人類的意願,保護和改善環境,使它更好地適合於人類勞動和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消除那些破壞環境並危及人類生活和生存的不利因素。

環境保護所要解決的問題大致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保護人類身心的健康,防止機體在環境的影響下變異和退化;二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減少或消除有害物質進入環境,以及保護自然資源(包括生物資源)的恢復和擴大再生產,以利於人類生命活動。

(2)保護環境的地理意義擴展閱讀:

一、意義

有利於建設節約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有利於增強節約 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有利於增強投資吸引力和經濟競爭力實現轉型跨越;

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利於民而又利於國的關繫到千秋萬代的政策。

二、具體措施

(1)空調冬18夏26 全國節電上億度

冬季的空調溫度調至18度或以下。如您感覺有些寒冷可以多加件衣服,如此簡單的舉措就可以節約電力,從而減少燃煤發電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減緩氣候變暖。

夏季的空調溫度調至26度或以上。大城市的空調負荷約占盛夏最大供電負荷的40%-50%,將空調的溫度從22-24℃提高到26-28℃,可以降低10%-15%的電力負荷,減少4-6億度以上的耗電量。

人在夏天出些汗是有利於健康的,能增強新陳代謝、調節內分泌功能並促進自身免疫。

(2)燈泡換成節能燈 用電能省近八成

家中的普通燈泡換為節能燈泡,並且要購買經過「國家節能產品認證」的產品,您可以通過是否印有「節」字標志來判斷。在相同光通量條件下,節能燈比白熾燈可節約電能80%,用於購買節能燈的費用,在(8~10)個月的電費節余中就可以收回。

(3)垃圾分類不亂扔 回收利用好再生

在垃圾中,約50%是生物性有機物,約30%—40%具有可回收再利用價值。2000年,中國產生的六大可回收的廢物量分別為:廢鋼鐵4150至4300萬噸、廢有色金屬100至120萬噸、廢橡膠85至92萬噸、廢塑料230至250萬噸、廢玻璃1040萬噸、廢紙1000至1500萬噸。

至今中國每年可利用而未得到利用的廢棄物的價值達250億元,約有300萬噸廢鋼鐵、600萬噸廢紙未得到回收利用。廢塑料的回收率不到3%,廢橡膠的回收率為31%。僅每年扔掉的60多億只廢干電池就含7萬多噸鋅、10萬噸二氧化錳。

(4)不用電器斷電源 節電10%能看見

家庭和辦公室內的各種電器,如電視、電腦等,請在不使用時關掉電源。在待機狀態下,電視機每小時平均耗電量8.07焦耳,空調3.47焦耳,顯示器7.69焦耳,PC主機35.07焦耳,抽油煙機6.06焦耳。關掉電源這一小小的舉動既可以幫您節省電費,又能保護環境。

(5)對高耗能企業鼓勵安裝節能設施

由於能源緊張,隨著節能工作進一步開展。各種新型,節能先進爐型日趨完善,且採用新型耐火纖維等優質保溫材料後使得爐窯散熱損失明顯下降。採用先進的燃燒裝置強化了燃燒,降低了不完全燃燒量,空燃比也趨於合理。

然而,降低排煙熱損失和回收煙氣余熱的技術仍進展不快。為了進一步提高窯爐的熱效率,達到節能降耗的目的,回收煙氣余熱也是一項重要的節能途徑。

煙氣余熱回收途徑通常採用二種方法:一種是預熱工件;二種是預熱空氣進行助燃。煙氣預熱工件需佔用較大的體積進行熱交換,往往受到作業場地的限制(間歇使用的爐窯還無法採用此種方法)。

預熱空氣助燃是一種較好的方法,一般配置在加熱爐上,也可強化燃燒,加快爐子的升溫速度,提高爐子熱工性能。這樣既滿足工藝的要求,最後也可獲得顯著的綜合節能效果。

3. 地理 關於保護地球環境的圖 眼睛代表的含義

4. 自然保護區的意義

自然保護區作用
自然保護區的作用有十個方面:
1、保護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作用
保護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是自然保護區的最大作用,為了獲得最佳的生態效益,首先必須將自然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保護好。使各種典型的生態系統和生物物種,在人工保護下,正常地生存、繁衍與協調發展;使各種有科學價值和歷史意義的自然歷史遺跡和各種有益於人類的自然景觀,在人工的保護下,保持本來面目。
2、科學研究作用
科學研究,對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怎樣才能做到對自然資源的有效保護?怎樣才算是合理地開發利用?這一切都需要通過科學研究來解決。所以,科學研究是自然保護區工作的靈魂,即是基礎性工作,又是開拓性工作,是實現對自然資源有效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的關鍵。
3、宣傳教育作用
宣傳與教育,是自然保護區所發揮的又一個重要作用。中國大多數自然保護區建在經濟和文化落後的山區,當地群眾的切身利益需要照顧;群眾的生產生活需要得到保證;群眾傳統的生活習慣要受到尊重,但這些在自然保護區建立後,要受到有關規定的約束和逐步調整。要處理好這一切,都需要對群眾進行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採取簡明、生動、靈活多樣的方式向廣大群眾進行宣傳,讓群眾逐步懂得建設自然保護區的意義和保護自然給他們帶來的好處,把保護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變成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
4、培養繁育作用
眾所周知,人類社會中所見到的園林花卉和家畜、家禽都是由自然界野生物種中培養和馴化選育而來的。隨著科學的發展,對某些珍稀動物或植物進行科學的培養和繁育,使之為人類提供新的更多的優質品種,也是自然保護區開展的一項實驗活動。
5、生態演替和環境監測作用
在自然條件下生態系統是按照自然界的規律來進行它的發展、延續和變化的。但在受到外界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嚴重干擾後,將會出現自然演替和人為演替。所謂自然演替,就是生態系統如遭到雷電火燒、洪水沖擊、暴風雪、乾旱、病蟲害等外界突發性因素影響後,使系統中某些生物群落毀滅或衰落而被另一些生物群落所替代的過程。人為演替,則是由於人類頻繁的經濟活動和嚴重索取自然資源的結果,使得生態系統中某些生物群落被強迫地替代掉。
自然保護區內的野生動植物中有許多種類是反應環境好壞的指示物,它們對空氣、水文和植被等污染破壞狀況十分敏感,定位定點對自然保護區這些生物指示物受危害的程度進行觀察可起到監測環境的作用。
自然保護區有獨特的條件來同時監測和顯示這兩種演替的作用。
6、生物多樣性作用
自然保護區有使多種多樣的生物物種和自然群落,在其面積范圍內使之生存和繁衍並能自然平衡發展的功能。同時自然保護區內還含有多種地貌、土壤、氣候、水系以及獨特人文景觀的單元。
7、涵養水源和凈化空氣作用
許多自然保護區內生長著茂密的原始森林,而森林涵養水源的作用是巨大的。森林能阻擋雨水直接沖刷土地,減低地表徑流的速度,使其獲得緩慢下滲的機會。林地土壤疏鬆,林內枯枝落葉又能保水。據實驗,無林坡地,土壤只能吸收56%的水分,但坡上如有80-100米寬的林帶時,地表徑流則完全被轉變為地下徑流而儲蓄起來,像水庫一樣。
森林同時能吸收有毒氣體、殺菌和阻滯粉塵的作用。林木能在低濃度的范圍內吸收各種有毒氣體,使污染的空氣得到凈化。研究證明,許多植物種類能分泌出有強大殺菌的揮發性物質--殺菌素。林木對大氣中的粉塵污染能起到阻滯過濾作用。由於林木枝葉茂盛,能減少風速,而使大粒灰塵沉降地面。據統計,一公頃松樹林一年滯塵的總量達34噸。
8、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作用
自然保護區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對於可更新資源如野生動物和植物資源等,在人為提供特殊保護的條件下,合理開發利用一部分野生動植物,對它們的種群結構不會發生太大變化,不影響它們的正常生息和繁衍。因此要發揮自然保護區的資源優勢,按照生物自然更新的規律,在自然資源承受能力與生物種群及其數量相適的條件下,積極發展種植業、養殖業、採集業、加工業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藝品業等,不斷提高自然保護區的利用價值。
9、參觀游覽作用
接待中外科學工作者、大專院校師生考察參觀自然保護區內的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把具有旅遊特徵的景觀區劃為向社會公眾開放的自然保護區旅遊區,容了解、探索、教育、宣傳鑒賞和娛樂等為一體,不斷發揮和擴大自然保護區在國內外的影響,吸引更多的人們來關心、支持和幫助自然保護區的保護、管理和建設工作。
10、國際合作交流作用
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陸地、水體和大氣的連接、傳遞,使地球各部分之間進行能量和物質的交換,因而一個地區的變化往往會影響到另一個地區乃至整個地球。不同國家建立的自然保護區通常在地理上或生物學上是相互聯系的,許多遷徙物種在跨國保護區或是相鄰保護區內互相往返。為保護和管理遷徙物種,需要國與國之間或國際之間的共同保護和聯合行動。同時有關自然保護區科學研究進展和保護區

5. 簡述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有效利用能源、減少環境污染、降低安全生產事故頻次,防止突發環境事件,確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制定並執行環保政策和措施,致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已經成為我國民生工程的關注點。保護環境不僅關乎人們的生存環境,也影響著經濟發展。
一、環境保護就是研究和防止由於人類生活、生產建設活動使自然環境惡化,進而尋求控制、治理和消除各類因素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並努力改善環境、美化環境、保護環境,使它更好的適應人類生活和工作需要。換句話說,環境保護就是運用環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深入認識污染和破壞環境的根源及危害,有計劃地保護環境,預防環境質量惡化,控制環境污染,促進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提高人類生活質量,保護人類健康,造福子孫後代。
二、人生活在自然環境中,所以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是發展生產、繁榮經濟的物質源泉。如果沒有地球這個廣闊的自然環境,人類是不可能生存和繁衍的。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和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工業及生活排放的廢棄物不斷地增多,從而使大氣、水質、土壤污染日益嚴重,自然生態平衡受到了猛烈的沖擊和破壞,許多資源日益減少,並面臨著耗竭的危險;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也日趨嚴重,糧食生產和人體健康受到嚴重威脅,所以,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環境是關繫到人類生存、社會發展的根本性問題。

三、中國環保價值鏈,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具有顯赫的地位,但是,環境污染問題,在發展國民經濟建設時是不可懈怠和輕視的;提升環保的政策力度,從而更好地採取治理和應對突發環境事故,是當前急不可待的任務。

四、我們能夠借鑒國際最佳實踐和企業成功經驗,從而進一步推動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發展國民經濟建設時要把保護環境放在首要位置。
五、提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環保意識和能力,是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地區區域性經濟發展中,已經注意到了本位主義和犧牲環境為代價所帶來的最終惡果,開展清潔生產,以促進企業的認知和意識,以環保促進當地社區、工業、價值鏈、買方市場的綜合效益,相關經驗已作為成功案例,為中國企業的環保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
六、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而不危及後代人的利益,政府,地方政府和業界應制定和實施更加嚴厲的清潔生產、高效利用自然資源等法規和政策,以減少對中國本土、人類環境的污染。

七、國家的環境保護問題,包括環境污染的防治與控制、自然生態保護、核安全監管、環境安全保護等,政策應當先行。執行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也應當充分利用經濟杠桿策略,過去比較注重經濟份額的考量,應迅速轉為對國家法規和政策執行力的考核,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過程。

6. 保護土地的重要意義

珍惜每一寸土地是由我國的土地國情決定的。我國的土地國情可以說是一多三少。

一多是我國的土地總量多。據最近全國31個省、市、區的土地資源調查,其面積為950.68萬平方公里,再加上台灣、香港、澳門,我國陸地國土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1170萬平方公里和加拿大997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

三少是,一是人均佔有量少。由於人口眾多,我國的人均土地面積O.77公頃,人均耕地面積0.10公頃,人均林地面積O.86公頃,人均牧草地面積0.22公頃,分別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3、1/2、1,4、1/3。二是優質土地少。我國的平原和盆地佔1,3,山地和丘陵佔2/3。三是耕地後備資源少。世界耕地後備資源量為現在開發利用量的120%,我國僅為6%,並集中分布在西北區和青藏區的乾旱、半乾旱和高原地帶。

我國的耕地保護形勢非常嚴峻。2003年我國的耕地面積下降到18.51億畝,人均耕地面積為1.425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優質耕地較少,而且主要分布在用地需求增長較快的東南沿海地區。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加快發展時期,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必然要佔用一定數量的土地,甚至要佔用一些耕地。這就給耕地保護帶來更大壓力。聯合國糧農組織根據耕地的生產能力劃了一個0.8畝的耕地警戒線,就是說,人均耕地如果低於0.8畝,養活自己就困難。2000年有資料顯示.我國現在有666個縣(市)人均耕地低於0.5畝。我國耕地面積中有灌溉設施的、旱澇保收的中有40%,全國有9100萬畝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坡度在15度至25度之間的耕地還有近2億畝。我國有40%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沙化的影響,耕地質量在退化。珍惜土地,保護耕地刻不容緩。

7. 保護環境有哪些措施

垃圾減量,特別是少製造一次性垃圾,應該是普通人最容易做到的環保小舉措。

要說起「一次性」,真的是讓人又愛又恨,我們常常對這些東西帶來的污染心生愧疚,但又無法完全拒絕掉這些便利。又有人說,誰不想環保?現在處處是一次性用品,用這些也是迫不得已。

我發現相比前兩年,越來越多人對製造垃圾產生了「罪惡感」,並且自發地在尋找那些可以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方法。

△ @小栗子愛宅愛旅遊:宜家PRUTA系列,一組有大大小小很多個盒子的那種。大盒子可以用來買包子燒麥燒餅,不用店家提供的塑料袋。

除了拒絕「一次性」,我們還能做出哪些改變?

#1. 減緩紙巾的消耗速度

總免不了要用紙巾,但我會用干凈的收納袋裝一些卷紙,帶在身上代替小包裝的面巾紙,同時購買卷紙也會選擇無紙芯、無獨立包裝的。

#2. 一次性塑料,未必只能用一次

塑料是原罪嗎?我想塑料不該背環境的鍋,更多時候是人類使用它的方式出了問題。塑料很難降解,正是因為它堅固耐用的特性。僅僅賦予它短暫的使用壽命,對塑料來說是大材小用,對地球來說也是負擔。

#3. 精簡消費:如無必要,勿增實物

如今很多產品功能真的過於細分了,以清潔用品為例。可能你囤了 N 瓶不同功效的清潔劑,都不常用,大部分都是用一兩次就放到過期。倒不如用買清潔劑的錢定期請一次保潔,還省得自己動手了……

#4. 負責任地「斷舍離」

即使是自己不再喜愛的閑置物品,也盡可能為它們找到更好的歸宿吧。直接扔掉當然省事,但也意味著終結了它的使用壽命。

♻️ 服飾、床品、玩具:閑魚、飛螞蟻捐贈♻️ 書籍:多抓魚、漁書回收♻️ 電器:京東拍拍、蘇寧以舊換新♻️ 電子產品:愛回收、淘寶回收

#5. 減少浪費,物盡其用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物盡其用。不浪費就是最大的「環保」。

包括以上這些環境友好產品,也請慎重思考,自己能做到哪些?是否真的能夠為環保犧牲掉這一點便利。

可循環使用的產品,在製造的過程中也存在環境的成本,使用的次數越多,越能攤薄這個成本,才真正意義上有可持續的價值。

如果只是一時興起,買回家用了一次就閑置,真的沒有任何必要。

在大環境下,我們的確都很渺小,但也是這一個個渺小的個體,在一次次選擇中,促成了最後的結果。不必被動地等待更完善的回收機制、更先進的可降解材料,等待他人或者大環境先做出改變,然後我們再被動地接受。


每一點積極的行動都有力量。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無論我們改變與否,至少不必說:敗局已定,我別無選擇。

8. 環境保護的意義有哪些``我們應該怎麼做``

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環境為我們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必需的資源和條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已經作為一個不可迴避的重要問題提上了各國政府的議事日程。保護環境,減輕環境污染,遏制生態惡化趨勢,成為政府社會管理的重要任務。對於我們國家,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解決全國突出的環境問題,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政府面臨的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

一、我國現階段環境保護政策的政策背景

環境問題不是一個單一的社會問題,它是與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緊密相關的。環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類社會發展尤其是那種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的必然產物。西方國家已經進入了工業化社會,他們已在償還工業化起步階段以來對環境欠下的債務。我國正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在經歷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過渡。我們決不能走西方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而應該提前把環境保護放到一個重要的位置。這既是歷史的教訓,也是我們面臨的必然選擇,在環境危機日益深化的情況下一種被動選擇。因為環境問題已成為危害人們健康,制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1、環境污染問題嚴重

污染問題是人類社會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它也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必然產物。雖然經過多年的治理,我國環境污染加劇的趨勢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環境污染問題依然相當嚴重。據統計,2004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萬噸,比2000年增長了15%。在全國七大水系中,根據413個水質監測斷面記錄,只有41.6%的斷面滿足國家地表水三類標准,比2000年下降16.1%,長江、珠江的水質較好,海河、黃河、淮河、遼河、松花江的水質較差,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4年城市空氣質量41.4%達到二級標准,比2000年的63.5%下降22.1%,*酸雨污染問題嚴重。城市雜訊擾民較為普遍,7.3%的城市處於嚴重或中度污染水平。重大污染事故時有發生,我國進入了一個環境污染事故的高發期。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成為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障礙因素。

2、生態惡化趨勢加劇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產和生活中與之發生聯系的自然因素的總和,人類的活動必然對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破壞的范圍在擴大,程度在加劇,危害在加重。土地退化嚴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67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面積的38%,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1萬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積已達262萬平方公里,並且每年還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全國森林面積1749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18.21%,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積列世界第134位,占國土面積32.19%的西北五省(自治區)森林覆蓋率僅為5.86%,亂砍濫伐現象仍屢禁不止。草地退化、沙化和鹼化的面積達1.35億公頃,約占草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並且每年還在以200萬公頃的速度增加。水生態系統失衡,2004年,全國有79個城市缺水,有2340萬人口,1300萬頭大牲畜發生臨時性飲水困難。*生物多樣性銳減,野生動植物豐富區面積不斷減少,亂捕濫獵和亂挖濫采現象屢禁不止。生態環境惡化,嚴重影響和我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國家生態環境安全。

3、入世給我國環境保護帶了新挑戰

我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即通常所謂的入世。入世後,我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還要履行相應的義務。發達國家會要求我們執行與之同樣的高環境標准。[1]因此,WTO的一些綠色條款,有可能對我國商品出口造成影響,限制了國內那些不符合環境標准商品的出口貿易。這就要求國內企業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加大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建立環境管理體系,持續改善環境行為,以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但是,高環境標准又會導致產品成本增加,降低產品競爭力,阻礙其產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因此,如何協調高質量環境保護標准與產品成本之間的關系,成為入世後我國環境保護政策面臨的新挑戰。

4、落實科學發展觀重要舉措

二、我國當前環境保護政策的主要內容與分析

建國後相當一個時期里,我們沒有意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但是環境問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忽視環境保護,人類社會必將為自身的發展而付出代價。隨著環境問題的凸現,國務院於1973年成立了環保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在全國開始「三廢」治理和環保教育,這是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始。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環境保護政策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它具體包括三大政策八項制度,[2]即「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污染,誰治理」,「強化環境管理」這三項政策和「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排污收費」,「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請登記與許可證」,「限期治理」,「集中控制」等八項制度。

1、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政策

環境保護政策是把環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圍,通過各種方式達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3]因此,預先採取措施,避免或者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最有效率的辦法。中國環境保護的主要目標就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防止環境污染的產生和蔓延。其主要措施是:把環境保護納入國家和地方的中長期及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對開發建設項目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

2、誰污染,誰治理政策

從環境經濟學的角度看,環境是一種稀缺性資源,又是一種共有資源,為了避免「共有地悲劇」,必須由環境破壞者承擔治理成本。這也是國際上通用的污染者付費原則的體現,即由污染者承擔其污染的責任和費用。其主要措施有:對超過排放標准向大氣、水體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業單位徵收超標排污費,專門用於防治污染;對嚴重污染的企事業單位實行限期治理;結合企業技術改造防治工業污染。

3、強化環境管理政策

由於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性無法通過私人市場進行協調而得以解決。[4]解決外部性問題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污染是一種典型的外部行為,因此,政府必須介入環境保護中來,擔當管制者和監督者的角色,與企業一起進行環境治理。強化環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強化政府和企業的環境治理責任,控制和減少因管理不善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破壞。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環境保護法規與標准體系,建立健全各級政府的環境保護機構及國家和地方監測網路;實行地方各級政府環境目標責任制;對重要城市實行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

三、政策科學視角下的 我國環境保護政策分析

我國的環境保護政策不是一項具體的政策,而是形成的一個完善的政策體系。下面筆者將從政策科學的角度對現階段我國環境保護政策做出具體分析。

1、在政策目標取向上,重視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政策目標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結果或完成的任務。政策的目標取向決定了在制定政策方案過程中的價值抉擇。環境保護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具體要求,也是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國的環境保護政策不僅考慮環境保護目標的需要,同時也注重環境對經濟系統可能造成的負擔。一般來說,我國環境政策的總體戰略是「環境與經濟協調型」的,而不是「環境優先型」的。這一特徵與我國環境政策的政策背景相一致,我國正處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人們生活水平不高的國情下,追求「環境優先」的政策取向是不現實的。

2、在政策主體上,政府是政策的制定主體和執行主體。政策主體是指那些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的個人或組織。由於各國的社會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狀況、文化傳統等方面的不同,各國的政策制定主體也有所差異。我國在以政府為本位的現實狀況下,政府是社會公共事務的治理主體。我國政府擔當著環境治理的重任,一些社會團體和企業雖然也參與環境保護事業,但由於環境保護政策已把權力基本上都授予政府,他們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缺乏多元參與的治理體系,是我國環境保護政策執行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為政府理性是有限的,政府在制定和執行環境保護政策方面都有局限性,會面臨決策失誤和執行不力的困境。正是這些局限性為社會團體和個人參與環境保護事業提供了空間。

3、在政策作用點上,注重同時從根源上預防和從後果上治理。我國「防治結合,預防為主」的政策表明環境保護政策既要處理已經出現的後果,更要採取措施預防新的環境問題。預防新的污染源出現,可以把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控制在最低限度。而對環境污染的治理則是一種補救式措施。所以,在具體的環境保護工作中要堅持把預防與治理二者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環境保護政策的作用,追求理想的政策效果。

4、在政策的實施機制上,管制性手段和誘導性手段相結合。管制性手段是政府直接利用政策干預環境保護,而誘導性手段是政府藉助市場機制誘使企業因符合自身利益而保護環境。目前,管制性手段仍在我國佔主導地位,價格、稅收等一些起到誘導性作用的經濟手段使用得較少。而管制性手段因政府部門和官員的自利行為會呈現「軟化」現象,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所以,從長遠來看,運用經濟手段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進程是一種必然趨勢。

四、我國環境保護政策實施中的問題與政策建議

我國的各項環境保護政策在實際工作中得以落實,取得了巨大成績。目前,我國環境污染已基本得到控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也得到一定遏制。這與各項政策的作用是分不開的,這些政策成為國家環境保護部門進行監督管理的有效工具。以2004年為例,據國家環保總局統計,全年共實施環境行政處罰案件數80079件,確定交納排污費單位73.3萬個,共徵收排污費94.2億元,當年辦理環境設立項目323264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執行率99.3%,「三同時」制度實際執行項目78907個,合格項目76038個,執行合格率95.7%,當年完成限期治理項目數22649項,關停並轉企業13338個。*進入2005年以來,又先後有圓明園湖底防滲工程、河南冶金研究所焦作東方金鋁公司電解鋁技術改造項目等一批項目因不符合環境影響評價法被叫停,並責令限期整改。近期,因松花江污染事故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引咎辭職,掀起了新的「環保風暴」。

由上可以看出,我國的環境保護政策的執行力度是較大的。其中,這與黨和政府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以及社會各界環保意識的提高密切相關。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現行政策在執行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如何認識這些問題,並對政策做出相應調整,是環境保護政策作用得以發揮的關鍵。

首先,有些政策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已經不能解決現實問題。任何公共政策都是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生成和發生作用的。如果政策的環境變化,政策也要隨之改變。我國正在經歷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而這個轉變就是我國公共政策的客觀政策環境,所有的公共政策都要與這一轉變相適應,環境保護也是如此。我國從開始實行環境保護以來,制定了大量相關的法律和法規,它們為我國的環境保護提供了客觀法理依據,在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基本建立,社會經濟的運行方式發生了很大轉變,原有的環境保護政策已經不能適應環境保護工作的需要。如「三同時」制度原本是從源頭上解決污染問題的重要措施。但這些管制性措施帶有明顯的計劃經濟色彩,隨著企業經營機制的轉變,硬的預算約束機制使企業投資於治理污染設施缺乏利益上的激勵,加上政府企業信息不對稱的影響,企業會採取機會主義行為,著眼於短期效益最大化,而盡可能減少環境方面的投資,從而使「三同時」制度逐步失去應有的效力。

其次,有些政策未能充分體現價值規律的要求,在執行過程中偏離了原有的目的。如排污收費標准應根據污染物的治理費用和社會損失費用確定,至少不能低於污染治理成本。但目前的排污收費標准偏低,僅為治理設施運轉成本的50%左右,某些項目甚至不到污染治理成本的10%,致使許多企業寧願交納排污費而不願進行治理。

最後,政府在環境保護中的角色定位不合理,弱化了其他治理主體的責任。在我國目前的環境保護工作中,政府仍承擔著主要治理者的角色。據統計,70%以上的環境保護投資是政府或公共投入,而一些西方市場經濟國家近60%的污染物消減和控制投資是由私人部門直接支付的。單一的投資主體造成我國環境治理經費嚴重不足,環境保護政策資源不足,影響了環境保護政策的落實。

可持續發展戰略」已為國際社會廣泛接受、認同。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於1987年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中對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從社會觀角度,可持續發展主張公平分配,包括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資源的公平分配,當代人和後代人資源的公平分配;從經濟觀角度,可持續發展主張在保護地球上自然系統的基礎上經濟持續增長;從自然觀角度,可持續發展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是相互影響的綜合體。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是對傳統發展模式的挑戰,它謀求建立新的發展模式和消費模式,這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進程要從現在運行的傳統模式轉變到一個新的模式,它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業,並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

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徹底擺脫貧窮、人口、資源和環境困難的唯一選擇。在1992年世界環發大會以後,國務院組織編制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 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提出了人口、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相互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對策和行動方案,並已經開始了具體的行動,這表現出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決心。

9. 地理學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地理學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徵、結構、格局、過程、地域分異與人地關系等。是一門復雜學科體系的總稱。
明白各個要素對環境的作用,研究人地關系,全面的去把握環境問題,從原因入手,更好的進行保護環境

10. 環境保護地圖的作用

反映地理環境的污染與惡化、治理與保護的各種地圖。是環境調查與監測成果的表達形式,也是環境研究與治理的重要手段。為人們了解環境污染狀況,分析與評價環境質量,預測環境污染與破壞程度的變化,研究制定環境治理與保護的規劃、措施提供科學依據。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環境科學的迅速發展,許多國家先後編制出版了各種區域性或全國性環境保護地圖。如波蘭編制出版了1:20萬全國懷境污染和環境破壞系列地圖,包括空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地表變形、植被破壞、交通引起的雜訊、空氣污染、垃圾與工業誠物、城市住宅公共衛生設施,以及環境綜合評價等 9種地圖。日本編制出版了包括陸地自然環境、海域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的保護等內容在內的自然環境地圖。中國編制出版了《中國自然保護地圖集》(1989)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