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尺度地理信息覆蓋
A. 劃重點丨測繪地理信息「十三五」規劃說了啥
一、發展現狀與面臨形勢
(一)「十二五」主要成就
發展方向更加明確。確立了「全力做好測繪地理信息服務保障,大力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盡責維護國家地理信息安全」的發展定位,明確了測繪地理信息總體發展思路。
發展基礎更為堅實。統籌建成2200多個站組成的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基本形成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實現我國陸地國土1:5萬基礎地理信息全部覆蓋和重點要素年度更新、全要素每五年更新,基本完成省級1:1萬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建設。「資源三號」衛星影像全球有效覆蓋達7112萬平方千米,後續星研建進展順利。「天地圖」實現30個省級節點、205個市(縣)級節點與國家級主節點服務聚合,形成網路化地理信息服務合力。333個地級城市和476個縣級城市數字城市建設全面鋪開。全國智慧城市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果。完成了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形成了天空地一體化的數據獲取能力。測繪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機載雷達測圖系統、大規模集群化遙感數據處理系統、無人飛行器航攝系統等方面建設取得重要突破,研製的3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數據產品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
全面改革扎實推進。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取消和下放1/3行政審批事項。政企分離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積極推進。積極引導地理信息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科技創新平台。修訂印發《地圖管理條例》,推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修訂。國家版圖意識宣傳教育不斷深化,地圖市場特別是互聯網地圖市場更加規范。
服務成效日益彰顯。形成1000多個基於「天地圖」的業務化應用。累計開發數字城市應用系統超過5600個。為APEC會議、第三次經濟普查、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不動產登記等重大事項和各級政府決策、環境治理等重要方面提供高效有力的技術支持與產品服務。地理信息產業形成千億級的產業規模。
(二)「十三五」發展形勢
經濟社會發展對測繪地理信息提出新需求。「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戰略實施,為創新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模式,全方位做好支撐保障提出更高要求。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空間、實施「走出去」戰略和促進海洋經濟發展,需要進一步拓展測繪地理信息覆蓋范圍。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推進「多規合一」,需要加快提升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的深度和廣度。落實「互聯網+」、「中國製造2025」、「促進大數據發展」等行動計劃,為發展地理信息產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台。
總體國家安全觀賦予測繪地理信息新使命。地理信息作為國家重要的基礎性、戰略性信息資源,在維護國家安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後一個時期,為應對地緣政治壓力、保障邊境地區穩定、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和全球戰略利益,需要進一步加強海洋、邊境地區乃至全球的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建設。
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為測繪地理信息發展注入新動力。我國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與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融合,催生各種地理信息新應用、新產品和新服務。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機載雷達、無人機、傾斜攝影等新型技術裝備在測繪地理信息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將極大地提升生產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加強基礎測繪、監測地理國情、強化公共服務、壯大地信產業、維護國家安全、建設測繪強國」的總體發展思路。
(二)基本原則
——堅持科學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
——堅持法治建設。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測繪地理信息管理體制機制和國家地理信息安全監管體系,構建新型基礎測繪、地理國情監測、應急測繪、航空航天遙感測繪、全球地理信息資源開發等協同發展的公益性保障服務體系,顯著提升地理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使我國測繪地理信息整體實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創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發展的新格局。
——地理信息資源更加豐富。統籌建成2500個以上站點規模的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陸海一體的現代測繪基準體系進一步完善。獲取「一帶一路」沿線及重點區域的地理信息資源。海洋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基礎地理信息、地理國情信息、應急測繪保障信息等資源實現有效融合。
——公共服務保障更加有力。基礎測繪成果供給更加有效。向相關行業和社會公眾提供高精度位置服務的能力全面形成。地理國情監測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實現監測業務常態化。基本建成4小時抵達80%陸地國土和重點海域、覆蓋全國的應急測繪體系。「天地圖」具備全球地理信息服務能力。建成一批智慧城市時空信息雲平台。
——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科技體制改革、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等取得重大突破,市場導向的技術創新機制更加健全,人才、資本、技術、知識自由流動,企業、科研院所、高校、事業單位協同創新,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更加優化,自主創新效率顯著提升。測繪地理信息標准體系更加科學完善。
——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提升。測繪地理信息法律規范體系更加完備,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測繪地理信息市場體系基本形成。
——產業競爭能力顯著增強。地理信息產業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20年總產值超過8000億元,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較好成長性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
三、重點任務
打造由新型基礎測繪、地理國情監測、應急測繪、航空航天遙感測繪、全球地理信息資源開發等「五大業務」構成的公益性保障服務體系。
(一)推進新型基礎測繪建設
按照陸海兼顧、聯動更新、按需服務、開放共享的要求,構建以北斗衛星以及自主技術裝備為主要支撐的現代測繪基準體系。
1、加快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建設
實現我國地心坐標框架的動態維持與更新,形成覆蓋全國的分米級實時位置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基準和位置服務水平。統籌開展全國似大地水準面精化工作,建成新一代全國統一的厘米級似大地水準面。完善國家重力基準,開展重力空白區航空重力測量,構建新一代高階重力場模型。建立國家測繪基準資料庫,提升測繪基準成果的管理和社會化服務水平。
強化國家、行業及地方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的統籌管理、資源整合、數據共享,加強測繪基準服務機構建設,制定相關管理制度、建設標准和技術規范,形成一體化管理和協同服務機制。深入推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應用,拓展測繪地理信息領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業務范圍、產品體系和服務模式。
2、加強基礎地理信息資源建設
擴大高精度基礎地理信息覆蓋范圍,實現省級基礎地理信息對陸地國土必要覆蓋,市縣級基礎地理信息對全國縣級以上城鎮建成區全面覆蓋。完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聯動更新機制,持續做好國家級基礎地理信息重點要素年度更新,省級基礎地理信息按需更新,城市重點區域大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及時更新。進一步加強邊疆地區、農村地區、自然災害頻發地區基礎測繪工作。持續推進我國海島(礁)測繪工作。組織開展海洋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戰略研究和規劃編制工作,沿海地區根據需要組織開展沿海灘塗、近海海域等測繪工作。持續開展極地測繪工作,提升服務極地考察活動能力。繼續推進內陸水體水下地形測繪。加快開展地下管線測繪,構建地下管線信息系統。
3、開展新型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建設
優化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模型與結構,豐富數據內容,拓展社會、經濟、人文、資源、環境等要素,建成綜合性強、應用面廣、標准化程度高的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體系,形成全國基礎測繪成果「一個庫」。選擇合適地區開展新型基礎測繪試點。探索建立基於地理實體的成果採集和管理模式,逐步推動現有國家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向地理實體資料庫的轉型,實現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集成應用和聯動更新。
(二)開展地理國情常態化監測
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監測成果。
1、開展基礎性和專題性監測
對我國陸地國土范圍的地形地貌、植被覆蓋、水域、荒漠與裸露地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交通網路、居民地與設施、地理單元等人文地理要素開展基礎性監測。適時開展「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及國家級新區建設格局、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空間格局、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海岸帶保護利用狀況等專題性監測。開展地理國情監測服務於空間性規劃「多規合一」和主體功能區建設,推進地理國情監測服務於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評價、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等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重點領域。
2、形成常態化監測支撐體系
充分利用各種對地觀測技術手段,建立空天地多方位、立體化的地理國情監測網路。構建地理國情信息時空資料庫,建立地理國情信息在線服務平台。開展統計分析、數據挖掘和開發應用,形成多樣化的監測成果。完善地理國情監測的內容指標、技術規范、工藝流程,形成地理國情常態化監測能力。逐步完善地理國情監測組織實施、部門協作及信息發布等機制。推動各地將地理國情監測納入年度計劃和部門預算管理。
(三)加強應急測繪建設
1、建立應急測繪業務體系
根據國家應急規劃和應急體系建設要求,完善應急測繪體制機制,重點加強聯動響應、資源統籌、數據服務以及日常運維等機制建設。按照上下協同、部門協作、軍民融合的原則,合理劃分保障區域,明確保障職責,布局國家應急測繪業務體系,建立健全應急測繪標准。加強應急測繪業務機構以及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重點增強國家和省級應急測繪專業力量。
2、強化應急測繪綜合保障
加強國家航空應急測繪能力,建設12個國家航空應急測繪保障區,重點裝備高性能無人機航空測繪應急系統。增強國家應急測繪現場勘測能力,建設3支國家應急測繪保障分隊,重點裝備多功能、集成化的地面採集與處理設備。提升國家應急測繪數據處理能力,重點加強數據快速處理、制圖、存儲和服務等系統建設。提高國家應急測繪資源共享能力,建成國家應急測繪資源數據共享網路及平台,豐富國家應急測繪基礎底圖資料庫。各地針對當地特點和需求,開展區域性應急測繪保障能力建設,加強協作,實現軍地、部門、區域應急測繪資源的高效共享和協同服務。
(四)統籌航空航天遙感測繪
進一步建立健全國家航空航天測繪遙感影像資料獲取的統籌協調和資源共享機制,實現多種類、多解析度航空航天遙感影像對重點區域的及時覆蓋,對陸地國土的全面覆蓋,以及對境外區域的有序覆蓋。
1、加強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獲取和管理
實現優於2.5米解析度衛星影像每年全面覆蓋陸地國土一次。獲取我國500萬平方千米優於1米解析度影像。加大城市地區優於0.2米解析度的航空影像獲取力度。推進機載激光雷達、傾斜攝影、航空重力等新技術生產應用。加強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獲取的統籌規劃,建立國家基礎航空攝影定期分區更新機制、航天遙感影像數據分級分區獲取機制。完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的保管、提供、使用制度以及資料信息定期發布制度。
2、強化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應用服務
建立和完善系列測繪衛星應用系統,提升衛星測繪數據獲取、處理、提供的業務能力。完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產品體系,加大立體測繪影像產品、專題應用產品及增值產品的開發力度。推進多感測器、多視角、多時相遙感影像數據的標准化處理,基於傾斜航空攝影測量、衛星立體測繪等技術,建設高識別度、高容量、高現勢性的三維實景中國影像資料庫及信息服務系統,形成常態化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產品生產和分發服務能力。探索建立測繪衛星用戶委員會機制,理順衛星用戶與衛星運營單位之間的關系,促進衛星測繪應用的深度和廣度。
(五)推進全球地理信息資源開發
建立全球地理信息數據採集、管理與在線服務一體化的生產技術支持體系。
1、加快全球地理信息資源建設
加強全球地理信息資源建設的頂層設計,確定建設重點、細化建設內容、明確技術路線。加快形成全球多尺度地理信息數據快速採集與處理能力,逐步拓展全球地理信息資源的覆蓋和更新范圍。完成「一帶一路」沿線及重點區域約4500萬平方千米多解析度數字正射影像、數字地表模型及地理名稱等數據生產,開展中巴經濟走廊、東盟非盟等重要區域的數字高程模型、核心矢量要素、多時相地表覆蓋等數據生產。加快建立多解析度、多時相的全球地理信息資料庫,形成多尺度、多類型、多樣式的全球地理信息產品。
2、強化全球地理信息服務應用
依託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構建境外分布式數據中心,形成全球地理信息服務能力。強化與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集成,完善邊境地區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形成高精度位置服務能力。構建國產衛星海外接收站及處理系統,提高全球衛星資源接收處理能力。制定全球地理信息數據產品、生產工藝及應用服務標准規范。構建全球地理信息資源快速處理、高效管理、動態更新與實時服務的技術裝備體系。
四、能力建設
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有效供給能力、基礎設施裝備保障能力、地理信息產業競爭能力、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和協調融合發展能力。
(一)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構建以「五大業務」為支撐的公益性服務體系,建立起保證基本公共需求和增強按需定製服務相協調的服務架構。
1、加強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
面向全社會對測繪地理信息的基本公共需求,深化供給側改革,強化新型基礎測繪和航空航天遙感測繪等普惠性服務的有效供給。擴展基礎測繪成果內容,發展以地理實體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公共產品。推出標准化的三維實景影像產品,拓寬應用領域、提高應用頻次。加強服務流程信息化建設,簡化成果提供審批程序,提升公共服務效率。開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戰略的區域性地圖產品、反映國家輝煌成就地圖產品、國家大地圖集、城市地圖集等系列專題地圖編制工作。
2、拓寬公共服務的發展空間
針對經濟社會發展對測繪地理信息的多樣化需求,拓展定製化專題服務的領域。圍繞區域協調發展、國土空間開發、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生態環境保護、新型城鎮化建設等開展重要地理國情監測,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和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事項的落實。強化城市地下、水體水下應急測繪保障能力,做好基於地理空間的孕災環境分析和監測服務。拓展全球地理信息資源應用服務領域。在繼續做好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基礎上,健全數字城市維護更新和管理應用的長效機制,推進智慧城市時空信息雲平台試點示範應用,提升對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支撐能力。探索建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新型測繪地理信息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加強政府與企業在地理信息資源開發服務中的合作。
3、提升網路化綜合服務水平
強化「天地圖」公益性服務的戰略性地位。建設「天地圖」國家數據中心、區域數據中心,融合集成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地理國情信息時空資料庫、國家應急測繪基礎底圖資料庫等信息資源,整合政府部門權威信息和全球熱點地區重要信息,加強地理信息大數據開放共享和深化應用。加強涉密版、政務版「天地圖」的統籌建設,發揮其以地理信息聚合部門數據、促進部門之間信息共享的基礎平台作用。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推動公眾版「天地圖」建設,惠及群眾生產生活。推出覆蓋全行業、一站式的地理信息資源目錄服務系統。
(二)提升基礎設施裝備保障能力
以加強重大技術裝備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完善測繪地理信息基礎設施,推動生產、服務技術體系的網路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滿足「五大業務」協同發展的迫切需要。
1、加快裝備現代化
積極推動「資源三號」後續光學衛星和雷達衛星、重力衛星等的立項、研製和發射,逐步形成多源航天遙感數據獲取體系。加快建設多解析度、多感測器、全天候綜合航空遙感體系,大力發展長航時航空遙感平台,促進無人飛機、輕型飛機、浮空器等新型平台和機載激光雷達、重力儀、傾斜攝影儀等新型感測器的推廣應用,配套建設數據傳輸和通信指揮系統。加快推進地理信息地面獲取技術裝備的更新換代,提高水下、地下測量裝備水平。
加強數據規模化快速處理系統建設,提高多源海量數據綜合處理的自動化、智能化和實時化水平。進一步完善測繪產品質量檢驗和測繪儀器計量檢測體系。探索建立衛星測繪應用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2、推進生產服務體系信息化
加快生產流程的信息化改造,提升生產服務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整合核心技術、重大裝備、資料數據等方面資源,建設生產管理信息平台,形成生產原始資料數據集中管理、分布式處理、生產質量統一監管和生產成果集中入庫管理的信息化測繪地理信息生產布局。加強網路基礎設施建設,依託國家電子政務內外網資源,構建國家、省、市三級互聯互通的測繪地理信息傳輸網路。
3、增強安全防護能力
建設國家互聯網地理信息安全監管平台,形成由國家級互聯網地圖監管中心和省級互聯網監管分節點組成、上下聯動的監控網路。加強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建設和運行的安全管理,同步規劃、設計和建設相關安全基礎設施。加快開展網路基礎設施核查分類,完成網路基礎設施更新改造,大力推進行業等級保護和分級保護工作,加強關鍵網路基礎設施和重要信息系統安全保障。完善地理信息定密和新技術測繪成果公開使用政策,加強新型地理信息成果保密處理技術研究,促進地理信息安全使用。加強國家版圖意識宣傳教育,提高公民對地理信息安全維護的意識和能力。
(三)提升地理信息產業競爭能力
推動地理信息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
1、發展地理信息產業重點領域
大力發展測繪遙感數據服務,開展測繪航空航天遙感數據的商業化獲取和增值服務,建成較為完整的測繪航空航天遙感數據獲取、處理、服務產業鏈,培育3-5 家測繪遙感數據服務龍頭企業。推動地理信息系統通用軟體開發應用,推進高性能遙感數據處理軟體以及行業領域應用軟體的產品化和產業化,培育2-3家以地理信息軟體開發和集成為核心業務的龍頭企業。引導和推進現代高端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裝備製造業的資源整合,緊密結合「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劃,發展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遙感技術裝備和高端地面測繪裝備生產製造企業。推進地理信息與導航定位融合服務類企業兼並重組,促進產業鏈各環節均衡發展。支持面向中亞-西亞、俄蒙日朝韓、東盟的北斗產業化應用。
加快推進地理信息與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的融合,支持發展以移動通信網路、互聯網和車聯網為支撐,融合實時交通信息、移動通信基站信息等的綜合導航定位動態服務。積極發展測繪基準服務業。繁榮地圖出版業,發展地圖文化創意產業,形成地圖文化產業集群。
2、優化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環境
適度放寬地理信息成果使用許可和增值開發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基礎地理信息資源開展社會化應用和增值服務。建立健全地理信息獲取、處理、應用以及安全保密監管等相關配套制度措施。加快國產測繪遙感衛星數據有關政策研究制定,推進遙感數據的商業化應用。堅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持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健全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繼續推進地理信息產業分類標准、產業單位名錄庫和統計指標體系建設,逐步完善統計工作機制。充分發揮相關學會、協會在促進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充分利用產業基金、產業基地等支持企業創新創業。
(四)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推進重點領域科技創新,提高測繪地理信息標准化水平,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提升科技創新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1、完善科技創新體系
完善測繪地理信息科研項目管理、科技成果登記與信息公開公示、成果轉移轉化統計和報告等制度,健全科學研究、信用評價、創新團隊認定、科技人才評價等方面的政策。優化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組織體系布局,加強測繪地理信息領域科研基地(平台)建設,積極開展創新聯盟、協同中心、創客或眾創空間等新型創新平台建設,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強化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作用,鼓勵參與制定科技規劃、政策和標准,支持申報國家和地方人才計劃、牽頭實施國家科技項目。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平台,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和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科技型中小型地理信息企業。支持野外觀測台站、檢校場、大型科研儀器設施等科研條件平台的建設與共享。加強地理信息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台建設。
2、加強科技攻關和標准化
以支撐重大工程和成果廣泛應用為重點,統籌優勢科技力量,著力開展地理國情監測、海洋測繪、全球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地下空間測繪等關鍵技術攻關。加強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以及移動互聯網等高新技術在測繪地理信息領域的應用研究,支持對大地測量基準、位置智能感知、遙感機理、數據挖掘與地理信息網路安全等方面的原始創新。加快測繪地理信息新型智庫建設,加強發展戰略研究。構建新型測繪地理信息標准體系。建立跨部門測繪地理信息標准化協調機制。完善測繪地理信息標准制修訂程序,重點研製地理國情監測、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等方面的標准,促進標准制定與科技創新和重大工程的相互轉化,發揮標準的技術考核作用。加強科技標准宣傳貫徹。開展測繪地理信息標准化綜合試點。
3、深化國際交流合作
推動地理信息技術、裝備、標准、服務「走出去」,積極接納發達國家的地理信息產業外包業務,開拓非洲、南美、東南亞等新興經濟體市場,深度融入全球地理信息產業鏈、價值鏈。繼續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深化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及人才國際交流。積極參與全球及區域性測繪科技合作計劃和國際測繪地理信息標准制訂,爭取主導編制4項國際標准,參與制修訂國際標准化組織(ISO/TC211)主導的30%以上國際標准。根據受援國意願和我對外戰略需要,研究推動向相關國家提供測繪項目、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援助。
(五)提升協調融合發展能力
促進各地區測繪地理信息事業協調發展。進一步打破軍民測繪地理信息領域技術、標准和行業壁壘,加強軍民測繪融合發展。鼓勵各有關領域、行業根據需要加強測繪能力建設與數據資源共享,提升全國測繪地理信息協調融合發展水平。
1、推進區域測繪協調發展
圍繞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推動形成西部、東北、中部、東南沿海和京津冀等五大區域測繪地理信息協調發展格局,支持建立五大區域測繪地理信息發展聯盟。加大跨行政區域的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統籌力度,通過建立跨行政區域測繪地理信息聯席會議制度,推進跨行政區域的基礎測繪、地理國情監測、應急測繪等方面合作,促進地理信息產業集群發展。鼓勵發達地區對相對落後地區進行幫扶,為貧困地區提供精準測繪地理信息服務。加大對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區援助力度,在技術、人才等方面加強對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的支持。
2、深化軍民融合發展
加強國家層面的宏觀統籌與頂層設計,做好規劃銜接和項目、需求對接、完善工作協調機制,實現軍民力量整合、資源聚合、信息融合。推進國家空間基準、航天遙感測繪、海洋測繪以及高精度位置服務等重點領域的統籌共建,加強測繪基礎設施、北斗系統、地理信息、科技資源等方面的共享應用,建立跨部門跨領域地理信息資料成果通報匯交和位置服務站網共享機制,以及應急保障、國防動員等方面平戰結合機制,形成軍民兼容的測繪技術標准體系。按照國家軍民融合示範要求推進測繪地理信息領域的試點示範工作,引導多種力量參與測繪地理信息領域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形成富有特色的軍民融合發展模式。鼓勵地方立足實際推進測繪地理信息軍民深度融合發展。
五、實施保障
(一)完善管理體制機制
全力抓好地理國情監測、應急測繪以及不動產測繪、地下管線測繪、海洋地理信息資源開發等方面職責職能的落實。
(二)加強法規制度建設
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修訂,健全地理信息安全、地理國情監測、地理信息共享應用、應急測繪等方面的法規制度。完善測繪地理信息資質、市場監管和信用管理的掛鉤政策。研究制定政府購買測繪地理信息公共服務的指導性目錄和制度,推動測繪地理信息公共服務承接主體多元化。健全衛星測繪應用政策,推動建立多元投入機制。強化測繪地理信息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完善與國土資源等綜合執法工作機制,有效提升測繪地理信息行政執法力量和效能。
(三)優化生產服務組織結構(略)
(四)強化人才隊伍支撐(略)
(五)抓好規劃組織實施(略)
B. 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的主要系統功能有哪些
國土資源信息是基本國情的重要反映,是國土資源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基礎。通過國土資源信息的深度開發和充分利用,以准確掌握資源「家底」,及時了解資源的動態變化,監測與分析資源市場走勢,為有效調控資源開發、供應和布局,加強國土資源監管、落實最嚴格資源保護制度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國土資源信息也是國家宏觀規劃、區域發展、城市與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布局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依據。據統計,約有75-80%的人類社會活動都涉及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信息。隨著人們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社會對於空間信息的消費需求日益增長,基於空間位置的信息服務可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資源和地理空間信息的加工、製作和分發等服務必將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與壯大。因此,國土資源信息是國家重要的基礎性、戰略性信息資源,國土資源信息的深度開發和廣泛利用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經過建國50多年來的國土資源調查、監測與評價工作,我國積累了大量的國土資源信息。通過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城鎮地籍調查和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等一系列基礎工作,查清了從每一地塊到村、鄉、縣、市(地)、省和全國的土地利用、權屬狀況等大量翔實的第一手資料;通過開展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資源勘查和環境地質調查評價等工作,掌握了豐富的區域地質、礦產資源儲量和分布、地質環境與災害等基礎信息;獲取了大量的海洋宏觀經濟、海洋基礎地理、海洋資源、海洋環境和海洋災害等基礎信息;完成了覆蓋全國陸地的基礎測繪。
國土資源部成立後,開展的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通過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獲取和積累了大量的國土資源數字信息。近幾年,建立了覆蓋全國的1∶50萬土地利用現狀、國家級土地利用規劃、城市基準地價、1:50萬基礎地質、1:20萬基礎地質與水文地質、礦產資源儲量、國家級礦產資源規劃等基礎資料庫。完成700多個縣(市)1:1萬土地利用現狀、400多個縣(市)城鎮地籍、主要城市土地利用遙感監測、重點城市及經濟開發區1∶5萬水工環綜合地質、重要礦產勘查與開發利用等資料庫建設。已完成1:100萬和1:50萬海洋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建設,並實現了與國際海洋信息的交換與共享。建立了全國1:100萬、1:25萬、1:5萬和七大江河流域1∶1萬基礎地理資料庫。
國土資源信息積累不僅支撐了國土資源管理工作,而且成為我國制定國民經濟規劃、計劃的重要依據。由於國土資源信息具有數據海量、空間性強、動態變化、類型和結構復雜等特點,深度開發、科學管理和有效利用國土資源信息,充分發揮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一項需要認真研究、科學規劃並重點加以推進的系統工程。我們將按照國家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總體部署,以「統一領導、統籌規劃,統一標准、信息共享,服務管理、面向社會」為指導方針,突出一個「統」字,立足一個「用」字,著眼需求,講求實效,進一步推進國土資源信息的開發利用,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大力推行電子政務,促進國土資源信息的開發利用。面向資源監管、調控和服務的國家目標,通過實施「金土工程」,建立耕地保護國家監管系統、礦產資源國家安全保障系統、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及應急指揮系統,加快應用系統的部署和業務化運行,在國土資源管理的各環節深度開發並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大幅度提高國土資源管理中信息資源的採集、處理、傳輸效率,促進國土資源管理和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加強政務信息資源的組織與集成,通過門戶網站向社會提供信息發布、查詢服務和網上業務受理服務,形成公益性國土資源信息產品生產、管理與服務的長效機制。
第二,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加強基礎性、戰略性國土資源信息庫建設。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地籍信息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基礎性、戰略性作用。我們將積極爭取把地籍資料庫建設納入國家基礎資料庫建設規劃,在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和總體框架下,按照統一的標准體系,整合現有的數據海量、布局分散的城鎮地籍和農村地籍信息資源,建立多尺度國家地籍資料庫,形成地籍信息的共享機制,完善應用服務體系,滿足資源與資產管理、財政稅收和社會公眾的需要。整理和匯總分散各地的地質勘查鑽孔資料,建立全國地質鑽孔資料庫,拯救建國50多年以來國家累計投入上千億元所取得的寶貴地質資料,並廣泛提供服務。加快推進「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建設,為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提供統一的空間定位與基礎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立國家資源與生態環境監測資料庫,服務於國家資源與生態環境建設。
第三,加快國土資源信息標准建設,完善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政策與管理機制。重點開展國土資源信息採集、質量控制、電子政務管理流程、電子文檔等方面標准與規范的編制。加快國土資源數據匯交、共享政策研究與相關制度的制定,建立科學、有效的信息管理機制。構建國土資源信息共享的分級分類體系,在保障安全的條件下實現信息的充分共享,滿足人民生活日益提高情況下對國土信息需求增加的需要。
第四,加強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國土資源信息開發利用的效率。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先進的國土資源信息開發利用技術平台。依託國家政務網路,建立連接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網路體系,形成安全、暢通、便捷的高速國土資源信息網,提高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之間信息傳輸的效率。建立統一的國土資源門戶網站,通過信息服務系統建設,積極推行「窗口式」辦公和「一站式」服務,圍繞依法行政和政務公開,大力開展國土資源政務信息的網上公開。
第五,積極參與國家自然資源與地理空間資料庫建設。國土資源信息庫建設是國家自然資源與地理空間資料庫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們將在國家的統一部署下,在國土資源數據分中心平台上,加強信息資源整合改造,建設可提供電子政務和社會化共享服務的標准化、規模化和可持續更新維護的基礎性、戰略性國土資源信息庫,為國家宏觀管理構築國土資源信息共享和應用服務平台,為社會提供系列化、標准化的國土資源信息產品,為促進我國空間信息產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第六,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國土資源信息開發利用意識。為滿足國土資源信息開發利用事業長遠發展的需要,我們將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既懂信息技術和信息管理,又有國土資源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同時,在國土資源行業內進一步統一思想,充分認識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戰略意義,牢固樹立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意識,為大力推進國土資源信息開發利用創造良好的環境。
各位來賓、朋友們、同志們,國土資源信息開發利用是國家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土資源部將繼續深入學習和貫徹小平同志關於「開發信息資源,服務四化建設」的指示,按照國家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總體規劃,加強與其他部門的交流與協作,大力推進國土資源信息的開發利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我們真誠的希望國家和有關部門對國土資源信息的開發利用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關注。
本次論壇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讓我們充分利用這次機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共同探索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道路,讓信息資源更好地造福於人類。
C. 根據基礎測繪條例規定基礎測繪工作應當遵循什麼的原則
根據《基礎測繪條例》
第四條基礎測繪工作應當遵循統籌規劃、分級管理、定期更新、保障安全的原則。
第五條國務院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基礎測繪工作的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測繪工作的行政部門(以下簡稱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基礎測繪工作的統一監督管理。
(3)多尺度地理信息覆蓋擴展閱讀
基礎測繪在政府決策和規劃、重大工程建設、防災減災、城市精細化管理以及便民服務等多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19年,樂清市部分政協委員就樂清基礎測繪工作進行調研,並支招獻策。
「十二五」期間,樂清通過「數字樂清」地理空間框架的建設,極大地豐富了基礎地理信息資源,建成了多尺度、多解析度、多種類的地理空間信息資料庫,形成開放式地理信息服務平台,推進了地理信息資源共建共享,較好地服務了政府部門、社會公眾等。
2017年完成1:2000基礎地理信息全市域覆蓋,各部門享受基礎測繪的數據量陡增,同比增長一倍多,有效避免了重復測繪和重復投入。2019年,樂清市地理信息中心為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鄉村旅遊示範帶建設、電網規劃管理、道路綠化提升、燃氣管線設計等城市建設發展工作提供1:500和1:2000地形圖上萬幅。
D. 巴雅爾的科研成果
專著
1. 巴雅爾.內蒙古土地利用與覆蓋變化多尺度動態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5
學術期刊論文
2. 巴雅爾,敖登高娃.基於Coreldraw的內蒙古土地資源TM影像人機交互判讀.乾旱區資源與環境,1999,13(sup):66-69.
3. 巴雅爾,敖登高娃.TM影像人機交互判讀技術的實驗研究.內蒙古師大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2000,29(3): 226-233.
4. 巴雅爾,敖登高娃,周占鰲.基於遙感的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動態監測.人文地理,2000,15(5):75-77.
5. 巴雅爾,敖登高娃.《地圖學》中的地圖投影教法分析.內蒙古師大學報(自然科學蒙文版),2001,22(1):32-34.
6. 巴雅爾,王建華,祁元.基於GIS的遙感影像土地利用與覆蓋信息提取實驗研究.乾旱區資源與環境,2004,18(2):106-108.
7. 巴雅爾,敖登高娃.論土地利用與覆蓋變化相關領域及其研究態勢.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漢文版),2004,33(5):101-105.
8. 巴雅爾,敖登高娃,王建華,王一謀.基於ARC/INFO GRID模塊的內蒙古土地利用與覆蓋空間結構分析.乾旱區資源與環境,2004,18(9):96-100.
9. 巴雅爾,敖登高娃,周月敏,朱林,王一謀.面向模式識別的內蒙古地區NOAA-AVHRR數據的合成與優化處理.內蒙古師大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2005,34(2):218-227.
10. 巴雅爾,敖登高娃,馬安青,周月敏,王建華.歷史時期內蒙古LUCC時空過程及其驅動機制.人文地理,2005,20(5):122-127.
11. 巴雅爾,敖登高娃,沈彥俊,朱林,Ryutaro Tateishi,王一謀. 地理信息系統支持下SPOT/vegetation NDVI影像的大尺度神經網路分類. 紅外與毫米波學報,2005,24(6):427-431.[SCI/EI核心//INSPEC收錄]
12. 巴雅爾,敖登高娃, 王一謀.內蒙古蒙中經濟區大城市邊緣帶LUCC時空過程分析.經濟地理,2006,26(1):88-91.
13. 巴雅爾,敖登高娃.基於LUCC的內蒙古人地關系地域系統調控模式初探.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漢文版),2006,35(2):91-95.
學術會議論文
巴雅爾,敖登高娃,沈彥俊,Ryutaro Tateishi,王一謀.1990-2000年內蒙古草原退化過程的遙感動態研究.2005年全球華人地理學家大會論文摘要集:19-1.北京大學.
巴雅爾,敖登高娃,沈彥俊,朱林,Ryutaro Tateishi.SPOT/VEGETATION影像與氣象觀測數據的大尺度數據融合實驗研究.第15屆全國遙感技術學術交流會論文摘要集:118.中國貴陽.
E. 切片的地理信息服務和普通的能堆疊在一起么
切片的地理信息服務和普通的不能堆疊在一起。
當前的WebGIS應用普遍採用地圖數據內切片發布的策略容,即預生成一定規格的地圖切片緩存在伺服器,用於響應客戶端的地圖請求.此種方法緩解了伺服器動態生成力,降低了伺服器的負載,但是仍然存在網路負載大,響應速度慢、用戶體驗性較差等方面的弱點,客戶端與伺服器的交互效率已經成為制約各種網路在線地理信息服務發展的主要 針對當前地理信息發布存在的問題,支持RESTful訪問的切片地圖Web服務(WMTS)規范應用於地理空間信息的發布,主要從切片地圖緩存自以及客戶端的非同步切片地圖預取兩個方面進行研究,充分利用緩存機制,減輕網路傳輸負載.具體的研究工作和內容包括: 1、對切片地圖緩存的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設計了切片地圖緩存生成、以及動態更新的相關演算法,為矢量可編輯數據的切片發布提供了解決思路.提出了可擴展的點陣圖結構織模型,解決了海量切片的存取問題,實現了海量切片的快速檢索. 2、針對伺服器動態生成圖片的效率瓶頸以及客戶端對復雜點線面符號表現不足的缺點,提出據多尺度多層次分級渲染顯示的策略,使得矢量數據在轉換成柵格數據切片發布時,能夠具有更好的地圖表現.
F. 我國森林景觀規劃的發展方向
( 一) 森林經理學與景觀生態規劃相結合
森林經理從其產生開始,就承擔著林業所賦予的完整地、系統地、綜合地去實現組織森林經營管理的工作和任務。森林經理的任務是對森林從空間、時間關繫上進行有序的調整,特別是為了實現最優的永續利用而編制森林計劃,包括確定合理的經營目的和目標; 組織森林經營; 確定永續的可採伐量,規定合理的森林施業技術。景觀生態學的一個主要目標是認識空間格局與生態過程之間的關系,尺度的重要性,以及在越來越強烈的人類活動作用下所形成的異質性景觀中的等級關系,強調對人類活動影響的研究與景觀尺度上的生態建設( 郭晉平,2003) 。森林經理在任務上的系統調控性、內容上的綜合性及定位上的宏觀指導性,能夠體現出森林經理是景觀生態學在森林景觀中的實現手段,景觀生態學為森林經理工作提供景觀水平的理論指導,因此,森林經理必須吸收景觀生態學的基礎理論。
由於森林經理學的對象在地域上是遼闊的,是個大中尺度的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系統,具有等級結構特徵、異質性及空間屬性,人類的干擾貫徹始終。這些正是森林景觀生態學研究的特點,從而決定了森林景觀生態學與森林經理學在研究對象、內容及方法上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何東進,2003) 。
由於森林景觀生態學具有綜合整體性和宏觀區域性的特點,常用來研究中大尺度( 景觀和區域水平上) 的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森林經理學是研究如何實現森林永續利用的理論和技術的一門綜合性學科。藉助於森林資源調查所提供的成果作為主要的信息源,利用地理信息系統作為空間分析工具,通過森林景觀格局、森林景觀生物量空間分布動態分析,來探討區域森林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和生態學機制,在此基礎上進行森林景觀生態規劃,將有可能為景觀生態學的理論應用於生產實踐,開辟出一條多快好省的嶄新途徑( 黃清麟,1997; 李明陽,2000) 。
( 二) 不同尺度的景觀生態規劃
尺度通常用於指觀察或研究的物體或過程的空間分辨度和時間單位( 傅伯傑,2001) 。從生態學的角度來說,尺度是指所研究的生態系統的面積大小( 即空間尺度) ,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態系統動態時間間隔( 即時間尺度) 。景觀生態規劃中的尺度與制圖學中的尺度表示方法不同,小尺度表示較小的研究面積,或較短的時間間隔。大尺度則表示較大的研究面積和較長的時間間隔。尺度的變化會影響信息被觀察、表達、分析和傳輸的詳細程度( 吳凡,2002) 。
傳統的森林生態學理論將其對象劃分為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並相應產生了研究各級水平的理論和方法。這種等級劃分體系主要強調了物種的分類特徵,忽視了各級水平的時空尺度和相互聯系( 葛劍平,1996) 。現代生態學研究開始重視生態系統空間格局的尺度和異質性,提出了以空間異質性為基礎的等級理論。這些等級理論均是將復雜的景觀分解為不同時空尺度的亞系統,而亞系統的集合又能夠在更高一級水平上解釋系統的功能。在時間尺度上從幾天到幾世紀,在空間尺度上從葉片到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景觀、區域及全球等各個層次( 劉國華,2001) 。長期的生態研究在空間尺度上分為以下幾個層次:小區尺度( Plot Scale) 、斑塊尺度( Patch Scale) 、景觀尺度、區域尺度( Region Scale) 、大陸尺度( Continent Scale) 及全球尺度( Global Scale) ( 傅伯傑,2002) 。斑塊是沒有空間差異、內部均質的植物群落所佔的土地單位,其空間尺度通常為 10 ~100m ( 0. 1 ~1km2) ; 景觀是由大量相鄰的、相互作用的斑塊所組成,如組成連接系列群落序列的重現,其空間尺度通常為1 ~10km( 1 ~ 100km2) ; 各相互作用景觀類型的鑲嵌構成區域水平,其空間尺度至少為 10 ~100km。Urban 等人在 1987 用圖例表示了景觀空間等級結構,從葉片、樹木、林窗、斑塊、景觀到區域,不同等級水平上系統的空間和時間尺度大小都不一樣,如表 1-1 所示。
表 1-1 時空尺度的等級水平
尺度問題是當今生態學、土壤學、氣象學、地理學和水文學等領域研究的重點。不同尺度上的森林空間結構分析與優化經營問題仍是研究的核心。森林空間結構分析與優化經營模型需要結合動物、植物、生態系統、美學和娛樂等需要,以便更好地理解、識別和確定理想的森林空間結構條件。從研究尺度來看,大尺度景觀過程的模擬是當前森林景觀生態規劃研究的重要內容,經營規劃中又必須考慮針對多尺度、多空間因素的約束,而這些空間關系或約束必定趨於復雜化,將極大地增加問題的解決難度,更多復雜的森林空間優化經營模型將逐漸被提出來,這將為景觀生態規劃提供更多的理論和方法。加強機理模型研究,完善專業空間優化經營模型,提高模型的可解釋性和實用性是今後景觀模擬模型的發展趨勢。見圖 1-1。
圖 1-1 森林等級水平和時空尺度( 據 Mandelbrot,1982; 侯元兆等,1995)
G. 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的目標意義
地理信息是國家重要戰略信息資源,在政府管理決策、產業發展、人民生活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測繪工作的意見》和《基礎測繪條例》,持續推進地理信息資源建設、積極探索現代化地理信息服務方式、大力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國家測繪局做出了建設平台的重要決策,目的就是要大力提高測繪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
平台是針對政府、專業部門和企業對地理信息資源綜合利用、高效服務的需求,依託測繪部門現有地理信息生產、更新與服務架構,以及國家投入運行的涉密與非涉密廣域網物理鏈路,聯通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國家級、省級、市級地理信息資源,實現全國不同地區宏觀、中觀到微觀地理信息資源的開發開放與7×24小時不間斷的「一站式」服務,在此基礎上形成有效的分建共享、聯動更新、協同服務的高效運維機制,全面提升信息化條件下地理信息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
平台的建設與運行具有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
一是實現跨地區多尺度地理信息數據資源集成應用。建成全國互聯互通的一體化地理信息數據資源,通過信息化技術手段消除因分級管理、各部門信息資源難以共享造成的信息孤島、數字鴻溝。
二是改變地理信息服務方式,提升測繪保障服務能力。為政府各部門提供地理信息資源的方式從數據變為「一站式」在線地理信息服務,將解決用戶使用地理信息資源過程中技術難度大、建設成本高、開發周期長等難題。
三是提高測繪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地理信息產業發展。通過建設公眾版平台,向普通公眾提供權威公益性地理信息服務,為企業提供增值開發環境,消除因數據涉密造成的地理信息應用瓶頸,將極大地推動地理信息產業發展。
四是促進地理信息資源共享。通過分建共享機制,將推動測繪部門、專業部門、企業及社會團體地理信息資源共享與協同服務。
H. 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的研究室
探索新型微波遙感成像機理,重點研究微波遙感信息處理分析模型和方法,發展相應的專用處理軟體,開展微波遙感器的多學科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示範。工作設想:
研究方向為:探索新型主被動微波遙感的成像機理和地物探測能力,重點研究地物微波散射與輻射理論模型和經驗模型、微波遙感信息處理分析模型和方法、新型極化和干涉雷達遙感技術與應用方法,並發展相應的專用處理軟體和集成系統,開展微波遙感器的多學科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示範,開拓新的應用領域。
發展目標為:成為國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微波遙感專業研究室,為遙感所的整體發展作出貢獻。
管理機制為:統一進行績效考核,使得研究室的成員都榮辱與共,息息相關,加強集體主義意識,加強整體觀念,追求研究室的整體協調發展,多出成果,多出有顯示度的成果,多出大成果;
研究室成立前爭取到的課題獨立承擔和管理
研究室成立後爭取到的課題,以矩陣方式,統一管理
強調人文關懷,使得研究室的每一個人都得到完美的發展
學科發展:逐步建立完備的微波遙感科學與應用體系,推動中國微波遙感科學,特別是微波遙感應用的大發展,加快研究成果的產業化進程。
核心技術凝練:建立典型地物散射與輻射模型,開發完成微波遙感數據處理分析系統。
重大科研成果:與其它研究室合作,爭取獲得國家級獎勵一次
人才培養: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30名
經費爭取:十一五期間,共計爭取經費700萬元
發表SCI論文10-20篇,重點發表在有影響力的期刊上 通過天空地一體化綜合論證與遙感試驗,系統開展航空航天遙感數據定標和真實性檢驗研究及應用,推動遙感數據的定量化、標准化和數據的共享服務。實驗室的努力方向:
發展以定標與真實性檢驗為核心的遙感衛星發展全過程質量監督體系;
專注於民用航天遙感論證所涵蓋的理論、技術、方法、手段、條件等多個方面;
建立以前瞻性、基礎性遙感探測與檢測技術為重點的遙感新技術論證模式;
對我國民用遙感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推動遙感數據的定量化、標准化和數據的共享服務;
建設國內、國際合作大平台。
學科發展:
順應國家民用航天發展,把握國內相關民用航天論證。進一步明確自身定位,做戰略規劃與長遠安排;
提出不同時期論證中心的工作重點,加強能力建設,形成自身特色;
完善組織建設、著手建章立制;開展業務規劃、全面開展科研業務;
與多家單位展開聯合,推進論證體系的形成。 研究以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空間信息管理為主體的海量空間數據分布式存儲、管理、處理、顯示和應用等。對多源空間數據資源進行綜合分析,開發空間信息管理軟體系統,為國家和各部門提供空間信息服務。
主要工作概括如下:
Ø確定了研究方向:圍繞遙感空間信息工程,確立了「遙感空間信息計算、空間信息共享和決策服務」三個研究方向;
Ø梳理了研究隊伍:圍繞遙感空間信息系統研究方向,建立三大研究小組和一個工程小組;
Ø研發了技術產品:在國家863、國家科技攻關、地方和企業委託等項目支持下,研發了「遙感信息提取和目標識別系統、城市公共管理平台、可持續發展信息共享網路、海洋信息集成與服務系統、公眾地圖服務系統」等軟體產品;
Ø開拓了應用領域:積極與發改委、建設部、國家海洋局、國土資源部等行業部門以及地方政府合作,重點開拓了「城市信息化」、「數字海洋」等遙感空間信息技術應用領域;
Ø明確了產業目標:圍繞我所產業化基地的籌建,建立了「民航信息處理」等兩個聯合實驗室和中關村開發實驗室,建立了產業聯盟,為產業化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2004年-2006年期間,承擔了以下研發項目:
Ø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中國可持續發展信息共享網路(250萬,其中2004年到位105萬,2005年到位145萬)
Ø「十五」海洋「863」福建示範區海洋環境監測服務系統:(合同為90萬,其中2006年到所57萬)
Ø總裝「863」項目:台灣地區遙感綜合應用集成與演示系統開發(2005AA712081)(2006年,33萬)
Ø國家海洋局908-01課題:「WY10區塊海島、海岸帶遙感調查與研究」(2006年,30萬)
Ø國家「十五」科技攻關:科學數據共享工程門戶網站研製(2005年,15萬)
Ø深圳市防洪管理決策支持系統:(2005年,29.5萬)
Ø國土資源部委託項目:國土資源信息共享平台設計(2006年,20萬)
Ø紹興市規劃局委託項目:紹興市地理信息總體規劃設計(2005年,30萬)
Ø淮安市規劃局委託項目:淮安市地理空間信息系統設建設方案(2005年,15萬)
Ø內蒙古額爾古納市政府「生態特區」前期預研項目:地理空間信息系統總體規劃設計(2006年,7.5萬)
Ø「國研」公司委託項目:城市公共信息共享服務平台系統開發(2006年,24萬)
Ø浙工大和台州學院合作研究開發項目:遙感軟體開發(2006年,22萬)
Ø禽流感時空分布:(2004-2005年,20萬)
Ø揚州市418項目:(2004-2005年,40萬)
Ø中歐合作項目:(2004-2005年,15萬)
研究室的研究方向:
Ø遙感空間信息系統()的提出:是實現「遙感數據計算-時空信息共享-應用決策服務」為一體化的技術和應用體系。
Ø在技術研發上:突破多源遙感空間信息的綜合分析與應用集成技術,建立空間分析模型庫和知識庫,研發「遙感空間信息計算系統、信息共享平台和決策服務系統」等軟體原型;
Ø在技術應用上:重點圍繞「城市信息化、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數字海洋」等重大應用問題,發展「可持續發展信息共享、城市公共信息管理、海洋立體監測信息服務」以及「公眾地圖服務」等專業化應用服務系統,為遙感空間信息產業化構築技術支撐平台,服務於國家、地方和行業的重大決策和社會公眾的廣泛需求。
研究室的組成:
Ø固定人員(8人):池天河(研究員)、駱劍承(研究員)、劉少創(研究員)、李紅旮(副研)、程曉雲(副研)、劉冬輝(副研)、張新(副研)、王秀麗(助研)
Ø項目聘用(5人):畢建濤(副研)、沈占鋒(博士後)、楊幫會、吳珍珍、張成剛
Ø研究生:20餘人
Ø輔助人員:2名 開展數字地球、WEBGIS、虛擬地理環境、空間信息決策支持、導航定位等方面的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開發相應的地球空間信息服務和決策支持系統,為國家和各部門提供空間信息服務。
學科理解:
數字地球是空間信息技術的高度集成,涵蓋了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等3S技術領域,而導航定位則是當前空間信息技術應用的快速發展方向,產業化勢頭良好。
具體到本研究室,有如下幾個特點:
1).以發展GIS為主,兼顧導航定位方向;
2).可以細分為地理信息系統、導航定位系統、空間決策支持系統、虛擬現實系統等;
3).包括理論研究、軟體開發、硬體研製、空間信息技術產業化等重要的工作內容;
研究室設置:
是所三期創新的重要舉措,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空間信息技術。
1)肩負著發展GIS與GPS應用系統的重任,代表遙感所參與國內外競爭,形成品牌產品,占據相當的市場份額。
2)整合所里GIS方面的技術隊伍,進行優化配置,形成團體優勢,提高戰鬥力。
3)大力發展GIS學科,在理論研究與技術開發上實現突破。
隊伍建設:
數字地球與導航研究室成立以後,將整合了所里原來地理信息系統、網路地理信息系統、虛擬現實與可視化等方面的主要技術隊伍,從而成為一支非常有戰鬥力的隊伍。但是,如果不能協調領導好,則不僅不能實現整合的初衷,而且將會產生若干不必要的摩擦,從而形成一加一小於二的嚴重後果。因此,工作的基本設想是,在充分保持現有各組人員工作的工作基礎上,積極開拓,爭取新的項目,以新項目作為隊伍整合的基礎,密切所有人員的合作,使大家真正融為一體。這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對各自已有的項目和工作關系不加干涉,二是大家共同合作運作更大的項目,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重點研究遙感圖像通用處理、信息智能化提取、信息挖掘、大型海量遙感數據處理平台等技術,為遙感圖像處理系統軟體開發和產業化提供技術支撐。
學科定位:
遙感圖像的通用處理技術;
與通用技術緊密相關的專用系統、軟體產品、地面系統;
從不同層面和方向支撐重點實驗室、論證中心和工程中心的發展;
發展目標: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
工作設想:
l由研究員率領,由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和高年級研究生組成研究團隊,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究,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主要的技術領域有:數據壓縮、圖像恢復(匹配與糾正、圖像復原與去噪)、模式識別等。數據源不限。加強國際合作,自主培養與引進人才相結合充實研究團隊。
l一方面尋找來自於國家和社會的項目和資源,與目標客戶建立戰略聯盟關系互相支持,將關鍵的核心技術服務於項目;另一方面針對市場需求,研發基於關鍵核心技術的商業化產品,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實現將關鍵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目標。
l加強信息管理和信息建設,主動把握市場方向,積極探索技術發展方向,為技術發展和項目及產品生產指引方向。 研究遙感空間信息在水災、旱災、火災、風災、油氣污染等災害中的應用,同時建立突發性環境災害事故的遙感緊急響應系統與響應機制。
研究方向:
研究遙感、空間信息在自然災害和突發性環境事件中的應用,建立突發性環境、災害事故的遙感應急反應系統與響應機制,發展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快速反應、預警、應急預案以及綜合評價的核心技術,為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提供持續、科學的災害遙感信息服務。
考慮到目前的人員組成和項目情況,在研究室建立的初期,實行按課題組核算的管理模式,之後2-3年內,逐步過渡到研究室統一核算的管理模式。
在科研人員分工方面,根據任務性質和進度安排,實行統一調度、動態分配。
對課題負責人和主要骨幹,根據負責課題的經費強度和貢獻大小,享受不同的績效待遇(可不受職稱、職務限制),以調動爭取課題的積極性。
人才與隊伍:
考慮到現有的任務和未來的發展,目前的人員規模和結構完全不能滿足需要。已正式向所領導提出申請,希望在近兩年內,接收新畢業的博士、碩士4-5名。
同時,還要繼續加強對博士、碩士生的培養以及固定人員科研水平的鍛煉。為每位研究人員提供力所能及的職稱、職位升遷條件和培訓機會。
科研工作:
形成創新研究和監測運行兩種模式並存的工作機制。以研究室組建為契機,組建創新研究組和監測運行組。創新研究組以創新研究員、副研究員和博士生、碩士生為主體;監測運行組以高級工程師、中初級人員和項目聘用人員為主體。分別採取不同的考核體系。以消除過去一個人既要開展研究又要做具體監測帶來的弊端。
工作目標:
在發展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快速反應、預警、應急預案以及綜合評價的核心技術,為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提供災害遙感信息服務的基礎上,形成一支具有重要學術、決策影響力和創新能力的研究團隊。
組建成一支年齡、結構、層次合理的研究梯隊,人員數量達10-12名。培養博士生8-10人,碩士生12-15人。
「十一五」期間,配合所內外專家和領導,爭取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和院創新重大項目2-3項,總經費不低於500萬元。
「十一五」期間,完成2-3項重大科技成果,爭取獲國家獎1項。 以國家目標為導向,開展綜合性農業與生態遙感監測研究,重點研究農作物長勢監測與作物估產的方法與應用系統。
人員結構:
總人數:33人
–遙感所職工:12人
–博士後:2人
–博士生:7個
–碩士生:7個
–項目聘用人員:9人
研究室成員名單:
吳炳方、李強子、田亦陳、閆娜娜、周月敏、蒙繼華、張磊、黃慧萍曾源、楊雷東、任鴻瑞、文美平
今後工作重點:
(1)農情遙感監測方法研究。重點開展作物長勢、單產模型和種植面積等遙感監測方法研究。開展信息農業、精細農業領域的研究,擴展研究和應用領域。
(2)生態遙感監測方法研究。重點開展水土流失、植被多樣性、生物量、植被三維結構和植被覆蓋度等生態系統參量動態監測方法研究。
(3)開展水資源遙感監測方法研究。重點開展蒸散發、水文下墊面、生態需水量等遙感監測方法研究。
(4)開展旱情遙感監測方法研究。重點研究旱情遙感監測指標及監測方法。
(5)開展全國及全球農情遙感監測,包括全球主要產糧國和糧食需求國家的糧食產量和作物產量估算。
(6)開展國家大型工程,如三峽工程的生態效應遙感監測,包括凈初級生產力、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等。
(7)開展毒品原植物遙感監測方法研究,開發全國禁種鏟毒管理信息系統。
(8)開展生態環境資料庫建設與應用系統建設研究,重點研究空間數據存儲的技術與方法,農業與生態數據主題組織,農業與生態空間數據檢索,農業與生態遙感監測應用系統設計與開發,農業與生態信息發布等方面研究。
科研工作目標:
(1)在旱情指標、作物類型、作物產量、植被多樣性、植被三維結構、蒸散發、水文下墊面等遙感監測方法方面獲得原創性成果。
(2)開展全國作物長勢、旱情、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和產量估算、種植結構調查和復種指數監測、重點區域蒸散發監測;開展全球主要產糧國的主要作物產量、長勢、旱情監測。
(3)開展全球重點毒區和國內重點省市的毒品原植物種植面積和產量估算。
科研成果目標:
申請10-15項軟體著作權;
申請國家級獎1項;
發表CSCD論文20-30篇,其中SCI5-8篇。
人才培養工作目標:
培養研究員1名,副研究員3-5名,博士後3-5名;博士5-8名;碩士5-10名;
年人均爭取科研經費超過20萬元。 圍繞全球和區域變化及響應中的核心基礎科學問題,重點開展全球變化、地球圈層耦合、環境因子變化的遙感研究。
管理模式:
·以課題組為核算單元
·所內資源公平分配 探索新型高光譜遙感成像機理,重點研究高光譜遙感信息處理分析模型、方法,發展相應的專用處理軟體,開展高光譜遙感的多學科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示範。
研究室正式在編人員名單(共計九人):
研究員五人:童慶禧、馬建文、畢思文、燕守勛、張兵
副研究員三人:張霞、劉亞嵐、丁琳
助理研究員一人:陳雪
工作設想:
搞好研究室學科建設,促進研究室內部學科交叉和融合;
在遙感所總體框架下,支持所內各研究室之間的聯合和互助;
團結研究室內所有同事,大家共同努力,把研究室辦成一個和諧溫暖的大家庭;
以研究室為平台統籌資源,齊心協力對外爭取項目;
充分發揮研究室每個人的學科專長,促進個人進步;
關心研究室里每一個研究生的成長,做好人才培養工作。
近期工作目標:
學科發展:繼續保持遙感所在國內高光譜遙感領域的優勢地位,同時加強國內外合作,促進學科發展。
核心技術凝練:高光譜遙感信息機理與新型遙感器技術前沿;高光譜遙感信息處理模型、方法以及相應專業應用軟體。
重大科研成果:參加或者牽頭申請部委科技進步獎2項以上;發表SCI、EI文章20篇以上;申請軟體著作權登記3個以上。
人才培養: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10人以上。
經費爭取:研究室每年平均到位經費達到200萬元。 以空間遙感數據為核心研究國家土地資源遙感監測中的關鍵技術問題,研究全國、地區以及重點城市的土地資源現狀和動態變化,為國家提供科學數據。
基本發展目標:
研究工作以遙感應用為主,有突出特色
不與其它研究室研究內容重復,但求相互支持
工作開展:
v堅持「國家級基本資源與環境遙感動態信息服務系統」的運行,持續、穩定地開展土地資源現狀和動態變化遙感應用研究,進一步使其成為國家宏觀規劃與決策重要的科學數據基礎。
v以土地資源時空資料庫為基礎,同時開展土壤侵蝕(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城市擴展、生態環境綜合評價等時空特徵研究,加強資源環境研究的綜合性。
v以空間遙感數據為核心,研究國家土地資源遙感監測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在資源環境時空信息的獲取、處理、分析、應用等方面,以應用為目標開展技術研究和方法探索,為提升數據成果質量及其應用價值奠定技術基礎。
v進一步促進科學數據的應用與共享,力爭使其成為我國資源環境遙感應用研究中難以替代的重要數據來源。
隊伍組成:
在現有國土資源遙感方向基礎上,凝聚科研能力,隊伍人員包括:
張增祥研究員自然地理
趙曉麗項目研究員水土保持
譚文彬項目副研地圖學與GIS
劉斌實驗師GIS
易玲助研地圖學與GIS
何劍鋒項目副研地圖學與GIS
王長有高級工程師測繪
汪瀟博士地圖學與GIS
至2006年,國土資源長期穩定著遙感所規模最大的科研隊伍,現在處於隊伍調整期。
近期目標:
v以全國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蝕資料庫為核心,將其向前擴展到20世紀70年代,向後延伸到2005(2010)年,加強其不可替代性
v系統開展資源環境時刻過程研究,同時在土地退化、生態環境綜合評價、城市擴展監測等方面進一步擴展,豐富研究內容
v構建更扎實、可靠、穩定、一致的國土資源數據平台,繼續沿著邊建設、邊應用、邊完善的方向發展
v加強合作,深化研究,在資料庫建設與更新、數據質量評價、現代過程研究、綜合研究等方面得到發展
v在科研經費方面,力爭實現600萬元的目標,以保證科研工作正常開展為基本前提
v加快科研隊伍建設,補充2-3名新生力量,使研究隊伍穩定在7-8人的規模,繼續保持與兄弟單位的良好合作。 1.研究方向:
研究重點:
1)非再生資源和古環境空間信息特徵與分布規律等遙感應用理論;
2)非再生資源與古環境遙感勘查的新技術與新方法;
3)國家非再生資源與古環境遙感戰略.
解決問題:
1)到何處去尋找非再生資源與古環境潛在的有利區段和位置;
2)採用何種最有效的遙感勘查技術手段組合來實現找礦靶區和文化遺跡的發現與快速評價;
3)如何構建一個國家非再生資源與古環境遙感勘查與評價標准化技術體系」;
2.研究內容:
以地球多尺度空間信息的地學屬性與礦產分布規律;礦產信息和古環境遙感信息挖掘;非再生資源與古環境評價-預測;對地觀測信息一體化的評價技術平台為主體。
近期重點圍繞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以及院三期創新重大項目的任務與要求,深入開展大型斑岩銅礦帶的成礦潛力評價與找礦靶區圈定;西部典型覆蓋區隱伏礦產定位預測;海洋油氣遙感信息檢測與遠景評價;古大運河水環境的遙感評價;西部典型區遙感生態評價研究;非再生資源與環境數據平台建設與通用模型開發等內容,為國家非再生資源與古環境遙感提供典型案例與示範研究。
3.戰略定位:
·以對地觀測信息一體化為支撐(標准)
·以體現學科特色和學科交叉的研究為主體(優勢)
·以特徵信息的挖掘和演算法研究、典型案例應用示範為特色(引領)
·以實現國家非再生資源與古環境遙感理論、技術、方法體系為目標(綜合)
4.核心技術凝練:
地球空間信息多尺度成礦地質特徵遙感分析技術;
多覆蓋條件下的隱伏礦床遙地物化綜合數據融合評價技術;
油氣資源信息遙感檢測與綜合評價技術;
高解析度遙感礦產信息建模與定位預測技術;
空-地一體化蝕變礦物快速標准制圖技術;
古文化遺址遙感多波段信息挖掘與評價技術;
空間數據標准化平台構建與一體化處理、提取和分析技術;
工程地質環境遙感評價及工程模擬技術;
生態環境特徵因子評價指標制定與分析技術;
對地觀測信息一體化的非再生資源與古環境遙感研究流程
工作設想
·以現有人員的學科側重和工作積累為基礎,注重體現學科特色的深入研究和積淀,相互協作,優勢互補,形成集成優勢;在優質完成各自科研計劃的同時,努力爭取高層次的綜合研究項目,逐步實現以課題核算運作模式向室核算模式轉變;
·強調創新意識,注重多學科跨領域的交叉與結合,廣泛與高校和產業部門聯合,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形成產學研一體化聯合優勢,在國家層次上的非再生資源與古環境信息的掌握與應用中提高研究室的地位和知名度。
·突出開放思想,發揮我所遙感應用基礎、技術與方法綜合研究優勢,依託我所矩陣式學科布局與網路化科研體系,在非再生資源與古環境遙感應用理論與方法以及關鍵技術等方面形成具有引領作用的創新性成果。
·注重學科建設和發展方向,積極參與國家、全球非再生資源與古環境科學問題的研究和解決,以任務帶學科,在完成國家目標和任務的同時,發展「非再生資源與古環境遙感應用科學」。
·本研究室的宗旨:團結、務實、協作、創新 所屬領域:
遙感科學基礎研究 研究方向:
在遙感輻射傳輸機理研究基礎上,重點開展遙感尺度與方向效應、遙感知識庫、遙感反演理論、遙感信息與模型同化等研究工作。
與遙感所的關系:
作為遙感所的基本創新單元
所屬部門:
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航天局遙感論證中心紅外技術部
工作重點:
在遙感輻射傳輸機理研究基礎上,發展和完善可見/近紅外二向性反射模型、熱紅外輻射方向性模型系列,構建典型地物遙感知識庫;
加強遙感反演理論研究,構建以國產衛星遙感數據為主的多源遙感信息綜合反演的理論和技術體系;
加強遙感尺度效應與尺度轉換研究、遙感信息與模型同化研究,推動定量遙感在地表能量平衡,水、熱和二氧化碳循環中的應用。
發展目標:
學科發展:發展遙感輻射傳輸機理,構建多源遙感信息綜合反演的理論體系,加強遙感尺度效應與尺度轉換研究、遙感信息與模型同化研究,在國際一流遙感刊物發表高水平論文10以上,出版專著2部。
核心技術凝練:研發多源遙感數據綜合反演與同化技術,申請軟體著作權登記3-5項,專利2-3項;
重大科研成果:中國陸地遙感綜合反演與同化系統、典型地物遙感知識庫等成果獲得國家級獎勵1項以上;
人才培養:平均每年培養博士6名,碩士9名,博士後1人;年輕研究骨幹晉升研究員1人,副研究員3人,助理研究員3人。
經費爭取:年均經費150萬元以上。
I. 湖北省測繪地理信息事業"十三五"規劃沒有word版的嗎
一、發展現狀與面臨形勢(一)「十二五」主要成就發展方向更加明確。確立了「全力做好測繪地理信息服務保障,大力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盡責維護國家地理信息安全」的發展定位,明確了測繪地理信息總體發展思路。發展基礎更為堅實。統籌建成2200多個站組成的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基本形成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實現我國陸地國土1:5萬基礎地理信息全部覆蓋和重點要素年度更新、全要素每五年更新,基本完成省級1:1萬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建設。「資源三號」衛星影像全球有效覆蓋達7112萬平方千米,後續星研建進展順利。「天地圖」實現30個省級節點、205個市(縣)級節點與國家級主節點服務聚合,形成網路化地理信息服務合力。333個地級城市和476個縣級城市數字城市建設全面鋪開。全國智慧城市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果。完成了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形成了天空地一體化的數據獲取能力。測繪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機載雷達測圖系統、大規模集群化遙感數據處理系統、無人飛行器航攝系統等方面建設取得重要突破,研製的3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數據產品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全面改革扎實推進。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取消和下放1/3行政審批事項。政企分離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積極推進。積極引導地理信息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科技創新平台。修訂印發《地圖管理條例》,推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修訂。國家版圖意識宣傳教育不斷深化,地圖市場特別是互聯網地圖市場更加規范。服務成效日益彰顯。形成1000多個基於「天地圖」的業務化應用。累計開發數字城市應用系統超過5600個。為APEC會議、第三次經濟普查、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不動產登記等重大事項和各級政府決策、環境治理等重要方面提供高效有力的技術支持與產品服務。地理信息產業形成千億級的產業規模。(二)「十三五」發展形勢經濟社會發展對測繪地理信息提出新需求。「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戰略實施,為創新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模式,全方位做好支撐保障提出更高要求。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空間、實施「走出去」戰略和促進海洋經濟發展,需要進一步拓展測繪地理信息覆蓋范圍。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推進「多規合一」,需要加快提升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的深度和廣度。落實「互聯網+」、「中國製造2025」、「促進大數據發展」等行動計劃,為發展地理信息產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台。總體國家安全觀賦予測繪地理信息新使命。地理信息作為國家重要的基礎性、戰略性信息資源,在維護國家安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後一個時期,為應對地緣政治壓力、保障邊境地區穩定、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和全球戰略利益,需要進一步加強海洋、邊境地區乃至全球的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建設。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為測繪地理信息發展注入新動力。我國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與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融合,催生各種地理信息新應用、新產品和新服務。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機載雷達、無人機、傾斜攝影等新型技術裝備在測繪地理信息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將極大地提升生產服務的質量和效率。二、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加強基礎測繪、監測地理國情、強化公共服務、壯大地信產業、維護國家安全、建設測繪強國」的總體發展思路。(二)基本原則——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深化改革。——堅持法治建設。(三)發展目標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測繪地理信息管理體制機制和國家地理信息安全監管體系,構建新型基礎測繪、地理國情監測、應急測繪、航空航天遙感測繪、全球地理信息資源開發等協同發展的公益性保障服務體系,顯著提升地理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使我國測繪地理信息整體實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創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發展的新格局。——地理信息資源更加豐富。統籌建成2500個以上站點規模的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陸海一體的現代測繪基準體系進一步完善。獲取「一帶一路」沿線及重點區域的地理信息資源。海洋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基礎地理信息、地理國情信息、應急測繪保障信息等資源實現有效融合。——公共服務保障更加有力。基礎測繪成果供給更加有效。向相關行業和社會公眾提供高精度位置服務的能力全面形成。地理國情監測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實現監測業務常態化。基本建成4小時抵達80%陸地國土和重點海域、覆蓋全國的應急測繪體系。「天地圖」具備全球地理信息服務能力。建成一批智慧城市時空信息雲平台。——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科技體制改革、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等取得重大突破,市場導向的技術創新機制更加健全,人才、資本、技術、知識自由流動,企業、科研院所、高校、事業單位協同創新,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更加優化,自主創新效率顯著提升。測繪地理信息標准體系更加科學完善。——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提升。測繪地理信息法律規范體系更加完備,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測繪地理信息市場體系基本形成。——產業競爭能力顯著增強。地理信息產業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20年總產值超過8000億元,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較好成長性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三、重點任務打造由新型基礎測繪、地理國情監測、應急測繪、航空航天遙感測繪、全球地理信息資源開發等「五大業務」構成的公益性保障服務體系。(一)推進新型基礎測繪建設按照陸海兼顧、聯動更新、按需服務、開放共享的要求,構建以北斗衛星以及自主技術裝備為主要支撐的現代測繪基準體系。1、加快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建設 實現我國地心坐標框架的動態維持與更新,形成覆蓋全國的分米級實時位置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基準和位置服務水平。統籌開展全國似大地水準面精化工作,建成新一代全國統一的厘米級似大地水準面。完善國家重力基準,開展重力空白區航空重力測量,構建新一代高階重力場模型。建立國家測繪基準資料庫,提升測繪基準成果的管理和社會化服務水平。強化國家、行業及地方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的統籌管理、資源整合、數據共享,加強測繪基準服務機構建設,制定相關管理制度、建設標准和技術規范,形成一體化管理和協同服務機制。深入推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應用,拓展測繪地理信息領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業務范圍、產品體系和服務模式。2、加強基礎地理信息資源建設擴大高精度基礎地理信息覆蓋范圍,實現省級基礎地理信息對陸地國土必要覆蓋,市縣級基礎地理信息對全國縣級以上城鎮建成區全面覆蓋。完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聯動更新機制,持續做好國家級基礎地理信息重點要素年度更新,省級基礎地理信息按需更新,城市重點區域大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及時更新。進一步加強邊疆地區、農村地區、自然災害頻發地區基礎測繪工作。持續推進我國海島(礁)測繪工作。組織開展海洋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戰略研究和規劃編制工作,沿海地區根據需要組織開展沿海灘塗、近海海域等測繪工作。持續開展極地測繪工作,提升服務極地考察活動能力。繼續推進內陸水體水下地形測繪。加快開展地下管線測繪,構建地下管線信息系統。3、開展新型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建設優化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模型與結構,豐富數據內容,拓展社會、經濟、人文、資源、環境等要素,建成綜合性強、應用面廣、標准化程度高的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體系,形成全國基礎測繪成果「一個庫」。選擇合適地區開展新型基礎測繪試點。探索建立基於地理實體的成果採集和管理模式,逐步推動現有國家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向地理實體資料庫的轉型,實現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集成應用和聯動更新。(二)開展地理國情常態化監測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監測成果。1、開展基礎性和專題性監測對我國陸地國土范圍的地形地貌、植被覆蓋、水域、荒漠與裸露地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交通網路、居民地與設施、地理單元等人文地理要素開展基礎性監測。適時開展「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及國家級新區建設格局、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空間格局、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海岸帶保護利用狀況等專題性監測。開展地理國情監測服務於空間性規劃「多規合一」和主體功能區建設,推進地理國情監測服務於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評價、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等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重點領域。2、形成常態化監測支撐體系充分利用各種對地觀測技術手段,建立空天地多方位、立體化的地理國情監測網路。構建地理國情信息時空資料庫,建立地理國情信息在線服務平台。開展統計分析、數據挖掘和開發應用,形成多樣化的監測成果。完善地理國情監測的內容指標、技術規范、工藝流程,形成地理國情常態化監測能力。逐步完善地理國情監測組織實施、部門協作及信息發布等機制。推動各地將地理國情監測納入年度計劃和部門預算管理。(三)加強應急測繪建設1、建立應急測繪業務體系根據國家應急規劃和應急體系建設要求,完善應急測繪體制機制,重點加強聯動響應、資源統籌、數據服務以及日常運維等機制建設。按照上下協同、部門協作、軍民融合的原則,合理劃分保障區域,明確保障職責,布局國家應急測繪業務體系,建立健全應急測繪標准。加強應急測繪業務機構以及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重點增強國家和省級應急測繪專業力量。2、強化應急測繪綜合保障加強國家航空應急測繪能力,建設12個國家航空應急測繪保障區,重點裝備高性能無人機航空測繪應急系統。增強國家應急測繪現場勘測能力,建設3支國家應急測繪保障分隊,重點裝備多功能、集成化的地面採集與處理設備。提升國家應急測繪數據處理能力,重點加強數據快速處理、制圖、存儲和服務等系統建設。提高國家應急測繪資源共享能力,建成國家應急測繪資源數據共享網路及平台,豐富國家應急測繪基礎底圖資料庫。各地針對當地特點和需求,開展區域性應急測繪保障能力建設,加強協作,實現軍地、部門、區域應急測繪資源的高效共享和協同服務。(四)統籌航空航天遙感測繪進一步建立健全國家航空航天測繪遙感影像資料獲取的統籌協調和資源共享機制,實現多種類、多解析度航空航天遙感影像對重點區域的及時覆蓋,對陸地國土的全面覆蓋,以及對境外區域的有序覆蓋。1、加強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獲取和管理實現優於2.5米解析度衛星影像每年全面覆蓋陸地國土一次。獲取我國500萬平方千米優於1米解析度影像。加大城市地區優於0.2米解析度的航空影像獲取力度。推進機載激光雷達、傾斜攝影、航空重力等新技術生產應用。加強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獲取的統籌規劃,建立國家基礎航空攝影定期分區更新機制、航天遙感影像數據分級分區獲取機制。完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的保管、提供、使用制度以及資料信息定期發布制度。2、強化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應用服務建立和完善系列測繪衛星應用系統,提升衛星測繪數據獲取、處理、提供的業務能力。完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產品體系,加大立體測繪影像產品、專題應用產品及增值產品的開發力度。推進多感測器、多視角、多時相遙感影像數據的標准化處理,基於傾斜航空攝影測量、衛星立體測繪等技術,建設高識別度、高容量、高現勢性的三維實景中國影像資料庫及信息服務系統,形成常態化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產品生產和分發服務能力。探索建立測繪衛星用戶委員會機制,理順衛星用戶與衛星運營單位之間的關系,促進衛星測繪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五)推進全球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建立全球地理信息數據採集、管理與在線服務一體化的生產技術支持體系。1、加快全球地理信息資源建設加強全球地理信息資源建設的頂層設計,確定建設重點、細化建設內容、明確技術路線。加快形成全球多尺度地理信息數據快速採集與處理能力,逐步拓展全球地理信息資源的覆蓋和更新范圍。完成「一帶一路」沿線及重點區域約4500萬平方千米多解析度數字正射影像、數字地表模型及地理名稱等數據生產,開展中巴經濟走廊、東盟非盟等重要區域的數字高程模型、核心矢量要素、多時相地表覆蓋等數據生產。加快建立多解析度、多時相的全球地理信息資料庫,形成多尺度、多類型、多樣式的全球地理信息產品。2、強化全球地理信息服務應用依託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構建境外分布式數據中心,形成全球地理信息服務能力。強化與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集成,完善邊境地區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形成高精度位置服務能力。構建國產衛星海外接收站及處理系統,提高全球衛星資源接收處理能力。制定全球地理信息數據產品、生產工藝及應用服務標准規范。構建全球地理信息資源快速處理、高效管理、動態更新與實時服務的技術裝備體系。四、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有效供給能力、基礎設施裝備保障能力、地理信息產業競爭能力、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和協調融合發展能力。(一)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構建以「五大業務」為支撐的公益性服務體系,建立起保證基本公共需求和增強按需定製服務相協調的服務架構。1、加強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面向全社會對測繪地理信息的基本公共需求,深化供給側改革,強化新型基礎測繪和航空航天遙感測繪等普惠性服務的有效供給。擴展基礎測繪成果內容,發展以地理實體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公共產品。推出標准化的三維實景影像產品,拓寬應用領域、提高應用頻次。加強服務流程信息化建設,簡化成果提供審批程序,提升公共服務效率。開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戰略的區域性地圖產品、反映國家輝煌成就地圖產品、國家大地圖集、城市地圖集等系列專題地圖編制工作。2、拓寬公共服務的發展空間針對經濟社會發展對測繪地理信息的多樣化需求,拓展定製化專題服務的領域。圍繞區域協調發展、國土空間開發、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生態環境保護、新型城鎮化建設等開展重要地理國情監測,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和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事項的落實。強化城市地下、水體水下應急測繪保障能力,做好基於地理空間的孕災環境分析和監測服務。拓展全球地理信息資源應用服務領域。在繼續做好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基礎上,健全數字城市維護更新和管理應用的長效機制,推進智慧城市時空信息雲平台試點示範應用,提升對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支撐能力。探索建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新型測繪地理信息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加強政府與企業在地理信息資源開發服務中的合作。3、提升網路化綜合服務水平強化「天地圖」公益性服務的戰略性地位。建設「天地圖」國家數據中心、區域數據中心,融合集成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地理國情信息時空資料庫、國家應急測繪基礎底圖資料庫等信息資源,整合政府部門權威信息和全球熱點地區重要信息,加強地理信息大數據開放共享和深化應用。加強涉密版、政務版「天地圖」的統籌建設,發揮其以地理信息聚合部門數據、促進部門之間信息共享的基礎平台作用。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推動公眾版「天地圖」建設,惠及群眾生產生活。推出覆蓋全行業、一站式的地理信息資源目錄服務系統。(二)提升基礎設施裝備保障能力以加強重大技術裝備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完善測繪地理信息基礎設施,推動生產、服務技術體系的網路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滿足「五大業務」協同發展的迫切需要。1、加快裝備現代化積極推動「資源三號」後續光學衛星和雷達衛星、重力衛星等的立項、研製和發射,逐步形成多源航天遙感數據獲取體系。加快建設多解析度、多感測器、全天候綜合航空遙感體系,大力發展長航時航空遙感平台,促進無人飛機、輕型飛機、浮空器等新型平台和機載激光雷達、重力儀、傾斜攝影儀等新型感測器的推廣應用,配套建設數據傳輸和通信指揮系統。加快推進地理信息地面獲取技術裝備的更新換代,提高水下、地下測量裝備水平。加強數據規模化快速處理系統建設,提高多源海量數據綜合處理的自動化、智能化和實時化水平。進一步完善測繪產品質量檢驗和測繪儀器計量檢測體系。探索建立衛星測繪應用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多元化投入機制。2、推進生產服務體系信息化加快生產流程的信息化改造,提升生產服務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整合核心技術、重大裝備、資料數據等方面資源,建設生產管理信息平台,形成生產原始資料數據集中管理、分布式處理、生產質量統一監管和生產成果集中入庫管理的信息化測繪地理信息生產布局。加強網路基礎設施建設,依託國家電子政務內外網資源,構建國家、省、市三級互聯互通的測繪地理信息傳輸網路。3、增強安全防護能力建設國家互聯網地理信息安全監管平台,形成由國家級互聯網地圖監管中心和省級互聯網監管分節點組成、上下聯動的監控網路。加強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建設和運行的安全管理,同步規劃、設計和建設相關安全基礎設施。加快開展網路基礎設施核查分類,完成網路基礎設施更新改造,大力推進行業等級保護和分級保護工作,加強關鍵網路基礎設施和重要信息系統安全保障。完善地理信息定密和新技術測繪成果公開使用政策,加強新型地理信息成果保密處理技術研究,促進地理信息安全使用。加強國家版圖意識宣傳教育,提高公民對地理信息安全維護的意識和能力。(三)提升地理信息產業競爭能力推動地理信息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1、發展地理信息產業重點領域大力發展測繪遙感數據服務,開展測繪航空航天遙感數據的商業化獲取和增值服務,建成較為完整的測繪航空航天遙感數據獲取、處理、服務產業鏈,培育3-5 家測繪遙感數據服務龍頭企業。推動地理信息系統通用軟體開發應用,推進高性能遙感數據處理軟體以及行業領域應用軟體的產品化和產業化,培育2-3家以地理信息軟體開發和集成為核心業務的龍頭企業。引導和推進現代高端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裝備製造業的資源整合,緊密結合「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劃,發展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遙感技術裝備和高端地面測繪裝備生產製造企業。推進地理信息與導航定位融合服務類企業兼並重組,促進產業鏈各環節均衡發展。支持面向中亞-西亞、俄蒙日朝韓、東盟的北斗產業化應用。加快推進地理信息與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的融合,支持發展以移動通信網路、互聯網和車聯網為支撐,融合實時交通信息、移動通信基站信息等的綜合導航定位動態服務。積極發展測繪基準服務業。繁榮地圖出版業,發展地圖文化創意產業,形成地圖文化產業集群。2、優化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環境適度放寬地理信息成果使用許可和增值開發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基礎地理信息資源開展社會化應用和增值服務。建立健全地理信息獲取、處理、應用以及安全保密監管等相關配套制度措施。加快國產測繪遙感衛星數據有關政策研究制定,推進遙感數據的商業化應用。堅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持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健全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繼續推進地理信息產業分類標准、產業單位名錄庫和統計指標體系建設,逐步完善統計工作機制。充分發揮相關學會、協會在促進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充分利用產業基金、產業基地等支持企業創新創業。(四)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推進重點領域科技創新,提高測繪地理信息標准化水平,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提升科技創新的引領和推動作用。1、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完善測繪地理信息科研項目管理、科技成果登記與信息公開公示、成果轉移轉化統計和報告等制度,健全科學研究、信用評價、創新團隊認定、科技人才評價等方面的政策。優化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組織體系布局,加強測繪地理信息領域科研基地(平台)建設,積極開展創新聯盟、協同中心、創客或眾創空間等新型創新平台建設,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強化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作用,鼓勵參與制定科技規劃、政策和標准,支持申報國家和地方人才計劃、牽頭實施國家科技項目。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平台,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和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科技型中小型地理信息企業。支持野外觀測台站、檢校場、大型科研儀器設施等科研條件平台的建設與共享。加強地理信息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台建設。2、加強科技攻關和標准化以支撐重大工程和成果廣泛應用為重點,統籌優勢科技力量,著力開展地理國情監測、海洋測繪、全球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地下空間測繪等關鍵技術攻關。加強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以及移動互聯網等高新技術在測繪地理信息領域的應用研究,支持對大地測量基準、位置智能感知、遙感機理、數據挖掘與地理信息網路安全等方面的原始創新。加快測繪地理信息新型智庫建設,加強發展戰略研究。構建新型測繪地理信息標准體系。建立跨部門測繪地理信息標准化協調機制。完善測繪地理信息標准制修訂程序,重點研製地理國情監測、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等方面的標准,促進標准制定與科技創新和重大工程的相互轉化,發揮標準的技術考核作用。加強科技標准宣傳貫徹。開展測繪地理信息標准化綜合試點。3、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推動地理信息技術、裝備、標准、服務「走出去」,積極接納發達國家的地理信息產業外包業務,開拓非洲、南美、東南亞等新興經濟體市場,深度融入全球地理信息產業鏈、價值鏈。繼續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深化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及人才國際交流。積極參與全球及區域性測繪科技合作計劃和國際測繪地理信息標准制訂,爭取主導編制4項國際標准,參與制修訂國際標准化組織(ISO/TC211)主導的30%以上國際標准。根據受援國意願和我對外戰略需要,研究推動向相關國家提供測繪項目、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援助。(五)提升協調融合發展能力促進各地區測繪地理信息事業協調發展。進一步打破軍民測繪地理信息領域技術、標准和行業壁壘,加強軍民測繪融合發展。鼓勵各有關領域、行業根據需要加強測繪能力建設與數據資源共享,提升全國測繪地理信息協調融合發展水平。1、推進區域測繪協調發展圍繞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推動形成西部、東北、中部、東南沿海和京津冀等五大區域測繪地理信息協調發展格局,支持建立五大區域測繪地理信息發展聯盟。加大跨行政區域的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統籌力度,通過建立跨行政區域測繪地理信息聯席會議制度,推進跨行政區域的基礎測繪、地理國情監測、應急測繪等方面合作,促進地理信息產業集群發展。鼓勵發達地區對相對落後地區進行幫扶,為貧困地區提供精準測繪地理信息服務。加大對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區援助力度,在技術、人才等方面加強對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的支持。2、深化軍民融合發展加強國家層面的宏觀統籌與頂層設計,做好規劃銜接和項目、需求對接、完善工作協調機制,實現軍民力量整合、資源聚合、信息融合。推進國家空間基準、航天遙感測繪、海洋測繪以及高精度位置服務等重點領域的統籌共建,加強測繪基礎設施、北斗系統、地理信息、科技資源等方面的共享應用,建立跨部門跨領域地理信息資料成果通報匯交和位置服務站網共享機制,以及應急保障、國防動員等方面平戰結合機制,形成軍民兼容的測繪技術標准體系。按照國家軍民融合示範要求推進測繪地理信息領域的試點示範工作,引導多種力量參與測繪地理信息領域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形成富有特色的軍民融合發展模式。鼓勵地方立足實際推進測繪地理信息軍民深度融合發展。五、實施保障(一)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全力抓好地理國情監測、應急測繪以及不動產測繪、地下管線測繪、海洋地理信息資源開發等方面職責職能的落實。(二)加強法規制度建設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修訂,健全地理信息安全、地理國情監測、地理信息共享應用、應急測繪等方面的法規制度。完善測繪地理信息資質、市場監管和信用管理的掛鉤政策。研究制定政府購買測繪地理信息公共服務的指導性目錄和制度,推動測繪地理信息公共服務承接主體多元化。健全衛星測繪應用政策,推動建立多元投入機制。強化測繪地理信息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完善與國土資源等綜合執法工作機制,有效提升測繪地理信息行政執法力量和效能。(三)優化生產服務組織結構(略)(四)強化人才隊伍支撐(略)(五)抓好規劃組織實施(略)劃重點丨測繪地理信息「十三五」規劃說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