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永寧縣地理位置

永寧縣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3-12 21:22:27

A. 銀川市慶興區在銀川市什麼地理位置

銀 川 市 興 慶 區 區 位 優 勢

銀川市興慶區位於銀川市東面,西靠唐徠渠,東內臨黃河,南北分別容於永寧、賀蘭接壤,是銀

川市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

http://www.nxycxqq.gov.cn/jieshao/jieshao2.htm

B. 銀川市永寧縣看守所具體位置在哪裡

銀川市永寧縣看守所具體位置在城北環路 所長 丁希文

C. 永寧縣楊和鎮民生服務中心具體在哪

永寧縣轄1個街道、5個鎮、1個鄉:楊和街道、楊和鎮、李俊鎮、望遠鎮、望洪鎮、閩寧鎮、勝利鄉。
縣境內另有寧夏農墾所管轄的黃羊灘農嘗玉泉營農常共67個村,17個社區,545個自然村。 永寧縣隸屬銀川市,地處寧夏銀川平原引黃灌區中部,東臨黃河、

D. 請問:江西吉安府永寧縣鵝江大丘九都具體在江西現在的什麼地方還有鵝公大丘、鵝頸大丘等。謝謝

在江西省泰和縣刁子口渡口(大公廟附近)因為那裡的地形像鵝的頸'才叫鵝公大丘頸渡口' 還有官方南昌瓦硝壩渡口 那是明朝江西添湖廣(湖南湖北)的官方渡口,朱元章的部下在陳友諒老家湖廣省屠殺百姓'導致長沙武漢大半省人口調零'田產荒淡,朱元章屯田政策'將全國人口最多最富有的江西省遷徒人過去'三男遷二兩男遷一'燒族譜'焚祖墳'手綁手'座船贛江而下入湘江進湖南'入漢江進湖北,你們先祖之所以會以渡口為祖籍地也是朝廷不準你們寫入族譜回遷的目的'統一以渡口為遷出地 ,你們先祖肯定是由江西遷去湖廣'在由湖廣遷去貴州'年代久遠'代代相傳來自江西鵝公大丘頸

E. 寧夏的有關信息

人口概況:
新中國建立以來,寧夏教育事業有很大發展,人口的文化素質有較大提高。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全區人口中,接受大學教育的20.75萬人,佔4.11%;接受初、高中教育的217.59萬人,佔43.1%;接受小學教育的178.41萬人,佔35.34%;文盲人口(15歲及其以上,識字很少的人)63.23萬人。人口文化程度的地區差別很大,川區高於山區,城市高於鄉村。
寧夏是中國回族最大的聚居地,回族人口約占自治區總人口的1/3,佔全國回族人口的1/5。回族主要分布在固原市和吳忠市,其回族人口占寧夏回族人口的80%以上。
寧夏人口主要分布在北部,南部次之,中部最少。銀川市、石嘴山市、固原市、吳忠市人口密度分別為260.5人/平方千米、150.4人/平方千米、110.1人/平方千米、65.9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最大的為石嘴山市,高達601.6人/平方千米,最小的為鹽池縣,僅22.5人/平方千米。
2005年寧夏人口狀況:據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2005年寧夏出生人口9.4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5.93‰,比上年上升0.04個千分點;死亡人口2.93萬人,人口死亡率為4.95‰;人口自然增長率10.98‰,全年凈增人口6.50萬人,年末總人口596.20萬人。
2005年末,納入統計制度的全區城鄉就業人員達299.6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6萬人,增長0.54%。城鎮單位在崗職工57.44萬人,比上年末凈減少1.04萬人,下降1.78%。其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單位在崗職工人數37.39萬人,比上年增加0.23萬人;集體單位在崗職工人數1.3萬人,減少0.47萬人;其他經濟類型單位在崗職工人數18.75萬人,比上年減少0.8萬人。城鎮私營企業和個體從業人員27.9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26萬人。鄉村從業人員211.9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08萬人。2005年全區已登記失業人員中通過疏導實現就業和再就業的人數5.5萬人,比上年增長12.24%。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4.4萬人,登記失業率4.5%。(摘自:《寧夏回族自治區統計局關於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08年寧夏境內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已超過610萬人。

寧夏居黃河上游,北倚賀蘭山,南憑六盤山,黃河縱貫北部全境,歷史文化悠久,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寧夏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以西夏安寧得名。唐屬關內道;宋時屬西夏;元滅西夏後以舊地設西夏行省,不久改寧夏行省,治所為寧夏路,為寧夏得名的開始,後改行省為甘肅行省,遷甘州路。明屬陝西省,改寧夏路為寧夏衛;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並設寧夏將軍;民國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後置寧夏省;建國後撤消並入甘肅省,後設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西周至秦朝時期:
西周建都於鎬(今西安市西)其統治中心在陝西關中,故其以北地區,包括內蒙河套,寧夏全境及陝西、山西北部稱為朔方。春秋時期,今固原地區為烏氏戎所居,今銀南地區以鹽池為中心是朐衍戎的勢力范圍。戰國時期,秦惠文王攻取烏戎地,置烏氏縣(今固原縣南涇水北岸)轄今固原地區。之後又在鹽池縣境設立朐衍縣、轄今銀南地區。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272年)後,兩縣劃歸北郡管轄,這是寧夏地區有行政設置之始。
秦朝時寧夏為北地郡,郡治在甘肅寧縣。漢朝屬朔方史部。西漢時將北地郡治往今甘肅環縣。固原設安定郡。寧夏分屬北地郡和安定郡。東漢將安定郡治移至今甘肅鎮原縣,將北地區郡治移至今吳忠市利通區西南。

唐朝至明清時期:
唐朝時期,寧夏全境屬關內道,設6州:原州、靈州、西會州、安樂州、雄州、警州。
北宋時期寧夏地區屬秦鳳路,後寧夏北部被黨項族李繼遷佔領,北宋只控制寧夏南部,寧夏南部改屬涇原路。
元朝時期在寧夏設西夏中興等路行中書省。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滅元,建立明朝。但到1372年才完全佔領寧夏。明初在寧夏設府,後改為。曾增設寧夏左屯衛,中屯衛和前衛、中衛、後衛。後改設寧夏鎮和固原鎮,長城沿線設九個防區,稱九鎮,為明代邊重鎮之二。
清初在寧夏設巡撫,屬陝西布政司,下制衛所,寧夏為准省級。後撤,改寧夏府,下設州縣,歸屬甘肅,但又升寧夏總兵為提督,繼增置滿營將軍府於寧夏,仍不失省級格局。

民國時期:
1912年元月1日成立了中華民國,改府為道。因右為朔方,改為朔方道。1913年,又改回寧夏道。
1928年10月17日,民國中央政府第159次會議決議,設寧夏省。全省面積約274910平方千米。
1929年,寧夏建省。轄朔方到八縣外,將阿拉善、額液晶納劃入。又將阿拉善之巴格的磴口劃置磴口縣。
1933年元月,馬鴻逵受蔣介石委任寧夏省主席,馬鴻逵主政寧夏。1933年9月劃中衛縣東部為中寧縣,1941年4月1日劃寧夏、寧朔兩縣為永寧縣,平羅縣北增為惠農縣、陶樂縣,並將寧夏縣改名為賀蘭縣,1945年將靈武縣屬之吳忠鎮改為吳忠市。新的寧夏省領二旗九縣:阿拉善旗、阿濟納旗;寧夏縣、寧朔縣、平羅縣、中衛縣、靈武縣、金積縣、鹽池縣、鎮戊縣(後改為預旺縣、再改為同心縣)、磴口縣。增設香山、居延、紫湖三個設治局,1944年4月增設銀川市。1947年寧夏省會置銀川市。此後,直到解放前夕,全省共增設達13縣,1市、3設治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9月3日,寧夏解放。同年12月23日成立寧夏省,沿用了寧夏原稱。額濟納旗劃由甘肅酒泉專區代管,並於同年10月25日成立了寧夏省人民政府。1949年10月23日,中共寧夏省委員會決定成立中共阿拉善旗工作委員會。同時,調三邊軍分區三大隊駐防定遠營。
1950年1月,成立吳忠市,5月又改為吳忠鎮,10月恢復為吳忠市。5月25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決定,原定西專區的西吉縣、海原縣劃歸平涼專區。
1952年5月,永寧縣第四、第六兩區及賀蘭縣第四區各一部劃歸銀川市。8月15日,為增進民族團結,阿旗首府定遠營為「巴音浩特」,10月16日中央批復備案通過。
1953年11月27日,甘肅省人民政府通知,西海固回族自治區10月29日正式成立,4月1日,寧夏省「金、靈、吳、同」回民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在吳忠市成立,與吳忠市人民政府合署辦公。4月4日,寧夏省政府批准,惠農縣成立兩個相當於區級的回族自治區,即寶豐回族自治區和靈沙回族自治區。5月,中寧縣耍義山鄉(原四區六鄉)劃歸同心縣管轄。7月,寧夏省「金、靈、吳、同」回民自治區籌委會改名為寧夏省河東回族自治區籌委會。
1954年4月21日,寧夏省河東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下轄吳忠市、金積縣、靈武縣和同心縣。1954年7月14日,內務部批准,銀川市由6個區合並為4個區。1954年9月,寧夏省建制撤銷,並入甘肅省。1954年11月3日,寧夏省撤銷合並於甘肅省後,原河東回族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的行政區劃不變,新設銀川專區。1954年11月經內務部批准,惠農縣人民政府由寶豐城遷駐黃渠橋。
1955年4月28日,甘肅省河東回族自治區更名為甘肅省吳忠回族自治州,領導金積縣、靈武縣、同心縣,並代管鹽池縣。12月1日,國務院批准鹽池縣正式劃歸吳忠回族自治州管轄。1955年11月18日,國務院批准,西海固回族自治區改名為固原回族自治州。
1957年7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決議,以原寧夏省行政區域為基礎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1958年9月4日,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工作委員會批准中衛縣成立甘塘鎮,是自治區最早的城鎮之一。9月25日,中共寧夏工委批准永寧縣的永華鄉全部、楊顯鄉的部分地區和賀蘭縣的蘆花鄉全部和蘇峪鄉的大部(含賀蘭牧場全部)劃歸銀川市管轄。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自治區轄2市、1專區、17縣:銀川市、吳忠市、中衛縣、中寧縣、同心縣、靈武縣、鹽池縣、金積縣、固原縣、西吉縣、海原縣、隆德縣、涇源縣。總面積約6.64萬平方千米。
1969年,內蒙古自治區所轄阿拉善左旗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自治區轄2市、1專區、1旗、16縣,市轄縣級區2個。自治區面積由原6.64萬平方千米增至17萬多平方千米。
1970年,固原專區改為固原地區。
1979年5月30日,國務院批准將阿拉善左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7月1日起正式劃回)。寧夏回族自治區轄2地級市(銀川、石嘴山)、2地區(銀南、固原),16縣,市轄縣級區7個。
1980年1月1日,取消「革命委員會」,建立各級人民政府和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並以「鄉」名稱逐步取代「人民公社」名稱。
2001年7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固原地區和固原縣,設立地級固原市和原州區。
2002年10月19日,撤銷銀川市城區、新城區和郊區,將銀川城區分別設立銀川市興慶區、西夏區和金鳳區;撤銷石嘴山市石炭井區。10月25日,靈武市由吳忠市代管變更為由銀川市代管;紅寺堡開發區劃歸吳忠市管轄。
2009年10月22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同意設立吳忠市紅寺堡區,以吳忠市紅寺堡鎮、太陽山鎮、大河鄉、南川鄉的行政區域為紅寺堡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紅寺堡鎮。

著名景點:
1、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國家AAAA景區,位於銀川市西夏區,是我國現存最密集的帝王陵區,被世人稱為「東方金字塔」。分布著九座帝王陵和140 多座王公大臣的殉葬墓。西夏王陵不僅吸收了秦漢以來,特別是唐宋皇陵之所長,同時又受到佛教建築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與黨項民族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規模宏偉,布局嚴整,每座帝陵由闕台、神牆、碑亭、角樓、月城、內城、獻殿、靈台等部分組成。
2、中衛沙坡頭
國家首批AAAAA景區,位於中衛市沙坡頭區騰格里沙漠腹地,是一處富有濃郁西部特色的著名沙漠旅遊區。高山、黃河、沙漠、長城和綠洲在此匯聚一地,形成了獨特的自然地理人文景觀。奔流的黃河,無際的沙漠,神奇的沙漠草原,蒼涼的明代長城,造型雄秀的古水車,吸引了眾多遊客。在此可騎駱駝遨遊沙海,乘坐古老羊皮筏子漂流黃河,咫尺之間領略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奇異景觀。
3、平羅沙湖
沙湖位於石嘴山市平羅縣,國家首批AAAAA景區,距銀川市區56公里。沙湖擁有萬畝水域、五千畝沙丘、兩千畝蘆葦。沙湖盛產魚、鳥。有數萬只鳥在這里棲居,可稱得上是大自然中的一處奇觀。沙湖的魚類十分豐富,不僅有鯉、鰱、鱅、鯇、鯽魚,而且有北方罕見的武昌魚、娃娃魚。在沙湖的餐館里,專門設有魚宴,烹飪沙湖出產的活魚。湖西賀蘭山磅礴而立、倒映湖中。
4、六盤山風景區
六盤山國家自然保護區位於寧夏南部,這里是北方游牧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結合部,文化古跡較多,自然資源豐富。 繁茂的森林、良好的植被和生物多樣性使六盤山成為休閑、消夏避暑、森林探險、科考科普和教學實習的理想場所;保護區內有老龍潭、二龍河、鬼門關、涼殿峽、荷花苑、白雲山六大景區60餘個景點。保護區中部有固原古城、戰國秦長城、安西王府遺址等。 北部有須彌山石窟為中心的丹霞地貌風景。
5、中衛高廟
位於中衛市沙坡頭區,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經歷代增建重修,至清代時已成為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群。高廟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供奉的不僅有佛、菩薩,還有玉皇、聖母、文昌、關公等塑像,廟內佛、道、儒三教濟濟一堂。廟前有保安寺,山門朝南,兩側建有廂房,正面為單檐歇山頂的大雄寶殿。殿後為高廟,有24級台階,拾級而上,經牌坊、南天門、中樓,最後是高達三層的五嶽、玉皇、聖母殿。這些主要建築,都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它們層層相連,呈逐步增高之勢。在高廟主體建築的兩側,還有鍾樓、鼓樓、文樓、武樓、靈官殿,地藏殿等配殿,結構緊密,氣勢雄偉。高廟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很奇特。廟的磚雕牌坊上有一副對 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里」;「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 橫批是:「無上法橋」。廟里供奉不僅有佛、菩薩,還有玉皇、聖母、 文昌、關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濟濟一堂。 高廟建築的重要建築都位於一條中軸線上,主體建築與輔助建築之間飛橋相連,極富變化,整個建築群以其殿宇精巧,檐牙相啄,翼角高翹曲廊有致而聞名遐邇,飽譽海內外。高廟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其完美的造型,更妙的是它還集儒、道、佛三教於一廟,共塑有各類神像174座,逼真精美之極,令人目不暇接。高廟地獄是我國四大鬼城之一,進入陰曹地府,既刺激又令人嘆為觀止。
高廟的主要建築都位於一條中軸線上。層層相因,逐步增高;輔助建築位於兩側,均衡對稱。在僅 2000餘平方米的高台上,建築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不同風格的殿宇。整個建築群重樓疊閣,亭廊相連,飛檐相啄,回環曲折,緊湊而富於變化,真是寧夏古建築中的傑作。
6、火石寨
位於固原市西吉縣,由於它的山巒呈現暗紅色,尤其在綠樹的掩映下,如同一團團燃燒的火焰,因而取名火石寨。每當春夏時節,滿山遍野花草叢生,色彩斑斕,蜂戀蝶舞,生機盎然。在稀疏的林木間,還生長著一簇簇箭竹,為北方山水增添幾分南國姿色。在火石寨方圓百里之內,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兀立山峰,其中著名的有掃竹嶺、石寺山、照壁山等,尤以天然石城最為奇特。火石寨不但有令人神迷的自然景觀,還有十多處石窟建築,它是和須彌山石窟一脈相承的。
禪佛寺石窟位於西吉縣火寨鄉蟬窯村,因其與固原縣須彌山相連,又稱"須彌山禪佛寺",為唐朝佛教禪宗派流傳聖地。
石窟鑿造在一座尖頂寶塔式的石峰上,石峰高約120米,猶如長矛刺天,四壁懸空,奇特異常。若攀上峰頂,雲霧飄然腳下。石峰東西現存石窟10孔,殘存壁畫、石雕須彌座等。其中最大石窟在距峰頂15米處,呈長方平頂式,當地居民供泥塑神像三尊。在石峰下半部有一石窟,深15米,寬4米,高5米,洞內能容納百餘人。石窟主峰四周奇峰怪石或崛起凌空,或沉落幽谷,形態各異。
7、掃帚嶺石窟
位於西吉縣城北15公里,火石寨鄉南5公里的石峰群中,因山嶺上生長做掃帚的毛竹而得名,亦稱"雲台山"、"西武當"。
這里林木蔥蘢,流水清澈,特別是奇特高聳的石山給人以"桂林山水"的感覺。山峰神態仙姿,頗具風采。掃帚嶺主峰四面絕壁,惟東北角有人鑿石階可攀,神奇的自然景觀和山上人文建築融為一體。玉皇閣、大佛殿、菩薩殿、牛王殿、萬壽宮等洞窟30多孔分布在東西長約330米的石壁上,窟室多為長方形平頂式,為圓形穹窿頂。長方形大佛殿深9米,寬6.1米,高5.45米。石窟內造像多數已毀,殘存石雕須彌座、佛龕、壁畫。較完整的石雕像4尊,最大的是身高4.8米,腹圍4.4米的立佛。石窟內還有3尊銅佛像,其一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時(424年-452年)所造;其二是宋代釋迦牟尼鎏金銅像,高46厘米,重18公斤。掃帚嶺石窟開鑿於何時已無史料稽考,若銅佛像不是贗品的話,由此推測極有可能是在北魏時期開鑿的。火石寨「丹霞地貌」位於西吉縣西北部的火石寨鄉內,南北長17千米,東西寬10千米,現已被自治區批准為「丹霞地貌」自然保護區。保護區距西吉縣城10千米,有紅色、紫紅色 的山崖、山峰、山脊、怪石突兀於黃土高原之上,地貌景觀壯觀奇美。也因紅色砂岩裸露,當地人把這里叫火石寨。
「丹霞地貌」源自於粵北仁化境內的丹霞山,是一種由巨厚的紅色砂岩、礫岩等紅岩組成,經地殼抬升運動和流水的侵蝕、溶蝕以及風化剝落、崩塌後退等外力作用所形成的丹崖峭壁、石峰林立等特殊地貌。丹霞地貌在我國的風景地貌和山水景觀中,獨具一格,是我國風景名勝區的重要類型之一。
8、火石寨石窟群
從北魏開始鑿造,盛於隋唐,數處石窟均鑿建在百餘米高的石崖絕壁上。置身其間,心清神爽,飄飄欲仙。民國《西吉縣志》在介紹雲台山時說, 「山高峰峻,深洞危橋,重巒疊翠,曲而幽深」,「每遇山雨欲來,必先油然作雲。即晴亦多煙嵐。啼鳥鍾聲,隱約其中,花香撲鼻,足堪娛目」。這里有掃竹嶺,石寺山,禪佛寺三處石窟,各有特色,他們都是自然造化與人類智慧的有機結合。
9、朝那城
秦、漢時期朝那縣治古城遺址,位於固原市彭陽縣城西15公里處的古城鎮境內。地處茹河與任山河交匯處的茹河北岸三角平川正中,東瀕店窪水庫,西臨朝那湫,北依羅家山,四野群峰環抱,形僅龍騰虎躍。城區良田千頃,乃河水庫北乾渠穿城而過,渠水潺潺,綠樹成蔭,蝶飛蜂舞,美麗如畫。朝那城,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秦、漢為通往長安的戰略要地,今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城境,陽春桃紅柳綠,盛夏碧波如海,金秋紅葉滿目,隆冬青松蒼翠。朝那古城斷垣殘牆,古樸渾厚;新建的商貿大樓與庭院民宅相映成趣;寬闊的瀝清公路與僻巷小徑並存;繁華的街市與恬靜的農舍別具一格;幽靜肅穆的東山清真寺與書聲琅琅的古城中、小學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構成一幅古樸優雅的畫卷。

還可以從寧夏的民族特色與民族習性來寫。

F. 銀川高鐵東站具體位置

銀川東站位於銀川市南繞城高速以南、唐徠渠與快速幹道之間,永寧縣望遠鎮新銀村境內,車站平行南繞城高速公路布設,呈東西走向,近期為中間站,預留客運站條件。

總體規劃銀西鐵路和呼包銀蘭鐵路引入,車站按一站兩場布置,總規模8台19線,其中銀西場近期實施3台7線,預留車場5台12線。



(6)永寧縣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銀西高鐵全線共設20個車站,寧夏境內7站,分別為銀川、銀川東、河東國際機場、靈武北、吳忠、白土崗、惠安堡站。出寧夏後,高鐵將途經甘肅省環縣、慶陽、寧縣,陝西省彬縣、禮泉等地,最終到達西安。項目概算投資總額805億元,寧夏境內投資225億元。

此外,建成後的高速鐵路河東國際機場站將具備高鐵和城鐵的運送能力,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可實現遠、近距離的快速達到。

G. 清朝山西汾洲府永寧州現在叫什麼

汾州府永寧州現在是叫離石縣。

H. 銀川地理位置

銀川市位於黃河上游寧夏平原中部。東與鹽池縣接壤;西依賀蘭山,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為鄰;南與同心縣、吳忠市利通區、青銅峽市相連;北接平羅縣與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相鄰(以明長城為界)。其地域范圍在北緯37°29′~38°53′,東經105°49′~106°53′之間,總面積9491.0平方公里。2005年城市建成區面積為94.96平方公里,市區公用設施敷設范圍110平方公里。

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2011年城市建成區面積為126.38平方公里。下轄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永寧縣、賀蘭縣、靈武市。2009年,各縣(市)區共轄23個街道辦事處、21個鎮、6個鄉和211個居委會、271個村民委員會。常住人口約202.57萬(2011年),城鎮人口為150.67萬,鄉村人口鄉村人口51.90萬;大部分為漢族,回族約為48.17萬人。銀川自古有塞上明珠的說法,城西有著名的國家級風景區西夏王陵。城區內多穆斯林風格建築,以鼓樓為中心,城南有大型的清真寺和承天寺塔等著名古跡
銀川市,東與吳忠市鹽池縣接壤;西依賀蘭山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為鄰;南與吳忠市利通區、青銅峽市相連;北接石嘴山市平羅縣,
銀川城市宣傳片與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相鄰(以明長城為界)。

I. 永寧縣的地理環境

永寧縣地勢西高東低,呈西南向東北傾斜狀,全境可分為五個地貌單元。
賀蘭山地
位於縣境西北部,北起單嶺子,南至小溝口,呈北南走向,單嶺子到頭關南為南山區,山勢陡峭,海拔1433-2516.6米,坡亞25-30度以上。
洪積扇地
由賀蘭山洪積物沖積而成的扇傾斜平原。地面因受水蝕、風蝕,布滿碎石,屬溫帶荒漠草原,是永寧縣牧區。
河老階地
洪積扇以東至黃河沖積平原間,由於黃河的變遷上切,造成了河老階地。
風沙地
地表沙丘起伏,部分為平沙地,北部沙化程度重,南部略輕,為果林新區。黃河沖積平原:由於黃河在歷史上的改道和淤積程度不同,造成星羅棋布,大小不等的湖泊沼澤。 永寧縣屬中溫帶乾旱氣候區,大陸性氣候特徵十分明顯。年平均氣溫8.7°C,夏季各月平均氣溫在20°C以上,大於等於10°C的積溫平均為3245.6°C,積溫有效性高,無霜期平均167天,早霜始於9月25日左右,終霜期一般在4月底到5月初,年太陽總輻射141.7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達2866.7小時,光能資源豐富,日照長。溫度和日照條件可滿足多數農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溫差大,氣候年較差平均為31.5°C,日較差平均13.6°C。
年平均降水量很低,多年年平均降水量為201.4毫米。降水量在一年中分配很不均勻,多集中在7、8、9三個月,約佔全年總降水量的62.2%。年平均蒸發量為1470.1毫米,為個的降水量的8.6倍。由於降水稀少蒸發強烈,故沒有灌溉就沒有穩定的農業。全年大風天數(超過八級大風)平均為3.5天,年平均沙暴日數為3.2天。大風多集中在1?4月份,佔全年大風天數的63%,沙塵暴多發生在4、5月,歷年平均風速為2.4米/秒,最大風速為18米/秒。冬春季多盛行西北風和東北風,夏秋季多東南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