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鹽邊縣地理生態環境介紹
❶ 攀枝花的地理環境
攀枝花市是中國四川省直轄市,位於中國西南川滇交界部,北緯26。05′~27。21′,東經101。08′~102。15′,金沙江與雅礱江交匯於此。
東、北面與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會理、德昌、鹽源3縣接壤,西、南面與雲南省的寧蒗、華坪、永仁3縣交界。
北距成都749千米,南接昆明351千米,是四川省通往華南、東南亞沿邊、沿海口岸的主要通道,為「四川南向門戶」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商貿物資集散地。 主要鐵路線:成昆鐵路、成昆鐵路復線(建設中)、成昆線渡口支線(攀枝花至格里坪)
規劃攀枝花到雲南昭通的昭攀麗鐵路,以及經過西昌到宜賓的宜西鐵路,可以通過該鐵路運輸鋼鐵產品到四川盆地南部的宜賓,再通過宜賓港運輸將大大節約運輸成本。
始發列車
K118/7 (空調快速)攀枝花-北京西
T8870/69 (空調特快) 攀枝花-江油/成都(淡季)
K9484/3(空調快速) 攀枝花-成都
K9472/0 (空調快速)攀枝花-隆昌(經成渝線)
6162/1(普慢) 攀枝花-昆明
5634/3(普快)攀枝花-普雄
途經列車
K114/3(空調快速)成都-昆明 K146/5(空調快速)成都-昆明
K166/5(空調快速)西安-昆明 K1502/1(空調快速)烏魯木齊南-昆明 京昆高速公路成都至攀枝花已全面開通,攀枝花至武定已通,武定至昆明高速建設於2013年10月26日也全面完成。從攀枝花到成都駕車6小時左右,到西昌駕車僅需差不多3個小時,到武定僅需2個半小時,攀枝花到昆明實現全程高速,公里數縮短為270公里左右,駕車三小時左右即可抵達。
麗攀高速公路攀枝花段已經通車。
建設中的攀大高速公路將拉近攀枝花同滇西北的距離。 攀枝花保安營機場目前開通了3條航班線路,分別為攀枝花—成都,攀枝花—重慶—北京,攀枝花—深圳
攀枝花—成都航線:川航每天一班,國航每周二、四、五、六、日各一班。
攀枝花—重慶—北京航線:川航每周一、三、五、七各一班。
攀枝花—深圳航線:深航每天一班。
❷ 四川地理概況有哪些
四川是中國西南地區的一個內陸大省,地處長江上游。全省面積48.5萬平方公里,在全國各省、市、區中名列第5位(僅次於新疆、西藏、內蒙、青海),人口8500萬,僅次於河南、山東,是中國第三人口大省。主要民族有漢、藏、彝、羌、回、苗等53種,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13種,是中國第二大藏族聚居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四川雖不靠海,又不沿邊,對外交通相對閉塞,但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國內,只要是受過中等教育的人,一提到四川就會立即想到啊,那是「天府之國」,一個古老又富饒的地方!外國人了解四川,恐怕以下三個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一是當代世界偉人、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獻出生在四川;二是四川的西昌衛星發射基地不僅把中國的衛星送上了天,而且還把美國生產的衛星送上了太空,這不得不便許多外國人對四川另眼相看。三是四川是大熊貓的故鄉。為使外省人或外國人更透徹地認識四川,我在這里給導游先生(女士)們說說四川的古今梗概。
天府之國歷史悠久在遠古時代,四川為巴、蜀兩個國家統治著,過去一般認為是在商周時期(即公元前11世紀至前5世紀)建立的國家。現根據廣漢三星推出土的文物推斷,早在4000年前,蜀人就已經在川西平原建立起了奴隸制國家。《華陽國志》說:「蜀之為國,肇於人皇,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帝嚳,對其支庶於蜀,世為侯伯、歷夏、商、周,武王伐紂,蜀與焉」。以前認為,這一記載多根據傳說,不一定可信。三星堆文物的出土,人們才相信,蜀國的歷史至少應向前推1000年。
「蜀」的名稱最早見於商代的甲骨文。蜀的祖先據說是生活在黃河中上游的古代羌族的一支,他們沿岷江流域南遷進入四川盆地,被稱為「氏族」,並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傳說中最早稱王的是蠶叢和魚鳧,以後是柏灌。到了杜宇王朝,正是中國的西周時期;開明王朝則是中原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316年,秦國趁蜀國和巴國發生戰爭之機,派大將司馬錯率軍南下,一舉滅掉了蜀國和巴國,使四川地區統一於中華帝國的版圖之內,古代蜀國的歷史就此結束。此後,又因歷代帝王都將統治巴蜀的最高治所設在成都,而成都為古蜀都,「蜀」也就成了四川地區的地簡稱。因此,三國時,劉備占據四川稱帝,史稱「蜀漢」;五代時,王建和孟知祥先後占據四川稱帝,史稱「前蜀」和「後蜀」。
關於「蜀」名稱的來歷,史書記載中有兩種說法:一說蜀就是蠶,是因古蜀王蠶叢教民栽桑養蠶,使四川成為中國最早養蠶的地方,因而得名。另一種說法是,蜀是一種形態象蠶、但能螫人的毒蟲,因此「蜀」很可能是商朝統治者對蜀人的一種賤稱。
巴族的記載最早見於殷墟甲骨文,叫把方,大約生活在今陝西省漢水流域,以後逐漸向東南方向遷移,進入今湖北清江流域和四川東部(大部分在今重慶市境)。關於「巴」名稱的來歷說法不一:有說是因川東兩條河流的形狀而得名;有說是川東盛產的一種植物「巴茅」而得名;還有以蟲、蛇之屬來解釋的。另有一種說法是:古代巴人居石穴,川東人稱石為巴,因此得名。巴國建國的時間不詳,春秋戰國時期經常與楚國發生戰爭,因此都城不斷遷徒,合川、豐都、閬中、重慶都作過都城,以重慶的時間最長。
秦滅巴、蜀後,在四川推行郡縣制,在原巴蜀地區設置了巴郡和蜀郡。漢初增設了廣漢郡,漢武帝元封5年(前1歷年),在全國設13刺史部,四川地區為益州部。三國末年,魏滅蜀後,分割益州,另置梁州。兩晉和南北朝時期一直沿用梁、益二州建制。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除州、郡制,改益州為劍南道,梁州為山南道。唐玄宗開元23年(公元735年),劍南道又分為劍南西川節度和劍南東川節度,「川」字開始在四川地區區劃名稱中出現。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對州縣大加減並,宋軍滅掉後蜀政權後設置西川路,開寶6年(公元973年),又分設峽西路;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又將西川路和峽西路合並為川峽路;宋真宗咸平4年(公元1001年),將川峽路一分為四,即益州路(後改成都府路),梓州路(後改潼川路)、利州路(州治廣元)、夔州路(州治奉節),合稱為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這就是「四川」一名的由來。元朝在各地設置行中書省,川峽四路全並成四川行中書省,「四川省」名自此問世。明、清時期,四川省建制未變,疆域己達川西高原和涼山地區。民國時期,四川形成軍閥割據局面,行政建制極不統一。1935年,蔣介石勢力進入四川後,把四川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專員區及西康行政督察區;1939年,又將西康督察區和四川的17、18督察區合並為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直到1955年撤銷西康省,將金沙江以東地區劃歸四川,四川省的西部省界最後確定下來。1997年3月,重慶市升格為中央直轄市,並將涪陵、萬縣二市和黔江地區劃歸重慶。劃歸重慶市的土地面積共8.2萬平方公里,人口3002萬。現在的四川省共有21個地區(市、州)轄縣(縣級市、區)128個。
四川為何被稱為「天府之國」
四川被稱為「天府之國」由來已久。這是由於它自身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環境所決定的,主要是歷史上所說的「天府之國」主要是指四川盆地,並不包括現今的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特別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後,成都平原成了「水旱從人,不知飢饉」的「天府之土」,因而,成都平原成了中國歷史上農業和手工業都十分發達的地區,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糧食供給基地和賦稅的主要來源,故稱「天府」。
四川盆地周圍都是崇山峻嶺,交通閉塞,古稱「四塞之國」,在冷兵器時代,它具有易守難攻的特殊戰略地位,因而避免了歷史上很多次戰爭的破壞,得到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這就更有利於它社會經濟的發展。歷史上許多有眼光的戰略家,如張良、諸葛亮等都把四川當作可以立國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關中發生戰亂時,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選列四川成都避亂,當時的成都,在他們眼裡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當然就要被稱為「天府之國」了。
那麼,「天府之國」的名稱到底是怎麼得來的?據考證,「天府」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本是一種官名,其職責是「掌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凡國之玉鎮、大寶藏器焉,若有大祭大喪,則出而陳之,既事而藏之」。可見,「天府」是專門保管國家珍寶、庫藏的一種官史,後人用以來比喻自然條件優越,形勢險固,物產富饒的地方。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是《戰國策?秦策》中記述縱橫家蘇秦對秦惠王說的一段話:「大王之國,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變,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秦末漢初,張良在論證定都關中時說:「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史記?《留侯世家》)。以上說的「天府之國」主要是指關中平原是富庶之地。歷史上最早稱四川為「天府」出自諸葛亮的《隆中對》:「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漢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晉代著名史學家常璩在所著《華陽國志》中稱:蜀沃野千里,號稱「陸海」,早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天府之國」在歷代文人學者筆下逐漸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詞,後來還進入了中學教科書,因而成為家喻戶曉的一條地理常識。
巴山蜀水風光無限四川的地勢與中國的地勢相擬:西高東低。長江自西向東橫貫而過,黃河亦在川西北掛角而去。四川西部被稱為川西高原,是青藏高原的邊緣部分,高寒少雨,地廣人稀;東部為四川盆地,面積達16.2萬平方公里,是著名的中國四大盆地(其他三個盆地分別是: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中最富饒多姿的一個。四川盆地的邊緣由東邊的巫山,南邊的大婁山、大涼山、西邊的邛崍山、岷山、北邊的大巴山、米倉山等連結而成。境內的河流大都從這些山地中流出匯入長江。因大巴山、巫山、大婁山界內屬古代巴國地域,以山地、丘陵為主;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為古蜀地域,四川的主要河流大都從這里經過流入長江,故歷史上習慣於把四川的山水簡稱「巴山蜀水」。
古人說:「天下山水之觀在蜀」,巴山蜀水,絢麗多姿,自古為文人學士所景仰。且盆地四周山脈構造各異,景觀獨特。
盆地東緣山脈——巫山山脈,現屬重慶市地域,中國最大的河流長江自西向東橫切巫山,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壯麗多姿,被稱為中國的山水畫廊。
盆地南緣山脈,指宜賓到奉節的長江以南山地,主要山脈有大婁山、七曜山、武陵山等,是境內峰林、溶洞、槽谷、落水洞,暗河等岩溶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山地。區域內有金佛山、四面山,蜀南竹海風景區、興文石海洞鄉,筠連溶洞,重慶的萬盛石林、武隆溶洞等岩溶地貌景觀。
盆地西緣山脈——龍門山、邛崍山。龍門山是廣元到都江堰市之間、岷江以東許多山脈的總稱,主要山脈有九頂山、茶坪山和龍門山,屬岷山的東南延伸部分,是一條褶皺斷塊山脈,也是四川各時代地層發育最全的山脈。境區內有九峰山、瑩華山風景區,龍池國家森林公園等自然景觀和唐家河自然保護區。龍門山還是岷江和沱江的天然分水嶺。
邛崍山是都江堰市到天全縣一線岷江以西山地的總稱,主要山脈有巴朗山、夾金山和二郎山等,是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天然地理分界線和農業界線:東部為農業區,西部為半農半牧區。這里有冰川分布,生息著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動物,有著名的卧龍、蜂桶寨、喇叭河等自然保護區;有青城山、西嶺雪山、峨眉山、蒙山、夾金山等風景名勝區和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
盆地北緣山脈——米倉山和大巴山,總稱大巴山脈,是秦嶺的東南分支,是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的界山,也是嘉陵江和漢水的分水嶺。大巴山東西綿延500多公里,故有「千里巴?」之稱,是四川盆地北部的天然屏障,它阻止了北方的冷空氣南侵,對四川盆地冬暖春早氣候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區域內有以溶洞景觀為主的諾水河風景區和以奇峰峽谷為主要景觀的光霧山風景名勝區。大巴山還是古代四川通向中原的陸路交通要道,保留至今的還有金牛道、五丁峽、明月峽棧道,以及米倉道、陳倉道等古戰場遺跡。
川西高原山地有大涼山,介於四川盆地與川西南山地之間,是大、小涼山的總稱,是我國東部濕潤亞熱帶氣候和西部干濕交替亞熱帶氣候的分界線,因而東西的動植物區系截然不同,東北坡產大熊貓,有大風頂自然保護區和螺髻山、瀘山等風景名勝區,又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沙魯里山,位於甘孜、涼山州西部,是金沙江和雅礱江的天然分水嶺。主要山脈有雀兒山、索龍山、海子山、木拉山等,南北綿亘500—600公里,向南伸入雲南境內,東西寬200多公里,是四川最長、最寬的山系。這里是四川冰川、湖群最集中的地區,僅理塘至稻城間就有400多個。被譽為「最後的香格里拉」的亞丁自然保護區就在稻城縣境內。
大雪山,位於甘孜州東部,是大渡河和雅礱江的分水嶺,由北向南有黨嶺山、折多山、貢嘎山、紫眉山等,南北延伸400哆公里,是橫斷山系主要山峰之一。貢嗄山主峰海拔7556米,是四川最高的山峰,被稱為「蜀山之王」,也是古冰川發育最完全的山地。著名的貢嗄山風景名勝區,海螺溝冰川公園是中外遊客嚮往之地。大雪山是四川境內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東部西部的地貌、氣候、農業和民族都有很大差別,四川西部的所謂「關內」和「關外」以此山為界。
岷山,位於四川西北部川甘兩省邊境,南北長500多公里。四川境內是岷山的中南段,主要山脈有紅崗山、羊拱山、鷓鴣山、雪寶頂等。岷山中高山湖泊甚多,著名的有九寨溝、黃龍牟尼溝等。另有四姑娘山風景名勝區。還有唐家河、王朗、白河、白水河等6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岷山還是岷江、涪江、白龍江(嘉陵江上源)和黃河支流白河、黑河的分水源地。
四川西部高原山地是紅軍長征走過的地方,現大渡河邊、夾金山脊、大雪山、紅原草地、千里岷山都留下了不少紅軍長征遺跡。因此,中央在松潘川主寺修建了紅軍長征紀念碑園。這里是「重走長征路」旅遊線路最驚險、絕妙的地段。
四川境內河流眾多,有大小河流近千條,主要河流水系有金沙江水系。金沙江是四川同西藏的界河,四川境內的流域面積有20萬平方公里,是一條峽谷型河流,水能資源約占整個長江的43%,流域內的森林蓄積量佔四川的48%。也是省內自然生態保存完好和藏民族風情獨特的地區。其中最大的支流雅礱江,全長1500公里(四川境內1375公里),由於河床狹窄、岸陡谷深,水力資源十分豐富。在攀枝花市境內建成的二灘電站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水力發電站,所形成的二灘水庫是目前四川最大的內陸湖,已成為水上旅遊場地。
岷江水系。岷江發源於岷山弓杠嶺和郎架嶺,全長735公里,也是長江上游最大的一條支流,都江堰以上為上游,水力資源豐富,茂縣、汶川一帶為羌族聚居區;都江堰至樂山為中游,是成都平原主要灌溉水系;樂山至宜賓為下游,以航運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餘條,最大的支流大渡河,全長1150公里,比岷江正流還長415公里,水力資源十分豐富,是四川漂流旅遊的主要河流。還有青衣江,古稱平羌江,沿途多風光名勝,著名的有碧峰峽、中岩風景區及平羌江小三峽等景觀。
沱江水系。沱江又名外江、中江,因《史記》「岷山導江,東別為沱」的記述而得名,沱江上游有綿遠河、石亭江、湔江三個源頭,均發源於幾項山。沱江進入成都平原後,由岷江水系分出的柏條河、青白江於金堂匯入沱江,所以沱江與岷江被稱為「雙生」河流,金堂以上為上游,資中以下為下游,最後在瀘州注入長江,全長702公里。沱江的主要支流有10條,流域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沱江主要流經盆地丘陵地區,是古蜀文化最集中地域之一,主要有廣漢三星堆遺跡,成都附近的三國蜀漢遺跡、資中古城、自貢恐龍、鹽都遺跡等。
嘉陵江水系。嘉陵江古稱閬水、渝水,嘉陵一名出自陝西省西風縣的嘉陵谷。上源有白龍江、西漢水。白龍江發源於四川若外蓋縣的郎木寺,西漢水發源於秦嶺,略陽兩河口以下稱嘉陵江,兩江在昭化匯合,全長1120公里,流域面積16萬平方公里,流經廣元、南充、廣安,到重慶市注入長江。昭化以上為上游,昭化至合川段為中游。嘉陵江支流眾多,最大的兩條是涪江和渠江。涪江發源於岷山雪寶頂,流經綿陽、德陽、遂寧、廣安等川中丘陵地區,全長700公里;渠江發源於大巴山,又稱潛水,流經巴中、達州,至渠縣三匯鎮始稱渠江,全長720公里;兩江均於合川與嘉陵江匯合。嘉陵江是四川水路運輸的主要河流,僅幹流流經的13個縣市的運輸量即佔四川內河航運量的1/4。嘉陵江流域是四川古蜀道遺跡和三國蜀漢遺跡分布最集中的區域,是四川北部和東部的一條重要旅遊線路。
❸ 請問四川省鹽源縣的地理環境和氣候,適合種植香菇嗎
適合的。
四季分明,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全年無霜期201天,平均氣溫12.1℃,最高溫度30.7℃。全縣冬春乾旱,夏秋雨量集中,雨熱同季,日照充足,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典型立體氣候特徵,年均降水量為855.2mm。
❹ 四川攀枝花市有什麼優越的地理環境
比較優越的地理環境,應該就是氣候條件非常的好,所以盛產熱帶水果
❺ 攀枝花地理環境有什麼特點
攀枝花市地處攀西裂谷中南段,具有山高谷深、盆地交錯的恃點,相對高差版3258.5米。河流屬長江水系、境權內有大小河流95條,分屬於金沙江水系、雅礱江水系。是四川通往華南、東南亞沿邊、沿海口岸的最近點,為「南方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商貿物資集散地
❻ 四川自然地理概況
四川地處中國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區的重要結合部,是承接華南華中、連接西南西北、溝通中亞南亞東南亞的重要交匯點和交通走廊。四川氣候總的特點是:區域表現差異顯著,東部冬暖、春旱、夏熱、秋雨、多雲霧、少日照、生長季長,西部則寒冷、冬長、基本無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氣候垂直變化大,氣候類型多,有利於農、林、牧綜合發展;氣象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范圍大,主要是乾旱,暴雨、洪澇和低溫等也經常發生。四川介於東經97°21'—108°33'和北緯26°03'—34°19'之間,位於中國西南腹地,地處長江上游,東西長1075公里,南北寬921公里,東西邊境時差51分鍾。與7個省(區、市)接壤,北連青海、甘肅、陝西,東鄰重慶,南接雲南、貴州,西銜西藏。四川省礦產資源豐富且種類比較齊全,能源、黑色、有色、稀有、貴金屬、 化工、建材等礦產均有分布。已發現各種金屬、非金屬礦產132種,佔全國總數的70%;已探明一定儲量的有94種,佔全國總數的60%,分布在全省大部分地區。有32種礦產保有儲量居全國前5位,其中鈦礦、釩礦、硫鐵礦等7種礦產居全國第一位。釩、鈦具有世界意義,鈦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82%,釩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1/3;天然氣、鋰礦、芒硝等11種礦產居全國第二位;鉑族金屬、鐵礦等5種居全國第三位;煉鎂用白雲岩、輕稀土礦等8種礦產居全國第四位;磷礦居全國第五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1992年12月第16屆會議批准,將中國提名的武陵源、九寨溝、黃龍三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作為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四川就佔了2個。九寨溝、黃龍、樂山大佛、峨眉山、都江堰、青城山、卧龍、四姑娘山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和「人與生物圈」保護網路,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有:樂山大佛——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黃龍——九寨溝、縉雲山、劍門蜀道、蜀南竹海、貢嘎山等。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樂山大佛、杜甫草堂、武侯祠、大足石刻、三星堆遺址等33處。
❼ 四川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四川省位於中國西南腹地,介於東經97°21'~108°33'和北緯26°03'~34°19'之間,地處長江上游,轄區面積48.6萬平方公里,居中國第五位,東西長1075公里,南北寬921公里,東西邊境時差51分鍾。與7個省(區、市)接壤,北連陝西、甘肅、青海,南接雲南、貴州,東鄰重慶,西銜西藏。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區的重要結合部,是承接華南華中、連接西南西北、溝通中亞南亞東南亞的重要交匯點和交通走廊。
四川盆地的面積26萬余平方公里,佔四川行政面積的33%。西依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北近秦嶺,與黃土高原相望,東接湘鄂西山地,南連雲貴高原,盆地北緣米倉山,南緣大婁山,東緣巫山,西緣邛崍山,西北邊緣龍門山,東北邊緣大巴山,西南邊緣大涼山,東南邊緣相望於武陵山。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紅色砂岩和頁岩組成。這兩種岩石極易風化發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豐富的鈣、磷、鉀等營養元素,是中國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國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稱。四川盆地底部面積約16萬平方公里,按其地理差異,又可分為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和川東平行嶺谷三部分。
四川盆地按方位可以細分為川東、川西、川南、川北和川中五部分。
四川河流眾多,以長江水系為主。黃河一小段流經四川西北部,為四川和青海兩省交界,支流包括黑河和白河;長江上游金沙江為四川和西藏、四川和雲南的邊界,在攀枝花流經四川南部,在宜賓流經四川東南部,較大的支流有雅礱江、岷江、大渡河、理塘河、沱江、嘉陵江、赤水河。
四川主要的湖泊有邛海、瀘沽湖和馬湖。
四川氣候總的特點是:區域表現差異顯著,東部冬暖、春旱、夏熱、秋雨、多雲霧、少日照、生長季長,西部則寒冷、冬長、基本無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氣候垂直變化大,氣候類型多,有利於農、林、牧綜合發展;氣象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范圍大,主要是乾旱,暴雨、洪澇和低溫等也經常發生。
四川盆地的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即四川盆地及周圍山地。該區全年溫暖濕潤,年均溫16~18℃,日溫≥10℃的持續期240~280天,積溫達到4000~6000℃,氣溫日較差小,年較差大,冬暖夏熱,無霜期230~340天。盆地雲量多,晴天少,2013年日照時間較短,僅為1000~1400小時,比同緯度的長江流域下游地區少600~800小時。雨量充沛,年降水量達1000~1200毫米。
川西南山地亞熱帶半濕潤氣候區。該區2013年氣溫較高,年均溫12~20℃,年較差小,日較差大,早寒午暖,四季不明顯,但干濕季分明。降水量較少,2013年有7個月為旱季,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90%集中在5~10月。雲量少,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年日照多為2000~2600小時。其河谷地區受焚風影響形成典型的乾熱河谷氣候,山地形成顯著的立體氣候。
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氣候區。該區海拔高差大,氣候立體變化明顯,從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現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亞寒帶、寒帶和永凍帶。總體上以寒溫帶氣候為主,河谷乾暖,山地冷濕,冬寒夏涼,水熱不足,年均溫4~12℃,年降水量500~900毫米。天氣晴朗,日照充足,年日照1600~2600小時。
❽ 四川的地理環境
四川位於中國大陸地勢三大階梯中的第一級和第二級,即處於第一級青藏高原和第二級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帶,高低懸殊,西高東低的特點特別明顯。西部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東部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間。全省可分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區、川西北丘狀高原山地區、川西南山地區、米倉山大巴山中山區五大部分。
四川地貌復雜,以山地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種地貌類型,分別佔全省面積的74.2%、10.3%、8.2%、7.3%。土壤類型豐富,共有25個土類、63個亞類、137個土屬、380個土種,土類和亞類數分別佔全國總數的43.48%和32.60%。
川西高原
川西高原為青藏高原東南緣和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兩部分。川西高原與成都平原的分界線是雅安的邛崍山脈,山脈以西便是川西高原。川西北高原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分為丘狀高原和高平原。丘谷相間,谷寬丘圓,排列稀疏,廣布沼澤。川西山地西北高、東南低。根據切割深淺可分為高山原和高山峽谷區。川西高原上群山爭雄、江河奔流,長江的源頭及主要支流在這里孕育古老與神秘的文明。其中貢嘎山是四川省最高點,海拔7556米。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由連結的山脈環繞而成,位於中國大西部東緣中段,長江上游,囊括四川中東部和重慶大部,是川渝的主體區域,人口稠密,城鎮密布。
四川盆地的面積26萬余平方公里,佔四川行政面積的33%。西依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北近秦嶺,與黃土高原相望,東接湘鄂西山地,南連雲貴高原,盆地北緣米倉山,南緣大婁山,東緣巫山,西緣邛崍山,西北邊緣龍門山,東北邊緣大巴山,西南邊緣大涼山,東南邊緣相望於武陵山。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紅色砂岩和頁岩組成。這兩種岩石極易風化發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豐富的鈣、磷、鉀等營養元素,是中國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國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稱。四川盆地底部面積約16萬平方公里,按其地理差異,又可分為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和川東平行嶺谷三部分。
四川盆地按方位可以細分為川東、川西、川南、川北和川中五部分。
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川西平原)、又稱盆西平原,為中國西南最大平原、河網稠密地區之一,中國最大芒硝產地,位於四川盆地西部。廣義的成都平原介於龍泉山、龍門山、邛崍山之間,北起江油,南到樂山五通橋,包括北部綿陽、江油、安縣間的涪江沖積平原,中部岷江、沱江沖積平原,南部青衣江、大渡河沖積平原等。三平原之間有丘陵台地分布,總面積近23000平方公里。狹義的成都平原僅指灌縣、綿竹、羅江、金堂、新津、邛崍六地為邊界的岷江、沱江沖積平原,面積8000平方公里,是構成川西平原的主體部分。因成都市位於平原中央故稱成都平原。 四川河流眾多,以長江水系為主。黃河一小段流經四川西北部,為四川和青海兩省交界,支流包括黑河和白河;長江上游金沙江為四川和西藏、四川和雲南的邊界,在攀枝花流經四川南部,在宜賓流經四川東南部,較大的支流有雅礱江、岷江、大渡河、理塘河、沱江、嘉陵江、赤水河。
四川主要的湖泊有邛海、瀘沽湖和馬湖,水域面積均不超過1平方公里。 四川氣候總的特點是:區域表現差異顯著,東部冬暖、春旱、夏熱、秋雨、多雲霧、少日照、生長季長,西部則寒冷、冬長、基本無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氣候垂直變化大,氣候類型多,有利於農、林、牧綜合發展;氣象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范圍大,主要是乾旱,暴雨、洪澇和低溫等也經常發生。
一、日溫≥10℃的持續期240~280天,積溫達到4000~6000℃,氣溫日較差小,年較差大,冬暖夏熱,無霜期230~340天。盆地雲量多,晴天少,2013年日照時間較短,僅為1000~1400小時,比同緯度的長江流域下游地區少600~800小時。雨量充沛,年降水量達1000~1200毫米。
二、川西南山地亞熱帶半濕潤氣候區。該區2013年氣溫較高,年均溫12~20℃,年較差小,日較差大,早寒午暖,四季不明顯,但干濕季分明。降水量較少,2013年有7個月為旱季,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90%集中在5~10月。雲量少,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年日照多為2000~2600小時。其河谷地區受焚風影響形成典型的乾熱河谷氣候,山地形成顯著的立體氣候。
三、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氣候區。該區海拔高差大,氣候立體變化明顯,從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現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亞寒帶、寒帶和永凍帶。總體上以寒溫帶氣候為主,河谷乾暖,山地冷濕,冬寒夏涼,水熱不足,年均溫4~12℃,年降水量500~900毫米。天氣晴朗,日照充足,年日照1600~2600小時。
❾ 格薩拉生態旅遊區的地理環境
格薩拉生態旅遊區幅員面積594.23KM,境內植被多樣、生物豐富。主要自然景觀以萬畝杜鵑、原始森林、天然園林、大地盆景以及鬼斧神工的天坑地漏、瑰麗多姿的天堂石林、奇幻百出的地下溶洞、連綿起伏的高山草甸為主,加上多民族的文化風情、優美的傳奇故事,以奇偉瑰麗的生態群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集生態旅遊、文化觀光、獵奇探險、民俗大觀於一體,構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態旅遊、文化旅遊勝境。
2001年,此地已列入鹽邊縣旅遊發展規劃,作為生態旅遊區進行開發,2003年6月,作為全市旅遊重點開發項目,市旅遊局已與四川省旅遊規劃設計研究所簽訂規劃合同,預計於2004年開始高起點、高標准、大規模地開發建設。
彝語「格薩拉」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天堂」。俗稱:最好玩的地方。格薩拉生態旅遊區區位優勢明顯, 交通狀況較為便利,地處攀枝花鹽邊縣與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的交界處,省道216線由南向北經岩口鄉縱貫全區。從岩口鄉向西有一條通往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的機耕道。岩口鄉政府駐地向東南至攀枝花市118km,距二灘水庫湖面36km;北距瀘沽湖116km,較經西昌至瀘沽湖的距離縮短了近89km。從區位條件上看,格薩拉生態旅遊區不僅可成為攀西大裂谷風景區的旅遊支撐中心,而且還可成為攀枝花至瀘沽湖旅遊精品線上的重要旅遊支撐點。作為攀西大裂谷旅遊區重要的組成部分,格薩拉生態旅遊區擁有類型多樣、特色鮮明、品位極高的自然生態旅遊資源。同時該區域也是彝族聚集居區,具有濃郁的彝族風情。生態旅遊區內地形復雜,山高谷深,植被豐茂,生物多樣性明顯,野生動植物種類豐富,特別是萬畝
杜鵑、盤松竹林、高山草甸和彝族風情等巧妙組合,構成了一幅幅奇異的大裂谷風光畫卷。再加上驚心動魄、千姿百態的地質奇觀和天坑地漏群,幽靜的原始森林以及彝族村寨、古老傳說等人文資源,充分顯現出格薩拉生態旅遊區獨具魅力的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旅遊價值。 格薩拉生態旅遊區具有亞熱帶立體氣候特點,由於岩上和岩下地區相對高差較大,垂直地帶性氣候變化明顯。
岩上地區為中溫帶和北溫帶氣候。年平均氣溫為9.0-11.2℃,最熱月(6-7月)平均氣溫為15.0-17.1℃;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0.6-2.8℃。岩上地區是鹽邊縣的多雨地帶,年降雨量1600mm左右,年蒸發量為600-700mm,是夏季避暑、冬季賞雪的好去處。 岩下地區為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和南溫帶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1.8-17.3℃,最熱月(6-7月)平均氣溫為17.7-23.0℃;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3.3-8.6℃。年降雨量1480-1500mm左右,年蒸發量為800-1100mm。旅遊區內河流屬金沙江支流雅礱江水系。由於地處碳酸鹽岩地區,暗河發育,其中岩口暗河長約15km,形成了一個集水量達4000萬立方米的巨大地下水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