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有關氣候因子的地理知識點

有關氣候因子的地理知識點

發布時間: 2021-03-10 07:18:05

⑴ 高中文科地理氣候的知識總結及高考重點

氣候專題答題理論要點
1、某區域氣候特點
類型多樣或單一,哪種類型為主,主要氣候類型的特點
如中國:氣候復雜多樣,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期
2、某種氣候類型特點
①氣溫:氣溫的高低,季節變化,最冷月、最熱月氣溫高低,年溫差大小
②降水:年降水總量多少 ,季節變化,年際變化
如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降水豐富,且降水季節分配均勻,年際變化小
3、某天氣特點和成因
特點:①天氣狀況(晴、陰、雨、雪),②氣溫,③氣壓,④風(風向、風力,風的性質)
成因:考慮常見的天氣系統影響
①氣團:冷、暖氣團。
②氣壓:高、低壓。
③鋒面:冷、暖鋒和准靜止鋒。
④氣流:氣旋和反氣旋。⑤鋒面氣旋)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技巧1:大氣和地面的熱量收入和熱量支出
大氣的熱量收入:地面輻射為主,大氣的熱量支出:大氣輻射
地面的熱量收入:太陽輻射為主,地面的熱量支出:地面輻射
技巧2:氣溫的日變化規律
沒有天氣、大氣運動等因素影響的情況下,一般日最高氣溫出現在14點左右,日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技巧3:氣溫日較差的影響因素
(1)緯度:氣溫日較差隨緯度的升高而減小
(2)季節:一般夏季氣溫日較差大於冬季 ,在中高緯度地區,最大值在春季
(3)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氣溫日較差大於平地,平地大於凸地(如小山丘)的氣溫日較差
(4)下墊面性質:陸地上氣溫日較差大於海洋,且距海越遠,日較差越大
(5)天氣:晴天氣溫日較差大於陰(雨)天的氣溫日較差
(6)地勢:離地面越近,日較差越大
技巧4:氣溫年較差的影響因素
(1)緯度:氣溫年較差隨緯度的升高而增大
(2)海陸: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響越大,氣溫年較差越小
(3)地形:一般情況下高地小於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較差越小
(4)天氣:雲雨多的地區小於雲雨少的地區。
(5)植被:有植被的地區小於裸地。
技巧5:溫差對農業生產影響
在農業生產上有時需要較大的氣溫日較差,這樣有利於作物獲得高產。因為,日較差大就意味著,白天溫度較高,而夜間溫度較低,這樣白天葉片光合作用強,製造碳水化合物較多,而夜間呼吸消耗少,積累較多,作物產量高,品質好。
技巧6:青藏高原比我國同緯平原、盆地溫差比較:
①氣溫年較差小 ,原因:低緯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較涼;冬季因緯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響南下的寒冷氣流影響不到,氣溫不太低;
②日較差大 ,原因: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密度小,大氣的保溫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溫快,夜晚降溫快。
技巧6:氣溫水平分布規律:陸地北凸,7月;陸地南凸,1月。
(1)等溫線與緯線平行,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影響因素:緯度;成因: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
(2)等溫線與海岸線平行,冬季陸地低於海洋,夏季陸地高於海洋。影響因素:海陸位置;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3)等溫線閉合或向高海拔突出。影響因素:地形(海拔);成因:海拔高氣溫低。
(4)等溫線向低緯或高緯突出。影響因素:洋流;成因: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技巧7:熱力環流形成過程
近地面空氣的受熱或冷卻,引起氣流上升或下沉運動。空氣上升或下沉,導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的差異。氣壓的差異又形成大氣的水平運動。
技巧8:風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大氣水平運動的原動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技巧9:水平氣壓梯度力:(1)垂直於等壓線,並由高壓指向低壓(2)氣壓梯度越大,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
技巧10:風的受力和方向:
(1)近地面: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三個力作用,風向與等壓線斜交,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高空(1500米以上):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兩個力的作用,風向與等壓線平行,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技巧11:常見的熱力環流:海陸風、山谷風、城市風

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
1、太陽高度角或緯度:
太陽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氣的路徑就越短,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則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越強;太陽高度角越大,等量太陽輻射散布的面積越小,太陽輻射越強。例如,中午的太陽輻射強度比早晚的強。
2、海拔高度:
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則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越強。例如,青藏高原是我國太陽輻射最強的地區。
3、天氣狀況;大氣污染的程度;大氣透明度:
晴天雲少,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強。例如四川盆地多雲霧陰雨天氣,太陽輻射消弱強,太陽輻射成為我國最低值區。
4、白晝時間的長短:白晝長則太陽照射時間長。
註:日照時間主要與白晝時間和天氣狀況有關

影響氣候三大要素的因素
1、影響某地氣溫高低的因素:
① 緯度對氣溫的影響:全球氣溫由低緯向高緯遞減。如熱、溫、寒等五帶的劃分。
②下墊面
地形:地勢越高,氣溫越低(-0.6℃/100米)。另外,高大地形往往對冷空氣起屏障作用,因此山間盆地、河谷氣溫往往偏高如四川盆地冬季氣溫比同緯度長江中下游高。山地同一高度,陽坡比陰坡氣溫略高。
洋流:暖流能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亞歐大陸東岸我國亞熱帶范圍25—33度
海陸: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受海洋影響大的地區,氣溫變化緩和;受陸地影響大的地區相反。如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而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日本氣候就有海洋性的季風氣候,而我國是大陸性季風氣候
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因其對太陽輻射的屏蔽作用和對蒸發量的影響,氣溫變化小於裸地(綠洲與沙漠)。
水文:湖區、庫區、沼澤、濕地等由於熱容量大,對太陽的反射率低,故溫差小(海陸風成因)。
③天氣狀況(雲雨多的地方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雲雨少的地方)
④人類活動:城市的熱島效應,大氣的溫室效應,人類營林與毀林、興修水庫與圍湖造田等活動對氣溫都有很大影響。
2、影響某地降水多少的因素
① 大氣環流包括三圈環流和季風環流。三圈環流中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其中低壓帶降水較多,高壓較少;西風帶內西岸降水多於東岸,信風帶內東岸降水多於西岸。季風環流中,夏季風降水多於冬季風。
A:單一氣壓帶、風帶、氣團影響下形成的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 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
冰原氣候——極地高氣壓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西風帶
B:不同氣壓帶、風帶、氣團交替控制下形成的氣候:
熱帶草原氣候——濕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乾季受信風帶控制
熱帶季風氣候——雨季受赤道氣團(西南季風)控制,旱季受東北季風控制
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冬季受西風帶控制
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受夏季風(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控制,冬季受冬季風(西北季風或東北季風)控制
溫帶季風氣候——夏季受東南季風控制,冬季受西北季風控制
②下墊面
地形:越向內降水越少,是內陸盆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天山和阿爾卑山北坡降水多,喜山南坡多);高大地形也會阻止水汽的進入,如新疆氣候乾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內陸以外,還由於周圍高大山脈對水汽的阻擋。
洋流:澳大利亞的荒漠一直延伸到大陸西岸的廣大地區,除副高控制外,還受信風和西澳大利亞寒流的影響;再如,英國、挪威俄羅斯的海港終年不凍就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海陸位置對降水的影響,通常大陸內部乾旱少雨。
植被和水文狀況: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以及湖沼、水庫周圍,空氣的濕度較大,相對降水較多。
③人類活動:城市濕島效應是城市多上升氣流易成雲致雨;雨島效應是城市塵埃多,凝結核多,霧和低雲比效區多。
3、影響氣壓高低的因素:
①、海拔高度:氣壓隨高度增加而降低
②、海陸分布:因海陸存在熱力性質差異,所以海陸間氣溫與氣壓隨季節發生變化。北半球夏季,陸地上形成低壓,海洋上形成高壓;冬季相反。
③、氣溫:同一水平面上,氣溫高則氣壓低,反之氣溫低則氣壓高。
④、空氣垂直運動:上升氣流處往往氣壓比同一水平面略低;下沉氣流處相反。
判斷高壓脊(線)、低壓槽(線)和鞍部:
高壓脊(線):等壓線中彎曲最大處,其數值由高指向低處為高壓脊(類同於等高線圖中的山脊)。
低壓槽(線):等壓線中彎曲最大處,其數值由低指向高處為低壓槽(類同於等高線圖中的山谷)。
鞍部:鞍部國兩個高壓和兩個低壓的交匯處,其氣壓值比高壓中心低,比低壓中心高。

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技巧1:氣候的形成因子:
(1)太陽輻射:是造成氣候差異最基本的因素。(不同緯度上分布不均勻,隨著時間變化)
(2)下墊面:是大氣的直接熱源和水源。(海陸差異、地形不同、植被覆蓋不同)
(3)大氣環流:造成氣候要素分布的直接原因(調整全球熱量和水汽的分布,顯著地影響各地氣候;本身是氣候現象,主要通過大氣環流形成的行星風帶、大氣活動中心,有的常年存在,有的在一定季節出現)
(4)人類活動: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有意或無意對氣候產生影響(改變大氣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氣釋放熱量改變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學特性)
技巧2:氣候類型判斷
1.根據氣溫曲線圖判斷該地是在南半球還是在北半球。由於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因此氣溫的變化也是相反的。如下表半球名稱 氣溫最高月 氣溫最低月 氣溫曲線形狀
北半球 7月~8月 1月~2月 峰形(凸形)
南半球 1月~2月 7月~8月 谷形(凹形)
2.根據最冷月或最熱月均溫值,確定熱量帶。
(1)最冷月均溫>15℃為熱帶。
(2)最冷月均溫在0℃~15℃為亞熱帶,但有一特例,溫帶海洋性氣候的最冷月均溫>0℃。
(3)最冷月均溫<0℃為溫帶。
(4)最熱月均溫<10℃為亞寒帶和寒帶。
3.根據降水量柱狀圖中年降水量(降水量柱狀圖上各月降水量相加)和降水季節分配(主要雨季)確定降水類型,最後確定氣候類型。判斷指標如下:
氣候

類型 熱帶 亞熱帶 溫帶 亞寒帶
寒帶
雨林
氣候 草原
氣候 季風
氣候 沙漠
氣候 季風
氣候 地中海
氣候 季風
氣候 海洋性
氣候 大陸性
氣候
降水量(mm) >2000 750~
1000 1500~
2000 <125 >1000
(>800) 300~
1000 500~600
(400-800) 700~1000 <400 <250
季節分配 年雨型 夏雨型 夏雨型 少雨型 夏雨型 冬雨型 夏雨型 年雨型 夏雨型 少雨型
註:少雨型:全年少雨或無雨。
年雨型:全年降水量較多,季節分配均勻,沒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
夏雨型:夏雨較多,且降水集中於夏季,冬季降水較少。
冬雨型:冬雨較多,且降水集中於冬季,夏季降水較少

技巧3:典型氣候分布范圍大小分析要點
如歐洲的溫帶海洋性氣候范圍最廣,最典型原因
(1)、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規律(常規理論):緯度在40-60度的大陸西岸,而歐洲大部處於該位置。
(2)、下墊面(這是分布范圍與其它地區差異主要原因):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溫增濕導致其緯度可達北極圈;歐洲的地形地勢(低平原、主要為東西向的山脈)、以及大陸輪廓(海岸線破碎)從而導致其向東延伸范圍大

技巧4:區域地理中有關典型氣候問題
(1)安第斯山南段東西兩側景觀差異原因: 受安第斯山脈阻擋的影響,山地東側為西風帶的背風坡,產生焚風效應和雨影效應形成溫帶大陸性氣候(巴塔哥尼亞荒漠的成因)、西側為西風帶的迎風坡,降水豐沛,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非地帶性現象)
(2)非洲缺失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原因:非洲同緯度是海洋.
(3) 同在北回歸線附近,卻出現了非洲的熱帶沙漠氣候、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我國東南部亞熱帶季風氣候等氣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熱帶高壓及來自大陸內部的信風影響,全年炎熱乾燥;南亞受熱帶季風影響,我國東南部受亞熱帶季風影響。
歸納: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西岸的氣候差異及成因:------海陸位置與大氣環流形勢不同.
(4)印度比同緯度我國氣溫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南下的冷氣流)。
(5)歐洲海洋性氣候比北美洲面積大的原因為:歐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來自海洋的西風能深入大陸內部。受陸地形狀及洋流勢力的影響歐洲西岸受暖流影響較大。
(6)巴西東南沿海、澳大利亞東北、馬達加斯加島東部、中美洲東北部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原因:主要是來自海洋的信風帶來暖濕氣流,受地形(山地)的影響,在信風的迎風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經過。
(7)赤道穿過東非高原熱帶草原氣候:因地勢高,氣溫低,空氣對流不旺盛,降水少
(8)亞馬遜平原形成世界最大熱帶雨林氣候區的成因?
亞馬孫平原面積廣大,地勢低平,又位於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壓和信風的控制,空氣對流旺盛。它的北、西、南三面為高原、山地,東面向大西洋敞開,沿海又有暖流經過,從東北、東南方向海上來的濕熱氣流匯集內陸,並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終年降水豐沛。因此,亞馬孫平原成為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氣候區。
(9)我國旱澇災害主要分布於東部季風區,原因是副高強弱不穩定,夏季風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
(10)我國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來得早去的晚,雨季時間長;北方雨季較短。
(11)天山北坡、阿爾泰山南坡成半乾旱區?
處於開口向西的槽狀地形,來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水汽到達天山北坡和阿爾泰山南坡後,受地形的抬升作用,多地形雨,故成為半乾旱區
(12)為什麼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地區熱帶山地環境與北半球其它地區相比,向北推進了5----6個緯度?①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擋,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濕氣流通道;② 夏半年,強大的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帶來大量暖濕氣流,深入大峽谷內部,使峽谷底部等溫線與同緯度相比明顯向北推進。
(13)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原因有: 我國緯度跨度大,冬季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我國越往南正午太陽高度越大、晝越長,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陽輻射越多,加之冬季風的頻頻南下,對我國北方的影響大。
(14)我國夏季普遍高溫的原因有: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方雖比南方正午太陽高度小一些,但白晝時間卻比南方長,得到的太陽光熱並不比南方少多少。
(15)我國冬季比同緯度其它地區溫度低的原因是:受強大的蒙古—西伯利亞冷高壓影響(或受冬季風的影響)。
(16)東部季風區雨帶移動的時間和影響的地區?4~5月雨帶控制在華南地區;5月下旬~7月上旬雨帶控制在長江中下游地區;7~8月雨帶控制在華北、東北地區。
(17)長江中下游地區梅雨和伏旱的成因?(江淮准靜止鋒)
梅雨的成因:6月初至7月初,副熱帶高壓脊第一次北跳,脊線在20~25°N,雨帶停留在長江—淮河地區。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為該地區提供了豐富的水汽。伏旱的成因:三伏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受副熱帶高壓帶的控制,氣流下沉,氣候炎熱乾旱。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氣是:伏旱(最佳答案)

技巧5:副高與我國降水
春末:副高大約在北緯15°-20°,雨帶常位於華南。
夏初:副高西伸北進到北緯20°左右,雨帶北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長達1個月之久的梅雨;
7月上、中旬:副高再次北移,擺動在北緯25°~30°,這時黃河下游地區進入雨季。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結束,進入盛夏。由於副高的控制,出現伏旱;
7月末至8月初:副高跨越北緯30°,到達一年中最北位置,雨帶隨之北移,華北北部、東北地區進入雨季;
8月底或9月初:副高南退,雨帶隨之南移,北方雨季結束。
10月以後:副高退至北緯20°以南,大部分地區雨季結束。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節性活動特點:夏季北進時,持續時間較長,移動速度較慢,而秋季南退時,卻時間短,速度快。西太平洋副高活動的年際變化較大。當其活動出現異常時,常常造成我國較大范圍的旱澇災害。
副高的位置還會影響台風的路徑,如果西北太平洋的台風發生在副高南側,受到副高南側偏東氣流的引導,就會向西偏北方向移動,很可能影響到我國。

影響天氣的因素
1、氣溫和氣壓
①鋒面活動:主要指冷(暖)鋒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對氣溫和氣壓的影響。如冷鋒過境前,受暖氣團控制,氣溫較高氣壓低;冷鋒過境時大風降溫;冷鋒過境後,受冷氣團控制,氣溫較低氣壓高。暖鋒相反。
②陰晴狀況:白天多雲,射削弱作用強,氣溫往往比晴天低;夜晚多雲,由於大氣的保溫作用好,往往比晴朗的夜晚溫暖;多雲時,往往晝夜溫差小,晴天時相反
2、降水
① 鋒面:冷、暖鋒、准靜止鋒(6、7月江淮梅雨、冬季貴陽天無三日晴、春季東南低溫)過境時都易產生降水。
② 氣流和氣壓:氣旋對應的是低壓,氣流上升多陰雨;反氣旋對應高壓,氣流下沉多晴天。
3、風
①風向:近地面風向由高壓指向低壓:北半球向右斜穿等壓線;南半球向左斜穿等壓線。在高空中,風向與等壓線平行。(近地面風受三力。高空受二力。水平氣壓梯度力為原動力)
②風力(風速):取決於水平氣壓梯度力大小。在同一幅圖中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等壓線越稀疏,風力越小。
③風的性質:低緯向高緯暖風,反之冷風。海洋向陸地濕風,反之干風
(注風向成因分析理論:先說高壓成因,然後分析目的地在高壓相對方向和受的理論風,最後分析實際風成因)

⑵ 什麼是氣候因子

形成氣候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輻射因子、環流因子以及地理因子(如地理緯度、海陸分布、洋流、地形和植被等)。

⑶ 地理氣候的知識有哪些

熱帶雨林來氣候:全年高溫多源雨
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雨季、旱季.
熱帶草原氣候:一年分雨季、旱季,年氣溫較高.
熱帶沙漠氣候:終年高溫乾旱.

地中海氣候:冬季受來自海洋的西風控制,溫和多雨;夏季受副高影響,高溫少雨
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溫帶海洋性氣候:年降水量均勻,夏季不熱,冬季不冷.

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降水多集中在夏季.

⑷ 地理影響因素(氣候、氣溫、降水、洋流、河流)

影響氣候的因素主要有緯度因素、海陸因素、地形地勢因素和洋流因素等。
影響氣溫的因素:位置、大氣、地形、洋流、植被、水文、人類活動。
影響降水主要因素: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地形
海陸位置的影響: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緯度位置的影響:低緯地區降水多,高緯地區降水少
地形的影響: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⑸  氣候因子及其有關主要環境生態問題

一、氣候因子概述

氣候支配著生態環境地質環境的水熱條件,直接參與母質的風化過程和物質的淋溶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著植物生長和微生物活動,影響土壤有機質的積累和分解,決定著營養物質的生物系小循環的速度和范圍。因此,氣候與生態地質環境有著密切關系。

二、三江平原氣候因子特徵

三江平原處於中緯度亞洲大陸東岸,屬於溫帶濕潤氣候區的特點,同時又受大陸性季風及海洋氣候影響,冷暖空氣交替頻繁,氣候多變,四季分明。

由於三江平原地域遼闊,受大陸和海洋氣候的影響,使各地氣候有明顯的地帶性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植物和微生物類型及生長發育過程,使土壤類型,從西至東呈規律性變化。

(一)溫涼濕潤區

位於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沿岸地帶,包括蘿北、同江、撫遠、饒河4個縣。氣候冷涼,年平均氣溫1.6~2.8℃,最熱月平均氣溫21~21.5℃,≥0℃積溫不足2 900℃,≥10℃積溫在2 400℃以下,80%保證率≥10℃積溫為2 238~2 300℃。日平均氣溫穩定≥1℃的始終日數在140d以下;0℃的始終日數150~160d。生長季為130~140d。日照時數2 230~2 450h。降水量500~660mm,蒸發量較少,在1 100mm左右,乾燥指數小於0.6。平均風速在4m/s以上,≥8m/s大風日數100d左右。5~9月耕層地溫平均為18.2℃。全年土壤結凍期250d左右,凍土深度1.5~2.5m,沼澤地因受積水影響,凍土深度小於1m,結凍早,解凍晚。

該區由於氣候溫涼濕潤,無霜期短,結凍期長而且地勢低窪,排水困難,植物殘體大量積累,為土壤腐殖化、草甸化、沼澤化、泥炭化等過程提供了物質來源。形成的土壤主要是草甸土、沼澤土、潛育白漿土、泥炭土。

(二)溫和半濕潤區

位於湯原、寶清、佳木斯郊區及富錦的東部。氣溫低於中部平原區、高於東北部沿江一帶。年平均氣溫在2~3℃,80%的保證率積溫在2 250~2 480℃。生長季大於140d,生長季日照時數1 100~1 200h。日平均氣溫穩定≥10℃的初終日數140~145d,≥0℃的初終日數150d。年降水量500~550mm,平均年蒸發量1 200mm。乾燥指數在0.6~1.0。由於坡麓影響該區是重點大風區,年平均風速在4m/s以上,≥8m/s大風日數年平均在150d以上。5~9月耕層地溫平均在18.5℃,一般在10月中下旬開始凍結,凍結深度1.5~2.0m,4月上旬逐漸融解。直至6~7月間凍層才能融解,結凍期210~240d。

該區是由山前台地向低平原過渡地帶,氣象災害較重,往往出現障礙型低溫冷害、大風、春旱、冰雹、秋霜等綜合自然災害。但該區雨量不多,比較集中,約有70%集中在7、8、9的3個月,也正是氣溫最高時期。是森林、草甸植物生長最旺盛的季節,水分和熱量的配合對有機質的大量形成十分有利。而且集中降水為土壤中鈣、鎂和鐵、鋁還原淋溶提供了條件,形成了暗棕壤、黑土和白漿土的B層(淀積層)。同時該區無霜期較短,結凍期長達6~7個月,凍層的周期變化、凍融交替、干濕交替使凍層上滯水,促進腐殖質大量積累,有利於土壤腐殖化、暗棕壤化、白漿化、黑土化過程的發展。形成的主要是暗棕壤類型土壤及粘底白漿土,也有黑土零星分布。

(三)溫和半乾旱區

位於佳木斯以東,松花江兩岸,以集賢為中心半圓形。包括集賢、樺川、綏濱及寶清、富錦兩縣的西部。氣溫較高,年平均氣溫在3℃以上,80%的保證率積溫2 350~2 560℃、無霜期140d左右。日平均氣溫穩定≥10℃的初終日數在145d以上,≥0℃的初終日數在150d以上。年降水量少於500mm,是佳木斯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是乾旱的中心,乾燥指數≥1.0。年平均蒸發量最大1 200~1 300mm。生長季日照時數1 200h左右。年平均風速4m/s,大風日數較多,≥8m/s的大風日數107~154d,風蝕現象很嚴重。5~9月耕層地溫平均為19.8℃。凍土深度1.5~2.0m,結凍期250d左右。

該區由於氣溫較高,降雨少蒸發大,風天多形成一個半圓形的乾旱區,土壤鈣積化過程比較強。而且由於土壤周期性凍結,解凍水受凍層頂托,形成滯水在潛育淋洗作用下,形成的土壤多是黑土類型的土壤和碳酸鹽草甸土。

三、氣候因子有關的主要環境生態問題

(一)大氣污染

測區內有1個地級市和2個縣級市及9個縣城,還有3個農管局及所屬農場的熱電廠、酒廠、制油廠、紡織化工、有色金屬、工業鍋爐、窯爐生活用煤等產生的廢氣、汽車排入的尾氣等污染物,成為大氣污染的直接污染物,其污染物除污染大氣外,經降水攜帶而匯入地表水體,其中一部分通過孔隙滲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

測區大氣污染主要在佳木斯市,在其他縣城及國有農場也一定程度的存在,為本區地質環境質量較差的因素之一。據資料分析:測區大氣污染的主要因子為總懸浮微粒、降塵、二氧化硫、氮氫化物(表6-4),佳木斯降水pH多為6.0~6.5,並溶解有害氣體、酚氰等。隨著工農業發展,大氣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趨勢。

表6-4 三江平原廢氣污染源及廢氣排放狀況統計表

由表反映出:

1)墾區氣候乾燥度5年周期的變化趨勢明顯。

2)正距平趨勢20世紀60年代後期不斷增強,負距平趨勢70年代後有不斷減弱趨勢,即墾區氣候在趨於變干,其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濕地退化造成的。

與全球、全國氣候變化趨勢一致,三江平原腹地今後氣候將繼續變暖,氣候濕潤度減小。

(四)凍脹和融陷

三江地區年平均氣溫在2~3℃,冬季漫長寒冷,凍結期長達4~5個月。一般11月中旬凍結,翌年3月中旬解凍。沼澤濕地地區的凍土在6月份方可化透。最大凍深2.2~2.5m,受自然地理及氣象等因素影響,區內廣泛分布有季節性凍土,局部揭露有島狀多年凍土。

區內的凍脹和融陷現象比較發育,也是本區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區內地下水位淺,土體天然含水量很高,一般達27%~30%。凍結後土體膨脹,地面隆起,形成1~20m2的鼓丘。解凍後,土體因冰層融化及含水飽和而濕陷,使地表翻漿。在工程建築方面主要表現有:①公路的凹凸不平,②橋梁歪斜,③渠道滲漏,④房屋基礎的凍裂和融陷等現象。

原生產建設兵團27團老團部一石子溝,1969年秋建成的房屋在當年冬季即因凍脹使牆壁產生大型裂縫,最寬達5cm,一般在1~2cm間。1970年春,融陷又加劇其破壞,終被廢棄。又如前哨農場中學教室因採暖不均而使地基土產生不均勻隔陷,牆壁產生1~2cm裂縫,房體結構受到破壞。

總之,區內凍脹、凍裂及融陷作用產生的危害很大,應採取有效防治措施。

三江地區年降水500~700mm,分配不均且多雨,9~10月份降水佔全年降水的20%左右,個別年份佔36%~40%,據七星農場歷年資料統計,有25%的年份,9月雨量大於8月。26年中秋澇14年,其中重澇7年。1972年秋各地降水180~250mm,雨後地表積水未經排除,即行封凍(當地稱雨封凍),大量水分凍結在地表和土壤中,既影響秋收,又造成翌年春澇。

秋澇過濕的土壤,較厚的積雪,使得土壤凍結速度緩慢,有助於水分向凍結面遷移。形成聚冰帶,翌年春融期間,融化冰、雪和富冰凍土,消耗了很多熱量,減緩了融化速度,有的6月中下旬土壤尚未化通,凍層隔水防滲,使得冰雪融水、降水、聚冰帶中富冰凍土融水隔滯在凍層之上,土壤過飽和,甚至形成凍結層上水,使澇害加劇,造成嚴重春澇,小麥播期推遲50多天。據建三江管局勝利農場播期試驗,小麥5月末播種產量降低37%,6月5日播種降低53%,6月10日以後播種,抽穗後不結實。1973年建三江管局播種面積10×104hm2,因春澇撩荒面積6.5×104hm2。佔40.42%,糧豆單產24kg/畝。其中僅前進農場因秋水春澇就撩荒1×104hm2,占當年播種面積的80%以上。建三江農場1/3以上的地沒播上種,已播種的耕地,由於播期延遲,產量只有正常年份的30%。建三江農場管理局1957年、1960年、1963年、1973年的幾次嚴重春澇,都和頭一年的秋澇雨封凍,冰凍期水分遷移再分配,凍層滯水隔滲密切相關,所以當地有「一年秋澇,兩年成災」的沉痛教訓。

(五)雪害

本區降雪量較大,一般為40~70mm,和大興安嶺相近。積雪期較長,全年積雪日達120~140d,最大積雪深40cm左右,饒河最大積雪深68cm。有時風雪交加,形成「煙炮」,造成雪阻,影響冬運。如別拉因山腳下、錦山鎮一段、二龍山附近大永善一帶,常常造成雪阻。有的林側路旁雪嶺如山,有的林間道路積雪1m多厚,影響交通。同江-撫遠地區融雪水占徑流補給量的15%~20%。積雪融水加劇春澇,個別地方積水過濕,影響春播,1972年10月11日降40mm大雪,許多割倒後的大豆,被埋在雪裡,影響收獲。

針對凍融作用對農業生產產生如此嚴重的影響,該地區現在已採用春播期在低窪聚水地段,爆破或打穿隔水凍層,春融桃花水便自流回灌排入地下含水層,解除春澇,保障及時春播。在積雪區,採用耙積雪,使雪土混合,雪蓋壓實,促其吸熱,加速融化,爭得時間,適時春播,保障豐收。

⑹ 氣候因子怎麼影響植物界的分布,舉例說明

氣候因素是基本的因素,對於個別植物種及其組合的地理分布和特徵都發生深刻的影響。氣候決定了植被的基本特徵。如赤松,集中生長在具有海洋氣候的我國遼東半島經山東半島向南達江蘇北部的雲台山,而遠離海洋的陸地則少有該種植物的分布。熱帶植物不能忍受熱量狀況的極少下降。熱量的不足引起了北極凍原帶和山地高山帶的無林現象。很多農作物向北方推移時也遭遇了熱量不足的限制。

⑺ 關於氣候的知識點有哪些

1、氣候要素構成
2、氣候因子
3、氣候類型、分布、特點、成因及判斷方法(重點)
4、氣候變化

高中地理知識點:氣候因子分析

(1) 地理位置
A 緯度位置:決定太陽輻射——氣候差異的最基本原因——決定熱量或氣溫回
B 海陸位置:
例如溫帶海洋答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溫差小,濕度較大;大陸性反之大陸東岸季風氣候形成是由於海陸之間的熱力性質的差異。
(2) 大氣環流(氣壓帶和風帶)
特點:雙重性質——各緯度、海陸之間水熱交換;直接控制某地氣候特點(水熱狀況)
(3) 下墊面(地表狀況);最近地面大氣直接熱源與水源
(4) 其它影響氣候的因素:人類活動、洋流(寒流降溫減濕;暖流增溫增濕)。

初中地理有關氣候的知識點

(一)低緯度氣候

低緯度的氣候主要受赤道氣團和熱帶氣團所控制。影響氣候的主要環流系統有赤道輻合帶、瓦克環流、信風、赤道西風、熱帶氣旋和副熱帶高壓。全年地氣系統的輻射差額是入超的,因此氣溫全年皆高,最冷月平均氣溫在15~18℃以上,全年水分可能蒸散量在130cm以上。本帶可分為5個氣候型,其中熱帶乾旱與半乾旱氣候型又可劃分為3個亞型。

1.赤道多雨氣候

分布於赤道及其南、北5°~10°以內,寬窄不一,主要分布在非洲扎伊爾河流域、南美亞馬孫河流域和亞洲與大洋洲間的從蘇門答臘島到伊里安島一帶。這里全年正午太陽高度都很大,因此長夏無冬,各月平均氣溫在25°28℃,年平均氣溫在26℃左右。氣溫年較差一般小於3℃,日較差可達6~12℃。由於全年皆在赤道氣團控制下,風力微弱,以輻合上升氣流為主,多雷陣雨,因此全年多雨,無乾季,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最少月在60mm以上。但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很大,這與赤道輻合帶位置的變動有關。

2.熱帶海洋性氣候

分布在南北緯10°~25°信風帶大陸東岸及熱帶海洋中的若干島嶼上。這里正當迎風海岸,全年盛行熱帶海洋氣團,氣候具有海洋性,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8℃左右,最冷月平均氣溫在18~25℃之間,氣溫年較差、日較差皆小。由於東風(信風)帶來濕熱的海洋氣團,所以除對流雨、熱帶氣旋雨外,還多地形雨,降水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一般以5~10月較集中,無明顯變化。

3.熱帶干濕季氣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半球5°~25°之間。這里當正午太陽高度較小時,位於信風帶下,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是為乾季。當正午太陽高度較大時,赤道輻合帶移來,有潮濕的輻合上升氣流,是為雨季。一年中至少有1~2個月為乾季。濕季中蒸散量小於降水量。全年降水量在750~1600mm左右,降水變率很大。全年高溫,最冷月平均氣溫在16~18℃以上,乾季之末,雨季之前,氣溫最高,是為熱季。

4.熱帶季風氣候

分布在緯度10°到回歸線附近的亞洲大陸東南部,如我國台灣南部、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中南半島,印度半島大部,菲律賓,澳大利亞北部沿海等地。這里熱帶季風發達,一年中風向的季節變化明顯。在熱帶大陸氣團控制時,降水稀少。而當赤道氣團控制時,降水豐沛,又有大量的熱帶氣旋雨,年降水量多,一般在1500~2000mm,集中在6~10月(北半球)。全年高溫,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年較差在3~10℃左右,春秋極短。

5.熱帶乾旱與半乾旱氣候

分布在副熱帶及信風帶的大陸中心和大陸西岸。在南、北半球各約以回歸線為中心向南北伸展,平均位置大致在緯度15°~25°間。因乾旱程度和氣候特徵不同,可分為熱帶乾旱氣候(5a)、熱帶(西岸)多霧乾旱氣候(5b)和熱帶半乾旱氣候(5c)三個亞型。5a,5c是熱帶大陸氣團的源地,氣溫年較差、日較差都大,有極端最高氣溫。5a終年受副熱帶高壓下沉氣流控制,因此降水量極少。5c位於5a的外緣,大半年時間受副熱帶高壓控制而乾燥少雨,在太陽高度大的季節,赤道低壓槽移來,有對流雨,因此出現一短暫的雨季。5b位於熱帶大陸西岸,有冷洋流經過,終年受海洋副熱帶高壓下沉氣流影響,多霧而少雨,降水量極小,但氣溫較涼,氣溫年較差、日較差皆小。

(二)中緯度氣候

這里是熱帶氣團和極地氣團相互角逐的地帶。影響氣候的主要環流系統有極鋒、盛行西風、溫帶氣旋和反氣旋、副熱帶高壓和熱帶氣旋等。該地帶一年中輻射能收支差額的變化比較大,因此四季分明,最冷月的平均氣溫在15~18℃以下,有4~12個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上。全年可能蒸散量在130~52.5cm之間。天氣的非周期性變化和降水的季節變化都很顯著。再加上北半球中緯度地帶大陸面積較大,受海陸的熱力對比和高聳龐大地形的影響,使得本帶氣候更加錯綜復雜。本帶共分8個氣候型。

6.副熱帶乾旱與半乾旱氣候

分布在熱帶乾旱氣候向高緯度的一側,約在南北緯25°~35°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它是在副熱帶高壓下沉氣流和信風帶背岸風的作用下形成的。因乾旱程度不同可分為乾旱6a與半乾旱6b兩亞型。

6a副熱帶乾旱氣候具有少雲、少雨、日照強和夏季氣溫特高等特徵。但涼季氣溫比5a型低,氣溫年較差較5a型大,達20℃以上。涼季有少量氣旋雨,土壤蓄水量略大於5a型。6b副熱帶半乾旱氣候位於6a區外緣。夏季氣溫比6a型低,冬季降水量比6a型稍多。

7.副熱帶季風氣候

分布於副熱帶亞歐大陸東岸,約以30°N為中心,向南北各伸展5°左右。這里是熱帶海洋氣團與極地大陸氣團交綏角逐的地帶,夏秋季節又受熱帶氣旋活動的影響,因此夏熱濕、冬溫干,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2℃以上,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15℃左右,氣溫年較差約在15~25℃左右。降水量在750~1000mm以上。夏雨較集中,無明顯乾季。四季分明,無霜期長。

8.副熱帶濕潤氣候

分布於南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亞大陸副熱帶東岸約為南北緯20°~35°。冬季受極地大陸氣團影響,夏季受海洋高壓西緣流來的潮濕海洋氣團的控制。由於所處大陸面積小,未形成季風氣候。冬夏溫差比季風區小,降水的季節分配比季風區均勻。

9.副熱帶夏干氣候(地中海氣候)

分布於副熱帶大陸西岸30°~40°之間的地帶。這里受副熱帶高壓季節移動的影響,在夏季正位於副高中心范圍之內或在其東緣,氣流是下沉的,因此乾燥少雨,日照強烈。冬季副高移向較低緯度,這里受西風帶控制,鋒面、氣旋活動頻繁,帶來大量降水。全年降水量在300~1000mm左右。冬季氣溫比較暖和,最冷月平均氣溫在4~10℃左右。因夏溫不同,分為兩個亞型。9a涼夏型,貼近冷洋流海岸,夏季涼爽多霧,少雨,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2℃以下,最冷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上。9b暖夏型,離海岸較遠,夏季乾熱,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2℃以上,冬季溫和濕潤,氣溫年較差稍大。

10.溫帶海洋性氣候

分布在溫帶大陸西岸約40°~60°的地帶。這里終年盛行西風,受溫帶海洋氣團控制,沿岸有暖洋流經過。冬暖夏涼,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2℃以下,氣溫年較差小,約在6~14℃左右。全年濕潤有雨,冬季較多。年降水量750~1000mm左右,迎風山地可達2000mm以上。

11.溫帶季風氣候

分布在亞歐大陸東岸約35°~55°的地帶。這里冬季盛行偏北風,寒冷乾燥,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南北氣溫差別大。夏季盛行東南風,溫暖濕潤,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0℃以上,南北溫差小。氣溫年較差比較大,全年降水量集中於夏季,降水分布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內陸減少。天氣的非周期性變化顯著,冬季寒潮爆發時,氣溫在24小時內可下降10餘攝氏度甚至20餘攝氏度。

12.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

分布在亞歐大陸溫帶海洋性氣候區的東側,北美100°W以東的溫帶的地區。冬季受極地大陸氣團控制而寒冷,有少量氣旋性降水。夏季受熱帶海洋氣團的侵入,降水量較多,但不像季風區那樣高度集中。這里季節鮮明,天氣變化劇烈。

13.溫帶乾旱與半乾旱氣候

分布在35°~50°N的亞洲和北美洲大陸中心部分。由於距離海洋較遠或受山地屏障,受不到海洋氣團的影響,終年都在大陸氣團的控制下,因此氣候乾燥,夏熱冬寒,氣溫年較差很大。因乾旱程度不同可分為溫帶乾旱氣候(13a)和溫帶半乾旱氣候(13b)兩個亞型。

三)高緯度氣候

高緯度氣候帶盛行極地氣團和冰洋氣團。冰洋鋒上有氣旋活動。這里地氣系統的輻射差額為負值,所以氣溫低,無真正的夏季。空氣中水汽含量少,降水量小,但蒸發弱,年可能蒸散量小於52.5cm。本帶可分為三個氣候型。

14.副極地大陸性氣侯

分布在50°N或55°N到65°N的地區。這里年可能蒸散量在35cm到52.5cm之間。冬季長,一年中至少有9個月為冬季。冬季黑夜時間長,正午太陽高度小,在歐亞大陸中部和偏東地區又為冷高壓中心,風小、雲少,地面輻射冷卻劇烈,大陸性最強,冬溫極低。夏季白晝時間長,7月平均氣溫在15℃以上,氣溫年較差特大。全年降水量甚少,集中於暖季降落,冬雪較少,但蒸發弱,融化慢,每年有5~7個月的積雪覆蓋,積雪厚度在600~700mm左右,土壤凍結現象嚴重。由於暖季溫度適中,又有一定降水量,適宜針葉林生長。

15.極地苔原氣候

分布在北美洲和歐亞大陸的北部邊緣、格陵蘭沿海的一部分和北冰洋中的若干島嶼中。在南半球則分布在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南設得蘭群島和南奧克尼群島等地。年可能蒸散量小於35cm。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個月月平均氣溫在0℃~10℃左右。其緯度位置已接近或位於極圈以內,所以極晝、極夜現象已很明顯。在極夜期間氣溫很低,但鄰近海洋比副極地大陸性氣候稍高。最冷月平均氣溫在-20℃~40℃之間。最熱月平均氣溫在1~5℃左右。在7,8月份,夜間氣溫仍可降到0℃以下。在冰洋鋒上有一定降水,一般年降水量在200~300mm左右。在內陸地區尚不足200mm,大都為干雪,暖季為雨或濕雪。由於風速大,常形成雪霧,能見度不佳,地面積雪面積不大。自然植被只有苔蘚、地衣及小灌木等,構成了苔原景觀。

16.極地冰原氣候

分布在格陵蘭、南極大陸和北冰洋的若干島嶼上。這里是冰洋氣團和南極氣團的源地,全年嚴寒,各月平均氣溫皆在0℃以下,具有全球的最低年平均氣溫。一年中有長時期的極晝、極夜現象。全年降水量小於250mm,皆為干雪,不會融化,長期累積形成很厚的冰原。長年大風,寒風夾雪,能見度惡劣。

四)高地氣候

在高地地帶隨著高度的增加,氣候諸要素也隨著發生變化,導致高山氣候具有明顯的垂直地帶性。為了區分因高度影響和因緯度等因素影響的氣候,也因為高山氣候僅限於局部范圍,所以高地氣候單列為一大類而沒有包括在低地分類系統內。

高山氣候具有明顯的垂直地帶性,這種垂直地帶性又因高山所在地的緯度和區域氣候條件而有所不同,其特徵如下

(1)山地垂直氣候帶的分異因所在地的緯度和山地本身的差而異在低緯山地,山麓為赤道或熱帶氣候,隨著海拔的增加,地表熱量和水分條件逐漸變化,垂直氣候帶依次發生。這種變化類似於低地隨緯度的增加而發生的變化。如果山地的緯度較高,氣候垂直帶的分異就減少。如果山地的高差較小,氣候垂直帶的分異也就較小。

2)山地垂直氣候帶具有所在地大氣候類型的「烙印」例如,赤道山地從山麓到山頂都具有全年季節變化不明顯的特徵。珠穆朗瑪峰和長白山都具有季風氣候特色。

(3)濕潤氣候區山地垂直氣候的分異主要以熱量條件為垂直差異的決定因素而乾旱、半乾旱氣候區,山地垂直氣候的分異,與熱量和濕潤狀況都有密切關系。這種地區的乾燥度都是山麓大,隨著海拔的增高,乾燥度逐漸減小。

(4)同一山地還因坡向、坡度及地形起伏、凹凸、顯隱等局地條件不同,氣候的垂直變化各不相同山坡暖帶、山谷冷湖即為一例。山地氣候確有「十里不同天」之變。

(5)山地的垂直氣候帶與隨緯度而異的水平氣候帶在成因和特徵上都有所不同

⑽ 氣候因子是如何影響植被分布規律

植被分布具有以下幾種規律:1、以熱量為基礎的緯度地帶性規律(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專規律),也屬就是從赤道向兩極依次分布需要熱量由多至少的植被,如從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亞寒帶針葉林等等;
2、以水分為基礎的干濕度地帶性(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也就是從沿海到內陸隨著水分條件的變化,依次分布需水量由多至少的森林→草原→荒漠;
3、垂直地帶性規律,由山麓至山頂,隨著水熱條件的改變,植被發生變化
4、非地帶分布規律(無規律性)也就是不符合一般規律的分異,它是在局部小氣候的影響下形成的
也就是說氣候因子影響植被的主要就是水熱條件。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