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地理環境勞動力
⑴ 對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在一個國家內部,地理位置有時對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很重要.對於國家,地理位置對回國家的經濟答發展有時也有重要影響.
在其它條件一定時,地理位置因素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一般與國家面積的大小有關.國家的面積越大,國家的地理位置因素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就顯的越次要.原因是國家的面積越大,國家總有地理位置比較好的地方,人口自然會在這些地理位置比較好的地方集中,照樣能利用優越地理位置的好處.比如,面積大國一般都臨海,都可以利用臨海優勢.
地理位置可以通過是否臨海,而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在其它條件一定時,國家是否臨海,對經濟發展有時會有影響.臨海的國家相對來說具有海洋交通優勢.因為國家之間最主要的交通,是以海洋交通為主.是否擁有便捷的海洋交通,對國家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影響.擁有便利的海洋交通,可以實現便利的國際貿易,獲得其它地方的自然資源.可方便出口自己的優勢自然資源或產品,也可以方便的吸收外來資本投資,充分發揮本國的優勢,比如勞動力優勢.
⑵ 資源型工業布局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覽文檔共享文檔我要上傳
搜索高級搜索 資源型工業布局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摘要 環境因素是衡量工業布局是否合理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合理的布局會加劇環境污染、破壞生態平衡,最終喪失工業生產所取得的經濟效益。合理的工業布局會不僅不會影響到環境,而且會給企業帶來豐厚的收益。工業區位的選擇,一要注意工業的污染類型;二有空氣污染的工業在其區位選擇時應考慮當地風向;三要協調好城市工業用地與生活居住用地之間的位里關系,從而更加合理地安排工業用地的位置,以減少對生活居住區的污染;四要考慮熱力環流、地形等因素,這樣也可以避免一定的環境污染。關鍵詞 資源型工業 資源型工業布局 工業區位選擇 地理環境1.引言 工業的發展離不開對自然的改造,而在對自然的改造過程中必定會對大自然造成一定的破壞,不同的工業對自然的破壞程度也不同。以資源利用為主的資源型工業在利用自然資源的時候對環境的影響會更大。如何盡量減少這些影響呢?選擇合適的工業區位會減少一定對環境的污染。可見,資源型工業的區位與地理環境之間有密切的關系。2. 資源型工業及其特點2.1 資源型工業 資源型工業主要是有依靠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企業所構成的,即所謂的資源型企業。 資源型企業,就是指基於地下的礦產資源和地上的動植物資源,通過對資源的壟斷性佔有或獨占,以生產的資源型產品為最終主導產品形態的,在產品價值構成中,自然資源對產品的價值貢獻占據主體地位的,盡可能利用區域內存在的自然條件,依靠資源的消耗,通過有效管理和適時創新來實現迅速成長,形成以資源佔有優勢為核心競爭力的企業。2.2 資源型工業的特點 1 地域集中性。 由於自然資源的質和量在任一空間范圍內分布的不均勻性,總是相對集中於某些區域,因此依託某一地區特有的自然資源興建和發展起來的資源型企業具有明顯的地域集中性。一般都會集中在自然資源的產地。 2資源獨占性。 自然資源是資源型企業生產加工的主要原材料或核心原材料,資源數量的多寡直接決定了其產能與發展,正因如此,資源型企業必然通過自然或行政的方式對所需資源進行壟斷性佔有或獨占,導致資源型企業對資源的獨占性。 3產品附加值低。 多數資源型企業依賴對資源壟斷性佔有或獨占,生產以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和粗加工以及初級原材料產品為最終形態的產品,技術含量低,所取得利潤是以廉價出賣當地自然資源為代價的。 4縱向一體化水平低,加工鏈比較短。 如生產煤炭、鋼鐵、稀土、鋁錠等產品的資源型企業主要集中於產業上游,僅僅從事原材料開采和(或)初級加工,下游活動很少,對上下游的拓展的可能性很小,很少有企業進行產業鏈的延伸。 5容易造成生態環境惡化。 資源型企業通過開發利用資源,在低技術水平上生產產品,結果濫采濫伐資源和排放大量的有害氣體,導致資源的流失、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惡化。3.資源型工業與地理環境的關系3.1 地理環境對資源型工業布局的影響3.1.1 自然資源對工業布局的影響 1原料 工業的主要成本之一是原料的成本,這一點決定了原料是工廠區位的一個主要區位因素。現在以鋼鐵工業為例來說明原料對工業區位的影響: 鐵礦石和煤是鋼鐵工業的主要起始原料。因而一定儲量的鐵礦石產地的地理因素,無疑會對鋼鐵工業布局有著重要的影響。 單純從鋼鐵工業本身來看,鐵礦石產地的作用隨工業技術發展相應有所變化。主要表現在鋼鐵工業發展初期,每煉一噸鐵需要 4—5 噸煤煉成的焦炭的時候,鋼鐵工業多分布在煤產地。隨著冶煉焦比下降,使煤的消耗量大大減少,加上配焦煤技術進步,使鋼鐵工業也不可能依靠單一煤種。與此同時,由於貧鐵礦的開采利用增加,以至現代鋼鐵工業每煉一噸鐵僅需要 0.5 噸焦炭,在這種情況下鋼鐵工業多趨向於鐵礦石產地。我國的馬鋼、攀鋼都是這種布局的實例。 應當指出,鋼鐵工業的最優布局,應是同時接近煤鐵資源。我國許多鋼鐵工業就是建立在煤鐵資源組合地區。例如遼寧的本鋼、河北的邯鋼、山東的萊鋼等等。在具體布置上採取以鐵為主,並能方便地取得煉焦煤的位置上。 2能源以鋼鐵工業為例 鋼鐵工業是一個耗能較大的部門。在其布局中能源因素一直有著重要作用。通過鋼鐵工業的長期建設發現,隨著鋼鐵工業中心的發展,很容易吸引機械、電力、化工等工業部門,形成一個較大的工業綜合體。而這種成組布置的格局(在國外如日本的鹿島)也已比較固定。在這種情況下,提出一個新問題,即考慮鋼鐵工業布局不僅要從其本身的經濟效益上分析,而且要注意地區工業發展的總體利益。 根據國外資料,單純的鋼鐵聯合企業消耗的原料和燃料的比例,每煉一噸鋼要消耗 1.2 噸標准燃料,而對於一個以鋼鐵工業為基礎的工業綜合體來說,每煉一噸鋼要消耗標准燃料 2.6 噸,二者所消耗的鐵精礦卻都是 1.3—1.4 噸。因之主張在建立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時,一定要注意工業綜合體的總的燃料耗費,即煉焦煤、動力煤、發電站用煤。實際上這種地區是一個以鋼鐵工業為基礎的變相的動力工業綜合體。因此,近代大型鋼鐵工業基地,在能得到球團供應的條件下,布置在交通方便的大型煤炭基地,即使向外輸出部分鋼材也是有利的。事實上在國外新的鋼鐵工業布局規劃中,對燃料因素的地位已引起了極大的注意。3.1.2 社會資源對環境的影響1人口對工業布局的影響 人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因此人在生產和消費兩方面和社會生產發生密切關系。一定地區的人口數量、勞動技能,人口密度和人民生活習慣等對工業布局產生重要的影響。 人作為勞動者,是社會生產力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現代化大規模的工業生產,首先要求要有足夠數量的生產工人,更要求有一定文化技術的生產工人,以便用同樣的勞動消耗生產出更多的產品,提高勞動生產率。關於勞動者在提高勞動生產率諸因素中的重要作用,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早已指出:勞動的生產力,取決於多種事情,其中,有勞動者熟練的平均程度,科學及其技術應用的發展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范圍及作用能力,和諸種自然狀況。因此,特定地區的人口分布狀況,勞動力及其素養,都成為考慮工業布局的重要因素。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在我國沿海人口稠密地區,勞動資源多,特別在東南沿海地區存在充分就業問題,就地發展各類工業是十分必要的;在一些新興的重工業集中區(煤炭基地,大型鋼鐵工業基地),為充分利用婦女勞動力而發展部分輕紡工業,也是按人口分布狀況布置工業的一個明顯例證。還應當指出的是,在那些擁有一定勞動技能與生產經驗的地區,例如我國景德鎮、醴陵、唐山都擁有生產陶瓷的長期歷史,在這種地區布置陶瓷工業生產將產生一定影響。 人作為消費者,每年要消費大量物資,這些物資包括生存資料、享受資料、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所需的資料。由於社會人口分布不平衡,各地區人口數量和人口密度不同,一定時期內各地區消費構成和消費水平的差異,引起對消費品需要量上的差別。社會主義工業生產的目的是在已有條件下,盡量滿足勞動人民對物質文化的需要,以便使人們更好地從事社會主義擴大再生產。因此,在發展工業時,既需要研究一般生產力條件下,平均消費水平,除了包括必要的生存資料,還應包括多少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的生產,還要研究不同地區各具特點的消費需求。例如,人口集中的城市居民或不同民族的消費習慣對工業產品的品種、質量的不同需求,對各工業部門布局的影響,以及研究和預測與人口分布遠景、消費構成、消費水平變化相適應的工業生產發展與布局趨勢。2 交通運輸對工業布局的影響 在選擇最有利的工業布局方案時,全面考慮運輸條件和費用是必要的,對許多部門來說,能提供最小的運輸費用方案,通常也就保證了最小的生產費用。一般多採用產品重量系數法,衡量運輸因素對工業布局經濟效果的關系。但是,應當指出,節約運輸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達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之一。因此,一個工業企業布局合理與否,必須綜合地分析在某種工業布置方案下可能影響勞動生產率水平的一切因素。只有在這種條件下,才可能正確地確定最合理的方案。 運輸條件在很多工業部門布局中起著較大作用。首先是需用運輸工具較多,貨運量較大的采礦工業,其次是加工工業中利用大量笨重低值原料的工業部門。 采礦工業只能在埋藏有礦產資源的地區建設,然而這不能說自然資源本身決定了采礦工業布局。因為采礦工業布局首先取決於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需要,同時礦藏的儲量、質量以及開采技術可能性也是一個前提條件,但是同一性質和類型的礦藏的開發次序及其生產規模,在大多數情況下與礦藏的地理位置,特別由運輸條件不同而有很大差異。如果其他條件相同,則運輸條件較好的礦產資源就會得到優先開采,甚至有些礦藏質量稍差,但由於交通方便也可能獲得很好的開發;相反,有些地區缺乏適當運輸條件,雖礦產資源比較豐富,質量較好,一時仍不能得到全面開發。例如我國西南、西北地區許多礦產資源受交通閉塞和運輸條件落後的影響,現時還不能得到大量開發,諸如此類的實際例證,也是到處可見的。 交通運輸對加工工業再生產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不但聯系生產與消費,使產出的產品實現它的使用價值,而且不斷供給工業企業以所需的生產資料,保證其生產繼續進行。由於工業部門構成復雜,交通運輸對加工工業布局的影響是有很大差異的。在生產中需要大量、笨重低值原料的加工工業,例如冶金工業、建築材料工業、純鹼工業、磷肥工業、用硫鐵礦制酸工業、造紙工業……等工業部門的運輸費用平均占成本的 15—40左右,這是一個很高的比重,但就個別企業來說它的比重可能還要高出許多,因此,在研究這些工業部門布局問題時,必須對交通運輸因素予以足夠的重視。3.2 工業布局對地理環境的影響3.2.1 工業布局對經濟的影響 工業布局關繫到國家和地區經濟的興衰。廣東經濟的發展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改革開放後,國家對不同地區的區域政策不斷地作了許多調整。所以,在當前社會中,區域政策成為企業對區位的布局與選擇時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後,廣東擁有特殊的優惠政策。主要表現在:1、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在一般地區,所得稅率為 30%,而經濟特區為 15%(後來這些優惠政策擴大到了 。珠江三角洲) 而且對於經營期 10 年以上的三資企業,從開始獲利年度起兩年免稅,三年減半徵收。這一本來就有利的優惠政策在具體執行中就更加對投資者有利,實際上有很多企業根本就沒有稅收負擔。其操作十分簡單:——假報企業虧損;公司重新注冊、更名;內地企業注冊為三資企業。2、進口關稅優惠政策。政策規定三資企業應該「兩頭」在外,因此,對進口的原材料、企業所需的設備免除了關稅。但是實際上,大部分廣東產品是銷往內地,結果在同等的生產條件下,廣東企業比內地企業多賺了這個本應該屬於國家的關稅。從而導致許多企業都聚集在了廣東等沿海地區,廣東就成為了當時工業的主要布局地。廣東憑借著其區位優勢,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需要說明的是,沿海地區在政策的傾斜之下,已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建立了自身獨立發展的基礎,如果政策繼續向沿海傾斜,甚至全國政策一致的結果都將使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從而加劇各種矛盾。所以現階段為了縮小我國三大地帶的經濟差距,國家已經給中西部地區提供了許多的優惠政策,從而吸引更多的企業將區位選擇在中西部地區。3.2.2 工業布局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現代工業生產是一個龐大的能量和物質轉換過程,在這個轉換過程中,既有按人類意圖製造出有價值的物質,同時也產生負價值的非意圖的廢棄物(廢水、廢氣、廢渣等)。也就是說,人類從自然環境中取得各種物質資源,又把轉換中的廢棄物排之於環境。隨生產量的增長,取之越多,製成品越復雜,排出的廢棄物也必然相應增加,其結構與成分也更加復雜和難於處理。在現代工業技術還不能完全處理廢棄於環境中的有害物質所造成污染的情況下,保護環境問題就成為制約工業布局的一個客觀因素。 實踐證明,合理地布置工業企業是可以防止污染的。如一個工廠雖然不斷地 ,但由於所選擇的廠址有利於「三廢」的擴散和凈化,排放未加處理的「三廢」在其生產過程中並未對環境產生污染問題。相反,工業布置得不合理,不僅會污染所在地區的大氣和水源,破壞自然環境,而且也會直接影響職工身體健康和工業生產本身的正常運行,嚴重者還可能引起破壞生產力的後果。4.總結 環境因素是衡量工業布局是否合理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合理的布局會加劇環境污染、破壞生態平衡,最終喪失工業生產所取得的經濟效益。工業污染源的形成及其對資源、生態的破壞與工業布局的不合理有密切關系。我們在對污染物缺乏治理,對突發的環境污染事故缺乏安全措施的情況下,合理布局是減少損失、減輕危害的一條有效途徑。 人類賴以生存和生活的地球,其環境容量雖然巨大,但畢竟是有限的;不同的自然環境對污染物的凈化能力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工廠選址時,應充分考慮工廠所排放的污染物類型,根據區域的環境和特徵(地質、地貌、氣象、水文、土壤、植被等)、環境容量和自凈能力等特點,選擇適宜的廠址及排污口位置,使污染物能較好地被環境凈化或避開對人類的直接危害。如有大氣污染的工廠應布置在居民區的下風地帶;有水污染的工廠應布置在河流的下游;大氣污染嚴重的工廠不宜布置在山谷或盆地中;有污染的工廠還應與城鎮和其他居民區、風景區保持必要的距離,並用綠化帶相分隔等。
⑶ 怎樣理解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1、地理環境影響民族文化。
從人類總體歷史發展來看,地理環境對於文明的形成及文化的傳承都有關鍵性的作用。如黃河流域孕育了古老的中華文明,尼羅河流域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2、地理環境影響區域氣候,惡劣的地理環境阻礙社會的發展。
地理環境影響副熱帶高氣壓帶及信風帶控制的大陸中心和大陸西岸,由於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氣流及來自內陸的信風控制,因此,氣候極其乾燥。撒哈拉沙漠區域由於水分不足,地表徑流淺或全無,物理風化強烈,風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礫漠,植被稀疏,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3、地理環境是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
地理環境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場所,又為人類提供生活資料和生產建設的資源。例如長江、黃河為中國人的生存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河流資源和交通資源,促進了中國水運、貿易的發展。
4、地理環境對國家政權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
如自古以來,地形平緩,依山傍水,周圍地勢險要是選擇政權所在地的重要條件之一。地理條件在中國古代是中國統一集權封建國家形成的一個有利條件,著名古都洛陽、長安均是地勢條件優良的城市,歷代以來多次被定為都城。
5、地理環境可以提升經濟效益。
優越的地理環境可使一個國家或民族獲得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從而加快社會發展速度;惡劣的地理環境可使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勞動生產率較低,從而延緩社會發展速度。
⑷ 為什麼工業革命首先出現在英國 從地理位置、政治環境、經濟基礎、圈地運動、勞動力素質和自然資源方面說
首先,英國工場手工業迅速發展。17~18世紀,英國工場手工業不僅在傳統的毛織業,也在冶金、金屬加工、制鹽、釀酒、絲織、棉織等工業中進一步發展,擁有歐洲第一流的手工工場。它們規模大而集中,如:1736年,一家大呢絨工場擁有600台織機。生產技術有很大提高,如:18世紀中葉,金屬加工已有500種以上不同形狀的錘。分工十分精細,勞動生產率大為提高,1776年,亞當·斯密(英國著名經濟學家,1723—1790)在《國富論》中寫道:「分工的結果,已經使針的製造,成為一種特殊的職業。……計抽鐵線者一人,直者一人,截者一人,磋鋒者一人,鑽鼻者又一人。但要鑽鼻,已須有二三種不同的工作。搓之使利,擦之使白,乃至以針刺於紙上,納入匣中,皆須一人分任。綜合全部作業,可依此分為18種業務。有些工場,這18種業務,是分別由18個特殊的職工擔任。固然,亦有時一人兼任二三門。我看見一個小工場,只僱用10個工人,各種業務,遂由彼等兼任。像這樣一個小工場的必要機械設備,雖不甚完全,但他們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針12磅。以每磅中等針4 000枚計,這10個工人,每日就可成針4.8萬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針4 800枚。如果他們各自獨立工作,不專習一種特殊業務,那麼,他們不論是誰,漫說一日製造20針,就連一針,也不易製成。」在這種手工工場內,生產過程被分解成一系列簡單的操作,生產工具也日益專門化,為把手工生產轉變成為機器生產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同時,也培養出一支熟悉生產過程,了解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具有發明和使用機器能力的熟練工匠隊伍,成為工業革命的技術骨幹。
其次,英國通過殖民掠奪和販賣黑奴,賺取大量錢財。通過殖民掠奪和奴隸貿易,英國到底得到了多少財富,無從精確計算,但是,據英國劍橋1962年出版的《英國經濟的發展,1688~1959年》一書稱,早在1688年,英國的國民收入就已經有10%來自海外。18世紀中期,英國在七年戰爭中,打敗了法國,法國被迫將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密西西比河以西的路易斯安那、非洲塞內加爾的法國商站及除5個商站以外的印度法屬殖民地割讓給英國,英國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英國在殖民地大肆掠奪,據統計,英國在北美建立的哈得孫公司,1670~1720年間的財產額增加了8倍。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757~1815年間,從印度掠奪了高達10億英鎊的財富,印度因而被稱為是「英國王冠上最明亮的寶石」。其間,1770年,英國人在孟加拉地區,竟用囤積全部大米的辦法榨取更大的利潤,因而導致約一千萬人餓病而死。1741年,英國人克萊武赴東印度公司任職員時,年工資只有5英鎊,但全年的開支卻要40英鎊;他在印度想方設法進行搜括,1760年回國時,已經成為一名大富翁,攜帶25萬英鎊的巨款。回國後,他以賄賂手段進入議會,甚至還取得了爵位,以後,他被英國政府委任為孟加拉總督、駐印度英軍總司令。為了鼓勵英國人去殖民地掠奪更多的財富,英國議會下院還通過決議:「羅伯特·克萊武勛爵為我國立下了豐功偉績」。
英國人還積極參與奴隸貿易,早先,英國只是向北美等地販運黑奴,1713年,英國取得了向西屬拉丁美洲販賣黑奴的權利,一躍成為最大的奴隸貿易國,據1981年出版的《英格蘭史》(J.Ridley著)統計,英國從開始販運奴隸到18世紀的大約兩個半世紀的時間內,共向美洲販賣了五百多萬名黑奴。通過奴隸貿易,英國大發其財。僅利物浦在1783~1793的11年間,就向西印度群島出售了三十多萬名奴隸,平均每年獲利111.8萬英鎊。許多奴隸販子把賺來的錢用於國內投資,如英國著名的冶鐵業大老闆安東尼·培根,就曾在1768~1776年間,靠販奴賺了7.6萬英鎊;他用這筆錢投資冶鐵業,成為冶鐵業巨頭。同時,由於奴隸販子主要是把本國的工業品,如紡織品、玻璃製品、煙、酒、刀劍、槍枝和其他金屬製品運到非洲出售,擴大了國際市場;然後把黑奴運到美洲出售,運回本國和歐洲需要的棉花、靛青和木材等工業原料,這也在客觀上促進了英國國內工業的發展。因此,可以說,奴隸貿易在英國等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所起的作用是無可估量的。
第三,圈地運動也對英國工業革命起了推動作用。15世紀末以來,英國貴族地主用暴力手段把農民從小塊租地上趕走,還霸佔原來公用的草地、山林,趕走農民,用籬笆圈起大片土地,作為牧場,用來養羊,這就是著名的圈地運動。圈地運動雖然對農民很無情,但它在客觀上卻有利於英國社會的進步。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1)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和農村資本主義的興起。首先,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英國王室、教會和封建貴族的大量土地被拍賣,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落入富有的資產階級手中。此後,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通過議會頒布了一系列圈地法令,據不完全統計,通過這些圈地法令,英國有六百多萬英畝的土地被圈佔。地主奪得土地以後,或是把土地租給資本主義農場主經營,或是自己進行資本主義經營。所謂資本主義經營,也就是農場或牧場生產的產品基本上是為了在市場上銷售,即商業性農業或商業性牧業。於是,經營農場或牧場的人也就成為農牧業資本家。他們僱用工人,利用大農場的資金、場地等方面的優勢,改進耕作制度,用四圃輪作制代替休耕制,對土地實行深耕細作,增施有機肥料,提高產量;同時,牛羊由放牧改為圈欄飼養,改進牲畜品種。資本主義農業的發展,為工業和出口提供了日益增多的原料和糧食。如一位名叫威斯康特的英國人在自己的農場上採用輪耕法,把每英畝小麥產量從10蒲式耳(1英式蒲式耳等於36.37升)提高到24蒲式耳。又如羅伯特·貝克威爾採用科學飼養方法,1710~1795年間,使初生牛犢的體重平均從50磅增加到148磅,菜牛從370磅提高到800磅。據統計,1700~1750年,英國小麥和麵粉的出口增加了近一倍。
(2)迫使大批農民失去土地,離鄉背井,到處顛沛流離,很多人流入城市,成為自由勞動者,這就為資本家提供了大量廉價的僱傭勞動力。正如馬克思指出的:「使小農轉化為雇傭工人,使他們的生活資料和勞動資料轉化為資本的物質要素的那些事件,同時,也為資本建立了自己的國內市場。」(《資本論》第一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16頁)在傳統的農業經濟中,農民家庭自己進行手工業生產,生產自己需要的大部分生活資料,現在農業由農業資本家僱用農業工人生產,破產農民流入城市,成為雇傭工人,農村就變成了原料產地和工業品的銷售市場。
同時,英國良好的自然條件也起了重要作用。英國是位於太平洋航線上的島國,擁有很多優良港口,去歐洲大陸和非洲、美洲等地都很方便,便於擴大海外貿易,為國內生產提供更廣闊的市場,同時,英國國內的資源也很豐富。英國擁有煤、鐵、錫、銅、石料和鹽等寶貴資源,煤田分布很廣、質量好,約克—諾丁漢至今還是世界十大煤炭基地之一。鐵礦儲量高,且多靠近煤田。(現在錫、鐵礦已枯竭或無經濟價值。)英國四周大洋環繞,擁有適於航行的河流:克萊德河、泰晤士河、塞文河、特蘭特河、烏斯河、亨伯河,有不少良港:倫敦、布里斯托爾、利物浦、泰恩河畔的紐卡斯爾。水路運輸便利,價格也便宜,使國內外市場聯系密切。英國憑借海上霸權,從海外殖民地掠取廉價原料。
⑸ 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對區域地理環境有什麼影響
人類對資源的開放是粗放的,不合理的,所以會對區域環境產生壞的影響
⑹ 區域地理環境是如何影響當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
區域內,地形、土壤、水源等,影響農業的發展。區域內,經濟發展水平與人們生活水平成正比。
考點三 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結合實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P16-22)
課程標准:以某區域為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學習要求:1、運用案例,說明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影響
2、通過案例分析,理解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應如何協調人地關系,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一、基礎知識
1.衡量指標:常用指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三種產業的產值比重等
綜合指標:人文發展指數(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和國內生產總值)等
2.傳統農業為主體的發展階段:
①經濟發展水平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少
②傳統農業占較大比重,以資源型工業和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多數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
③區域內經濟差異小,交通通達度低,對外開放程度低,對外貿易規模小
3.工業化階段:
①第二產業比重上升,第三產業加速民展,勞動力由農業向製造業和服務業轉移
②相繼出現較多的中心城市和工業基地,交通逐步發達,對外開放程度逐步提高
4.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
①第三產業比重明顯超過第二產業,占相當大的比重,成為區域發展的主要力量,加工製造業向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變
②工業化和城市化推進到比較高的水平,區域內的差異逐步縮小,區域對外開放程度和對外聯系大幅度加強
二.案例分析
1.案例一 美國的匹茲堡
(1)初期階段:
特點
區域內城鎮很少,空間結構比較單一
人地關系
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制約較少,人類對環境影響比較微弱,區域內部人地關系基本協調
※★「鋼都」匹茲堡興起的條件(或區位因素)
開發煤炭資源
運入鐵礦石
(2)成長階段:
特點
資源開發規模擴大,城市和工業區迅速向外擴展,區域內部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漸趨復雜,呈現由點到面的發展局面,產業由集聚走向擴散
人地關系
開始出現明顯的不協調
主要問題
資源面臨枯竭,發展空間受到制約,環境污染嚴重,環境受到明顯破壞
※ 方法技巧
生產規
模擴大
企業和城
鎮增多
自然資源被大量開采
發展空間受到限制
排放生產過程中廢棄物大量排放
資源面臨枯竭
地價上漲
環境污染加重
→
→
→ -→
→
→
(3)轉型階段:
特點
區域原有優勢喪失,經濟增長緩慢甚至停滯,產品市場競爭力下降,效益降低。區域經濟整體呈現衰敗、萎縮狀態
人地關系
人地關系矛盾加劇
主要問題
出現高失業率、人口減少等嚴重的社會問題
發展要求
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尋求新的發展空間
※鋼鐵工業衰退的原因
原因
具體表現
生產結構單一
工業生產集中在鋼鐵、機械等少數重工業部門,缺少第三產業和新興產業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匹滋堡的優勢資源是煤炭,但隨著石油、天然氣廣泛應用,煤炭所佔比重逐漸下降,新技術煉鋼耗煤輛也在下降
世界性的鋼鐵過剩
產鋼和出口鋼的國家增多,世界鋼鐵市場競爭激烈;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危機及鋼鐵產品的替代產品廣泛應用
新技術革命沖擊
新技術革命產生了一批新興工業部門,但由於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等原因,新興企業不願來此落戶
※方法技巧
資源開發規模小,產業結構簡單
資源開發規模擴大,產業結構漸趨復雜
區域經濟呈現衰敗、萎縮狀態
調整產業結構,治理環境污染
初期階段
成長階段
轉型階段
再生階段
※活動參與:
美國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人口遷移的主要特點:
大量人口從東北部的「冷凍地帶」(又稱「冰雪地帶」「銹蝕帶」)向西部、南部的「陽光地帶」遷移。
原因:美國東北部的五大湖區周圍資源枯竭,地價上漲,環境污染加重,許多工廠倒閉,工人大量失業,而西部、南部陽光充足,環境優美,又發現了新的資源,新興產業和旅遊業迅速發展。
(4)再生階段:
特點
「對症下葯」,採取措施,使區域產生新的增長活力,促使區域經濟復甦
區域發展
尋找新的發展空間,改變區域產業結構,如運用新技術,改造傳統工業部門,減少無增長潛力的產業部門,大力發展增長潛力大、效益好的新的工業部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措施
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區投資環境
人地關系
逐漸由緊張走向協調
※ 方法技巧
2.案例二 大慶的發展(P20)
(1)初期階段:
大慶地區荒地較多,人煙稀少,發現了油田,並開始開發,該階段人地關系基本協調;
(2)成長階段:
大慶市區面積增大,人口增多,成為全國最大的石油城,人地關系開始出現明顯的不協調;
(3)轉型階段:
大慶油田資源面臨枯竭,經濟體制以國有計劃經濟為主,經濟結構單一,使大慶市的發展面臨困境;
(4)再生階段:
大慶市實行二次創業,發展後續產業,經濟得到好轉,力爭實現可持續發展,人地關系逐步走向協調。
※ 建議加強城市規劃,合理布局工業企業,引進高科技人才和設備,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加強污染治理力度,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強城市的美化與綠化。這是一個資源型城市再生的必由之路。
※ 我國的資源型城市同大慶一樣,隨著資源開采量的不斷增加,最終都要面臨資源枯竭的問題。為了避免礦竭城衰的命運,必須「未雨綢繆」,及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實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項目
內容
區位優勢
煤、鐵、石油和森林等自然資源豐富,海陸交通便利,工業基礎雄厚,農業發展潛力巨大
歷史地位
曾是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新中國工業的搖籃
面臨問題
經濟體制落後,生產結構單一,礦產資源枯竭,生產設備老化,技術落後,就業矛盾突出,環境嚴重污染
振興措施
改變原有計劃體制,加快市場經濟體制建設,調整產業結構,引進技術和人才,美化環境,擴大對外開放
3.案例三 長江中下游平原
⑴該區地理環境:
①由長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組成
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
③地勢平坦,土質黏重。
⑵不同時期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一些原來制約區域發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為促進區域發展的有利因素。(因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強。)
開發時期
地理環境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原因分析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為人們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們開墾困難。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後期
①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②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
⑵長江中下游平原糧食生產地位的變化
總體地位
發展區位條件分析
農業社會
我國糧食的主要產地和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①水稻具有單位面積產量較高的優勢;②人口稠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使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種植業可以精耕細作
工業社會
全國「糧倉」的地位和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積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網,耕地被分割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較低。
(1)開發早期:水系稠密成為交通阻隔,土壤黏重使開墾困難,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2)成長階段: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增強,稠密的水系成為區域發展的有利條件,通過技術改良土壤發展水稻生產,成為我國主要的糧食產地、桑蠶、棉花生產基地;
(3)後期階段:工商業的發展,農業生產的規模小,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糧倉地位下降。
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對策:
①調整農業結構,發展高產值的農產品;
②發展科技,提高單產等。
體驗收獲:
1.「鋼都」匹茲堡興起的優勢區位條件有(雙項) ( AB )
A.豐富的煤炭資源 B.便利的水陸交通運輸
C.豐富的水能資源 D.優美的環境條件
2.有關區域發展的初級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 ( D )
A.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制約因素多 B.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較大
C.區域內城鎮很少,空間結構比較復雜 D.區域內人地關系基本協調
3.將德國魯爾區和美國五大湖區工業發展相關內容填入下圖相應的方框中(填代號)
A.資源型 B.煤鐵資源豐富 C.水陸運輸便利 D.科技力量雄厚
E.煤炭豐富,鐵礦石短缺 F.水資源豐富
4.關於區域發展的成長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 ( C )
A. 產業結構日趨復雜,產業由擴散走向集聚
B. 區域內人地關系仍然基本協調
C.城市和工業區迅速向外擴展,有些區域形成城市群或工業帶
D. 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比較微弱
5.下列工業區中,工業的發展建立在豐富的自然資源基礎上的是 (D )
A.德國的慕尼黑 B.日本的太平洋工業地帶
C.「矽谷」高技術工業區 D.美國東北部地區
6.有關區域發展的轉型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 (A )
A.區域原有的集聚效應減弱,區域經濟呈現萎縮、衰敗狀態
B.區域發展面臨失業率高、人口增多等嚴重問題
C.經濟增長加快,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強
D.人地關系以趨緩和
7.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美國人口大量從「冷凍地帶」向「陽光地帶」遷移的原因是 (A )
①「冷凍地帶」的工業衰退,失業率升高 ②「陽光地帶」建立了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 ③「陽光地帶」發展了旅遊業 ④「陽光地帶」陽光充足
⑤「陽光地帶」離海洋近,水資源豐富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8.有關區域發展的再生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雙項) (CD )A.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解決大量工人失業問題
B.集中力量發展原有的傳統工業,突出主導產業的龍頭地位
C.調整產業結構,促使區域經濟復甦
D.人地關系逐步由緊張走向協調
9.為促進區域經濟復甦,匹茲堡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 (A )
A.從重工業向高科技產業方向發展
B.由鋼鐵工業向汽車工業方向發展
C.由資源密集型工業向勞動密集型工業方向發展
D.進一步突出鋼鐵工業的主導地位
10.讀五大湖地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有「汽車城」之稱的是底特律,享有「鋼都」之稱的是匹茲堡。
(2)圖中各城市共有的工業部門是鋼鐵工業,改種工業布局的方式屬資源型,發展改種工業的有利條件是:資源條件是煤鐵資源豐富,交通條件是五大湖和運河廉價的水運,農業條件是農業基礎好,歷史條件是開發歷史悠久(殖民者最早的落腳點)。
⑺ 國家地理環境,自然資源及人口情況
剛果共和國位於非洲中西部,赤道橫貫中部,東、南兩面鄰剛果(金)、安哥拉,北版接中非、權喀麥隆,西連加彭,西南臨大西洋,海岸線長150多公里。
自然地理:
東北部為海拔300米的平原,是剛果盆地的一部分;南部和西北部是高原,高度在500-1000米之間;西南部是沿海低地;高原同沿海低地之間為馬永貝山地。剛果河(扎伊爾河)及其支流烏班吉河的部分地段是同剛果金的界河。境內剛果河支流有桑加河、利誇拉河等,庫依路河單獨入海。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中部、北部為熱帶雨林氣候,氣溫高,濕度大。
⑻ 自然環境和地理環境有區別嗎如果有,有什麼區別
有區別
自然環境是環繞人們周圍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如大氣、水、植物版、動物、土壤、岩權石礦物、太陽輻射等。這些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通常把這些因素劃分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個自然圈。人類是自然的產物,而人類的活動又影響著自然環境。
地理環境是指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地球表層,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是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總和。
人文環境:是指建立在生產關系基礎上的人與人之間形成的關系和活動。 屬於人的因素
⑼ 自然資源與環境資源的區別!
自然資源是指抄自然界天然存在、未經人類加工的資源,如土地、水、生物、能量和礦物等。
自然資源具有兩重性,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又是環境要素。
環境資源又稱地理環境資源。圍繞人類的空氣、陸地、水、能量和生命系統等資源的總和。與自然資源比較,其特點相同,但范圍較寬,可分為十大類:礦產、土地、草原、森林、生物、野生動植物、水、海洋、氣候、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