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古港地理環境
A. 我想了解廣州黃埔區的城市文化、風土人情、地理環境、
黃埔,那一片神奇的土地
黃埔,鑲嵌在花城廣州東部的一顆明珠.
天下誰不識黃埔?
且不說帆檣雲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在這里發祥;
也不說風雲際會,多少歷史驚雷在這里炸響;
就說那一間被稱作"將帥搖籃" 的軍校,
便直令它的名字永遠閃光!
光榮和屈辱都隨著歲月遠去,
層疊在厚厚歷史積淀之上的,
是更加耀眼的輝煌.
如今的黃埔,
延接著千百年來從未斷過的對外開放之脈,
繼續演繹著令人不可思議的神奇,在那片薰風徐來的黃金土地上,
一座現代化新城正在山明水秀,花紅草綠之間轟然崛起........
Huangpu, the magical land
A shining pearl in eastern Canton.
The ancient Silk Road on the sea started out here,
With sails and masts gathered like colorful cloud;
Thunders of history rolled here,
While the "cradle of generals" made its name more proud;
Gone with the ages its glories and shames,
But emerged from the st of history its fames;
Opening its arms to the outside world for centuries,
Huangpu is still a legend that enchants and sparkles.
Between green hills and clear waters
And among green grass and red flowers,
A modern metropolis,is growing up on this golden land.
B. 廣州港的地理位置
廣州港地處珠江入海口和我國外向型經濟最活躍的珠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地帶內,瀕臨南海容,毗鄰香港和澳門,東江、西江、北江在此匯流入海。通過珠江三角洲水網,廣州港與珠三角各大城市以及與香港、澳門相通,由西江聯系我國西南地區,經伶仃洋出海航道與我國沿海及世界諸港相聯。
廣州港位於東經 113 ° 36 ′,北緯 23 ° 06 ′。地處我國外向型經濟最活躍的珠江三角洲地區中心。港區分布在廣州、東莞、中山、珠海等城市的珠江沿岸或水域,從珠江口進港,依次為虎門港區、新沙港區、黃埔港區和廣州內港港區。
廣州港國際海運通達 8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 300 多個港口,並與國內 100 多個港口通航,是中國華南地區最大的對外貿易口岸。
C. 黃埔港的歷史.
現在的廣州被外地人譽為「物流天堂」,而這似乎在很早以前就有跡可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廣州;清朝時,清政府撤消了其他三個海關,只留廣州一地進行對外貿易……或者,很多廣州人都不知道,廣州港去年再度躋身世界十強之列;目前廣州仍在使用的鐵路車站竟有15個之多。交通樞紐系統的發達程度,是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縮影。讓我們試著走近這些每天都在默默運作的地方、這些改變我們生活質量的地方。
說文解字
黃埔·黃埔村·黃埔港
黃埔古港舊址在黃埔村,黃埔村不在黃埔區。
一提到黃埔兩個字,廣州人也好,外地人也好,腦子里想起的可能會是黃埔軍校、黃埔港,還有黃埔區,這些地名的來源,都和位於海珠區新胺鎮的這個普通村子有著莫大關聯。這個如今叫做黃埔的村子,經過專家們的考證,其實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一直以「鳳浦」為名,到了清朝,眾多外國商船上下來了許多金發碧眼的「夷人」,這些夷人以他們的發音習慣,把這里稱作「Wanpooh」,漸漸地以訛傳訛,鳳浦就成了黃埔,久而久之,原來的「鳳浦」反沒人叫了。外國船隻與商人的到來,給本地帶來的不僅僅只是一個地名的變化,更是一段輝煌的歷史。
心靈地圖
翻開一段塵封的歷史
如果對這一段歷史沒有去特意了解,很多人會想當然地以為,黃埔古港的位置即使不在如今的黃埔港,也一定就在不遠的周圍,坦白地說,我就是其中的一個。然而事實是,黃埔古港是在與如今黃埔港隔江相望的黃埔村。
黃埔村和廣州的城郊村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新的來得太快,舊的還來不及引退,新與舊的並存,就容易給人呈現出凌亂的感覺,廣州的許多城中村就是這個樣子。如同黃埔村裡古色古香的舊建築夾雜在眾多新式樓房之中而不為眾多人所知一樣,黃埔古港的歷史也一度被歷史的灰塵所掩蓋,不為外人所知。
我們需要認識黃埔古港的歷史。上世紀八十年代,廣州市華僑研究會對華僑出洋歷史進行調查時,在黃埔村找到了一些港口文物,對黃埔古港的考證進入一個新時期。之後有多批專家到黃埔村考察,黃埔古港的輪廓更為清晰起來,而在北帝廟發現一面被石灰封住的牆,鏟掉石灰後顯露出8塊石碑,上面寫有「黃埔稅口四元」等字之後,黃埔古港的歷史得到了更進一步的顯現。
中國向來是以農業文明為主的國度,對向海洋的拓展顯然缺乏熱情,但這一點並不意味著海上航運的缺失,否則也就不會有「海上絲綢之路」的出現。值得一提的是,黃埔古港也被許多專家認為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不過,在明清兩代,政府採取閉關鎖國的海禁政策,真正使中國陷入一個封閉的環境之中,這種主觀上的拒絕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封建統治者對海洋文化的恐懼。然而,門想關都關不住,該來的還是來了,最終西方列強還是來了,帶來的是他們的堅船利炮。
其實,廣州自古以來就與海外有了相當頻密的接觸。尤其在清朝,清政府撤消其他三個海關,只允許廣州一地進行對外貿易,這樣一種對整個中國來說是畸形的局面,客觀上卻是廣州的大好時機,這種「萬千寵愛集一身」的機遇,狀況與香港相似,從而成就了萬商雲集廣州的歷史輝煌一頁,也使整個嶺南的文化形態吸收了諸多西方文明的成分,呈現出與中原文化風格不盡相同的另一面。
在廣州的對外貿易當中,黃埔古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貨物與人員的進出都必經此地,位置極其突出。如果說歷史機遇對廣州來說是起到了一個錦上添花的作用——廣州無論如何都是嶺南的中心——那麼,對黃埔古港卻是千載難逢。到後來航運船隻的進步,再到黃埔古港的水道限制,再到中國對外貿易重心的轉移,都讓黃埔古港在持續近一個世紀的繁榮之後逐漸退出歷史的中心舞台。畢竟,黃埔古港只是一處暫時停泊之地,中外海上貿易的真正中心還是在廣州城,更在背後寬廣的中國腹地。
清同治年間,各國商船停泊黃埔古港的盛況已然不再。在江邊村落的一輪夕陽中,留在此地的眾多遺跡又經歷著歲月的滄桑,昔日的繁榮逐漸遠去,幻化成古港遺韻與後人的想像。不過,古港並未真正淡出,它的余脈延續到了如今繁忙的黃埔港,再抬眼看遠方,新落成的廣州國際會展中心裡眾商雲集,歷史在這里彷彿又是一個輪回,感覺似曾相識。
無可否認,機遇總是偶然,然而,歷史又正是種種偶然寫就的必然。黃埔古港的興盛與淡出,正是對應著一段歷史的真實書寫。
古港溯源
黃埔古港的形成
廣州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也是歷史上資格最老、歷代相傳、惟一長盛不衰的對外貿易港口。而作為廣州對外貿易的外港,唐代時設在今黃埔南崗廟頭村的菠蘿廟,到了清朝,黃埔村逐步發展成為廣州對外貿易的外港。尤其是康熙24年(1685年),清政府在廣州設置粵海關,並在黃埔村南邊的醬園碼頭設立黃埔掛號口後,黃埔村就成為中外貿易的必經之地和向外國商船徵收關稅之所。
乾隆22年(1757年),清政府宣布撤消江、浙、閩海關,僅僅保留粵海關,並作出關於「嗣後口岸定於廣東」,夷船「只許在廣東收泊貿易」的決策。這樣一來,偌大的中國海上對外貿易集中於廣州一口進行,而且延續到道光20年(1840年),長達一個世紀之久。
鴉片戰爭後,廣州對外貿易的首要地位為上海所取代,黃埔古港也逐漸失去昔日的繁盛,醬園碼頭也由於逐年淤積終於不利於船隻的停泊而被放棄。清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粵海關的黃埔掛號口遷至長洲島,但仍沿用「黃埔」之名。
尋訪之旅
古港死了,但生命力仍在
從嶄新的廣州國際會展中心一直往西,就能見到標有黃埔村的大牌坊。黃埔村內有許多保存完好的清式建築,可看處極多,我借著尋找黃埔古港歷史陳列館之機,在村裡轉了好一陣,著實領略了一番這個古老村莊的古舊遺風。
歷史精華所在 黃埔古港歷史陳列館
黃埔古港陳列館是在村內梁姓祠堂的基礎上改造而成,總面積約達到2000平方米,由壁畫區、實物區以及中心展區3個部分組成。在偌大的院內,最醒目的是一幅長達31米、高1.5米的大型漢白玉描金壁畫。這幅壁畫描繪的,正是當年黃埔古港「一港通商」時期萬船來埠的繁榮景象,其中尤為突出的,是瑞典著名的「歌德堡號」以及美國的「中國皇後號」。這樣一種萬舸爭流、千帆滿江的場景,在早期的外銷畫中是較為常見的題材,當年來廣州的外國人留下了一幅幅生動的寫生,這幅壁畫正是在此基礎上的再現,生動地反映出黃埔古港曾經的繁華景象。
因為是以黃埔古港為主題的陳列館,位於2樓的展館中心區自然是必看之處。展覽陳列的布置頗有特色,以清朝古建築風格,按照傳統的「鑊耳屋」形狀設計的展板位「九曲十八彎」,將黃埔古港的輝煌以及黃埔村的歷史娓娓道來。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嘉慶、道光時期的4塊重修南海神廟碑刻也被收藏在這里。而在院內的實物展區,散落在黃埔古村內的40多件歷代建築材料,如石樑、石柱、石刻等,被集中擺放在這里,給人一種「殘垣斷壁」的感覺,有意無意間,歷史的滄桑感與黃埔古港的過去找到了某種聯系。
管理陳列館的阿姨是黃埔村人,笑著說自己以前並不清楚這里曾經是一個世界性的大港口,這些年才開始漸漸知道一些情況。在我參觀的時候,正巧村裡一位上了年紀的阿姨也來看一下展覽。的確,黃埔古港需要更多的人來認識。
延續歷史之處 醬園碼頭
黃埔村內民風淳樸,得知我要去尋古港碼頭時,一位路邊的男子還特地給我指路,讓我感動不已。
古港如何缺得了碼頭?黃埔古港原稱醬園碼頭,現在仍有一條海傍街,從前緊靠碼頭,是一個繁鬧的集市,商鋪林立,據說現在村民建房時,還偶爾會挖出木樁和樁基。這里在繁榮時期,除了海關關卡之外,還有兵營等處所,另外,一些外國商船也曾把倉庫修建在這一帶。碼頭也許早已重修很多次了,但至今仍在使用,村裡人還靠著擺渡到對岸,船費只是五角錢。
擺渡的女子對於過去的歷史顯然知之甚少,只聽過一些老年人的只言片語。我和攝影記者特地坐船到對面,遠處的琶州塔清晰可見,與歷史圖片中的畫面幾無二致。
歷史鉤沉之地 黃埔直街
離碼頭不遠的黃埔直街,是當年重要的貿易區。這里曾經有過許多廟宇,基本都與航海和海外貿易有關,現在保存下來的只有一座北帝廟,廟里的碑文記載著清朝政府對海外貿易征稅的內容,是專家們研究歷史的重要史料。
曾經有一些外國人死後就葬在黃埔古港的附近,廣州市荔灣區編志辦主任胡文中告訴我,在不遠處的長洲島上,至今仍有許多不同文字的墓碑。而在黃埔村附近的鋪路石中曾發現一塊黃埔古港碑刻,雖字跡多已模糊,但大部分字仍可辨認,主要記載當時按察司與布政司發令,粵海關監督,出示嚴禁兵役滋擾載運貨物船隻的事項,同時還記有買辦、裝卸工、鐵匠等情況。這塊碑於上世紀80年代移到黃埔軍校舊址放置。這些都算是黃埔古港的見證與延續吧。
專家訪談
一代名港的前世今生
受訪專家:沙文鍾,廣東省社科院老專家工作組研究員,其主編的《黃埔村史》即將出版
這里才是「海上絲路」的起點
記者:黃埔村的古港從整體上來說應該有多長歷史了?
沙文鍾:有些專家認為黃埔古港的歷史有九百多年,但我根據自己的考證,應該有一千四百多年。而且,我認為黃埔古港和菠蘿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我不贊成海上絲綢之路在徐聞的說法,一是廣州在秦漢時期就已經有航運了,進出廣州的貨物都要先運到這兩個港口,船舶也停泊在這里;另外一個,當時海上的貿易中心不可能舍棄經濟發達的廣州地區,而選擇較為偏僻的徐聞。
記者:黃埔古港的歷史很悠久,但最輝煌時期應該還是在清朝,那麼這一段大概持續了多長時間?
沙文鍾:起碼在85年以上。從清康熙年間起,黃埔古港就已經成為世界性的貿易港口了,尤其在18世紀中期,清政府撤消了江、浙、閩海關,只留一個粵海關,粵海關的掛號口就設在黃埔古港。港口最繁忙的時候,同時有六七個國家的商船停在這里。
同步見證十三行輝煌
記者:也就是說,黃埔古港最繁忙的時期其實與十三行的輝煌時期是同步的?
沙文鍾:沒錯,黃埔古港是廣州的外港,可以說見證了十三行的輝煌。當時的外國商船是在黃埔古港下貨、驗關,然後坐駁輪通過珠江到廣州,十三行與黃埔古港實際是一種相互依存、一里一外的關系。另外,黃埔村裡的梁經國本人就是十三行的行商之一,他在村子裡興建的「左垣家塾」,你現在到村子裡還能看得到,保存得相當好。
記者:在外國商船集中停泊在黃埔古港的時候,應該有外國人在這里興建房子,清政府的粵海關在這里也有一些辦公所需的地方,建築這方面的情況怎麼樣?
沙文鍾:那是肯定的。以前外國人來做生意,不是一來馬上就要走的,一待可能就是幾個月的時間,就必須要有住的地方,還要讓貨物在這里周轉,又要蓋倉庫。不過,因為時間太久了,這些建築保存下來非常困難。在長洲島上,是有許多外國海員、領事等人的墳墓,當時的長洲島與黃埔村也是一個整體的。至於說粵海關的標志等歷史文物,這些年還是發現了不少的。
與黃埔港的沿襲關系
記者:後來黃埔古港逐漸衰落,原因何在?
沙文鍾:中間有幾方面的原因。從大的方面來講,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已經不再是廣州一口對外通商,對外貿易的重心轉移到上海,這是個大的趨勢。但對於黃埔古港本身來講,主要的原因是當時運輸條件的提高,船隻起了變化,從原來的帆船變成了鐵船,而黃埔古港的水道比較淺,大的船隻停靠比較困難,所以港口只能往外發展,先是轉移到長洲島,再後來就到了現在的黃埔港。現在的黃埔港、黃埔區與黃埔古港之間是一種自然的沿襲關系。
古港地位
黃埔古港的功用
設置於黃埔村范圍的掛號口,簡稱黃埔口,是粵海關省城(廣州)大關下屬的一個稅口。從《粵海關志》與《黃埔掛號口圖》可以知道,在黃埔口設有黃埔稅館、夷務所、買辦館和永靖營等機構,所以,黃埔掛號口雖然只是粵海關省城大關的一個分口,卻負擔著管理廣州對外貿易的許多職能:
首先,黃埔古港是外國商船到廣州貿易的必經口岸;清政府明文規定:「凡載洋貨入口之外國商船,不得沿江停泊,必須下錨於黃埔。」所以粵海關建立後,進廣州貿易的外國商船基本都是經黃埔古港進出。據統計,康熙24年至乾隆22年(1685年-1757年),外國到中國貿易(此時江、浙、閩、粵四海關同時開放)的商船共有312艘,其中經黃埔口岸進入廣州的外國商船有279艘,占總數的89%。這些外國商船來自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秘魯、智利、墨西哥、美國等地。從粵海關開始統計的入口商船390艘,絕大部分是從黃埔口岸進入廣州的。
第二,向外國商船徵收船鈔等;據《粵海關志》記載,除進出口關稅的貨稅不在黃埔口徵收外,其他外國商船的船鈔、引水費、船規銀、通事買辦費、掛號銀等,均由粵海關黃埔掛號口進行徵收。約翰·菲利浦斯回憶時說,當時外國商船「在黃埔付出的費用共有四種,即船料、規禮、引水費及雜項費用。」
第三,辦理外國商船進出黃埔古港和外國商人由黃埔往返廣州城以及貿易方面的有關事宜,都由設在黃埔村的夷務所負責。
第四,為停泊在黃埔港的外國商人提供食物等生活用品服務,由設在這里的買辦館具體負責。
第五,黃埔港的安全保衛,由永靖營負責。清政府向例酌撥廣州協標外委一員,帶兵12名防守。
古港記憶
外國人眼中的黃埔古港
「12月29日,星期日。昨晚埃拉墨斯高佛先生將雄獅號開進黃埔……黃埔從廣州去約11英里,船程為3小時,可實際常不用兩個鍾頭便可以達到。我查看了9艘東印度公司在那兒的船……茶葉和粗賤的貨物是他們的主要運輸項目,又多以美元付款。」
「廣州河面幾乎為船隻和各種舢船所覆蓋,哪怕是最小的船隻,也都是成排成隊地棲身在那裡。靠近江面的陸地平整開闊,在10或12里遠的地方有山隆起,左邊是黃埔村……」 ——馬嘎兒尼爵士是1793年英國派到中國的第一任大使他在乾隆皇帝的特許下來到廣州,在逗留期間他寫下了諸多日記。
「清朝的皇帝曾下令全部對外貿易只限於廣州口岸——通稱為黃埔港……黃埔島上是一個住有幾千人的市鎮,他們差不多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外國船運有關,充當買辦、裝卸工、鐵匠等等……」 「在世界上沒有哪個地方比公司船隊集結在黃埔的那些景象更好看了,各船的進口貨已經卸完畢,每艘船排成優美的行列,等待裝運茶葉。那些巨大的船隻,不是飛剪船的式樣,而是後部寬闊,船舷隆起,船頭寬圓。船上各物整潔,秩序井然,顯示出紀律的力量。」 ——美國人威廉·亨特在《廣州「番鬼」錄》中寫道
鏈接
哥德堡號與黃埔古港
在眾多停泊過黃埔古港的船隻當中,現在名聲最大的當屬瑞典的「哥德堡號」了。根據史料記載,「哥德堡號」是清朝時瑞典東印度公司最大的一艘商船,排水量達883噸,在1739年到1745年間曾3次遠航到廣州。在1745年最後一次航行中,「哥德堡號」滿載著來自中國的貨物返航,其中包括茶葉、瓷器、絲綢、藤器等,但是在離瑞典哥德堡不到一公里的地方觸礁沉沒。船員獲救後努力打撈船上貨物,但仍有三分之二的貨物留在沉船里。
從1984年到1997年,哥德堡水下考古學會利用現代技術,通過不斷地考古發掘,總共打撈上來400多件瓷器及近300噸茶葉,為研究18世紀中國與歐洲的貿易以及中西關系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材料。
本版執行/本報記者 劉煒茗
D. 請問黃埔古港多久可以遊玩結束
建議玩半天加上一頓飯時間,如果加上交通的話,估計將近一個白天的時間吧;
在黃埔村版內散散步權,走到港口,港口旁有家奶婆姜撞奶,你一定要去嘗一嘗,還有個海關博物館值得看看,村裡環境優雅空氣清新 可以消除你的煩惱和疲憊;
村口有飯店和市場,可以品嘗點心和填飽肚子,然後順帶一些本地水果順利返回。
E. 廣州地理 長洲的碼頭可不可以坐船去黃埔古港具體在哪裡坐
不可以的,長洲兩個碼頭分別叫深井碼頭和長洲碼頭,其中深井碼頭去新洲,長洲碼頭去漁珠,去黃埔古港的話從深井碼頭去新洲,然後坐車一會兒就到了,如樓上所說,水路不通的(包小艇的除外)
F. 廣州塔的具體地理位置
廣州塔位於廣州市中心,城市新中軸線與珠江景觀軸交匯處, 與海心沙島版和廣州市權21世紀CBD區珠江新城隔江相望,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從黃埔公園(正門)走約310米到BRT下沙站乘坐B1路快線(坐11站)、B27路(177路)(坐15站)、B1路(292路)(坐15站)到BRT崗頂站下,過馬路往左走到地鐵崗頂站D出入口轉乘地鐵三號線(天河客運站-番禺廣場)(坐4站)到地鐵赤崗塔站A出入口下。向東走約500米到廣州塔。
G. 廣州海珠區黃埔村租房
我媽和同學都說兩房一廳的多
單房的好難找
H. 黃埔港的歷史文化
黃埔港是中國南方重要的國際貿易港口,是華南、中南地區最大的水陸聯運樞紐。
地理位置 黃埔港位於北緯23°06′、東經 113°26′,地處中國廣東省珠江口內,西距廣州市31公里。黃埔港腹地深遠,包括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雲南、貴州等省和自治區。
發展簡況 黃埔港始建於1936年,建成400米鋼板樁順岸式碼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4年建成3000噸級泊位一個,木碼頭3座;1960年建成萬噸級泊位2個,3000噸級泊位1個;1967年建成萬噸級泊位2個和客運站。1973年起,在墩頭基開辟新港區,1977年建成2萬噸級泊位4個投產,1978年建成 3.5萬噸級泊位1個和駁船碼頭400餘米投產。現正在下游籌建新沙港區。黃埔港已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港口。
主要設施 黃埔港現有黃埔和墩頭基兩個作業區,有萬噸級以上泊位12個,設計水深9~12.5米,碼頭岸線長2470米。黃埔作業區有萬噸級泊位7個,水深9.0米;中級泊位1個,水深7.0米。墩頭基作業區有2萬噸級泊位4個,水深11.0米;3.5萬噸級泊位1個,水深12.5米;另有千噸級駁船碼頭1座,水深5米。港內作業錨地有 8個錨位。
黃埔港裝卸搬運作業機械化程度較高,全港共有各種機械約500台,其中浮式起重機最大起重量為250噸,陸上起重機最大起重量30噸。散糧卸船用吸糧機是目前全國能力最大的,額定生產率為每小時 400噸。現有各類港作船舶140艘。
黃埔港進港航道全長115公里,其中淺段人工航道有伶仃航道,長45公里,寬160米,深8.6米;蓮花山航道長9公里,寬140米,深9.0米;大濠洲航道長4公里,寬120米,深8.5米。2萬噸級船舶可以乘潮進入港區。
吞吐情況 黃埔港進出貨物主要有煤炭、石油、糧食、礦砂、化肥、雜貨等。貨物進港量大於出港量,貨物種類、流量、流向復雜多變。1983年吞吐量為1600萬噸,其中對外貿易物資占近40%;集裝箱吞吐量為6萬多噸。貨物集疏運60%以上靠水路運輸,其次為管道和鐵路。黃埔港國際貨運航線遍及五大洲,外輪來港一年達400艘次,330萬總噸。
黃埔港設有國際客運站,有通往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客運航線。1982年旅客進出港口 1萬多人。有國際旅遊船靠泊。
不過黃埔古港是有千年歷史的,據說是海上絲綢之路廣州的發源地,從這里開辟了一條通向印度洋、大西洋,連接古代中國和東南亞、波斯灣以及歐洲的航線;黃埔的菠蘿廟(南海神廟),出海經商的船隻都要先在那裡拜神,祈祝旅途平安。
近年來,黃埔港的業務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已經逐漸向南沙等新港轉移
I. 增城區的地理環境
增城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東邊,東部的龍地、紅花地、新山嚇、荔枝坳、鍾鼓嶺、單竹山與惠州市博羅縣相連;東北部四方山、磨刀石、龍潭埔、鐵線關、牛牯嶂、正在頂與惠州市龍門縣接界;西北部大尖山、鳳凰山、大鷓鴣山、張古坳頂與廣州市從化區為鄰;西部省國葯農場、山口、官山、沙村與廣州市黃埔區接壤;南部沿東江與東莞市隔江相望。荔城城區西距廣州市中心約60公里,東距博羅縣城60公里,北距龍門縣城108公里,西北距從化城區51公里,南距東莞市城區40公里。自古以來增城就是廣州至粵東各地的主要通道,是捍衛廣州的軍事要地。
地理坐標為北緯23°5´至北緯23°37´;東經113°32´至東經114°0´,總面積1616.47平方公里。 增城的地貌特徵:北部地勢較高,南部較低,山地以低山為主,占增城區面積8.3%,是九連山脈的延長部分,山脈呈東北與南西走向,平等排列的中山與低山,其間形成了東江與增江。丘陵地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占增城區面積的35.1%。台地多在中南部,占增城區面積23.2%。南部是三角洲平原,加上河谷平原,占增城區面積的35.4%。
中低山: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大尖山、牛牯嶂等(高度500~1000米)。由砂頁岩和中細粒花崗岩等岩石組成。山脊狹窄,起伏大,山坡較陡,一般40°~50°,河谷切割較深,常形成跌水瀑布和峽谷。
丘陵:絕對高度在500米以下,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形態和緩,切割破碎,分布零亂。如小樓西部、正果北部、永和西部等地,主要由花崗岩組成,一般是山坡緩,山頂圓渾,水系呈樹枝狀,切割較強烈。
緩坡丘陵地:由花崗岩和變質岩構成。高度多為200~400米,山頂圓渾,坡度20°~30°,水系呈樹枝狀,多成緩坡谷。如境內東南部,寧西西部等地。
台地:周圍有陡坡的廣闊平台,稱為台地。高度在150米以下,坡度在25°上下,沒有突出山頂,如花崗岩、變質岩所構成的台地。零星出現在高灘地區的石炭系石灰岩,多在河谷旁形成岩溶殘丘、孤峰與峰林等岩溶地貌。表層多已風化成紅土,草木叢生。貯水條件較差,雨水往往流失。泉水出露少,旱季乾枯。
河漫灘上第二階地:分布在派潭河中上游,高出河面6~13米,寬約200~800米,以2°~4°向河床傾斜。由第四紀近代沖積物組成,厚13米,階地地面平坦,土層沃厚,是農業生產較好的地區。
河漫灘上第一階地:分布在增江中游,面積63平方公里。階地寬3~4公里,厚3.5~12米,高出河面1~6米。正果至小樓地段,地勢平坦,僅有一階地,階地面不對稱,寬度0.5~1.5公里。
河谷平原:分布在高灘東洞、靈山至派潭一帶,面積41平方公里。正果、小樓一帶河谷平原的特點是:地勢平坦,高程6~20米,河道彎曲,支流繁多。平原中有花崗岩和混合岩組成的低丘,平原面積約76平方公里。
河海堆積地:新塘~仙村~石灘~三江三角洲平原是珠江三角洲東北部平原。由東江、增江的沖積、堆積作用與古海灣堆積物所形成。厚20~30米,最厚39.6米。 增城水系屬珠江支流東江水系,流域面積超過5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東江、增江、西福河等3條,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有6條。增城區多年平均徑流量19億多立方米,南部還有潮水進入,水資源豐富。
東江發源於江西省尋鄔縣,經龍川、河源、惠陽、博羅等縣市流過增城南部,為增城與東莞界河。從市境東南與博羅交界處開始,至西南與廣州市黃埔區接壤處止,流程30公里,全為沖積平原地帶,河床坡降為0.08‰,河網縱橫,支流繁多。再向西南流入珠江口獅子洋,是中國罕見的自東向西流向的河流。境內河段寬400~500米,最寬800米。水深坡緩,可通航300噸輪船,新塘以下可通1000噸輪船。
增江是境內最重要的河流。原來直接流入珠江口,自珠江三角洲平原形成後,成為東江支流。增江發源於新豐縣七星嶺,流經從化縣東北部轉入龍門縣西北部,再折向南流,為增城、龍門的界河。於境內正果東北角磨刀坑流至龍潭埔接納永漢河後,流量增加,經正果、荔城、石灘三地,於官海口匯入東江,全長203公里,流域面積316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35.9億立方米,平均坡降0.74‰。增江在增城境內長66公里,寬90~220米,流域面積971平方公里,占增城區面積的60%,境內坡降為0.17‰。
派潭河發源於南崑山馬坑嶂,由高灘水、靈山水、高埔水、車洞水和小徑水等5條小河組成。流經派潭圩於小樓鎮合二龍河匯入增江。河長36公里,坡降為5.5‰。流域面積357.5平方公里,年徑流量5億立方米。
二龍河原名澄溪河,發源於小樓鎮內丫髻山。流經二龍圩、臘圃村,於大樓村匯入增江。河長22.5公里,坡降為2.8‰。流域面積122.7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5億立方米。
和平水又稱九曲水,發源於正果馬鼻嶺,經白湖合冷水坑水流入增江。河長18.7公里,流域面積48平方公里。
西福河原名綏福河,是境內西部地區最大河流。發源於大鷓鴣山,流經福和、仙村,於巷頭村匯入東江。河長58公里,坡降1.6‰。流域面積580平方公里,增城境內為457.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5.1億立方米。二十世紀50年代初,在福和以下可以通航。50年代末以後因水土流失致河床淤淺,加上沿河修陂築閘,僅鐵路以南幾公里可以通航。 增城區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北回歸線經過增城北部,特點是氣溫高、雨量充沛、霜日少、光照充足,全年都可栽培作物。但因季風交替遲早及強弱不同,氣候多變。受地勢影響,北部山區與南部平原氣候有差異。
一年四季的氣候特徵:春季,從立春日起,陰雨連綿空氣潮濕,溫度較低,一般是12.7~21.7℃之間。夏季,從4月中旬始,氣溫上升,最高氣溫為28.5℃,天氣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空氣悶熱;4~6月份多鋒面雨,7~9月份多台風雨;常發生洪澇災害。秋季,從10月下旬始,受北方乾冷空氣南下影響,氣溫下降,乾旱少雨,但天氣涼爽;12~1月,常有寒潮侵襲,偶有霜天。冬季,境內無氣候學上的冬季,但人們仍將氣溫較低的11~1月稱為冬季。
多年平均氣壓為1012.2毫巴,冬夏相差較大。冬季受極地高壓控制,氣壓較高,12~1月平均1020毫巴左右;夏季受熱帶氣旋影響,氣壓較低,7~8月平均在1003毫巴左右。
據1994~2005年統計,年平均氣溫為22.2℃(歷年值21.8℃),最大年際差1.5℃。7月平均氣溫28.3℃,最高氣溫出現在2004年7月2日和2005年7月18日,極端最高氣溫為38.6℃。最長連續高溫天數9天(高溫定義:氣溫≥35.0℃),出現在2005年7月13~21日。1月平均氣溫13.6℃,極端最低氣溫0℃(在1999年)。
J. 新塘鎮的地理環境
新塘鎮北部為低丘陵,南部屬珠江三角洲平原,散布著一些低矮的山崗。
白雲山:.3米,位於新塘鎮和永寧街交界處,西面為廣州市黃埔區。南部陳家林為宋代學者陳大震所居。
石牙頭:219米,位於鳳凰城社區西側,因山上有一塊3米多高的大石,形似月牙而得名。山為花崗岩,曾為採石場。
白眉山:214米,屹立於廣深鐵路北側,突出於新塘平原之上,山頂一塊巨石形似人頭,生長著白眉草而得名。
四望崗:85.3米,位於新塘國際牛仔城附近,石新路以東、107國道以北。山體周邊以商業建築和住宅建築圍繞,是目前新塘鎮城區自然綠地中最大的山體綠地。四望崗公園將於2016年建成。 東江:新塘鎮隔著東江與東莞市相望。東江增城段河段寬400 - 500 米,最寬800 米,水深坡緩,可通300 噸輪船,新塘以下可通100 噸輪船。
雅瑤河:發源於華峰山,於大敦注入東江。河長21 公里,流域面積129 平方公里。沙埔以南可通航。
官湖河:發源於石徑,經永和、官湖,於久裕流入東江。河長24.4 公里,流域面積106 平方公里。 全境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氣溫高、雨量充沛、霜日少、光照充足,全年都可栽培作物,平均氣溫為22℃,極端高低溫為37.7℃、-1.9℃。但因季風交替遲早及強弱不同,氣候多變。
受地形影響,地處珠江三角州平原的新塘,雨量較北部丘陵地帶略少,但夏秋常有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