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地理環境的脆弱性表現

地理環境的脆弱性表現

發布時間: 2021-03-10 02:48:47

⑴ 區域地質環境脆弱性分布總體特徵

根據地質環境脆弱度數值,將區域地質環境脆弱程度劃分為6個等級:微度脆弱、輕微度脆弱、輕度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和極度脆弱。各級脆弱度面積與所佔比例如表3–5所示,全國區域地質環境脆弱性分布圖如圖3–11所示。總的來看,我國區域地質環境脆弱性分布具有以下特徵:

表3-5 全國區域地質環境脆弱性分布情況

圖3-11 全國區域地質環境脆弱性分布圖

(1)總體脆弱是我國地質環境的突出特徵。根據區域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結果,重度脆弱和極度脆弱區面積達105.4×104km2,占我國國土面積的11.4%;中度脆弱區面積達181.1×104km2,佔19.6%。中度脆弱—極度脆弱區面積約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3,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所依託的自然基礎的基本特徵之一。地質環境總體脆弱,這一基本特徵是由我國所處的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地質構造所決定的。自然地理方面,我國地勢落差顯著,山地丘陵多,陸地最高與最低高程落差達9000m,山地丘陵佔全國面積的43.2%;地質構造方面,我國位於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的交匯處,構造活動和地震活動活躍,VII度及以上地震烈度區面積佔全國面積的32.5%[29]

(2)我國區域地質環境脆弱程度呈現西北高東南低、西南高東北低的總體格局。大致以賀蘭山—六盤山—邛崍山—烏蒙山一線為界,此線以西地區地質環境脆弱程度高,集中分布了主要的重度脆弱和極度脆弱區;此線以東地區地質環境脆弱程度低,集中分布了主要的微度脆弱和輕微度脆弱區(圖3–11)。地質環境脆弱性空間格局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具有框架性的制約作用。利於承納人類耕作、居住與建築活動的較理想的地質環境區,主要集中在賀蘭山—六盤山—邛崍山—烏蒙山一線以東地區。該線以西的廣大地區,分布著大面積的人類活動不適宜區,北部是土地沙漠化的重災區,中南部或者是大江大河發源的高山峻嶺區或者是地質災害、水土流失的高易發區。我國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需順應區域地質環境脆弱性分布的空間特徵,以降低國土空間開發的地質環境風險和經濟成本。

(3)成片分布低脆弱區中含有脆弱程度高的斑塊,成片分布高脆弱區中含有脆弱程度低的斑塊。例如,在微度脆弱和輕微度脆弱的鄂爾多斯盆地與華北平原之間,分布有狹長的中度脆弱—重度脆弱的太行山脈地帶,存在著發生強震活動和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潛在風險,對於區域經濟發展和國土空間開發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在中度脆弱—重度脆弱的天山與准噶爾盆地之間,零星分布著一些輕微度脆弱的區域,這些區域為新疆推進工業化、城鎮化提供了寶貴的國土空間,應加倍珍惜和科學利用。

⑵ 我國生態環境的脆弱性表現有哪些

生態環境脆弱性的概念有很多種,也不統一(隨便查點期刊文章看看就明白了).有人對脆弱生態環境的概念做了總結,認為目前存在3種理解和認識:
第1種是以自然屬性或生態方面的變化類型和程度來定義的,認為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被打亂,超過了彈性自調節的「閥值」並由此導致反饋機制的破壞,系統發生了不可逆變化,從而失去恢復能力的生態環境,稱為「脆弱生態環境」.
第2種理解屬自然(地學)一(狹義)人文理解,認為當生態系統發生了變化,以至於影響當前或近期人類的生存和自然資源利用時稱為「脆弱生態環境」.這種理解把人地關系系統視為一個靜態的、封閉的系統,從中去探求系統內部的自然因素和人文條件的變化及其後果.

3種理解,屬廣義的人文理解的范疇.它認為當生態環境退化超過了在現有社會經濟和技術水平下能長期維持目前人類利用和發展的水平時,稱為脆弱生態環境,也
就是在保持和增大人類利用環境的程度和規模的條件下,可以通過經濟、技術改革和調整,也可以靠外來資源和向外輸出來緩解環境退化和資源耗竭.
最明
顯也是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和結果就是土地退化,脆弱生態環境的出現,可以說都是由於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比如,土地荒漠化,沙化,鹽漬化,水土流
失,森林植被減少,這些結果都跟人類的土地利用方式有關.你還記得1998年的長江大洪水吧,原因可以從中得到揭示,也直接導致我們國家從此後的退耕還林
還草工程的實施.再比如,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西南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區等,都是屬於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

⑶ 環境脆弱性評價方法

基於對環境脆弱性內涵的界定,相關學者先後構建了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總的來說,當前所建的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單一類型區域的指標體系和綜合性指標體系[13]。單一類型區域的指標體系通常是針對特定地理背景而建立的,結構簡單,針對性強,具有區域性特點,能夠根據區域特點確定導致區域環境脆弱的關鍵因子。綜合性指標體系既考慮環境系統內在功能與結構的特點,又考慮環境系統與外界之間的聯系,選取的指標比較全面,能夠反映環境脆弱性的自然狀況、社會發展狀況、經濟發展狀況等方面。現有綜合性評價指標體系可概括以下3種類型:成因及結果表現指標體系,在體現導致環境脆弱性主要因素的同時,其結果表現指標可以修正成因指標之間的地區性差異,使評價結果更具有地區間的可比性;「壓力—狀態—響應」指標體系,採用壓力與狀態指標描述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壓力以及在這種壓力下資源與環境的質量狀況和社會經濟狀況採用響應指標描述社會各個層次對造成環境脆弱壓力的響應;多系統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系統論的觀點分析環境系統及其子系統的特點,綜合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氣候資源、社會經濟等子系統脆弱因子,篩選指標,確定指標體系,能夠全面地反映出區域環境的脆弱性。

李鶴等歸納和分析了目前脆弱性評價研究中運用的主要方法。根據脆弱評價的思路將脆弱性評價方法分為5類:綜合指數法、脆弱性函數模型評價法、模糊物元評價法和危險度分析[14]。綜合指數法是從脆弱性表現特徵、發生原因等方面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利用數學方法綜合成脆弱性指數,表示評價單元的脆弱性程度,是目前脆弱性評價中較常用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簡單、容易操作。脆弱性函數模型評價法基於對脆弱性的理解,首先對脆弱性的各構成要素進行定量評價,然後從脆弱性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出發,建立脆弱性評價模型。該方法與脆弱性內涵對應較強,能夠體現脆弱性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但目前關於脆弱性的概念、構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關系尚無統一的認識,並且脆弱性構成要素的定量表達較困難,使得該評價方法進展較為緩慢。模糊物元評價法是通過計算各研究區域與一個選定參照狀態(脆弱性最高或最低)的相似程度來判別各研究區域的相對脆弱程度。該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原始變數的信息,缺點在於對參照單元的界定缺乏科學合理的方法,評價結果對參照單元選取標準的變化十分敏感,並且評價結果反映出的信息量較少,只能反映各研究區域脆弱性的相對大小,難以反映脆弱性空間差異的決定因素及脆弱性特徵等方面的信息。危險度分析方法計算研究單元各變數現狀矢量值與自然狀態下各變數矢量值之間的歐氏距離,認為距離越大系統越脆弱,越容易使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發生徹底的改變。該方法多用於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反映系統偏離自然狀態的程度和研究單元的生態危險程度。不足之處是忽視了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改善的促進作用以及自然狀態的不確定性,沒有確定的脆弱性閾值。

隨著GIS、融合技術及非線性方法等新方法的引入,環境脆弱性評價將可能出現新的方法。藉助GIS技術,可以實現在同一個平台下表徵出多種途徑和探測手段能夠獲取的定性和非定性數據,利用空間疊加分析的強大功能提取出有用信息,闡述各種數據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可以揭示自然環境要素間內在聯系及演變規律。GIS技術與各種數學模型的結合將是環境脆弱性評價研究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關於地質環境脆弱性的研究尚不多見。近年來,有學者先後對地質環境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做了一些探索,提出了地質環境生態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農業地質環境質量評價指標、區域地質環境可持續利用評價體系、國土資源與地質環境健康指數等評價框架或方法[15~18]。總的看來,地質環境脆弱性的研究多偏重於定性評價,定量評價理論與方法尚處在探索階段,距離應用還有很大差距。

⑷  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

1.評價指標與權重的選取

(1)評價因子選取

將生態環境因子劃分為三大類,即生態系統與生境現狀、人類生存安全度和生態經濟。生態系統與生境現狀包括氣象條件,水資源條件,地貌條件,植被與生境條件等4項工級指標、12項Ⅱ級指標與5項Ⅲ級指標。人類生存安全度包括自然災害,環境污染與土地負荷3項Ⅰ級指標、9項Ⅱ級指標和2項Ⅲ級指標。生態經濟包括土地生產力和生態經濟2項工級指標、10項Ⅱ級指標、5項Ⅲ級指標。共計有9項I級指標、31項Ⅱ級指標、12項Ⅲ級指標(Ⅲ級指標不參與最終計算,只幫助確定Ⅱ級指標的取值)。

(2)評價指標選取

要將這些不同量綱的指標進行評價須對其進行初值化與標准化。初值化是將指標值與國家評價指標體系或全國自然—社會—經濟體系現狀對比,賦予指標值1~10的分值。一般視5~6為正常值(多為豫中平原取值),分值愈大意味著該指標對生態質量的正面影響愈大,分值愈少意味著該指標對生態質量的負面影響愈大。

(3)評價權重選取

聘請15位相關專業的專家對31項Ⅱ級指標、9項Ⅰ級指標運用層次分析法(AHP)求權值。先確定在Ⅱ級指標、Ⅰ級指標內相對權值,再確定I級指標間相對權值。

2.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判

(1)生態因子的取值單位、初值化標准和權值及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計算

年均降雨量初值取1~10分;≤50 mm/a為1;>2000 mm/a為10;中值(5.5)取600~650 mm/a。

≥10℃年積溫初值取1~10分;≤1000℃為1;>10000℃為10;中值(5.5)取4700~4800℃。

乾燥度初值取1~9分;K≥16為1;K<0.8為9;中值(5.5)取1.1~1.4。

徑流深初值取1~10分;≤10 mm/a為1;>1000 mm/a為10;中值(5.5)取150mm/a。

淺層地下水富水性初值取1~10分,淡水≤1 t/(h·m)為3,≥50 t/h·m為10。

灌溉面積比初值取1~10分;≤10%為1;100%為10;中值(5.5)取50%。

地貌類型初值5~8;亞高山(≥1800 m,多為自然保護區);低山與丘陵(坡度平均<25°,多為宜林宜草區)和傾斜平原(100~200 m,多為良好農耕區)取8;中山(≥1000 m,平均坡度≥250,但植被多較好)取7;平原取6;洪澇威脅平原與缺水劣地台

初值取2~9;坡度分≥550、55°、35°、25°、15°、6°、2°、0.004、坡度與切割度0.0002、0.0001和<0.0001共11個等級,以懸崖急陡坡和低窪地為差,取值2~4;以6~0.0002為佳,取值7~9;≥2°的坡地切割嚴重區分值比同等坡度降1。

地震烈度烈度區劃≥X度取3分;<V度取9分;余值內插。

旱澇頻度 輕旱<50%,中旱50%~60%,重旱60%~70%,嚴重乾旱≥70%;輕澇<30%,中澇30%~50%,重澇50%~70%,嚴重澇≥70%。嚴重旱澇區(豫北)取3分;重旱嚴重澇區(豫東)取4分;嚴重旱輕澇(豫北山地)、中旱嚴重澇(淮北)取5分;重旱輕澇(豫西北淺山區)和中旱重澇區(南陽盆地)取6分;中旱中澇區(大別山北坡)取7;輕旱輕澇區(伏牛山、大別山腹地)取8分。

洪水威脅程度黃淮江海平原洪水威脅區為1~4分;平原中微高地取5分;傾斜平原取5~7分;山區谷地取3~5分;坡地取5~7分。

其他自然災害主要指地質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礦井瓦斯與突水等災害高發區取3~4分;輕發區取5~6分;無發生區取8分。地取5。

水域與濕地面積比(r)以≤1%為1分;100%為10分;中值(5.5)取面積比為20%~25%。

森林覆蓋率(β)以≤2%為1分;≥80%者為10分;中值(5.5)的覆蓋率為10%~12%。

建設用地面積比(α)以≥20%為1分;<2%為10分;中值(5.5)取12%。

土壤侵蝕與土地退化 以毀壞型劇烈侵蝕(≥15000 t/(a.km2)為1分;抗蝕年限≥1000 a,侵蝕量<500 t/(a·km2)為10分;余者內插。參照年沙暴日數,土地沙漠化類型和鹽漬化程度酌情扣分。

土壤母質以花崗岩、壤土類為佳,取8分;其他火成岩、變質岩、黃土取7分;黏性與沙性土分別取6與5分;碳酸鹽岩、碎屑岩、泥礫與沙礫取5~4分。

土壤有機質有機質含量≤0.6%為1分;>6%為10分;中值(5.5)取2%~2.5%。

土壤速效 N、P、K含量 鹼解氮150×10-6~30×10-6取8~3分;速效磷40×10-6~3×10-6取8~3分;速效鉀200×10-6~50×10-6取8~4分。

單位土地第一產業增加值每平方公里增加值200萬~5萬元,取值8~2分;中值(5)取80萬~100萬元。

人口密度 密度1000~100人/km2,取值1~10分;中值(5.5)取500人/km2

人均耕地 人均耕地0.333 hm2(5畝)至0.0667 hm2(1畝)取值10~1分;中值(5.5)取0.12 hm2(1.8畝)。

排污強度萬元GDP排污水數,≥100 t/萬元為1分;零排放為10分;中值(5.5)取50t萬/元。

地表水質等級超V類水取1分;Ⅲ類水取6分;工類水取10分;余者內插。

農葯化肥施用強度 化肥≤0.05 t/hm2.a為10分;>1.4 t/hm2.a為1分;余者內插。農葯零施用為10分。≥0.04 t/hm2.a為1分,余者內插。

非農業人口比例無農業人口為8分;農業人口100%為5分;余者內插。

第一產業GDP貢獻值GDP貢獻率為100%取8分;無取5分;余者內插。

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均純收入>3000元取8分;<1000元取1分;余者內插。

義務教育普及率達100%者取10分;<70%取1分;余者內插。

醫療條件萬人醫生(或病床)≥60個取10分;無醫生(病床)取1分;余者內插。

農林水與文教衛生投入強度 綜合投入>1000元/人年·公頃取10分;≤20元/人年·公頃者取1分;余者內插。

(2)評價地域的綜合得分

取得各指標標准化值與權值後即可用公式法計算其最終得分值。分值介於0~1之間,分值愈大其生態環境狀況愈好,分值愈少其生態環境狀況愈差。再用1減去指標綜合分值即為該地域的生態環境脆弱性指數 G。該系數的含義為數值愈大生態環境脆弱性越強,具景觀衰落、生態質量惡化趨勢;數值愈小生態環境脆弱性越低,生態系統處於良性循環狀況(表12.1.1)。

表12.1.1河南省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計算表

G值的求法為

續表

遙感·河南省國土資源綜合調查與評價

應說明的是,因省內

之值為1.033,接近於1。因此,計算各區脆弱性時實際是用的簡化式,即

3.生態環境脆弱性分析

生態環境脆弱性指數劃分。G≤0.4為生態輕度脆弱區;G=0.4~0.5為生態中度脆弱區;G=0.5~0.65為生態強度脆弱區;G≥0.65為生態極強脆弱區。全省平均生態環境脆弱指數為0.535,屬生態環境脆弱區。符合生態質量良好,輕度脆弱的僅6個縣區(商城、羅山、信陽、固始、桐柏、內鄉)。符合生態環境中度脆弱的有36個縣區,其中有8個縣區(新縣、潢川、正陽、確山、遂平、魯山、南召、襄城)G值在0.4~0.45之間,生態質量尚差強人意。屬生態環境強度脆弱的有71個縣區,其中有12個縣區(澠池、義馬、新密、安陽縣、新鄉縣、衛輝、滑縣、長垣、南樂、濮陽縣、濟源市)生態環境脆弱指數大於0.6,接近極強脆弱區指標(表12.1.2)。

表12.1.2河南省生態環境脆弱性情況表

續表

⑸ 地質環境脆弱性內涵與特徵

地質環境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所依託的由岩、土及包含於其中的水、油、氣等自然要素組成的地殼表層地質系統。在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下,我們人類所處的地質環境不斷發生著變化,並與社會經濟之間形成了互為影響的動態平衡。人們通常說一個地區地質環境脆弱,往往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指地質環境先天條件惡劣,如地勢險峻、地質災害頻發、水資源貧乏等,不適宜經濟社會生存與發展;第二層含義是指地質環境對外界因素影響反應敏感、穩定性差,易於發生不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甚至對經濟社會產生毀滅性的破壞。所以,脆弱性應是地質環境本身所具有的屬性,而這一屬性是相對於經濟社會而言的。地質環境對經濟社會所產生的制約作用和不良影響根源在於其所具有的脆弱性。按照Füssel的脆弱性分類,地質環境脆弱性屬於內在的、自然的環境脆弱性。

基於上述理解,我們將地質環境脆弱性定義為地質環境本身所固有的、先天的不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和外界干擾下易於對經濟社會產生負面影響的程度。首先,脆弱性是地質環境的固有屬性,具有客觀性;其次,地質環境對外界干擾或脅迫具有敏感性,易於產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或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質量降低等地質環境問題;最後,地質環境脆弱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地質環境安全性的另一面,地質環境脆弱程度越高,經濟社會為保障地質環境安全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就越大。

地質環境脆弱性的外在表現,可歸納為:①環境容量小,生態承載力低,當人類活動強度超過其承載力時容易引起環境惡化、生態退化;②抵禦外界干擾能力差,在外界干擾時極易發生物理、化學或生物過程平衡失衡,引發環境突變;③敏感性高,穩定性差,對外界干擾表現出較大的敏感性;④自我恢復能力差,在外界干擾打破其平衡後,往往難易恢復其原先所具有的功能。

⑹ 【高中地理】什麼叫生態環境脆弱做題時怎麼判斷這個地方是不是生態環境脆弱

生態環境脆弱性的概念有很多種,也不統一(隨便查點期刊文章看看就明白了)。有人對脆弱生態環境的概念做了總結,認為目前存在3種理解和認識:
第1種是以自然屬性或生態方面的變化類型和程度來定義的,認為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被打亂,超過了彈性自調節的「閥值」並由此導致反饋機制的破壞,系統發生了不可逆變化,從而失去恢復能力的生態環境,稱為「脆弱生態環境」。
第2種理解屬自然(地學)一(狹義)人文理解,認為當生態系統發生了變化,以至於影響當前或近期人類的生存和自然資源利用時稱為「脆弱生態環境」。這種理解把人地關系系統視為一個靜態的、封閉的系統,從中去探求系統內部的自然因素和人文條件的變化及其後果。
第3種理解,屬廣義的人文理解的范疇。它認為當生態環境退化超過了在現有社會經濟和技術水平下能長期維持目前人類利用和發展的水平時,稱為脆弱生態環境,也就是在保持和增大人類利用環境的程度和規模的條件下,可以通過經濟、技術改革和調整,也可以靠外來資源和向外輸出來緩解環境退化和資源耗竭。

最明顯也是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和結果就是土地退化,脆弱生態環境的出現,可以說都是由於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比如,土地荒漠化,沙化,鹽漬化,水土流失,森林植被減少,這些結果都跟人類的土地利用方式有關。你還記得1998年的長江大洪水吧,原因可以從中得到揭示,也直接導致我們國家從此後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再比如,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西南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區等,都是屬於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

⑺ 生態環境脆弱性從哪幾個方面分析

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是生態環境的修復能力;二是自然環境惡劣程度,生物多樣性、生物更新能力;三是生態系統脆弱性;生態位豐富度;四是環境容量

⑻ 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脆弱性的表現及原因

熱帶雨林生態是脆弱的。雨林中土壤貧瘠,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因此地上植被成為雨林系統中最主要也是最關鍵的部位,而這又正是最容易遭受人類破壞的部分,雨林植被一旦被毀,養分遭受強烈淋洗很快喪失,地表植物很難恢復,整個生態系統就會陷於崩潰。

人類的開發是導致雨林被毀的直接原因。以亞馬孫地區為例子,其人類活動主要包括過度焚耕開墾、大規模的農場和牧場開發、商業性木材採伐、采礦水利和公路建設。


(8)地理環境的脆弱性表現擴展閱讀:

形成條件

在溫暖多雨的熱帶自然形成的、富有厚莖藤本、木質和草質附生植物的常綠森林生物群落。優越而穩定的環境為數以萬計的生物種類提供最佳生存和發展條件。熱帶雨林主要生長在年平均溫度24℃以上,或者最冷月平均溫度18℃以上的熱帶潮濕低地。白天溫度一般在30℃左右,夜間約20℃。

從氣候類型來說,熱帶雨林氣候、熱帶海洋性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下皆可形成一定量的熱帶雨林,而以熱帶雨林氣候下形成的熱帶雨林最為典型。

因為熱帶雨林的形成條件是高溫多雨,除赤道地區滿足條件外,還有非地帶性因素:

馬達加斯加島東側的熱帶雨林成因是:東側位於迎風坡,東南信風帶來的豐沛降水;莫三比克暖流增溫增濕。

中國西南部和中南半島的熱帶季雨林成因是:來自北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和西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帶來的降水。

⑼ 熱帶雨林的脆弱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主要有機物質儲存在樹木體內,土壤中的營養物質非常少,土壤十分貧瘠。一旦熱帶雨林被砍伐,就會出現嚴重的水土流失,整個生態系統就會崩潰。因此熱帶雨林生態系統是很脆弱的生態系統。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