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秀樓簡介地理位置
⑴ 甲秀樓的作用與用途
著名古樓閣甲秀樓矗立在貴陽南明河中的萬鰲礬石上(這塊石頭酷似傳說中的巨鰲),明萬曆年間(1573—1620)巡撫江東之於此築堤聯結南岸,並建一樓以培風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
天啟元年(1621年)焚毀,總督朱燮元重建,更名來鳳閣。復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撫田雯重建,仍用舊名。 有浮玉橋銜接兩岸。從古到今該樓經歷了六次大規模的修茸。
歷經四百年的風吹雨打而仍舊矗立不倒,是貴陽歷史的見證,是貴陽文化發展史上的標志。 甲秀樓是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閣樓,這種構造在中國古建築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樓高約20米,綠瓦紅楹,飛甍翹角,12根石柱托檐,護以白色雕塑花石欄桿,翹然挺立,煙窗水嶼,如在畫中。
登樓遠眺,四周景緻,歷歷在目。浮玉橋如白龍卧波,全長90餘米,穿過樓下,貫通兩岸。橋上有涵碧亭,亭的石柱上刻有清代貴陽汪知府的聯語:「水從碧玉環中出, 人在青蓮瓣里行」。
橋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橋南有翠微閣,遙相呼應。 歷代騷人墨客對甲秀樓題詠甚多,其中清人劉玉山所撰206字長聯膾炙人中,此聯比號稱天下第一聯的昆明大觀樓長聯還多26字。 它概括了山城貴陽的地理形勢及歷史變遷。
自明清以來,甲秀樓就是貴陽人游宴之所。登樓眺望,眾山環抱,近者為觀風台,林木茂蔚;遠者為黔靈山,青山一發。棲霞、扶風、相寶、南嶽諸峰,羅列左右,大好風光盡覽眼底,令人心曠神怡。下視城郊,早午炊煙裊裊,數十萬人家飯熟時。
四時朝暮,風景無限,山城氣象,歷歷可觀。
⑵ 貴陽甲秀樓有什麼歷史
甲秀樓始建於明萬曆26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明萬曆年間(1573—1620)巡撫江東之於此築堤聯結南岸,並建一樓以培風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
天啟元年(1621年)焚毀,總督朱燮元重建,改名「來鳳閣」。清代多次重修,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撫田雯重建,並恢復原名。
明清以來甲秀樓便是文人騷客聚集之處,高人雅士題詠甚多。現樓內古代真跡石刻、木皿、名家書畫作品收藏中,清代貴陽翰林劉玉山所撰206字長聯為一絕,比號稱天下第一長聯的昆明孫髯翕大觀樓長聯還多26個字。
(2)甲秀樓簡介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甲秀樓上下三層,白石為欄,層層收進,由橋面至樓頂高約20米。南明河從樓前流過,匯為涵碧潭。樓側由石拱「浮玉橋」連接兩岸,橋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甲秀樓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實相符,堪稱甲秀 。
甲秀樓是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高22.9米,石柱托檐, 護以白色雕花石欄桿。浮玉橋為九孔,稱「九眼照沙洲」。解放後臨河修公路填埋二孔,現能見七孔。樓基和橋雖經多次洪水沖擊,歷近四百年,仍然砥柱中流。
甲秀樓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浮玉橋;第二部分甲秀樓主體建築;第三部分翠微園。 浮玉橋頭立有石木牌坊,牌坊中央設有「城南遺跡」四個大字,橋上建有「涵碧亭」。主體建築甲秀樓飛甍翹角、石柱托檐、雕欄環護。翠微園是一組由拱南閣,翠微閣,龍門書院組成的明清古代建築群。
⑶ 關於甲秀樓的資料
1.著名古樓閣甲秀樓著名古樓閣甲秀樓矗立在貴陽南明河中的萬鰲礬石上(這塊石頭酷似傳說中的巨鰲)。有浮玉橋銜接兩岸。這一傳統的中式建築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五年(1598年)。貴州巡撫江東之創修算起,到一九八一年市人民政府撥款維修為止,該樓經歷了六次大規模的修葺。歷經四百年的風吹雨打而仍舊矗立不倒,是貴陽歷史的見證,是貴陽文化發展史上的標志。許多遊客來貴陽遊玩,首選也是甲秀樓 [編輯本段]2.甲秀樓是貴陽市市標(市徽)甲秀樓是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閣樓,這種構造在中國古建築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可以在這一特色上大做文章,來提高此樓的知名度和可鑒賞性,以吸引廣大的旅遊愛好者和建築專家來觀光、考察。樓高約20米,飛甍翹角,12根石柱托檐,護以白色雕塑花石欄桿,翹然挺立,煙窗水嶼,如在畫中。登樓遠眺,四周景緻,歷歷在目。浮玉橋如白龍卧波,全長90餘米,穿過樓下,貫通兩岸。橋上有涵碧亭,橋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橋南有翠微閣,遙相呼應。
歷代文人墨客對甲秀樓題詠甚多,其中清人劉玉山所撰206字長聯膾炙人中,此聯比號稱天下第一聯的昆明大觀樓長聯還多26字。它概括了山城貴陽的地理形勢及歷史變遷。
集山光水色為一體的甲秀樓有一種獨具魅力的美。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到此一游又是一番別有情趣的享受。 [編輯本段]3.甲秀樓長聯「五百年穩占鰲-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茫茫眼界拓開。看東枕衡湘,西襟滇詔,南屏粵嶠,北帶巴衢;迢速關河,喜雄跨兩游,支持那中原半壁。卻好把豬拱箐掃,烏撒碉隳,雞講營編,龍番險扼,勞勞締造,裝構成笙歌閭,錦綉山川。漫雲竹壤偏荒,難與神州爭勝概。
數千仞高凌牛渡,永鎮邊隅,問誰雙柱重鐫,滾滾驚濤挽住。憶秦通棘道,漢置戕河,唐靖且蘭,宋封羅甸;凄迷風雨,嘆名流幾輩,銷磨了舊跡千秋。到不如成月喚獅岡,霞餐象嶺,崗披鳳峪,霧襲螺峰,款款登臨,領略這金碧亭台,畫圖煙景。恍覺蓬州咫尺,頻呼仙侶話游蹤。」 [編輯本段]4.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05月25日,甲秀樓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編輯本段]5、門票價格甲秀樓門票價格:4元/人 [編輯本段]6.甲秀樓的傳說相傳明朝年間,貴陽這個地方出了一位狀元②。官府為了討好他,願出巨資修一座藏書樓,作為他讀書游藝的地方。為此,知府大人請了三位風水先生,在全城察看了一番之後,認為南明橋那裡是塊風水寶地,回來向知府大人稟報,確定就將藏書樓修在南明橋上,並且取名叫「甲秀樓」。 地點確定後,知府大人又請來了本地最有名的一位石匠和二位木匠,帶著他們來到南明橋上看一回,便下令選個黃道吉日動工修建。 知府走後,石匠師傅打了一壺酒,把木匠師傅請到家裡,兩個人喝了三盅之後,石匠嘆口氣對木匠說;「兄弟,知府大人下令造樓,哪個敢違抗。只是這南明河上,眼下就只有這一座橋貫通南北,橋上要是再修了藏書樓,這橋就成了狀元公的地盤,交通要道不就成了一塊禁地嗎!日後哪個還敢從橋上經過?有錢的倒可以坐船擺渡,沒錢的呢,就只好望河興嘆了。尤其是那些進城賣菜的、推車挑擔的,就更不方便了。 木匠說:「大哥說得有道理,這南明橋確實是個交通要道;只是知府大人已經畫好了圈圈,你我兄弟二人又怎敢不照辦呢?」 石匠說:「顧不得知府大人了。我們還得替百姓著想,不然,日後你我世世代代都要背罵名。」 木匠說;「聽大哥的意思,這藏書樓不修了?」 石匠說:「當然要修,只是換個地方就是了。」 木匠問:「換在哪點?」 石匠說:「沿河下去一百二十步,就是塊好地方。」 木匠覺得這主意好,就決定這樣辦。 當天晚上,貴陽城內陰雲密布,大雨瓢潑。這兩位能工巧匠把自己的師兄師弟,徒子徒孫召集到南明河邊,連夜攔河修橋,鑿木造樓。遠近的居戶人家本來就擔心知府大人在南明橋上造藏書樓,斷了日後過河的通路,現在聽說兩位匠人另選了一塊地方造樓,一個個都冒著風雨,趕來相助。那天晚上,也不知道有多少男女老少在河岸邊擔石挑土,架梁立柱,只聽到人聲沸騰,驚天動地。等到東方發白,大雨停了的時候,一座精巧玲瓏飛雕梁畫柱的樓閣已經矗立在碧波盪漾的南明河新橋的鰲磯石上了。 當「甲秀樓」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出現在樓閣上之後,知府大人才聞訊來到南明河邊。他見藏書樓沒有建在南明橋上,十分惱怒,立刻傳令叫兩個匠人來回話。衙役們四處尋找,就是找不到那個石匠和木匠的蹤影。知府大人沒有辦法,只好將就拿這座九眼新橋上的藏書樓給狀元公了。 後來人們才知道,這兩位匠人因為害怕官府追究,造完樓後,就帶著妻子兒女遠走他鄉了。所以直到今天,人們一直不知道修造甲秀樓的兩位匠人倒底姓什麼,叫什麼。 註: ①甲秀樓,位於貴陽市城南,南明河中鰲磯石上。初修於明代,後經多次改建和重修。 樓與浮玉橋相連,柳岸堆煙,風景十分秀麗,是貴陽一大風景名勝。 ②貴陽在清光緒年間出了個趙狀元。所謂明朝年間出了狀元,實系訛傳。
⑷ 甲秀樓的重大歷史事件
著名古樓閣甲秀樓矗立在貴陽南明河中的萬鰲礬石上(這塊石頭酷似傳說中的巨鰲)。
甲秀樓夜景(19張)
從古到今甲秀樓經歷了六次大規模的修葺。歷經四百年的風吹雨打而仍舊矗立不倒,它是貴陽歷史的見證,是貴陽文化發展史上的標志。
甲秀樓始建於明萬曆26年(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明萬曆年間(1573—1620)巡撫江東之於此築堤聯結南岸,並建一樓以培風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有浮玉橋銜接兩岸。
天啟元年(1621年)焚毀,總督朱燮元重建,改名「來鳳閣」。清代多次重修,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撫田雯重建,並恢復原名。現存建築是宣統元年(1909年)重建的。樓上下三層,白石為欄,層層收進,由橋面至樓頂高約20米。南明河從樓前流過,匯為涵碧潭。樓側由石拱 「浮玉橋」連接兩岸,橋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現已拆除。甲秀樓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實相符,堪稱甲秀。
清代貴陽八景之一的「鰲礬浮玉」即為位於貴陽南明河鰲磯石上的甲秀樓,樓系貴州巡撫江東之所建。建樓以前,王陽明的再傳弟子馬廷錫曾在此建棲雲亭講學傳道。
甲秀樓全景照(11張)
樓於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開始興建,當時先在沙中壘台作「奮鰲狀」,名「鰲頭磯」,再於台上建閣,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樓曾幾毀幾建,1981年維修一新。重修中,發現樓閣底層石牆中嵌有詩碑,後有8塊詩復嵌於底層樓壁。甲秀樓前原豎有鐵柱二根,一為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雲貴總督鄂樂泰鎮壓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鑄鐵柱標榜功績;二為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雲貴總督勒保鎮壓興義布依族王囊仙起義,收聚兵器所鑄,兩柱皆有銘文。二根鐵柱現存省博物館。
明清以來甲秀樓便是文人騷客聚集之處
,高人雅士題詠甚多。現樓內古代真跡石刻、木皿、名家書畫作品收藏中,清代貴陽翰林劉玉山所撰206字長朕為一絕,比號稱天下第一長聯的昆明孫髯翕大觀樓長聯還多26個字。
鼓鼓樓文化
長聯
歷代騷人墨客對甲秀樓題詠甚多,其中清人劉玉山所撰206字長聯膾炙人中,此聯比號稱天下第一聯的昆明大觀樓長聯還多26字。
甲秀樓
它概括了山城貴陽的地理形勢及歷史變遷。
甲秀樓長聯: 「五百年穩占鰲-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茫茫眼界拓開。看東枕衡湘,西襟滇詔,南屏粵嶠,北帶巴衢;迢速關河,喜雄跨兩游,支持那中原半壁。卻好把豬拱箐掃,烏撒碉隳,雞講營編,龍番險扼,勞勞締造,裝構成笙歌閭,錦綉山川。漫雲竹壤偏荒,難與神州爭勝概。數千仞高凌牛渡,永鎮邊隅,問誰雙柱重鐫,滾滾驚濤挽住。憶秦通棘道,漢置牂牁,唐靖且蘭,宋封羅甸;凄迷風雨,嘆名流幾輩,銷磨了舊跡千秋。到不如成月喚獅岡,霞餐象嶺,崗披鳳峪,霧襲螺峰,款款登臨,領略這金碧亭台,畫圖煙景。恍覺蓬州咫尺,頻呼仙侶話游蹤。」
許芳曉《芳杜洲》:「芳杜洲前春水生,碧潭相映數峰青。盈盈細草裙腰色,隨著遊人綠進城。」[1]
江東之
江東之,字長信,安徽歙縣人,生年不詳,卒於明萬曆27年(1599)。
貴陽市
江東之於明萬曆5年中進士,官至御史,因向萬曆帝檢舉大太監馮保、徐爵違紀,受到萬曆皇帝賞識,即便因為爭壽宮事牽連,被貶謫霍州,由於生病,處罰也免了。皇帝始終記得這位剛毅正直的官員,於是起用他做鄧州知州,明萬曆24(1596)年,任命他為貴州巡撫,成為貴州封疆大吏。在黔任職期間一是購置官田,積資濟貧,助寒士「銳意向學」;二是取「科甲挺秀、人才輩出」之寓,創建甲秀樓,「黔人稱賢」,獲「撫者必以東之為首」之美譽。
江東之身前曾憾:一是身為貴州巡撫未能平定播州之亂;二是甲秀樓尚未竣工,並因他離任而停止。他官罷之時,江公堤已建成,甲秀樓卻還尚未竣工。臨別之際,江東之心懸甲秀樓施工建設,唯恐不能最終完成,因此辦理交接時,特別留下五百金存於府庫,希望後續者完成。可惜後來總是被擱置。然而被江東之巡撫感動的人們推舉了地方士紳,與時任貴州巡撫的郭子章共同努力,萬曆34(1606)年,歷盡坎坷的甲秀樓終於修建完成。
江東之已經辭世,最終未能看到挺拔秀麗
、具有江南建築風格的甲秀樓矗立在南明河畔,但貴州人牢牢記住了江東之。甲秀樓建成之後,貴陽文風愈盛,甲秀樓附近的南明河畔,更為人文薈萃之地。正如江東之詩文所預:明河清淺水悠悠,新築沙堤接遠洲。秀出三獅連鳳翼。雄跨雙駿據鰲頭。漁郎磯曲桃花浪,丞相祠前據壑舟。此日臨淵何所限?擎天砥柱在中流。 甲秀樓,由此成為貴陽文化的象徵。
康熙28年貴州巡撫田雯重修甲秀樓。田雯,山東德州人,康熙三年中進士,康熙26至30年間任貴州巡撫。其時甲秀樓雖存,但已破舊不堪。田雯深諳貴州人文風氣與甲秀樓息息相關,於是重修甲秀樓,並將堤橋名為「浮玉」。在黔5年間,田雯整頓吏治、獎勵農桑、偃武修文、政績卓著,離任之後,當地人士為之集資建祠。
鼓鼓樓傳說
傳說明朝年間,貴陽這個地方出了一位狀元。
甲秀樓
官府為了討好他,願出巨資修一座藏書樓, 作為他讀書游藝的地方。為此,知府大人請了三位風水先生,在全城察看了一番之後,認為南明橋那裡是塊風水寶地,回來向知府大人稟報,確定就將藏書樓修在南明橋上,並且取名叫「甲秀樓」。 地點確定後,知府大人又請來了本地最有名的一位石匠和二位木匠,帶著他們來到南明橋上看一回,便下令選個黃道吉日動工修建。
知府走後,石匠師傅打了一壺酒,把木匠師傅請到家裡,兩個人喝了三盅之後,石匠嘆口氣對木匠說;「兄弟,知府大人下令造樓,哪個敢違抗。只是這南明河上,眼下就只有這一座橋貫通南北,橋上要是再修了藏書樓,這橋就成了狀元公的地盤,交通要道不就成了一塊禁地嗎!日後哪個還敢從橋上經過?有錢的倒可以坐船擺渡,沒錢的呢,就只好望河興嘆了。
尤其是那些進城賣菜 的、推車挑擔的,就更不方便了。
木匠說:「大哥說得有道理,這南明橋確實是個交通要道;只是知府大人已經畫好了圈圈,你我兄弟二人又怎敢不照辦呢?」 石匠說:「顧不得知府大人了。我們還得替百姓著想,不然,日後你我世世代代都要背罵名。」 木匠說;「聽大哥的意思,這藏書樓不修了?」 石匠說:「當然要修,只是換個地方就是了。」 木匠問:「換在哪點?」 石匠說:「沿河下去一百二十步,就是塊好地方。」木匠覺得這主意好,就決定這樣辦。
甲秀樓
當天晚上,貴陽城內陰雲密布,大雨瓢潑。這兩位能工巧匠把自己的師兄師弟,徒子徒孫召集到南明河邊,連夜攔河修橋,鑿木造樓。遠近的居戶人家本來就擔心知府大人在南明橋上造藏書樓,斷了日後過河的通路,聽說兩位匠人另選了一塊地方造樓,一個個都冒著風雨,趕來相助。那天晚上,也不知道有多少男女老少在河岸邊擔石挑土,架梁立柱,只聽到人聲沸騰,驚天動地。等到東方發白,大雨停了的時候,一座精巧玲瓏飛雕梁畫柱的樓閣已經矗立在碧波盪漾的南明河新橋的鰲磯石上了。
當「甲秀樓」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出現在樓閣上之後,知府大人才聞訊來到南明河邊。他見藏書樓沒有建在南明橋上,十分惱怒,
甲秀樓
立刻傳令叫兩個匠人來回話。衙役們四處尋找,就是找不到那個石匠和木匠的蹤影。知府大人沒有辦法,只好將就拿這座九眼新橋上的藏書樓給狀元公了。後來人們才知道,這兩位匠人因為害怕官府追究,造完樓後,就帶著妻子兒女遠走他鄉了。所以直到今天,人們一直不知道修造甲秀樓的兩位匠人倒底姓什麼,叫什麼。[1]
⑸ 甲秀樓的基本資料,作文需要啊
甲秀樓坐落在貴陽市區南明河的萬鰲礬石上,始建於明代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7年),是貴陽市的一個象徵。 介 紹
甲秀樓是貴陽市的標志。也可以說,是貴陽文化的象徵。建樓以前,王陽明的再傳弟子馬廷錫曾在此建棲雲亭講學傳道,張三豐真人曾雲游至此,贊嘆此地氣象萬千,將來必是藏龍卧虎之地。
明萬曆二十六年,貴州巡撫江東之在此地建樓,名甲秀樓,取科甲挺秀之意。果然,此後貴州出了三位狀元,其中兩個住在從甲秀樓下流過的南明河畔。
甲秀樓是一座木結構的閣樓,三層三檐,紅欞雕窗,下有十二根白石柱托住檐角,四周以白色雕花石欄圍護。總高22.9米,頂層額題「甲秀樓」三字。它與涵碧潭、浮玉橋、芳杜洲、翠微閣、觀音寺、武候祠、海潮寺合成一組瑰麗的風景建築群,舊有「小西湖八景」之稱。後雖屢遭毀壞,但經修葺和重建後,仍然氣度非凡。
歷代騷人墨客對甲秀樓題詠甚多,其中清人劉玉山所撰206字長聯膾炙人口,此聯比號稱天下第一聯的昆明大觀樓長聯還多26字。它概括了山城貴陽的地理形勢及歷史變遷。集山光水色為一體的甲秀樓有一種獨具魅力的美。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到此一游又是一番別有情趣的享受。
貼士:如果不是特別喜愛古跡的遊客,建議晚上去,甲秀樓的輪廓燈倒映在河水中,很漂亮。由於河水的緣故,夏天晚上很涼爽,夜市也會較白天多,還可以觀賞露天卡拉OK。甲秀樓長聯:
「五百年穩占鰲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茫茫眼界拓開。看東枕衡湘,西襟滇詔,南屏粵嶠,北帶巴衢;迢速關河,喜雄跨兩游,支持那中原半壁。卻好把豬拱箐掃,烏撒碉隳,雞講營編,龍番險扼,勞勞締造,裝構成笙歌閭,錦綉山川。漫雲竹壤偏荒,難與神州爭勝概。數千仞高凌牛渡,永鎮邊隅,問誰雙柱重鐫,滾滾驚濤挽住。憶秦通棘道,漢置戕河,唐靖且蘭,宋封羅甸;凄迷風雨,嘆名流幾輩,銷磨了舊跡千秋。到不如成月喚獅岡,霞餐象嶺,崗披鳳峪,霧襲螺峰,款款登臨,領略這金碧亭台,畫圖煙景。恍覺蓬州咫尺,頻呼仙侶話游蹤。」
⑹ 關於貴州甲秀樓的歷史背景和重要的人文景觀
甲 秀 樓
甲秀樓位於貴陽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市內小型人文風景區,猶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漢的黃鶴樓,成都的望江樓,昆明的大觀樓一樣,甲秀樓是貴陽的市徽和標志.
甲秀樓始建於明萬曆26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最先倡導修建甲秀樓的是當時的貴州巡撫江東之,他以河中的一塊形狀像鰲的巨石作為基礎,修建一座橋連接兩岸,並築一樓用以培育風水,取名「甲秀樓」.建樓的用意深遠,不但刻意點明貴陽山水甲秀黔中,而且激勵人們努力學習,使貴陽「科甲競秀」、人才輩出。
自此以後,貴陽果然出了許多著名人物,如明末以「詩書畫三決」聞名於世的楊世友,清代的兩個狀元,文狀元趙以炯和武狀元曹維城。所以甲秀樓是貴陽人傑地靈的象徵,是貴陽山水與文化的精華。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甲秀樓的石碑坊,上面題詞是「城南勝跡」,各位朋友可以在這里留影。我們腳下的這座橋叫浮玉橋,它的橋面並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個起伏,像一條浮在水上的玉帶,增加了橋梁造型的美感。在全國的風景橋中,浮玉橋是有名的,它與杭州蘇堤上的「六橋煙雨」,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可以媲美。浮玉橋橫跨在明凈的南明河上,兩岸楊柳依依,非常美麗。
浮玉橋上的甲秀樓是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高約20米,四個角上刻有珍禽異獸的圖案,低層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護以雕花漢白玉欄桿,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建築的美感。浮玉橋原先有九個橋孔,橋下的寒碧潭在此迴旋盪漾,形成「長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觀。橋山的這個亭子叫涵碧亭,從遠處眺望,半圓形的橋孔與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剛好是個正圓,橋、亭、樓的影子一齊映在水中,恍恍盪盪,給人以「鏡中景,水中樓」的朦朧感覺。詩人更把這種感受寫成了一副楹聯,用「水從碧玉環中出,人在青蓮瓣里行」的詩句點出了它的神韻。
甲秀樓為貴陽主要名勝,素有「小西湖」之稱,歷代文人墨客往來於此,觸景生情,留下很多墨寶,其中尤以清人劉玉山所撰長聯最為著名,洋洋灑灑174個字,凝結了貴州的歷史文化,開頭便是:「五百年穩占鰲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眼界開拓。」
甲秀樓是鬧市中一處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區內古色古香,景區外高樓林立,入夜後燈火輝煌,成為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的聚焦點。
⑺ 到過甲秀樓的古人有哪些他們的簡介
甲秀樓在貴州省貴陽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塊巨石為基而建。始建於明,後樓毀重建,改名"來鳳閣"。清代甲秀樓多次重修,並恢復原名。現存建築是宣統元年(1909年)重建的。樓上下三層,白石為欄,層層收進,由橋面至樓頂高約20米。南明河從樓前流過,匯為涵碧潭。樓側由石拱"浮玉橋"連接兩岸,橋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甲秀樓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實相符,堪稱甲秀。
⑻ 甲秀樓的來歷是什麼啊
萬曆年間(1573---1620)巡撫江東之於此築堤連接兩岸,並建一樓以培風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甲秀樓之名由此產生。
從古到今甲秀樓經歷了五次重修,每次均有變化,其中三次是大修,是時任官員依據自己對建築的理解和個人喜好,推翻前任官員定下的甲秀樓樣式。
甲秀樓最後一次重建,是宣統元年遇到火燒,也是在1909年的那場火災後重建,奠定了今天甲秀樓四角攢尖頂的基礎。
(8)甲秀樓簡介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甲秀樓是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閣,樓高22.9米,飛甍翹角,12根石柱托檐,護以白色雕塑花石欄桿,翹然挺立,煙窗水嶼,如在畫中。登樓遠眺,四周景緻,歷歷在目。
浮玉橋如白龍卧波,全長90餘米,穿過樓下,貫通兩岸。橋上有涵碧亭,橋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橋南有翠微閣,遙相呼應。
甲秀樓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浮玉橋,第二部分甲秀樓主體建築,第三部分翠微園。浮玉橋頭立有石木牌坊,牌坊中央設有「城南遺跡」四個大字,橋上建有「涵碧亭」。翠微園是一組由拱南閣,翠微閣,龍門書院組成的明清古代建築群。
⑼ 甲秀樓名字的來歷
甲秀樓
著名古樓閣甲秀樓矗立在貴陽南明河中的萬鰲礬石上(這塊石頭酷似傳說中的巨鰲)。有浮玉橋銜接兩岸。這一傳統的中式建築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五年(1598年)。貴州巡撫江東之創修算起,到一九八一年市人民政府撥款維修為止,該樓經歷了六次大規模的修葺。歷經四百年的風吹雨打而仍舊矗立不倒,是貴陽歷史的見證,是貴陽文化發展史上的標志。
甲秀樓是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閣樓,這種構造在中國古建築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可以在這一特色上大做文章,來提高此樓的知名度和可鑒賞性,以吸引廣大的旅遊愛好者和建築專家來觀光、考察。樓高約20米,飛甍翹角,12根石柱托檐,護以白色雕塑花石欄桿,翹然挺立,煙窗水嶼,如在畫中。登樓遠眺,四周景緻,歷歷在目。浮玉橋如白龍卧波,全長90餘米,穿過樓下,貫通兩岸。橋上有涵碧亭,橋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橋南有翠微閣,遙相呼應。
歷代騷人墨客對甲秀樓題詠甚多,其中清人劉玉山所撰206字長聯膾炙人中,此聯比號稱天下第一聯的昆明大觀樓長聯還多26字。它概括了山城貴陽的地理形勢及歷史變遷。
集山光水色為一體的甲秀樓有一種獨具魅力的美。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到此一游又是一番別有情趣的享受。
甲秀樓長聯:
「五百年穩占鰲-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茫茫眼界拓開。看東枕衡湘,西襟滇詔,南屏粵嶠,北帶巴衢;迢速關河,喜雄跨兩游,支持那中原半壁。卻好把豬拱箐掃,烏撒碉隳,雞講營編,龍番險扼,勞勞締造,裝構成笙歌閭,錦綉山川。漫雲竹壤偏荒,難與神州爭勝概。
數千仞高凌牛渡,永鎮邊隅,問誰雙柱重鐫,滾滾驚濤挽住。憶秦通棘道,漢置戕河,唐靖且蘭,宋封羅甸;凄迷風雨,嘆名流幾輩,銷磨了舊跡千秋。到不如成月喚獅岡,霞餐象嶺,崗披鳳峪,霧襲螺峰,款款登臨,領略這金碧亭台,畫圖煙景。恍覺蓬州咫尺,頻呼仙侶話游蹤。」
2006年05月25日,甲秀樓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