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貴州的地理環境與飲食文化

貴州的地理環境與飲食文化

發布時間: 2021-03-07 22:35:44

㈠ 貴州的地理環境有哪些利弊

利:地處亞熱帶地區降水充沛,地形以雲貴高原為主,冬季寒潮影響小
弊:雲貴高原地形崎嶇,不適合發展農業,

㈡ 貴州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

貴州位復於中國西南部高原山制地,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種基本類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

㈢ 飲食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地理環境是影響飲食習慣的重要因素。

人們的飲食習慣不僅受到地理環境影響,還與當地的物產、文化歷史等一定因素的影響。

比如:中國人傳統的飲食習俗是以植物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是蔬菜,形成這習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


(3)貴州的地理環境與飲食文化擴展閱讀:

中國的飲食習慣:

中國人民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是以熱食、熟食為主。據說這是和中國文明開化較早和烹飪技術的發達有關。很早以前,中國人的飲食歷來以食譜廣泛、烹調技術的精緻而聞名於世。在南朝時的廚師烹飪技術就非常高超,非常令人驚嘆。

中國人在飲食方式上也有自己的特點,中國人的飲食方式就是聚食制。這種方式的起源比較早,它的長期流傳,是中國重視血緣親屬關系和家族家庭觀念在飲食方式上的反映。

從文化遺存的發掘中就可以知道古代炊間和聚食的地方是統一的,炊間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煙,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圍火聚食。

中國人的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是使用筷子,在古代,把筷子叫箸,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殷商時代,已經使用筷子進食。筷子一般以竹製成,一雙在手,運用自如,即簡單經濟,又很方便。

許多歐美人看到東方人使用筷子,嘆為觀止,贊為一種藝術創造。實際上,東方各國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國。中國人的祖先發明筷子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

中國地理環境與飲食文化

南甜北咸東辣西酸
中國人口味之雜,堪稱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規律可循。有人說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飲食文化的地區差異,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口味於地理環境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這一點,從主食結構上也可看出,我國南方氣候濕熱,盛產水稻,因此,以大米為主食;北方氣候相對乾冷,適宜小麥等作物生長,因此,以麵粉為主食。

山西人能吃醋,可謂「西酸」之首。他們吃飯前,往往先把醋瓶子拿過來,每人喝三調羹醋用以「解饞」。改革開放前,每逢春節,別處都供應一點好酒,太原的油鹽店卻都貼出一個條子:「供應老陳醋,每戶一斤。」有人來給姑娘說親,當媽的先問:「他家有幾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說明家底子厚。另外,福建人、廣西人愛吃酸筍,越酸越能顯出製作者的水平。傣族人也愛吃酸,酸筍燉雞可是一道傳統名菜。

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愛吃酸?打開中國地圖,可知這些地區,特別是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鈣。因而他們的食物中鈣的含量也相應較多。這樣,通過飲食,易在體內引起鈣質淀積,形成結石。這一帶的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實踐經驗,發現多吃酸性食物有利於減少結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們也就漸漸養成了愛吃酸的習慣。

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四川及東北的朝鮮族等地居民多喜辣,我國流傳有「貴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說。貴州人平生所吃辣椒極多、朝天椒、野山椒均不在話下。在川北,聽說有一種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線吊在灶上,湯做好後,辣椒在湯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因此叫「涮涮辣」,四川的「麻辣燙」更是全國聞名,可以說,沒有不辣的四川名吃,四川名吃不辣,也就談不上「名吃」。如今,人們除了管四川女子叫「川妹子」外,還稱其為「辣妹子」,原因大概也基於此。

喜辣的食俗多與氣候潮濕的地理環境有關。我國東部地處沿海,東北的朝鮮族當地氣候也濕潤多雨,冬春陰濕寒冷,而四川雖不處於東部,但真地處盆地,更是潮濕多霧,一年四季少見太陽,因而有「蜀犬吠曰」之說。這種氣候導致人的身體表面濕度與空氣飽和濕度相當,難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煩悶不安,時間久了,還易使人患風濕寒邪、脾胃虛弱等病症。吃辣椒渾身出汗,汗液當然能輕而易舉地排出,經常吃辣可以驅寒祛濕,養脾健胃,對健康極為有利(對當地人而言)。另外,東北地區吃辣還與寒冷的氣候有關,吃辣可以驅寒,魯迅留學時為禦寒也有了愛吃辣的習慣。

我國北部是內蒙古高原,過去新鮮蔬菜對北方人是罕見了,魯迅先生說「膠東的白菜運往北京,便用紅頭繩系了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美其名曰『膠菜』」,就是指此。我國北方地處暖溫帶,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溫和多雨,氣溫年較差大,在過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難以過冬,同時又不捨得一時「揮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來慢慢「享用」,這樣一來,北方大多數人也養成了吃鹹的習慣。

人說蘇州菜甜,其實與無錫的相比,蘇州菜不過是淡。無錫炒鱔糊放很多糖,包子的肉餡里也放很多糖,對北方人講,根本沒法吃。廣東、浙江、雲南等地居民也大多愛吃甜食。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比起北方來,蔬菜更是一年幾茬。南方人被糖類「包圍」,自然也就養成了吃甜的習慣。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只好以「咸」代「甜」來調劑口味了。雖說北方現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間的延續,這種咸甜相對的趨勢會減弱的。

當然,「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只是個籠統而又相對的說法,我國地大物博,飲食習慣差異很大,甚至在局部地區也有許多不同之處,這與各地的經濟發展、民族習俗和個人習性也有重要關系。

㈤ 貴州的飲食習慣是什麼

貴州家常菜幾乎都以辣為佐料,糟辣椒、干辣椒、油辣椒、泡椒、尖椒...幾十種不同口味不同形式的辣可以烹飪出滿滿一桌菜品。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省份,大多數民族主要以種植水稻、麥類等為主要經濟來源,故此,糯食、粗糧也成為貴州人的一大飲食特色。

貴州人不怕辣:鹽是百味之本,無鹽則無味,由於貴州歷史上缺鹽,「斗米斤鹽」的時代環境,使辣椒躍居為黔菜的百味之主。貴州各民族在長期嗜辣的實踐中,創造了五花八門、琳琅滿目的辣椒製品和系列辣椒菜餚。最有特色食用最多的有:干辣椒、湖辣椒面、糍粑辣椒、紅油及辣椒、糟辣椒、陰辣椒、胖辣椒、鮓辣椒。貴州人嗜辣,人們往往解釋為因「天無三日晴」,濕度太大,故用辣椒防寒驅濕。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是因為貴州的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適宜辣椒生長,而富於創造的貴州各族人民,在長期裁培、食用辣椒的生活實踐中,賦予了辣椒更加豐富、誘人的飲食文化內涵,使這種原產於南非的多年生灌木漿果,在貴州高原顯得更加多姿多味。

貴州人吃辣椒的方式有很多,除一般作為佐料,伴以肉食、菜蔬、煎、炒、燜、炸,或用乾粉熬制,製成紅油,用以調佐料粉、面,或以乾粉調以蔥、醬油、醋、香油,製成蘸水,蘸吃菜蔬外,更有以青鮮者入鍋焙熟,再加油、鹽、醬等佐料,做成「魚鰍辣椒」,美味可口。每到秋季,選取鮮紅辣椒,加姜、蒜以刀宰碎,加鹽入壇密封做成酸辣椒,用以炒菜,酸辣適宜,味特鮮美。

㈥ 貴州苗族的飲食特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苗族是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在與黃帝族等斗爭了很長時期,最終屢戰屢敗。被版迫撤退到較偏遠的地方進權行防守或避難。直至今日,我們依然看到其中的縮影。如果你注意觀察一點,不難發現,苗族居住的地方,一般是在山頂或山腰等易守難攻的地方,較缺水。
由於居住地離市場較遠、供水不足等原因,所以大部分苗族都善於作豆製品、腌菜、酸湯等,容易保存,供長期食用。
隨著國家的發展,惠農政策深入農村,農村苗族人與外界交流接觸日益深入,許多飲食習慣也有了變化,從苗族的節日飲食我們可以看到,除了地方特色菜之外,其他菜類與漢族飲食並無太大差異。

㈦ 請問:貴州飲食文化的發展過程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民族大省,貴州民族菜是中國黔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貴州境內49個民族在與自然界斗爭謀生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積聚地方民族個性的特色菜餚。貴州民族菜建立在貴州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特殊的地理、地貌及氣候特點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加工方法和獨特風味。
貴州民族飲食文化是在貴州民族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它植根於貴州各民族數千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是在食源開發、食物製造、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觀念、制度、習俗、禮儀、規范的集中反映.
從貴州發現的舊石器和新石器文化遺址證實,早在五六十萬年前,貴州境內就有人類生活。先後經歷過以採集、漁獵為生的漫長時期。古代的先民利用「燒塘」將獲取的獵物加工成熟肉、腌肉、腌魚、臘肉、臘香腸或風干為風肉、風雞、風魚。
春秋戰國時期,夜郎國就與周邊的四川、廣西、湖南、雲南等地有著密切交往。到了漢代和三國時期,與各地的交流更加頻繁,烹飪文化也不斷發展。明太祖朱元璋為統一天下,多次發動「平滇」戰爭,還調集30萬大軍駐屯貴州,這是貴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這些屯軍將士多系江南水鄉漢人,移居貴州後,把江南的生產技術、生活習俗、飲食物料、文化禮儀帶到貴州,對當時貴州的經濟、政治、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同時也推動了貴州飲食文化的發展。特別是明朝兩次大規模移民中,四川、廣東、廣西、江西、江蘇、湖南、湖北的人來到貴州插草而居,人煙稀少、萬山重疊,運輸全靠人挑馬馱的貴州很快繁榮起來。貴陽、安順、遵義、青岩、鎮遠等地逐漸商賈雲集,政治、經濟、文化繁盛,移民和商賈們不僅帶來了各地的商品,還帶來了各地烹飪方法和南北佳餚,本地廚師在提升本民族菜餚的同時取長補短結合當地原材料、調輔料和民族禁忌,對民族菜進行了改良和豐富。清末安順積珍園的大廚李蘭亭留下的黔菜藍本《黔味菜點》中就有大部分是民族菜點。當時的民族菜點奢香玉簪、鎮遠陳年道菜、思南甜醬瓜、安順麻餅、夜郎面魚、威寧蕎酥、狀元蹄、雞辣角等流傳至今。 讂q鮪楺葝
解放後,在政府的重視下,貴州民族菜逐漸從民間走向市場,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礎上融合黔菜甚至各大菜系菜餚風格,在都市亮相,在《黔味菜譜》及《黔味菜譜》續集、《黔味薈萃》、《吃在貴州》、《民族風味》、《黔味小吃》、《黔菜集錦》、《中國黔菜》、《貴州美食》等貴州菜專業菜譜中,民族菜佔有極大比例。 L.発瘠厺%?
近年來,貴州菜館在各大中城市紛紛亮相,他們大都是以貴州民族菜的苗族酸湯魚、布依族花江狗肉等為主打菜,貴州民族菜的亮點和價值逐漸被市場所認可,所承認。
貴州地處祖國西南雲貴高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無霜期長,極少污染,是一個特有的綠色植物王國。在遠離都市,依山傍水的少數民族地區,漫山遍野的山珍野味、河鮮野蔬為貴州民族菜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質資源。
主食原料:粳米、秈米、糯米、小米、包穀(玉米)、蕎麥、紅薯、洋芋(土豆)及豆類等。
肉禽原料:豬、牛、羊、狗、兔、雞、鴨、鵝和禽蛋等。
水產原料:以稻田養魚為主要來源,還有池塘養魚和江河溪湖捕撈魚為原料,品種有鯉魚、草魚、鯽魚、黃鱔、泥鰍、田螺、蚌殼及蝦、河蟹、甲魚等。 半?I5撯 ?
蔬果菌類原料:青菜、白菜、蓮花白、芹菜、厚皮菜、蘿卜、辣椒、西紅柿、絲瓜、黃瓜、豇豆、四季豆、芋頭、魔芋、梨子、冬瓜、柿子、李子、柑子、柚子、西瓜、核桃、板粟、香菇、花菇、銀耳、木耳、野生竹筍、蕨菜、各種鮮野菜、大腳菇、奶漿菌、紅菌、石膏菌、松菌、刷把菌、油桃(野核桃)、香瓜、獼猴桃、野葡萄、菜籽油苞、八月瓜等上百種栽培或野生植物為原料。
蟲蛙原料:野外的青蛙、黃蛙、石蚌、小蝌蚪、馬蜂蛹、稻蝗蟲、草蝗蟲、松樹蟲、油茶蟲、土狗崽、小米蝗蟲、葛麻樹蟲、麻粟樹蟲等品種。
油脂原料:豬油、清油(山區多茶油、花生油,平壩多菜籽油)。
調味原料:自然調味品生薑、蔥類、大蒜、花椒、辣椒、五香、桔皮、木姜子、芫荽、野薄荷、棰油子、蓽撥、魚柳、野花椒、野蒜、折耳根等,經過加工的酸湯、鹽酸、土醋、酸辣椒、米酒、豆豉等。
由於民族文化的交融,多民族聚居的貴州各族人民創造了各有民族特色的飲食文化,他們運用魚、牛肉、狗肉、野味山蔬創造了眾多佳餚,組成了千滋百味的民族菜。 啲莝病7?4
貴州民族菜辣香異酸、古樸醇厚、野趣天然、風味獨特,洋溢著濃厚的民族風情。
貴州各民族都喜食辣椒,並利用自然發酵酸烹飪的菜餚,具有一辣二酸的民族特色,可謂「辣出品位,酸出特色」。
辣是民族菜的靈魂 少數民族的家常菜幾乎無菜不辣,僅用辣椒製作的調味就有幾十種,最具特色的有糍粑辣椒、糟辣椒、煳辣椒面、泡辣椒、酸椒醬、紅油辣椒、復合辣椒、陰辣椒、辣椒醬、燒青椒醬、豆豉辣椒等等。當地人可以用一種或多種辣椒烹調出干辣、油辣、糟辣、酸辣、青辣、麻辣、蒜辣、醬辣、復合辣等十多種獨具風味的系列辣味。貴州辣味,已形成紅而不辣、辣而不猛的辣香風格。
酸是民族菜的根本,「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苗族、侗族、布依族、仡佬族、水族等兄弟民族都喜食酸菜,基本上家家有酸湯缸,戶戶有腌菜壇,幾乎天天用酸湯烹飪菜餚。常見的酸菜有泡酸蘿卜、酸豇豆、腌酸鹽菜、酸蕨菜、酸韭菜根、酸雞、酸鴨、酸肉以及既辣又酸的鹽酸菜、酸辣椒等。貴州的酸,酸得適口,酸得令人回味。
蘸水是民族菜一絕,堪稱民族菜一絕的辣椒蘸水,品種極多,不同的菜餚要求不同的蘸水,同一菜餚可用不同風格的蘸水,如「金鉤掛玉牌」常用油辣椒蘸水、煳辣椒蘸水、燒椒毛辣角蘸水、糟辣椒蘸水等四個蘸水。
一鍋香是民族菜的典型形式,在邊遠的民族山區,還保留有原始的民族一鍋香菜餚,即將各種蒸、炒、燒、燉、煮菜加工好後,依序全部倒在一個鐵鍋內上火繼續烹煮,人們圍爐而坐,將蘸水碗置於鍋中間或鍋邊蘸食。

㈧ 中國的地理環境與飲食文化有哪些

北生產大米,而且久負盛名,頗為有趣的是東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賣到其他地方,自己卻不喜歡吃。

從菜系來看,南方菜系優勢明顯、有廣東的粵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幫菜等。而北方卻幾乎沒有獨立的菜系,當然東北的菜還是頗有特色。總體特點是南方飲食講究的是精細,而北方體現的是粗獷。

從菜量來看,南方多數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豐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數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種相對還是少了些。尤其在農村可能差別更大。

從喝湯來看南北迥異:南方人喝湯是作為一個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氣炎熱喝湯,廣州、福建一帶在飯前、飲酒前喝湯,尤其廣州人堡湯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湯,但是湯是在飯後喝,一般不是作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湯,覺得熱乎、暖和。

從喝酒來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於南方人,特別是山東、東北和內蒙人酒量驚人。南方生產白酒,有名的貴州茅台、四川五糧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飲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帶喜喝黃酒,比如紹興女兒紅、上海的和酒、石庫門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聲說話。南方人相對精細。

從地域差異看中國東西南北飲食文化 2008-12-04 17:48

分類:文化 字型大小: 大大 中中 小小

我國是一個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地域寬廣,有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和2個特別行政區。自走入高中校們,我們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了解到身邊的文化與地理的密切聯系,特別是學習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之後,這讓我們想更進一步的探究由地域差異引起的文化差異.因此,我們選擇了一種誘人的文化------吃, 由於我國自然環境、氣候條件、民族習俗等的地域差異,各地區和各民族在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上又有所不同 , 其飲食文化更是豐富多彩,各個地區別具風格。下面我們將從中國飲食文化的總體特徵、東西南北飲食文化差異的主要原因等方面進行分析:

從地域差異看中國東南西北飲食文化

一、我國飲食的總體特徵:

(1)、我國飲食文化的歷史起步較早 , 發展也很快。

早在十萬年前 , 我們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陶器、陶罐 等較為先進的儲器或飲器問世後 , 人們能較為方便地 煮、調拌和收藏食物 , 飲食習慣便進人了烹調階段。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崗文化時期 , 夏商時代已經有王者 " 十二鼎食 " 之說。漢代時已經發展形成並充分掌握了 燉、炒、煎、煮、醬、臘、炙等烹調方法 , 並外傳到中亞、西 亞和東南亞。封建時期每個朝代的宮廷御膳 , 都代表 了當時的飲食最高水平。可見我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 , 內容又相當豐富。

(2)、我國的飲食結構復雜多樣 , 以五穀為主食者為最多。

因為我國廣大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 尤其是東部廣大平原地區適宜種植小麥、水稻等農作物 , 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和生活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飲食習慣 , 大多地區習慣於早、中、晚一日三餐

(3)、我國的飲食調制方式各式各樣

烹、妙、煮、炸、煎、 涮、燉等 , 加之豐富的佐料大蔥、香菜、蒜、醋等 , 使我國 的飲食和菜餚花樣繁多 , 色香味俱全。這是西方型飲 食所不能比的。

二、各具特色的東西南北飲食文化:

下面我們以南方的海南,東部的上海,西部的新疆,東北的哈爾濱為例進行介紹:

1、 獨具風格的海南飲食:

(1)、椰味菜是海南菜所長:瓊州椰子蟹、椰奶雞、椰液香酥鴨、椰汁東山羊、嫩椰百花盒、椰奶燕窩盅、脆炸椰奶、椰子盅等。

(2)、清淡鮮活、原汁原味山珍海味:

(3)、海南特色的風味小吃:抱羅粉、海南粉、黎家酸菜、錦山煎堆、糯米粑、紅魚粽等等。

(4)、享譽海內外的四大名菜:

A、文昌雞 最負盛名的傳統名菜。號稱"四大名菜"之首。

文昌雞是一種優質育肥雞,因產於海南省文昌而得名。據傳,文昌雞最早出自文昌縣潭牛鎮天賜村。此村盛長榕樹,樹籽富含營養, 家雞啄食,體質極佳。

B、和樂蟹 "和樂蟹"產於海南萬寧縣和樂鎮,以甲殼堅硬、肉肥膏滿著稱, "和樂蟹"的烹調法多種多樣,蒸、煮、炒、烤,均具特色,尤以"清蒸"為佳,既保持原味之鮮,又兼原色形之美。

C、東山羊 此菜以位居"石山羊"產地火山口的荔灣酒鄉的出品聞名遐邇。特點:色澤金黃,裝盤整齊,肉質酥爛,潤滑適口,氣味芳香,十分鮮美。

D、加積鴨,俗稱"番鴨",是瓊籍華僑早年從國外引進的良種鴨,最早在瓊海市加積鎮養殖繁衍。其特點是,鴨肉肥厚,皮白滑脆,皮肉之間夾一薄層脂肪,特別甘美。

2、豐富多彩的上海飲食:

上海歷史悠久,早在東周,因其處於江南魚米之鄉,而有楚越之地飯稻羹魚之說,素有「世界美食之都」之名。要嘗中華美食,請到上海來:各省菜系雲集上海,京幫、揚幫、四川、廣幫和上海本幫菜系為主,兼容並蓄了蘇州、杭州、無錫、寧波等等;要吃世界美食,請到上海來:世界各地的菜系影聚上海,歐陸菜、美國菜、日本菜、義大利菜、印度菜、韓國采、越南菜、泰國菜等等匯集上海。各地名廚雲集上海,技藝精湛,擅長煮、蒸、煲、拌、燒、煸、炸、爆、炒、燉、燜、燴、煎、貼、熏、烤、炙、扣、煙、扒、泡、浸等數十種烹調方法。

3、充滿民族特色的新疆飲食:

新疆涼面、烤羊肉串、油塔子、烤饢、烤全羊、抓飯、拉條子、新疆奶茶都是新疆的名菜,在隆重的宴會上,一般是把烤好的全羊平放在特製的餐車上,頭系紅綢,嘴含青菜,推至餐廳,任賓客隨意切割品嘗。待客時,奶茶是現燒現用。喝奶茶時,維吾爾、錫伯等民族喜歡用較大的瓷碗,而哈薩克、蒙古等民族則喜歡用小瓷碗,維吾爾族群眾在給你端來大碗奶茶之後,往往還把饢餅掰成小塊放入碗中,以示熱情。

4、積淀北國特色的哈爾濱風味:

哈爾濱歷史區域文化鮮明,烹飪原料得天獨厚。不僅有金元文化的積淀和外來文化的影響,而且還有大小興安嶺的山珍野味,也有本地特色山珍野味,還有來自近代多元文化交流的產物,這些形成了哈爾濱獨特的餐飲文化,即哈爾濱風味。松花江的「三花五羅」,黑龍江的鮭魚,烏蘇里江的大馬哈魚,這些都為形成哈爾濱的風味特色奠定了文化與物質基礎。其特點可以概括為「朴實中透析出秀氣,粗獷中蘊藏著精華」。哈爾濱大麵包、酥合利、老鼎豐糕點、清湯鹿尾、京字牌松仁小肚、冰糖雪哈、清燉熬花魚、鏡泊鯉魚絲、江海米蕨菜都是哈爾濱的特色美食。

三、東西南北飲食文化地域差異原因分析:

通過這幾個月的研究調查,我們了解了各地的飲食文化特色,認為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1)、地理位置的影響:不同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造就了各地區不同的氣候條件, 北方的氣溫比南方低 , 尤其冬季十分寒冷 , 因此北方人的飲食中脂肪、蛋白質等食物所佔比重大 , 尤其在牧區 , 牧民的飲食以奶製品、肉類等為主。南方人飲食以植物類為主 , 居民有喝菜湯吃稀飯的習慣,比如我們海南,「飯前喝湯」,海南人吃飯一般要在飯前喝湯,無論飯菜是否已經擺上,先要吃的東西一定是湯,喝過湯之後才吃飯吃菜,酒足飯飽以後,還要再喝碗湯,才算是吃完了一頓飯。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 , 青裸是藏民主要種植的作物和主食 , 同時為了適應和抵禦高寒的高原氣候 , 具有增熱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裸酒成為藏族人民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飲料。

(2)、社會因素的影響:

比如上海扼長江入海口,腹地廣闊,交通方便,經濟發達,是中國最大的商業中心,從19世紀中葉上海被迫對外開埠,畸形繁榮經濟刺激著上海菜的發展變化,各地風味為適應上海人員復雜,滿足食客眾多要求,古今中外兼收並蓄、相互借鑒,形成了上海菜講究五味調和及清淡的真味的飲食習俗:菜餚以清淡為主,講究層次,雖有多種復和味,但口感平和,質感鮮明。具有清新秀美、溫文爾雅、風味多樣、富有時代氣息的特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世界美食掀起一股強調低糖、低脂肪、葷素搭配及營養搭配等潮流,上海菜也緊緊跟隨,改革各項操作技藝,創新菜餚,以適應時代生活的節奏,在開拓、趨時中發展,總之,要嘗中華美食請到上海來,要吃世界美食請到上海來。

(3)、民族文化的影響:

我國有 56 個民族 , 漢族主要居住在東部平原地區 , 眾多的少數民族則主要分布在西北、東北、西南地區 , 地形和氣候差異大 , 更重要的是各民族在生產活 動、民族信仰上都有各自民族的特點 , 在飲食上也形成 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 各民族之間的差異很大。

我國漢族聚居的東部平原 , 耕作條件較好 , 盛產稻 米、小麥 , 同那些以耕作業為主的少數民族像朝鮮族、 錫伯族、傣族、壯族、獨龍族等一樣 , 以五穀為主食。朝鮮族人喜食米飯、冷麵。羌族人喜歡將大米摻入玉米混蒸 , 稱 " 金裹銀 " 。壯族的 " 包生飯 ", 苗族的 " 烏米飯 "均頗具特色。蒙古族、鄂倫春族、怒族和牧區藏族 , 由 於居住在寒冷地區 , 又多水產和畜肉 , 為抵禦嚴寒 , 故 以高熱量的肉類為主食。松花江、黑龍江沿岸的赫哲族以漁獵為生 , 魚獸肉為其主食。蒙古族以放牧為主 ,飲食分白食和紅食 , 自食為各類奶製品 , 紅食主要是牛 羊肉。維吾爾族則愛吃用大米、羊肉、胡蘿卡等做的抓 飯 , 以及拉麵、烤羊肉、鑲等。哈薩克人的風味小吃是 用奶油混幼畜肉裝進馬腸內蒸熟的 " 金特 " 和肉碎拌香 料蒸成的 " 那仁 " 。受自然條件的約束 , 各民族在民族發展過程中形 成了各自的圖騰信仰和對動植物的精靈崇拜 , 這同時 也影響到飲食 , 比如鄂溫克族人的祖先禁止獵熊 , 這樣 盡管他們以肉類為主食 , 卻也不會吃熊肉

• 最主要的就是氣候不同造成的。 氣候不同,溫度差異大,生產的農作物就不同。 主食的不同,造成了整個飲食結構以及吃法的巨大差異。總的來說,北方飲食粗糙,而南方做工精細。你要聽到一個北方人會做菜,那才奇怪,就跟聽到一個南方人吃得隨隨便便一樣。南方人一吃得隨隨便便,多半是不想活了。北方人相反,只有不想活了,才去好好地吃一餐。八大菜系,南邊佔了絕大部份,流派紛呈,只給北邊剩下京菜、魯菜兩個系,嚴格說來,還是為了保留北方人的粗獷風格才給劃出來的,根本不能與粵菜、川菜、湘菜、淮揚菜相匹敵。南方人到北方開餐館,是豐富和弘揚民族的食文化;北方人到南方開餐館,不過是讓鮮活玩藝兒吃膩了的鄉親們別忘了家常口味,有點象開憶苦餐。 北方人喜歡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南方人要把肉切得細細的,煨得爛爛的,炒得嫩嫩的,把酒燙得溫溫的。南方人喜歡吃青葉子菜,幾天不吃就屙不出屎;北方人無所謂,光吃肉也能拉屎。北方人喜歡吃餃子,這是他們對中國飲食的最大貢獻。南方人喜歡吃餛飩。餃子用醋蘸蘸就行了,一口一個。餛飩要湯碗、調料齊全,一口只咬半個。南方人喜歡吃蔥,北方人喜歡吃蒜;南方人吃泡菜,北方人吃鹹菜;南方人吃辣椒是為了祛濕,北方人吃辣椒是為了驅寒。南方人是咸辣、麻辣、油辣、甜辣,北方人是干辣、酸辣。北方人把吃讀成「痴」,痴痴地只管吃。南方人把吃叫「七」,叫「恰」,叫「食」,叫「噎」,叫「夾」,叫「塞」。南方人喝茶也叫飲茶。南方人飲各種各樣的茶,北方人只喝花茶就夠了,覺得花茶既香且濃,殊不知那是花香而非茶香,是南方人專門放進去騙北方人的。北方人不懂欣賞真正的茶中精品,比方龍井、碧螺春,以為太淡,要細抿慢嚼才似乎有那麼點味,不適合牛飲。 北方人吃得簡單,與地域物產有直接關系。北方崇尚簡朴,南方追求華美,很大程度上也是地域特點造成的。北方冷而乾燥,把毛毯、彩染布掛在牆上,顯得溫馨暖和。南方則掛不出這種效果,看了會渾身燥熱,還老去聞是不是有一股可疑的霉味。北方人喜歡毛皮,耐寒。南方人不喜歡,灰撲撲的見了就打噴嚏,容易生蟲。南方人喜歡竹製品,又涼快又經得起漚。北方人洗澡叫搓泥,要積出泥一樣的肥垢來了才去搓一次。南方人洗澡叫沖涼,一冒汗就去沖。南方人睡床,北方人睡炕。北方人來客都往炕上請,客人留宿與主人一大家子濟濟一炕。南方不興這樣睡覺,睡不踏實。最後南床統一了北炕,至少城市是如此。 現在北方人來客,也不是動不動就請人家上床。

提及南北飲食的差異,大家可能首先會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麵粉。但是東北生產大米,而且久負盛名,頗為有趣的是東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賣到其他地方,自己卻不喜歡吃。

從菜系來看,南方菜系優勢明顯、有廣東的粵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幫菜等。而北方卻幾乎沒有獨立的菜系,當然東北的菜還是頗有特色。總體特點是南方飲食講究的是精細,而北方體現的是粗獷。

從菜量來看,南方多數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豐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數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種相對還是少了些。尤其在農村可能差別更大。

從喝湯來看南北迥異:南方人喝湯是作為一個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氣炎熱喝湯,廣州、福建一帶在飯前、飲酒前喝湯,尤其廣州人堡湯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湯,但是湯是在飯後喝,一般不是作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湯,覺得熱乎、暖和。

從喝酒來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於南方人,特別是山東、東北和內蒙人酒量驚人。南方生產白酒,有名的貴州茅台、四川五糧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飲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帶喜喝黃酒,比如紹興女兒紅、上海的和酒、石庫門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聲說話。南方人相對精細。

從地域差異看中國東西南北飲食文化 2008-12-04 17:48

分類:文化 字型大小: 大大 中中 小小

我國是一個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地域寬廣,有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和2個特別行政區。自走入高中校們,我們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了解到身邊的文化與地理的密切聯系,特別是學習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之後,這讓我們想更進一步的探究由地域差異引起的文化差異.因此,我們選擇了一種誘人的文化------吃, 由於我國自然環境、氣候條件、民族習俗等的地域差異,各地區和各民族在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上又有所不同 , 其飲食文化更是豐富多彩,各個地區別具風格。下面我們將從中國飲食文化的總體特徵、東西南北飲食文化差異的主要原因等方面進行分析:

從地域差異看中國東南西北飲食文化

一、我國飲食的總體特徵:

(1)、我國飲食文化的歷史起步較早 , 發展也很快。

早在十萬年前 , 我們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陶器、陶罐 等較為先進的儲器或飲器問世後 , 人們能較為方便地 煮、調拌和收藏食物 , 飲食習慣便進人了烹調階段。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崗文化時期 , 夏商時代已經有王者 " 十二鼎食 " 之說。漢代時已經發展形成並充分掌握了 燉、炒、煎、煮、醬、臘、炙等烹調方法 , 並外傳到中亞、西 亞和東南亞。封建時期每個朝代的宮廷御膳 , 都代表 了當時的飲食最高水平。可見我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 , 內容又相當豐富。

(2)、我國的飲食結構復雜多樣 , 以五穀為主食者為最多。

因為我國廣大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 尤其是東部廣大平原地區適宜種植小麥、水稻等農作物 , 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和生活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飲食習慣 , 大多地區習慣於早、中、晚一日三餐

(3)、我國的飲食調制方式各式各樣

烹、妙、煮、炸、煎、 涮、燉等 , 加之豐富的佐料大蔥、香菜、蒜、醋等 , 使我國 的飲食和菜餚花樣繁多 , 色香味俱全。這是西方型飲 食所不能比的。

二、各具特色的東西南北飲食文化:

下面我們以南方的海南,東部的上海,西部的新疆,東北的哈爾濱為例進行介紹:

1、 獨具風格的海南飲食:

(1)、椰味菜是海南菜所長:瓊州椰子蟹、椰奶雞、椰液香酥鴨、椰汁東山羊、嫩椰百花盒、椰奶燕窩盅、脆炸椰奶、椰子盅等。

(2)、清淡鮮活、原汁原味山珍海味:

(3)、海南特色的風味小吃:抱羅粉、海南粉、黎家酸菜、錦山煎堆、糯米粑、紅魚粽等等。

(4)、享譽海內外的四大名菜:

A、文昌雞 最負盛名的傳統名菜。號稱"四大名菜"之首。

文昌雞是一種優質育肥雞,因產於海南省文昌而得名。據傳,文昌雞最早出自文昌縣潭牛鎮天賜村。此村盛長榕樹,樹籽富含營養, 家雞啄食,體質極佳。

B、和樂蟹 "和樂蟹"產於海南萬寧縣和樂鎮,以甲殼堅硬、肉肥膏滿著稱, "和樂蟹"的烹調法多種多樣,蒸、煮、炒、烤,均具特色,尤以"清蒸"為佳,既保持原味之鮮,又兼原色形之美。

C、東山羊 此菜以位居"石山羊"產地火山口的荔灣酒鄉的出品聞名遐邇。特點:色澤金黃,裝盤整齊,肉質酥爛,潤滑適口,氣味芳香,十分鮮美。

D、加積鴨,俗稱"番鴨",是瓊籍華僑早年從國外引進的良種鴨,最早在瓊海市加積鎮養殖繁衍。其特點是,鴨肉肥厚,皮白滑脆,皮肉之間夾一薄層脂肪,特別甘美。

2、豐富多彩的上海飲食:

上海歷史悠久,早在東周,因其處於江南魚米之鄉,而有楚越之地飯稻羹魚之說,素有「世界美食之都」之名。要嘗中華美食,請到上海來:各省菜系雲集上海,京幫、揚幫、四川、廣幫和上海本幫菜系為主,兼容並蓄了蘇州、杭州、無錫、寧波等等;要吃世界美食,請到上海來:世界各地的菜系影聚上海,歐陸菜、美國菜、日本菜、義大利菜、印度菜、韓國采、越南菜、泰國菜等等匯集上海。各地名廚雲集上海,技藝精湛,擅長煮、蒸、煲、拌、燒、煸、炸、爆、炒、燉、燜、燴、煎、貼、熏、烤、炙、扣、煙、扒、泡、浸等數十種烹調方法。

3、充滿民族特色的新疆飲食:

新疆涼面、烤羊肉串、油塔子、烤饢、烤全羊、抓飯、拉條子、新疆奶茶都是新疆的名菜,在隆重的宴會上,一般是把烤好的全羊平放在特製的餐車上,頭系紅綢,嘴含青菜,推至餐廳,任賓客隨意切割品嘗。待客時,奶茶是現燒現用。喝奶茶時,維吾爾、錫伯等民族喜歡用較大的瓷碗,而哈薩克、蒙古等民族則喜歡用小瓷碗,維吾爾族群眾在給你端來大碗奶茶之後,往往還把饢餅掰成小塊放入碗中,以示熱情。

4、積淀北國特色的哈爾濱風味:

哈爾濱歷史區域文化鮮明,烹飪原料得天獨厚。不僅有金元文化的積淀和外來文化的影響,而且還有大小興安嶺的山珍野味,也有本地特色山珍野味,還有來自近代多元文化交流的產物,這些形成了哈爾濱獨特的餐飲文化,即哈爾濱風味。松花江的「三花五羅」,黑龍江的鮭魚,烏蘇里江的大馬哈魚,這些都為形成哈爾濱的風味特色奠定了文化與物質基礎。其特點可以概括為「朴實中透析出秀氣,粗獷中蘊藏著精華」。哈爾濱大麵包、酥合利、老鼎豐糕點、清湯鹿尾、京字牌松仁小肚、冰糖雪哈、清燉熬花魚、鏡泊鯉魚絲、江海米蕨菜都是哈爾濱的特色美食。

三、東西南北飲食文化地域差異原因分析:

通過這幾個月的研究調查,我們了解了各地的飲食文化特色,認為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1)、地理位置的影響:不同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造就了各地區不同的氣候條件, 北方的氣溫比南方低 , 尤其冬季十分寒冷 , 因此北方人的飲食中脂肪、蛋白質等食物所佔比重大 , 尤其在牧區 , 牧民的飲食以奶製品、肉類等為主。南方人飲食以植物類為主 , 居民有喝菜湯吃稀飯的習慣,比如我們海南,「飯前喝湯」,海南人吃飯一般要在飯前喝湯,無論飯菜是否已經擺上,先要吃的東西一定是湯,喝過湯之後才吃飯吃菜,酒足飯飽以後,還要再喝碗湯,才算是吃完了一頓飯。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 , 青裸是藏民主要種植的作物和主食 , 同時為了適應和抵禦高寒的高原氣候 , 具有增熱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裸酒成為藏族人民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飲料。

(2)、社會因素的影響:

比如上海扼長江入海口,腹地廣闊,交通方便,經濟發達,是中國最大的商業中心,從19世紀中葉上海被迫對外開埠,畸形繁榮經濟刺激著上海菜的發展變化,各地風味為適應上海人員復雜,滿足食客眾多要求,古今中外兼收並蓄、相互借鑒,形成了上海菜講究五味調和及清淡的真味的飲食習俗:菜餚以清淡為主,講究層次,雖有多種復和味,但口感平和,質感鮮明。具有清新秀美、溫文爾雅、風味多樣、富有時代氣息的特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世界美食掀起一股強調低糖、低脂肪、葷素搭配及營養搭配等潮流,上海菜也緊緊跟隨,改革各項操作技藝,創新菜餚,以適應時代生活的節奏,在開拓、趨時中發展,總之,要嘗中華美食請到上海來,要吃世界美食請到上海來。

(3)、民族文化的影響:

我國有 56 個民族 , 漢族主要居住在東部平原地區 , 眾多的少數民族則主要分布在西北、東北、西南地區 , 地形和氣候差異大 , 更重要的是各民族在生產活 動、民族信仰上都有各自民族的特點 , 在飲食上也形成 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 各民族之間的差異很大。

我國漢族聚居的東部平原 , 耕作條件較好 , 盛產稻 米、小麥 , 同那些以耕作業為主的少數民族像朝鮮族、 錫伯族、傣族、壯族、獨龍族等一樣 , 以五穀為主食。朝鮮族人喜食米飯、冷麵。羌族人喜歡將大米摻入玉米混蒸 , 稱 " 金裹銀 " 。壯族的 " 包生飯 ", 苗族的 " 烏米飯 "均頗具特色。蒙古族、鄂倫春族、怒族和牧區藏族 , 由 於居住在寒冷地區 , 又多水產和畜肉 , 為抵禦嚴寒 , 故 以高熱量的肉類為主食。松花江、黑龍江沿岸的赫哲族以漁獵為生 , 魚獸肉為其主食。蒙古族以放牧為主 ,飲食分白食和紅食 , 自食為各類奶製品 , 紅食主要是牛 羊肉。維吾爾族則愛吃用大米、羊肉、胡蘿卡等做的抓 飯 , 以及拉麵、烤羊肉、鑲等。哈薩克人的風味小吃是 用奶油混幼畜肉裝進馬腸內蒸熟的 " 金特 " 和肉碎拌香 料蒸成的 " 那仁 " 。受自然條件的約束 , 各民族在民族發展過程中形 成了各自的圖騰信仰和對動植物的精靈崇拜 , 這同時 也影響到飲食 , 比如鄂溫克族人的祖先禁止獵熊 , 這樣 盡管他們以肉類為主食 , 卻也不會吃熊肉

蒙古族——除夕更歲時,一家人圍坐在包內火爐邊,在向長輩敬獻「辭歲酒」之後,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

高山族——台灣高山族有吃「長年菜」的習俗。長年菜也叫作「芥菜」,吃這種菜是預示壽命長。有的人將長長的粉絲加入長年菜里,象徵著長生不老。

滿族——年三十家宴十分豐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餃子、火燒、豆包等;傳統年菜有鮮美的血腸、煮白肉及別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徵吉慶有餘的魚菜更不可少。子時還要吃一頓送舊迎新的鮮肉水餃。

壯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飯,以示來年要豐收。這種飯叫「粽粑」,有的長達尺余,重五六斤。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對做得特別大,據說象徵太陽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風調雨順、果實累累。

侗族——初一清早,從塘里弄幾條又大又鮮靈的鯉魚,煎、炸、燒、燉、擺上桌,再加一盤香氣四溢的腌魚,整桌菜以魚為主。侗家人說,春節吃魚,預兆新的一年吉慶有餘(魚)、五穀豐登、余錢余糧。

黎族——過春節,家家宰豬殺雞、備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吃「年飯」,席間唱「賀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們集體狩獵,獵物的來先分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懷孕婦女可以獲得兩份獵物。

景頗族——春節期間,各家各戶都釀水酒,向長輩敬酒。

達斡爾族——生活在黑龍江和嫩江兩岸。除夕年飯是黃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們一進門就搶食年糕,藉以祈願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新年第一次見面除相互道喜外,還贈以糯米粑團、甘蔗和芭蕉,以此祝願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團圓飯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維吾爾族——年節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乾等做成的「普羅」,用麵粉、羊肉、洋蔥等做成的「匹提爾芒達」(包子),用帶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團抻成的「蘭曼」(抻面),以及與漢族餛飩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爾」等。此外還備有多種民族傳統糕點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圓盤饊子)、「亞依瑪扎」(花邊饊子)、「波呼薩克」(炸吉皮)、「沙木波薩」(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㈨ 有關貴州地理、歷史和社會環境的

貴州地處雲貴高原,介於東經103°36′~109°35′、北緯24°37′~29°13′之間,東靠湖南,南鄰廣西,西毗雲南,北連四川和重慶,東西長約595千米,南北相距約509千米。全省國土總面積176167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1.8%。

貴州地貌屬於中國西部高原山地,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貴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種基本類型,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境內山脈眾多,重巒疊峰,綿延縱橫,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婁山,自西向東北斜貫北境,川黔要隘婁山關高 1444米;中南部苗嶺橫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東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凈山高2572米;西部高聳烏蒙山,屬此山脈的赫章縣珠市鄉韭菜坪海拔2900.6米,為貴州境 內最高點。而黔東南州的黎平縣地坪鄉水口河出省界處,海拔為147.8米,為境內最低點。貴州岩溶地貌發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積109084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61.9 %,境內岩溶分布范圍廣泛,形態類型齊全,地域分布明顯,構成一種特殊的岩溶生態系統 。

貴州的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溫變化小,冬暖夏涼,氣候宜人。特別是氣候獨特的可處。2002 年,省會貴陽市年平均氣溫為14.8℃,比上年提高0.3℃。從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 氣溫多在3℃~6℃,比同緯度其他地區高;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一般是22℃~25℃,為典型夏涼地區。降水較多,雨季明顯,陰天多,日照少。2002年,9個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水量最多是興義市,為1480毫米;最少的是畢節市,為687.9毫米。受季風影響降水多集中於夏季。境內各地陰天日數一般超過150天,常年相對濕度在70%以上。受大氣環流及地形等影響,貴州氣候呈多樣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氣候不穩定,災害性天氣種類較多,乾旱、秋風、凌凍、冰雹等頻度大,對農業生產危害嚴重。

貴州土壤面積共159100平方千米,佔全省土地面積的90.4%,土壤的地帶性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紅壤—黃壤地帶。中部及東部廣大地區為濕潤性常綠闊葉林帶,以黃壤為主;西南部為偏乾性常綠闊葉林帶,以紅壤為主;西北部為具北亞熱成分的常綠闊葉林帶,多為黃棕壤 。此外,還有受母岩制約的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澤土、石炭土、石質土、山地草甸土、紅粘土、新積土等土類。對於農業生產而言,貴州土壤 資源數量明顯不足,可用於農、林、牧業的土壤僅佔全省總面積的83.7%。

貴州植被豐厚,具有明顯的亞熱帶性質,組成種類繁多,區系成分復雜。全省維管束植物( 不含苔蘚植物)共有269科、1655屬、6255種(變種)。植物區系以熱帶及亞熱帶性質的地理成分佔明顯優勢,如泛熱帶分布、熱帶亞洲分布、舊世界熱帶分布等地理成分佔較大比重,溫帶性質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此外,還有較多的中國特有成分。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貴州植被類型多樣,既有中國亞熱帶型的地帶性植被常綠闊葉林,又有近熱帶性質的溝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溫性亞高山針葉林,又有暖性同地針葉林;既有大面積次生的 落葉闊葉林,又有分布極為局限的珍貴落葉林。植被在空間分布上又表現出明顯的過渡性,從而使各種植被類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疊、錯綜,各種植被類型組合變得復雜多樣。

貴州河流處在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繫上游交錯地帶,有69個縣屬長江防護林保護區范圍,是長江、珠江上游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全省水系順地勢由西部、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分流。 苗嶺是長江和珠江兩流域的分水嶺,以北屬長江流域,流域面積115747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面積的65.7%,主要河流有烏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陽河、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欄江、橫江等。苗嶺以南屬珠江流域,流域面 積60420平方千米 ,佔全省國土面積的34.3%,主要河流有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
由於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地形地貌,使貴州的氣候和生態條件復雜多樣,立體農業特徵明顯,農業生產的地域性、區域性較強,適宜於進行農業的整體綜合開發,適宜於發展特色農業。
貴州是古人類的發祥地之一。在黔西縣的觀音洞,發現了原始人使用過的石器,是長江以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此外,貴州還發現有舊時器時代中期的「桐梓人」、中晚期的「水城人」和晚期的「興義人」文化遺址。在普定縣發現的「穿洞文化」遺址,提供了1.6萬年前人類祖先在此生息的證據,而被譽為「亞洲文明之燈」。

春秋以前,貴州為荊州西南裔,屬於「荊楚」或「南蠻」的一部分,境內部族林立,著名的有徉何國,其政治中心叫夜郎邑。戰國後期,夜郎取代徉何國,逐步發展成為西南地區的大國之一。秦代、漢代,在夜郎地區設郡縣、置官吏,推行郡縣制。公元前25年,夜郎國滅,郡縣制在夜郎地區基本建立。唐代,在貴州地區推行經制州羈縻州並行的制度,烏江以北多屬經制州,由中內派譴官吏治理;烏江以南則有數十個羈縻州,由各地土著首領統治。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土著首領普貴以所領矩州歸順中內政權。土語「矩」與「貴」同音,朝廷順其所語,敕書稱「維爾貴州,遠在要荒」,「貴州」名稱始見於文獻。元代,貴州行政建置漸歸統一。明代是貴州歷史上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明朝支持水西女土司奢香修築了貴州至雲南、四川的驛道,促進了貴州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為貴州行省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中央設置貴州布政使司。從此,貴州正式成為省一級的行政單位。清雍正5年(公元1727年),朝廷將四川屬遵義府,廣西屬荔波及紅水河,南盤江以北地區、湖廣屬平溪、天柱劃歸貴州管理轄,將貴州屬永寧州劃為四川管理轄。至此,貴州現今的行政區劃基本確定。辛亥革命後,清末設置的府、廳、州一律改為縣,更易地名;1935年國民黨政府在貴州省下設11個行政督察區,分管各縣,到1948年,全省設1個直轄區,6個行政督察區,1個市、77個縣。中國工農紅軍進入貴州期間,曾先後在貴州建立黔東特區、遵義縣革命委員會,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等革命政權。悟涵天地
1949年11月15日貴陽市解放,12月26日貴州省人民政府成立。從此,貴州進入了歷史新紀元。

㈩ 貴州人為什麼愛吃牛羊肉,這個飲食習慣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麼關系

貴州人為什麼愛吃牛羊肉,這個飲食習慣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麼關系?
貴州算南方了,我國南方人的食譜本來就雜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