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川過年風俗與地理環境
『壹』 吳川過年風俗知多少 做齋頭吃「包生」
過年又叫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過年各地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我們通過吳川過年習俗了解湛江過年的風土人情。
灶頭。(網路圖片)
風俗之一 小年晚祭灶君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但吳川人過春節,從臘月廿四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算結束。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吳川人稱小年晚。過去風俗,小年晚送灶君老爺上天,俗稱「送灶君」。《梅菉志》載:「臘月二十四為小年晚,祀灶用爆竹糖丸。」相傳灶君是奉玉帝之命,到人間看管善惡,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平安。他每天把看管的家庭發生的一切事情都記錄下來,到每年的臘月二十四便把記錄帶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報。再由玉皇大帝定斷,確定賞罰:功多者,三年後降福壽;過多者,三年後降災禍。但灶君善良,是個大老粗。人們為了討好他,便用豐富的雞、肉、酒等供品,讓他吃個飽,以便他在玉帝面前說好話。還要在灶膛里放兩根甘蔗,代表上天的路。祭品中還有兩碗糖丸,意思是糊住灶君的嘴,不讓他亂說。
新中國成立後,移風易俗,祭灶的風俗在吳川城鄉消失了。但因是小年晚,不少家庭還是加點菜,餐桌上的菜餚便比平時豐盛了很多。
『貳』 春節習俗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1.北方小來年臘月二十源三,南方臘月二十四。
2.北方除夕夜守歲,南方圍爐。
3.北方初一吃餃子,南方做年糕吃湯圓。
4.北方初二吃混沌面條,南方吃開年飯。
5.北方初五開鋪放鞭炮,南方派利是。
年三十除夕,家家團聚吃年夜飯。北方人離不開水餃,南方人不能沒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諧音「年高」,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年夜飯的餃子各有講究:北京人講實惠,肉多菜少;天津人喜歡拌水餡;東北人將肉剁碎後,用高湯浸泡後再包。
吃年糕也不同:北方人習慣做白年糕,塞北城鄉做的是黃米糕,江南一帶有水流磨年糕,西南少數民族吃糯米粑粑,台灣同胞則吃紅龜糕。
『叄』 春節風俗、習俗與地理的關系
春節習俗分為北方和南方,北方人一般到了春節的時候都是以麵食為主的,因為北方內寒冷的緣故再加容上因為春節距離現在已經有幾千年的時間更替了。有多少個王朝更替,以前在古代的時候北方人基本上都是以游牧民族為主所以因為他們長期生活在北方當時他們還是以原始的打獵為主沒有米飯,所以只能通過打獵來謀生比如說吃兔子豬肉羊肉等。後面到了漢朝漢武帝時期流行聯姻的這個政策所以有很多的南方人大量遷徙到北方去,因為北方人少,當時南方也是比較流行吃米面的,南方人到了北方去因為當地環境的緣故,後面就慢慢的演變成吃饅頭和面條了。
『肆』 吳川的春節習俗與其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吳川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和全國各地一樣,吳川春節這天也一樣家家戶張燈結綵,貼「年紅」(春聯、橫批、門神、年畫),掛年桔,擺年糕,穿新衣,派砸(壓)歲錢,室內外煥然一新,充滿喜慶氣氛。
改革開放以來,舊歷年廿九、三十晚,吳川人還喜歡逛花市,買年桔鮮花回家擺放,還買帶葉的整條甘蔗、各種水果、新鮮蔬菜過年,其中甘蔗有「節節高升節節甜」的意思,生菜寓意「生財」,大蒜表示「合想合算」,薯類暗示「好仕途」,生蔥寓意「聰明」,芹菜表示「勤懇」。
除傳統的炸煎堆、炊年糕砸(壓)年外,由於受省港風氣影響,二十多年前,吳川還流行炸油角過年,三、五個親友圍在一起一邊捏制和炸油角,一邊看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既增進親情,又可分享自己親手炮製的美味點心,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可惜此景不再,現在人們講究健康,很少炸制和食用油膩熱氣的油角了,但炸煎堆現在農村仍有。
新年初一從零時起直至天明,各家都燃放炮仗迎春賀年。大家燒炮暗中斗長短、斗聲音大小,門口燒炮留下的紙屑看誰家的又多又紅。
春節早上一起床,父母除為小孩穿戴好又長又闊全新的衣褲鞋帽外(小孩長得快,衣服又長又闊可多穿一年半載),自己也穿上整潔的衣裝。春節早上年輕的要向長輩恭喜拜年,年長的要向小孩派「利是」。有人吃湯圓、糖水包,寓全家團圓、生活甜蜜之意。有人早餐或整天吃素,不殺生,不倒水,不掃地,以示修心積福和免使財氣外流。
從初二至初十都很熱鬧,人們互相賀年,互送煎堆、年糕、狀元糕,給親友的小孩派紅包、送「利是」,因而春節是小孩零錢最多、最富有、最快樂的時光。他們會在父母過問和收回前大方地「支配」自己的砸(壓)歲錢和「利是」。
初二「開年」,切年糕,宰雞,還要買鮮活的鯉魚來拜神祭祖先;
初三「赤口」,清早燒炮仗,掃除污穢,還有人寫「題破赤口」的紅紙條貼在門上,認為可以避免是非口舌;
初四接灶君回位(在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晚已送灶神回天);
初五、六,一般商店開門做生意;
初七「人日」,清早燒炮仗,宰雞拜神;
初八或初十開始「開燈」和游神。「開燈」是生男孩的人家,在祠堂、土地廟或神廟里燃掛花燈,有人還做燈酒,請親友來慶賀。游神是抬著菩薩神像,舉大旗,打鑼鼓,舞獅舞龍,穿街過巷,各家焚香,擺三牲叩拜,叫「擺盅」。晚上游神,各家都派人提燈籠參加遊行,叫游燈。
初十至十五各村都有人輪流做「齋頭」,請菩薩入屋敬拜。這是難得的榮耀,因而做「齋頭」的都傾盡所能,大擺酒席廣宴親朋,以祈幫福幫運,大展鴻圖。
『伍』 湛江吳川年例的由來與習俗是怎麼回事
年例是粵西地區一個獨特的傳統節日,所謂年例,即是年年有例!在中國的眾多傳統節日中,春節可算是最為熱鬧的。然而在粵西嶺南一帶,在春節之後仍有特別的節日要過,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習俗——年例。
年例,也可以叫年宵,但是和年宵又不同。茂名、化州、高州、電白縣、信宜及鄰近的湛江、吳川一帶的農村每年都會舉辦年例,各地舉辦地年例的時間各不相同,集中在過完春節的農歷正月、二月份,其餘一些「翻秋」年例(在秋收後的一個月舉行,大都是在農歷三月至十一月)則每個月都有,年例節一般一個村莊為同一天,少數兩天。也有附近數條村莊的年例節都是在同一日的。農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廟為中心,周圍幾個村子一起舉行。少數地方一年中還會舉辦兩次年例。
一、年例分布地
在粵西,有年例這種風俗習慣的地區主要有:茂名(現管轄茂南區,茂港區,電白縣),高州市,信宜市和化州市和湛江、吳川一帶。
二、年例來由
年例來由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期的地方誌就有記載,光緒《茂名縣志·風俗》載:「自十二月到是月(農歷二月)鄉人儺,沿門逐鬼,唱土歌,謂之年例。」
一說:據父老相傳,茂名的「年例」也是由元宵節衍化而來。據父老相傳,自漢唐以來,中原文化習俗逐漸滲透粵西大地,元宵節持燈嬉遊的習慣也被接受,與本地習俗結合後,逐步演變成現今隆重熱烈、極受村民重視的民俗節日。
一說,年例和洗太夫人有一定的關聯。史料中顯示年例活動是由洗氏家族而興起,長期演化後成為今天的年例。洗太夫人是當地的一位頗有影響力的人物,她為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周恩來總理譽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在年例中「游神」所用的神像中,便有洗太夫人的塑像造型。可見她在當地人心中的地位,像神一樣崇高。當地人如此敬重一位愛國的巾幗英雄,也多少反映出他們的一種英雄主義情懷及愛國主義思想。或許把洗太夫人尊為神只是現在的人延習了祖先的做法,把拜洗太夫人僅看成是年例的一種形式。但其中所包涵的那種文化內涵,是泯滅不了的。洗夫人文化使年例更具歷史意義,它傳承的不是只有封建的迷信思想,還有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人文精神。
三、年例時間
各地舉辦地年例的時間各不相同,只要集中在過完春節(舊年)的農歷正月份,但在整個地區從農歷正月初一到農歷12月30日都有過年例的,有些地方一年中還會舉辦兩次年例年例一般都是在農村舉行,在年例這天,外出的人大都會返回原來的村子做年例,年例一般會維持三天,第一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後一天叫「年例尾」。而貫穿整個年例的大都是迷信的活動。年例開始的日子各個地方會有所不同,有時甚至是隔壁的村落都會在不同時間做「年例」,主要是方便不同地區之間的人們親戚相互走訪。
四、年例的重要性
粵西人過年例,有「年例大過年」的說法。所以每當中國大地正在為過年而忙碌准備的時候,仍保留年例這一習俗的粵西人卻會在過年後不久各自的年例期忙碌起來。春節的意義在大多數農村地區意義不重,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市區里,越來越多的人們也慢慢將春節轉化為自己一年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不過在農村,為人樂道的還是年例,做「年例」,探「年例」,吃「年例」是農村人不變的節目,許許多多的小孩子也在盼年例。年例是茂名人最為熟悉的節日,據說在文革時期,因政治原因和年例中回穿插一些「游神」等迷信活動,一段時期被終止過。但隨著動亂的過去和人們思想觀念的開放,年例這一獨具粵西特色的節日再度盛行。傳統的年例也有不少改變:迷信色彩的活動相對減少,而更注重親朋戚友之間的感情聯絡。
可以說,年例已變成粵西人年末的狂歡節,是慶祝一年辛苦豐收,聯絡感情的節日。年例大概流程。粵西人常說「睇年例」和「吃年例」,而現在在粵西城市中,一般的年例都以吃為主,更多的習俗在農村還保留著,所以要了解地地道道的年例還是要深入農村中。
五、游 神
「擺宗台」是神遊的一部分。這是年例活動中最熱鬧的場面。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臂挎肩挑,把准備好的供品集中到村頭或村中的一塊空地上,擺上供桌。最顯眼的供品當然是雞。茂名人無雞不成席,自然也就無雞不上供了。經過挑選取和煮制的一隻只雞,胖鼓鼓、油汪汪,脖子挺起一個彎,顯得雄赳赳的。雞的嘴裡總要銜著一個利事袋(相當錢袋),是准備接納神的恩賜的。雞頭都朝向一個方向——神將要蒞臨的方向。除了雞以外,酒、肉、魚、水果等一切人們在節日里享用的東西,都要拿來給神歆享。有些地方供品中間還要插上高高的臘燭,橫豎成行,光焰閃耀,增添了不少溫馨神秘的氣氛。煙花爆竹是不可少的。它們隨著其他供品,從四面八方,源源不斷地湧向供桌旁,盤卷著對神的虔誠,有的幾乎大如磨盤。孩子們把一盤盤的爆竹展開,一掛一掛地接在一起,連成幾十丈長年全村人的同心結,和驅魃迎神的紅色的陣。
迎神的氣氛越來越濃,可以看到,可以聽到,也可以聞到。忽然,一陣羅鼓響起,人們的表情立刻敬畏起來,目光投向一個方向:神正向他們冉冉走來。神是威武地坐在轎里,被儀仗隊送著的。自然有鳴羅開道,有鼓樂齊鳴,有旌旗招展……於是事先連好的爆竹震耳欲聾地響起,報告人們的無限喜悅和尊敬;成捆的紙香火光閃閃地燃起,表達著人們對神的無限慷慨和虔誠;濃烈的煙霧遮天敝日地騰起,襯托著神的慈目笑顏。唯有那些由雞領銜的供品一動不動,靜待神的唇溫。神被抬著繞供桌繞了三周以後,停了下來,盡情接受人們的祭,於是一些人(多是老年人、婦女和湊熱鬧的孩子)開始俯下身來,不住地叩頭、禱告……
在人和神都心滿意足之後,神又開始起駕,奔向另一個集滿了香火、供品和人群,集滿了敬重和虔誠的公祭場所,這們不辭辛勞地奔來奔去就叫「游神」。神是從廟里請出來。他們是人們塑成的泥身、木身或金身。過了年例,他們還要回到廟里過平常的日子。
每個地方的游神時間一般都是年例當日,有些地方是中午或凌晨,各地不盡相同。而游神的隊伍,是正月初(年例前),村民們通過抽簽等各種方法組成的。有負責擔彩旗的,有負責抬鼓,有負責敲鑼打鼓的,還許多村中的小孩和大人手拿自製的火炬跟隨隊伍,而其中抽中抬菩薩的村民更是被大家認為的幸運兒,因為大家都相信抬菩薩來年會得到菩薩的保佑。這樣一隊龐大的游神隊伍在村中遊行,接受村民的朝拜,煞是壯觀。
六、賀 丁
賀丁俗稱「點燈」。這個習俗在大多數農村都存在,但各地方具體有不同做法,以下說的只是一種。當某村有男丁出生,在年例期期間,該戶村民就必須在該村註定地方(一般是村裡的廟前)點一盞花燈,燈內並且要一直亮著長壽燈。而該戶還要做一種當地特色的米製品分發給本村同祖宗的村民。而還必須在年例前一天在家裡擺下「點燈酒」,宴請親朋戚友。而點燈是僅限家裡出生男丁,一旦家裡生的是女孩則無需做以上事情。所以這種習俗凸顯了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仍十分嚴重。但這種風俗在許多地區意義也變得越來越小,畢竟大家已經慢慢接受了生男生女都一樣的觀念。
七、宴 客
宴客就是所謂的 「吃年例」了 ,這也是粵西人現在過年例的重頭戲。宴請客人,這是年例活動中的一外最具有實質性的內容。為神准備的豐盛的供品,在神的面前大大方方地擺放了一陣以後,又絲毫無損地拿回了家,經過一番深加工,擺到了餐桌上,讓客人大魚大肉大食一餐。
年例請客可不像目前一些人為了求人辦事那種宴請——具有明確的走人情的目的,年例請客似乎是為請而請;來的客人主人不必熟悉,甚至從沒聽說:隨著親戚或朋友來了,一概歡迎,甚至多多益善,來客越多擺的台數越多就證明該戶人家越興旺。相反,誰家來的客人少,會感到門庭冷落。這到底為了什麼?大概為了慶祝舊一年的順利和祈求新一年的吉祥,為了一種人氣。這顯然也是一種遺風。
陸游就赴過類似的酒宴。他在《游西山村》詩中曾寫道:「莫笑農家臘灑渾,豐年留客足雞豚。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古樸風存。山重水復疑無路,柳花明一村」。寫的是當時的農民在祭祀土地神的社日到來之前慷慨待客,慶祝豐年的情景。陸游無條件地吃了農家的雞宴以後,深感農家的純朴和熱情,只有高興,而沒有顧慮,所以詩最後竟寫道:「從今若許閑乘月,拄仗無時夜扣門」,隨時都想去吃!
八、年例的意義
過去的年例包含有接菩薩、擺宗台、游神、宴席、唱戲幾大項,費用一般由宗族或村中德高望重的長者出面邀各家各戶出錢集資,按人口收費(即一戶人家共有多少人就收多少份,包括嬰兒及老人),俗稱「人口錢」。 現今的年例已經基本摒棄了迷信色彩,但亦產生了一些其他不良風氣.如人們間籍做年例的排場,人氣多少來互相攀比產生浪費等.這些問題仍是存在的,但更多粵西人做年例,吃年例.只是為了在歲末年初中,親朋好友一聚,彼此串門,聯絡感情,也是對一年辛勞工作的告慰和對來年的期盼。
所以,現今粵西人過的年例已經大部分摒棄了其迷信色彩,儼然成為粵西人別具風格的狂歡節!作為一個粵西人,有理由為自己有這樣一個別具特色的傳統節日而自豪!
『陸』 各地春節習俗以及與地理環境的聯系,(最好有圖)
飲食方面:北方過年吃餃子,南方過年蒸年糕,臨海地區如浙江過年捕魚;娛樂方面:北方如山西有看花燈的習俗,南方如廣州過年有逛花街的習俗;
拓展資料
1、飲食方面:北方過年吃餃子,北方種小麥,餃子是面做的,南方過年蒸年糕,年糕是糯米做的。而這些差異主要是因為南方是亞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以季風水田農業為主,而北方是溫帶季風性氣候,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干耐旱的小麥生長,以商品穀物農業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