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地理近8年環境高考真題

地理近8年環境高考真題

發布時間: 2021-03-11 21:59:21

① 近幾年高考關於中國地理的題

2太陽系概況 l) 太陽系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l )八大行星的運動有什麼特徵: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4.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的行星 l 球的運動特徵和其它行星無多大的差別,質量、體積等物理特徵和類地行星無多大差別,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l 球是太陽系中唯一適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特殊的行星l 地球上生物生存必需的條件是適宜的溫度條件、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氮、氧)和生命活動必需的液態水。l 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縮、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等,水結晶-汽化-逸出-降水形成生命活動必需的液態水。l 地球距太陽的距離適中,適宜的溫度條件;l 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氮、氧);5. 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l 太陽輻射維持著地表的溫度,是促進地球上水、大氣運動和生物運動的主要動力(地理環境改選的動力);l 太陽直接為地球提供光熱資源,地球生物生長發育離不開太陽(生物生長發育的源泉);l 煤、石油是地質歷史時期生物固定積累的太陽能(礦物燃料形成的基礎);l 太陽輻射能是我們日常生活和生產的主要能量來源(生產生活的能量來源)。6. 太陽活動及其對地球的影響1) 黑子、耀斑增多,其發射的電磁波進入地球電離層,擾動地球電離層,影響地球無線電短波通訊,甚至中斷。2) 太陽大氣拋出的帶電粒子擾亂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使羅盤指針失靈不能正確指示方向,無線短波通訊中斷。3)太陽大氣拋出的帶電粒子高速沖進兩極地區高層大氣,與那裡稀薄的大氣碰撞,產生極光。7. 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和速度l 按自西向東方向運動(N逆時針,S順時針);l 地球自轉周期計算有恆星日和太陽日兩種,23小時56分4秒為一個恆星日;24小時為一個太陽日。l 地球自轉的速度可用線速度和角速度兩種描述,線速度自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兩極為0。全球除南北兩極外角速度相等。8. 地球公轉周期、速度l 周期:一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l 速度:近日點(較快30.3km/s)和遠日點(較慢29.3km/s)9. 黃赤交角的地理意義l 地球公轉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地軸與公轉軌道面(黃道面)保持66 34ˊ的交角;二是地軸的空間指向基本不變,北極延長線指向北極星。因此,地球自轉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轉形成的黃道平面構成23 26ˊ的交角,稱為黃赤交角。l 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導致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太陽直射點位置發生有規律的變化。10. 地球自轉、公轉的地理意義l 自轉的地理意義: 晝夜更替、地方時產生、地轉偏向力對地表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的影響l 公轉的地理意義: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晝夜長短及正午太陽高度角緯度變化、四季的形成11. 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l 目前對地球的內部研究主要依據是地震發生時岩石受到沖擊產生的彈性波,其分為縱波(P波)和橫波(S波),縱波傳播速度快,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l 地震波速度發生明顯變化的面叫地球內部的不連續面;地球內部有莫霍面(33千米)和古登堡面(2900千米)兩個不連續面;在莫霍面P波、S波都明顯加速,在古登堡面P波減速、S波消失。l 以兩個不連續面為界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地殼由岩石組成的堅硬外殼厚薄不一,平均厚度為17千米(大陸為33千米);地幔平均厚度為2800千米,分成上、下地幔二層,上地幔的上部的軟流層被認為是岩漿的發源地;地核平均厚度為3400千米,溫度高、密度壓力大,分內核外核二層。12. 三大類岩石l 岩漿岩是岩漿沿岩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或噴出地表,冷卻凝結而成。l 沉積岩是裸露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固結而形成。l 變質岩是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變質而成。13. 地球內部物質的循環過程l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經河流、風的侵蝕、搬運和堆積後沉積起來,又經壓緊固結成岩作用而形成沉積岩。如果這時候發生地殼隆起、抬升,又會出露地表。但沉積岩要在高溫高壓下發生變質,就形成了變質岩。各類岩石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被高溫熔化,又成為岩漿回到地球內部。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就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外力作用(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沉積岩 岩漿岩(噴出岩和侵入岩)14. 褶皺、斷層的特點、成因及其地表形態 背斜、向斜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成因: 背斜頂部:油、氣 背斜適合修地下隧道 向斜槽部:水 斷層 沿斷裂面兩側岩塊錯位 東非大裂谷、華山北坡大斷崖;上升岩塊: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岩塊: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設遇斷層加固或避開 5. 流水、風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水蝕地貌(水流使溝谷加寬加深;瀑布、峽谷、黃土高原表面溝壑縱橫)水積地貌(山麓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及河口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溝谷、風蝕蘑菇、戈壁)風積地貌(沙丘、黃土高原)16. 大氣受熱過程l 地球大氣受熱要經過太陽輻射、地面吸收、地面輻射、大氣吸收、大氣逆輻射等環節大氣才增溫。l 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是地球大氣最重要的能量來源;地面輻射是長波輻射,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直接熱源。l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後以逆輻射的方式把能量返回地面,從而起到保溫作用。17. 大氣保溫作用的基本原理l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強烈地吸收了地面長波輻射,大氣又將能量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傳遞給了地面。傍晚太陽西落後,保存下來的這部分能量使地表氣溫平穩地下降,起到了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18. 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移動規律①原因: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變化南北移動。②移動方向: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③移動范圍:5~10個緯度。④移動影響:使同一地區在不同季節出現完全不同的天氣、氣候狀況;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及地中海氣候的形成均與此有關。19. 全球氣候地中海氣候:南北緯30-40之間大陸西岸;冬受西風控制,暖濕;夏受副高控制,乾熱熱帶草原氣候:南北緯10-20度之間;全年高溫,雨季受赤道低壓控制,乾季受信風控制溫帶海洋性氣候:南北緯40-60之間大陸西岸;全年受西風控制,氣候暖濕熱帶雨林氣候:赤道附近;全年濕熱,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20. 季風環流季風的成因:海陸熱力差(可解釋東亞的冬夏季風;南亞的冬季風)南亞夏季風的成因--南半球東南信風北移過赤道右偏成西南風(或概括說: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季風的影響:季風的共性特點:雨熱同期;降水量季節變化大,易有旱澇災21. 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1)冷鋒 過境前天氣 過境時天氣 降水位置2)暖鋒 過境前 過境後 降水位置3)氣旋 低 北逆南順 向上 陰雨 亞洲低壓 沿槽線形成鋒面4)反氣旋 高 南順北逆 向下 晴 亞洲高壓22. 自然界水循環的地理意義⑴使各種水體處在不斷更新狀態 ⑵維持了全球水的動態平衡。⑶促使自然界的物質運動 ⑷是海陸聯系的紐帶 ⑸塑造地表形態。23. 洋流及其分布規律l 暖流是從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的洋流。(從低緯流向高緯)l 寒流是從水溫低的海區流向水溫高的海區的洋流。(從高緯流向低緯)分布規律:l 以副熱帶為中心北半球:順時針環流l 以副熱帶為中心南半球:逆時針環流l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逆時針環流l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順時針,冬季逆時針24.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暖流:增溫增濕,如同一緯度地區,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高,西歐地區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就直接得意於北大西洋暖流有關,氣候 如果沒有北大西洋暖流,英國和挪威的海港將有半年以上的冰期,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海港終年不凍與北大西洋暖流有關寒流:降溫減濕,如同一緯度地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低,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環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寒暖流交匯處漁場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英國的北海漁場上升流的影響:秘魯漁場的形成、東南大西洋漁場海洋環境污染:加快凈化的速度,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但是別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擴大了污染的范圍航海事業:順風順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從波斯灣到紅海的油輪經過阿拉伯海時是順風順流,從大西洋到地中海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是順風順流25. 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l 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大氣、水、生物、岩石和土壤等要素組成的。l 這些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岩石圈物質循環進行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地理環境整體性。26.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生物對自然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貯藏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糖類),並且釋放出氧的過程。植物和動物的有機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後,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周圍環境中,這種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過程,稱為生物循環。生物循環促使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不斷地遷移運動,能量不斷地流動、轉化,從而把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27. 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作用:陸地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表現 各要素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著 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28.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及其對人類活動的意義l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l 陸地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由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組成,它們通過大氣循環、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質循環等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發生著密切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陸地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作為一個整體,在景觀上它們總是力求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徵相統一。還表現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所以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環境中應充分重視這一因素。 陸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別是熱帶雨林具有平衡大氣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壞將會引起全球氣候的變化,並導致整個生態環境的功能失調。l工湖修建水庫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是:⑴形成人泊,導致土壤草甸化或鹽漬化、地下水增加、陸地生物減少和水生生物增加、誘發地震、調節地方氣候。⑵改變下遊河流流速流量,可以調控水資源時空分布、導致泥沙沉積增多、洪水災害減少。29. 地域分異規律l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差異沿著緯度方向變化由赤道到兩極的更替。在低緯的熱帶雨林帶、高緯的苔原帶和針葉林帶橫穿整個大陸地帶,在中緯的一定范圍內的各自然帶形成東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帶l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布規律的形成原因是降水由沿海向內陸遞減,自然帶從沿海向內陸分異。形成基礎是水分變化。這種變化在中緯謀區表現較為明顯,自然景觀呈現出溫帶森林帶、溫帶草原帶和溫帶荒漠帶的有規律變化。l 山地垂直地域分布規律的形成原因是海撥差異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遞變,自然帶從山麓到山頂分異。分異的基礎是水熱狀況。l 分異規律與緯度、高度等因素有關。緯度越低垂直分異明顯,高度越高垂直分異明顯30.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及其對人類活動的意義:由於各地氣溫和降水量多少不一樣,便出現了不同類型的植被、土壤,從而呈現出不同類型的景觀和自然帶。不同的區域有著明顯的地域差異。31.高原 深切河谷兩岸狹窄的河漫灘平原上 狹長的帶狀 河谷地勢低、氣候溫暖河漫灘平原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山區 洪積扇、沖積扇河漫灘平原上 明顯的條帶狀 分布地地勢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資源豐富有肥沃的土壤平原 沿河聚落帶、沿海聚落帶 分布密集 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河網密布、內河海運便捷32.山嶽對交通運輸的方式選擇、線路分布和延伸方向影響較大。山區因修建成本和難度原因一般以公路為主;沿地勢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分布;為減小坡度,向居民點迂迴前進。33. 地表形態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聚落分布及交通線路選線應考慮地形、氣候、水源等自然因素。34. 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及其影響l 全球氣候變化的特點是:冷暖干濕相互交替,變化的周期長短不一。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出現過三次大冰期;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我國出現過4次溫暖期和4次寒冷期;近代氣候變化——全球氣溫呈波動上升現象。l 由於冰川的融化、海水的熱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後果是海拔較低的沿海地區將面臨被淹沒的凶險;l 農業變化有利方面是氣候變暖,積溫增加,生長期延長,提高產量,不利方面是溫度升高、乾旱加重、供水不足、作物減產,低緯度國家作物減產(發展中國家問題嚴重),高緯度國家有可能增產;l 降水異常:氣候變暖、蒸發量增大、水旱災害發生頻率增加,徑流量減少、水資源緊缺。35. 自然災害的含義自然災害是指由於純自然的原因而給人類社會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或嚴重人員傷亡的一類自然現象。36. 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台風 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給沿海地區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加強台風的監測和預報,是減災的重要措施;主要利用氣象衛星進行探測暴雨洪澇 暴雨會造成嚴重的洪澇災害 利用氣象衛星對暴雨、洪水進行監測和預報,可以有效減災,防洪需工程措施(築堤、整治河道、修水庫等)和非工程措施(建立洪水預警系統、居民應急撤離對策、防洪保險等)相結合進行乾旱 糧食減產、人畜飲水困難,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因地制宜進行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結構;改善乾旱區農業生態環境;選種耐旱作物;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防護林建設等 寒潮 伴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危害農作物;大風能翻船、倒屋、破壞牧場;雪災凍雨造成通信輸電線路中斷、交通受阻其影響范圍大,並多災並發。 無有效的防禦手段,提前發布准確的寒潮警報可減少一定損失37. 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原始型:高-高-低 傳統型:高-低-高 現代型:低-低-低38. 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l 一是自然環境(自然災害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戰爭、宗教、社會變革、國家政策)的變化,大多為被迫性遷移。l 二是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改善物質條件、就業、增加收入等),大多為自發性遷移。39. 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l 環境對人口的容量可用環境承載力來表示,指標的具體含義是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的數量。l 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即一個國家或地區適宜的人口數量40. 城市空間結構及形成原因l 同心圓模式: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區經過不斷侵入和遷移,呈同心圓狀自核心向外擴展而成。l 扇形模式:交通(各功能區沿交通線延伸)l 多核心模式:隨著城市不斷向外擴展,原有市中心地價高、交通和居住擁擠等原因,在遠離市中心的郊區出現新核心,同時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響。41. 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差異l 等級高、數量少、距離遠;等級低、數量多、距離近。l 高等級城市周圍分布多個低等級城市,高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包含多個低等級城市的服務范圍。42. 城市化的特點l 城市化43.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城市是人類對環境影響最深刻、最集中的區域,也是環境污染最嚴重的區域;城市環境污染,使城市環境質量日趨下降;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增加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44. 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地域文化對城市影響的廣泛性,地域文化(佛教)影響到其城市建築、居民心理、交通工具、飲食等各個方面。 地域文化對城市建築的影響:(1)建築布局(2)建築結構(3)建築風格(4)地域文化對建築的影響的長期性。45. 影響農業區位的區位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交通運輸、市場、勞動力、機械、政策等。46. 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形成條件一、水稻種植農業l 形成條件:季風水田農業主要分布亞洲季風區,其主要區位因素有:氣候(熱帶、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有利於水稻生長)、地形(平原地形,地勢平坦、適宜水稻種植)、勞動力(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對糧食需求量大)特點:(1) 小農經營:家庭經營,人均耕地少,生產規模小。(2) 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精耕細作,產量高;規模小,總產量不高,受傳統觀念及經濟水平制約,商品率低。(3) 機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較低:從事手工勞動,在逐步提高:電力灌溉、脫粒、化肥、農葯。(4) 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基礎,季風區的自然災害大,小農經營無力建設水利,主要是政府投入。二、商品穀物農業 l 商品穀物農業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l 形成條件: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運輸便利、市場廣闊、地廣人稀、機械化程度高、農業科技先進特點是:面向市場、種植小麥和玉米為主、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三、大牧場放牧業:l 大牧場放牧業主要分布在美國、阿根廷、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l 形成條件:氣候溫暖,草類茂盛、地廣人稀,地價低、距離海港近,交通便利l 大牧場放牧業的特點:面積市場、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四、乳畜業l 形成條件:氣候溫涼、潮濕,適合多汁牧草的生長城市化水平高,生活習慣影響,對乳畜產品需求量大。l 特點是:面向城市市場的商品化、集約化畜牧業;種類是奶牛;分布特徵是緊鄰消費市場(市郊);典型地區是北美五大湖周圍、西歐、中歐、澳大利亞、紐西蘭。l 西歐乳畜業形成的因素。自然因素是:西歐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廣闊平坦的平原,多汁牧草生長。市場因素是:西歐城市密集、人口眾多,具有廣闊的消費市場。47. 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l 主要因素:原料、動力(燃料)、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土地、水源、政府l 主導因素影響工業的區位選擇原料導向型工業 運輸原料成本較高(原料到產品重量大大減輕)原料不便於長距離運動(易變質等) 甜菜、甘蔗製糖等水果、水產品加工市場導向型工業 運輸產品成本較高(體積減少不多或有增加)產品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易變質、破碎等) 傢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動力導向型工業 消耗大量電能的工業煉鋁廠、冶金及化工等重工業廉價勞動力導向型工業 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應接近具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製鞋等技術導向型工業 技術要求高,應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集成電路、衛星、飛機、精密儀表48. 工業地域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l 從成因看有自發工業地域和規劃工業地域,以生產工序聯系為基礎、以降低生產成本為目的形成自發工業地域,規劃工業用地建成基礎設施吸引投資建廠,形成規劃工業地域。l 從發展程度看有高級工業地域和低級工業地域兩種類型,鋼鐵石化汽車地域大企業多規模大,形成高級工業地域;食品工業聯系簡單規模小工廠少,形成低級工業地域。49. 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人類已進入21世紀,隨著交通運輸、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的交往非常方便,對外面的世界也了解得非常及時、清楚。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各地區的開放性和對外依賴性增強,貨物交流或商品交流增加,地域聯系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大。並呈現出①網路化②高速化③專業化大型化的特點。 50. 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 方 式鐵路運輸 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影響較小、連續性較好 造價高、佔地大、短途運輸成高公路運輸 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水路運輸 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自然條件影響大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技術要求嚴格管道運輸 氣體不揮發、液體不外漏、損耗小、連續性強、運量大、安全 要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51.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1)交通干線對聚落空間形態影響(2)交通運輸布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浙江嘉興城市沿水路和陸路運輸的發展而變化,說明交通線的發展變化會帶動聚落空間形態的變化。京杭運河沿河城市(因運河淤塞、海運、鐵路運輸的發展而發展緩慢),說明交通線的衰落會影響聚落空間形態的演變。52.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主要體現在分布密度和分布位置。山區的商業網點密度小,平原的商業網點密度大。商業網點要求便捷的交通即交通優先原則,市區環路邊緣或市區高速公路沿線形成商業區。53. 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目前人類面臨的是資源短缺和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加重。54. 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l 第一、由於人類向環境索取過度,目前人類面臨的是資源短缺(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能源)和生態破壞(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種減少)。l 第二、環境污染加重: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過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主要有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雜訊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55.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l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生態持續發展,發展的基礎;經濟持續發展,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發展目的。l 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公平性原則——代內、代際、人與物、國家與地區之間;持續性原則——經濟活動保持在資源環境承載力之內;共同性原則——地球是一個整體。56. 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走可持續發展道路。57.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 龐大的人口基數:我國的人口佔世界的士22%,人口素質總體不高。人均資源不足:我國主要資源的人均量不到世界的1/3,利用率不高。 環境污染嚴重:城市環境污染嚴重(大氣、水體、固體、雜訊);農村生態破壞加劇(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草原破壞、生物減少)。58. 區域的含義l 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l 一般性特徵:(1)區域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徵:不同的區域,自然環境有差異,人類活動也有差異。同一區域,區域內部的特定性質相對一致,如濕潤區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2)具有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①有的區域的邊界是明確的,如行政區;②有的區域的邊界具有過渡性質,如干濕地區。(3)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59. 不同區域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差異 長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區,②都位於我國東部季風區,雨熱同期近幾年高考關於中國地理的題

② 求地理高考真題。。。包括題目,解析,過程,答案(要求為文本。。。。詳細者必採納)

41.非洲是最早遭受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地區之一,以下各圖反映了殖民地的歷內史變化過程容。回答下列問題。(30分)


17~18世紀非洲形勢圖 20世紀初非洲形勢圖 20世紀60年代末非洲形勢圖 圖10 圖11 圖12

(1)讀圖10,說明西方殖民者占據地區的分布特點和A地區的自然環境對當時殖民區域擴大的限制。(8分)

(3)圖11中標號B的獨立國家是 (2分)

分)

41.答案要點:

(1)主要分布在非洲沿海。(2分)A地區及其附近地帶熱帶雨林茂密,難以深入內地。(6 3

(3)衣索比亞(2分)

③ 求地理高考真題近五年全國卷1.2.3

地理高考真題近5年全國卷。,你可以在學科網裡面查詢得到,學科網裡面資源有很多都是免費的,你可以去那裡面下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