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名工進城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 農民工進城務工對農村的影響(利與弊)
利:1、 增加收入:務工收入一定大於務農收入2、 增加人力資本:學會了一門手藝,增加了一些知識等3、 增加社會資本:擴大了關系網路,增加了與人交往的技巧4、 提高對後代教育的支付能力:有錢給孩子交學費,買必要的學習輔助工具5、 提高贍養老人的支付能力:有錢給老人治病,買保健品等6、 促進農村消費結構升級,提高農民生活質量:農民外出務工的收入基本上都帶回家裡,用於修建新房,購買大宗家用電器等。7、 有利於農業產業結構升級:一部分農民外出務工,緩解了土地承載壓力,也使得農業規模經營成為可能,經濟作物成為規模經營的首選,這樣就改善了農業產業結構。8、 有利於農村產業結構升級:有些外出務工農民看準了農村本地市場的潛力,將積累的資本投入非農行業,改善了農村產業結構。他們要麼將外出務工學到的技能與當地資源結合,要麼為外出務工家庭的消費提供市場,繁榮了農村市場,方便了農民生產和生活,甚至為他們帶來新的理念,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生活質量。弊:1、 疏遠了跟家鄉親友的關系,減少了原來具備的初級社會資本存量。2、 減弱了在子女人格塑造方面的教化功能,減少了對子女學習和成長的關注,導致子女的被遺棄感,從而增加了他們產生心理和行為偏差的概率。3、 虛假示範效應:常年外出的父母出於對子女的愧疚,對他們常常出手大方,使子女產生一種錯覺,以為在外面掙錢很容易,導致他們厭學情緒的產生和蔓延。4、 弱化了對老人的贍養功能:盡管外出務工提高了對老人的經濟支持力度,但一方面老人本來就處於消費低谷期,另一方面老人更需要的是精神支持,因此,總的來說,對老人的贍養力度是下降了。5、 強化了祖孫互動的消極效應。本來兒孫繞膝是天倫之樂的體現,但如果老人膝下只有少不更事的孫輩,老人就不得不擔負起照料他們學習、生活的重任。祖輩不得不收起慈祥的天性,擺出父輩才有的威嚴,這樣不可避免地造成祖孫之間關系的緊張。另一方面,有些自身還很弱小的孫輩不得不代替他們的父母照顧年老體弱的祖輩,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如果祖孫輩之間有了父輩的自然連接,那麼這兩輩人之間的互動將會是其樂熔融的兩性互動,缺失了這一環,其消極效應就被放大了很多倍,以致於成為他們不能承受之重。6、 增強了農民被剝奪之感,增加了社會動盪的因素。在城市裡,干同樣的活,農民工拿得最少,而且各項社會保障也與他們無緣,還要遭受自己國人的歧視。一旦年老體弱,他們還是得回到農村。如果發生工傷事故或者得了職業病,往往會被提前打發回家鄉。如果討薪,還可能遭遇生命危險。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會產生絕望感,而一個絕望的人是可能幹出一些不理性的事情的,對社會造成很大的危害。7、 使農民快速「市場化」,加速了農民原子化的過程,削弱了農村社區的凝聚力。農民沒有領悟到市場經濟的真諦——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每個人都應該遵守特定的游戲規則。只看到了其表明現象——一切以經濟利益為中心,只要能獲得經濟利益,無論採取什麼手段都是無可厚非的。在這種不正確的認識下,他們的投機心理膨脹,在過度構建和利用社會資本的同時,拋棄了原有社區倫理的約束,坑蒙拐騙、橫行鄉里,不惜損人利己來達到致富的目的。村民的價值判斷也出現了偏差,只要能給自己帶來物質利益的人,他們就盲目崇拜,希望跟他們一起做事,以求分一杯羹,根本不追究他們行為的正當性。那些富起來的人,也失去了傳統的「造福一方」的社會責任,不僅不回報鄉里,反而投資於那些破壞環境,甚至毒害青少年的行業,如在城市裡無從藏身的黑網吧正在農村肆意蔓延。結論:農民進城務工的利主要體現在經濟收益上,而弊主要體現在社會層面上。從短期看,經濟收益重於社會收益,因此進城務工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從長期看,則相反。因此,在制定農村政策時,要多加權衡。
從整體上說,農民工進城對於加速我國城市化進程,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於農民工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整體素質不高,尤其是其自身所帶的農村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會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一些不利影響。
從有利方面看主要有:
1.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大量農村的富餘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為當地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廉價的勞動力,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促進了商品的出口,使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到現代,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里躋身世界十大外貿大國,並且長期保持貿易順差優勢。
2.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許多城市居民在選擇工作上「挑肥揀瘦」,對於有些工作甚至不屑一顧,如果不依賴外地的農民工,城市的基本生活秩序都難以維持。而進城打工的農民一般為臨時工、合同工,他們對工資的期望值不高,對工作條件、勞動強度、勞動報酬、社會地位沒有太多的要求和考慮。他們有的從事一些城市居民不願乾的工作,例如:掏下水道、環保工人、建築、搬運、家庭保姆等。這些農民工的到來,為當地的市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3.拉動了商業、交通、郵電、金融業的發展。大量農民工進城,成為城市中的消費群體。隨著人數的增加,他們對糧食、副食品以及日用消費品數量的需求不斷增多。據測算,大城市每增加10萬名流動人口,每天需增加5萬公斤蔬菜,10萬千瓦時電力,2400萬公斤水和730輛公共汽車。其中一些人從事地區之間的商品販賣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還起到了平抑物價、活躍市場的作用。農民工每年季節性的外出集中在春耕生產、夏季雙搶和春節前後,一年形成三個客運高峰期。另外,打工者經常與家人及朋友通過電話和通信聯系,並把掙到的部分工資寄回家鄉,這無形中促進了我國郵電、通訊和金融業的發展。
從消極方面看:
在繁榮的城市經濟中,農民工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同時,也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1.對城市就業產生了一定的壓力。由於農民工的進入,增加了城市工作尋求者的人數,在城市就業崗位數量一定的情況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民工就業與城市下崗失業職工再就業的矛盾。
2.加重了城市交通負擔。流動人口的增加使本來就很緊張的城市交通問題更為嚴峻,農民工在城市流動頻率高,出行率高,出行量大,並且主要依賴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這使得交通擁擠、乘車困難的問題更為嚴重。通過對上海、廣州、武漢、北京等城市的調查表明,大城市流動人口的出行率一般在90%以上,並且80%左右的出行集中在城市中心區,其中,依靠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出行量佔60%以上。據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沈陽、武漢六大城市測算,工交車輛的平均速度每下降1公里/小時,相當於六大城市減少了1500輛公共汽車的運輸能力。隨著車速的下降,城市職工上下班候車、乘車時間延長,大城市職工上、下班乘、候車時間平均延長1小時左右,為此,每個職工一年要耗費相當於50個工作日的時間。
3.對城市的社會治安帶來潛在的隱患。近年來,我國大城市的違法犯罪率普遍上升,其重要特徵就是流動人口作案率增加。一方面,很多不法分子混跡於「民工潮」的大軍中,從事倒買倒賣、偷竊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由於他們採取種種不法手段詐取錢財,故容易引發打架斗毆的現象,有的甚至發展到了行凶搶劫、殺人越貨的地步,這給社會經濟秩序造成了相當大的威脅。另一方面,在民工中也有一部分人以到大城市「淘金」為目的,但是,有些人素質較低,只知賺錢,法律觀念淡薄,有些人心存僥幸,明知故犯,在大城市從事無證經營、哄抬物價、偷稅漏稅等非法牟利的活動。此外,進城農民工特別是外來女工的婚戀生活像經不起摔打的玻璃花,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近些年來,廣州市婦聯受理的包「二奶」非法同居、第三者插足、重婚案件呈上升態勢,其中女方當事人90%以上是外來打工妹。更有甚者從事賣淫嫖娼和吸毒、販毒等丑惡活動。
4.增加了計劃生育和城市環境管理的難度。關於農民工的生育問題也成為各地計劃生育工作中的難點。廣東省目前育齡流動人口超過1800萬,其計劃外生育率達20%以上,其中不少是屬於家庭式流動,有的甚至是專門為逃避計劃生育才外出的。廣州市海珠區在對全區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檢查中發現,沒有領取婚育證明的流動人口占檢查人數的80%,而這些人員中又有80%屬於外省來廣東打工的民工。同時,大量民工居住集中的城鄉結合地帶和城市中心區,由於管理跟不上,常會出現垃圾遍地,污水橫流,市容雜亂,人、畜發病率上升,傳染病乘虛而入的現象。有些農民工把農村的一些陋習帶到城市,如隨地吐痰,亂丟亂扔,這不僅加劇了疾病的傳播,而且對城市文明形象的塑造和城市品位的提升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據測算,大城市每增加10萬名流動人口,每天會產生10萬公斤垃圾,排放2300萬公斤污水和污染物,據不完全統計,為解決流動人口所帶來的上述環境問題,一個大型城市平均需要額外支出6000萬元。
二、對策建議
為了有效疏導大量進城的農民工,提高正面效應,我們建議:
1.制定和完善相關法規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農民工進城就業是我國城市化、現代化過程中的必然現象。我們應該以積極的措施既保證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又有利於城市的健康發展。國家要制定相關法律和政策,維護農民與市民的平等,市場准入機會平等,公共用品共享共用。對現行的一些政策措施進行清理,清除農民進城的障礙,放寬農民進城就業和定居的條件,依法保護進城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讓外來人口逐步融入城市。
2.提高農民整體素質。隨著經濟的發展,各行各業對知識和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國家應採取相關措施,促進勞動力質量提高。將基礎教育和職業培訓相結合,使農民掌握必要的基本職業技術技能,以適應就業工作的需要。同時,注重對農民工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等方面的培養以促進農民工整體素質的提高。有利於城市環境的美化和有序管理。
3.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當今的戶籍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影響農民進城務工的重要制約因素。雖然一些地方已經制定了政策,採取了措施,實現城鄉戶籍統一管理,但在實際執行中仍存在非「國民待遇」現象。為此,應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力度,政府應取消對企業使用農民工的行政審批和對農民進城務工就業的職業工種限制。企業用工要打破戶口身份界限,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符合用工條件的農民,企業有權自主聘用,勞動保障部門和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及時為其辦理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險手續,並實行一條龍服務。從而為農民工進城就業提供一個公平的環境。
4.建立農民工社會福利和保障制度。農民工雖然進城創造了財富,但大量農民工社會保障程度很低,農民工群體近乎游離於現有社會保障體系之外。目前,應加快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但由於主客觀方面條件的制約,農民工社會保障建設不宜也不可能求大求全、齊頭並進,而應堅持分類分層分階段逐步推進的策略,依次建立農民工的工傷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制度尤其是大病醫療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制度、失業和生育保險制度,積極而有效地逐步維護和實現農民工的基本社會保障權益。要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為核心的農民工社會救助制度,並通過職業福利和社區服務等方式建立農民工的社會福利制度。
農業上,毀林開荒,陡坡開荒,圍湖造田等不合理的人類行為
1 會導致嚴重的版水土流失,加劇旱澇權災害
2 會導致荒漠化或石漠化
3 影響生物多樣性
工業上,排放大量廢水廢氣廢渣,導致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溫室效應嚴重
開采化石能源及礦石,導致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地下陷,有可能引發洪澇災害及地質災害
3. (高考)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哪些具體點
1、農業:森林減少,水土流失嚴重;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鹽回漬化;土壤污染、水體污染;答生物多樣性減少,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
2、工業生產創造出巨大的社會財富,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並深刻影響了人與環境的關系。工業生產對原材料的需求與自然界中有限的資源、能源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人類對資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夜會造成酸雨等嚴重的工業污染,並直接破壞環境。
4. 工農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工農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5. 農民工進城對城市的影響(利與弊)
利:①為自己也為農村帶來了相當的經濟收入,一來可以改善家庭生活條件,而來可以增加農村的財政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②可以緩解農村的人口壓力,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③剩餘勞動力的遷移還能提高農村的人口素質。④遷入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能夠緩解就業的結構性壓力。⑤剩餘勞動力的遷入能繁榮市場、促進消費,促進地區社會發展。⑥剩餘勞動力的遷入能夠優化城市的人口結構。⑦遷入往往伴隨著城鄉文化的融合。⑧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遷入改善了城市的人才結構。
不利:①農村教育發展受影響;②由於農村青壯年的遷出,家中沒有「頂樑柱」來撐大局,家庭的安全無法得到保障,造成鄉村的治安環境惡化和社會秩序的混亂;③基礎設施建設缺乏,基層組織建設受影響。④由於勞動力外遷造成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不足,農村裡只剩下那些不適宜從事田間勞動的老幼婦孺,從而引發了如今各個對方普遍存在的田地拋荒現象;⑤留守兒童問題和空巢家庭問題不斷顯現。⑥大量的人口遷入導致了城市的結構性就業競爭,毫無疑問,怎麼龐大的群體要生活,必須謀生和找工作,而如果城市提供不了足夠的就業崗位,就必然會造成城市的結構性就業競爭壓力。⑦貧富差距矛盾更加激化,兩種文化碰撞顯性化;⑧影響城市形象第四,大量的人口流入對城市的基礎設施帶來沉重壓力。⑨新增的人口良莠不齊,為了生計他們會採取任何辦法來生存,所以一部分遷入者就有可能發生違法犯罪行為,從而社會秩序混亂。
6. 農業對地里環境的影響
氣候:農業生產來對氣候有自利有弊,過度開墾擴大耕地破壞氣候條件;但合理耕作 有利於氣候的保持
水文:農業生產用水迫使人類建設更多水利工程,這往往對水文和自然環境產生一定破壞,另外,農葯的使用也可能導致水污染,圍湖造田等也破壞水域環境
地形:梯田
土壤:不合理的耕作導致土壤肥力下降,甚至可能導致荒漠化,但合理耕作有利於土壤肥力保持,黃土高原的過度開墾導致植被破壞,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但他也塑造了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形特點
植被:擴大耕地往往以破壞植被為前提,甚至導致珍稀物種的滅絕
社會:民以食為天,農業的穩定發展,糧食的供應是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基礎
政治: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也是一國自立於世界的基礎
農業生產涉及人類生產生活各個領域,也影響著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循環,它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分很多方面,而這些方面是相互聯系的.學要從整體上把握這個問題。
7. 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農業生產在改變人類食物來源和結構的同時,也強烈地改變了地理環境。農業生產的發展會引起自燃植被、地表環境及地表輻射特性和自然界的碳循環等發生改變。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會給地理環境帶來不利影響;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大大增加了農作物產量,同時也會對生態環境帶來某些負面影響。
1、水土流失
在山區、丘陵區和風沙區,由於不利的自然因 素和人類不合理的活動,造成地面的水和土離 開原來的位置,流失到較低的地方,再經過坡 面、溝壑,匯集到江河河道內去,這種現象稱 為水土流失。
由於農業生產時會大量的砍伐植物,誰將會沒 有阻擋,造成流失。水土流失是在濕潤或半濕 潤地區,由於是植被破壞嚴重導致的。因為植 被破壞嚴重,再加上雨水和地表水的沖刷,導 致水土流失。 防治措施:加大植被的覆蓋率,可以保持水土, 也就是防止水土流失的發生。
2、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簡單地說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 退化,狹義的荒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態系 統下,由於人為過度的活動,破壞其平衡, 使原非沙漠的地區出現了類似沙漠景觀的環 境變化過程。 如果是在乾旱地區的植被破壞,會導致沙塵 暴或者土地荒漠化,而不是水土流失。
3、土地鹽鹼化
壤鹽鹼化是指土壤含鹽量太高(超過 0.3%),而使農作物低產或不能生長。 由於農業之中劣質化肥的過度使用,破 壞了土地,使土地酸鹼度失調,造成土 地鹽鹼化 。 危害:不利於農作物吸收養分,阻礙作 物生長。
4、土地板結
土壤表層在降雨或灌水等外因作用下結 構破壞、土料分散,而乾燥後受內聚力 作用的現象。土壤的團粒結構是土壤肥力的重要 指標,土壤團粒結構的破壞致使土壤保 水、保肥能力及通透性降低,造成土壤 板結。 由有機化肥的錯誤使用造成
5、水污染
由有害化學物質(harmful chemical)造成 水的使用價值降低或喪失,污染環境。污 水中的酸、鹼、氧化劑,以及銅、鎘、汞、 砷等化合物,苯、酚、二氯乙烷、乙二醇 等有機毒物,會毒死水生生物,影響飲用 水源、風景區景觀。污水中的有機物被微 生物分解時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影響魚類 等水生生物的生命,水中溶解氧耗盡後, 有機物進行厭氧分解,產生硫化氫、硫醇 等難聞氣體,使水質進一步惡化。
8. 1.農民工調查報告是有關農民工進城對城市的影響
一、農民工進城在城鎮填補了大量的就業崗位。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現代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部分農村人口通過多種途徑進入城市,成為名副其實的城市居民。但也有相當數量的農村人口抱著一線希望,奔向茫茫的城市,溶入到城市的社會經濟生活中,成為城市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在鹽城亭湖區先鋒辦事處調查資料顯示,城鎮常住人口中,戶口在農村的人口佔7.16%。城鎮就業人口中,進城農民工佔8.69%。目前城鎮依然存在一定數量的失業人口,農民進城是否擠佔了他們的就業崗位呢?回答是否定的。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城鄉勞動力市場逐步接軌,就業崗位向全社會開放,勞動者憑借自身的條件競崗。而且隨著教育的發展,農村勞動力素質與城鎮的差距不斷縮小,農村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具有一定的優勢和競爭力。這也有利於企業降低經營成本,提高效益。此外,農民工就業的崗位,一般是城鎮人口不願去的臟累苦險的崗位,恰恰是這部分農民工填補了這些崗位的空缺,保證了城市建設的順利進行。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加速了農村勞動力轉移,提高了農村人口的就業水平,促使全省勞動力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二、進入城鎮的農民工生活、工作逐漸相對穩定,這對城市社會治安狀況的穩定帶來良性影響。
改革開放初期,農民工進城是自發行為,規模較小。調查資料顯示,2000年及以前進城的農民工佔42.63%,即城鎮農民工中,改革開放以來前二十三年進城的不足一半。近年來,進城農民工逐漸增多, 2001年進城的佔9.79%,2002年進城的佔21.26%,2003年進城的佔26.32%。農民工進城時間早晚,也意味著農民工在城鎮居住時間的長短。農民工中,在城鎮居住三年以上的佔41.47%,說明有部分農民工在城鎮居住、工作了很長時間,生活相對穩定。進城農民工,既是城裡人,因為他們在城裡工作、生活;又是農村人,因為他們在農村還有土地,仍然保持著土地承包者的身份,仍把農村作為經營的後盾,他們處在城市與農村的邊緣。決定農民工能否在城鎮長期生活工作的因素眾多。首先是經濟因素,當收入水平較高時,他們會長期在城鎮生活、工作;當收入水平較低,或者不能維持生活時,可能就會選擇離開,或者是候鳥式的進城務工經商。其次是社會地位因素。由於進城農民具有年個升毫秒年個特殊的身份,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在城鎮能否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能否參與社會管理,特別是進城農民的政治權利-選舉權、被選舉權在城鎮能否行使,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民工是否長期在城鎮工作和生活的抉擇。一旦他們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的社會地位,或者發展得比較好,就會長期在城鎮生活下去。第三是農民自身能否轉變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溶合到城鎮居民中去,適應城市的生活,對城市社會治安狀況的穩定帶來良性影響。
消極影響:
一、由於社會普遍存在的對農民工的歧視心理尚未完全消除,農民工在就醫、勞動保險、子女入學等方面不能享受與城市人同等待遇,這影響了現代城市功能的發揮,現代城市功能的健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由這種歧視造成部分農民工心中對城市人的怨恨心理,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影響了現代城市社會和諧的穩定。
三、農民工進城帶來了小農觀念,甚至有不少封建愚昧落後的東西,對現代城市化進程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全民素質帶來了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