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西北荒漠化地理知識點

西北荒漠化地理知識點

發布時間: 2021-03-11 10:02:52

Ⅰ 中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西北地區大多數地方都是屬於暖溫帶乾旱氣候,遠離大海,加上這里的海拔比較高,周圍都是大山和高原,水汽無法進入這里,所以說西北的降水量常年都是我國最低的,這樣養活的植被往往也不會多,大多數地方都是以荒漠為主了。

近代因為人口的不斷增長,所以對於土地的壓力也是很大的,人們為了開墾土地就開始對這里進行砍伐,造成了土地荒漠化,加上西北地區大多數人都是以游牧業為主,放牧過度也會導致自然資源越來越少,不過好在這幾年我國植樹造林的力度開始加大以及對野生動物的保護也是越來越強,所以說現在西北的環境肯定也是越來越好了,今天的西北已經成了一個重要的旅遊勝地,比方說青海湖,祁連山,這些地方的風景都是非常壯觀的,每年都吸引了很多人來這里攝影觀光。

Ⅱ 從自然地理角度分析乾旱對西北地區造成荒漠化的影響

從自然地理角度分析,乾旱對西北地區造成的荒漠化的影響,主要是因為荒漠化影響了綠洲,所以說沒有綠洲當地的畜牧業和一些農業都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因為種植的面積會逐步的減少。

Ⅲ 西北地區的荒漠化與自然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1、 氣候乾旱,降水少,大風日數多且風力強盛.
2、地面多沙質沉積物,風沙剱害嚴重.
3、地表徑流少,河流欠發育
4、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護.
5、冬季吹乾燥的西北風
我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是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綜合作用於脆弱的生態環境的結果。回答4—5題。
小題1:我國西北地區乾旱為主的自然景觀的主要成因是
A.地處東南季風的背風坡 B.深居內陸,地形阻隔
C.植被稀少,河流短小 D.常年受亞洲高壓控制
小題2:為了為改善西部環境,我們應採取的積極有效的措施是:
A.開采地下水灌溉,變沙地為耕地和草地
B.在乾旱地區減少耕地,擴大牧場,發展畜牧業
C.採取適當辦法調整當地產業結構,以減輕生態環境的壓力
D.禁止乾旱地區任何經濟活動的開展,以保護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
小題1:B
小題1:C

試題分析:
小題1:我國西北地區氣候乾旱,主要是由於地處內陸,離海遠,且周圍山嶺環繞,故海洋水汽難以到達,氣候乾旱。
小題2:我國西北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故保護環境的主要措施也應從減輕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角度分析,C項正確。
點評:本題難度一般,基礎性試題,掌握我國的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特徵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而能分析對生態環境問題的治理措施的一般分析思維。
自然地理條件和氣候變異形成荒漠化的過程是緩慢的,人類活動則激發和加速了荒漠化的進程,成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1.人為活動
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乾旱土地的過度放牧、粗放經營、盲目墾荒、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過度砍伐森林、不合理開礦等是人類活動加速荒漠化擴展的主要表現。亂挖中葯材、毀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為活動。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鹽漬化。

2.地理環境因素和氣候因素
乾旱、半乾旱及亞濕潤乾旱地區深居大陸腹地,是全球同緯度地區降水量最少、蒸發量最大、最為乾旱脆弱的環境地帶。當氣候變干時,荒漠化就發展,氣候變濕潤時,荒漠化就逆轉。近年來頻繁發生於我國西北、華北(北部)地區的沙塵暴,更加劇了這些地區的荒漠化過程。

Ⅳ 西北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已成為西北地區生態環境的主要危機
日益加重的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罪魁禍首」是此地區水資源利用不當。在內陸乾旱區,由於河流上中游用水過多,造成下遊河湖乾涸,荒漠擴大。據介紹,近年來,新疆的羅布泊、台特瑪湖,河西走廊石羊河下游的青土湖,黑河下游的東、西居延海以及疏勒河下游的哈拉諾爾等湖泊都先後乾涸。青海省的青海湖和柴達木盆地的達布遜等湖,水面也有不同程度的縮小。

許多內陸河流的上中游大量引水灌溉,使下游水量減少甚至完全斷流。由於內陸河流的下游都處於極端乾旱區的沙漠中心,兩岸天然綠洲和向荒漠過渡的植被都需要依賴河流徑流所補給的地下水,河湖乾涸斷絕了地下水的補給,造成天然綠洲和向荒漠過渡的植被衰敗以至死亡。

另外,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的奇台縣、甘肅騰格里沙漠邊緣的民勤縣,由於中游過量用水,在河流來水不足的情況下,大量超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不但造成植被衰亡,而且使大片土地沙化。而在大中型灌區,由於缺少完整的灌排渠系和科學的灌溉制度,使灌區地下水位過高,也會造成灌區內土壤的次生鹽鹼化。

除上述原因外,報告認為草原牧區嚴重超載過牧、農牧交錯區的濫墾濫采、不合理的種植結構和耕作制度等,也是西北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原因。

水資源配置成為我國西北地區亟需解決的突出問題

我國西北地區與東部、中部的社會經濟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同時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也不容忽視。西北地區在發展社會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問題中,最突出的矛盾是水資源的配置,解決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與效益。

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仍同發達地區存在差距,同時生態環境出現了種種問題,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生態環境危機,主要是由於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利用不當而引起的土地荒漠化。城鎮工礦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則是水環境污染。在西北的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社會經濟用水已侵佔了生態環境的用水,並逐漸污染水環境,威脅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是,在人口增加和經濟規模增長的過程中,生產力沒有相應提高,生產方式仍限於傳統、粗放的外延型,特別是沒有抓住水資源這個制約因素,相應地提高用水效率。

為了保證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發展方針。為此,必須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來支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合理安排生態環境建設;堅決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高效節水防污的經濟與社會;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條件下,相應地合理配置水資源。

高中地理知識點:怎樣治理荒漠化

設置沙障
在沙面上覆蓋緻密物
利用廢塑料治理沙漠
恢復與重建
嚴控人口容量
植物治理
汲水
節水灌溉

Ⅵ 地理 西北乾旱地區荒漠化

一、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水資源演化問題

西北地區為乾旱半乾旱區,土地廣闊,但水資源相對貧乏,水資源是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的主要限制因子。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未來西北地區水資源將會有什麼樣的變化?既是重要的科學問題,又對規劃當地的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施雅風對西北地區的氣候與水資源變化進行了很多研究。他認為西北乾旱區在20世紀處於氣候乾旱化、水資源萎縮過程中(施雅風,1995;2001),而烏梢嶺、日月山以西的西北西部地區於80年代末出現氣候由暖干向暖濕轉型的現象(施雅風等,2002)。2005年6月在蘭州「科學與中國」報告會上,他進一步明確了如下觀點:「未來降水量增加趨勢實現,結合冰川融水增加,則西北和青藏高原徑流量或地表水資源量也存在增加趨勢,西北東部與黃河源區已持續多年的乾旱現象將會轉入多雨的豐水期,但還不能確切預估轉向濕潤的具體年份」(宋華龍,2005)。

西北地區西部降水從80年代末呈增加趨勢已得到氣象和水文資料的證實(劉春蓁,2000;任國玉等,2000;周陳超等,2005)。但關於溫度升高後蒸發的變化趨勢則有不同的認識。一些研究認為陸面蒸發量會增加,而另一些研究則認為蒸發會下降(任國玉,2005)。特別是對氣候暖濕(或暖干)轉變導致的內陸河流域兩個水源地——冰雪帶與森林帶徑流變化對山區總徑流變化的綜合效應,仍需深入探討。

目前,回答這一問題最大的障礙之一是沒有滿足研究(模型模擬)所需要的山區不同地帶的綜合觀測。今後,在加強冰雪帶與森林帶徑流變化觀測的基礎上,應重點研究以下問題:(1)西北地區氣候暖干與暖濕轉型在時空尺度上的變化;(2)氣候變化背景下西北地區蒸發將如何變化?(3)氣候變化對山區冰雪帶和森林帶徑流變化的總體效應。

二、生態用水與生產生活用水的協調問題

流域生態需水量是指維持流域正常的生態和環境功能所必需蓄存和消耗的水資源量(劉昌明,2004)。長期以來,由於對生態需水的重視不夠,西北乾旱區水資源過度開發利用的現象普遍存在。生態需水被大量擠占,生態和環境質量惡化問題非常嚴重。如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由於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導致了其河流下游水資源量銳減、河道斷流、湖泊沼澤萎縮(台特瑪湖、居延海、青土湖等已乾涸)、地下水位下降、植被(胡楊、紅柳等)枯死、生物棲息地破碎、消失等生態和環境退化現象。

在西北乾旱地區,由於降水稀少,使水成為維系生態系統的關鍵因子。只有在降雨較多的山區和平原的河流兩岸才有較好的植被分布。西北地區生產、生活用水與生態用水矛盾非常突出。要解決這一矛盾,合理配置兩者的用水量,一個關鍵的問題是生態需水的定量估算。

生態需水估算的常用方法包括:(1)傳統的水文流量計算方法(標准流量法);(2)基於水力學基礎的水力學方法;(3)基於生物學基礎的生物棲息地方法。然而,對於西北內陸河流域生態需水量的估算,傳統方法仍存在很多問題。如:如何確定下游適宜的生態水位?它與沿岸植被生長的關系如何?與河水水位和流量的關系如何?尾閭湖泊要保護到什麼程度?需水量如何確定?天然綠洲的變化與河流水量是什麼關系?與洪水流量和淹沒范圍之間是什麼關系?等等問題,現有方法都很難確定。缺乏足夠的觀測數據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今後重點科研工作包括:(1)加強生態水文學的研究,特別是水與生態系統變化關系的規律性研究;(2)將生態用水、生產生活用水的配置與流域水循環和水量平衡結合起來,開展研究;(3)綜合研究不同水資源配置下的生態、環境和經濟效應。

三、草地退化問題

據北方地區實測的樣方資料,目前西北五省區草地總面積11975萬ha,因各種因素造成的退化草地總面積為6960萬ha,占草地總面積的58%。其中輕度退化面積3020.9萬ha,占退化總面積的43.4%;中度退化2650.7萬ha,占退化總面積的38%;重度退化面積1289萬ha,占退化總面積的18.5%。與80年代和90年代的調查結果比較,草地退化有加劇的趨勢(洪紱增,待出版)。

關於如何控制西北乾旱區草地的退化、走可持續草原畜牧業經營之路,爭論的焦點是:在我國西北生態這樣脆弱的地區,應該粗放還是集約?是較大尺度的自然輪牧還是定居(李向林,2002)?支持集約的觀點認為:(1)集約化的草地畜牧業生產是現代草業發展的方向;(2)人工草地建設是解決飼養家畜飼草料穩定來源的有效途徑;(3)人工草地的建設有利於草場的管理;(4)可以減輕天然草地壓力;(5)有利於社區建設和草原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而支持粗放的觀點認為:(1)游牧和季節性遷移生產方式是世界上幾乎所有牧業地區(包括我國北方草原地區)牧民千百年來智慧的結晶,符合北方地區草地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季節性差異大的特點。而定居高強度的草地畜牧業生產在北方和西北的乾旱地區更容易造成草地的退化;(2)在澳大利亞等國家類似我國西北的內陸乾旱地區也實行粗放的經營方式,並不提倡集約化的生產;(3)大規模的人工草地建設,由於耗費土壤水分,造成土壤干化(魏永勝等,2004)。

實際上,因地制宜,在空間上合理配置集約化和粗放化經營,才是正確的選擇。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尚有許多科學問題有待探討:(1)在氣候的季節和年際波動都很大的我國西北地區,如何合理確定放牧「壓力」,合理計算草地承載力?特別是如何根據草地承載力的時空變化選擇合理的經營方式?(2)如何綜合考慮草地退化的狀況與牧民生計,合理確定經營性草地和保護性草地面積的比例?

四、沙塵暴災害與荒漠化問題

2000年及隨後幾年我國北方地區沙塵暴災害的加劇,引起各界對我國生態狀況的廣泛關注,也是政府增加生態建設工程投入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然而,近幾年沙塵暴的加劇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說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與荒漠化有關?又在多大程度上說與氣候波動有關?學者們的觀點莫衷一是。

我國防治荒漠化的技術與模式

五項技術可有效遏制荒漠化

1.植物固沙

這是控制流沙最根本且經濟有效的措施。固沙植物能為沙區人畜提供燃料和飼料,同時,又可以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其內容主要包括:建立人工植被或恢復天然植被;營造大型防沙阻沙林帶,以阻截流沙對綠洲、交通線、城鎮居民點的侵襲;營造防護林網,控制耕地風蝕和牧場退化;保護封育天然植被,防止固定半固定沙丘和沙質的沙漠化危害。

2.工程治沙

治理流沙時,採用柴草、粘土、卵石、網板等材料設置障礙物或鋪壓遮蔽,藉以阻沙固沙;利用地形地物設置屏障,改變大風方向,輸導流沙定向吹移;採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機械地進行干擾控制,以固定阻擋、輸導搬運流沙,定向塑造風沙地貌,改變沙地條件,轉害為利。

3.化學固沙

在流動沙地上通過噴灑化學膠結物質,使其在沙地表面形成有一定強度的保護殼,隔開氣流對沙面的直接作用,提高沙面抗風蝕性能,達到固定流沙的目的。

4.旱地節水

水資源匱乏,是制約荒漠化地區土地綜合整治與開發的主要難題。因此,引進和開發節水技術,發展灌溉農業就顯得至關重要。一般採取渠道防滲、低壓管道輸水、噴灌微灌、田間節水等技術。

5.退化地開發

我國在防止荒漠化的同時,適度進行了開發利用,形成和完善了不少農牧業開發技術。在農業上,主要有引水拉沙造田、老綠洲農田改造、沙地襯膜水稻栽培、鹽鹼化土地改良,以及日光溫室栽培與養殖、地膜覆蓋栽培和無土栽培等技術;在牧業上,主要有合理輪牧、以草定畜、草場改良和溫室養殖技術;農牧綜合技術主要有「小生物經濟圈」建設,以及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

國內四種模式值得推廣

1.赤峰模式

赤峰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歷史上是水草豐美的大草原,由於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荒漠化土地達7萬平方千米,占總土地面積的77%,251萬公頃草場退化,全市70%的人口、12個旗(縣)的148個鄉鎮受沙漠化危害。後採用固沙造林育草技術、沙地襯膜水稻栽培技術和「小生物經濟圈」整治技術進行治理,全市森林覆蓋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不足5%,提高到21.2%,區域性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赤峰模式適合在半濕潤區荒漠地區推廣。

2.榆林模式

榆林地區地處毛烏素沙地南緣,沙化面積達2.44萬平方千米,有6座縣城陷於重重沙漠之中,412個村莊受風沙的侵襲壓埋;100年間,已吞沒農田、牧場14萬公頃。人們針對以風力作用為主的沙質荒漠化土地,建立了以「帶、片、網」相結合的防風沙體系,使年沙塵日由20世紀50年代的70多天減少到現在的20多天,呈現出人進沙退、林茂糧豐的「塞上江南」景象。榆林模式適合半乾旱地區的荒漠化治理。

3.臨澤模式

臨澤縣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兩岸,由於過度樵採、放牧,植被破壞,沙化嚴重,原來的綠洲向南退縮了近500米。後來,採用以綠洲為中心、自邊緣到外圍的「阻、固、封」相結合的防護體系,使流沙面積從54.6%減少到9.4%。臨澤模式適合在乾旱地區沙質荒漠化危害的綠洲地區推廣。

4.和田模式

和田位於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南邊緣,以綠洲為中心建立防護體系,興修水利,節水灌溉,並採取固定流動沙丘的辦法,治沙效果明顯。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授予「全球環境500佳」稱號。和田模式適合極端乾旱區地區的荒漠化防治。

Ⅶ 利用地理環境整體化原理分析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原因

1.距離東南沿海遠。受東南季風影響小。
2.氣候乾燥。3.人類無節制放牧,亂砍亂伐,造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

Ⅷ 高中地理環境保護知識點

▲環境可持續發展
1、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中國21世紀議程》
第二章:環境污染與防治
▲重金屬污染:污染過程及危害:通過水體或食物鏈造成人或動物中毒
▲水體富營養化:
1、污染物:氮磷等植物營養元素
2、污染源: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業廢水
3、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魚類死亡②水質變壞③湖泊變沼澤
▲海洋石油污染
1、怎樣清除石油
①分散:噴灑強效洗滌劑,不宜在近岸或漁場使用 ②沉降:撒粉狀石灰,危害海底生物
③吸收:利用麥稈等吸收石油,在靜水環境 ④圍欄:小面積油污,靜水環境
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 ⑥燃燒:油層達2mm,造成大氣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
①危害人體健康 ②降低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③影響漁業生產的產量和質量④制約工業的發展 ⑤加速生態環境的退化和破壞⑥造成經濟損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 工業水污染防治對策
1. 優化產業結構與工業結構
2. 積極推行清潔生產,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3. 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健全環境監測網路
(2) 城市水污染防治對策
1. 將水污染防治納入城市的總體規劃
2.加強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護
3.大力開發低耗高效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
(3)農村水污染防治對策
1.發展節水型農業
2.合理利用化肥和農葯
3.加強對畜禽排泄物,鄉鎮企業廢水及村鎮生活污水的有效處理

▲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與綜合利用
(1)固體廢物減量化
1.對城市固體廢物:逐步改變燃料結構,凈菜進城、減少垃圾生產量,加強產品的生態設計,推行垃圾分類收集,搞好產品的回收、利用的再循環
2、對工業固體廢物:推廣清潔生產工藝,發展物質循環利用工藝
(2)固體廢物的無害化處理處置

▲大氣污染擴散和自凈的因素:
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則易擴散
⑵氣象條件:風速、風向、氣溫、濕度、雲況、輻射等
凡是有利於增大風速、增強湍流的氣象條件,都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
出現逆溫天氣,大氣層異常穩定時,不利於大氣污染物的擴散
⑶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於污染物擴散
▲大氣污染物以可吸入顆粒物為主的北方城市的原因(以北京為例)
①北方降水少,天氣乾燥,多大風,有些地區荒漠化嚴重,導致自然降塵多
②燃煤 ③機動車尾氣
④建築工地揚塵
▲大氣污染物的可吸入顆粒物污染的治理
①使用清潔能源,代替燃煤
②制定汽車尾氣排放標准,達標排放
③擴大綠化面積。建築工地控制揚塵
④加大對污染企業的治理力度,減少污染物排放,達標排放。
▲大氣污染物酸雨:
1、酸雨――PH值小於5.6的降水;PH值小於4.5的為重酸雨
2、形成酸雨的大氣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分別形成硫酸型酸雨和硝酸 型酸雨
3、污染源:
自然污染源:火山噴發、地震等自然現象放出大量酸性氣體
人為污染源;工礦企業、交通工具、家庭爐灶燃燒煤、石油、天然氣,向大氣中排放酸性氣體
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②使土壤酸化,農作物減產③腐蝕樹葉,毀壞森林
④腐蝕石材,鋼材,造成建築物損壞
我國酸雨類型以硫酸型酸雨為主(原因是燃燒高硫煤),汽車尾氣造成硝酸型酸雨
我國酸雨80年代出現在西南地區,90年代擴大到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目前已擴展到華北和東北地區
▲怎樣防治酸雨
①建立酸雨控制區和SO2污染控制區 ②限制高硫煤的開采
③發展潔凈煤燃燒技術和煤炭脫硫技術 ④調整能源結構,開發利用新能源、清潔能源
⑤加強廢氣中SO2的回收與利用
▲大氣污染防治措施:
①提高能源效率和節能②開發潔凈煤技術③開發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④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
⑤其它,如調整產業結構,合理生產布局,植樹造林,控制地面揚塵

第三章 自然資源的利用與保護
▲淡水資源短缺:
淡水資源短缺地區分布:世界主要分布在中東與非洲。我國主要是分布在華北與西北地區
1、原因:
自然原因:①可利用的淡水資源總量有限: 河流,湖泊,淺層地下水
②淡水資源的時間、空間分布不均, 平均徑流量排名:巴西、俄羅斯、加拿 大、美國、印尼、中國
人為原因:③淡水資源的污染、浪費嚴重④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生產、生活用水需求量增長快
2、新加坡是熱帶雨林氣候,但新加坡是缺水國家,試分析其原因
①陸地面積小,地表徑流少 ②經濟發達,生產、生活用水量大
▲淡水資源短缺帶來的危害:
①制約經濟發展②影響糧食生產安全③損害生態環境④損害人體健康⑤引發國際沖突
▲我國淡水資源的時空分布規律:
時間:夏秋多,冬春少,年際變化大
空間: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⑵我國不同地區差異
南方地區:(以上海為例)水資源總量豐富,多水帶―――水質型缺水
原因:水污染嚴重
華北地區:(黃河,淮河,海河)總量不豐富,過渡帶,缺水最嚴重――資源型缺水
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量少,季節、年際變化大
②流經本地區的河流徑流量小,季節、年際變化大
人為原因:③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用水量大
④水資源污染,浪費嚴重
西北地區:總量不豐富,缺水帶――經濟用水擠占生態用水帶來生態問題,如土地荒漠化加劇
3、長江以北地區人多,地多,水少,水土資源不匹配,水資源最緊張,缺水問題最突出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
開源:①修築水庫②開渠引水③合理開發與提取地下水④廢水處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
⑥人工降雨
節流:農業:①改進灌溉技術,降低灌水定額②發展節水農業
工業: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⑤實行污水資源化⑥發展清潔生產
※海水淡化――――目前,中東一些產油國建立了實用性海水淡化工廠
生態:因地制宜地退田還湖、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植樹造林
其他:提高水價,增強公民節水意識,制定水法,調整產業結構

▲耕地日漸減少
1、世界可耕地資源面臨不足的原因:
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導致土地退化,使可耕地面積減少
②人口急劇增加,所需耕地越來越多
③非農業用地不斷增加
2、我國耕地資源面臨不足的原因
①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比重不大,人均耕地少
②耕地分布不均,人均耕地水平差異大
③非農業建設用地增長迅速
④中低產田多,不合理利用耕地導致土地退化和耕地污染嚴重,加劇耕地不足
3、我國耕地分布:主要分布在400MM等降水量線以東的濕潤、半濕潤地區的平原、盆地和低緩的丘陵地區. 黑龍江、內蒙古人均耕地最多
6、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印度;世界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是-------美國
※耕地供需矛盾實質是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長是解決此矛盾的關鍵
▲我國在解決土地現狀與糧食需求不斷增加的矛盾時,採取的措施
①實行耕地總量不減少的措施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提高耕地質量④土地退化的防治

▲我國三大生態問題: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1、石漠化:發生地-------我國的雲貴高原,兩廣丘陵地區(亞熱帶濕潤,喀斯特地區)
外力作用-------流水侵蝕作用
原因:自然:①坡度陡峻②土層淺薄③降水豐富,夏季降水強度大
人為:①過度砍伐②毀林開荒③陡坡開荒
2、水土流失:黃土高原為例
外力作用------流水侵蝕作用
原因:自然:①黃土土質疏鬆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植被覆蓋率低
人為:①破壞植被-----農牧業方式的改易,營造宮殿,樵採,戰爭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 ③開礦中不注意環保
④人地矛盾突出
江南丘陵:紅色荒漠
外力作用------流水侵蝕作用
原因:自然:①降水多,集中於夏季,多暴雨②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穩定③河流水系發育,侵蝕能力強
人為:①毀林開荒②濫砍濫伐,過度樵採③人地矛盾突出
3、荒漠化:西北地區為例
外力作用------風蝕作用
原因:自然:①氣候乾旱,降水少②地表覆蓋深厚的沙質沉積物③大風日數多且集中④生態環境脆弱
人為:①過度樵採②過度放牧③過度農墾④水資源的利用不當⑤工礦交通建設中不注意環保⑥人地矛盾突出
▲土壤侵蝕的防治措施:
①生物措施:退耕還林還草,植樹種草,營造經濟林
②工程措施:修建水庫,修梯田,淤地壩
③農牧業措施:等高耕作,使用有機肥,適時耕作,舍飼養畜
▲化石燃料的合理開發與利用
一次能源是指可以從自然界直接獲取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水能、太陽能、風能等
二次能源是指無法從自然界直接獲取,電能是最主要的二次能源。
▲化石燃料的分布
1、煤的分布:北半球多於南半球
2、煤帶:世界---------歐亞大陸煤帶:從我國的華北向西經新疆,橫貫哈薩克,俄羅斯,烏克蘭,波蘭,德國,法國直到英國
北美洲的美國和加拿大 南半球的煤炭分布在澳大利亞和南非
中國-------主要分布在華北,其中山西、陝西、內蒙古三省區的儲量最多,南方除貴州外,均嚴重缺煤。
▲3、石油和天然氣的分布

主要油田分布區

世界

東半球

從地中海地區經中東到印尼

中東,北非蘊藏量最豐富。中東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區

西半球

從阿拉斯加,經加拿大、美國西部、
墨西哥和委內瑞拉,到哥倫比亞

中國

東部

大慶、遼河、大港、中原、勝利等油田和沿海大陸架

西部

塔里木、柴達木、准噶爾三大盆地及吐魯番----哈密盆地

4、思考:你認為西氣東輸在我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中有什麼重要作用?
西氣東輸是21世紀初中國大型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西氣東輸工程既有利於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協調東、西部的經濟發展,也有利於東部地區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3、水能資源前五位國家:中國、俄羅斯、巴西、美國、加拿大
水電比重最大國家:挪威,巴西
生態環境保護
▲濫伐森林的生態災難
※森林破壞時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而加速的,尤其是工業社會以來
原始森林:①亞寒帶針葉林:存在於亞歐大陸北部、北美大陸北部②熱帶雨林:存在於非洲的剛果盆地、南美洲的亞馬孫河流域、東南亞等洲
▲森林的生態價值:①調節氣候②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③吸收雜訊,吸煙塵,釋放氧氣,凈化空氣④繁衍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⑤保護農田⑥美化環境
※▲明確不同地區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三北防護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
沿海防護林------防禦台風、海嘯侵襲,改善沿海生態環境
長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區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城市綠地的作用-----吸煙除塵,過濾空氣,吸收雜訊,美化環境,調節氣候
紅樹林----------保護海岸,維護生物多樣性
▲6、森林破壞的後果:生態失調,環境惡化,洪水頻發,水土流失加劇,土地沙化,全球氣溫升高,物種滅絕
▲7、森林破壞的原因:①過度的焚耕開墾②大規模的農場和牧場開發③商業性採伐④采礦、水利、公路建設,城鎮建設⑤農業時代的毀林開荒,濫砍濫伐⑥戰爭,森林火災
▲3、我國森林保護有哪些措施
①加強法治,嚴禁濫砍濫伐②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建自然保護區③計劃採伐,采育結合④植樹造林,積極營造人工林⑤鼓勵保護性開發,改變山區經濟結構⑥提高人們的環境意

▲草地概念區分:
(1)草原——內蒙古草原、青海、甘肅的荒漠草原
(2)草場:草場可以認為是已被人們進行開發利用的草地。
(3)草坪:是人工建造並管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地。
(4)草甸:濕潤條件下發育的多年生草本植被
(5)草地是一種泛指,草原、草場、草坪都被包括在其中。
▲2、我國草地退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⑴原因:自然原因:①氣候乾旱,生態環境脆弱②全球變暖,蒸發加劇,降水減少③鼠害,蟲害嚴重
人為原因:①過度放牧②過度開墾③亂采濫挖④濫捕濫獵野生動物⑤人工管理少⑥水資源不合理利用
⑵治理措施:①實行禁牧、輪牧制度②變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為牲畜舍飼、半舍飼方式③加強牧場的基本建設④建立飼草料基地,建設「草庫倫」⑤優化畜群結構,合理放牧⑥退耕還草,嚴禁濫牧,濫墾,濫挖
▲濕地的生態價值------調節氣候,調蓄水量,凈化水體,釋放氧氣,美化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
(3)分布:東北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濕地之一(成因:①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弱②凍土廣布,阻礙地表水下滲③地勢低窪,排水不暢,易積水④河流泛濫);青藏高原上有著世界海拔最高的濕地(三江源濕地自然保護區,哪三江?),對涵養水源、調節全球氣候變化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濕地減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時間漫長):①沉積物充滿湖泊,沼澤②全球變暖,氣候暖干化
人為原因(時間短暫):①土壤侵蝕,導致泥沙大量沉積②圍湖圍海造田,導致湖泊和海濱灘塗面積縮小③環境污染,導致水體富營養化④引水灌溉、河流的該向,導致水量減少
▲我國湖泊面積減少
主要原因:過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圍湖造田
產生的影響:調溫、減少洪水、動植物的棲息地等功能喪失。湖泊面積縮減、水面縮小還往往導致湖水礦化度增加。
案例:洞庭湖面積縮小的原因:①泥沙淤積;②圍湖造田
青海湖面積縮小的原因:①全球變暖,氣候暖干化,降水減少,蒸發加劇②飲水灌溉,匯入湖泊水量減少;
中亞鹹海面積縮小的原因:①全球變暖,氣候暖干化,降水減少,蒸發加劇②飲水灌溉,匯入湖泊水量減少;
中國西部濕地比較少的原因:地處內陸,氣候乾旱,降水少
▲保護濕地措施
①恢復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損濕地②建立自然保護區③退耕還濕地,退耕還湖④基本建設,水利工程注意濕地保護⑤確定世界濕地日,國際合作,保護濕地

▲生物多樣性:三個層次: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世界上物種最為豐富的地區:熱帶雨林和珊瑚礁
人類社會不同時期導致物種滅絕的原因:早期---狩獵和採集;現在---污染和破壞生態
▲保護生物多樣性
①就地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②遷地保護,建動物園,植物園③離體保護,建基因庫,種子庫

▲我國生態環境問題分布特徵
1、圖4.16
地區名稱

自然背景

主要生態問題

形成原因

自然

認為

大興安嶺西側

大興安嶺西側,內蒙古半干
旱草原區

森林破壞、土壤侵蝕(風蝕)、草地退化

半乾旱草原地區,
降水少

過墾,過牧,過樵

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

西北乾旱半
乾旱荒漠
綠洲區

草地退化,土壤侵蝕

降水少

過度樵採,過墾,

黃淮海平原區

暖溫帶半
濕潤黃淮海
平原區






風蝕,次生鹽鹼化

暖溫帶半濕潤地區,春旱嚴重,
蒸發旺盛,多大風,地勢低窪

人口密集,過墾嚴重;不合理灌溉

南方亞熱帶丘陵區

南方亞熱
帶丘陵區

水土流失

亞熱帶丘陵,降水 豐富, 河流發育
侵蝕強烈

毀林開荒,過度樵柴,陡坡開荒

亞熱帶的橫斷山區、雲貴
高原

西南橫斷山區,
雲貴高原
西部亞熱帶丘陵山地區

土壤侵蝕(水土流 失),森林破壞,
物種滅絕,
生物多樣性銳減

亞熱帶丘陵山
地地區,地質條件復雜,坡度陡峻,
土層淺薄,降水豐富

毀林開荒,過度樵柴,陡坡開荒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高
寒地區

土壤侵蝕(凍融侵蝕,冰川侵蝕),
草地退化

高寒地區,氣候變化,生態環境脆弱

人為活動的影響

▲6、中國不同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防治措施
生態環境問題

主要分布區域

自然背景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壞

東北、西南、華南林區

中溫帶、亞熱帶邊遠山區

封山育林、計劃砍伐、采育結合、退耕還林、改變林區經濟結構

草原退化

內蒙古、青海、寧夏、新疆

屬半乾旱乾旱草原區

退牧還草、封育草場、舍飼養畜

濕地萎縮

三江低地、湖濱海濱

屬濕潤低平原湖泊海洋邊緣地區

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停止圍墾、退田還湖

生物多樣性銳減

林區、草原、近海海域

物種資源豐富

擴大自然保護區,建立生態走廊、采育結合、合理放牧、
實行禁漁期制度

土壤侵蝕(水土流失)

黃土高原、東南丘陵

半濕潤濕潤丘陵地區

退田還林、植樹種草、改坡為梯

荒漠化

西北、華北半乾旱區

屬半乾旱內陸或春旱嚴重地區

解決當地群眾生活用能,嚴禁砍伐

a) 節約資源,減少污染
b) 綠色消費,環保選購
c) 重復使用,多次利用
d) 分類回收,循環再生
e) 保護自然,萬物共存

Ⅸ 簡述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地理問題

自然地理條件和氣候變異形成荒漠化的過程是緩慢的,人類活動則激發和加速了荒漠化的進程,成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1.人為活動
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乾旱土地的過度放牧、粗放經營、盲目墾荒、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過度砍伐森林、不合理開礦等是人類活動加速荒漠化擴展的主要表現。亂挖中葯材、毀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為活動。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鹽漬化。

2.地理環境因素和氣候因素
乾旱、半乾旱及亞濕潤乾旱地區深居大陸腹地,是全球同緯度地區降水量最少、蒸發量最大、最為乾旱脆弱的環境地帶。當氣候變干時,荒漠化就發展,氣候變濕潤時,荒漠化就逆轉。近年來頻繁發生於我國西北、華北(北部)地區的沙塵暴,更加劇了這些地區的荒漠化過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