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蘊藏的地理知識
㈠ 二十四節氣適用於哪個地區從地理角度分
由於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
㈡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和意義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歷法獨到之處,最早出現於漢代。它表示了地球在軌道上運行的24個不同的位置,刻劃出一年中氣候變化的規律。地球繞太陽旋轉視運動一周為360度,分成24等份,每份15度(大約半月時間)就有一個節氣。一年四季共有二十四節氣,依次稱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節氣的劃定是我國古代天文和氣候科學的偉大成就,他是歷代科學家智慧的結晶。兩千多年來,它在安排和指導農業生產過程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第四,易經易傳易經告訴了我們答案,二十四節氣的形成。那就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遠古人們只需要知道白天黑夜就行了,也就是兩儀。或者說知道上半年,下半年就行,這也是兩儀。再後來,又確定了春夏秋冬,也就是四象。或者確定了一天的上午 下午 前半夜 後半夜。這也是四象。再後來四象也不夠精細,就又發明了八卦。八卦不夠精細就發明了十天干,然後是十二地支 然後是二十四節氣,然後是六十花甲,六十四卦,七十二候。
第五,從數字的演變可以看出二十四節氣的形成當是天乾地支出現了,再進一步精細化的結果。這些都是聖人的智慧,絕非是長期的經驗的樸素的總結。
㈢ 二十四節氣常考的高中地理題目
二十四個節氣是:復春雨驚春清谷天,制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這二十四個節氣中,高中地理題目中經常出現的就是春分日、秋分日、夏至日、冬至日。
這四個特殊的日期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及其變化、晝夜長短的分布及其變化。其他的節氣一般很少涉及。
㈣ 關於夏至節氣的地理知識點,你都牢記了嗎
關於夏至,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所有地區達到晝長達到一年中最長,夜長達到一年中最短。南半球那就反之。
㈤ 24節氣 地理
絕對准確,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2日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2日
㈥ 關於24節氣的知識有哪些
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二十四節氣 英文名稱:twenty-four solar terms 定義1:根據視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劃分反映我國一定地區(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現象與農事季節特徵的二十四個節候。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應用學科:大氣科學(一級學科);應用氣象學(二級學科) 定義2: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反映我國一定地區(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現象與農事季節特徵的二十四個節候。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應用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氣候學(二級學科) 定義3:反映一年中自然現象和農事活動季節特徵的二十四個節候。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應用學科:資源科技(一級學科);氣候資源學(二級學科) 以上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網路名片
二十四節氣對應日期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由於中國農歷是一種「陰陽合歷」,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但中國又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歷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准。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
二十四節氣
春季 ▪ 立春 ▪ 雨水 ▪ 驚蟄 ▪ 春分 ▪ 清明 ▪ 穀雨
夏季 ▪ 立夏 ▪ 小滿 ▪ 芒種 ▪ 夏至 ▪ 小暑 ▪ 大暑
秋季 ▪ 立秋 ▪ 處暑 ▪ 白露 ▪ 秋分 ▪ 寒露 ▪ 霜降
冬季 ▪ 立冬 ▪ 小雪 ▪ 大雪 ▪ 冬至 ▪ 小寒 ▪ 大寒
㈦ 二十四節氣的地理知識
二十四節氣的地理知識: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天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2月4日-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雨水:2月18日—20日,
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穀雨:
4月20日前後,雨水增多,利於谷類生長。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小滿: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
6月6日前後,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夏至:
6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後,入暑,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大暑:
7月23日前後,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獲季節。
處暑:
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
9月8日前後,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
10月8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
霜降:
10月23日前後為「霜降」,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後。
小雪:
11月22日前後為「小雪」節氣。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
12月22日前後,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並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後,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後,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㈧ 二十四節氣與地理
C
「從春分地皮干」和來「清明忙源種麥」可知為東北平原。春分時期,只有東北、華北和西北廣大地區「春雨貴如油」,降水很少。而清明時期種麥顯然為春小麥,可以推斷為東北平原。因為華北平原種的是冬小麥,而西北地區很少種麥。
其次「小數不算熱」也可推斷出,東北平原緯度位置較高,小暑時,東北平原還比較涼爽。
㈨ 二十四節氣的地理意義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內:蟄是藏容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
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㈩ 二十四節氣的常識
1、立春
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這個節令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的吃春餅、春盤、咬蘿卜之習俗等。
2、驚蟄
這一天民間有「打小人」驅趕霉運的習俗,驚蟄象徵農歷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
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霉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3、清明
清明節這一天,除了有掃墓祭祖、踏青賞春、植樹種草等傳統習俗,據說還是為了紀念一個叫「介子推」的人。
介子推在晉獻公的兒子重耳流亡時幫過他,後來重耳想要報恩,但是介子推不應,還背了母親上山。重耳下令燒山逼近,結果母子死在了山上。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十分後悔,厚葬遺體。次年拜祭時看到燒焦的老柳樹竟然復活,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4、小滿
小滿這一天,有「搶水」與「祭車神」的習俗。「祭車神」是農村古俗,傳說「車神」為白龍,農家在車水前,於車基上置魚肉、香燭等祭拜之物,特殊之處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時潑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這些習俗表明了農民對水利排灌的重視。
5、夏至
古時夏至這天,人們紛紛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至清代,夏至祭神更為盛行,是日民間須吃麵食,以示敬神。由此可見,夏至這天,北方人吃面條也好,無錫人吃餛飩也好,都是虔誠祭神之舉。
6、立秋
在立秋時節,尤其是在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天,在商洛竹林關一帶,就流傳著「摸秋」的習俗。這天夜裡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伴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按照傳統風俗,這個夜裡,瓜豆任人採摘,田園主人不得責怪。姑嫂歸家再遲,家長也不許非難。中秋節夜裡,孩子們在月亮還未出來時,照例鑽進附近的秋田裡,摸一樣東西回家。如果摸到蔥,父母就認為這孩子長大後很聰明;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認為孩子將來不愁吃喝,事事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