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漢藏語系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漢藏語系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3-12 14:06:22

1. 漢藏語系的特點

漢藏語系,語言學家按照譜系分類法劃分的一組語群,但是劃分的形式很多。在中國,漢藏語系一般分為四個語族,即漢語(有人為是語族)、壯侗語族、苗瑤語族和藏緬語族,共計約250種語言,主要分布在中國、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等亞洲各地。按使用人數計算,是僅次於印歐語系的第二大語系。關於漢藏語系的分類和歸屬問題,學界爭論不休:西方學者一般認為苗瑤語族和壯侗語族不屬於漢藏語系,中國大陸的學者一般把這些語言劃入漢藏語系。漢語與藏緬語語言有發生學關系。最早提出漢語、藏語、緬甸語之間有同源關系而和其他亞洲語言不同的是德國學者朱利葉斯·克拉普羅特。他在1823年發表的書中首先提出這個假設,但後來他的著作被淡忘了,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學者們才重新重視他的研究。雖然沒有人否認藏緬語和漢語有發生學關系,但是漢藏語系的譜系樹的結構有待進一步研究,很多學者認為根本沒有「藏緬語族」這個語族,因為漢語在漢藏譜系樹的地位可能比較接近藏語,反而漢語和緬甸語或者羌語的關系沒有那麼密切。漢藏語系中各語言的一些類型學的特點:很多是孤立語;有聲調;單音節詞根佔多數;有量詞;以虛詞和語序作為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但是,大部分語言學家認為,原始漢藏語的語音和語法和現代嘉絨語相似:沒有明確的聲調系統,有復輔音,有復雜的動詞形態。法國學者奧德里庫爾(Haudricourt)早在1954年發現漢語的聲調是後期的,戰國時的漢語沒有聲調,到了南北朝韻尾-s和喉塞音分別演變成去聲和上聲。上古漢語也有復雜的形態,例如:使動的s-前綴:登(端母登韻)上古漢語,增(精母登韻)。嘉絨語和藏語里存在著同樣的s-使動前綴。按照歷史語言學的定論,聲調的有無、語序(動詞、主語和賓語的相對位置)、音節結構等類型特徵無法支持或者否認語言同源關系的假設,因為這些特徵容易擴散到不同的語系。惟有共同的形態成分(前綴、後綴、中綴、母音交替等)和基本詞彙才能證明這種關系。

2. 為什麼說是漢藏語系

漢藏語系,用漢語和藏語的名稱概括與其有親屬關系的語言群。有的著作中也曾用過藏漢語系和印支語系的名稱。中國為該語系使用人數最多的國家,中國絕大多數民族多為漢藏語系民族。
漢藏語系並不是只有漢語和藏語。漢藏語系包括漢語,壯侗語族、苗瑤語族和藏緬語族。下分更細,壯侗語族分三個語支:壯傣語支(包括壯語、傣語、布依語)、侗水語支(包括侗語、仫佬語、水語、毛南語)和黎語支(黎語),以及國外的泰語和寮國語;苗瑤語族包括苗語支(苗語)和瑤語支(瑤語);藏緬語支包括藏語支(藏語)、彝語支(彝語、傈僳語、哈尼語、納西語、拉祜語、白語)和景頗語支(景頗語)。

漢藏語系有一些獨立存在的共同點,與其他任何語系都不同,如:同屬孤立語,單詞無詞形變化,通過虛詞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具體作用決定語法意義;語音上都有聲調變化來區別詞義,也就是說,聲調是重要的非線性音位;句子結構上同屬分析語,語序的變化、片語在句子中的位置非常重要;單音節詞根佔多數;有量詞。
另外,個人認為漢藏語系還有一些小的共同點,如輔音的清濁多不對立,而送氣不送氣明顯區分。如:對其他語系,「肚子飽了」和「兔子跑了」沒有實質性的區別;對漢藏語系「BOOK」和「布克」聽起來差不多,而其他語系的人聽起來則明顯是兩個音。

3. 西藏地理環境

1、自然氣候

西藏的氣候,由於地形、地貌和大氣環流的影響,獨特而且復雜多樣。氣候總體上具有西北嚴寒乾燥,東南溫暖濕潤的特點。氣候類型也因此自東南向西北依次有:熱帶、亞熱帶、高原溫帶、高原亞寒帶,高原寒帶等各種類型。

2、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因而被稱為「世界屋脊」,被視為南極、北極之外的「地球第三極」。西藏高原位於青藏高原的主體區域。

3、民居

西藏的傳統民居多姿多彩,不僅有可隨處遷居的帳篷,也有固定的土木結構的房屋,還有以石為材的碉房,以竹或木為材的竹樓或木樓,甚至還有窯洞。

4、飲食

藏族有著自己獨特的食品結構和飲食習慣,其中酥油、茶葉、糌粑、牛羊肉被稱為西藏飲食的「四寶」,此外,還有青稞酒和各式奶製品。

(3)漢藏語系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擴展閱讀:

西藏的自然資源:

1、礦產資源

西藏自治區已發現101種礦產資源,查明礦產資源儲量的有41種,勘查礦床100餘處,發現礦點2,000餘處,已開發利用的礦種有22種。西藏優勢礦種有銅、鉻、硼、鋰、鉛、鋅、金、銻、鐵,以及地熱、礦泉水等,部分礦產在全國占重要地位,礦產資源潛在價值萬億元以上。

2、土地資源

西藏自治區土地資源豐富,總面積122萬多平方公里,其中牧草地65萬公頃;耕地集中分布在藏南河谷及河谷盆地中,東部和東南部也有少量分布,總面積達36萬公頃。

3、動物資源

西藏已發現野生哺乳動物142種,鳥類488種,爬行類動物56種,兩棲類動物45種,魚類68種。西藏野生脊椎動物共計799種,構成了西藏的動物資源優勢。在這些動物中,野驢、野氂牛、馬鹿、白唇鹿、黑頸鶴、小熊貓等123種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佔全國重點保護動物的1/3以上。

4、能源資源

西藏能源資源主要有水能、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2005年,地質勘探部門在藏北西部探明含油氣遠景資源量為1億至1.5億噸的中型油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藏

4. 白族文化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有關系嗎

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慶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語言,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白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建築、雕刻、繪畫藝術名揚古今中外。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與周邊的各民族相互往來,創建了燦爛的經濟文化。
白族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馬三大支系,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白族的起源具有多元的特點,最早的白族先民由洱海周邊的土著昆明人、河蠻人與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融合形成,之後又融入了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漢人等多種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征戰、拓土、商貿、屯墾、駐邊等歷史原因,白族才逐步形成當今白族之雛形。
從明朝到1956年白族民族身份得到確立的幾百年內,是白族大量漢化的過程。現代白族除了大理州外,從丘北的馬者龍、昆明的西山、元江因遠、楚雄南華、保山的舊寨、麗江相互之間呈不連續分布的事實也反映了這一點。歷史學家馬耀的觀點是白族是異源同流,即白族是由一個藏緬文化主心骨的族群同化了大量不同來源的人形成的民族。華夏文明、古印度文明兩大文明陸續傳播到洱海地區。白族先民不斷學習借鑒,由此具有梵、漢特色的白族文化初步形成。

5. 漢藏語系與印歐語系的不同點及相同點

目前人們一般把世界的語言劃分為九大語系:

1)漢藏語系,

2)印歐語系,

3)阿爾泰語系,

4)閃-含語系,

5)烏拉爾語系,

6)伊比利亞-高加索語系,

7)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

8)南亞語系,

9)達羅毗荼語系。

此外,還有非洲和美洲的一些語言和一些系屬不明的語言。

主要的世界七大語系,介紹:

19世紀,歐洲的比較學派研究了世界上近一百種語言,發現有些語言的某些語音、詞彙、語法規則之間有對應關系,有些相似之處,他們便把這些語文歸為一類,稱為同族語言;由於有的族與族之間又有些對應關系,又歸在一起,稱為同系語言,這就是所謂語言間的譜系關系。現在,世界上主要的語系有七大類:

印歐語系 是最大的語系,下分印度、伊朗、日耳曼、拉丁、斯拉夫、波羅的海等語族。印度語族包括梵語、印地語、巴利語等。伊朗語族包括波斯語、阿富汗語等。日耳曼語族包括英語、德語、荷蘭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各主要語言。拉丁語族包括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羅馬尼亞語。斯拉夫語族有俄語、保加利亞語、波蘭語。波羅的海語族包括拉脫維亞語和立陶宛語。

漢藏語系 下分漢語和藏緬、壯侗、苗瑤等語族,包括漢語、藏語、緬甸語、克倫語、壯語、苗語、瑤語等。

阿爾泰語系 下分西阿爾泰語族、東阿爾泰語族。前者包括突闕諸語言以及前蘇聯境內的楚瓦什語,後者包括蒙古語以及前蘇聯境內的埃文基語。

閃含語系 又稱亞非語系。下分閃語族和含語族。前者包括希伯來語、阿拉伯語等,後者包括古埃及語、豪薩語等。

德拉維達語系 又稱達羅毗荼語系。印度南部的語言都屬於這一語系,包括比哈爾語、泰盧固語、泰米爾語、馬拉亞蘭語等。

高加索語系 這一語系的語言分布在高加索一帶,主要的語言有喬治亞語、車臣語等。

烏拉爾語系 下分芬蘭語族和烏戈爾語族。前者包括芬蘭語、愛沙尼亞語等,後者包括匈牙利語、曼西語等。

此外還有一些語系,如非洲的尼日—剛果語系、沙里—尼羅語系、科依散語系,美洲的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以及一些印第安語系,大洋洲的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和密克羅尼西亞語系。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上有些語言,從譜繫上看,不屬於任何語系,如日語、朝鮮語等,就是獨立的語言。

在近兩個世紀里,各國學者把全世界形形色色的語言分成各種語系 如印歐語系、烏拉爾語系、阿非羅一亞細亞語系、阿爾泰語系、漢藏語系、南亞語系,南島語系等等,但還有一些語言至今系屬不明,如分布於西班牙北部和法國西南部與西班牙接壤地區的巴斯克語、古代兩河流域使用的蘇美爾語等。那麼,這些不同的語言和語系是怎樣起源的呢?說同一語系語言的居民共同體又是怎樣形成的呢?不同語系及其居民之間是否在遠古彼此就有聯系呢?全世界數十億人所說的成千上萬種語言是否有一個共同起源呢?這些問題在過去是無法准確回答的,也曾被視為科學的"禁區"。但是近20多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人類群體遺傳學和考古學、語言學的進展,我們終於看到了解開這些"世紀之謎"的希望的曙光。這是各門科學相互滲透,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不斷進步的結果。

印度語族(印地語、烏爾都語、孟加拉語、吉卜賽語等等)。

伊朗語族(波斯語、庫爾德語、阿富汗語等等)。

斯拉夫語族(俄語、塞爾維亞語、波蘭語、捷克語、保加利亞語等等)

亞美尼亞語族(以亞美尼亞語為主)

波羅的語族(立陶宛語、拉脫維亞語等等)

日耳曼語族(德語、丹麥語、瑞典語、荷蘭語、英語等等)

拉丁(羅曼)語族(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法語、羅馬尼亞語等等)

希臘語族(以希臘語為主)

克爾特語族(以愛爾蘭語為主)

阿爾巴尼亞語族(以阿爾巴尼亞語為主)

擁有最多講話人口的漢藏語系。這個語系以中國為中心,略向西南輻射,講話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地理分布上較為集中。下分四個語族,即漢語族、藏緬語族、壯侗語族、苗瑤語族。

阿爾泰語系。以現在中、俄、哈、蒙交界的阿爾泰山為中心,廣泛分布於亞洲腹部的荒漠和草原地區。下分三個語族,即突厥語族、蒙古語族、通古斯滿語族。一些語言學家認為,朝鮮語、日本語的主要成份,屬於這個語系。

閃含語系。分布於西亞北非地區,分為兩個語族,即西亞的閃語族、北非的含語族。

班圖語系。分布於撒哈拉以南的整個黑非洲地區,擁有數千種語言,大部分是部族語言。代表性語言是斯瓦希利語。

南島(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廣泛分布於東南亞的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群島、大洋洲各國。中國台灣島的高山族語言,即屬於南島語系。

其他的語系還有達羅毗圖語系(印度半島南部)、南亞語系(中南半島南部)、芬蘭-烏戈爾語系(主要在芬蘭和匈牙利)、伊比利亞-高加索語系(高加索山脈一帶),分布地區較狹小,對世界交往的影響力有限。

所以說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日、漢語屬於阿爾泰語系

6. 里高人,漢藏語系是不是說明漢人和藏人有一定血緣




漢藏同源。 從語言學就能看出來了。 漢人羌人同源,羌人藏人同源。 所以漢藏同源。
在上古時期, 藏人被漢人的祖先趕跑到西藏。 其實都是一個民族的。現在的面貌差距只是長期的地理位置原因。


藏族最早起源於雅魯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區的一個農業部落。據考古發現,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據漢文史籍記載,藏族屬於兩漢時西羌人的一支。藏族的先民們像許多經歷石器時代的先民一樣,他們先經過群居採集、狩獵生活階段,逐步學會了飼養和農耕。雅魯藏布江南岸雅隆地區的藏族先民後來又分成六部,即六氂牛部諸部落。公元6世紀,雅隆部落首領做了部落聯盟的領袖,號稱王(藏語音「贊普」)。此時已進入奴隸制社會。
據藏文史籍記載,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於西藏山南地區的雅隆河谷,為「六氂牛」部的首領,在松贊干布以前已傳20餘世。當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從最初幾代首領的母子連名中,還可以看到曾經歷母系氏族階段的痕跡 。
公元6世紀,山南號稱「悉補野」部的首領與鄰部結成聯盟並尊為盟主。當時,西藏境內另外還有「羊同」、「澎波」、「蘇毗」、「工布」等10餘族部,均已進入奴隸制社會。雅隆部落首領成為部落聯盟領袖,號稱「贊普」(王),建成自稱為「博」的奴隸制王朝。

7. 漢藏語系

特徵
由於漢藏語系語言的歷史比較尚未全面、深入進行,因而對其特點的認識主要在現狀方面。通過語言比較可以看出,不同語言間不僅在現狀上有許多共同的特點,而且還存在著許多共同的發展規律。
編輯本段發音
固定聲調
每個音節有固定的聲調是漢藏語系語言在語音上的重要特點。聲調能區別詞彙意義。如漢語的xan35(寒),xan51(漢)。在有些語言里,聲調還能區別語法意義。如彝語涼山話的單數人稱代詞用聲調表示格的區別:嬜a33(我,主格)──嬜a55(我,屬格)──嬜a31(我,賓格)。水語用聲調區別詞類,如k?amp;#91;m55(鍋蓋,名詞)──k?amp;#91;m35(蓋,動詞)。聲調同聲母、韻母的關系很密切。三者在發展過程中互相影響、互為條件。聲調因聲母清濁而分陰陽,這一規律在整個語系中具有普遍性。從中古漢語到現代各方言的四聲,普遍經歷了分陰陽的過程。例如,古四聲在溫州話和潮州話里都分陰陽兩類,共有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等8個調。壯侗語族的聲調一般也依四聲八類的系統發展,數目都在8個上下。例如壯語武鳴話有6個舒聲調、2個促聲調,與漢語的四聲各分陰陽的8個調相當。苗瑤語族也存在這種分化。古苗瑤語有4個調,後來由於聲母的清濁各分陰陽。如苗語凱里話的聲調就是由古四聲分化為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等8個調。藏緬語族的許多語言也有因清濁分聲調的現象,清濁對立造成聲調的分化,往往是清聲母使聲調變高,濁聲母使聲調變低。如藏語拉薩話分高低兩類調,其分化與清濁聲母有關,高調來源於清聲母,低調來源於濁聲母。壯語武鳴話中平、上、去、入的陰調類調值是24、55、35、55(35為長母音),陽調類調值是31、42、33、33,也是陰類高,陽類低。此外,聲母的送氣與不送氣、單輔音與復輔音的聲母、母音的長短、母音的松緊、韻尾的有無等特點,也能影響聲調的變化。許多語言的聲調,因韻母是否帶塞音韻尾而分舒促,舒聲調一般都比促聲調多。如壯侗語族和苗瑤語族通常有5~6個舒聲調,但促聲調則以兩個為多,有些地方還因母音長短而分為4個。總的看來,漢藏語系語言的聲調發展不平衡。從調值來看,數量上最少的只有兩個(如普米語),最多的有12個(如苗語宗地話)。漢語方言有3~10個,苗瑤語族有4~12個,壯侗語族有6~10個。相對說來,藏緬語族的聲調最少,有2~4個,還有的語言或方言沒有聲調(如珞巴語和藏語安多方言)。漢語、壯侗語族、苗瑤語族之間聲調的特點比較按近,都是四聲八類系統,聲調對應關系也比較明顯。
母音分長短
漢藏語系許多語言的母音分長短,以壯侗語族為最普遍。漢語的粵方言,苗瑤語族的勉語、藏緬語族的藏語、珞巴語、獨龍語等也有這種對立。漢語、壯侗語族、苗瑤語族長短母音的對立大多出現在帶韻尾的主要母音上。例如廣州話的 kai55 (雞)和ka:i55(街),水語的tap55(肝)和ta:p55(挑),勉語大坪江話的nau231(舅父)和 na:u231(老鼠)。就多數語言情況而言,主要母音是長的,韻尾則短,主要母音是短的,韻尾則相對地略長。所以,就整個音節來說,長母音韻母和短母音韻母的音節長短大致相等。母音單獨作韻母時,長短不對立,一般念長音。藏緬語族不帶韻尾的單母音韻母也分長短,長母音韻母和短母音韻母的長短不同。如珞巴語米林話的o嬜o(五)和o嬜o(魚)。在長短母音的分布上,有的語言配對整齊。如黎語保定話有 a、e、i、o、 u、嚕6個母音,帶韻尾時各分長短。而有的語言長短的對立只出現在個別母音上。如水語三洞話有 i、e、a、o、u、?amp;#91;、徲7個母音,單獨作韻母時只有長音,帶韻尾時只有母音 a分長短,其餘都讀長音。長短往往影響其他語音特徵的變化。一種是長短往往伴隨母音舌位上的某些差別:長母音比短母音舌位低的如勉語興安話的a:,實際音值為【u:】,a為【奃】,la:i31(籮筐)讀【lu:i31】,lai31 (菜)讀【l奃i31】(廣州話「街」、「雞」二詞中主要母音的實際音值也是這種情況)。長母音比短母音舌位高的如壯語隆安話的u:,實際音值為【u:】, u為【戅】, 堭u:n35 (錐)讀【堭u:n35】,kun22(裙)讀【k戅n22】。其次,長母音往往還帶有母音性的過渡音,其舌位一般比主要母音低。如黎語黑土話的o:都帶過渡音奃,o:m讀【o:奃m】。廣東中山話的o:也帶過渡音?amp;#91;,o:t讀【o:?amp;#91;t】。另一種更普遍的現象是母音的長短影響聲調。如布依語興義話的第7調,長母音韻調值是13,短母音韻調值是35。例如:za:p13(挑)和zap35(小豬籠)。壯語廣南語的入聲有4個調,是長短對立消失後分化而成的。漢語廣州話的入聲分陰入、中入、陽入3類;中入從陰入中分化而出,條件是母音的長短:中入是長母音,陰入是短母音。從發展上看,大多數語言的長短對立有逐漸消失的趨勢,所以在有些語言里長短的配對已不整齊。如侗語北部方言的母音長短對立已消失,只有一個短母音?amp;#91;;南部方言的一些短母音韻已合並於長母音韻,長母音韻比短母音韻多。
清濁對立
許多語言的聲母有清濁對立,並存在共同的發展趨勢。如漢語的吳方言,壯侗語族的壯語、水語、毛南語、黎語,苗瑤語族的勉語,藏緬語族的嘉戎語、彝語、哈尼語、傈僳語、拉祜語等。在多數語言里,清濁對立主要出現在塞音、塞擦音、擦音上。塞音、塞擦音的清濁對立大多隻出現在不送氣音上。有些語言,如苗語、緬甸語、彝語、阿昌語、勉語、拉珈語等的鼻音、邊音(或其中一個)也分清濁。如阿昌語隴川話的mu妱55(潑)和怰u妱55(弄潑), 拀婖31(豹子)和 拀婖31(褲子)。此外,有些語言除了純濁音聲母(如 b、d、ɡ等)外,還有一套帶鼻冠音的濁聲母(如mb、nd、嬜ɡ等)。如納西語的be55(雞冠)和mbe33(雪),dy31(地)和ndy33(慢)。水語的兩套濁聲母是帶鼻冠音的濁聲母同帶喉塞音的濁聲母的對立,如mba33(靠攏)和妱ba33(蝴蝶),水語的鼻音有3套: 濁鼻音、清鼻音、帶喉塞音的鼻音。如ma31(舌頭)、怰a24(狗)、 妱ma24(青菜)。聲母的清濁同聲調的關系最密切,同送氣不送氣、母音的松緊等還有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清濁由對立到不對立,是漢藏語系語言共同的發展趨勢。就塞音、塞擦音、擦音而言,一般是濁音清化;就鼻音、邊音而言,一般是清音濁化。清濁對立往往引起聲調的分化。 漢藏語系語言的輔音韻尾常見的有-m、-n、-嬜、-p、-t、-k、-妱等7個(發音只有成阻,無除阻)。有個別的語言還有-r、-徲、-s等延續音韻尾。如門巴語(錯那)的嶃ar(東)、 nis(七),門巴語(墨脫)的嬜ul(銀)。個別的語言或方言還有復輔音韻尾。如羌語麻窩話有 -st、-zd、-rb、-εp、-xs、-γl、-惒z等22個復輔音韻尾。韻尾的發展很不平衡,但存在從繁到簡的趨勢。一般是:塞音韻尾由部分合並(如p並於t)和轉化(如k變為妱)到全部轉化為-妱,然後-妱又脫落;鼻音韻尾與塞音韻尾發音部位相同的,往往平行發展(如p並於t則m並於n),然後轉化為母音的鼻化,直至鼻化成分進一步消失。中古漢語有-p、-t、-k、-m、-n、-嬜等韻尾。到了現代方言,有的全部保留(如粵方言),有的局部消失了(如吳方言)。藏語的發展也經歷過這個過程。7世紀的藏語有-b、 -d、-ɡ、-m、-n、-嬜等韻尾,到了現代方言,有的地方完全保留下來,如阿力克話仍有-p、-t、-k、-m 、-n、-嬜等韻尾;有的地方已丟失了一部分,如拉薩話保留了-m、-p、-妱3個韻尾,-t轉化為-妱,-n、-嬜轉化為母音的鼻化。有的地方塞音韻尾都轉化為-妱,鼻音韻尾都轉化為母音的鼻化,如德格話。緬甸語也經歷了多種塞音韻尾轉化為-妱、多種鼻音韻尾轉化為母音鼻化的過程。彝語支語言的大多數地區,輔音韻尾和鼻音韻尾都已消失。苗瑤語族也存在韻尾簡化、脫落的趨勢。如中國境內的苗語一般已無塞音韻尾,鼻音韻尾也只保留了一個(在後母音後讀-嬜,在前母音後讀-n)。在苗語石門坎話里,韻尾已全部脫落。
復輔音聲母
漢藏語系一部分語言還保留有復輔音聲母。復輔音以二合的為多,還有少量三合的。二合復輔音主要有4種類型:①鼻音加其他輔音(前後輔音的發音部位大多數相同)。如彝語涼山話的mbu33(飽),納西語的nd婖33〔上(去)〕,苗語高坡話的nto15(布)。②喉塞音加其他輔音。如拉珈語的妱ba:n13(村子),水語三洞話的妱na33(臉),布依語佯僙話的妱va31(傻)。③塞音(或鼻音)加邊音(或顫音,或濁擦音)。如壯語貴縣話的prak55(菜), mra13(野果),苗語高坡話的pla24(五),獨龍語的ɡla35(掉),仫佬語的pγa42(山)。④擦音加其他輔音。如羌語桃坪話的xt媆55(蛋),羌語麻窩話的st?amp;#91;(七),藏語道孚話的zɡo(門),藏語阿力克話的γlo(肺)。三合復輔音如拉珈語的妱bla213(摸)、僜語格曼話的 嬜khlo嬜35(翅膀)、嘉戎語的∫kra(細篩子)。復輔音以藏緬語族語言為最豐富,有上述①、③、④3種類型;其次是苗瑤語族,有上述①、②、③3種類型;壯侗語族只有上述②、③兩種類型。其發展有簡化、脫落的趨勢。以藏語為例,7世紀的藏語有豐富的復輔音,不僅有二合的,還有三合、四合的,但發展到現在,有的方言(如安多方言)還保存較多的復輔音(最多的有90個左右),有的方言(如衛藏方言)很多地方已無復輔音。其變化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脫落部分輔音,如藏文的 dɡu(九),bsad(殺),拉薩話讀【ku12】、【sε妱54】;一是復輔音合並為單輔音,如藏文的ɡru(船)、druɡ(六),拉薩話讀 【堮hu12】、【堮hu妱12】。現代漢語除個別地區外,大都無復輔音。一些學者認為,上古漢語有豐富的復輔音。 藏緬語族有些語言,如彝語、哈尼語、傈僳語、拉祜語、白語、景頗語、載瓦語等,母音分松緊兩類。其作用主要是區別詞彙意義,有些語言還能區別語法意義。如載瓦語:kjo21(聽)—kjo21(使聽),mju21(浮)—mju21(使浮)。松緊的差別常常還伴隨著聲調、舌位等方面的一些差別。如緊母音音節的調值比松母音音節略高,緊母音的舌位比松母音略低。有的緊母音後還帶有喉塞音。松緊對立的來源,一種是由於塞音韻尾的脫落,即帶塞音韻尾的母音,韻尾脫落後轉為緊母音,與原來不帶韻尾的松母音形成對立,如彝語支諸語言。一種是由聲母的清濁轉化而成,濁變松,清變緊,如景頗語、載瓦語。有的語言,緊母音存在松化的趨勢,如哈尼語的碧卡方言、豪白方言。
編輯本段語法
漢藏語系各語言以詞序和虛詞為表達語法意義的重要手段。詞序比較固定。虛詞種類較多,在句中表示各種不同的語法意義。漢藏語系語言詞類上的一個特點是有量詞。量詞的作用主要表示事物的單位和動作行為的量。此外,許多語言的量詞還兼表事物的類別、形狀、性別、級別等特徵。漢藏語系語言有詞的重疊形式,在許多語言里具有共同的特點,表現在重疊的范圍、作用、形式等方面。漢藏語系語言廣泛運用各種助詞來表達復雜的語法意義。首先,各語言有多種表示句子成分結構關系的助詞。其次,各語言還有一批表示不同句式和語氣的助詞,一般都用於句子末尾。 漢藏語系語言廣泛運用各種助詞來表達復雜的語法意義。首先,各語言有多種表示句子成分結構關系的助詞。其中有表示限制、補充關系的,有指明主語、賓語、主動者、被動者的,有用在表示處所、時間、工具等狀語後面的,等等。這類助詞使某些語序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如景頗語的形容詞定語加助詞後能夠移至中心語之前,賓語加助詞後能移至主語前。例如:k╤31tho嬜31(寨子)k╤31掵i31(小),「小寨子」也能說k╤31掵i31(小)ai33(助詞)k╤31th嬜o嬜31(寨子),嬜ai33(我)∫i33(他)phe妱55(助詞)mu31(見)ju33(過)s╤33嬜ai33(句尾詞):「我見過他了」,也能說∫i33(他)phe妱55(助詞)嬜ai33(我)mu31(見)ju33(過)s╤33嬜ai33(句尾詞)。其次,各語言還有一批表示不同句式和語氣的助詞(語氣詞),一般都用於句子末尾。例如漢語有"了"、「嗎」、「吧」等等。傣語(德宏方言)有h嚕35(嗎)、li35(呢)、p婖55(吧)、l婖53(嘛)、la55(啦)等。布努語有ni12(嗎)、lo22(啊)、抰e231(吧)、ma21(嘛)等。 漢藏語系語言詞類上的一個特點是有量詞。除藏緬語族有些語言(如藏語、景頗語等)量詞還不太發達外,一般都有豐富的量詞。量詞的作用主要是表示事物的單位和動作行為的量。此外,許多語言的量詞還兼表事物的類別、形狀、性別、級別等特徵。如阿昌語隴川話有表示事物類別和形狀的量詞: 尶u妱55(個)用於人;tu31(頭、只)用於動物;堭e嬜55(棵)用於植物;lum31(個)用於圓形、塊狀、方形等物品;墭au31(根)用於長條形硬物;kh墭?amp;#91;嬜31(根)用於長條形軟物。壯語武鳴話有表示性別的量詞:tak42(個)用於男青少年;ko嬜24(個)用於中年男子;ta33(個)用於青少年女性;me33(個)用於中年女子。還有通過母音變化來表示級別的: je:p33表"小撮",ja:p33表「大撮」;γe:k42表「小條」,γa:k42表「大條」。在壯侗、 苗瑤語族裡,量詞還具有標志名詞的冠詞性作用,有些名詞在使用時往往要在前面加量詞。如苗語黔東話的tε11(個)nε55(人)意為「人」,lε33(個)堭ε35(房子)意為 「房子」。在廣州話里,量詞也可以起冠詞作用,例如:「條棍呢?"(那根棍子在哪兒?)從來源上看,量詞大多來自名詞、動詞,如漢語的「碗、口、瓶、桌、背、挑、捆」等。藏緬語族有些語言,名詞稱量時用其自身形式當量詞(雙音節詞多數取後一音節,少數取前一音節)。如哈尼語綠春話:mja33(眼睛)慯hi31(一)mjаa33(只)意為「一隻眼睛」,l婖55扷婖55(橋)慯hi31(一)扷婖55(座):意為「一座橋」。量詞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是漢藏語系語言共同的發展趨勢。 漢藏語系語言有詞的重疊形式,在許多語言里具有共同的特點,表現在重疊的范圍、作用、形式等方面。比較普遍的是形容詞、量詞的重疊。形容詞重疊大多表示性質、狀態的程度。如阿昌語隴川話的na55(紅)和na55na55〔紅紅(的)〕,lum31(圓)和lum31 lum31〔圓圓(的)〕;勉語大坪江話的恄je52(重)和恄je52恄je52〔重重(的)〕, pε12(白)和pε12pε12〔白白(的)〕。通常重疊表示程度的提高,但也有例外,在漢語廣州話里可以表示程度的降低(必帶詞尾-tei35),如pak pak tei(有點兒白的)。量詞重疊表示「每」的意思。如壯語武鳴話的pou42(個)和pou42 pou42(每個),pai31(次)和pai31pai31(每次)。在許多語言中,名詞、代詞、動詞也能重疊。景頗語重疊名詞表示多數,如 phun55(樹)和phun55phun55(有些樹),k╤31tho嬜31(寨子)和 k╤31tho嬜31tho嬜31(有些寨子)。載瓦語重疊疑問代詞表示多數,如o55(誰)—o55o55〔哪些(人)〕,xai21(什麼)—xai21xai21(一些什麼)。彝語涼山話的人稱代詞重疊後構成反身代詞,如嬜a33(我)— 嬜a55嬜a55(我自己)。嬜o31(我們)—嬜o31嬜o44(我們自己)。漢語動詞重疊表示"做一做",如「走走」、「打打」、"商量商量"。納西語動詞重疊表示「相互」,如la55(打—la55la33(打架),堭ha55(咬)— 堭ha55堭ha55(互相咬)。彝語涼山話動詞重疊表示疑問。如 la33(來)-la33la33(來嗎?),bo33(去)—bo33bo33(去嗎?)。 漢藏語系語言關系圖

編輯本段語匯
除藏緬語族有些語言(如嘉戎語、景頗語等)有較多的多音節單純詞外,漢藏語系大多數語言的詞主要由單音節的單純詞和多音節的復合片語成。中國境內由於使用漢語的人口多,分布廣,所以漢語以外的漢藏語系語言都普遍借用漢語詞。對於漢藏語系各語言的同源詞,即原始漢藏語詞根,學者們已經進行了不少探索,有一些新的進展。
編輯本段語言特點
漢藏語系,語言學家按照譜系分類法劃分的一組語群,但是劃分的形式很多。在中國,漢藏語系一般分為四個語族,即漢語族、壯侗語族(或稱侗台語族、侗泰語族、台語族)、苗瑤語族和藏緬語族,共計約250種語言,主要分布在中國、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等亞洲各地。按使用人數計算,是僅次於印歐語系的第二大語系。關於漢藏語系的分類和歸屬問題,學界爭論不休:西方學者一般認為苗瑤語族和壯侗語族不屬於漢藏語系,中國大陸的學者一般把這些語言劃入漢藏語系。法國學者沙加爾還提出漢藏語系和南島語系有發生學關系,這個理論得到中國著名語言學家邢公畹的贊同。 最早提出漢語、藏語、緬甸語之間有同源關系而和其他亞洲語言不同的是德國學者Julius Klaproth。他在1823年發表的書中首先提出這個假設,但後來他的著作被淡忘了,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學者們才重新重視他的研究。 雖然沒有人否認藏緬語和漢語有發生學關系,但是漢藏語系的譜系樹的結構有待進一步研究,目前很多學者認為根本沒有「藏緬語」這個語族,因為漢語在漢藏譜系樹的地位可能比較接近藏語,反而漢語和緬甸語或者羌語的關系沒有那麼密切。漢藏語系中各語言的一些類型學的特點: ——很多是孤立語; ——有聲調; ——單音節詞根佔多數; ——有量詞; ——以虛詞和語序作為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 但是,大部分語言學家認為,原始漢藏語的語音和語法和嘉絨語相似:沒有明確的聲調系統,有復輔音,有復雜的動詞形態。法國學者奧德里庫爾(Haudricourt)早在1954年發現漢語的聲調是後期的,戰國時的漢語沒有聲調,到了南北朝韻尾-s和喉塞音分別演變成去聲和上聲。上古漢語也有復雜的形態,例如:使動的s-前綴:登(端母登韻)上古漢語——təəŋ,增(精母登韻) ——s-təəŋ。嘉絨語和藏語里存在著同樣的s-使動前綴。 按照歷史語言學的定論,聲調的有無、語序(動詞、主語和賓語的相對位置)、音節結構等類型特徵無法支持或者否認語言同源關系的假設,因為這些特徵容易擴散到不同的語系。惟有共同的形態成分(前綴、後綴、中綴、母音交替等)和基本詞彙才能證明這種關系

8. 漢藏語系和南亞語系的關系

中國學者把越南語、高棉語等收編侗台語族,而國際上卻認為這些語言獨立成南亞語系。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