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中脊地理位置
㈠ 大西洋中脊的鄰近山脊與海溝
在大西洋洋中脊伸延至南端的布韋島後,大西洋洋中脊轉向至大西洋-印度洋-洋中脊(Atlantic-Indian-Ridge)。其山勢一直向東,穿越克羅澤海台(Crozet Plateau)至西南印度洋脊(Southwest Indian Ridge)。向西則連接斯科舍山脊(Scotia Ridge)。
大西洋洋中脊以赤度附近的羅曼什海溝為界,分為北大西洋洋中脊及南大西洋洋中脊。羅曼什海溝為一狹窄的海溝,亦是大西洋其中一處最深的地方,有7758米深。大西洋洋中脊亦是人類認知中的最大山脈。
鄰近南大西洋洋中脊附近的南三明治群島並不屬於洋中脊的一部分。在南三明治群島附近有著大西洋最深的海溝---南三明治海溝。
㈡ 世界上的大西洋中,它們的洋中脊是怎樣呢
大西洋中脊貫穿大洋中部,與兩岸大致平行(中脊名稱由來),中軸為中央裂谷分開,兩側內壁陡峻,兩峰嶙峋,蔚為奇觀;印度洋中脊猶如「人」字分布在印度洋中部;太平洋中脊位於偏東的位置上。三大洋中脊在南部相互連接,而北端卻分別伸進大陸。
這其中大西洋中脊的峰是鋸齒形的,更為奇特的是,在大洋中脊的峰頂,沿軸向還有一條狹窄的地塹,叫中央裂谷,寬30~40千米,深1000~3000米。它把大洋中脊的峰頂分為兩列平行的脊峰。
㈢ 大西洋中脊的發現
1850年,在大西洋下有山脊的推論首先由馬修·方丹·莫里(Matthew Fontaine Maury)提出。 1872年,大西洋洋中脊在挑戰者號科學考察(Challenger expedition)期間被發現。查爾斯·懷韋爾·湯姆生(Charles Wyville Thomson)帶領一班科學家上船在研究未來跨大西洋電報電纜的位置時,發現大西洋中央的海底高度有大幅的升高。 1925年,聲納證明了此山脊的存在。 1950年,布魯斯·查爾斯·希森(Bruce Charles Heezen)、威廉·莫里斯·尤因(William Maurice Ewing)、瑪麗·薩普(Marie Tharp)及眾人合力製作的全球海底地圖。地圖揭示出大西洋中央的山脊有著奇怪山谷與山脊的水深測繪(bathymetry),中央山谷的地震活動活躍,同時亦是很多地震的震中(epicenter)。尤因及希森發現此山脊是一個40000公里長的全球連貫的洋中脊系統的一部分。此全球山脊系統的發現引致海底擴張學說及普遍認同由阿爾弗雷德·魏格納(Alfred Wegener)提出的大陸漂移學說。
㈣ 大西洋中脊的大西洋洋中脊上的島嶼
下列島嶼依北至南,與其最高峰及位置:
北半球(北大西洋洋中脊): 揚馬延島(貝倫火山(Beerenberg)),2277米,71°06′0″N 08°12′0″W 冰島(瓦特納冰原的華納達爾斯赫努克火山),2109.6米,64°01′0″N 16°41′0″W 亞速爾群島(皮庫島上的皮庫火山(Ponta do Pico)),2351米,38°28′0″N 28°24′0″W 百慕大(主島的市鎮山(Town Hill)),76米,32°18′0″N 64°47′0″W(百慕大在山脊上形成,但今天則位於山脊西面) 聖佩德羅和聖保羅群岩(Saint Peter and Paul Rocks,西南岩),22.5米,00°55′08″N 29°20′35″W 南半球(南大西洋洋中脊): 阿森松島(綠山山頂,Green Mountain),859米,07°59′0″S 14°25′0″W 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瑪莉女王峰(Queen Mary's Peak)),2062米,37°05′0″S 12°17′0″W 果夫島(Gough Island,愛丁堡峰(Edinburgh Peak)),909米,40°20′0″S 10°00′0″W 布維島(Olavtoppen),780米,54°24′0″S 03°21′0″W
㈤ 大西洋的地理位置有什麼特徵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也是跨緯度最多的大洋。大西洋古稱阿特拉斯海,它起源於希臘神話中的一位名叫阿特拉斯大力士神。
從地理位置來看,大西洋位於歐洲、非洲與北美、南美之間。大西洋北接北冰洋,南接南極洲,西南以通過合恩角的經線(西經67°)與太平洋為界,東南以通過厄加勒斯角的經線(東經20°)與印度洋為界。大西洋包括屬海的面積為9431.4萬平方公里,不包括屬海的面積為8655.7萬平方公里;包括屬海的體積為33271萬立方千米,不包括屬海的體積為32336.9萬立方千米;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575.4米,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不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735.9米。目前,已知大西洋最大深處為9218米。
自19世紀以後,人類已經開始進入對海洋學調查研究階段。在各國組織的調查中,較重要的有英國的「挑戰者」號(1872~1876)、「發現」號(1925~1927和1929~1938)、俄國的「勇士」號(1886~1889)、德國的「羚羊」號(1874~1876)和「流星」號(1925~1927)等考察活動,以及美國海岸及大地測量局對灣流的調查等。這些海洋學調查研究對大西洋的研究有著重要的作用。
20世紀70年代以來,為了更進一步了解大西洋,人們開始著手於聯合研究、實驗等多方面。比如,人們對大西洋進行了海-氣相互作用聯合研究、多邊形-中大洋動力學實驗、全球大氣研究計劃大西洋熱帶實驗和法摩斯計劃等專題調查和海上現場試驗。這樣以來,人們對大西洋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識。
在大西洋自然環境中,大陸棚面積較大是大西洋海底地形特點之一。主要分布於歐洲和北美洲沿岸。此外,大西洋自然環境還包括氣候特徵。
大西洋地處歐洲、非洲與南、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北以冰島-法羅島海丘和威維爾-湯姆森海嶺與北冰洋分界,南臨南極洲並與太平洋、印度洋南部水域相通;西南以通過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的經線同太平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經線同印度洋分界;西部通過南、北美洲之間的巴拿馬運河與太平洋溝通;東部經直布羅陀海峽通過地中海,以及蘇伊士運河與紅海溝通。
從整體來看,大洋東西狹窄、南北延伸,輪廓略呈S形,自北至南全長約1.6萬公里。大西洋在赤道區域,其寬度最窄,最短距離僅有2400多公里。
大西洋東西兩側的岸線大致平行。南部岸線平直,內海、海灣較少;北部岸線曲折,沿岸島嶼眾多,海灣、內海、邊緣海較多。島嶼和群島主要分布於大陸邊緣,多為大陸島。因此,大西洋在開闊洋面上的島嶼比較少。
大西洋是幾個大洋中入海河流域面積最廣的,其流域面積達4742.3萬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聖勞倫斯河、密西西比河、奧里諾科河、亞馬孫河、巴拉那河、剛果河(扎伊爾河)、尼日河、盧瓦爾河、萊茵河、易北河以及注入地中海的尼羅河等。由此可見,大西洋的入海河流域面積較為廣泛。
從大西洋的風向、洋流、氣溫等方面來看,通常以北緯5°作為南、北大西洋的分界。此外,大西洋的北半球陸界要比南半球陸界長得多,而且海岸曲折,有許多屬海和海灣。
大西洋的平均深度為3300公尺,其最深的地方是波多黎各海溝為8380公尺。洋底地貌的突出特徵是有一條縱貫南北呈S形的海嶺,寬達1610公里,稱為大西洋中脊,它是環球海嶺(72450公里)的一個組成部分。中脊兩側海盆平均深度在4200~6300公尺之間。北大西洋有北亞美利加海盆、蓋亞那海盆(西側)和加那利海盆、維德角海盆(東側)。南大西洋有巴西海盆、阿根廷海盆(西側)和安哥拉海盆、開普海盆(東側)。這些海盆充分說明了大西洋海底地形。
大陸棚面積比較大是大西洋海底地形特點之一,主要分布在歐洲和北美洲沿岸。超過2000米的深水域佔80.2%,200~2000米之間的水域佔11.1%,大陸棚佔8.7%,比太平洋、印度洋都大。大西洋海底地形的第二個特點就是,洋底中部有一條從冰島到布韋島,南北延伸約15000多千米的中大西洋海嶺,在赤道地區被狹窄分水鞍所切斷,一般距水面3000米左右,有些部分突出水面,形成一系列島嶼。由此可以看出,整條海嶺蜿蜒呈S形,將大西洋分隔成與海嶺平行伸展的東西兩個深水海盆。
從東西海盆來看,東海盆要比西海盆淺,一般深度不超過6000米。我們知道,西海盆較深,其深海溝大部分在西海盆內。在南半球,中大西洋海嶺主體向東、向西還伸出許多橫的山脊支脈,如伸向非洲西南海岸的沃爾維斯海嶺(鯨海嶺),伸向南美洲東海岸的里奧格蘭德海丘。在中大西洋海嶺南端,布韋島以南是一片水深達5000米的地區,被稱為大西洋-印度洋海盆。南大西洋最深的地方是南桑威奇海溝,其深度達8428米。然而,中大西洋海嶺的北端則相反,海底逐漸向上隆起,在格陵蘭島、冰島、法羅群島和設得蘭群島之間,海深不到600米。在大西洋東部地區,特別是在北半球的熱帶和亞熱帶,有許多水下淺灘。
㈥ 大西洋中脊是怎樣的
大洋中脊就是大洋中間的巨大脊樑,它很形象地說明了大洋中脊的外觀特徵。這條大西洋中的巨脊,從大西洋靠近北極圈的冰島出發,向南延伸經大西洋的中部,彎曲延伸到南極附近的布維島,差不多從地球的最北端,一直延伸到地球的最南端,呈「S」型,長度達到1.5萬多千米,平均寬度達到1000米。這條高山巨大的規模,遠遠超過世界陸地上的任何山脈。今天,人們已經通過更為先進的技術手段查明,大西洋中脊從洋底測量起,其高度平均為2000多米,如果與相鄰的海盆相比,它的相對高度達2000~3000米,極為巍峨壯觀。在一些地方,這些洋脊的峰頂甚至鑽出海面,形成了大西洋上串珠般的群島,像有名的冰島、亞速爾群島、聖赫勒拿島、阿松森島和特里斯—達摩尼亞群島。
㈦ 大西洋的洋中脊是什麼樣的
大西洋中脊貫穿大洋中部,與兩岸大致平行(中脊名稱由來),中軸為中央裂谷分開,兩側內壁陡峻,兩峰嶙峋,蔚為奇觀;印度洋中脊猶如「人」字分布在印度洋中部;太平洋中脊位於偏東的位置上。三大洋中脊在南部相互連接,而北端卻分別伸進大陸。
這其中大西洋中脊的峰是鋸齒形的,更為奇特的是,在大洋中脊的峰頂,沿軸向還有一條狹窄的地塹,叫中央裂谷,寬30~40千米,深1 000~3 000米。它把大洋中脊的峰頂分為兩列平行的脊峰。
此外,許多觀測表明在中央裂谷一帶,經常發生地震,而且還經常地釋放熱量。這里是地殼最薄弱的地方,地幔的高溫熔岩從這里流出,遇到冷的海水凝固成岩。經過科學家研究鑒定,這里就是產生新洋殼的地方。較老的大洋底,不斷地從這里被新生的洋底推向兩側,更老的洋底被較老的推向更遠的地方。
㈧ 大洋中脊
中洋脊又名大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嶺。..為地球上最長、最寬的環球性洋中山系。在太平洋,其位置偏東,稱東太平洋海隆(海嶺)。大西洋中脊呈「S」形,與兩岸近於平行,向北可延伸至北冰洋。印度洋中脊分3支,呈「入」字形。
地理位置: 東太平洋 面積約1.2億公里2
㈨ 大洋中脊分布在什麼地方
大洋中脊分布在大西洋中間,走向與大西洋東西兩岸大體平行,呈S形縱貫南北。由於這條巨大山脈像大西洋的脊樑,因而取名為大西洋中脊。自北極圈附近的冰島開始,曲折蜿蜒直到南緯40°,長達1.7萬公里,寬約1500~2000公里不等,約佔大西洋的1/3。
印度洋的洋脊大多也都居中,有三條分支,呈入字形展布,通稱印度洋中脊。這三條分支分別稱為:中央印度洋海嶺、西南印度洋海嶺和東南印度洋海嶺。太平洋的洋脊則分布於東部,且兩坡比較平緩,故稱東太平洋海隆。三大洋洋脊北端伸進大陸或島嶼,南端則彼此緊密相連。大西洋中脊向北延伸,穿過冰島,與北冰洋中脊交匯在一起。
西洋中脊的峰呈鋸齒形,大洋中脊體系環球綿延數萬公里,寬數百至數千公里。其總面積約占整個海洋面積的1/3,是陸地山脈的總和。大洋中脊高於兩側洋底,但高度各不相同,有的部分高出海底5000多米,平均高度為3000多米。各大洋中脊頂部的平均水深大多在2500~2700米之間。局部露出水面成為島嶼,比如說冰島。脊頂上覆蓋的沉積物極薄或缺失,其地形凹凸不平。次一級的嶺脊與谷地相間排列,並與中脊走向平行延伸。兩側大多是由海山群和深海丘陵組成。自脊頂向兩緣地帶,隨著沉積層逐漸增厚,地形起伏也逐漸平緩,向下過渡為深海平原。縱向延伸的中央裂谷和橫向斷裂帶(又稱轉換斷層),是大洋中脊最典型的特徵。大洋中脊軸部經常爆發地震和火山,故又稱活動海嶺。總體來說,大西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的地形比較崎嶇,東太平洋海隆則較寬闊平坦。
㈩ 大西洋中脊是什麼
有經驗的航海家橫渡大西洋時,就感覺到大西洋中部似乎有一條平行於子午線的水下山脊。隨著深海測量技術的發展和海洋地質工作者的不斷深入探索,人們已經證實了這條巨大的大西洋中脊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