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浙江民居的地理位置

浙江民居的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3-12 01:07:37

A. 各種特色的民居

1、蒙古包

以蒙古包這一名稱聞名於世的一種建築形式,是亞洲游牧民族的一大創舉。這一居屋的早期形式可能曾被更早的亞細亞游牧民族所使用,後來許多游牧民族或長或短地使用過它或類似於它的住屋。

2、四合院

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中國的一種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又加門房的屋舍來封閉。若呈「口」字形的稱為一進院落;「日」字形的稱為二進院落;「目」字形的稱為三進院落。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進為門屋,第二進是廳堂,第三進或後進為私室或閨房,是婦女或眷屬的活動空間,一般人不得隨意進入,難怪古人有詩雲:「庭院深深深幾許」。庭院越深,越不得窺其堂奧。

3、石庫門建築

石庫門是一種融匯了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民居特點的新型建築,是具中國特色的居民住宅。上海的舊弄堂一般是石庫門建築,它起源於太平天國起義時期,當時的戰亂迫使江浙一帶的富商、地主、官紳紛紛舉家擁入租界尋求庇護,外國的房產商乘機大量修建住宅。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圍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徵,但不再講究雕刻,而是追求簡約,多進改為單進,中西合璧的石庫門住宅應運而生。這種建築大量的吸收了江南地區民居的式樣,以石頭做門框,以烏漆實心厚木做門扇,這種建築因此得名「石庫門」。

4、窯洞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窯洞廣泛分布於黃土高原的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

在中國陝甘寧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公里,中國人民創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築的窯洞建築。窯洞一般有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窯應用較多。

5、藏族民居

藏族民居極具特色,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區的帳房、雅魯藏布江流域林區的木構建築各有特色。藏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採用開辟風門,設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採暖的效果。

B. 浙江民居的宗法制度與傳統民居

宗法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重要支柱,宗法關系,是由氏族社會的父系家長制蛻變而來的一種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社會關系。長期以來,宗法制度逐漸滲透到我國封建社會各個領域,由此產生的宗法思想和觀念左右著國家政體,並從社會組織的形成、生活領域的確立,到人們的思想意識,都深深地烙上了宗法制的印記。浙江傳統村落的「聚族而居」就是一個典型的血緣宗族相聚而居的結合體。尊禮、循禮的觀念也直接反映在民居建築中,《宋史》記載越中「弦誦之聲,比屋相聞,無間城鄉,無分苦樂,咸禮讓而循,宛當年之鄒魯。」精神物化下的紹興傳統民居建築因此而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
明清時期宗族組織在江南普遍出現,其標志便是宗族祠堂的大量興建。浙江祠堂一般採用嚴格的軸線對稱布局,院落空間由數進建築構成,一般包括大門、儀門、正廳、後寢等,有些祠堂還在後部設置花園。祠堂的正廳亦稱享堂、祭堂,是拜祖先神主、舉行祭祀儀式及宗族議事之所,後寢為安放祖先牌位和懸掛祖先畫像之所。依據宗法觀念及其制度,祭祖是非常神聖和嚴肅的事,涉及到祭祀的類型、祭器、供品、祭告的內容、有關人員的職責、祭禮的程序、祭後的宴會等。金華、衢州一帶祭祀的類型有時祭、節祭、歲祭、房祭、祠祭等,其中祠祭多舉行春、秋二祭,分別在陰歷二月中旬和八月中旬。祭禮為全豬、全羊、全鵝等三牲;祭儀由德高望重的長輩主持。祭時需讀祭文,儀式隆重,祭畢,祠中設宴,分發胙肉,讓子孫能得到祖宗的恩惠。通過隆重的祭祀活動,達到後輩與祖先精神上的溝通,祈求先人保佑,在祖宗的感召下把宗族成員團結在一起,正是清初寧波籍經學家萬斯大在《學禮置疑·宗法》中所雲:「統族人以奉祀也,祭已德之祖,而收見在之族」之意。根據不同的祭祀功能有總祠、支祠及私廳等之分,蘭溪長樂村鼎盛時期,曾建有16座祠堂,仍保存金氏大宗祠、嘉會堂、滋樹堂、嘉樂堂、吳氏宗祠等數座支祠和私廳。
泰順泗溪玉岩村包氏宗祠,是玉岩包氏總祠,佔地3400多平方米,周圍群山環抱。八字形大門為木構牌樓形式,門外設有弧形照壁,門內又設一小照牆,經過一片衫樹林和約百米長的曲轉坡道,便是宗祠主體建築,前後包括月門、半月池、正門、正廳、寢堂。正廳高懸「不踐清土」牌匾,為包氏後人為仰慕先祖包世昌當年不降清庭的氣節而敬制的。該祠規模宏大,建築依山就勢布局,錯落有致,保存完整,是浙南規模較大的宗祠。
村落是人聚居生存的空間,是生命承載之地,構成村落最基本的部分是住宅,建造住宅,不僅僅是滿足人們生活、生產舒適方便,更體現了人們精神生活的追求。「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規模,非夫博物明賢未能悟斯道也。」在傳統理學思「三綱五常」、「長尊幼卑」、「男女有別」是村民奉行的准則,規范著住宅建設的規模、形制等。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家庭內個人的地位按照性別、輩份和年齡分出尊卑,父對子、夫對妻、兄對弟都有強制的權利,以此實現一種尊卑秩序。這種封建宗法關系體現在住宅空間位序上,也就規定了每個人住房的位置。
金衢地區的住宅多採用三合院式的樓居,正是為滿足這種「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的位序要求。在這等級界線分明的空間中,尤其注重男女有別,「男女有別,經傳所訓,閨門之際雖切近,尋常而內外之防實非細故,主家教者首飭此閑。」(蘭溪西姜《姜氏宗譜·宗約》卷之一)一家之中,夫主外,妻主內,恰恰是朱熹「男治外事,女治內事」的家禮規范。蘭溪風俗,「女事紡織,不出閨門」。司馬光《涑水家儀》中嚴格規定:「凡為宮室,必辨內外,深固宮門。」富家大戶,人口眾多,主管、傭人、僱工一應俱全,為嚴防內外,三進二明堂的大宅在正廳後側設高牆,開小門,固深院,女眷、小姐深居後樓,平時家中小姐外出,須有父輩兄長陪伴,只有少數幾個重要節日如春節、演戲時,女眷才能外出觀賞。生活所需均由傭人送入。傭人入內,需走邊門及後門,不得走正門。在一幢獨立住宅中,必有一較大的空間作為家庭生活的中心,這就是被稱為「堂前」的正房明間。堂前內通常供奉祖宗神像牌位,平日在此祭祖、宴賓、會聚,家長擁有絕對權威。主僕「尊卑有分」、「貴賤有定」的封建等級制在許多地方的住宅中也表現得十分清楚,如在住宅建築的後部,房與後牆間辟一夾道,並設一小門作為溝通與外部聯系的孔道,這樣下人就不用從大門出入,而同時又可達到侍奉主人的目的。浙江古村落是以傳統農業為主的聚落,財富主要源自於土地,因此,大部分住宅規模很小,多見一戶一個小小的三合院;而那些出仕做官或經商致富者的住宅,則往往建有中、大型建築群,顯然其擁有的社會地位、經濟能力。如東陽盧宅、紹興呂府、慈溪龍山虞氏舊宅等。
早在7000年前,浙江的先民河姆渡人就有了木結構干欄式建築。他們也吃稻米。這一切同我們沒有什麼兩樣。 同其他地區的民居建築一樣,浙江的民居製作與風格既是從它依附的獨特的地理和氣候中派生出來的,又是居住於其中的人們的文化創造。 服飾是文明的產物,而建築是文明的服飾。一個文明的民族和社會,總會把它的精神凝結在它最堅固也是最龐大的創造物--建築之上的。 農業文明所凝固的音樂 浙江民居,就是一組成熟的農業文明所凝固的音樂。它的全部旋律都回響著一個正在逝去的田園之夢--美麗、溫馨,不乏自然天籟的意趣,洋溢著世俗精神的知足、和美與親切。
然而,從大的格局到小的裝飾,卻又無不反映中國文化的宗法情感和禮樂氣氛。
古人把選擇一地居住建房稱為卜居。有人說中國人並沒有一種專門的宗教生活,然而在他們的世俗生活的許多方面,卻又有著宗教的色彩。 造房子要看風水,認為房子的地勢、方位、高矮及同周圍山水形勝的關系,都可能影響到未來房屋主人的吉凶禍福和家庭的興衰。 總而言之,卜居是一生中的大事,因而不蓋房,不買田,一生一世未做人這句俗語,至今仍然流傳在浙江農村。 書 名:浙江民居
作者:丁俊清,楊新平
出 版 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12-1
字數:640000
開本:大16開
I S B N:9787112116812
定 價:¥99.00 作者經過廣泛實地調查並博覽眾籍,提出了浙江民居的基本類型、文化地域分布、特色和成因,認為以河姆渡為代表的昊越古國懸虛構屋方式孕化、發展出來的干闌式、穿斗架民居體系,是浙人順應多雨、潮濕、地形疏碎環境的最好選擇和智慧結晶。浙江又因「山澤多藏背,風土清且嘉」的自然條件成為歷史上中原人士南下的首選地之一,帶來了禮樂文化和法典制度,使周朝的住宅制度得以創造性地繼承發揚,甚至於一些很古老的形製得以保存、傳流至今,如分布在浙中、浙東丘陵、山地中眾多的「四面廳」、 「套屋」便是實例。另一方面,浙江又因儒雅發達的文化條件和明清時期資本經濟早期發生之地,產生了園林宅第、寧波大牆門等順應新經濟、新生活方式的住宅形制。
就住宅和環境、社會、人文的關系,作者提出了浙江民居的適形、內省、崇裝飾、環農業及「和而不同」的特徵,又根據中國藝術的本質特徵,提出了浙江民居建築藝術園林宅第的「縮天之美」,寧波大牆門的「藏天之美」,紹興台門的「測天之美」,十三間頭、小天井住宅的「治人之美」,浙南長屋的「自然之美」。這些歸納,簡單扼要,頗具中華文化哲理。作者還根據多年來的工作實踐,對浙江民居的繼承和發揚作了積極探索,提出有益的建議。
本套叢書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建築學會民居建築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陸元鼎總主編,各分卷主編為長期從事民居研究的國內專家。全套叢書精心編撰,集數十年民居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性和知識性,可供建築工作者、建築院校師生、民族學工作者、歷史學者、美術工作者和廣大讀者閱讀。 總序
前言
第一章 浙江民居生成條件和基本特徵
第二章 浙江民居原型、演變和發展
第三章 浙江聚落選址、布局與形態特徵
第四章 浙江聚落公共建築和公共活動場所
第五章 浙江民居主要類型和文化區域分布
第六章 浙北民居
第七章 浙東民居
第八章 浙中民居
第九章 浙西民居
第十章 浙南民居
第十一章 浙江民居的營建經驗
第十二章 浙江民居的保護與再利用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C. 各具特色的名居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設計(A、B案)

A案

學習目標

1.學習並積累「奇葩、安然無恙、和睦」等詞語。

2.有感情朗讀課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

3.學習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敘述的說明方法

教學重難點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樓的特點,學習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准備

關於各地民居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藝術形式上百花盛開,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圖片,猜猜這是哪個地方的民居?(播放課件:如上海石庫門、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樓等)這些五花八門的房子,真有點令人眼花繚亂了,這節課,我們就走進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去參觀領略一番。(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讀通讀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有著怎樣的特點,請同學們帶著這樣的問題自由通讀全文,要求讀准每個字的字音。看看你讀懂了什麼,有什麼疑問,在書上標記一下。

2.出示詞語認讀:

閩西南粵東北 奇葩 騷擾 夯築 竹篾 布局均勻 風雨侵蝕 安然無恙

和睦相處勤儉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蓋地 清風徐來 蜂擁而來 家道興旺

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後子孫讀與耕 多起竹樓,傍水而居 樹滿寨,花滿園

三、了解民居特點

1.默讀課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畫出相關語句。

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結 構

文化特徵

2.完成填空後小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 置
閩西南、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

作 用
防備盜匪騷擾和當地人排擠

材 料
在土中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作黏合劑,以竹片、木條作筋骨

結 構
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徵
吉祥、幸福、安寧;和睦相處;勤儉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點。

四、深讀探究,感知表達特點

1.自由讀《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圍繞哪段話來寫的?(畫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讀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處?指名說,互相補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異常堅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對民居的特點進行說明的,有什麼好處?(列數字-通過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層,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這些具體的數字,使人准確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點;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狀排列,生動地寫出了民居獨特的造型。)

4.同桌商議,並參考文中插圖,畫一畫客家民居的俯瞰圖。(教師出示八卦圖,請學生參考比較。)

五、客家民居中,體現了哪些中華傳統文化?(勤儉持家、和睦相處、平等互助等)

六、自讀《傣家竹樓》部分

1.自己設計一張表格,了解傣家竹樓的特點。

2.創設情境,運用方法,介紹傣家竹樓。(傣家竹樓,以其獨特的建築形式,優美的風景,成為人們旅遊觀光的景點。如果由你來當導游,該如何向遊客介紹?請各小組推選選手,共同設計導游詞,參加評比。)

3.評議

七、拓展閱讀:這篇文章在介紹永定土樓的特點時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近五六年來,世界上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數以千計的專家、學者慕名前往閩西永定縣,參觀考察被稱贊為「中國古建築奇葩」的閩西土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史蒂漢斯·安德烈先生參觀了土樓後贊美道:「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築模式。」

永定土樓,特別是圓形住宅(土樓),以悠久的歷史,宏大的,精巧的結構,獨特的風格揚名於世。優美而壯觀的永定圓樓,掩映在青山綠水之中,有如從地下冒出來的自然生長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飛碟」,環形的屋頂飄浮在煙霧中。 僅以永定縣苦竹鄉井頭村的深遠樓為例,樓里三圈,直徑80米,周長250米。外圈四層,房子260間;中圈二層,房子60間;里圈一層,房子8間。共有房子328間,里頭住毒害80戶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築,不用一根鋼筋,一包水泥,一塊磚石,全以一擔擔黃土堆積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終完好如新。

永定圓樓由於土牆環拱,又能保暖隔熱,冬暖夏涼,,易於防衛,便於管理。

閩西土樓為什麼能歷久不毀,成為我國古建築藝術的一個奇葩呢?控其奧秘,原來它以黃土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摻少量紅糖、糯米和木屑、竹條等,經過反復揉打、研舂、碾壓,然後夯打土牆,並以木料為梁呆,瓦片為頂蓋,因而異常堅實牢固。

板書設計: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樓

世界民居奇葩

(內蒙古赤峰市林西縣教研室 韓中凌)

B案

課前准備

1.關於土樓和竹樓的圖片

2.一組中國民居郵票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識民居。

1.出示民居郵票一組,說說你認識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紹民居:民居是建築中最早出現的類型,是中國建築史上對民間居住建築物的習慣稱呼,作為住房的民居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建築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我國的民居建築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用自己勤勞智慧的雙手,在適應與改造大自然的漫長歲月中創造出來的。由於我國幅員廣闊,各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不同,56個民族風格與傳統各異,生產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築材料千差萬別,使我國的民居建築多姿多彩,富有創造性。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其中的兩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讀後劃出不懂的詞句。

2.先利用工具書或聯繫上下文自己解決不懂的詞句,再同桌交流。

3.再讀課文,把讀不通順、讀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

4.默讀課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各有什麼特點。

5.初步交流閱讀感受,並分別用一個詞形容它們給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樓——綠色之家。

三、自主研讀,小組合作梳理。

1.將全班同學分為甲、乙兩大組,分別研讀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研讀要求如下:

①研究內容:

從建築成因、建築材料、形狀結構、文化內涵幾方面思考,客家民居為什麼被譽為「世界民居的奇葩」?

從建築成因、建築材料、形狀結構、文化內涵幾方面思考,傣家竹樓與眾不同之處在哪?

②研讀方法:

先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讀後整理,可以採用列表格、在文中劃主要詞句、標感受、列提綱等方法。

2.四人一小組交流整理結果,推選代表准備介紹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體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點。

①由甲組代表介紹「客家民居」的特點,其他組員補充。

②乙組成員針對甲組介紹情況質疑,甲組成員答疑。

2.交流「傣家竹樓」特點。

①由乙組組代表介紹「客家民居」的特點,其他組員補充。

②甲組成員針對乙組介紹情況質疑,乙組成員答疑。

3.總結:古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活在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為他們常年居住在「竹」樓里,幢幢造型獨特,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地理特徵的傣家竹樓,飄浮在裊裊炊煙和潺潺流水的畫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織成的綠色帷幕中。斑斕多姿的傣族寨子,隨著天地間的長風流水,與自然和為一體。而圓形土樓真無愧是客家民居的典範,它象地下冒出來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飛碟」。土樓格局的恢宏,令人為之肅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傳,朝夕相處,團結友愛,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獨特的生活方式,淳樸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勞的民風更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體會說明方法

1.默讀課文,思考:作者介紹民居特點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2.集體交流,要求:結合文中語句舉例談說明方法,並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主要的說明方法列舉如下:

①列數字:「……夯築起牆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具體可感)

②打比方:「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形象直觀)

③引用資料:「按照傳統習俗,先要選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實具體)

④舉例子:「比如,許多房屋大門上刻著這樣的正楷對聯:『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後子孫讀與耕』,表現了先輩希望子孫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的願望」(真實可信)

3.把自己喜歡的語句摘抄下來。

六、課外拓展,遷移練寫。

1.出示課後「資料袋」一組郵票,介紹來歷:我國從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開始至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五日,總共發行四套民居郵票,即普二十三、普二十五、普二十六、普二十七,共發行二十一枚,從一分的內蒙古民居郵票開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郵票,四套郵票全部為影寫版,由北京郵票廠印製,這一幢幢風格各異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黃子孫上下五千年謀生存、圖發展的歷史記錄,是我國勞動人民在民居建築藝術上不朽的智慧結晶,也是屹立在中華大地上不同民俗風情的人文景觀。票面上的民族建築,造型生動,圖案漂亮,這方寸之間為我們展示的是一幅幅綺麗多彩的華夏民居風貌。有人夜憩竹樓,有人水上為家,有人把家馱在馬背上,有人享受著窯洞中最古樸的大自然的恩賜……你想了解更多地了解這些郵票上的民居故事嗎?

2.發放關於這組郵票的簡單介紹,拓展閱讀。

內蒙民居——蒙古包氈包是我國蒙古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帳篷,一般為園形,古代稱「穹廬」「氈帳」。蒙古包一般用柳條做骨架,外側包羊毛氈,再在頂部中央設可支起的園形天窗,是一種可移動式園形住宅。在柳條兩側塗料灰草泥代替氈子,即成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兩個園形住宅之間,聯以土牆,成為並列的3間房屋而演變成土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西藏南部各地的鄉村和城鎮,石村豐富,民居一般用石砌牆、高2-3米,稱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頂,有的設外廊。木樑、柱子上有鮮艷的色彩,窗上裝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當地充足的陽光。在廣大牧區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帳房。帳頂是用牛毛織成的氈毯,四周用草泥塊圍成矮牆。碉房順應高原自然條件、農牧業生產、信仰喇嘛教、生活習慣及自衛防禦的需要。

東北民居——吉林-蒙古族馬架房。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農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牆開山,形如吉林東部山區漢族農民的馬架,故稱馬架房(見郵票下方, 以及左圖)。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橢圓頂,極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習慣。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礎,四面皆土坯牆圍繞,當陰雨連綿之際,牆壁會因潮濕而脫落,房屋壽命難以保持長久。

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國最為普遍、歷史是為久遠的住宅形式。大多坐北朝南,面南為正房,北面為偏房,兩側為廂房,陽光充足,四間房由一個院子緊緊地聯接在一起,俗稱「四合院」。其布局常為「一正兩廂」,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軸線上,坐北朝南,開間、進深、高度和裝飾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兩側的廂房、陪襯著正房。院子是交通、採光、通風的樞紐,並配以綠化,成為休息與家庭活動的中心。

上海民居——上海「石庫門」房子。上海舊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園樓外,以里弄「石庫門」房子最具代表性。因為上海繁華,人口稠密,住宅大都成排組成,相互毗連。戶內建築布局緊湊,高2-3層,青瓦坡屋頂,並有小型曬台,在建築正面和牆頭、大門等外常作簡單的裝飾。樓上樓下,小巧玲瓏,青瓦覆蓋,閣樓曬台,綠樹掩映,十分幽雅。

陝北民居——窯洞。窯洞是典型西北黃土高原、黃河上游地區,少雨地帶的民居。窯洞一般寬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黃土覆蓋下,夏季室溫比室外低約10度,冬季比室外約高15度。溫溫度比較穩定,可謂冬暖夏涼。窯洞有單獨的沿崖式窯洞(土窯)、土坯或磚石的拱式復土窯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窯洞三種。窯洞門面裝有較大面積的門窗,其採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響少。

台灣民居——台灣民居的基本形態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頂前後坡落水。農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廣場可曬農作物。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則多用四合院,有門廳與正廳的緩沖,秘密性較高。

浙江民居——浙江民居-黃岩天長街住宅。該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臨街設店面,內部兼作起居室,後部臨水的房作廚房。全宅的中間部分分三層,第二層空間僅有2.2米高。以頂閣樓三面凸出,窗檯做得較低,三面都開窗,閣樓窗子開得合宜,住在頂層並不覺得壓抑。整個住宅造型有虛有實,有遍有低,輪廓線不單調。

3.布置作業:選擇你感興趣的一枚民居郵票,上網查詢有關資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築特色、流傳價值和與之相關的歷史傳說與民間故事,寫一篇說明短文。

D. 地理 三張圖片分別代表的名居的特色是什麼 他們個分布於那些地區

猜下
1、尖頂屋 2、平頂屋 3(想不到了)
1、南方地區 2、北方地區

E. 中國民居這套郵票共有幾張

民居郵票是原郵電部於1986年4月1日開始發行的,至1991年6月11日止,共計發行4套21枚。

http://itba.cn/news.asp?id=158

中國民居郵票

民居是建築中最早出現的類型,是中國建築史上對民間居住建築物的習慣稱呼,作為住房的民居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建築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我國的民居建築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用自己勤勞智慧的雙手,在適應與改造大自然的漫長歲月中創造出來的。由於我國幅員廣闊,各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不同,56個民族風格與傳統各異,生產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築材料千差萬別,使我國的民居建築多姿多彩,富有創造性。

民居郵票是原郵電部於1986年4月1日開始發行的,至1991年6月11日止,共計發行4套21枚。它們分別是編號普23,14枚,普25,2枚,普26,3枚,普27,2枚。從面值設置上分別是1分(內蒙古)、1.5分(西藏)、2分(東北)、3分(湖南)、4分(江蘇)、5分(山東)、8分(北京)、10分(雲南)、15分(廣西)、20分(上海)、25分(寧夏)、30分(安徽)、40分(陝西)、50分(四川)、80分(山西)、90分(台灣)、1元(福建)、1.10元(浙江)、1.30元(青海)、1.60元(貴州)、2元(江西)等21種面值。票面上的民族建築,造型生動,圖案漂亮,是一套民族氣息較濃厚的好票。21枚《民居》郵票展示了21個省市的民間建築,風格各異的民居是中華民族的建築藝術瑰寶,是勤勞的中國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秦磚漢瓦江南水鄉式的江蘇民居,四合院式的北京民居,石庫門式的上海民居,竹樓式的雲南民居,窯洞式的陝北民居,庭院深深的江西民居,東西折廂式的湖南民居,360度圓盤式的福建民居,層巒疊嶂山城式的四川民居……畫面把各地民居刻畫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令人如身臨其境浮想聯翩。

為了展示祖國各民族及地區的民居建築藝術,我國郵電部於1986年4月1日開始發行《民居》普通郵票四組,共21枚,面值共計人民幣10.845元。《民居》普通郵票於2001年停止發行歷時15年。

普23組(共14枚、面值4.695元)

蒙古包氈包是我國蒙古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帳篷,一般為園形,古代稱「穹廬」「氈帳」。蒙古包一般用柳條做骨架,外側包羊毛氈,再在頂部中央設可支起的園形天窗,是一種可移動式園形住宅。在柳條兩側塗料灰草泥代替氈子,即成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兩個園形住宅之間,聯以土牆,成為並列的3間房屋而演變成土房。

藏南碉房 西藏南部各地的鄉村和城鎮,石村豐富,民居一般用石砌牆、高2-3米,稱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頂,有的設外廊。木樑、柱子上有鮮艷的色彩,窗上裝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當地充足的陽光。在廣大牧區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帳房。帳頂是用牛毛織成的氈毯,四周用草泥塊圍成矮牆。碉房順應高原自然條件、農牧業生產、信仰喇嘛教、生活習慣及自衛防禦的需要。

東北三省民居 吉林-蒙古族馬架房 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農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牆開山,形如吉林東部山區漢族農民的馬架,故稱馬架房(見郵票下方,以及左圖)。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橢圓頂,極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習慣。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礎,四面皆土坯牆圍繞,當陰雨連綿之際,牆壁會因潮濕而脫落,房屋壽命難以保持長久。

湖南民居-風火牆 湖南民居建築平面多為前後兩個一明兩暗的三間組成,中為內院,植以花木,房屋空間高,設有閣樓,建築選型均衡;青瓦粉牆,牆內設有風火牆,背山面水,環境優美。一般的農民房屋並沒有高大的山牆,如毛澤東同志的韶山舊居就是典型的湖南農宅。

江蘇民居 江蘇氣候溫和濕潤、水域豐富,城鎮及鄉村民居大都利用地形、自由靈活地散列在流水縈壞的隙地上,臨河依水而建或跨溪而築。住房布局緊湊、一般為2層樓房並建有樓閣。房層高、牆身薄、出檐深、門窗高大,利於通風,外觀樸素、粉牆灰瓦照影、蠡窗映水,掩映於桃柳絲竹之間形成獨特的水鄉人家。

四合院 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國最為普遍、歷史是為久遠的住宅形式。其布局常為「一正兩廂」,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軸線上,坐北朝南,開間、進深、高度和裝飾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兩側的廂房、陪襯著正房。院子是交通、採光、通風的樞紐,並配以綠化,成為休息與家庭活動的中心。住宅大門多設在東南角上,象徵風水八卦上的「巽門」方位,附會「紫氣東來」的吉祥,以北京的四合院最具有代表性。

傣族竹樓 傣族竹樓相傳是傣族祖先根據鳳凰降落在傣鄉的姿態演化而建造。竹樓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距離地面2.5米左右,以木樁或青竹為柱。下層無牆,用以飼養牲畜及堆放雜物,屋頂為雙斜面呈人字型,覆蓋「草排」或瓦。室內用竹牆隔開,內間卧室,外間為客室。地板富有彈性,陽光和風經竹縫透入,雅緻舒服。

上海「石庫門」房子 上海舊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園樓外,以里弄「石庫門」房子最具代表性。大片住宅成排布置,互相毗連。戶內建築布局緊湊,高2-3層,青瓦坡屋頂,並有小型曬台,在建築正面和牆頭、大門等外常作簡單的裝飾。

安徽民居 安徽民居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為基本單位,但宏觀世界與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別。根據當地氣候、地形的特點,安徽傳統的民居建築多為各種造型的二層樓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參差起伏,有的層樓疊院,精緻樸素、堂皇俊秀。

窯洞 窯洞是典型西北黃土高原、黃河上游地區,少雨地帶的民居。窯洞一般寬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黃土覆蓋下,夏季室溫比室外低約10度,冬季比室外約高15度。溫溫度比較穩定,可謂冬暖夏涼。窯洞有單獨的沿崖式窯洞(土窯)、土坯或磚石的拱式復土窯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窯洞三種。窯洞門面裝有較大面積的門窗,其採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響少。

全楔式木結構的四川民居 四川民居廣泛採用全楔式木結構建造,並因地制宜、就地取村、隨勢而築,以石下基礎,以木製梁、楔、柱、椽,以竹隔牆夾樓,以磚或土,石砌牆,以草、瓦蓋頂,空間豐富多變,層次錯落有致,造型空透輕盈、色彩清明素雅,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宛似天成,其抗震防水災性好。城鎮房常為一樓一底,下層開店或日常活動,上層則作為卧室。農村房上層存放(曬晾)糧食,下層為住房、堂屋、廂房、廚房、織作坊等。

台灣民居 台灣民居的基本形態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頂前後坡落水。農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廣場可曬農作物。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則多用四合院,有門廳與正廳的緩沖,秘密性較高。

福建民居 客家住宅 客家住宅沿著五嶺南麓,分布於福建西南部及廣東、廣西二省的北部。「承啟樓」為園形的磚樓與土樓,其中最大的土樓、直徑達70多米,用3層壞形房屋相套、房間達到300多間,外壞房間高達4層,底層作廚房及雜用間,2層儲糧、3層以上住人,其它兩壞僅高1層。它是一座對外可防禦、抗台風、外觀堅實雄偉的古城堡壞樓。

浙江民居 浙江民居-黃岩天長街住宅 該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臨街設店面,內部兼作起居室,後部臨水的房作廚房。全宅的中間部分分三層,第二層空間僅有2.2米高。以頂閣樓三面凸出,窗檯做得較低,三面都開窗,閣樓窗子開得合宜,住在頂層並不覺得壓抑。整個住宅造型有虛有實,有遍有低,輪廓線不單調。

普25組(共2枚、面值共2.90元)

青海民居 青海地處高原,是漢、藏、回、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哈薩克族聚居的地區,是因地理環境、自然條件,豐富的建築材料使其民居富麗堂皇而典雅。前房為高台階平房,大門凹進,左右兩扇窗戶形式各異。後院的房屋為一樓一底,樓上有凸出的明式走廊。

貴州民居 貴州地區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各民族所居住的房屋區別較大,貴州西南靠雲南、四川地區多修建築郵票中形式的房屋。該房屋基本與四川民居的木結構特點一致,不同的是這種民居建築在較高地石料基礎之上,房檐前高後低較為平緩,房門常開在左側面靠後。

廣西民居 廣西民居建築主要是木、竹結構,灕江沿岸主要以竹為建築材料,有類似傣族竹樓的竹房。房屋下部有一高度不大的底層,房前一般設有小走廊,類似城市建築中的陽台。在壯鄉,房屋往往依水而建。

普26組(共3枚、面值共1.20元)

寧夏民居 寧夏主要是回族聚居,其民居舊地取材以土為主。院牆、屋牆均用泥土而築,土牆上加有一定民族風格、習俗裝飾,房檐為單面,形成獨特的風格。

山西民居 山西民居以土坯大磚為建築材料,常為瓦房。瓦房的布局、結構一般以三間為主,院牆和房屋形成四合院,院牆大門和房頂都建有獨特的裝飾。

普27組(共2枚、面值共2.05元)

山東民居 地外靠北,其建築具有東北地區部分漢族住房特點,以石、土混合築房壁和院牆,屋頂有一層較厚的泥土,以保護房內的溫度。有的房頂類似東北地區蒙古族 「 馬架房 」 的房頂。

該枚山東民居郵票是普 27 組最後一枚,也是《民居》普通郵票的最後發行的一枚。

江西民居 該地區房屋,尤其廣大鄉村的民居,基本結構形態與四川民居相同,即木結構,有堂屋、卧室、廚房等用房。但建築材料、房屋質量一般比四川民居要好些,通常是以瓦房為主。郵票上房屋較為「豪華」不是該地區常見的民居建築。

F. 中國特色民居介紹誰有啊

一、江蘇揚州民居特色

揚州民居以規整嚴謹的院落式為單元,組群布局,規模宏大,棟宇鱗次。不論房屋大小,間、廂、披、廊等配置適當,比例均整。不論室內外都有較好的空間組合,並因地制宜布置庭園,使之達到觀之者暢、居之者適的雅緻人居環境。外觀青磚黛瓦,清水磨磚門樓,雄渾古樸,與江南粉牆黛瓦,黑白相間,簡約明顯區別。屋面坡度由峭到曲到翹,具有韻律美感。內觀,房與房、房與天井、庭院、火巷之間縱橫深邃、互聯通透,虛實相生。空間組合情調,變幻意境靈活有度,講究效能。裝修雕琢洗練大氣、排列講究對稱和諧。在砌房造屋意識上講究中軸貫穿,兩廂對稱,儒家中庸之道思想。房屋構架取三、五、七架,進深為三、五、七進單數組合,體現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的風水意識。

二、安徽徽派民居特色

①它以黛瓦、粉壁、馬頭牆為表型特徵。 ②以磚雕、木雕、石雕為裝飾特色。 ③以高宅、深井、大廳為居家特點
馬頭牆,是徽派建築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築密度較大,不利於防火的矛盾比較突出,而高高的馬頭牆,能在相鄰民居發生火災的情況下,起著隔斷火源的作用,故而馬頭牆又稱之為封火牆。 馬頭牆高低錯落,一般為兩疊式、或三疊式、較大的民居,因有前後廳,馬頭牆的疊數可多至五疊,俗稱「五嶽朝天」。 馬頭牆的「馬頭」,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顯示出主人對「讀書作官」這一理想的追求。看到這些馬頭牆,人們常常會為徽派建築設計師們那種高超的藝術創造力而驚嘆,徽派民居,高大封閉的牆體,因為馬頭牆設計而顯得錯落有致,那靜止、呆板的牆體,因為有了馬頭牆,從而顯出一種動態的美感。 馬,在眾多的動物中,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吉祥物,中國古代「一馬當先、馬到成功、汗馬功勞」,等等成語,顯現出人們對馬的崇拜與喜愛。這也許是古徽州建築設計師們為什麼要將這種封火牆,稱之為「馬頭牆」的動機。 而從高處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馬頭牆,給人視覺產生一種「萬馬奔騰」動感,也隱喻著整個宗族生氣勃勃,興旺發達
古代徽州建築在成型的過程中,受到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文觀念的影響,顯示出較鮮明的區域特色,在造型,功能,裝飾,結體諸多方面自成一格。明中葉以後,隨著徽州縉紳和商業集團勢力的崛起,徽派園林和宅居建築亦同步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鎮紮根落戶,如江蘇的揚州,金陵,浙之的杭州,金華,江西的景德鎮等地,全年都是徽式建築相對密集的城市。「徽派建築「是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它的工藝特徵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和園林等建築實物中,作為設計和實施者,江南民間的「徽州幫「匠師集團對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徽派建築「風格最為鮮明的是傳統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徵,風水意願和地域美飾傾向。徽式宅居結體多為多進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講求風水價值。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方稱天井,採光通風,院落相套,造就出縱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間。民居外觀整體性和美感很強,高牆封閉,馬頭翹角,牆線錯落有致,黑瓦白牆,色彩典雅大方。在裝飾方面,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嘆為觀止,青磚門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與建築物融為一體,使建築精美如詩,堪稱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築中份量也頗重:祠有總祠,支祠之分,一般規模均較宏大,由山門,享堂,寢殿等多進集組而成,梁架雄偉,「三雕「絕妙,富麗堂皇。牌坊則以石質為主,有四柱五樓式,四柱沖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種,造型雅緻,散綴於各鄉鎮,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徽派建築「今天仍然充滿生機,在大江南北,徽式新建築群時常可見。作為一個傳統建築流派,融古雅,簡潔與富麗於一身的徽式建築仍然保持著獨有的藝術風采。
【門樓】徽派建築格式。徽州建築大門,均配有門樓(規模稍小一些的稱為門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順牆而下濺到門上。一般農家的門罩較為簡單,在離門框上部少許的位置,用水磨磚砌出向外挑的檐腳,頂上覆瓦,並刻一些簡單的裝飾。富家門樓十分講究,多有磚雕或石雕裝磺。徽州區岩寺鎮進士第門樓三間四柱五樓,仿明代牌坊而建,用青石和水磨磚混合建成,門樓橫仿上雙獅戲球雕飾,形象生動,刀工細膩,柱兩側配有巨大的抱鼓石,高雅華貴。歙縣漁梁鎮一民宅門樓,兩橫枋間一幅磚雕「百子圖「,畫面層次所雕百個玩重形態各異,神韻畢現,栩栩如生。門樓是住宅的臉面,成為體現主人地位的標志。
【穿堂式】徽派建築結構方式。又名回廳。穿堂的位置在大廳背後,與大廳緊連,是大廳進入內室的過渡建築。大部分為木地板,小三間與大廳相背,人口則由大廳正面隔屏的兩側門進入。一明堂,二個房間。穿堂較正式三間為小,有天井採光。
【大廳式】徽派建築結構方式。大廳為明廳,三間敞開,有用活動隔扇封閉,便於冬季使用。一般大廳設兩廊,面對天井。也有正中人口設屏門,日常從屏門兩側出入,遇有禮節性活動,則由屏門中門出入。大廳的變化式有時有邊門人口,天井下方設客房,招待來客居住,或者由正門人口設兩廂房。大廳在徽州住宅中主要用於禮節性活動,如迎接貴賓,辦理婚喪大禮等,平時也作為起居活動場所,是整套住宅的主體部分。
【大屋脊吻】徽派建築格式。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裝飾件。徽州古建的詞堂,廟宇,府宅等大型建築,沿襲《宋營造法》官式作法,採用大屋頂脊吻,有正吻,蹲脊獸,垂脊吻,角戧獸,套獸等。造型與官式作法有所區別,屬徽派特色。且來歷附會了許多有趣的傳說。如正吻:指正脊兩頭口銜屋脊的。鰲魚(龍魚),究其起源比較原始,據說漢武帝造「柏梁殿「,遭火殃,方士說:「南海有魚虯,水之精,激浪降雨,作殿吻,以鎮火殃。「正吻就由此產生沿襲下來。又如垂脊吻:位於同正脊相垂之脊頭的人物飾件,稱「仙人「。究竟指那位仙人說法不一。民間常有姜大公在此「鎮妖捉祟「之說。亦有指「大禹「因恐屋脊聚鰲魚太多,怕鰲魚翻身易發大水成災,必須有所制約,故請「禹王「鎮守。還說是劈山救母的大力士「二郎神「,脊上立獸為「哮天犬「,其意也是二郎神在此鎮邪捉妖。諸種說法皆為庇護平安,寄寓生生不息之吉意。
【飛來椅】徽派建築格式。對徽州民宅樓上天井四周設置靠椅的雅稱。參見[美人靠]。
【高牆深宅】徽派建築結構方式。 徽州有許多古民居,四周均用高牆圍起,謂之「封火牆「,遠望似一座座古 堡,房屋除大門外,只開少數小窗,採光主要靠天井。這種居宅往往很 深,進門為前庭,中設天井,後設廳堂,一般住人。廳堂後用中門隔開, 設一堂二卧室。堂室後又是一道封火牆,靠牆設天井,兩旁建廂房。這是 第一進。第二進的結構為一脊分兩堂,前後兩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 四間,堂室兩個。第三進,第四進或者往後的更多進,結構大抵相同。 這種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個家族。隨著子孫的繁衍,房子也就一進一進 地套建起來,故房子大者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檻窗「之說。一般是一個支系住一進。門一閉,各家各戶獨立過日子;門一開,一個大門出入,一個祖宗牌下祭祀。它生動地體現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風。這種高牆深宅的建築,千丁之族未嘗散居的民風,在國內是罕見的。
【格窗】徽派建築格式。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迴廊採用木格窗間隔空間,其功能有採光,通風,防塵,保溫,分割室內外空間等作用。格窗由外框料,條環板,裙板,格芯條組成,主要形式有方形(方格,方勝,斜方塊,席紋等),圓形(圓鏡,月牙,古錢,扇面等),字形(十字,亞字,田字,工字等),什錦(花草,動物,器物,圖騰等)。格窗圖案多採用暗喻和諧音的方式表現吉祥的寓意,如「平安如意「用花瓶與如意圖案組成諧音表示;「福壽雙全「用壽桃與佛手圖案表示;「四季平安「是花瓶上插月季花;「五穀豐登「用谷穗,蜜蜂,燈籠組合;「福祿壽「用蝙幅,鹿,桃表示等。格窗還採用蒙紗綢絹,糊彩紙,編竹簾等方法,增加室內透光。

三、浙江天台民居
 一處地方的建築,體現著一處地方的文化。我們天台的古民居呈口字形,近於北方的四合院,又多了一點錦綉江南的靈秀、纖巧和雅緻,閃爍著蘊含著儒、釋、道共輝的天台山文化。  早在1954年,中央建築藝術學院就跋山涉水來到天台調查古民居,把中山東路的「亞魁居」等古民居列入中國民居建築藝術典型,收入書中。60年代初,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版全國特色民居,總共不過20來種,天台古民居就和西雙版納竹樓、湘西吊腳樓等一起赫然繪登載於上。1981年、1994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北出版的《浙江民居》和中國建築學會組織出版的《中國民居》兩書中又收入了天台多處民居。最近(1998年10月)出版的洋洋60萬字的《浙江風俗大觀》一書中,於民居方面,只選入「天台民居四合院」和「蘭溪諸葛八卦村」兩種。由此可見,我們天台的古民居的價值之高。

四、江西南昌民居
此圖為南昌市象湖民居

五、福建永定圓形土樓

永定土樓永定土樓是東方建築文明的一顆明珠,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築,是中國農村建築的一朵奇葩。永定土樓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等特點屹立於世界民居建築藝術之林。永定土樓分圓形和方形兩種,全縣有圓樓360座、方樓4000餘座,從建築特色來看,尤以奇特的圓形土樓最富有客家傳統色彩,也最為講究。圓形土樓是客家民居的典範,似一巨大的蘑菇拔地而起,又似天外飛來的飛碟。圓形土樓的代表有湖坑鄉湖坑村的振成樓和高竹鄉高頭村的承啟樓。圓形土樓大都由二三圈組成,由內到外,環環相套,外牆高十餘米,一般三至四層,有一二百個房間。一層做廚房,二是為倉庫,三四層是卧室,第二圈兩層,有三五十個房間,一般做客房,中間是祖堂,用作住在樓內數百人婚喪喜慶舉辦宴會的公共場所。樓內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設施,甚至還將私塾教師請人樓中教學,具有辦學特色。土樓採用當地生土夯築,牆基寬達三米,向上依次縮小,頂層牆厚仍達一米。沿圓形牆用木構件建成眾多的房間,內側為走廊。在建築上,土樓有很多建築特色,這里僅舉數例。如,一樓為廚房,為安全起見,煙囪並不向外開設,而是通過牆的內層直接通向屋頂;土樓的牆用當地的生土築成,堅固異常,窗戶一直要到三層以上才開設,可以防止敵人進攻;土樓的大門用二三十厘米厚的雜木製成,外釘鐵板,有的門還裝有放火槽,將水抽到門上以放敵人火攻;有的土樓還設有摻望台,或修夾道,增強防禦功能。樓內有水井,養豬和雞鴨、所有糧食都裝在樓內,可以長期不出門而能生存,這就是永定土樓。由此可見,永定土樓具有防禦、防震、防火、防獸、通風採光好等特點。

六、福建龍岩方形土樓

七、廣東梅縣五鳳樓

五鳳樓的「五鳳」分別指五種不同顏色的「鳥」:品、黃、綠、紫和白色。它同時也象徵著東、南、西、北以及中五個方位,因此稱為「五鳳樓」。 其中九廳式的是最大的類型,由三個五鳳樓組成,對齊於同一軸線。它往往是那些有500-700年移居歷史的大家族居住。最後的那五鳳樓稱為「回樓」,中軸線上的三個中央大廳分別叫做上堂、中廳和下廳。在最後和倒數第二的土樓之間常有空地或天井,由此也降低了中間土樓的水平高度。第二個的五鳳樓叫做中堂,接著又是天井庭院,然後才是最前邊的土樓,稱為低堂,它比中堂也要低些。這樣九廳式的由三個獨立的五鳳樓組成,對稱於同一的中軸線,高低的三個坐落。
 最為常見的五鳳樓有三個廳堂兩個邊房。後堂和兩邊的房屋一般是兩層的,在樓的前面都有一個半圓狀的池塘,其中池塘的直徑邊靠近土樓以之平行,夾在塘與土樓之間還有一個稱為「禾堂」的空地,它是客家人用來曬穀物等的場所。
8、雲南景洪傣族竹樓

隔出卧室。侗族干闌與壯族麻欄類似,只是居室部分開敞外露較多,喜用挑廊及吊樓。同時侗族村寨中皆建造一座多檐的高聳的鼓樓,作為全村人活動的場所。村村各異,爭奇干闌式民居這是一種下部架空的住宅。它具有通風、防潮、防盜、防獸等優點,對於氣候炎熱、潮濕多雨的中國西南部亞熱帶地區非常適用,包括廣西、貴州、雲南、海南島、台灣等地區。這類民居規模不大,一般三至五間,無院落,日常生活及生產活動皆在一幢房子內解決,對於平坎少,地形復雜的地區,尤能顯露出其優越性。應用干闌民居的有傣族、壯族、侗族、苗族、黎族、景頗族、德昂族、布依族等民族。傣族民居多為竹木結構,茅草屋頂,故又稱為竹樓。其下部架空,竹席鋪地,席地而坐,有寬大的前廊和露天的曬台,外觀上以低垂的檐部及陡峭的歇山屋頂為特色。壯族稱干闌建築為「麻欄」,以五開間者居多,採用木構的穿斗屋架。下邊架空的支柱層多圍以簡易的柵欄作為畜圈及雜用。上層中間為堂屋,是日常起居、迎親宴客、婚喪節日聚會之處。圍繞堂屋分鬥巧,是侗族的一項寶貴的建築遺產。苗族喜歡用半樓居,即結合地形,半挖半填,干闌架空一半的方式。黎族世居海南島五指山,風大雨多,氣候潮濕。其民居為一種架空不高的低干闌,上面覆蓋著茅草的半圓形船篷頂,無牆無窗,前後有門,門外有船頭,就像被架空起來的縱長形的船,故又稱「船形屋」。景頗族、德昂族的干闌建築的屋頂皆有民族的獨特形式。而布依族的民居原來亦是干闌式房子,但居住在鎮寧、安順、六盤水一帶的布依族,由於建築材料的限制,則完全改用石頭做房子,但其原型仍是干闌式規式

9、四川阿壩藏族碉房
藏族民居俗稱碉房,大多數為三層或更高的建築。底層為畜圈及雜用,二層為居室和卧室,三層為佛堂和曬台。四周牆壁用毛石壘砌,開窗甚少,內部有樓梯以通上下,易守難攻,類似碉堡。窗口多做成梯形,並抹出黑色的窗套,窗戶上沿砌出披檐。居住在四川阿壩和甘孜的藏族碉房,其木裝修部分則增多一些。居住在甘肅南部的藏族則多採用青海庄窠形式,說明地區條件對民居的影響甚至比民族因素的影響更大。四川茂汶地區居住的羌族亦採用碉房形式,其外牆為片石壘砌,建築密度極高,並附建有極高的碉堡及過街樓,防禦性極強。雲南紅河州一帶的哈尼族民居稱為「土掌房」,為土牆、平頂、外牆無窗的兩層樓房,這種體系應說與藏族碉房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
10、新疆維吾爾民居
維吾爾族民居維吾爾族民居以南疆喀什一帶最為典型,因當地乾熱少雨,風沙大,所以創造了一種土牆、土平頂,居室分為冬室和夏室兩部分的民居類型。所謂夏室就是建築前部有寬大的前廊,從5月到11月,全年大部分時間居民在此廊內做家務、吃飯、待客等,成為南疆居民生活的一大特色。居室內裝飾華美,有豐富的石膏花飾及各種形式的小壁龕嵌於壁間。地面鋪設地毯,席地而坐。

G. 浙江民居特色

浙江民居 浙江傳統民居多利用山坡河畔而建,既適應復雜的自然地形,節約耕地,又創造了良好的居住環境。根據氣候特點和生產、生活的需要,普遍採用合院、敞廳、天井、通廊等形式,使內外空間既有聯系又有分隔,構成開敞通透的布局。在形體上合理運用材料、結構以及一些藝術加工手法,給人一種樸素自然的感覺。
宗法制度與傳統民居
宗法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重要支柱,宗法關系,是由氏族社會的父系家長制蛻變而來的一種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社會關系。長期以來,宗法制度逐漸滲透到我國封建社會各個領域,由此產生的宗法思想和觀念左右著國家政體,並從社會組織的形成、生活領域的確立,到人們的思想意識,都深深地烙上了宗法制的印記。浙江傳統村落的「聚族而居」就是一個典型的血緣宗族相聚而居的結合體。尊禮、循禮的觀念也直接反映在民居建築中,《宋史》記載越中「弦誦之聲,比屋相聞,無間城鄉,無分苦樂,咸禮讓而循,宛當年之鄒魯。」精神物化下的紹興傳統民居建築因此而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
明清時期宗族組織在江南普遍出現,其標志便是宗族祠堂的大量興建。浙江祠堂一般採用嚴格的軸線對稱布局,院落空間由數進建築構成,一般包括大門、儀門、正廳、後寢等,有些祠堂還在後部設置花園。祠堂的正廳亦稱享堂、祭堂,是拜祖先神主、舉行祭祀儀式及宗族議事之所,後寢為安放祖先牌位和懸掛祖先畫像之所。依據宗法觀念及其制度,祭祖是非常神聖和嚴肅的事,涉及到祭祀的類型、祭器、供品、祭告的內容、有關人員的職責、祭禮的程序、祭後的宴會等。金華、衢州一帶祭祀的類型有時祭、節祭、歲祭、房祭、祠祭等,其中祠祭多舉行春、秋二祭,分別在陰歷二月中旬和八月中旬。祭禮為全豬、全羊、全鵝等三牲;祭儀由德高望重的長輩主持。祭時需讀祭文,儀式隆重,祭畢,祠中設宴,分發胙肉,讓子孫能得到祖宗的恩惠。通過隆重的祭祀活動,達到後輩與祖先精神上的溝通,祈求先人保佑,在祖宗的感召下把宗族成員團結在一起,正是清初寧波籍經學家萬斯大在《學禮置疑·宗法》中所雲:「統族人以奉祀也,祭已德之祖,而收見在之族」之意。根據不同的祭祀功能有總祠、支祠及私廳等之分,蘭溪長樂村鼎盛時期,曾建有16座祠堂,目前仍保存金氏大宗祠、嘉會堂、滋樹堂、嘉樂堂、吳氏宗祠等數座支祠和私廳。
泰順泗溪玉岩村包氏宗祠,是玉岩包氏總祠,佔地3400多平方米,周圍群山環抱。八字形大門為木構牌樓形式,門外設有弧形照壁,門內又設一小照牆,經過一片衫樹林和約百米長的曲轉坡道,便是宗祠主體建築,前後包括月門、半月池、正門、正廳、寢堂。正廳高懸「不踐清土」牌匾,為包氏後人為仰慕先祖包世昌當年不降清庭的氣節而敬制的。該祠規模宏大,建築依山就勢布局,錯落有致,保存完整,是浙南規模較大的宗祠。
村落是人聚居生存的空間,是生命承載之地,構成村落最基本的部分是住宅,建造住宅,不僅僅是滿足人們生活、生產舒適方便,更體現了人們精神生活的追求。「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規模,非夫博物明賢未能悟斯道也。」在傳統理學思「三綱五常」、「長尊幼卑」、「男女有別」是村民奉行的准則,規范著住宅建設的規模、形制等。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家庭內個人的地位按照性別、輩份和年齡分出尊卑,父對子、夫對妻、兄對弟都有強制的權利,以此實現一種尊卑秩序。這種封建宗法關系體現在住宅空間位序上,也就規定了每個人住房的位置。
金衢地區的住宅多採用三合院式的樓居,正是為滿足這種「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的位序要求。在這等級界線分明的空間中,尤其注重男女有別,「男女有別,經傳所訓,閨門之際雖切近,尋常而內外之防實非細故,主家教者首飭此閑。」(蘭溪西姜《姜氏宗譜·宗約》卷之一)一家之中,夫主外,妻主內,恰恰是朱熹「男治外事,女治內事」的家禮規范。蘭溪風俗,「女事紡織,不出閨門」。司馬光《涑水家儀》中嚴格規定:「凡為宮室,必辨內外,深固宮門。」富家大戶,人口眾多,主管、傭人、僱工一應俱全,為嚴防內外,三進二明堂的大宅在正廳後側設高牆,開小門,固深院,女眷、小姐深居後樓,平時家中小姐外出,須有父輩兄長陪伴,只有少數幾個重要節日如春節、演戲時,女眷才能外出觀賞。生活所需均由傭人送入。傭人入內,需走邊門及後門,不得走正門。在一幢獨立住宅中,必有一較大的空間作為家庭生活的中心,這就是被稱為「堂前」的正房明間。堂前內通常供奉祖宗神像牌位,平日在此祭祖、宴賓、會聚,家長擁有絕對權威。主僕「尊卑有分」、「貴賤有定」的封建等級制在許多地方的住宅中也表現得十分清楚,如在住宅建築的後部,房與後牆間辟一夾道,並設一小門作為溝通與外部聯系的孔道,這樣下人就不用從大門出入,而同時又可達到侍奉主人的目的。浙江古村落是以傳統農業為主的聚落,財富主要源自於土地,因此,大部分住宅規模很小,多見一戶一個小小的三合院;而那些出仕做官或經商致富者的住宅,則往往建有中、大型建築群,顯然其擁有的社會地位、經濟能力。如東陽盧宅、紹興呂府、慈溪龍山虞氏舊宅等。
早在7000年前,浙江的先民河姆渡人就有了木結構干欄式建築。他們也吃稻米。這一切同我們沒有什麼兩樣。 同其他地區的民居建築一樣,浙江的民居製作與風格既是從它依附的獨特的地理和氣候中派生出來的,又是居住於其中的人們的文化創造。 服飾是文明的產物,而建築是文明的"服飾"。一個文明的民族和社會,總會把它的精神凝結在它最堅固也是最龐大的創造物--建築之上的。 農業文明所凝固的音樂 浙江民居,就是一組成熟的農業文明所凝固的音樂。它的全部旋律都回響著一個正在逝去的田園之夢--美麗、溫馨,不乏自然天籟的意趣,洋溢著世俗精神的知足、和美與親切。
然而,從大的格局到小的裝飾,卻又無不反映中國文化的宗法情感和禮樂氣氛。 古人把選擇一地居住建房稱為"卜居"。有人說中國人並沒有一種專門的宗教生活,然而在他們的世俗生活的許多方面,卻又有著宗教的色彩。 造房子要看風水,認為房子的地勢、方位、高矮及同周圍山水形勝的關系,都可能影響到未來房屋主人的吉凶禍福和家庭的興衰。 總而言之,卜居是一生中的大事,因而"不蓋房,不買田,一生一世未做人"這句俗語,至今仍然流傳在浙江農村。
紅白喜事,蓋房買田是一生的事 蓋房標志著人生的成功,這成功來之不易,需有主人數十年的辛苦勞動,以及在生活中的節衣縮食。 一個中國農民一生中其實只有四件大事:紅白喜事,蓋房買田。由於現在田歸公家所有,不能買賣,實際上只剩下三件事。而沒有房子,紅喜根本無從指望,所以蓋房這件事就成了 一個前提,一個人生終極目標--齊家的必要前提。
笑臉下隱蔽著的宏願 也許正是這種超越了簡單生存的精神價值的追求,才使得蓋房儀式格外隆重吧? 不僅是主人,全村的人和全族的人都在這個隆重的氣氛中感受到人生的不易和創業的神聖。 正如結婚要選個吉日良辰一樣,造房子也得擇個好日子。一求造房順利,二求歲時平安。當然,能蔭子蔭孫,瓜瓞綿綿,後世出幾個有臉有面的人物,那更是房主人笑臉下內心深處隱蔽著的宏願了。
上樑的時辰是經過周密計算的 "萬丈高樓平地起",牆角是關鍵。房子立得穩,站得正,方向對,都得看牆角。 所以,立牆的時刻,重要人物都要到場。 風水先生手拿羅盤,表情嚴肅,目光專注,口中喃喃有詞,使這一時刻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房子上樑的時辰是經過周密計算的,家中每個人的生辰的八字都是這個時辰的參數。也許是因為把家中每個人的運氣都托給了這根支撐一家基業的大梁吧?
最恐怖的是火 浙江大部分地區的傳統民居都是木結構的,因此木結構的保護和防火就成了大問題。從造房子的那天起,人們就期望日後房屋堅固,免遭蟲蛀、火燒。 上樑時,主人在樑上掛只籮筐,筐中裝只雞,一來雞吉同音,吉利;二來認為雞能吃蜈蚣、白蟻,可保木結構牢固。 為了防火,浙江民居普遍都用馬頭牆,以防火勢蔓延;有的大型民居布置水塘,為消防提供方便。 屋脊大量地運用象徵主義手法,用魚、草等水生動植物做裝飾;梁枋被雕刻成翻卷的波浪,好像整座房子都被水覆蓋。 歷次大火災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點火星能敗倒一戶世代簪纓之家,一把火能毀滅半座城池。 因此,磚木結構的建築最恐怖的災星就是號稱"祝融君"的火。 浙江民居在所有醒目的部位和構件上都以水作為裝飾主題,就是提醒居民時刻留心火的失慎。防火已成為生活的基本常識。那唱紹興"蓮花落"的,開場白中提醒人們的三件大事,第一件就是"當心著火"。

H. 速求(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設計及課堂教學結構流程圖

A案
學習目標
1.學習並積累「奇葩、安然無恙、和睦」等詞語。
2.有感情朗讀課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
3.學習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敘述的說明方法
教學重難點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樓的特點,學習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准備
關於各地民居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藝術形式上百花盛開,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圖片,猜猜這是哪個地方的民居?(播放課件:如上海石庫門、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樓等)這些五花八門的房子,真有點令人眼花繚亂了,這節課,我們就走進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去參觀領略一番。(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讀通讀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有著怎樣的特點,請同學們帶著這樣的問題自由通讀全文,要求讀准每個字的字音。看看你讀懂了什麼,有什麼疑問,在書上標記一下。
2.出示詞語認讀:
閩西南粵東北 奇葩 騷擾 夯築 竹篾 布局均勻 風雨侵蝕 安然無恙
和睦相處勤儉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蓋地 清風徐來 蜂擁而來 家道興旺
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後子孫讀與耕 多起竹樓,傍水而居 樹滿寨,花滿園
三、了解民居特點
1.默讀課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畫出相關語句。
客家民居
2.完成填空後小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點。
四、深讀探究,感知表達特點
1.自由讀《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圍繞哪段話來寫的?(畫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讀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處?指名說,互相補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異常堅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對民居的特點進行說明的,有什麼好處?(列數字-通過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層,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這些具體的數字,使人准確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點;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狀排列,生動地寫出了民居獨特的造型。)
4.同桌商議,並參考文中插圖,畫一畫客家民居的俯瞰圖。(教師出示八卦圖,請學生參考比較。)
五、客家民居中,體現了哪些中華傳統文化?(勤儉持家、和睦相處、平等互助等)
六、自讀《傣家竹樓》部分
1.自己設計一張表格,了解傣家竹樓的特點。
2.創設情境,運用方法,介紹傣家竹樓。(傣家竹樓,以其獨特的建築形式,優美的風景,成為人們旅遊觀光的景點。如果由你來當導游,該如何向遊客介紹?請各小組推選選手,共同設計導游詞,參加評比。)
3.評議
七、拓展閱讀:這篇文章在介紹永定土樓的特點時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近五六年來,世界上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數以千計的專家、學者慕名前往閩西永定縣,參觀考察被稱贊為「中國古建築奇葩」的閩西土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史蒂漢斯·安德烈先生參觀了土樓後贊美道:「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築模式。」
永定土樓,特別是圓形住宅(土樓),以悠久的歷史,宏大的,精巧的結構,獨特的風格揚名於世。優美而壯觀的永定圓樓,掩映在青山綠水之中,有如從地下冒出來的自然生長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飛碟」,環形的屋頂飄浮在煙霧中。
僅以永定縣苦竹鄉井頭村的深遠樓為例,樓里三圈,直徑80米,周長250米。外圈四層,房子260間;中圈二層,房子60間;里圈一層,房子8間。共有房子328間,里頭住毒害80戶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築,不用一根鋼筋,一包水泥,一塊磚石,全以一擔擔黃土堆積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終完好如新。
永定圓樓由於土牆環拱,又能保暖隔熱,冬暖夏涼,,易於防衛,便於管理。
閩西土樓為什麼能歷久不毀,成為我國古建築藝術的一個奇葩呢?控其奧秘,原來它以黃土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摻少量紅糖、糯米和木屑、竹條等,經過反復揉打、研舂、碾壓,然後夯打土牆,並以木料為梁呆,瓦片為頂蓋,因而異常堅實牢固。

板書設計: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樓
世界民居奇葩

B案
課前准備
1.關於土樓和竹樓的圖片
2.一組中國民居郵票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識民居。
1.出示民居郵票一組,說說你認識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紹民居:民居是建築中最早出現的類型,是中國建築史上對民間居住建築物的習慣稱呼,作為住房的民居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建築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我國的民居建築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用自己勤勞智慧的雙手,在適應與改造大自然的漫長歲月中創造出來的。由於我國幅員廣闊,各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不同,56個民族風格與傳統各異,生產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築材料千差萬別,使我國的民居建築多姿多彩,富有創造性。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其中的兩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讀後劃出不懂的詞句。
2.先利用工具書或聯繫上下文自己解決不懂的詞句,再同桌交流。
3.再讀課文,把讀不通順、讀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
4.默讀課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各有什麼特點。
5.初步交流閱讀感受,並分別用一個詞形容它們給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樓——綠色之家。
三、自主研讀,小組合作梳理。
1.將全班同學分為甲、乙兩大組,分別研讀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研讀要求如下:
①研究內容:
從建築成因、建築材料、形狀結構、文化內涵幾方面思考,客家民居為什麼被譽為「世界民居的奇葩」?
從建築成因、建築材料、形狀結構、文化內涵幾方面思考,傣家竹樓與眾不同之處在哪?
②研讀方法:
先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讀後整理,可以採用列表格、在文中劃主要詞句、標感受、列提綱等方法。
2.四人一小組交流整理結果,推選代表准備介紹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體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點。
①由甲組代表介紹「客家民居」的特點,其他組員補充。
②乙組成員針對甲組介紹情況質疑,甲組成員答疑。
2.交流「傣家竹樓」特點。
①由乙組組代表介紹「客家民居」的特點,其他組員補充。
②甲組成員針對乙組介紹情況質疑,乙組成員答疑。
3.總結:古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活在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為他們常年居住在「竹」樓里,幢幢造型獨特,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地理特徵的傣家竹樓,飄浮在裊裊炊煙和潺潺流水的畫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織成的綠色帷幕中。斑斕多姿的傣族寨子,隨著天地間的長風流水,與自然和為一體。而圓形土樓真無愧是客家民居的典範,它象地下冒出來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飛碟」。土樓格局的恢宏,令人為之肅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傳,朝夕相處,團結友愛,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獨特的生活方式,淳樸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勞的民風更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體會說明方法
1.默讀課文,思考:作者介紹民居特點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2.集體交流,要求:結合文中語句舉例談說明方法,並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主要的說明方法列舉如下:
①列數字:「……夯築起牆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具體可感)
②打比方:「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形象直觀)
③引用資料:「按照傳統習俗,先要選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實具體)
④舉例子:「比如,許多房屋大門上刻著這樣的正楷對聯:『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後子孫讀與耕』,表現了先輩希望子孫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的願望」(真實可信)
3.把自己喜歡的語句摘抄下來。
六、課外拓展,遷移練寫。
1.出示課後「資料袋」一組郵票,介紹來歷:我國從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開始至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五日,總共發行四套民居郵票,即普二十三、普二十五、普二十六、普二十七,共發行二十一枚,從一分的內蒙古民居郵票開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郵票,四套郵票全部為影寫版,由北京郵票廠印製,這一幢幢風格各異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黃子孫上下五千年謀生存、圖發展的歷史記錄,是我國勞動人民在民居建築藝術上不朽的智慧結晶,也是屹立在中華大地上不同民俗風情的人文景觀。票面上的民族建築,造型生動,圖案漂亮,這方寸之間為我們展示的是一幅幅綺麗多彩的華夏民居風貌。有人夜憩竹樓,有人水上為家,有人把家馱在馬背上,有人享受著窯洞中最古樸的大自然的恩賜……你想了解更多地了解這些郵票上的民居故事嗎?
2.發放關於這組郵票的簡單介紹,拓展閱讀。
內蒙民居——蒙古包氈包是我國蒙古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帳篷,一般為園形,古代稱「穹廬」「氈帳」。蒙古包一般用柳條做骨架,外側包羊毛氈,再在頂部中央設可支起的園形天窗,是一種可移動式園形住宅。在柳條兩側塗料灰草泥代替氈子,即成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兩個園形住宅之間,聯以土牆,成為並列的3間房屋而演變成土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西藏南部各地的鄉村和城鎮,石村豐富,民居一般用石砌牆、高2-3米,稱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頂,有的設外廊。木樑、柱子上有鮮艷的色彩,窗上裝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當地充足的陽光。在廣大牧區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帳房。帳頂是用牛毛織成的氈毯,四周用草泥塊圍成矮牆。碉房順應高原自然條件、農牧業生產、信仰喇嘛教、生活習慣及自衛防禦的需要。
東北民居——吉林-蒙古族馬架房。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農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牆開山,形如吉林東部山區漢族農民的馬架,故稱馬架房(見郵票下方, 以及左圖)。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橢圓頂,極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習慣。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礎,四面皆土坯牆圍繞,當陰雨連綿之際,牆壁會因潮濕而脫落,房屋壽命難以保持長久。
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國最為普遍、歷史是為久遠的住宅形式。大多坐北朝南,面南為正房,北面為偏房,兩側為廂房,陽光充足,四間房由一個院子緊緊地聯接在一起,俗稱「四合院」。其布局常為「一正兩廂」,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軸線上,坐北朝南,開間、進深、高度和裝飾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兩側的廂房、陪襯著正房。院子是交通、採光、通風的樞紐,並配以綠化,成為休息與家庭活動的中心。
上海民居——上海「石庫門」房子。上海舊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園樓外,以里弄「石庫門」房子最具代表性。因為上海繁華,人口稠密,住宅大都成排組成,相互毗連。戶內建築布局緊湊,高2-3層,青瓦坡屋頂,並有小型曬台,在建築正面和牆頭、大門等外常作簡單的裝飾。樓上樓下,小巧玲瓏,青瓦覆蓋,閣樓曬台,綠樹掩映,十分幽雅。
陝北民居——窯洞。窯洞是典型西北黃土高原、黃河上游地區,少雨地帶的民居。窯洞一般寬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黃土覆蓋下,夏季室溫比室外低約10度,冬季比室外約高15度。溫溫度比較穩定,可謂冬暖夏涼。窯洞有單獨的沿崖式窯洞(土窯)、土坯或磚石的拱式復土窯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窯洞三種。窯洞門面裝有較大面積的門窗,其採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響少。
台灣民居——台灣民居的基本形態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頂前後坡落水。農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廣場可曬農作物。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則多用四合院,有門廳與正廳的緩沖,秘密性較高。
浙江民居——浙江民居-黃岩天長街住宅。該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臨街設店面,內部兼作起居室,後部臨水的房作廚房。全宅的中間部分分三層,第二層空間僅有2.2米高。以頂閣樓三面凸出,窗檯做得較低,三面都開窗,閣樓窗子開得合宜,住在頂層並不覺得壓抑。整個住宅造型有虛有實,有遍有低,輪廓線不單調。
3.布置作業:選擇你感興趣的一枚民居郵票,上網查詢有關資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築特色、流傳價值和與之相關的歷史傳說與民間故事,寫一篇說明短文。

I. 作業幫 浙江民居特色

浙江民居 浙江傳統民居多利用山坡河畔而建,既適應復雜的自然地形,節約耕地,又創造了良好的居住環境。根據氣候特點和生產、生活的需要,普遍採用合院、敞廳、天井、通廊等形式,使內外空間既有聯系又有分隔,構成開敞通透的布局。在形體上合理運用材料、結構以及一些藝術加工手法,給人一種樸素自然的感覺。 宗法制度與傳統民居 宗法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重要支柱,宗法關系,是由氏族社會的父系家長制蛻變而來的一種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社會關系。長期以來,宗法制度逐漸滲透到我國封建社會各個領域,由此產生的宗法思想和觀念左右著國家政體,並從社會組織的形成、生活領域的確立,到人們的思想意識,都深深地烙上了宗法制的印記。浙江傳統村落的「聚族而居」就是一個典型的血緣宗族相聚而居的結合體。尊禮、循禮的觀念也直接反映在民居建築中,《宋史》記載越中「弦誦之聲,比屋相聞,無間城鄉,無分苦樂,咸禮讓而循,宛當年之鄒魯。」精神物化下的紹興傳統民居建築因此而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 明清時期宗族組織在江南普遍出現,其標志便是宗族祠堂的大量興建。浙江祠堂一般採用嚴格的軸線對稱布局,院落空間由數進建築構成,一般包括大門、儀門、正廳、後寢等,有些祠堂還在後部設置花園。祠堂的正廳亦稱享堂、祭堂,是拜祖先神主、舉行祭祀儀式及宗族議事之所,後寢為安放祖先牌位和懸掛祖先畫像之所。依據宗法觀念及其制度,祭祖是非常神聖和嚴肅的事,涉及到祭祀的類型、祭器、供品、祭告的內容、有關人員的職責、祭禮的程序、祭後的宴會等。金華、衢州一帶祭祀的類型有時祭、節祭、歲祭、房祭、祠祭等,其中祠祭多舉行春、秋二祭,分別在陰歷二月中旬和八月中旬。祭禮為全豬、全羊、全鵝等三牲;祭儀由德高望重的長輩主持。祭時需讀祭文,儀式隆重,祭畢,祠中設宴,分發胙肉,讓子孫能得到祖宗的恩惠。通過隆重的祭祀活動,達到後輩與祖先精神上的溝通,祈求先人保佑,在祖宗的感召下把宗族成員團結在一起,正是清初寧波籍經學家萬斯大在《學禮置疑·宗法》中所雲:「統族人以奉祀也,祭已德之祖,而收見在之族」之意。根據不同的祭祀功能有總祠、支祠及私廳等之分,蘭溪長樂村鼎盛時期,曾建有16座祠堂,目前仍保存金氏大宗祠、嘉會堂、滋樹堂、嘉樂堂、吳氏宗祠等數座支祠和私廳。 泰順泗溪玉岩村包氏宗祠,是玉岩包氏總祠,佔地3400多平方米,周圍群山環抱。八字形大門為木構牌樓形式,門外設有弧形照壁,門內又設一小照牆,經過一片衫樹林和約百米長的曲轉坡道,便是宗祠主體建築,前後包括月門、半月池、正門、正廳、寢堂。正廳高懸「不踐清土」牌匾,為包氏後人為仰慕先祖包世昌當年不降清庭的氣節而敬制的。該祠規模宏大,建築依山就勢布局,錯落有致,保存完整,是浙南規模較大的宗祠。 村落是人聚居生存的空間,是生命承載之地,構成村落最基本的部分是住宅,建造住宅,不僅僅是滿足人們生活、生產舒適方便,更體現了人們精神生活的追求。「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規模,非夫博物明賢未能悟斯道也。」在傳統理學思「三綱五常」、「長尊幼卑」、「男女有別」是村民奉行的准則,規范著住宅建設的規模、形制等。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家庭內個人的地位按照性別、輩份和年齡分出尊卑,父對子、夫對妻、兄對弟都有強制的權利,以此實現一種尊卑秩序。這種封建宗法關系體現在住宅空間位序上,也就規定了每個人住房的位置。 金衢地區的住宅多採用三合院式的樓居,正是為滿足這種「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的位序要求。在這等級界線分明的空間中,尤其注重男女有別,「男女有別,經傳所訓,閨門之際雖切近,尋常而內外之防實非細故,主家教者首飭此閑。」(蘭溪西姜《姜氏宗譜·宗約》卷之一)一家之中,夫主外,妻主內,恰恰是朱熹「男治外事,女治內事」的家禮規范。蘭溪風俗,「女事紡織,不出閨門」。司馬光《涑水家儀》中嚴格規定:「凡為宮室,必辨內外,深固宮門。」富家大戶,人口眾多,主管、傭人、僱工一應俱全,為嚴防內外,三進二明堂的大宅在正廳後側設高牆,開小門,固深院,女眷、小姐深居後樓,平時家中小姐外出,須有父輩兄長陪伴,只有少數幾個重要節日如春節、演戲時,女眷才能外出觀賞。生活所需均由傭人送入。傭人入內,需走邊門及後門,不得走正門。在一幢獨立住宅中,必有一較大的空間作為家庭生活的中心,這就是被稱為「堂前」的正房明間。堂前內通常供奉祖宗神像牌位,平日在此祭祖、宴賓、會聚,家長擁有絕對權威。主僕「尊卑有分」、「貴賤有定」的封建等級制在許多地方的住宅中也表現得十分清楚,如在住宅建築的後部,房與後牆間辟一夾道,並設一小門作為溝通與外部聯系的孔道,這樣下人就不用從大門出入,而同時又可達到侍奉主人的目的。浙江古村落是以傳統農業為主的聚落,財富主要源自於土地,因此,大部分住宅規模很小,多見一戶一個小小的三合院;而那些出仕做官或經商致富者的住宅,則往往建有中、大型建築群,顯然其擁有的社會地位、經濟能力。如東陽盧宅、紹興呂府、慈溪龍山虞氏舊宅等。 早在7000年前,浙江的先民河姆渡人就有了木結構干欄式建築。他們也吃稻米。這一切同我們沒有什麼兩樣。 同其他地區的民居建築一樣,浙江的民居製作與風格既是從它依附的獨特的地理和氣候中派生出來的,又是居住於其中的人們的文化創造。 服飾是文明的產物,而建築是文明的"服飾"。一個文明的民族和社會,總會把它的精神凝結在它最堅固也是最龐大的創造物--建築之上的。 農業文明所凝固的音樂 浙江民居,就是一組成熟的農業文明所凝固的音樂。它的全部旋律都回響著一個正在逝去的田園之夢--美麗、溫馨,不乏自然天籟的意趣,洋溢著世俗精神的知足、和美與親切。 然而,從大的格局到小的裝飾,卻又無不反映中國文化的宗法情感和禮樂氣氛。 古人把選擇一地居住建房稱為"卜居"。有人說中國人並沒有一種專門的宗教生活,然而在他們的世俗生活的許多方面,卻又有著宗教的色彩。 造房子要看風水,認為房子的地勢、方位、高矮及同周圍山水形勝的關系,都可能影響到未來房屋主人的吉凶禍福和家庭的興衰。 總而言之,卜居是一生中的大事,因而"不蓋房,不買田,一生一世未做人"這句俗語,至今仍然流傳在浙江農村。 紅白喜事,蓋房買田是一生的事 蓋房標志著人生的成功,這成功來之不易,需有主人數十年的辛苦勞動,以及在生活中的節衣縮食。 一個中國農民一生中其實只有四件大事:紅白喜事,蓋房買田。由於現在田歸公家所有,不能買賣,實際上只剩下三件事。而沒有房子,紅喜根本無從指望,所以蓋房這件事就成了 一個前提,一個人生終極目標--齊家的必要前提。 笑臉下隱蔽著的宏願 也許正是這種超越了簡單生存的精神價值的追求,才使得蓋房儀式格外隆重吧? 不僅是主人,全村的人和全族的人都在這個隆重的氣氛中感受到人生的不易和創業的神聖。 正如結婚要選個吉日良辰一樣,造房子也得擇個好日子。一求造房順利,二求歲時平安。當然,能蔭子蔭孫,瓜瓞綿綿,後世出幾個有臉有面的人物,那更是房主人笑臉下內心深處隱蔽著的宏願了。 上樑的時辰是經過周密計算的 "萬丈高樓平地起",牆角是關鍵。房子立得穩,站得正,方向對,都得看牆角。 所以,立牆的時刻,重要人物都要到場。 風水先生手拿羅盤,表情嚴肅,目光專注,口中喃喃有詞,使這一時刻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房子上樑的時辰是經過周密計算的,家中每個人的生辰的八字都是這個時辰的參數。也許是因為把家中每個人的運氣都托給了這根支撐一家基業的大梁吧? 最恐怖的是火 浙江大部分地區的傳統民居都是木結構的,因此木結構的保護和防火就成了大問題。從造房子的那天起,人們就期望日後房屋堅固,免遭蟲蛀、火燒。 上樑時,主人在樑上掛只籮筐,筐中裝只雞,一來雞吉同音,吉利;二來認為雞能吃蜈蚣、白蟻,可保木結構牢固。 為了防火,浙江民居普遍都用馬頭牆,以防火勢蔓延;有的大型民居布置水塘,為消防提供方便。 屋脊大量地運用象徵主義手法,用魚、草等水生動植物做裝飾;梁枋被雕刻成翻卷的波浪,好像整座房子都被水覆蓋。 歷次大火災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點火星能敗倒一戶世代簪纓之家,一把火能毀滅半座城池。 因此,磚木結構的建築最恐怖的災星就是號稱"祝融君"的火。 浙江民居在所有醒目的部位和構件上都以水作為裝飾主題,就是提醒居民時刻留心火的失慎。防火已成為生活的基本常識。那唱紹興"蓮花落"的,開場白中提醒人們的三件大事,第一件就是"當心著火"。

J. 初一地理

民居郵票一共有4套21枚
蒙古包 氈包是我國蒙古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帳篷,一般為圓形,古代稱「穹廬」「氈帳」。蒙古包一般用柳條做骨架,外側包羊毛氈,再在頂部中央設可支起的圓形天窗,是一種可移動式圓形住宅。在柳條兩側塗料灰草泥代替氈子,即成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兩個圓形住宅之間,聯以土牆,成為並列的3間房屋而演變成土房。
藏南碉房 西藏南部各地的鄉村和城鎮,石村豐富,民居一般用石砌牆、高2-3米,稱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頂,有的設外廊。木樑、柱子上有鮮艷的色彩,窗上裝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當地充足的陽光。在廣大牧區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帳房。帳頂是用牛毛織成的氈毯,四周用草泥塊圍成矮牆。碉房順應高原自然條件、農牧業生產、信仰喇嘛教、生活習慣及自衛防禦的需要。
東北三省民居 吉林-蒙古族馬架房 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農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牆開山,形如吉林東部山區漢族農民的馬架,故稱馬架房 。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橢圓頂,極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習慣。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礎,四面皆土坯牆圍繞,當陰雨連綿之際,牆壁會因潮濕而脫落,房屋壽命難以保持長久。
湖南民居-風火牆 湖南民居建築平面多為前後兩個一明兩暗的三間組成,中為內院,植以花木,房屋空間高,設有閣樓,建築選型均衡;青瓦粉牆,牆內設有風火牆,背山面水,環境優美。一般的農民房屋並沒有高大的山牆,如毛澤東同志的韶山舊居就是典型的湖南農宅。
江蘇民居(見附圖) 江蘇氣候溫和濕潤、水域豐富,城鎮及鄉村民居大都利用地形、自由靈活地散列在流水縈壞的隙地上,臨河依水而建或跨溪而築。住房布局緊湊、一般為2層樓房並建有樓閣。房層高、牆身薄、出檐深、門窗高大,利於通風,外觀樸素、粉牆灰瓦照影、蠡窗映水,掩映於桃柳絲竹之間形成獨特的水鄉人家。
四合院 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國最為普遍、歷史最為久遠的住宅形式。其布局常為「一正兩廂」,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軸線上,坐北朝南,開間、進深、高度和裝飾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兩側的廂房、陪襯著正房。院子是交通、採光、通風的樞紐,並配以綠化,成為休息與家庭活動的中心。住宅大門多設在東南角上,象徵風水八卦上的「巽門」方位,附會「紫氣東來」的吉祥,以北京的四合院最具有代表性。
傣族竹樓 傣族竹樓相傳是傣族祖先根據鳳凰降落在傣鄉的姿態演化而建造。竹樓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距離地面2.5米左右,以木樁或青竹為柱。下層無牆,用以飼養牲畜及堆放雜物,屋頂為雙斜面呈人字型,覆蓋「草排」或瓦。室內用竹牆隔開,內間卧室,外間為客室。地板富有彈性,陽光和風經竹縫透入,雅緻舒服。
上海「石庫門」房子 上海舊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園樓外,以里弄「石庫門」房子最具代表性。大片住宅成排布置,互相毗連。戶內建築布局緊湊,高2-3層,青瓦坡屋頂,並有小型曬台,在建築正面和牆頭、大門等外常作簡單的裝飾。
安徽民居 安徽民居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為基本單位,但宏觀世界與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別。根據當地氣候、地形的特點,安徽傳統的民居建築多為各種造型的二層樓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參差起伏,有的層樓疊院,精緻樸素、堂皇俊秀。
窯洞 窯洞是典型西北黃土高原、黃河上游地區,少雨地帶的民居。窯洞一般寬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黃土覆蓋下,夏季室溫比室外低約10度,冬季比室外約高15度。溫溫度比較穩定,可謂冬暖夏涼。窯洞有單獨的沿崖式窯洞(土窯)、土坯或磚石的拱式復土窯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窯洞三種。窯洞門面裝有較大面積的門窗,其採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響少。
全楔式木結構的四川民居 四川民居廣泛採用全楔式木結構建造,並因地制宜、就地取村、隨勢而築,以石下基礎,以木製梁、楔、柱、椽,以竹隔牆夾樓,以磚或土,石砌牆,以草、瓦蓋頂,空間豐富多變,層次錯落有致,造型空透輕盈、色彩清明素雅,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宛似天成,其抗震防水災性好。城鎮房常為一樓一底,下層開店或日常活動,上層則作為卧室。農村房上層存放(曬晾)糧食,下層為住房、堂屋、廂房、廚房、織作坊等。
台灣民居 台灣民居的基本形態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頂前後坡落水。農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廣場可曬農作物。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則多用四合院,有門廳與正廳的緩沖,秘密性較高。
福建民居-客家住宅 客家住宅沿著五嶺南麓,分布於福建西南部及廣東、廣西二省的北部。「承啟樓」為圓形的磚樓與土樓,其中最大的土樓、直徑達70多米,用3層環形房屋相套、房間達到300多間,外環房間高達4層,底層作廚房及雜用間,2層儲糧、3層以上住人,其它兩環僅高1層。它是一座對外可防禦、抗台風、外觀堅實雄偉的古城堡環樓。
浙江民居-黃岩天長街住宅 該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臨街設店面,內部兼作起居室,後部臨水的房作廚房。全宅的中間部分分三層,第二層空間僅有2.2米高。以頂閣樓三面凸出,窗檯做得較低,三面都開窗,閣樓窗子開得合宜,住在頂層並不覺得壓抑。整個住宅造型有虛有實,有遍有低,輪廓線不單調。
青海民居 青海地處高原,是漢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哈薩克族聚居的地區,是因地理環境、自然條件,豐富的建築材料使其民居富麗堂皇而典雅。前房為高台階平房,大門凹進,左右兩扇窗戶形式各異。後院的房屋為一樓一底,樓上有凸出的明式走廊。
貴州民居 貴州地區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各民族所居住的房屋區別較大,貴州西南靠雲南、四川地區,多修建郵票中形式的房屋。該房屋基本與四川民居的木結構特點一致,不同的是這種民居建築在較高地石料基礎之上,房檐前高後低較為平緩,房門常開在左側面靠後。
廣西民居 廣西民居建築主要是木、竹結構,灕江沿岸主要以竹為建築材料,有類似傣族竹樓的竹房。房屋下部有一高度不大的底層,房前一般設有小走廊,類似城市建築中的陽台。在壯鄉,房屋往往依水而建。
寧夏民居 寧夏主要是回族聚居,其民居舊地取材以土為主。院牆、屋牆均用泥土而築,土牆上加有一定民族風格、習俗裝飾,房檐為單面,形成獨特的風格。
山西民居 山西民居以土坯大磚為建築材料,常為瓦房。瓦房的布局、結構一般以三間為主,院牆和房屋形成四合院,院牆大門和房頂都建有獨特的裝飾。
江西民居 該地區房屋,尤其廣大鄉村的民居,基本結構形態與四川民居相同,即木結構,有堂屋、卧室、廚房等用房。但建築材料、房屋質量一般比四川民居要好些,通常是以瓦房為主。郵票上房屋較為「豪華」不是該地區常見的民居建築。
山東民居 其建築具有東北地區部分漢族住房特點,以石、土混合築房壁和院牆,屋頂有一層較厚的泥土,以保護房內的溫度。有的房頂類似東北地區蒙古族 「 馬架房 」 的房頂。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