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秦腔文化與地理環境

秦腔文化與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3-09 09:26:11

⑴ 陝西秦腔戲曲起源的地理原因有什麼,比如地形、氣候等等

這個地方時黃土高原,溝壑縱橫,人們交往很不方便,當地有句話叫「拉話話容易,拉手手難」。因此當地人的秦腔以吼為主,聲音嘹亮。

⑵ 文化與當地的氣候和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因為氣候是自然科學,文化是社會科學,經濟建設、衣食住行和健康都受氣內候影響
地理氣候容環境所提供的生存條件和發展基礎中孕育、產生和發展自己的文化和其他事業,
這也就是在一個較大的國家裡也會有較大差異的地方文化的原因。
因此,地理氣候對文化影響的部分則是相對恆定的。只要這種條件繼續存在,其影響就不會消失(當然可以發展)。

⑶ 怎樣理解秦腔的地域文化內涵

起源
秦腔,是起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俗稱"桄桄子"。清人李調元《雨村劇話》雲:"俗傳錢氏綴百裘外集,有秦腔。始於陝西,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亂彈"一詞在我國戲曲聲腔中的含義很多,過去曾把崑曲、高腔之外的劇種都叫"亂彈",也有曾把京劇稱為"亂彈",也有的劇種以亂彈命名,如溫州亂彈、河北亂彈,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為先、為主的梆子腔系統的總稱上。
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演變,蔚為大觀",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明代萬曆間(公元1573-1620年)《缽中蓮》傳奇抄本中,有一段註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詞,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體,說明秦腔在當時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傳到其他地方了。
演變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演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大荔、蒲城一帶的稱東路秦腔(即同州綁子,也叫老秦腔、東路梆子);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省天水一帶的稱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於漢中地區的洋縣、城固、漢台區、勉縣一帶有漢調恍恍(實為南路秦腔,又叫漢調秦腔、桄桄戲);流行於乾縣、禮泉、富平、涇陽、三原、臨潼一帶的稱北路秦腔(即阿宮腔,亦稱遏宮腔);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亂彈)。西路亂彈流入四川後,與川北的燈戲、高腔長期共處,互相融匯,又採用四川語言,便逐漸形成獨具風格的四川梆子--彈戲;東路亂彈在京劇、晉劇、豫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形成過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北三路秦腔的發展趨於停滯,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趨勢。
傳播
秦腔的鼎盛時期在乾隆年間(1736-1795年),這個時期,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僅西安一地共就有三十六個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東班、雙寨班、錦綉班等。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衍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的稱東路秦腔;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稱西府秦腔;流行於漢中地區的叫漢調秦腔;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西安亂彈(就是中路秦腔)。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三路秦腔都不發達,中路秦腔起而代之,在整個西北地區均占絕對優勢。

⑷ 秦腔和風土民情的關系

作為一個從小在時常能聽到秦腔的環境中長大的年輕人,我表示除了有字幕,或之前已經看過有字幕的這一折戲,否則連我這個土生土長的關中人也很難聽懂秦腔。對我一個外行來說,聽秦腔要聽的是它里邊的韻味,感受它的文化,而不是要聽清楚它的每一句對話和咬字。秦腔藝術通過對秦川大地上人們的喜怒哀樂等風土人情的描繪,展現出他們豪爽奔放的性格與熱情蓬勃的生命力。秦腔藝術是極富表現力與感染力的,正如賈平凹老師在《秦腔》一文中寫到: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樂趣,高興了,唱「快板」,高興得是被烈性炸葯爆炸了一樣,要把整個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腸的唱腔卻表現了多麼有情有味的美來,美給了別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皺紋。在我看來,秦腔中要數凈角最美,最有看頭。凈角畫有臉譜,秦腔臉譜也是中國三大臉譜體系之一。秦腔的臉譜講究莊重、大方、干凈、生動和美觀,顏色以三原色為主,間色為副,平塗為主,烘托為副,所以極少用過渡色,在顯示人物性格上,表現為紅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點,格調主要表現為線條粗獷,筆調豪放,著色鮮明,對比強烈,濃眉大眼,圖案壯麗,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調「火暴」,和音樂、表演的風格一致。凈角的演唱主要靠「吼」,但秦腔的吼不是亂喊亂叫,它的吼吼得有氣勢,有韻味,有爆發力,讓人情緒為之高漲,血脈為之噴薄。秦腔的吼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自信開放表現得淋漓盡致,吼出了民族的骨氣與豪氣,吼出了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氣勢與威武。秦腔的吼使得聽眾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與滿足感,讓人感覺過癮,帶勁。作為新一代青年,我也深深感覺到現代文化對包括秦腔在內的傳統文化的沖擊,為秦腔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感到揪心。曾幾何時,聽秦腔幾乎成了中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誰要是愛聽秦腔,就讓人感到一種暮氣,與年輕人的身份不相稱。我想說的是,秦腔作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員,是一代代秦腔藝術家智慧的結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秦腔中包含了多少歷史典故與文化內涵,秦腔亟待保護傳承與發揚。在我看來我們要做的,最重要的是讓秦腔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尤其是得到年輕人的接受與支持。這就要求文化部門加大行動,讓秦腔走進年輕人尤其是青年大學生的生活中,讓他們了解秦腔,感受秦腔,喜愛秦腔,支持秦腔甚至學習秦腔,這樣我們的秦腔才能永葆生機與活力。最後希望秦腔能夠以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去表現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得到發揚,讓我們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氣節得到伸張。

⑸ 陝北民歌形式、內容、特色與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之間的內在關系

陝北民歌多採用信天游這種形式。
信天游的傳唱之境,是一片廣漠無垠的黃色高原,這高原,千溝萬壑,連綿起伏,蒼茫、恢宏而又深藏著凄然、悲壯;清峻、剛毅而又飽含著沉鬱、頓挫。 千百年來,它以自己的個性潛在地影響著陝北人的生活習俗,塑造了性格鮮明的高原文化,塑造了蒼涼、宏壯而沉鬱的信天游。信天游,在這地瘠民貧,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溝溝里,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是陝北勞動人民抒發感情的最好手段,是發自人民心底的呼聲。
信天游唱詞一般為兩句體,上句起興作比,下句點題,基本上是即興之作。這些口語化的詩句,語出驚人,形象生動,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內容主要以反映愛情、婚姻、反抗壓迫,爭取自由為主。陝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樂,也唱個人的憂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現實,是對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託。
信天游的節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開闊,扣人心弦、回腸盪氣,這同溝川遍布的陝北地貌有很直接的關系。在當地,人們習慣於站在坡上、溝底遠距離地大聲呼叫或交談、為此,常常把聲音拉得很長,於是便在高低長短間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韻律,這種習慣自然會對信天游產生影響。因此信天游的曲調悠揚高亢,粗獷奔放,韻律和協,不加修飾地透著健康之美。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觀、社會風貌和陝北人的精神世界。

⑹ 秦腔的歷史概況和基本特點

【秦腔簡介】

秦腔又稱亂彈,源於西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明末無名氏《缽中蓮》傳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於甘肅。甘肅古稱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時,陝西涇陽人張鼎望寫《秦腔論》,可知秦腔此時已發展為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間,魏長生進京演出秦腔,轟動京師。對各地梆子聲腔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

【秦腔的分類】

秦腔唱腔為板式變化體,分歡音、苦音兩種,前者長於表現歡快、喜悅情緒;後者善於抒發悲憤、凄涼情感。依劇中情節和人物需要選擇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滾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樂器為板胡,發音尖細清脆。

【秦腔表演的特點】

秦腔的表演朴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角色行當分為四生、六旦、二凈、一丑,計13門,又稱「十三頭網子」,表演唱做並佳。辛亥革命後,西安成立了易俗社,專演秦腔,銳意改革,吸收京劇等劇種的營養,唱腔從高亢激昂而趨於柔和清麗,既保存原有的風格,又融入新的格調。

【秦腔的起源】

秦腔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俗稱"桄桄子"。清人李調元《雨村劇話》雲:"俗傳錢氏綴百裘外集,有秦腔。始於陝西,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亂彈"一詞在我國戲曲聲腔中的含義很多,過去曾把崑曲、高腔之外的劇種都叫"亂彈",也有曾把京劇稱為"亂彈",也有的劇種以亂彈命名,如溫州亂彈、河北亂彈,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為先、為主的梆子腔系統的總稱上。

【秦腔的發展】

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演變,蔚為大觀",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明代萬曆間(公元 1573-1620年)《缽中蓮》傳奇抄本中,有一段註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詞,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體,說明秦腔在當時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傳到其他地方了。

【秦腔的演變】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演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大荔、蒲城一帶的稱東路秦腔(即同州綁子,也叫老秦腔、東路梆子);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省天水一帶的稱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於漢中地區的洋縣、城固、漢中、沔縣一帶有漢調恍恍(實為南路秦腔,又叫漢調秦腔、桄桄戲);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亂彈)。其中的西路入川後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所以說秦腔可以算是京劇、豫劇、晉劇、河北梆子這些劇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三路秦腔的發展趨於停滯,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趨勢。

【秦腔劇目】

秦腔所演的劇目,據現在統計約三千個,多是取才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說部中的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它的傳統劇目豐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秦腔的優秀演員】

秦腔的優秀演員,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藝術家魏長生外,還有被譽為花部四美的王湘雲、陳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欒小惠,周至派的桃瑣兒,長安派的岳色子等。光緒中後期有潤潤子、玉喜兒、陳雨農、黨甘亭、趙傑民、李雲亭(麻子紅)、劉立傑(木匠紅)、王文鵬等。辛亥革命以來,有名丑馬平民,名小生蘇哲民、蘇育民,名旦劉箴俗(有與歐陽予倩「並駕齊驅」之譽)、王天民(人稱「西北梅蘭芳」)、李正敏(人稱「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花等。名凈田德年和名須生何家顏、耿善民、張鎖中、劉毓中、劉易平等。特別是秦腔表演藝術家陳雨農、王文鵬、黨甘亭、李正敏、王天民、劉毓中,郭明霞以及原「三意社」的編修李逸笙、蘇哲民等人,在唱腔、表演、化妝造型等方面都有創新。

【板腔體音樂體制和京劇的形成】

由於秦腔的很多劇目都是表現我國歷史上反侵略戰爭、忠奸斗爭、反壓迫斗爭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題材,由於秦腔音樂反映了陝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義的性格,和淳樸敦厚、勤勞勇敢的民風,且較早地(也可能是最的)形成了比較適宜於表現各種情緒變化的板腔體音樂體制;加上秦腔藝人逐漸創造出一套比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處,都給各劇以不同的影響,並直接影響了各個梆子腔劇種的形成和發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響到京劇的形成。

【秦腔的流行】

秦腔的鼎盛時期在乾隆年間(1736-1795年),這個時期,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僅西安地共就有三十六個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東班、雙寨班、錦綉班等。

秦腔的表演朴實、粗獷、豪放,富有誇張性。秦腔唱腔分為歡音、苦音兩種,前者表現歡快、喜悅情緒,後者抒發悲憤、凄涼情感,唱腔音樂豐富多彩、優美動人。主奏樂器為板胡,發音尖細而清脆。在臉譜(如秦始皇的金色正三塊瓦花臉、帶一字須)、身段(如趟馬、拉架子、擔柴擔、水擔等)、化妝(如改包頭為梳水頭)、特技(吐火、吹火、踩蹺),以及語言聲韻(秦腔是十四韻,內有入聲)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唱戲吼起來"被譽為關中十大怪之一。角色行當分為四生(老生、須生、小生、幼生)、六旦(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二凈(大凈、毛凈)、一丑,計十三門,又稱"十三頭網子"。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衍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的稱東路秦腔;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稱西府秦腔;流行於漢中地區的叫漢調秦腔;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西安亂彈(就是中路秦腔)。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三路秦腔都不發達,中路秦腔起而代之,在整個西北地區均占絕對優勢。

秦腔所演的劇目多是取材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劇目超過1萬本,劇目之豐富,居我國三百多劇種之首,因時代久遠,散佚頗多,據現在統計,僅存約4700多個,而且,這些劇目目前還正以驚人的速度繼續流失,如果有關部門不能有效搶救,歷代人民用心血創造的寶貴文化遺產將永訣於世。

【秦腔藝術特點】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兩部分,每部分均有歡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適合表現悲憤、懷念、凄哀的感情;歡音腔歡樂、明快、剛健、有力,擅長表現喜悅、歡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帶板〕、〔滾板〕等六類基本板式。彩腔,俗稱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盪、劇情發展起伏跌宕之處。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墊板腔等四類。凡屬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屬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須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臉均重唱,名曰唱亂彈。民間有「東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亂彈」之說。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亂彈,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其中有些生角的大板亂彈,長達數十句之多,如《白逼宮》中漢獻帝的哭音亂彈,要唱五十多句,講究唱得瀟灑自然,優美動聽,民間稱做「酥板亂彈」。《下河東》的四十八哭,要排唱四十八句;《斬李廣》的七十二個再不能,要排唱七十二句。花臉唱腔講究「將音」和「嗷音」,調高難唱,能者則成名家。秦腔曲牌分弦樂、嗩吶、海笛、笙管、崑曲、套曲六類,主要為弦樂和嗩吶曲牌。秦腔的音樂伴奏,向稱四大件,以二弦為主奏,人稱秦腔之「膽」。琴師在秦腔戲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於舞台前場後部正中。伴奏音樂擅奏老調,音高為「三眼調」。三十年代後改用出調(即下把拉法)。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體制有生、旦、凈、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種,統稱為「十三頭網子」。一般戲班,都要按行當建置以「四梁四柱」為骨乾的三路角色制。頭路角色包括頭道須生、正旦、花臉和小旦,二路角色包括小生、二道須生、二花臉和丑角,其他老旦,老生等角均為三路角色。各路角色的佼佼者,均可掛頭牌演出,其他即為配角。條件優越的戲班,常不惜重金邀請名角。各行皆能,文;武、昆、亂不擋的多面手、好把式,又稱「戲包袱」,或叫「飽肚子」。秦腔表演技藝十分豐富,身段和特技應有盡有,常用的有趟馬、拉架子、吐火、撲跌、掃燈花、耍火棍、槍背、頂燈、咬牙、轉椅等。神話戲的表演技藝,更為奇特而多姿。如演《黃河陣》,要用五種法寶道具。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長串焰火,金交剪能飛出朵朵蝴蝶。除此,花臉講究架子功,以顯威武豪邁的氣概,群眾稱其為「架架兒」。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陝西省西安秦腔劇院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http://ke..com/view/9366.htm

⑺ 秦腔是那裡的文化

在我國,戲曲文化是非常悠久的一種文化形式,人們由於看戲會聚在一起,這會產生與往常不同的生活場面。看戲場面體現著當地的民風民俗,由於各地的文化習慣的不同,人們看戲的場面在各地會表現不同的方面,研究它們各自獨有的特點,有助於我們開闊文化視野,深刻了解本民族的地方文化內涵。本篇文章將結合當代作家賈平凹的文化散文——《秦腔》來看一下陝西地方看戲場面。 在華夏文化的整體背景下,由於自然、歷史、人文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的地方會孕育出不同的地方文化,其中地方風俗便是該區域文化的一個小構件。陝西從地理位置方面來講,它位於我國西北內陸,大部分是黃土高原區,自然條件不太優越;從歷史的發展來說,這里很早就有人類居住,秦朝曾在此建立國度,當時以關中平原為中心的農業非常發達,各種文化已經出現並且相當繁榮。千百年來,在這樣環境下生活的陝西人民,他們的性格、氣質、感情觀念、社會習俗、生活方式、審美趣味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這些外界因素的影響,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風民俗,可謂自成一方體系。這里的民風民俗就特點來講有著質朴性、深厚性、古老性等。 陝西人民在這塊黃土地上創造了燦爛多姿的民族文化,民間藝術可謂源遠流長,影響廣泛,種類繁多。就拿游藝習俗來講,秧歌、民間鑼鼓、秦腔、皮影、泥塑等形式,它們以獨特的魅力聞名中外。其中在這里秦腔是一種歷史悠久地方戲,也是在全國地方戲劇中產生較早的一種劇種,據有關資料表明它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它的覆蓋面極為廣闊,流行遍及我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及西南的西藏、四川;中原的晉西、豫東、河北;東北大慶、東南的廣東、福建,寶島台灣等地以及吉爾吉斯坦共和國,同時也是我國最大地方劇種。 那裡的人們對秦腔非常喜歡和重視,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秦腔名角或與名角有親戚的人,去商店買東西不必排隊;進飯館吃飯總會有位置;如果有誰侮辱秦腔,大家都會和他論說,有時還會將他打一頓;村裡有紅白喜事,人們常包一台秦腔,這已成了慣例。人們有的會把一些有名的曲目背下來,一些教育不太發達的地區,人們常給孩子講秦腔劇本故事,從秦腔中對孩子們進行善惡是非的啟蒙教育。秦腔在那裡已深深紮根於人們的心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

⑻ 陝北民歌的形式、內容、特色與陝北地理環境、歷史文化以及風土人情之間的內在聯系。

陝北,歌的高原。 陝北民歌多採用信天游這種形式。
信天游的傳唱之境,是一片廣漠無垠的黃色高原,這高原,千溝萬壑,連綿起伏,蒼茫、恢宏而又深藏著凄然、悲壯;清峻、剛毅而又飽含著沉鬱、頓挫。 千百年來,它以自己的個性潛在地影響著陝北人的生活習俗,塑造了性格鮮明的高原文化,塑造了蒼涼、宏壯而沉鬱的信天游。信天游,在這地瘠民貧,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溝溝里,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是陝北勞動人民抒發感情的最好手段,是發自人民心底的呼聲。
信天游唱詞一般為兩句體,上句起興作比,下句點題,基本上是即興之作。這些口語化的詩句,語出驚人,形象生動,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內容主要以反映愛情、婚姻、反抗壓迫,爭取自由為主。陝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樂,也唱個人的憂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現實,是對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託。
信天游的節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開闊,扣人心弦、回腸盪氣,這同溝川遍布的陝北地貌有很直接的關系。在當地,人們習慣於站在坡上、溝底遠距離地大聲呼叫或交談、為此,常常把聲音拉得很長,於是便在高低長短間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韻律,這種習慣自然會對信天游產生影響。因此信天游的曲調悠揚高亢,粗獷奔放,韻律和協,不加修飾地透著健康之美。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觀、社會風貌和陝北人的精神世界. 這便是陝北民歌的形式 內容 及特色。

⑼ 賈平凹作品-秦腔表現了怎樣的地域文化特徵

賈平凹地域文化散文的審美觀照

董小玉

地域文化,也稱區域文化。地域文化散文是指作者從地域文化的視角進行的散文創作?一個散文作家生活在特定地域,必然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所受的特定地域文化的熏染、體驗、感受和領悟潛存心中,當他創作散文時,他的主體意識就自然落腳於特定地域文化的根基上,把特定地域的文化結構、自然景觀、風土人情、信仰習慣、價值觀念等貫注其中並恰切地展示出來。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指出:「精神文明的產物和動植物界的產物一樣,只能用各自的環境來解釋。」魯迅先生說:「現在的文學也一樣,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注意。」茅盾先生也曾說過:「如果一個作家把他的故事地點指定在自造的想像世界或烏托邦,那麼,他只要對自己負責任;如果不然,他的地點是世界上實有的地方,則他該對於實在的地方負責任。他應該把他小說的某地寫成正確的某地。人物有個性,地方也有個性。」並且著重強調:「一個作家先須用極大的努力去認明他所要寫的地方色彩。」

散文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或地域文化風情,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來自描寫對象;一是來自作家。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創造環境,同時環境也創造人。」從描寫對象來說,包括特殊地域的環境、人物、風格、方言、行為、文化傳統等。比如環境,在美學家丹納看來它與種族、時代並列為文學三要素之一。他認為自然的地域環境是通過對人的影響而影響文學藝術的。他在《藝術哲學》中明確提出:「作品的產生取決於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俗」。而這正好直接關乎創作主體文化心理的形成。地域文化因素作為人物活動的外部環境進入散文作品,大體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部分。在散文中,它們主要展示為一種獨特的、氣韻生動的人物畫面與場景畫面,給人以直觀之感,或勾畫出一種情調,一種氛圍,讓讀者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以增強逼真的審美效應。

當然,體現於散文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無論是環境,還是人物以及其他因素,都是經過作家體驗、選擇、加工、提煉的結果。地域風情永遠與人的生命存在著交織現象。因此,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質、地域文化知識積累,以及他對不同地域文化傳統和特色的敏銳感受力、理解力等就成為最關鍵的了。

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質,首先來自童年和少年時代的生長地,來自他的故鄉、故園。那裡的自然風物、鄉俗民情、歷史遺跡、文化傳統等,給他以熏陶、感染,遂形成他最基本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質。這種心理素質表現為綿長悠遠的鄉情、鄉思、鄉戀,它甚至可以伴人終生。柳宗元的「海上尖峰若劍芒,秋來處處割入腸。若為化作身千億,遍上峰頭望故鄉」,傳達的就是這種意緒。這種故鄉情緒,或日鄉土情結,是構成作家地域文化心理素質的核心與基礎。

正因為如此,大凡地域特色寫得深致感人的作家,很少不是寫故鄉或從寫故鄉起步的。如西北作家賈平凹,他自覺不自覺地以家鄉商州的人文地理、自然風光、歷史現實為創作的背景,並且越來越廣闊、深入地表現著時代劇變中家鄉的民情風俗、社會心理、個人命運的變遷,刻畫著鄉里人的性格與靈魂。他散文創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識,主要是秦漢文化意識。他的《黃土高原》、《秦腔》、《專三邊》、《商州初錄》、《商州又錄》等散文,從文化的深度揭示了人們的生存世相,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表現了商州人生命力的質朴、堅韌、綿長。《黃土高原》一文,全景式地寫出了陝北高啄的風土人情、社會習俗、自然景貌。它從「繩一般地纏起來」的路,沙質的土,寫到人們冬日吃飯的情景,婚喪紅白喜事,乃至村頭小店等,對它們都寫得既概括、跳躍,又具體、內在。高原的粗獷、開闊,人民的勤勞、淳樸,種種特質皆如詩如畫地展現了出來。

從《秦腔》中我們得知,這八百里秦川,老孺皆能演唱的秦腔,有著與秦川廣漠曠遠的地理同構的旋律,內化著秦川公牛的力度,早已與秦川農民的生活融為一體。待黃昏降臨,秦腔在這地平線上激揚起來,相撞開去時,我們會隨著作者一道慨嘆:「這秦腔原來是秦川的天籟、地籟、人籟的共鳴啊!」通過寫秦腔,自然寫出了秦川人的懍悍粗獷、單純而復雜的心境,它彌補了我們由於地域阻隔造成的人文地理和民俗學上的欠缺,拓寬了我們對本民族歷史的感性認知視野。

在《走三邊》即走定邊、靖邊、安邊,作者抓住沿途奇特的所見所聞,以行蹤為線,用紀實性寫法,抒發了對陝北「三邊」遼闊、富饒、美麗、粗獷的禮贊之情、傾愛之情。一幅幅獨特的動態西北風景畫,不僅活畫出了黃土高原獨特的地域環境色調,而又著力滲透了作家自己的感情氛圍,把景色、情感和人物都活靈活現地立在讀者的腦際中。

賈平凹在寫山寫水寫人物的散文中,無不充滿著黃土的氣息、秦腔的旋律、漢唐的雄風,在參與秦川尤其是商州山地文化的藝術改造和重建中,貫注著他特有的文化意識和審美價值取向,這是因為賈平凹生於斯長於斯,充分了解這一方土地並得之於心、寓之於文的結果。如他的《老西安——歷史的記憶》系列散文,從1999年《美文》第9期開始「閃亮登場」。在西安已經居住了27年的賈平凹,看來對西安的大街小巷、千門萬戶,甚至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所蘊涵和掩藏著的歷史文化意蘊不僅了如指掌,而且成竹在胸。作者娓娓地述說了西安的人文歷史及其變遷過程。他對西安周邊環境的華山和太白山是這樣描寫的:

華山是完整的一塊巨石形成的,堅硬挺拔,險峭,我認作是陽山,是男人的山,它是純粹的山……上華山就是體現著真正上山的意義。太白山峰巒渾然,終年積雪,神秘莫測,我認作是陰山,女人的山。

這里幾筆就寫了兩座大山的不同的個性特徵,讓人為之嚮往,為之動情。

山水精靈給了萬物生生不息的活力,那麼由這靈山秀水滋養的人,也自有一種獨特的風韻。看看賈平凹筆下那千種風情、萬般姿色的鄉村男人與女人形象吧:

男人都長得白白凈凈,武而不粗,文而不酸。女人皆有水色,要麼雍容豐滿,要麼素凈苗條,絕無粗短黑紅和枯瘦干癟之相。

——《商州初錄·棣花》

⑽ 為什麼秦腔的形成與地形因素有關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
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為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