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誰同坐軒地理位置
Ⅰ 與誰同坐軒的環境
該軒選址優越,依水而築,構作扇形,其屋面、軒門、窗洞、石桌、石凳及軒頂、燈罩、牆上匾額、鵝頸椅、半欄均成扇面狀,小巧精雅,別具一格,故又稱作「扇亭」。人在軒中,無論是倚門而望,憑欄遠眺,還是依窗近觀,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後左右美景不斷。
Ⅱ 蔣勛細說紅樓提到的與誰同坐軒,是第幾回
第17回。講到了拙政園。
Ⅲ 與誰同坐軒的來歷
關於此扇形建築的來歷為,清末蘇州吳縣富商張履謙購入拙政園現在的西園,當時稱為補園,據說為了紀念祖先制扇起家的歷史,特斥資修建了這一扇形軒,張家後代也都愛扇成癖,用精心策劃、刻意安排來形容他們的修建過程一點不為過,其扇面兩側實牆上所開的兩個扇形空窗一個對著倒影樓,另一個對著三十六鴛鴦館,而後面面山的那一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頂蓋又恰好配成一個完整的扇子。
該軒題額為清姚孟起的隸書「與誰同坐軒」,款署為「鳳生姚孟起」,取意宋蘇軾《點絳唇·閑倚胡床》詞:「閑倚胡床,庾公樓外峰千朵,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別乘一來,有唱應須和。還知么,自從添個,風月平分破。」
題額者把答案藏匿起來,非常耐人尋味。原詞反映了蘇軾對整體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他優游林泉,流連山水,希求超脫。故孤芳自賞,只與明月清風為伍,表現出孤高的氣質。與誰同坐一句反問,撥動了遊客的心琴,使之與山水共響。人們要去捕捉,去聆聽清風明月下的天籟之音,去咀嚼醇美的詩意,去眺望舉目入畫的景色,真是美不勝收。
軒內扇形窗洞兩旁懸掛著詩句聯「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為清何紹基題寫,款署為「媛叟書於吳門」,出自唐杜甫《後游》詩:「寺憶新游處,橋憐再渡時。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野潤煙光薄,沙喧日色遲。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意為「美好的江山正等待著人們再度登臨,花柳無私地呈現出它的色彩風姿」。
此為狀景抒情聯。江山、花柳,含情脈脈,期待著人們盡情觀賞,這里作者採用了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江山、花柳等自然景物以人的思想情感,極富人情味。聯語喚起人們熱愛大自然的情趣,召喚人們去盡情地捕捉自然美,欣賞自然美,從中獲得美的享受和陶冶。
Ⅳ 蘇州拙政園西部的「與誰同坐軒」的造型有什麼特點
西部另一主要建築乃為扇亭的「與誰同坐軒」,扇面兩側的實牆上開有兩個扇形空窗,一個對著「倒影樓」,另一個則對著「三十六鴛鴦館」,後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頂蓋又恰好配成一個完整的扇子。
Ⅳ 與誰同坐軒里你願意與誰同坐呢你會想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呢
與誰同坐仙女,你願意從誰做都可以,這個沒有刻意,你說跟誰做才行的,只要你們啊感情好聊得來就可以了
Ⅵ 西面荷花亭,與誰同坐軒。求下一句
你真逗,已經在 「荷花亭」 東邊兒了,為什麼還要去 「軒」 裡面坐呀?
真的是 閑的蛋疼!
Ⅶ 與誰同坐軒的建築結構是什麼樣的
與誰同坐軒是"補園"中的一個小亭,造型小巧玲瓏,非常別致,修成摺扇狀。蘇軾有詞"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故名"與誰同坐軒"。軒依水而建,平面形狀為扇形,屋面、軒門、窗洞、石桌、石凳及軒頂、燈罩、牆上匾額和半欄均成扇面狀,故又稱作"扇亭"。
軒內扇形窗洞兩旁懸掛著杜甫的詩句聯"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扇亭地處山麓水邊,地理位置甚佳,樹高而雄,石幢靜立,人在軒中,無論是倚門而望,憑欄遠眺,還是依窗近視,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後左右美景不斷。
Ⅷ 與誰同坐軒你願意與誰同坐你們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請你發揮想像寫一寫
想像作文思路:
1、再現:側重於寫景狀物或敘事的想像作文,可以搜尋腦海中對相關事物的印象,加以再現。
2、移植:有時候,想像可以進行嫁接、移植,把優美的景色移為一處,或把有趣的現象歸為一物,或把美好的品質濃縮在一人之身。即,學生可以按自己的意願中的特定形象,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移植想像。
3、幻想:幻想是更為大膽的想像。十九世紀丹麥著名作家安徒生的童話,充滿幻想。在他的筆下花鳥蟲魚,傢具、玩具乃至牆壁都有生命,都賦予了人的感情。小學生對於未知的世界、未來的世界充滿了幻想。教師要鼓勵學生幻想。
蔣勛細說紅樓夢——與誰同坐軒例文如下
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到不可知的地方,就是「曲徑通幽」。這里包含著中國審美裡面特殊的情境——含蓄內斂,不是外放式的美。古琴曲《幽蘭操》(又稱《猗蘭操》)即是如此,古琴高手在彈這首曲子的時候給人的感覺是若有若無,好像聽得到,又好像聽不到。
跟西方交響曲排山倒海而來的征服美明顯不同。再舉一個例子,我們進入一個五星級酒店,大多數插花的方式通常是西方的,西式插花是盡量把葉子枝幹都拿掉,剩下一團一團的花,叫做花團錦簇。可是中國和日本古代的插花,都是線條式的,只有三兩枝。
這其實也是「幽」,「幽」永遠是少,不容易發現,永遠是不那麼炫耀,它是一種含蓄的美。如果把握了這些原則,可以看到十七回是一篇非常完整的中國園林美學文章。中國古代文人常常歧視工匠,所以中國古代沒有建築這個名稱,一直叫做營造。
比如宋代就有一本書叫《營造法式》,其實內容就是建築學。現在學建築的朋友有時候連碰都不去碰這些東西,因為他覺得,建築是完成我自己設計的造型,他不喜歡「營造」這兩個字,覺得覺得營造只是去執行別人設計好的東西。
實際上這是誤解,過去的工匠和設計師不太分得開,像義大利的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他們是工匠、設計者和藝術家的混合。在《營造法式》裡面可以看到,要蓋一個建築,主人會說一些想法,希望怎麼蓋,工匠要花很多的心思來實現、完成它。
再回到比較現實的例子,拙政園里有一個令我學建築的朋友都嘆為觀止的地方——「與誰同坐軒」。園林的建築裡面有很多名稱,比如靠水的建築叫「榭」,「軒」是四面沒有牆壁的房子,就是觀景用的。「亭」的意思就是讓你停在這個地方不要走了,因為這里是看風景的地方。
拙政園裡面的「與誰同坐軒」,名字很有詩意。一般的軒空間比亭子大,可是拙政園的這個軒小到只可以坐一個人,有一個扇形的窗,臨著湖面。一個學建築的朋友跟我說,這個亭子設計得真是太棒了。可是他不一定知道,「與誰同坐」其實來自蘇東坡的一首詞。
蘇東坡曾在政治最失意的時候作詞追問:「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有一次我跟一個學建築的朋友講到文學典故,他嚇了一跳,說,做建築還要懂文學啊。我說本來就是,你怎麼可能沒有人文的背景就去做設計,建築不僅僅是視覺的,它其實更是人文的回憶。
對於走進園林的人,要理解「與誰同坐軒」,理解當年詩人的心情,彷彿是一次考試。如果你了解了這些背景,就能夠感受到當年蘇東坡「我今天不希望跟人在一起了,我要跟清風、明月在一起」的心境。也能知道當時於明月清風之夜坐在那個軒里,他的生命得到了多麼大的解放。
這一天,寶玉跟他的爸爸賈政一起到園林中去,他爸爸要給他一個測驗,讓他給園中景點題名。這種考試很實在,可以檢驗考生以前所學的詩詞、典故怎樣運用到自然環境里。這一天也是寶玉展現才情的最佳時機。像拙政園的「與誰同坐軒」。
就是一個非常了不得的題名,少掉「與誰同坐」這四個字,很多味道就沒有了,因為它把整個文化的典故放入一個狹小的空間里。當你讀到「與誰同坐」四個字時,你能明白這個軒的設計不僅僅是因為空間小,還為了人生的孤獨,為了在政治失意以後回來尋找自我的狀態。
其間還留有一份驕傲和自負。明月、清風雖然並沒有寫出來,可是你如果讀過蘇東坡的詞,體味過他的情懷,你怎麼會不知道其中的意境?我想,比較深遠的文化傳承一般都會把文化置放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里。
Ⅸ 拙政園之與誰同坐軒圖片[攝影圖,JPG]
關鍵詞:拙政園之與誰同坐軒圖片素材下載 拙政園之與誰同坐軒 拙政園 與誰同坐軒 蘇州 園林 旅遊攝影 國內旅遊 攝影圖庫 72DPI JPG圖片描述:
Ⅹ 從園林景觀審美的角度來看,"與誰同坐軒"是什麼景
與誰同坐軒,為蘇州園林拙政園中一亭,也是是其重要景點之一,築於西園水中小島的東南角,東南朝向,面對別有洞天的月洞門,背襯蔥翠小山,前臨碧波清池,環境十分幽美。
不知道是不是說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