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的地理知識有哪些
❶ 青海地理概況有哪些
青海省簡稱「青」,因境內有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省位於中國西部的青藏高原東北部,與新疆、甘肅、四川、西藏四省區比鄰。青海省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江河源頭」。全省面積72萬平方公里,居全國各省(區)第四位。其中草地3160萬公頃,耕地58.99萬公頃,森林25萬公頃,其餘為高山、湖泊、荒漠、戈壁、冰川等。
地理位置和自然狀況地形青海處在我國地形三大階梯的第一級上,絕大部分屬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境內呈現出高山、峽谷、盆地、高原、台地等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其中4000至5000米地區佔全省總面積54%,最低點1650米,最高點6860米。北部和西北部為山嶺谷地,南部為青南高原,東部為河湟谷地,間有小塊盆地和台地,西部主要是柴達木盆地。由於地形多樣,適宜於多種動物和植物生長,有較好的經濟發展前景。
氣候由於受海拔、地形、緯度、大氣環流等自然因素的影響,青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高原大陸性氣候。其主要特點是:冬季較長而不寒冷,夏季短促而涼爽,氣溫地區分布差異大,垂直變化明顯,降水分布地區差異顯著,季節集中。全省年平均氣溫在-5.6℃——8.7℃左右,東南部年降水量為450毫升到600毫升。
自然資源礦產資源:青海是一個資源型富省,現已發現各類礦產125種,探明儲量的礦種105種,其中,50種居中國前10位,鉀、鈉、鎂、鋰、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等11種居中國首位。在國家經濟建設急需的45種礦產中,青海有21種列全國前10位。聞名遐邇的柴達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礦,素有「聚寶盆」之美譽,富含石油天然氣資源。其中鹽湖有30多個,已探明總儲量700億噸。青海非金屬礦產資源也很豐富,石棉、電石用石灰石、蛇紋岩、玻璃用石英岩、冶金用石英岩的儲量在全國也名列前茅。石棉儲量居全國第1位。青海省柴達木盆地石油、天然氣資源有較好的成礦條件,盆地內共發現油田16處、氣田6處。據全國第二次盆地油氣資源評價結果,盆地總的石油資源有12.44億噸,已探明2億噸;天然氣資源已探明472億立方米。
水能:黃河上游的水電資源是青海能源最大優勢,有178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2166多萬千瓦,可開發利用的為1800萬千瓦,年發電量770億度。擬建的中型水電站有尼那、直崗拉卡共7座。總裝機可達1.103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368億千瓦時,水電站單位造價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0%~40%。豐富的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是國內地熱資源較豐富的地區。
畜牧草場:青海天然草原遼闊,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草場面積達3160萬公頃,佔全國可利用草原面積的15%,發展畜牧業物質基礎雄厚。在遼闊肥美的草原上,生長著天然牧草940多種,其中營養價值較高的優良牧草約190多種,具有含粗蛋白質、粗脂肪、無氮浸出物高,粗纖維低的特點。飼養的草食性牲畜主要有藏系綿羊、氂牛、馬、駱駝、山羊等,普遍耐高寒、耐粗飼。尤其氂牛是青藏高原優勢畜種,數量居全國第1位,佔全世界氂牛總飼養量的1/3。
野生動植物資源:野生植物群中已發現經濟作物1000種,葯用植物就有大黃、甘草、貝母、雪蓮、黃芪、黨參、藏茵陳、羌活、蟲草、柴胡等百餘種、尤其冬蟲夏草是馳名中外的貴重葯材。全省有鳥類290多種,哺乳獸類109種,野生動物中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21種,二級重點保護動物53種,省級重點保護動物36種。有22種珍稀動物被列入《瀕臨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附錄I和附錄II中。
旅遊資源:青海省自然風光雄奇壯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全省已開發出旅遊景點10多處。有「百鳥的王國」的青海湖鳥島,「高原的西雙版納」孟達自然保護區,藏傳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爾寺,伊斯蘭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東關大寺,阿尼瑪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遊的好去處。「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國最大的人工水庫龍羊峽、都蘭國際狩獵場、坎布拉森林公園等旅遊景點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環境狀況和問題2005全年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為42.0%,比上年提高13.5個百分點;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1.54%,比上年提高5.48個百分點。建成煙塵控制區9個,面積72.2平方公里;建成環境噪音達標區1個,面積63.2平方公里。全省共有各類環境檢測站21個,比上年增加1個。擁有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地區和單位2個;自然保護區11個,面積2176萬公頃(21.76萬平方公里),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30.12%,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個,面積2025萬公頃(20.25萬平方公里)。本年新增大通北川河源區和祁連山、諾木洪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
人口人口統計2004年年末全省總人口538.6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07.51萬人,城鎮人口比重提高到38.53%;鄉村人口331.09萬人。全省男性人口276.43萬人、女性人口262.17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1.32%和48.68%。0―14歲人口125.60萬人、15―64歲人口381.30萬人、65歲及以上人口31.70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23.32%、70.79%、5.89%。全年出生人口8.75萬人,出生率為16.32‰,比上年下降0.62個千分點;全年死亡人口3.46萬人,死亡率為6.45‰,比上年上升0.36個千分點;全年凈增人口4.80萬人,比上年少增0.4萬人。
人口增長率2005年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為9.49‰。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青海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共有55個民族成份,現有少數民族人口共235.06萬多人,約佔全省總人口的45.5%。在青海世居的少數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其中土族、撒拉族是全國唯一在青海特有的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省人口的比例分別是:藏族21.89%,回族15.89%,土族3.85%,撒拉族1.85%,蒙古族1.71%。
文化程度2005年,全省有研究生培訓單位5個,招生數403人,在學研究生894人,畢業生117人;普通高等教育院校8所,招生數1.16萬人,比上年增長25.0%,在校生3.25萬人,增長11.3%,畢業生0.81萬人,增長42.1%;中等職業教育學校47所,招生數1.32萬人,比上年增長1.83倍,在校生2.47萬人,增長31.0%,畢業生0.58萬人,增長1.0%;普通高中144所,招生數3.76萬人,比上年增長8.0%,在校生10.05萬人,增長9.0%,畢業生2.54萬人,增長22.7%;初中學校367所,招生數7.88萬人、在校生22.7萬人、畢業生6.81萬人;普通小學2898所,招生數8.93萬人,在校生50.69萬人,畢業生8.10萬人;特殊教育學校招生數335人,在校生2307人。幼兒園在園幼兒8.26萬人,比上年增加0.51萬人。全省「普九」覆蓋率達86.8%,比上年提高3.8個百分點。
經濟國內生產總值年,全省全年創造生產總值543.2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2%。
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2005全年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62.79億元,比上年增長5.3%;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64.61億元,比上年增長15.9%;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15.80億元,比上年增長10.0%;本年一、二、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5.3%、59.9%、34.8%。財政收入2005年,全省完成一般預算收入63.33億元,比上年增長23.5%,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3.76億元,增長25.0%;中央一般預算收入29.57億元,增長21.7%。
工業增加值和增長率2005年,全省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203.9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1.0%。規模以上工業創造增加值179.54億元,增長22.7%。
農業增加值和增長率2005全年糧食種植面積24.56萬公頃(368.4萬畝),比上年增長0.4%;總產量93.26萬噸,比上年增產5.4%。
外貿狀況2005全年海關進出口總額4.13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8.2%。其中,出口額3.23億美元,下降28.9%,進口額0.90億美元,下降25.3%。
外資利用狀況2005年,合同使用外商直接投資3.56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2.6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2%。
支柱產業農業、水電業、鹽化工業、有色金屬工業、石油天然氣工業電訊現有電訊2005年,電信業務總量29.66億元,增長15.1%。年末局用交換機總容量142萬門,本年新增33萬門。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13.5萬戶,比上年增長22.0%,其中:城市固定電話用戶92.9萬戶,增長21.8%,鄉村固定電話用戶20.6萬戶,增長23.4%;本年新增固定電話20.5萬戶。年末行動電話用戶131.6萬戶,本年新增行動電話用戶14.8萬戶。全省年末電話普及率由上年的39.1部/百人上升到45.1部/百人。
交通鐵路蘭青、青藏鐵路干線及4條支線、59條專線貫通全省東西,總鋪軌里程1100餘公里。
年,全年完成貨物運輸周轉量156.24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6.6%。其中,鐵路98.78億噸公里,增長7.6%。全年完成貨運量7152.5萬噸,比上年增長7.5%。其中,鐵路1452.7萬噸,增長11.1%;公路5491.4萬噸,增長6.9%。
全年完成旅客運輸周轉量47.24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4.7%。其中,鐵路18.69億人公里,增長0.3%。全年客運量4919.8萬人,比上年增長6.9%。其中,鐵路368.4萬人,下降4.4%。
公路全省公路線路年末通車總里程2.97萬公里,比上年增長5.9%,其中高速公路里程達171公里。2005年,公路完成貨物運輸周轉量48.27億噸公里,增長6.5%;完成貨運量5491.4萬噸,增長6.9%;完成旅客周轉量24.65億人公里,增長6.3%;全年客運量4524.9萬人,增長7.9%。
航空民航通航上萬公里,已開通西寧至北京、烏魯木齊、蘭州、西安、廣州、成都、上海、格爾木、拉薩等地的航班。2005年,民航完成貨物周轉量0.06億噸公里,增長45.8%;完成貨運量民航。0.33萬噸,增長43.5%;完成旅客周轉量3.89億人公里,增長18.2%;全年客運量民航26.5萬人,增長18.3%。
❷ 關於青海地震中的地理知識
東經96.7度,北緯來33.1度
2010年04月14日07時49分(北京時自間)在青海省
玉樹藏族自治州
玉樹縣
。
震中距
結古鎮
約30公里。
北京時間是東經120的區時,120-96.7=23.3。每隔十五度是一個小時。一度就是
四分鍾
,23.3*4=93.2分鍾,93.2/60=一小時33.2分。東早西遲。07時49分-1小時33.2分=6時15.8分
❸ 青海人文及地理
青海歷史人文 早在遠古時代,青海就有人類活動,最早生息在這塊土地的是中國西部古老民族之一氐、羌族群。眾多的古文化遺存表明,青海的開發至少已有6000年的歷史。夏商時期,部分羌人逐漸定居東部地區,開始進行農耕,隨著中原地區先進生產技術的傳入,農牧業有了一定發展,人口也逐漸增加。這部分羌人漸與華夏諸融合,成為後來的漢族。西漢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於湖北岸置西海郡,隋朝時北部是中國領土,大業五年(609)於伏俟城置西海郡,均為時不久即廢。自晉至唐為吐谷渾所佔,曾建都於湖西十五里伏俟城。龍朔三年(663)地入吐蕃。宋代為西番角廝羅所轄。公元13世紀,蒙古族進入青海,今天青海1242年全部並入蒙古大汗國,蒙古大汗國後成為元朝,從元朝開始時全部是中國領土,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忽必烈繼大汗位,元代有蒙古部落駐此,在河州設吐蕃等處宣慰使司、管轄青甘一帶吐蕃部落。至元十八年(1281年),設甘肅行中書省,轄西諸州和東北部的貴德州。明屬朵甘都司等;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西州為西衛,下轄六千戶所,以後又設「塞外四衛」:安定、阿端、曲先、罕東。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設西寧兵備道,直接管理蒙藏各部和西寧近地,「塞外四衛」由西寧衛遙控。明初在青海東部用的土漢官參設制度,幾經演變,逐漸成為土司制度。在青南、川西設有朵甘行都指揮司。明正德四年(1509)後為東蒙古所據,史稱西海蒙古。厄魯特蒙古的和碩特部首領顧實汗於崇禎九年(1636)率部自烏魯木齊一帶移牧來此,史稱青海蒙古,並控制衛藏。流居青海的蒙古人尚有喀爾喀、准噶爾、土爾扈特、輝特等部(見厄魯特蒙古)。五部蒙古後漸分支派,總名十八家。清順治十年()封顧實汗為遵文行義敏慧顧實 。康熙三十六年(1697)顧實汗幼子達什巴圖爾被封為親王,其餘蒙古貴族亦分別授予貝勒、貝子等爵號。 雍正二年(1724),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後,年羹堯建議:青海蒙古仿內蒙古札薩克之例,劃定游牧地界,統一分編為旗;原屬諸番,另行安插,勿許蒙古管轄。三年分青海蒙古為二十九旗,每旗設札薩克一員,協理台吉一員,管旗章京、副章京、參領各一員;按一百五十戶設一佐領,共計佐領一百零四個半,重定王公爵秩,頒授印信冊誥;各旗首領每年祭海會盟一次屆時欽差大臣蒞臨,處理各旗糾紛,奏選盟長;各旗王公、台吉分為三班,三年一次,九年一周,赴京朝見;每季仲月為各部與內地貿易之期,開日月山(後移至丹噶爾)、北川、洪水(今民樂)為集市,由官兵督守,禁止私入邊牆。同時清查藏族各部戶口,設立土司,以戶口多少,分別封以百戶、千戶名號。蒙藏各部,統歸欽差辦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簡稱西寧辦事大臣)管轄。從此,凡稱青海者,意即指該大臣所轄各族地界。 光緒三十三年(19070推行新政時,曾議改青海為行省,不果。辛亥革命後,西寧辦事大臣改為青海辦事長官。1915年又改為蒙番宣慰使,由甘邊寧海鎮守使兼任。1926年撤銷上述二使,改稱甘邊諸海護軍使。 1912年北洋軍閥政府任命馬麒為西寧總兵,1915年又任命其為蒙蕃宣慰使和甘邊寧海鎮守使。從此,馬家軍閥在國民黨政府的支持下統治青海近40年。1929年青海省正式成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落後、殘酷的封建軍閥統治推翻,建立了新的民主政權。青海省,簡稱「青」,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為黃河、長江及瀾滄江(湄公河)之源頭。因境內有全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省會是西寧市。據商朝甲骨文記載,青海自商朝商高宗武丁年間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❹ 關於青海西寧地理
有東關外大寺,
但不叫村,現在叫什麼街了
❺ 求:青海的自然地理概況
青海省,簡稱青,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東經89°35′至103°04′,北緯31°40′至39°19′。東西長1200公里,南北寬800公里,面積72.12萬平方公里。境內山脈高聳,地形多樣,河流縱橫,湖泊棋布。巍巍昆侖山橫貫中部,唐古拉山峙立於南,祁連山矗立於北,茫茫草原起伏綿延,柴達木盆地浩瀚無限。長江、黃河之源頭在青海,因域內有中國最大的內陸高原鹹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無論是前往新疆還是西藏、敦煌還是拉薩,青海是人們去往西部旅遊時的必經之地,那裡大部分土地都是戈壁和雪山,不適合於人居住。但是青海的人文資源和地理資源都十分的豐富,至今仍是登山者的樂園,勇敢者的天堂。 青海山脈縱橫,峰巒重疊,湖泊眾多,峽谷、盆地遍布。祁連山、巴顏喀拉山、阿尼瑪卿山、唐古拉山等山脈橫亘境內,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柴達木盆地以「聚寶盆」著稱於世。全省地貌復雜多樣,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區為高原。東部多山,海拔較低,西部為高原和盆地。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其中海拔3000米以下的地區約佔全省總面積的26.3%;3000—5000米的地區佔67%;5000米以上的地區佔5%。境內的山脈,有東西向、南北向兩組,構成了青海的地貌骨架。地形分為祁連山地、柴達木盆地、青南高原三區。青海氣候屬典型的高原大陸氣候,乾燥、少雨、多風、缺氧、寒冷,地區間差異大,垂直變化明顯。年平均氣溫-5.6℃—8.6℃,降水量15—750毫米。青海地處中緯度地帶,太陽輻射強度大,光照時間長,年總輻射量每平方厘米可達690.8—753.6千焦耳,直接輻射量占輻射量的60%以上,年絕對值超過418.68千焦耳,僅次於西藏,位居全國第二。
青海是新疆與西藏的融合,有「世界屋脊」的美稱。青海東部素有「天河鎖鑰」、「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沖」和「玉塞咽喉」等稱謂,可見地理位置之重要。 青海省一大半的工業產值和人口居住在首府西寧,西寧成為青海省的地理中心。青海的地形大勢是盆地、高山和河谷相間分布的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稱為青南高原。
境內除黃河湟水谷地及柴達木盆地等部分地區外,其餘地區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界屋脊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省地形差異顯著。東北部由阿爾金山、祁連山數列平行山脈和谷地組成,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蘊藏著豐富的冰雪資源。位於達坂山和拉脊山之間的湟水谷地,海拔在2300米左右,地表為深厚的黃土層,是本省主要的農業區。西北部的柴達木,是一個被阿爾金山、祁連山和昆侖山環繞的巨大盆地,海拔600至3000米,東西長800公里,南北寬200至300公里,面積20萬平方公里,盆地南部多為湖泊、沼澤、並以鹽湖為主。「柴達木」在蒙古語中為「鹽澤」之意。南部是以昆侖山為主體並佔全省面積一半以上的青南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現已對外開放的阿尼瑪卿峰(即瑪積雪山),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境內,峰高6282米。 河流山川:境內江河有流量在每秒0.5立方米以上的干支流217條,總長1.9萬公里。較大的河流有黃河、通天河(長江上游)、扎曲(瀾滄江上游)、湟水、大通河。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的北麓,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東雪山西南側。全省水力資源十分豐富,水力蘊藏量為210萬千瓦,可供開發的水電站單機在500千瓦以上有172座,總裝機容量1800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770億千瓦小時,省內有湖泊230多個,總面積約7136平方公里,其中鹹水湖50多個,淡水湖面積在一平方公里以上的有52個。我國第一大內陸湖——青海湖,海拔3200米,是本省重要的漁業基地。察爾漢、茶卡、柯柯等鹽湖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鹽化資源。
❻ 青海的地理位置和環境
青海省為我國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因境內有全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青海省簡稱青,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江河源頭」、「中華水塔」。 青海省,省會西寧,位於我國西北地區,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面積72.23萬平方公里,東西長1200多公里,南北寬800多公里,轄6州、1地、1市、51個縣級行政單位,與甘肅、四川、西藏、新疆接壤。青海東部素有「天河鎖鑰」、「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沖」和「玉塞咽喉」等稱謂,可見地理位置之重要。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54.3萬人,有漢、藏、回、撒拉、蒙古、哈薩克等民族。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西高東低,西北高中間低,地形復雜多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高原大陸性氣候,日照時間長,空氣稀薄,大部分地區海拔在3000—5000米之間,為長江、黃河、瀾滄江等大河的發源地。
青海的宗教主要有藏傳佛教(喇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藏族、蒙古族、土族信仰藏傳佛教,回族、撒拉族信仰伊斯蘭教。
青海屬大陸性高原氣候,溫差大、日照長、降水少。農業以小麥、青稞、蠶豆、馬鈴薯、油菜為主。日月山以西為牧業區,屬高原牧區,牧區內草原廣袤,牧草豐美,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牧區之一。
該省還是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有野生動物250多種,其中屬國家[3]一類保護動物有野駱駝、野氂牛、野驢、藏羚、盤羊、白唇鹿、雪豹、黑頸鶴、蘇門羚、黑鸛等10種,有氂牛500多萬頭。
境內山脈高聳,地形多樣,河流縱橫,湖泊棋布。巍巍昆侖山橫貫中部,唐古拉山峙立於南,祁連山矗立於北,茫茫草原起伏綿延,柴達木盆地浩瀚無垠。長江、黃河之源頭在青海,中國最大的內陸高原鹹水湖也在青海。
三江源地區位於我國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地理位置為北緯31°39'~36°12'東經89°45'~102°23',行政區域涉及包括玉樹、果洛、海南、黃南四個藏族自治州的16個縣和格爾木市的唐古拉鄉,總面積為30.25萬K㎡,約占青海省總面積的43%
遠看是高山,近看似平川——遊客如此勾勒青藏地貌,那是從飛機上鳥瞰所得印象。飛機飛近橫亘於甘肅與青海間的祁連山時,看到這千尺絕壁的高山會感到驚訝;飛機越過界山後的起伏山地,卻見大片的青海湖,以及遼闊的柴達木盆地(面積大約二十七萬平方公里),使人難於置信這是高原上的平川。再往南飛,昆侖山脈、巴顏喀拉山脈、唐古拉山脈自西逶迤,看似高出地面不過五百至一千公尺之間的緩坡,起伏於高原之上。山腳谷地是一片草原景色,要不是高達雪線(海拔四千公尺)以上的雪峰,像大海上的白頭浪花漫卷在高原之上,也許會把那片草原當作沿海平原上的低矮丘陵地。
高原上的山嶺雖然不見高聳千仞,卻是雪線以上的冰川雪峰,冰雪融化成的雪水,長年滲進草甸下漫流,聚成沼澤,匯成溪流,再匯百川而成黃河、長江。黃河水像搖籃似的撫育中華民族;長江水則滋潤中原大地。
清真寺 青海資源十分豐富,許多礦藏儲量在全國居於首位。已發現礦產120餘種,探明儲量的有110種,鉀、鈉、鎂、鋰、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儲量居全國第一位,其中許多礦產是屬於國內外急需的資源。聞名遐邇的柴達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礦,素有「聚寶盆」之美譽。其中鹽湖有30多個,已探明總儲量700億噸,單是察爾汗湖的鹽就可以從地球到月亮架起一座6米厚,12米寬的鹽橋。水能資源是青海能源最大優勢,蘊藏量達2165萬千瓦,可開發利用的為1800萬千瓦,年發電量770億度。青海天然草原遼闊,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可利用草場面積5億畝,發展畜牧業物質基礎雄厚。全省有經濟動物400多種,野生植物1000餘種,具有貯藏量大、種類多、用途廣、高原特色顯著的特點。大部分可開發利用,葯用價值極高。旅遊資源也相當豐富,有「百鳥的王國」的青海湖鳥島,「高原的西雙版納」孟達自然保護區,藏傳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爾寺,伊斯蘭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東關大寺,阿尼瑪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遊的好去處。「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國最大的人工水庫龍羊峽、都蘭國際狩獵場、坎布拉森林公園等旅遊景點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青海省先後設立了以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為重點的格爾木經濟開發區,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的西寧橋頭經濟開發區和民和民族經濟改革試驗區,並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
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青稞、蠶豆、豌豆等,經濟作物以油菜籽為主,畜產品主要有牛羊肉、羊毛、羊絨、牛毛絨、駝毛絨、牛奶等,工業主要產品有電力、原油、原鹽、原煤、鋼及鋼材、鋁錠、電解鎂、純硅、石棉、鉀肥、金屬切割機床、水泥、石棉製品、紗、乳製品、布、呢絨、毛線、毛毯、皮革等。
青海交通非常便利,航空、鐵路、公路四通八達,前瞻二十一世紀,西部大開發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強音,青海經濟也將駛入加快發展的軌道。進軍鼓響,號角頻催,青海各族人民正躊躇滿志,描繪一個更加光輝燦爛的新青海。
❼ 青海省的人文地理有哪些
青海省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主要有漢、藏、其他有回、蒙古、土、撤拉等全國所有56個民族中的54個
藏族:
有人口600萬人。以從事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藏族自稱「蕃巴」(bod-pa),漢語的名稱「藏」來自藏語gtsang「後藏」,gtsang這個名稱的原來意義可能是「雅魯藏布江yar-klungsgtsang-po流經之地」。
藏族信仰藏傳佛教。藏族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藏、康方、安多三種方言。現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十世紀到十六世紀,是藏族文化的興盛時期,幾百年間,藏族文化大放異彩。除了舉世聞名的《甘珠爾》、《丹珠爾》兩大佛學叢書外,還有關於韻律、文學、哲理、史地、天文、歷算、醫葯等專著問世。
藏戲獨具特色,歌曲和舞蹈充分體現了民族風格。藏族雕刻技藝高超。
【飲食習慣】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絕大部分藏族以糌粑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細粉。特別是在牧區,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糧食製品。在藏族民間,無論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當作必須的飲料,此外也飲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制。茯茶巾含有維生素和茶鹼,可以補充由於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維生素不足,幫助消化。藏族普遍喜歡飲用青稞製成的青稞酒。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尤甚。
【婚喪習俗】
藏族人西藏人死後有五種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領主死後,即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則把屍體丟進河裡喂魚,這叫水葬。生前作過壞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認為,被埋的人是永遠不會轉世的。天葬寄託一種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儀式一般都是在清晨舉行的。死者家屬在天亮前,要把屍體送到拉薩北郊的天葬台,太陽徐徐升起,天葬儀式開始。不經允許一般是不歡迎人們去觀看的。因為這是不太好的。
回族:
人口982萬。
宗教:回族信仰伊斯蘭教,民族整體為穆斯林民族。中國回族穆斯林少年
語言:回族的通用語為華語,第二語言為阿拉伯語,在族群內部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動中,回族保留了大量的阿位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在邊疆民族地區,回族人民還通曉並使用當地民族的語言。
主要節日:回族有三大節日:開齋節(大爾迪)、宰牲節(小爾迪)、聖祭,所有節日都與其他穆斯林保持高度一致有著密切的聯系。
回族是以中亞細亞阿拉伯、波斯族系為主體,兼容吸收了蒙、漢、維以伊斯蘭為強有力核心而凝結成的一個天授的穆斯林民族。回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一樣,以認主獨一為民族向心力。其不可戰勝力由此可見一斑。
婚姻方面,實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禮很隆重,且有許多宗教和民族的特點。如舉行婚禮,要請阿訇念"尼卡哈"即因阿拉伯經文進行證婚和祝賀。
回族分布較廣,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寧夏回族偏愛麵食,喜食麵條、面片,還喜食調合飯。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
回族服飾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回族聚居區中,回族群眾依然保持著中亞人的傳統穿衣打扮。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回族特點的穆斯林服飾——男子多帶小白帽,女子帶各種花色的頭巾。
回族禁忌: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煙、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裡。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後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族不抽煙,不飲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
土族:
人口數為24萬。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使用土族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過去通用漢文,近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試行。土族與蒙古族有著密切關系。在互助土族中,廣泛流傳著祖先來自蒙古人,以及成吉思汗屬將格日利特(格熱台)率部留駐今互助縣一帶,以後與當地霍爾人通婚,逐漸繁衍而成土族的傳說。過去土族人把格日利特當作本民族的祖先來崇拜。
土族人民能歌善舞,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藝術。民間文學全為口頭傳誦,其中大都可以演唱的敘事詩《拉仁布與且門索》已搬上舞台。土族高級喇嘛、僧侶也著書立說。由土族活佛所著的《宗教流派鏡史》一書,曾被譯成英、德文流傳國內外。
土族的飲食習慣與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的生產特點緊密相關。日常的主食以青稞為主,小麥次之。
土族人民有重禮儀的傳統。尤其注重尊敬長者,如路遇相識的老人,要下馬問候。土族人熱情好客,忠實守信。客人來時;主人常說:「客來了,福來了!」客人在鋪有大紅羊毛氈的炕上,先敬一杯加青鹽的濃茯茶,再端上西瓜般大小的「孔鍋饃」。
喪葬,一般行火葬,部分地區行土葬。
土族居民原信奉多神教,也有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以後普遍崇信喇嘛教,但民間信仰仍然存在。
撒拉族:
人口數為10萬,撒拉族人民自稱「撒拉爾」,簡稱「撤拉」而得名。有人認為,撒拉族是古代西突厥烏古斯部撒魯爾的後裔。傳說撤魯爾即烏古斯汗之孫,塔黑汗之長子。「撤魯爾」意為「到處揮動劍和錘矛者」,原住唐代中國境內,後西遷中亞。元代取道撒馬爾罕,東返中國,行至西寧附近定居。
撒拉族傳說,其祖先尕勒莽與國王有隙,遂率其部眾,牽了一峰白駱駝,馱著水、土和《古蘭經》離開撒馬爾罕,向東遷徙,輾轉到達循化,見地平水好,草場廣袤,森林莽莽,遂定居了下來。後來吸收當地藏、回、漢等民族成份,逐漸形成單一民族,迄今已有約700年的歷史。
撤拉族具有獨具一格的文學藝術。以民間說唱文學為主。說,包括故事、神話、傳說、寓言、諺語和笑話等。十分豐富,且語言幽默含蓄。唱,包括撒拉曲、宴席曲和花兒等民歌。「撒拉曲」是撒拉族人民用本民族語演唱的一種抒情民歌。由許多具有獨立意義的短體小詩組成。流行較廣的曲子如《巴西古溜溜》、《撤拉爾賽西布尕》等。「宴席曲」是一種娶親時的傳統唱曲。撒拉「花兒」則是一種漢語演唱的山歌,歌詞一般為四句。受藏族的影響,其音調普遍帶有顫撒拉族郵票音,婉轉動聽。
撒拉族婚姻形態是一夫一妻制。實行家族外婚。近親家族「阿格乃」和遠親「孔木散」之間禁止聯姻,但並不十分嚴格。婚姻的締結全憑父母之命,婚禮由阿訇主持,還「擠門」,即新娘在娘家人簇擁下要強行入屋,而新郎家閉門要禮;「對委」,即表演「駱駝戲」;「哭嫁」,新娘哭唱著走出家門;「擺針線」,即新娘到新郎家要出示針線活兒。
因為撒拉族信仰伊斯蘭教。其葬禮,從速從儉,行土葬,一般「孔木散」都有一處公墓。
蒙古族:
中國的蒙古族人口為581萬人。
蒙古族的起源。據《史記》記載,蒙古部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乞顏兩個氏族,他們被其他突厥部落打敗後只剩下兩男兩女,他們逃到了額爾古涅昆(額爾古納河畔山嶺)一帶居住下來,公元8世紀,由於人口的不斷增長,不得不外遷徙,這時已分出了70個分支了,這70個分支被稱為「迭兒勒勤蒙古」。《蒙古秘史》和《舊唐書》記載:蒼狼和白鹿是成吉思汗的祖先,他們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間。然後共同渡過騰汲思,在斡難河源頭、不兒罕山前開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巴塔赤罕。這里所說的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的始祖。其實,蒼狼和白鹿在蒙古語中分別讀為:勃兒帖赤那和豁埃馬蘭勒,只是漢譯為蒼狼和白鹿。
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的問題上,現、當代多數學者認為蒙古族出自東胡。東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號的大小部落的總稱。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在匈奴東,故曰東胡。」公元前5至前3世紀,東胡各部還處於原始氏族社會發展階段,各部落過著「俗隨水草,居無常處」的生活。
2)蒙古人起名習俗
其男子起名的特點有:
一、按民族心理習慣起名,如:帖木兒、格斯兒、巴特爾等;
二、按長輩的期望起名,如:吉雅賽音(好運)、巴雅爾(喜悅)、白音(富足)、吉日格勒(幸福)等;
三、按嬰兒出生時,長輩的年齡起名,如:賓塔(五十)、吉仁泰(六十)、達楞(七十)等;
四、以勇猛的禽獸名稱起名,如:少布(飛禽)、巴拉(虎)、赤那(狼)、阿不爾斯郎(獅子)、部日固德(鷹)等;
五、按自然萬物名稱起名,如:朝魯(石頭)、阿古拉(山)、牧仁(河)、塔拉(原野)等;
女子起名的特點有:
一、以明亮的星辰為名,如:娜仁(太陽)、薩仁(月亮)、敖敦(星辰)、娜仁高娃(太陽般美麗)、薩仁高娃(月亮般美麗)等;
二、以美麗的花草樹木為名,如:薩日朗花(山丹花)、其其格(花兒)、娜布其(葉子)、海棠等;
三、以珠寶玉器為名,如:哈斯(玉)、塔娜(珍珠)、阿拉坦高娃(金子般美麗)等;
四、以理想為名,如:斯琴(聰穎)、烏雲(智慧)、高娃(美麗)、斯琴高娃(美麗聰穎)等。
獻哈達蒙古族青年男女結婚,要選擇吉日,男方要給女方家送彩禮。彩禮有現金、衣服、布匹、首飾、稻穀等。女方家陪嫁的東西有櫃子、被褥、衣服、首飾、電器、自行車、大米、瓜子等。鑰匙由女方家送親人保管,等新娘到了男方家後,由新郎的母親拿錢來贖鑰匙,再交給新娘。結婚前一天,男方要把貼有紅紙的豬肉和酒送到女方家,既作為禮物又讓女方家用於招待賓客。
宗教:薩滿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薩滿教崇拜多種自然神靈和祖先神靈。成吉思汗信奉薩滿教,崇拜「長生天」。直到元朝,薩滿教在蒙古社會占統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貴族和民間中仍有重要影響。皇室祭祖、祭太廟、皇帝駕幸上都時,都由薩滿教主持祭祀。成吉思汗和他的繼承者對各種宗教採取了兼容並蓄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薩滿教等。蒙哥汗時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薩滿教外,也奉養伊斯蘭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侶,並親自參加各種宗教儀式。元朝時也採取同樣的政策。元朝時期伊斯蘭教徒的建寺活動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視和保護。國師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後、王子等多人灌頂。佛教取代了薩滿教在宮廷里的地位。但佛教的影響僅限於蒙古上層統治階級,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薩滿教。
傳統節日有「白節」、祭敖包、那達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戲:打鬃節等。
❽ 青海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青海屬大陸性高原氣候,溫差大、日照長、降水少。農業以小麥、青稞、蠶豆、馬鈴薯、油菜為主。日月山以西為牧業區,屬高原牧區,牡區內草原廣袤,牧草豐美,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牧區之一。
該省還是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有野生動物250多種,其中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野駱駝、野氂牛、野驢、藏羚、盤羊、白唇鹿、雪豹、黑頸鶴、蘇門羚、黑鸛等10種,有氂牛500多萬頭。
遠看是高山,近看似平川——遊客如此勾勒青藏地貌,那是從飛機上鳥瞰所得印象。飛機飛近橫亘於甘肅與青海間的祁連山時,看到這千尺絕壁的高山會感到驚訝;飛機越過界山後的起伏山地,卻見大片的青海湖,以及遼闊的柴達木盆地(面積大約二十七萬平方公里),使人難於置信這是高原上的平川。再往南飛,昆侖山脈、巴顏喀拉山脈、唐古拉山脈自西逶迤,看似高出地面不過五百至一千公尺之間的緩坡,起伏於高原之上。山腳谷地是一片草原景色,要不是高達雪線(海拔四千公尺)以上的雪峰,像大海上的白頭浪花漫卷在高原之上,也許會把那片草原當作沿海平原上的低矮丘陵地。
高原上的山嶺雖然不見高聳千仞,卻是雪線以上的冰川雪峰,冰雪融化成的雪水,長年滲進草甸下漫流,聚成沼澤,匯成溪流,再匯百川而成黃河、長江。黃河水像搖籃似的撫育中華民族;長江水則滋潤中原大地。
青海省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東西長約1200公里,南北寬800公里,面積為72萬平方公里。境內山脈高聳,地形多樣,河流縱橫,湖泊棋布。巍巍昆侖山橫貫中部,唐古拉山峙立於南,祁連山矗立於北,茫茫草原起伏綿延,柴達木盆地浩瀚無限。長江、黃河之源頭在青海,中國最大的內陸高原鹹水湖也在青海,因此而得名「青海」。與甘肅、四川、西藏、新疆接壤,省內行政區劃為3個市,6個自治州,1個地區公署,47個縣,省會為西寧市。有藏、回、蒙古、撒拉等43個少數民族,人口510萬。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西高東低,西北高中間低,地形復雜多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高原大陸性氣候,日照時間長,空氣稀薄,大部分地區海拔在3000—5000米之間。
那裡資源十分豐富,許多礦藏儲量在全國居於首位。已發現礦產120餘種,探明儲量的有110種,鉀、鈉、鎂、鋰、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儲量居全國第一位,其中許多礦產是屬於國內外急需的資源。聞名遐邇的柴達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礦,素有「聚寶盆」之美譽。其中鹽湖有30多個,已探明總儲量700億噸,單是察爾汗湖的鹽就可以從地球到月亮架起一座6米厚,12米寬的鹽橋。水能資源是青海能源最大優勢,蘊藏量達2165萬千瓦,可開發利用的為1800萬千瓦,年發電量770億度。青海天然草原遼闊,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可利用草場面積5億畝,發展畜牧業物質基礎雄厚。全省有經濟動物400多種,野生植物1000餘種,具有貯藏量大、種類多、用途廣、高原特色顯著的特點。大部分可開發利用,葯用價值極高。旅遊資源也相當豐富,有「百鳥的王國」的青海湖鳥島,「高原的西雙版納」孟達自然保護區,藏傳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爾寺,伊斯蘭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東關大寺,阿尼瑪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遊的好去處。「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國最大的人工水庫龍羊峽、都蘭國際狩獵場、坎布拉森林公園等旅遊景點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青海省先後設立了以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為重點的格爾木經濟開發區,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的西寧橋頭經濟開發區和民和民族經濟改革試驗區,並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
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青稞、蠶豆、豌豆等,經濟作物以油菜籽為主,畜產品主要有牛羊肉、羊毛、羊絨、牛毛絨、駝毛絨、牛奶等,工業主要產品有電力、原油、原鹽、原煤、鋼及鋼材、鋁錠、電解鎂、純硅、石棉、鉀肥、金屬切割機床、水泥、石棉製品、紗、乳製品、布、呢絨、毛線、毛毯、皮革等。
青海交通非常便利,航空、鐵路、公路四通八達,在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實質性啟動的大好機遇中,青海完全有可能越過某些傳統的發展階段,實現局部跳躍式發展。
❾ 青海地理概況有哪些
青海省簡稱「青」,因境內有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省位於中國西部的青藏高原東北部,與新疆、甘肅、四川、西藏四省區比鄰。青海省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江河源頭」。全省面積72萬平方公里,居全國各省(區)第四位。其中草地3160萬公頃,耕地58.99萬公頃,森林25萬公頃,其餘為高山、湖泊、荒漠、戈壁、冰川等。
地理位置和自然狀況地形青海處在我國地形三大階梯的第一級上,絕大部分屬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境內呈現出高山、峽谷、盆地、高原、台地等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其中4000至5000米地區佔全省總面積54%,最低點1650米,最高點6860米。北部和西北部為山嶺谷地,南部為青南高原,東部為河湟谷地,間有小塊盆地和台地,西部主要是柴達木盆地。由於地形多樣,適宜於多種動物和植物生長,有較好的經濟發展前景。
氣候由於受海拔、地形、緯度、大氣環流等自然因素的影響,青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高原大陸性氣候。其主要特點是:冬季較長而不寒冷,夏季短促而涼爽,氣溫地區分布差異大,垂直變化明顯,降水分布地區差異顯著,季節集中。全省年平均氣溫在-5.6℃——8.7℃左右,東南部年降水量為450毫升到600毫升。
自然資源礦產資源:青海是一個資源型富省,現已發現各類礦產125種,探明儲量的礦種105種,其中,50種居中國前10位,鉀、鈉、鎂、鋰、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等11種居中國首位。在國家經濟建設急需的45種礦產中,青海有21種列全國前10位。聞名遐邇的柴達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礦,素有「聚寶盆」之美譽,富含石油天然氣資源。其中鹽湖有30多個,已探明總儲量700億噸。青海非金屬礦產資源也很豐富,石棉、電石用石灰石、蛇紋岩、玻璃用石英岩、冶金用石英岩的儲量在全國也名列前茅。石棉儲量居全國第1位。青海省柴達木盆地石油、天然氣資源有較好的成礦條件,盆地內共發現油田16處、氣田6處。據全國第二次盆地油氣資源評價結果,盆地總的石油資源有12.44億噸,已探明2億噸;天然氣資源已探明472億立方米。
水能:黃河上游的水電資源是青海能源最大優勢,有178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2166多萬千瓦,可開發利用的為1800萬千瓦,年發電量770億度。擬建的中型水電站有尼那、直崗拉卡共7座。總裝機可達1,103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368億千瓦時,水電站單位造價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0%~40%。豐富的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是國內地熱資源較豐富的地區。
畜牧草場:青海天然草原遼闊,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草場面積達3160萬公頃,佔全國可利用草原面積的15%,發展畜牧業物質基礎雄厚。在遼闊肥美的草原上,生長著天然牧草940多種,其中營養價值較高的優良牧草約190多種,具有含粗蛋白質、粗脂肪、無氮浸出物高,粗纖維低的特點。飼養的草食性牲畜主要有藏系綿羊、氂牛、馬、駱駝、山羊等,普遍耐高寒、耐粗飼。尤其氂牛是青藏高原優勢畜種,數量居全國第1位,佔全世界氂牛總飼養量的1/3。
野生動植物資源:野生植物群中已發現經濟作物1000種,葯用植物就有大黃、甘草、貝母、雪蓮、黃芪、黨參、藏茵陳、羌活、蟲草、柴胡等百餘種、尤其冬蟲夏草是馳名中外的貴重葯材。全省有鳥類290多種,哺乳獸類109種,野生動物中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21種,二級重點保護動物53種,省級重點保護動物36種。有22種珍稀動物被列入《瀕臨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附錄I和附錄II中。
旅遊資源:青海省自然風光雄奇壯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全省已開發出旅遊景點10多處。有「百鳥的王國」的青海湖鳥島,「高原的西雙版納」孟達自然保護區,藏傳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爾寺,伊斯蘭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東關大寺,阿尼瑪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遊的好去處。「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國最大的人工水庫龍羊峽、都蘭國際狩獵場、坎布拉森林公園等旅遊景點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環境狀況和問題2005全年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為42.0%,比上年提高13.5個百分點;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1.54%,比上年提高5.48個百分點。建成煙塵控制區9個,面積72.2平方公里;建成環境噪音達標區1個,面積63.2平方公里。全省共有各類環境檢測站21個,比上年增加1個。擁有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地區和單位2個;自然保護區11個,面積2176萬公頃(21.76萬平方公里),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30.12%,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個,面積2025萬公頃(20.25萬平方公里)。本年新增大通北川河源區和祁連山、諾木洪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
人口人口統計2004年年末全省總人口538.6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07.51萬人,城鎮人口比重提高到38.53%;鄉村人口331.09萬人。全省男性人口276.43萬人、女性人口262.17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1.32%和48.68%。0―14歲人口125.60萬人、15―64歲人口381.30萬人、65歲及以上人口31.70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23.32%、70.79%、5.89%。全年出生人口8.75萬人,出生率為16.32‰,比上年下降0.62個千分點;全年死亡人口3.46萬人,死亡率為6.45‰,比上年上升0.36個千分點;全年凈增人口4.80萬人,比上年少增0.4萬人。
人口增長率2005年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為9.49‰。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青海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共有55個民族成份,現有少數民族人口共235.06萬多人,約佔全省總人口的45.5%。在青海世居的少數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其中土族、撒拉族是全國唯一在青海特有的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省人口的比例分別是:藏族21.89%,回族15.89%,土族3.85%,撒拉族1.85%,蒙古族1.71%。
文化程度2005年,全省有研究生培訓單位5個,招生數403人,在學研究生894人,畢業生117人;普通高等教育院校8所,招生數1.16萬人,比上年增長25.0%,在校生3.25萬人,增長11.3%,畢業生0.81萬人,增長42.1%;中等職業教育學校47所,招生數1.32萬人,比上年增長1.83倍,在校生2.47萬人,增長31.0%,畢業生0.58萬人,增長1.0%;普通高中144所,招生數3.76萬人,比上年增長8.0%,在校生10.05萬人,增長9.0%,畢業生2.54萬人,增長22.7%;初中學校367所,招生數7.88萬人、在校生22.7萬人、畢業生6.81萬人;普通小學2898所,招生數8.93萬人,在校生50.69萬人,畢業生8.10萬人;特殊教育學校招生數335人,在校生2307人。幼兒園在園幼兒8.26萬人,比上年增加0.51萬人。全省「普九」覆蓋率達86.8%,比上年提高3.8個百分點。
經濟國內生產總值年,全省全年創造生產總值543.2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2%。
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2005全年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62.79億元,比上年增長5.3%;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64.61億元,比上年增長15.9%;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15.80億元,比上年增長10.0%;本年一、二、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5.3%、59.9%、34.8%。
財政收入2005年,全省完成一般預算收入63.33億元,比上年增長23.5%,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3.76億元,增長25.0%;中央一般預算收入29.57億元,增長21.7%。
工業增加值和增長率2005年,全省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203.9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1.0%。規模以上工業創造增加值179.54億元,增長22.7%。
農業增加值和增長率2005全年糧食種植面積24.56萬公頃(368.4萬畝),比上年增長0.4%;總產量93.26萬噸,比上年增產5.4%。
外貿狀況2005全年海關進出口總額4.13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8.2%。其中,出口額3.23億美元,下降28.9%,進口額0.90億美元,下降25.3%。
外資利用狀況2005年,合同使用外商直接投資3.56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2.6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2%。
支柱產業農業、水電業、鹽化工業、有色金屬工業、石油天然氣工業電訊現有電訊2005年,電信業務總量29.66億元,增長15.1%。年末局用交換機總容量142萬門,本年新增33萬門。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13.5萬戶,比上年增長22.0%,其中:城市固定電話用戶92.9萬戶,增長21.8%,鄉村固定電話用戶20.6萬戶,增長23.4%;本年新增固定電話20.5萬戶。年末行動電話用戶131.6萬戶,本年新增行動電話用戶14.8萬戶。全省年末電話普及率由上年的39.1部/百人上升到45.1部/百人。
交通鐵路蘭青、青藏鐵路干線及4條支線、59條專線貫通全省東西,總鋪軌里程1100餘公里。2005年,全年完成貨物運輸周轉量156.24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6.6%。其中,鐵路98.78億噸公里,增長7.6%。全年完成貨運量7152.5萬噸,比上年增長7.5%。其中,鐵路1452.7萬噸,增長11.1%;公路5491.4萬噸,增長6.9%。全年完成旅客運輸周轉量47.24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4.7%。其中,鐵路18.69億人公里,增長0.3%。全年客運量4919.8萬人,比上年增長6.9%。其中,鐵路368.4萬人,下降4.4%。
公路全省公路線路年末通車總里程2.97萬公里,比上年增長5.9%,其中高速公路里程達171公里。2005年,公路完成貨物運輸周轉量48.27億噸公里,增長6.5%;完成貨運量5491.4萬噸,增長6.9%;完成旅客周轉量24.65億人公里,增長6.3%;全年客運量4524.9萬人,增長7.9%。
航空民航通航上萬公里,已開通西寧至北京、烏魯木齊、蘭州、西安、廣州、成都、上海、格爾木、拉薩等地的航班。2005年,民航完成貨物周轉量0.06億噸公里,增長45.8%;完成貨運量民航。0.33萬噸,增長43.5%;完成旅客周轉量3.89億人公里,增長18.2%;全年客運量民航26.5萬人,增長18.3%。
❿ 關於青海省的常識有哪些
簡稱青。位於中國西部、長江和黃河上游。面積72.23萬平方千米,多高原和山地。屬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青海省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江河源頭、中華水塔。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省也因此而得名。青海省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主要少數民族有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土族。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省人口的42.76%。青海省農業以畜牧業為主。水電、石油天然氣化工、鹽化工、有色金屬工業是青海的支柱產業。
地理概況
青海省位於中國西部腹地,青藏高原東北部,東鄰四川,南與西藏接壤,西與新疆毗連,北依甘肅。青海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境內山川盆地縱橫,北部是祁連山和阿爾金山。中部是阿尼瑪卿山和昆侖山,南部是巴顏喀拉山和唐古拉山;柴達木盆地、可可西里盆地。以及人口稠密的河湟谷地坐落在山系之間。青海省境內江河縱橫,主要有通天河、黃河、扎曲、解曲等河流。以及青海湖、扎陵湖、鄂陵湖。
氣候特點
青海省終年受大陸性氣流及青藏高原氣團影響,形成寒冷而乾燥的氣候。全省年均氣溫為-4~8℃。冬季寒冷而漫長。夏季涼爽而短促。青海氣溫和降水地區差別大,垂直變化顯著。東部黃河和湟水谷地年均溫3~9℃,降水主要集中於6~9月;柴達木盆地年均溫2~5℃。
自然資源
青海省自然資源豐富多樣,境內鹽類、有色金屬、石油等礦產資源和水力資源均相當豐富。在柴達木盆地諸鹽湖中富集著巨量的鈉、鉀、鋰、鎂、硼、溴、磺等鹽類,其儲量之大、品位之高,均居全國的前列;省內還有中國儲量最大的大型長纖維石棉床之一的茫涯石棉礦。青海植被類型以高寒灌叢、高寒草甸及高寒草原為主,其次為荒漠和山地草原,而森林植被則較少。珍稀動物有野駱駝、野氂牛、野驢、藏羚羊、鬣羚、雪豹、白唇鹿、黑頸鶴、斑頭雁、天鵝等,還有梅花鹿、水獺、猞猁、血雉、雪雞等野生獸禽數百種。
交通運輸
青海交通運輸以陸運為主,有青藏、甘青、敦格等公路干線,青藏公路橫貫全省,是內地通往西藏的要道。鐵路有蘭青、青藏兩條干線。水運現有龍羊峽至沙溝、曲溝、拉干3條內流航線。民航有西寧至北京、西安、太原、蘭州的航線。
經濟概況
青海高原、祁連山地與柴達木盆地為青海的主要牧區,天然草場面積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46%。青海土地墾殖利用程度低,耕地分布不均,復種指數不高,所有農作物均以耐寒、生長期短為特點。經濟作物以油菜居多,油菜播種面積占經濟作物的99%以上。青海已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現代工業,成為工業與農牧業共同發展的省份。工業項目主要有皮革、造紙、鹽化工、電力、機械、冶金、煤炭、石油、建材、森林採伐和加工等。
文化習俗
青海藏區的青稞酒頗為醉人,與當地人豪爽的性格一致。而在招待客人時,當地有酥油茶空碗必重新添滿的習俗,是藏民熱情好客的表現。青海許多地方是各族穆斯林聚居區,這里的清真餐廳有很多禁忌,不允許客人攜帶非牛羊肉的食物,並拒絕飲酒。
省會:西寧
西寧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歷來為邊陲重鎮,又是連接東西的交通要道之一。西寧在連接東西的同時,也留下了燦爛的歷史文化名勝古跡。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的塔爾寺在全國享有盛名,瞿曇寺被譽為小故宮,龍羊峽水電站有亞洲第一高壩之稱。西寧自然風光秀美,土樓山、鳳凰山、青海湖、鳥島、孟達林區及天池極為著名。西寧野生動植物資源和礦產資源非常豐富,還盛產蠶豆、馬鈴薯、油菜等。
青海湖
湖面海拔3196米。湖水含鹽量為6%左右。湖面形似菱形,海心山位於湖中央。鳥島地處青海湖的西北部,是青海湖最吸引遊人的地方。每年都有從東南亞及印度等地飛來的許許多多、不同種類的鳥到島上產卵。其數量有幾十萬之巨,層層疊疊覆蓋全島,蔚為奇觀。其中包括稀有的黑頸鶴。雖然要看大天鵝最好是在11月到次年2月間,但從5月到7月這段時間是觀賞鳥類的最佳季節。青海湖湖水澄澈,湖濱草原豐美,環境非常幽靜。湖中心有海心山島,林木蔥郁,景色秀麗。已成為夏天的避暑勝地。
通天河
通天河位於青海省南部。長江正源沱沱河與當曲匯合於囊極巴隴,由此處往東南到玉樹縣巴塘河口附近的直門達這一段長江上游的別稱為通天河。通天河全長813千米,流經青藏高原腹地內,地面一般在海拔4500米左右。因此。它與長江中下遊河段相比,真可謂是通天的河流。在楚瑪爾河匯口以上,除個別河段較狹窄外,河谷寬廣,河槽寬而淺。河中沙洲櫛比。水流散亂。在匯口以下,兩岸山嶺距河床較近,水流基本上合成一股。通天河的下遊河道比較順直,河槽逐漸穩定,水流比降增大,水勢洶涌,兩岸山勢增高,谷底海拔由上游的4000多米下降到3000多米,成為典型的峽谷河。直門達以下稱金沙江。
日月山
日月山自古就是青海農牧區的分界線。東邊是河湟谷地,良田漠漠,柳煙蒙蒙,似一幅塞上江南潑墨圖:西邊草原廣闊,帳篷點點,牛羊成群,另是一幅塞外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寫意畫。日月山是一座具有悠久文化歷史的名山。唐代時,這里是唐朝和吐蕃兩國的分界,漢藏人民在這里茶馬互市,進行貿易。
唐蕃古道
即是今天從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通達西藏拉薩的青藏公路所經過的路線。唐蕃古道是當年文成公主入藏所走過的路。其後,這條路便成為使臣、商賈、僧侶來往的通道。從此,漢藏得以連通,經濟、文化得以交融。昔年唐蕃古道上的重鎮結古鎮,曾是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歡度蜜月的地方,這里的文成公主廟是當地藏民為紀念文成公主傳授農耕、釀酒等技術而建。唐蕃古道連通漢藏,同時也是中國聯系古印度、尼泊爾等國的紐帶,悠遠而獨特的歷史,使古道透出濃濃的歷史氣息,展現著別樣的風情。
塔爾寺
塔爾寺古稱佛山,相傳宗喀巴(黃教創始人)誕生於此。塔爾寺的殿堂集合了漢式宮殿和藏式平頂建築的特色,藝術性很高。大金瓦殿是漢式宮殿式建築。帶有佛教藏式建築的庄嚴特色。這是寺內主殿,正中的大銀塔座高1米。金銀燈等裝飾物位於塔前,蓮台上坐著各種佛像。佛教壁畫布滿殿內牆壁。塔爾寺是漢、藏建築風格的有機結合,寺內的雕塑、繪畫、刺綉等體現了非凡的藝術水平,是我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瞿壇寺
瞿壇寺位於青海樂都縣城南25千米的瞿壇鄉。是一座1萬平方米左右的漢式宮廷建築。總體布局為前、中、後三個院落,其建築依次是山門、金剛殿、瞿壇殿、寶光殿、隆國殿等大型佛殿。瞿壇寺的主要殿堂都修在從山門起的中軸線上,和北京故宮有許多雷同之處,所以有小故宮之稱。瞿壇寺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輝煌的建築、精美的壁畫、珍貴的文物,無不顯示出它的巨大藝術價值。
文成公主廟
文成公主廟位於玉樹縣城結古鎮南25千米的白納溝內,是一座獨立的藏式建築。廟規模不大,但香火不斷。褐紅色的圍牆,山門小巧玲瓏。依崖而建的3層建築,巍然鑲嵌於懸石之中。正面崖壁上鑿出高7.3米的佛像。佛頭戴朝帽,身穿朝服,盤坐在雙獅拱抬的蓮花寶座上。這尊主佛像兩邊是8尊高4米左右的侍者佛像,都身穿唐代服裝,手持法器,足踩蓮花。整個佛像的造型與一般藏傳佛教寺院的佛像不同,風格上略近於漢族佛寺的佛像。也正因為如此,許多人以為中間的就是文成公主。兩邊的是她的隨從。所以,人們便把這座廟稱作文成公主廟。
可可西里山
可可西里山橫貫西藏自治區東北部與青海省中部,西起木孜塔格峰之南,東止楚瑪爾河與沱沱河間的青藏公路以西。呈東西走向,是昆侖山系南側支脈。蒙古語意為「青(或綠)色的山樑」。長江北源楚瑪爾河就發源於可可西里腹地的可可西里山。可可西里山東接巴顏喀拉山。二者同為中國三疊系分布最廣、發育最好的地區。山體長300餘千米,寬20~30千米,山地平均海拔5000~6000米,最高峰崗扎日東峰海拔6305米。青新交界處的山峰匯集有眾多冰川,最大冰川面積1000平方千米,為通天河支流楚瑪爾河發源地。可可西里山年均氣溫低於-8%,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屬高寒荒漠氣候。可可西里山因位於青藏高原腹地,遠離海洋,是長江流域降水最少的區域,也是典型的高山寒漠帶,山地植物稀少,種類貧乏,但有成群的野氂牛、野驢、石羊、長角羊等蹄生動物出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