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地理環境對英語語境的影響

地理環境對英語語境的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3-08 14:52:00

① 英國地理環境對英國人性格的影響

地理位置和環境特點

英國是大西洋中的群島國家,既離開歐洲大陸,又靠近歐洲大陸,由大不列島和愛爾蘭島東北部及附近許多島嶼組成。東瀕北荷蘭等國;西鄰愛爾蘭,橫隔大西洋與美國、加拿大海,面對比利時遙遙相對;北過大西洋可達冰島;南穿英吉利海峽行33公里就到法國。四面環海的地理位置在不同歷史時期對英國的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大不列顛島各海東西最寬處近500公里,沿岸曲折多變,海岸線總長1.145萬公里,有很多深深鍥入內陸的海灣與河口。島上任何地方距離海洋都不超過120公里。

英國有充沛的降水而地形又崎嶇不平,於是造成了頗為密緻而水量豐富的河流網。泰晤士河自西向東流經英格蘭東南部平原,最後注入北海,其河水水位穩定,經年不凍,具有很高的航運價值。英國有面對西歐許多大河的出海口,分別流入北海和英吉利海峽,為英國加強與歐洲特別是西歐各國的聯系提供渠道。

英國是歐盟中能源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北海海底豐富的石油資源,對英國的經濟發展極為有利;英國四面環海,還有眾多的河流和湖泊,因此盛產魚類,有豐富的水產資源,是歐洲重要的漁業國之一;全境因受到海洋暖流的影響,終年溫和濕潤,冬暖夏涼,大部分地區不結冰,利於作物生長和內河航運業發展。

英國地理環境對英國國民性格的影響

北海和英吉利海峽將不列顛群島與歐洲其他地區隔開,使之成為孤懸於歐亞大陸之外的島國。英吉利海峽和多佛爾海峽是一道天然屏障,幫助英國人成功地抵禦了來自大陸的入侵者,如凱撒大帝兩次入侵英國和拿破崙入侵英國。

因此,居住在島嶼上的英國人很容易產生對島嶼的依賴,並產生了很強的優越感。另一方面,居住在島嶼上的人民比居住在大陸人民擁有更多自由,處在島國的人民,更容易產生向外擴張的動力和慾望。

而從英國歷史進程來看,英國曾多次向歐洲大陸擴張。16世紀時,伊麗莎白在位期間,施行了重商主義策,並鼓勵發展海盜事業,充分利用該島國優越的地理位置,開始向海洋發展,最終戰勝了法國的「無敵艦隊」,為以後英國取得海上霸權奠定了基礎。19世紀末,英國人侵佔了比本土面積大150倍的外國土地,成為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國。

英國所處的獨特的地理位置,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為英國的發展帶了無限契機,使人民對島國形成了牢固的優越感和依賴感,這種情感讓英國人具有自信、民主和開拓精神英國特殊的島國地理環境讓英國人擁有富有的想像力並善於開拓。

在英國的文學作品中,探險和游記素材的小說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很多英國作家都描寫了英國人特有的性格。例如,18世紀丹尼爾·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就是取材於水手亞歷山大·賽爾科克的精彩故事,成為不朽的「海島題材」小說之一。敢於冒險,勇於追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面對人生困境,魯濱遜的所作所為顯示了一個硬漢子的堅毅性格和英雄本色,體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創造精神和開拓精神。

② 英語學習語境真的很重要嗎

不是重要,是太重要了!
舉個例子來說。Crap! 是糟糕、糟心的意思。它的前面還可以加上Holy。當悲催到極點的時候,你也可以說Holy shit!

如果你今天學了這個單詞,背得很熟,然後就不去理它了,那麼過了幾天之後我再問,「那天教了個詞,是糟糕的意思,怎麼說來著?」你會說:「哎?是教了!當天我還背得可熟了!什麼來著?!就在嘴邊兒上。好像是個C打頭兒的詞兒。。。什麼來著?。。。」
以上是一個結果,以下,又是一個結果。。。
今天,你學了crap這個詞。放學回家,見到一輛bus,玩兒了命地追,好不容易跑到了,結果汽車絕塵而去。。。這時,你就可以呼哧帶喘地說:「Crap!」
第二天,你剛到家,單位說需要你work overtime。你趕緊返回公司,結果發現,沒帶辦公室抽屜的key。。。這時,你又可以說:「Crap!」
第三天,去Shopping Mall搶購——大包小裹地買了一堆,一結帳——沒帶your wallet。。。此時的你,也可以說:「Crap!」
第四天,幾個高中同學聚會,買了只turkey。你為了吃火雞,一天都沒吃飯,結果又被通知加班。好不容易到了同學家,眼睛已經給餓green了,卻發現火雞只剩下bone了。你會怎麼說——「Holy Crap!」(「太糟心了!」)

第五天,you forgot your girlfriend's birthday.姑娘以平穩的聲音對你說:「摸電門、自焚、五馬分屍、凌遲活剮、炮烙之刑——take your favorite style.」你還能怎麼說——「Holy shit!」(當你悲催到極致的時候,就用這句。)

第六天,我又問你:「前幾天,教了一個表示糟心的詞是。。。」「Crap! Holy Crap! Holy shit!」你保證不等我說完,馬上蹦出這些話來!——為什麼?因為在過去的這幾天中,你是一直在結合著實景語境使用這些詞——已經到了條件反射的地步了。

這就是語境的重要性。

學語言,為的是應用。只有在實景語境中,不停地重復著去應用,才可達到張嘴即來的效果。

地理學考研對於英語的要求高嗎

地理學考研對於英語四六級沒有要求,對英語英語的要求因為招生單位回不同而不同。
考研答英語的考察分初試筆試和復試的聽說測試。初試只要過英語的分數線即可,復試的話要考查英語的聽說能力。
考研英語國家線一般是30-50分,因專業不同英語分數線也會略有不同。例如,2015年理學英語分數線為36分,工學英語分數線為38分,經濟學英語分數線45分。詳情可以查看《201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考生進入復試的初試成績基本要求》。自劃線高校的考研英語分數線一般為45-60分。
考研英語滿分100分,試題分三部分,共52題,包括英語知識運用、閱讀理解和寫作。
第一部分 英語知識運用 共20小題,每小題0.5分,共10分。
第二部分 閱讀理解 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
第三部分 寫作 共2小題 共30分。

④ 島國的地理環境對英語的影響

任何文化的特點都離不開一定的地理環境,每種文化都因共地域、氣候、環境的特點而具有不同的特徵。英國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構成了鮮明的海洋文化,因而它的語言也充分展示了海洋文化的特點。
關於海洋文化,曲金良先生是這樣表述的:海洋文化是和海洋有關的文化;就是源於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類對海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固有海洋而創造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所以,海洋文化既與航海的工具有關,而且與民族的航海實踐, 生活習俗和思維方式有關。
英國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佔領土面積94%的大不列顛島是歐洲的第一大島,島內任何一點距海最遠不超過120公里,環島的海岸線近8000公里,曲折、幽深的海岸線和深水海港為航海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英吉利海峽是歐洲許多國家通向大西洋的唯—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這樣的地理位置,使得英國的航海運輸業成為重要的生產方式,既促進了英國自身的發展.也對英語語言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航海業的發展與英民族的發展興旺息息相關。自1492年哥倫布發現北美洲,1522年麥哲倫進行環球航行後,歐洲的殖民主義者便開始了海上貿易和殖民活動。為取得制海權的地位,英王亨利八世對海軍進行了改革,使得英國在1588年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成為海上霸主。依託著航海優勢和精良的設備,英國建立了一個大於本土150倍的殖民帝國。今天,英國的商船數量依然居世界前列。航海業在英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使英語語匯中產生了大量與航海有關的習語。
由於英語中的船和船上工具的習語、海難的習語、風和魚的習語能展現海洋文化的特點, 故成為本文的研究對象。但習語(idiom)有不同的理解,根據錢伯斯英語慣用沿詞典(Chambers Dictionary of Idioms)的分類法,習語包括隱喻性表達方式、格言、諺語。本文採用了這種定義方法。

⑤ 什麼是語境,舉例分析四種語境對語言表達的要求

語境是言語環境或使用語言的環境的簡稱,也指人們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環境,也叫「交際場」。

「語境」從字面意義來看,就是「語言環境」.但現在人們已經把一些非語言因素納入了語境的范疇,由此語境產生了狹義和廣義兩個含義。

狹義的語境專指在語言交際活動中,語言單位的音位、語素、詞、短語、句子與言語作品——話語所出現或處在的環境.廣義的語境指所要考察的事件(非語言的)所出現的環境.我們可以稱前者為「小語境」或,稱後者為「大語境」。

(5)地理環境對英語語境的影響擴展閱讀:

補充作用:

語境對語言理解的補充作用,主要表現在對語言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的理解上。一個句子,表達的可能只是很簡單的字面上的意義,也可能是語境所賦予的一種深層的含義,還有可能是一種言外之意。

字面義的理解比較容易,只要弄懂每個詞的意義以及詞與片語合起來的意義就可以了。語言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則不同,必須結合具體的語境,透過字面所表達的意義去深入理解。

⑥ 如何改善環境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我們農村的孩子缺乏的就是良好的語言環境,學生只有在課堂上才有機會接觸英語語言環境,課後幾乎沒有機會說英語,試想,短短的四十五分鍾來訓練聽、說、讀 、寫的能力,效果可想而知了。面對這樣的困惑,我就盡量為學生提供課外語言環境,讓學生在語境中學習外語,如:組織學生看一些英語電影,聽一些英文歌曲,培養他們的興趣。搞英語游戲,進行一對一對話活動,學生與學生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盡量用英語交談。這樣久而久之學生的會話能力就會自然而然的得到提高。 二、學生自身因素1、學生總有畏懼心理,缺乏自信心。一些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有畏懼心理,認為英語不好學,怕開口。有些人想說,又怕說錯,讓其他人嘲笑。這樣時間一長,對英語就產生畏懼心理,自己對自己失去信心。針對這樣的情況,平時就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多說、多寫、多練,即使說錯了也不要指責,應以鼓勵為主,多為學生樹立自信,以消除這種不良的心理。2、學習方法有待改進。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學習外語時,常常用學習漢語的方式學習英語。例如:在做漢譯英時,也是逐句翻譯,翻譯出來的英語只是簡單的詞語的堆積。英譯漢時,也是逐句翻譯,譯文讀起來不夠通順、流暢。因此,在平時教學中,應提醒學生不能用學習漢語的方式學英語,可以把英語與漢語結合起來,進行對比學習,分清他們之間的異同。這樣學起來不但容易接受,而且也不會把兩者混淆起來。例如: I asked him to help me . 「to help me 」在英語中叫「賓語補足語」在漢語中叫「補語」 。英語中有「被動語態」 ,而漢語中則叫「被字句」等等。雖然叫法不同,但在句中的作用卻是一樣的。 三、教師因素。教育思想和觀念陳舊,缺乏創新意識,研究能力不強。有相當一部分英語老師還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模式,教育思想和觀念跟不上素質教育的步伐。教育方法和教學手段落後,知識面不寬。有些教師仍然採用「傳統的填鴨式」模式,不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方法。這樣束縛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這對以後學生的發展是很不利的。 因此,針對以上的困惑,教師首先要更新理念,改變教學方法,努力為學生創設英語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分析他們在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讓我們的初中英語教學在新的篇章中綻放異彩。

⑦ 地理環境對文化形成的影響

日本作為島國,是地震多發列島。所以,日本人一天都在擔驚受怕的生存,恐怕「萬一」的到來,自然造就島國心態:格局小而狹,但又堅忍不拔;思維直板,但又具有擴張性;由於資源匱乏,人人都有危機意識。 在擁有危機感的同時,日本人常備「防災物資」在家中。防災物資包括:手電筒式收音機、戰備服、飲用水、戰備餅干、備用醫葯品等,幾乎家家必備,人人必持。日本所有建築物都設有 「非常口」,國民腦子里綳著「防禦非常事發生」這根弦,時刻做好避難的准備,以防不測的出現。這叫: 「常在有時想無時, 不懼一萬怕萬一, 危機意識腦中閃, 安全防範為第一。」 地震、火災、老爺子是日本人平時最怕的象徵。地震,是日本人的夥伴,島國日本整天在地震的搖籃里生存,大家都清楚不知何時會有滅頂之災。火災,是日本房屋的大敵。因為日本多發地震,人們不敢建築水泥建築,只能建易倒易塌又不傷人的木質建築,但還是經常吞噬人們的性命。老爺子,是日本守禮的象徵。過去,作為家長的父親,一言九鼎,什麼都說了算。今天就大不同了,同中國一樣,女人跟孩子頂了家庭半邊天。 去年四川發生大地震,我和太太鍾雪迅速組織救災義演,為災區捐了大筆錢。但崔天凱大使指示孫美嬌參贊讓我短時間集帳篷解災區之需。於是,我除了發動日本公司購買五百頂帳篷運往災區,還拜託荒井広幸議員在國會上呼籲日本政府拿出帳篷給中國災區。 當時在國會上,荒井議員提出支援中國帳篷時,擔當總務的大臣回答:「帳篷都是從中國加工進口,目前沒有現貨。」荒井先生當場駁斥說:「我做過自治大臣,比你清楚哪有帳篷,就看福田首相和內閣諸位支不支持我的建議?全國各市縣村走為地震備用物資有上萬頂帳篷,抽出一半給四川災區,然後我們再從中國進口就是。」 福田首相一聽大為高興,帶領內閣同意荒井的建議,並還通過了荒井追加五億日幣給中國災區的提案。 由此看來,日本最常被牽掛的就是救災物資,他們時刻擔心「萬一」災難的發生。所以說,日本人生存沒有安全感,總在提防自然災害的到來。 中國人一遇地震大多往外跑,我剛來日本也帶過家人跑出過多次,但再看周圍一個人影都沒有,感到非常奇怪。後來鄰居告訴我,在日本如其跑到外面避難,不如呆在家裡更安全。這是日本人的防地震的做法。 有專家講,日本的傳統文化一直是強調精神比物質更重要,在宣揚非物質資源方面可以說是始終一貫的。 當年二戰時,日本人的無線電廣播曾叫嚷:「物質資源是有限度的。」「毫無疑問,物質性的事物不能維持一千年。」日本的軍人問答手冊使用的口號是:「(敵人的)數量要以(我們的)訓練來抵擋,(敵人的)鋼鐵要用(我們的)肉彈來碰撞。」那些駕駛著小型飛機偷襲珍珠港的飛行員,是被他們一再用來說明精神優於物質的舉不勝舉的例子之一。 日本人認為精神比物質更重要的同時,作為島國民眾,一天二十四小時都要有難以想像的事發危機意識,這成為日本人自卑和謙卑意識的生存土壤。 2006年,日本曾熱播了一部名為《日本以外全部沉沒》的電影,這是對日本經典大片《日本沉沒》的再度發揮。上世紀80年代,小說《日本沉沒》和《日本以外全部沉沒》相繼問世,共分別拿下了日本文學創作「星雲獎」的長篇小說獎和短篇小說獎,一時間成為國內媒體和大眾議論的佳話。 《日本沉沒》這部巨片反映的正是日本人心態中最常見、也最脆弱的一面——「島國將要沉沒」。片中數位地質學家通過地殼學論證得出一致結論:由於地殼運動日本島國將面臨一年內全部沉入海底的危機。 而《日本以外全部沉沒》則成這一結論反轉,變為除日本以外所有國家都相繼沉入海底,只剩下日本這一塊地球上最後的陸地,全球難民集中在這個孤島上,日本人優越感急升。 在該片的描寫中,日本首相搖身一變成為全球最高領袖,終日趾高氣揚地對他國首腦呼三喝四,而外國代表和其他國民則紛紛齊唱「日本努力」;美元、歐元瘋狂貶值;歐美文化黯然失色,英語失寵;黃頭發、藍眼睛也開始低下了高昂的頭……這部影片顯然將某些日本人的帝國心態推向了極致。 按照正常推理,日本將會在地球上過上無憂無慮的富足安逸的生活。但是,作者最終沒能擺脫骨子裡的自卑、謙卑意識,最終沒能擺脫對「島國沉沒」的擔憂。因此,在影片的結尾,沒有最終的倖存者,就連自稱為「救世主」的「大日本」也只是神奇的多活了短短的3年時間。之後,全世界都沉沒了。 由此可見,日本人從古至今始終擺脫不了危機意識所帶來的「島國謙卑情結」。 因為但戰爭失敗使日本人認識到「光憑精神力量是不夠的」,還是要有物質作為強大後盾。 戰後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多少也與膚淺地接受戰爭教訓有關。但作為一個島國,經濟越發展,資源稀缺的矛盾也就越突出。這幾十年來,日本不斷地填海造地,東京又有好幾塊新城區是從大海上建造起來的。 據一位學者介紹,上世紀80年代初,日本以很低的價格從中國進口了不少精煤,用於填海和儲存,現在價格已翻了幾番,這些為爭奪資源的舉措,但也是危機意識的表現,不能不讓我們吃驚。 與此同時,這種對資源的危機意識使日本人特別講究節能和環保。我曾考察過日本的印刷行業。那裡的工廠,為省電,晚上用冰降溫,而且許多工廠都與電廠簽約,規定每月用電量,違約罰款驚人,沒用完也算你的,所以逼著你精密計算,系統控制,正好用完。對廢物一再利用的能力也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有家廠61種廢物,已有57種被利用,指標從建廠時的37.7%,到現在的93.4%,剩下的四種是煙蒂、油墨殘物、專用色條、生活廢物。他們還在研究中,以求全部利用。而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職工都要養成習慣,把廢物分類堆放,切割成形,按步驟一一處理。 日本人在這方面確實訓練有素,很少有人逾越規矩。看來危機意識已滲透到他們的血液里,並不需要大張旗鼓地去宣傳環保概念、循環經濟的好處。這應該看做危機感給日本人帶來的正面效應,值得我們學習。 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你

⑧ 英語語境對語義的影響

Yes, words should always be understood in the context.

⑨ 自然地理環境存在局限性 用英語

自然地理環境存在局限性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exist in limitations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