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卡坦地理環境
A. 墨西哥的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
自然地理:面積1,964,375平方公里,是拉美第3大國,為中美洲最大的國家。位於北美洲南部,拉丁美洲西北端,是南、北美洲陸路交通的必經之地,素稱「陸上橋梁」。北鄰美國,南接瓜地馬拉和貝里斯,東瀕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西臨太平洋和加利福尼亞灣。海岸線長11122公里。其中太平洋海岸7828公里,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岸3294公里。有300萬平方公里經濟專屬區和35.8萬平方公里大陸架。著名的特萬特佩克地峽將北美洲和中美洲連成一片。全國面積5/6左右為高原和山地。墨西哥高原居中,兩側為東西馬德雷山,以南是新火山山脈和南馬德雷山脈,東南為地勢平坦的尤卡坦半島 ,沿海多狹長平原。全國最高峰奧里薩巴火山,海拔5700米。主要河流有布拉沃河、巴爾薩斯河和亞基河。湖泊多分布在中部高原的山間盆地中,最大的是查帕拉湖,面積1109平方公里。墨西哥氣候復雜多樣。沿海和東南部平原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5—27.7℃;墨西哥高原終年氣候溫和,山間盆地為24℃,地勢較高地區17℃左右;西北內陸為大陸性氣候。大部分地區全年分旱、雨兩季,雨季集中了全年75%的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西北部不足250毫米,內地為750—1000毫米,墨西哥灣沿岸中部與太平洋沿岸南部為1000—2000毫米。因墨境內多為高原地形,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萬木常青,故享有「高原明珠」的美稱。 太陽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
人口:9748萬(2000年2月),在拉美僅次於巴西,居第二位,位居世界第八位。其中印歐混血種人佔90%,印第安人佔10%,還有白人等。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有8%的人講印第安語。居民中92.6%信奉天主教,3.3%信奉基督教新教。
首都:墨西哥城(Mexico City,Ciudad de Mexico) ,面積1525平方公里,人口2000萬(含衛星城),海拔2240米。5月平均氣溫12-26℃,1月平均氣溫6-19℃。
全國有可耕地3560萬公頃,已耕地2300萬公頃。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高梁、大豆,水稻、棉花、咖啡、可可等。墨西哥古印第安人培育出了玉米,所以該國享有「玉米的故鄉」的美譽。有「綠色金子」別稱的劍麻也是墨西哥領世界風騷的農產品,其產量居世界前列。全國牧場佔地7900萬公頃,主要飼養牛、豬、羊、馬、雞等,部分畜產品出口。墨主要出口商品為原油、汽車、汽車配件、咖啡豆、蔬菜、鋼材及化工、機械產品。進口商品為汽車材料、電器、化工產品、食品、飲料、紙漿、紡織、石化產品。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的高原風情和人文景觀以及漫長的海岸線為墨西哥發展旅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居拉美第一的旅遊業已成為墨西哥主要創匯來源之一。2001年的旅遊收入達84億美元。墨西哥城、阿卡普爾科、蒂華納、坎昆等均為著名旅遊勝地。
B. 瑪雅處於怎樣的地理位置
瑪雅地區地處中美洲,西臨太平洋,東瀕大西洋的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北部是突出的尤卡坦半島,西北向與東南向分別通過墨西哥和中美諸國的兩條狹窄的陸地與北美洲和南美洲連接。用現代政治國家疆域來劃分瑪雅文化地區,那麼,瑪雅地區包括了墨西哥東南部及尤卡坦半島上的幾個州、半島東南部的貝里斯(英屬宏都拉斯)、居於瑪雅腹地背靠太平洋的瓜地馬拉、通往中南美洲走廊上的宏都拉斯。這一地區總面積125000平方英里,也就是約為32萬平方公里,相當於統一以後的德國、或者英國加上愛爾蘭,或者中國的安徽省、江蘇省和浙江省三省總和。但是,這個一般的瑪雅疆域說法,也會稍有擴大。在尼加拉瓜中北部地區,發現了6座隱藏在鬱郁蔥蔥叢林覆蓋的小山裡的瑪雅金字塔。這個金字塔群排列呈字母「L」形,其中最大的金字塔長53米,寬32米,高4.5米。如果這個金字塔群確實屬於古老的瑪雅文化,那麼尼加拉瓜的歷史也要被改寫,它也進入瑪雅世界了。從發現金字塔群的聖拉斐爾地區(馬那瓜東北250公里處)到以往認定的瑪雅文化東界——宏都拉斯的科潘遺址,有大約400多公里。這就使瑪雅地區擴大了許多。但是,嚴格地說,中美洲各文化呈犬牙交錯的態勢。瑪雅文化在瑪雅地區西南也有著一條狹長地帶是與墨西哥文化共享的過渡地帶。並不能因此而擴大瑪雅地區的疆界。這里最困難的是,並不能把文獻上的根據與考古證據完全統一起來。這一地區的各個組成部分,在文獻資料上並不等量齊觀,即使是在西班牙人統治時期,關於偏遠地區的信息報道也特別貧乏。
C. 尤卡坦半島的地理環境特點是
尤卡坦半島是中美洲抄北襲部、墨西哥東南部的半島,位於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之間,將加勒比海從墨西哥灣中分離出。東靠加勒比海,西臨墨西哥灣、坎佩切灣,東北隔尤卡坦海峽與古巴相望。面積19.76萬平方公里。為中美洲向東北方突出部分,半島大部分屬於墨西哥的坎佩切州、金塔納羅奧州和尤卡坦州,中南部和東南部分屬瓜地馬拉佩滕省和貝里斯。在南部還有貝里斯(Belize)和瓜地馬拉的大部分地區。半島平均寬約320公里,海岸線長約1100公里。整個半島地勢南高北低,平均海拔不足200米。半島屬熱帶氣候,北部多熱帶草原,南部則為熱帶森林。全年雨量適中。植被以熱帶草原為主,北部為世界劍麻主要產區;東南部年降水量達2000毫米,出現熱帶森林,產硬木、糖膠樹。農業為主要經濟部門,作物有玉米、甘蔗、煙草、柑橘、棉花、咖啡。東部沿海產天然氣。為古瑪雅文化發源地之一。主要城市有梅里達、坎佩切、貝爾莫潘等。
D. 墨西哥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墨西哥位於北半球、西半球。
(2)經緯度位置:墨西哥大部分地區位於 15°N~ 32°′N,84°′W~ 118°W。大部分地區位於低緯度、熱帶地區。
(3)海陸位置: 墨西哥東臨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西南瀕太平洋。
(4)相對位置:位於北美洲南部,北鄰美國,南接瓜地馬拉和貝里斯。
墨西哥是一個高原國家,人口超過1億。沿海地區氣候濕熱,首都墨西哥城位於墨西哥高原上。
E. 墨西哥灣的地理概況
簡介 墨西哥灣衛星地圖大西洋伸入北美大陸東南部的一個海灣。部分為陸地環繞。透過佛羅里達半島和古巴島之間的佛羅里達海峽與大西洋相連,並經由尤卡坦半島和古巴之間的尤卡坦海峽與加勒比海相通。這兩個海峽均寬約160公里(100哩)。墨西哥灣呈半圓形,東西長約1609千米,南北寬約1287千米,面積154.3萬平方千米,是僅次於孟加拉灣的世界第二大海灣。平均深度1512米,最大水深5203米。海灣的東部與北部是美國,西岸與南岸是墨西哥,東南方的海上是古巴。墨西哥灣經過佛羅里達海峽進入大西洋;經過尤卡旦海峽與加勒比海相連接。 海灣地貌海灣沿岸曲折多灣,岸邊多沼澤、淺灘和紅樹林。海底有大陸架、大陸坡和深海平原。北岸有著名的密西西比河流入,把大量泥沙帶進海灣,形成了巨大的河口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外還有水下沖積扇。沿海多沙質海岸,有沙嘴、沙洲、沙堤,沙堤與海岸間還形成一系列潟湖和小灣。在尤卡旦海峽,有一條海檻,位於海面下約1600米深,作為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的分界。 氣候概況墨西哥灣位於熱帶和亞熱帶,高溫多雨,降水量多。灣內暖水從佛羅里達海峽流出,成為墨西哥暖流的重要源地。墨西哥灣的潮汐,是每天一漲一落的全日潮;潮差一般很小,只有在台風季節,潮水受台風的驅趕,引起海水陡升,成為風暴潮,水位有時高達5米,會對沿岸窪地造成威脅,特別是灣北岸的風暴潮較多。 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和美國的佛羅里達半島環抱海灣灣口,古巴島伸居灣口中部,把灣口分為佛羅里達海峽和尤卡坦海峽,成為墨西哥灣連接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水道,在航運貿易、戰略上具有重要意義。海灣大陸架較寬,除西側較窄外,一般都在200~280千米。北部和西北部大陸架上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業已開采。海灣表層水溫較高,比同緯度大西洋的水溫高2~3℃,海水鹽度為36~36.9。加勒比海暖流穿過尤卡坦海峽流入墨西哥灣中形成順時針洋流,從佛羅里達海峽流出進入大西洋,成為灣流的起始段。墨西哥灣沿岸有休斯敦、新奧爾良、坦帕、坦皮科、哈瓦那等重要港口。 編輯本段地質墨西哥灣由幾個生態與地質區組成,其中主要為海岸地帶、大陸棚、大陸坡和深海平原。海岸地帶有潮沼、沙灘、紅樹 墨西哥灣地形圖林地區,以及許多海灣、三角灣和潟湖。大陸棚在墨西哥灣邊緣的周圍形成一系列幾乎連續不斷的階地;寬度由最寬的320公里(200里)以上到最窄的約40公里(25里)不等。佛羅里達西海岸和猶加敦半島外面的大陸棚為主要由碳酸鹽類物質構成的一個廣闊區域。大陸棚的其餘部分則為砂礫、泥沙和黏土的沈積物。在大陸棚和向下延伸直到深海平原的大陸坡上,在不同的深度埋藏著許多鹽丘;而在經濟上十分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氣蘊藏與這些鹽丘有關。構成海灣底部的深海平原的中部為一大三角形地區,其面對佛羅里達和猶加敦半島的邊緣是陡峭的斷層,而北部和西部則是較為平緩的斜坡。該海盆異常平坦,其傾斜度每2,440公尺(8,000尺)只有約0.3公尺(1尺)。墨西哥灣最深處位於墨西哥海盆(錫格斯比海溝〔Sigsbee Deep〕),在海平面以下5,203公尺(17,070遲)。從海盆的底部升起許多錫格斯比海丘,其中有些高達400公尺(1,300尺),這些海丘是埋藏著鹽丘的地表顯示方式。 編輯本段水文墨西哥灣的東南部有像河一樣的海流流過,是北大西洋灣流的主要來源;也是使海洋的水流經海灣的主要洋流。加勒比海的水經由猶加敦海峽流入墨西哥灣,海峽的海底形成一個在水面下1.6公里(1哩)的海底山脊(兩個海盆之間的水下脊),這股水流然後沿順時針方向經由佛羅里達海峽流出。被稱作環流(loop kulrents)的曲流水體從主流中脫離出來,也按順時針方向流動,流至灣的東北部。這些環流有著季節性變化和年度變化。墨西哥灣西部的海流模式則輪廓不太分明。那裡的海流都相對較弱,其強度隨季節和地點之不同而變化。灣內大陸棚上和沿海的海水在流向和速度上有著極端的變化,此處海流的季節性變化和年度變化不但受制於主要的環流模式,而且受盛行風向變化的影響。 墨西哥灣精準衛星地圖流入墨西哥灣各河流的陸地流域總面積約為海灣面積的兩倍。灣內各處海水的鹽度差別很大。灣內廣闊水域的鹽度與北大西洋類似,約為36。不過,沿岸海水的鹽度比率,在一年內各個時期變化極大,尤其是在密西西比河口廣大的三角洲附近。每當密西西比河的流量最大之時,遠至離岸30~50公里(20~30哩)的范圍內,其鹽度低達14~20。 海灣表層水溫較高,夏季最熱月為29℃,冬季最冷月為20~24℃,比同緯度大西洋的水溫高2~3℃,這是海灣地處熱帶和副熱帶、深居內陸以及赤道暖流流入的結果。2月海面溫度由北部的18℃(64℉)到猶加敦岸外的24℃(76℉)不等。在夏季,海面溫度曾被測到32℃(90℉)左右,但通常有著和2月幾乎一樣的差異。猶加敦海峽北部附近的水底溫度約為6℃(43℉)。等溫層(恆溫的海水表層)的厚度,隨季節和當地環境以及地點之不同,由1~150公尺(3~500呎)不等。潮差很小,在大多數地方小於2呎;一般說來,只產生全日潮──即每個潮汐日(24小時又50分)為一個高潮期和一個低潮期。
F. 拉丁美洲的地理環境
拉丁美洲全稱:拉丁亞美利加洲。
拉丁美洲是指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地處北緯32°42′和南緯56°54′之間,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拉丁美洲是一個政治地理概念,就美洲居民的語言而論,英語和拉丁語占統治地位,由於本區都隸屬拉丁語族,因此,美國以南的眾多國家,被稱為拉丁美洲國家,這個地區被稱為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東臨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南北全長11,000多公里,東西最寬處5,100多公里,最窄處巴拿馬地峽僅寬48公里。北部有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面積2 056.7萬平方公里。人口5.77億人(2008年)。主要是印歐混血種人和黑白混血種人,次為黑人、印第安人和白種人。
所屬國家
拉丁美洲共有三十四個國家和地區:墨西哥、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牙買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巴貝多、格瑞那達、多米尼加聯邦、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巴哈馬、蓋亞那、法屬蓋亞那、蘇利南、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巴西、厄瓜多、秘魯、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貝里斯、安地卡及巴布達。還有仍處於美、英、法、荷統治下的十多個殖民地。 拉丁美洲是指從墨西哥起的西半球南部的整個地區。它東瀕加勒比海和大西洋,與非洲大陸最短距離約2494.4千米;西臨太平洋;南隔德雷克海峽與南極洲相望;北界墨西哥與美國界河布拉沃河(即格蘭德河),與美國為鄰。它包括北美洲的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大陸。在歷史上,這一地區主要是拉丁語系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的殖民地,故稱拉丁美洲。此外,加勒比海上的西印度群島與拉美具有相同的歷史遭遇,在地理劃分上,習慣地把它同拉美劃在同一范疇,統稱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從地理位置上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的范圍東起南美洲大陸的最東端、巴西東北部的布朗庫角(西經34°46′),西至太平洋沿岸墨西哥和美國交界處(西經117°09);北起科羅拉多河墨西哥和美國交界處(北緯32°42′),南至南美洲大陸最南端的弗羅瓦德角(南緯53°54′)。而與弗羅瓦德角隔麥哲倫海峽相望的火地群島
最南部的合恩角,則處在南美洲的最高緯度上(南緯55°59′)。這就是說,拉美陸地是從北緯32°左右到南緯55°左右,跨越南北兩個半球,但其大部分處在南半球。它的主要部分處在赤道線下和南北兩條回歸線之間。赤道線穿過厄瓜多首都基多以北幾千米處和亞馬孫河入海口巴西的貝倫市不遠的地方。南回歸線穿過南美洲大陸第一大工業區聖保羅以北的郊區;而北回歸線則穿過墨西哥灣,在靠近哈瓦那的緯度上。可以說,除烏拉圭外,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國家均處在或部分地處在南北兩條回歸線之間。 拉美大陸半島較少,主要有與中美洲交界的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18萬平方千米)、墨西哥北部的加利福尼亞半島(14.3萬平方千米)、南美洲北部的瓜希拉半島(1.4萬平方千米)和智利南部的泰陶半島(1萬平方千米)。拉美地區島嶼較多,島嶼面積約39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加勒比海北部、東部和南美洲大陸南端的沿海地區。加勒比地區島嶼由大安的列斯群島、小安的列斯群島和巴哈馬群島組成,其中最大的島為古巴島,位於大安的列斯群島中,北距美國佛羅里達半島180千米,面積11.086萬平方千米。南美洲大陸南端沿海島嶼主要有隔麥哲倫海峽與大陸相望的火地群島和位於南大西洋和南極洲之間水域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後者西距阿根廷領土500多千米,現今為阿根廷與英國有主權爭議的島嶼。在亞馬孫河入海口處有世界最大的由河水沖積形成的馬拉若島,面積近5萬平方千米,植物生長繁茂,被認為是世界最大的生態旅遊勝地,當地的一種長紅色羽毛的鳥是當地的特有動物。此外,拉美一些國家在遠離陸地的大西洋和太平洋上有一些群島和島嶼。
在大西洋上,距巴西本土1100千米有特林達島和馬丁-瓦斯島,距巴西本土900千米有聖佩德羅-聖保羅島,距巴西最東端布朗庫角345千米有被巴西辟為國家海洋公園的費爾南多-德諾羅尼亞島。在太平洋上,有距南美洲大陸最遠的智利的復活節島(距智利海岸3700千米),島上有上千尊每個重90噸的「毛阿依斯」人頭巨石雕像以及至今未能破譯的文字元號,給這個小小的島嶼增添了撲朔迷離的神秘色彩;距大陸600千米的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其中的馬斯地島是美洲最古老的陸地之一,因據傳是《魯賓遜飄流記》故事的發生地而久負盛名。此外,在太平洋上的重要島嶼還有智利的薩拉-戈麥斯島;在距厄瓜多海岸900千米正處在赤道線下有加拉帕戈斯群島,那裡多種復雜的氣候條件、起伏多變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獨特的多樣化的生態環境和物種,為英國著名科學家達爾文的物種進化論假說和《物種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據。 人口與種族
拉美地區林業資源豐富,是森林覆蓋面積較大的大陸。南美洲森林面積達920萬平方千米,佔全洲總面積的50%以上,約佔世界森林面積的23%。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各島嶼的森林面積合計約70萬平方千米。這一地區的熱帶雨林是現今世界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總面積550萬平方千米,其中 330萬平方千米在巴西境內,佔地區熱帶雨林面積的60%,其餘40%分布在法屬蓋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和玻利維亞境內。拉美地區動植物資源也極為豐富,據統計,亞馬孫熱帶雨林中的動植物品種之多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僅植物品種就多達8.6萬~9萬種。生長著許多可供食用、葯用和具有經濟價值的資源,例如紅木、檀香木、桃花心木、香膏木、蛇桑木、肉桂、金雞納樹和各種椰樹、棕櫚樹等;在安第斯山區和中美洲生長著一些名貴的雲杉、雪松等經濟林;沿海地帶還生長著耐鹽鹼的紅樹、栲膠樹等;在河漫灘地帶生長著抗澇的樹種和其他植物。 拉美和加勒比地區海岸線綿長,東西有兩洋環抱,又面臨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漁業資源豐富,有許多天然漁場,如秘魯、智利沿海,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巴西沿海以及南大西洋等海域都是世界重要的漁場,盛產沙丁魚、金槍魚、鱸魚、鯖魚、鱈魚以及多種蝦類。捕魚量居世界前列。此外,拉美地區內河盛產淡水魚,其種類多達2500~3000種以上。
G. 有關古代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問題
這里先說一下地理環境。
中美洲主要包括兩大文明區。一個是以特諾奇蒂特蘭城(今墨西哥城)為中心的阿茲特克帝國(Aztec)。一個是今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瓜地馬拉,巴拿馬,尤卡坦半島為主要區域的瑪雅文明區(Mayan)。
這里包括了兩種主要地理環境。首先阿茲特克主要疆域在今天墨西哥,以高原環境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瑪雅地區以同樣的熱帶草原和部分地區為熱帶雨林為主。由於地理環境和氣候的原因導致阿茲特克文明和中國這樣的農業文明有非常大的差別。首先他不是像中國等文明古國那樣發源於大江大河附近,而是先從高原地區發展起來。這樣導致他們具有漁獵文化、畜牧文化、種植文化的多樣性。不同於中國古代文明很明顯以精耕細作種植農業的文化導向。瑪雅文明也同樣,因為主要文明中心都在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雨林。以熱帶草原為主的是瑪雅潘、奇琴-伊察,以熱帶雨林為主的是蒂卡爾,科潘等。由於是熱帶雨林,所以漁獵文化影響濃厚甚至超過農業文化影響,熱帶雨林地區的農業較之熱帶草原地區更為粗放,這些也影響著他們的政治體制。比如一直都是奴隸制國家,這個就和他們的環境是相關的。
畢竟在那種地理環境下,負面影響是很大的。農業粗放,生產力也不高,必須大規模集體勞動,無疑為一沉不變的奴隸制度提供了最適合的土壤。其次就是人的思想方面,由於這樣的地理環境,中美洲文明永遠是沒有歐洲海洋文明開拓精神那麼強烈,遷無可遷,哪裡都一樣貧瘠。古代中國可以「內斂保守」「重土安遷」,因為古代中國足夠富足,足矣養活幾千萬上億人口,而他們不行。反而演化成內部分裂征伐不斷,甚至也演化出人祭。這也映射出他們的土地資源不足以養活那麼多人的時候社會產生的自然調節現象,是歷史必然性,也影響著他們的歷史進程。
在中美洲地區,主要貿易集中地點是阿茲特克的特諾奇蒂特蘭城,瑪雅地區主要是每個時期的最強盛城邦。這個也導致那些重要城邦一個個都只能極盛一時。當瑪雅某城邦成為經濟中心的時候,同時也會變成政治中心,所有財富都流入這個地區。其他地區想崛起只能靠找時機無力推翻,所以也導致出現那麼多突然廢棄在荒原叢林的空城。當時主要在中美洲地區交換的貨物從阿茲特克文獻中看,象形文字圖文並茂的提供了解答。主要是玉米,大豆,玉蜀黍等糧食作物。其次是羽毛,玉石,金銀,海貝,綠松石等經濟資源。其他的便是武器,手工工藝品,生產生活用具,布匹等。
接下來我們來說一下印加帝國。我之所以不和中美洲一起說就是因為他是獨立的體系,是和中美洲好不關聯的文明個體。地理位置主要在今天的秘魯和智力。從地理環境上說,十分像中國的青海西藏。氣候也基本相像。安第斯高原山地,庫斯科高原平地等為主。地理環境導致印加帝國可耕作土地資源很少,加之生產力不高,所以也只能發展奴隸制。印加帝國之所以能夠從小部落崛起成大帝國也和地理環境有關。之前印加人居住在庫斯科平地,那裡氣候乾旱少雨。在自然環境惡劣的時候為了求生存就只能侵入臨近部落的生活領地,於是導致戰爭擴張。最後慢慢形成一個復員遼闊的大帝國。但是情況和中美洲一樣,生活區域非常封閉,也導致無法和更多發達文明進行交流和接觸,所以導致他們發展進程十分緩慢。甚至中美洲和南美都沒出現馬匹這樣的生物,主要的運載是靠人力和草泥馬。草泥馬的運載能力不高,也不能作為乘騎工具,所以導致直接影響了印加人的交通運輸和作戰能力。
印加帝國的主要貿易集中地主要有北面厄瓜多地區,中部首都庫斯科地區,以及南面的烏勞砍地區。主要貿易的貨物也是多種多樣,戰備物資,生活用品,勞動工具,生產資料等等。
都是手打的,很辛苦的,求給分=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