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地理知識中的內力作用指什麼

地理知識中的內力作用指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3-09 19:07:30

A. 地理。內力作用的表現有哪些

內力作用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地殼運動、地球深處岩漿活動和地震等.
1.地殼運動 地殼運動又稱構造運動或大地構造運動,是指引起地殼結構改變和地殼物質變位的一種運動.例如,海侵、海退、隆起和拗陷,等等.根據地殼運動方向,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兩種基本形式.地殼物質大致平行於地球表面,即沿著大地水準面切線方向進行運動,叫水平運動.它主要是由於地球水平方向作用力引起的,表現為地殼岩層的水平移動,使岩層在水平方向上遭受不同程度的擠壓力和引張力,產生褶皺和斷裂構造.我國的昆侖山、祁連山等以及世界上許多山脈,就是通過擠壓褶皺而形成的.所以,有人將水平運動稱造山運動.地殼物質沿著地球半徑方向緩慢的升降運動稱垂直運動.升降運動通常表現為大規模隆起和相鄰地區拗陷,引起地勢起伏或海陸變遷,故有人將垂直運動稱造陸運動.水平和垂直運動雖有區別,但實際在時空上常有聯系.
2.岩漿活動 地球內部能量的積聚和釋放可能表現為岩漿活動.地球內部熱能累積到一定程度,變為灼熱的岩漿產生巨大壓力,它沖破地殼薄弱常噴出地表,即為火山噴發.火山噴發物包括氣體、熔岩、火山灰等,通過火山口噴出,其中大部分火山物質在火山口周圍堆積,形成火山錐.如長白山頂部天池即為火山口積水而成,周圍16座山峰都是火山岩堆積而成.大洋底部同樣有火山噴發,有的火山物質堆積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島,如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島.
3.地震 地殼自然快速顫動叫地震,它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經常發生的有規律的自然現象.地下發生地震處稱震源,它在地面下的深度即震源深度.和震源相對應的地面上的一點叫震中.地震引起的振動以波的形式從震源向四周傳播,稱地震波.質點振動方向與震波傳播方向一致,稱縱波,在地殼內波速約5—6公里/秒;質點振動方向與震波傳播方向相垂直,稱橫波,在地殼內的波速約3—4公里/秒.由於地震波波形不同,波速不等,地震時縱波速最快,故人們首先感到上下跳動,而後橫波到達,人們才感到左右搖晃.地震強度以震級和烈度來表示.震級是地震能量等級和釋放能量的大小.烈度是地震在一定地點產生或可能產生的破壞程度的度量.
褶皺和斷層是地殼內力作用引起地殼運動的重要證據,它使地殼變形成嶺、谷和盆地.

B. 高一地理中內力作用包括哪些

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
最主要的是地殼運動

C. 地理上的內力作用指的是什麼

內力作用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地殼運動、地球深處岩漿活動和地震等。

1.地殼運動 地殼運動又稱構造運動或大地構造運動,是指引起地殼結構改變和地殼物質變位的一種運動。例如,海侵、海退、隆起和拗陷,等等。根據地殼運動方向,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兩種基本形式。地殼物質大致平行於地球表面,即沿著大地水準面切線方向進行運動,叫水平運動。它主要是由於地球水平方向作用力引起的,表現為地殼岩層的水平移動,使岩層在水平方向上遭受不同程度的擠壓力和引張力,產生褶皺和斷裂構造。我國的昆侖山、祁連山等以及世界上許多山脈,就是通過擠壓褶皺而形成的。所以,有人將水平運動稱造山運動。地殼物質沿著地球半徑方向緩慢的升降運動稱垂直運動。升降運動通常表現為大規模隆起和相鄰地區拗陷,引起地勢起伏或海陸變遷,故有人將垂直運動稱造陸運動。水平和垂直運動雖有區別,但實際在時空上常有聯系。
2.岩漿活動 地球內部能量的積聚和釋放可能表現為岩漿活動。地球內部熱能累積到一定程度,變為灼熱的岩漿產生巨大壓力,它沖破地殼薄弱常噴出地表,即為火山噴發。火山噴發物包括氣體、熔岩、火山灰等,通過火山口噴出,其中大部分火山物質在火山口周圍堆積,形成火山錐。如長白山頂部天池即為火山口積水而成,周圍16座山峰都是火山岩堆積而成。大洋底部同樣有火山噴發,有的火山物質堆積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島,如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島。
3.地震 地殼自然快速顫動叫地震,它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經常發生的有規律的自然現象。地下發生地震處稱震源,它在地面下的深度即震源深度。和震源相對應的地面上的一點叫震中。地震引起的振動以波的形式從震源向四周傳播,稱地震波。質點振動方向與震波傳播方向一致,稱縱波,在地殼內波速約5—6公里/秒;質點振動方向與震波傳播方向相垂直,稱橫波,在地殼內的波速約3—4公里/秒。由於地震波波形不同,波速不等,地震時縱波速最快,故人們首先感到上下跳動,而後橫波到達,人們才感到左右搖晃。地震強度以震級和烈度來表示。震級是地震能量等級和釋放能量的大小。烈度是地震在一定地點產生或可能產生的破壞程度的度量。
褶皺和斷層是地殼內力作用引起地殼運動的重要證據,它使地殼變形成嶺、谷和盆地。

D. 地理 什麼是內力

內力是來自地球內部、促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物質成分、構造、表面形態發生變化的各種作用的力。

內力作用的能量是來自地球內部、促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物質成分、構造、表面形態發生變化的各種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來自地球自轉產生的旋轉能和放射性元素蛻變產生的熱能。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震等。內力作用的結果,使地球表面變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為塑造地球表面形態的主力軍,對地殼物質的形成和發展起主導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E. 地理上的內力作用指的是什麼

內力作用是指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力量,包括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等。

F. 地球內力作用是指什麼地球外力作用又指什麼

地球的內力作用
(一)力的來源 地球內部作用力來自熱能、化學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轉能等。由地球內部這些力所產生的作用,稱為地球的內力作用。大陸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大洋底部海嶺、海盆、海溝等地形的形成過程中,內力作用起著主導作用。
(二)內力作用主要表現形式 內力作用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地殼運動、地球深處岩漿活動和地震等。
1.地殼運動 地殼運動又稱構造運動或大地構造運動,是指引起地殼結構改變和地殼物質變位的一種運動。例如,海侵、海退、隆起和拗陷,等等。根據地殼運動方向,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兩種基本形式。地殼物質大致平行於地球表面,即沿著大地水準面切線方向進行運動,叫水平運動。它主要是由於地球水平方向作用力引起的,表現為地殼岩層的水平移動,使岩層在水平方向上遭受不同程度的擠壓力和引張力,產生褶皺和斷裂構造。我國的昆侖山、祁連山等以及世界上許多山脈,就是通過擠壓褶皺而形成的。所以,有人將水平運動稱造山運動。地殼物質沿著地球半徑方向緩慢的升降運動稱垂直運動。升降運動通常表現為大規模隆起和相鄰地區拗陷,引起地勢起伏或海陸變遷,故有人將垂直運動稱造陸運動。水平和垂直運動雖有區別,但實際在時空上常有聯系。
2.岩漿活動 地球內部能量的積聚和釋放可能表現為岩漿活動。地球內部熱能累積到一定程度,變為灼熱的岩漿產生巨大壓力,它沖破地殼薄弱常噴出地表,即為火山噴發。火山噴發物包括氣體、熔岩、火山灰等,通過火山口噴出,其中大部分火山物質在火山口周圍堆積,形成火山錐。如長白山頂部天池即為火山口積水而成,周圍16座山峰都是火山岩堆積而成。大洋底部同樣有火山噴發,有的火山物質堆積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島,如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島。
3.地震 地殼自然快速顫動叫地震,它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經常發生的有規律的自然現象。地下發生地震處稱震源,它在地面下的深度即震源深度。和震源相對應的地面上的一點叫震中。地震引起的振動以波的形式從震源向四周傳播,稱地震波。質點振動方向與震波傳播方向一致,稱縱波,在地殼內波速約5—6公里/秒;質點振動方向與震波傳播方向相垂直,稱橫波,在地殼內的波速約3—4公里/秒。由於地震波波形不同,波速不等,地震時縱波速最快,故人們首先感到上下跳動,而後橫波到達,人們才感到左右搖晃。地震強度以震級和烈度來表示。震級是地震能量等級和釋放能量的大小。烈度是地震在一定地點產生或可能產生的破壞程度的度量。
地球的外力作用
(一)力的來源 地球的外力主要來自太陽輻射能,以及日月引力能、重力能和生物活動而產生的營力。外力通過大氣、水等所引起的作用,發生於地球的表層,在常溫、常壓下進行,使地球表面發生一系列變化。
(二)外力作用主要表現形式 外力作用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固結成岩作用。
1.風化作用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空氣、水、太陽能和生物的作用和影響下,使岩石產生破壞的過程,稱為風化作用。按性質不同,風化作用可分為三類:(1)物理風化作用,主要指岩石受熱膨脹、冷卻收縮,使岩石產生破裂,天長日久,岩石由大塊變為小塊,小塊變成細粒;(2)化學風化作用,主要指岩石在空氣和水的作用下,產生氧化和分解,例如長石經過風化後形成高嶺土,成為良好的陶瓷原料;(3)生物風化作用,主要指植物根系對岩石產生機械破碎、微生物對岩石的生物化學作用。這三種風化作用並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相互聯系、彼此結合,同時同地進行。不
過,在乾旱地區因溫度變化很大,物理風化比較明顯,濕熱地區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比較突出。風化作用結果使岩石產生破壞,不僅塊體變小,而且還發生化學變化,形成與原來岩石有很大差別的風化殼,產生疏鬆的碎屑物質,從而為侵蝕作用提供了物質基礎;為塑造地表各種形態提供了有利條件;使土壤的發生成為可能。
2.侵蝕作用 流水、冰川、風力、波浪等對地表岩石及其風化物產生的破壞過程,稱為侵蝕作用。
濕潤地區,流水的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營力。水流速度愈快、水量愈大,侵蝕作用愈強。溝谷、峽谷就是水
流夾帶石塊對地表進行強烈下切侵蝕作用造成的;流水的旁蝕作用,使谷底與河床加寬;在石灰岩地區,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流沖刷和溶蝕作用下,形成奇特的溶洞、峰林和溶蝕窪地及盆地;黃土高原上的溝谷與塬、梁、峁地形,也是流水侵蝕作用造成的。在高緯度和高山地區,氣候寒冷,冰雪作用成為塑造地表的主要營力。冰川以其巨大機械壓力,以夾帶的石塊為工具對地表或原有谷地進行刨蝕,形成冰斗、角峰和U形冰川穀等地形。乾旱地區,風沙作用顯著,含沙氣流成為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營力。地表岩石通過風沙長期吹蝕,可以形成造型獨特的風蝕磨菇、風蝕柱等地形。波浪對石質海岸沖擊,產生巨大壓力,對海岸起破壞作用,形成海岸懸崖、海蝕岩洞等海蝕地形。
3.搬運作用 風化、侵蝕產物,通過流水、冰川、風、波浪等將物質轉移的過程,稱為搬運作用。
實驗證明,流水推動物體的重量與水流速度的6次方成正比。河床坡度愈大、水流速度愈快,搬運能力愈強。所以山區河流上遊河床上常常堆積著巨大石塊。一定流速搬運一定重量物質,故流水搬運物質具有明顯的選擇性。冰川以自己巨大機械壓力進行搬運,大小石塊一起被帶走,沒有選擇性。風的搬運與風速大小有關,而風速經常發生變化,所以乾旱區風吹沙子時起時落,有時貼近地面滾動,有時跳躍前進。
4.沉積作用 岩石風化和侵蝕後的產物經流水等外力搬運途中,因流速、風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等等因素的影
響,使被搬運的物質逐漸沉積下來,稱為沉積作用。一般說來,顆粒大、比重大的物質先沉積,顆粒小、比重小的物質後沉積,所以形成的沉積物有礫石、砂、粉砂和粘土等顆粒大小不同現象,稱為沉積物的分選性。這種情況以河流沉積最明顯。冰川搬運物質要待冰川融化時才沉積,所以冰磧物大小不分地混雜在一起;山洪爆發,因水流速度大,泥沙石塊俱下,河流一出山口,流速很快降低,所以沉積的物質也是大小混雜在一起的。
流水攜帶大量泥沙,到了中下游因流速減慢,泥沙大量沉積,在兩岸形成沖積平原,在河口形成扇形沖積平原,稱為三角洲平原。例如,長江、黃河等大河河口都有寬廣的三角洲平原。這里土層深厚肥沃,地勢平坦,灌溉便利,是富饒的農業區。
乾旱地區,風力吹揚沙塵,當風力減弱,或前進方向遇有障礙物時,沙子便會降落沉積下來,形成沙漠和各種形態的沙丘。沙丘上如果沒有植物生長,在盛行風的吹襲下導致沙丘移動,形成流動性沙丘;如果有植物生長,沙子受到植物保護就不再移動或很少移動,形成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流動性沙丘危害很大,它能毀壞草地、掩沒農田、破壞村舍和交通。例如,我國內蒙古自治區毛烏素沙漠,最近250年來至少南侵60公里,不少居民點被迫一再南遷。所以防風固沙是一項改造自然的艱巨任務。
風化、侵蝕、搬運和沉積作用,是相互聯系的統一過程。風化作用結果,為侵蝕作用提供了有利條件,風化、侵蝕產物又為搬運作用提供了物質來源,而沉積作用則是搬運作用的結果。由侵蝕到沉積,以搬運作為紐帶,把它們聯系在一起。
5.固結成岩作用 地殼中的岩石,經過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風化過程和改造,通過侵蝕、搬運又在一定環境下沉積,再經過成岩作用變成岩石,這一過程叫固結成岩作用。例如,沉積岩中的砂岩、頁岩和礫岩等就是這樣形成的。
(三)外力作用結果 風化、侵蝕、搬運和沉積作用,它們各自以自己的作用力對地表進行塑造、修飾、加工和重建。改造原來的地表形態,重建新的地表形態,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趨向緩和。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