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地理位置戰略意義
1. 漢中之戰,劉備佔領定軍山有何重大意義夏侯淵為何非爭不可
定軍山對於漢抄中地襲區太重要了,說得再遠點是對益州都有重大影響,因為劉備只要佔據定軍山,便可轉守為攻,一舉取下陽平關,這樣漢中地區就可以成為成都的大後方,因為漢中地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所以說定軍山是漢中的重要戰略要地,夏候淵怎可輕易丟失,就是拼了命也要爭,後來夏候淵被黃忠所斬,漢中就落入劉備之手了。還有一點也可說明定軍山對蜀漢的重要性,那就是諸葛亮死後葬在了定軍山,意思就是要守護西蜀,後來魏將鍾會入蜀時,諸葛武候在定軍山顯聖,阻擋了鍾會的進軍(當然,這只是小說情節,但可以體現定軍山的重要性)。望採納、
2. 為什麼兩漢三國期間,漢中地理重要
因為漢中在當時的戰略位置來看,向北可以進入中原就現在的陝西、河南等地,向南可以進入當今的四川重慶等地。再次因為中國的地理原因,其中秦嶺是中國的分水嶺,剛好漢中在秦嶺的南邊。
3. 漢中在革命中的意義
答:內容提要:漢中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起點。紅四方面軍在漢中作出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的決策,決策前在漢中已經展開創建根據地的行動,紅四方面軍主力入川後不斷向漢中發展,紅軍初到漢中時播撒的革命火種以燎原之勢燃向川北,蘇維埃版圖通過大巴山的地緣優勢實現了南北對接。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與中共川陝黨組織以及邊區人民共同努力,創建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個大區域」——川陝革命根據地。這塊根據地「是揚子江南北兩岸和中國南北兩部間蘇維埃革命發展的橋梁,在爭取新中國偉大戰斗中具有相當巨大的作用和意義」。毛澤東同志對川陝革命根據地歷史地位及作用的高度評價,時刻鼓舞著蘇區人民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然而,擁有24縣市、500多萬人口、4.2萬平方公里的這樣一個大區域,創建是從哪裡開始的呢?從決策意圖的產生、紅四方面軍初到漢中的實際作為,到紅軍主力入川後漢中大地革命星火燎原之勢的歷史事實充分表明,漢中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起點。
一、兩次改變割據計劃,最終在漢中作出了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的戰略決策
1932年7月,蔣介石調集30萬軍隊,發動對鄂豫皖根據地的第四次「圍剿」。紅四方面軍反圍剿作戰失敗後,於10月12日夜,20000餘人越過京漢路向西轉移。11月初,到達湖北鄖縣的南化塘,准備在此建立新的根據地。可是,尾追之敵咬得太緊,逐放棄原計劃。到底去何處立足,必須盡快作出抉擇。這時,以總指揮徐向前為代表的紅四方面軍總部高層領導,認為「漢中盆地歷史上赫赫有名,曾是劉邦養精蓄銳,回定三秦,進取天下的戰略出發地。於是出秦嶺、據漢中,就成為紅四方面軍的主要目標」。為了隱蔽這一戰略意圖,紅軍沒有選擇溯漢江而上,直達漢中的捷徑,而是北出秦嶺,進入關中,威逼西安,誘導尾追、堵截之敵向關中集結。11月5日,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到達商縣的趙川區三官廟鄉河坪村,進入陝西境內。11月24日北出秦嶺,相繼抵達藍田縣、長安縣、戶縣、周至縣的秦嶺北麓地帶。12月3日從周至縣馬召鎮的辛口子進入秦嶺山中。部隊經過幾天急行軍,翻越9座2、3千米高的大山,於12月7日進抵秦嶺南麓的漢中地區城固縣小河口。12月8日,紅軍總部在此召開了部分師以上幹部會議,穩定將士們的情緒。小河口會議後,部隊繼續南下,行至秦嶺出口處又遇國民黨趙壽山51旅101、102團在升仙村堵截,徐向前率領先頭部隊予以擊潰。12月10日全軍夜渡漢江。進入上元觀後召開了黨團活動分子會議,部隊作短暫休整,而後繼續南進至西鄉縣鍾家溝、駱家壩一帶活動。至此,紅四方面軍向西轉移3000里,歷時兩個多月,保存了近15000人的骨幹力量,終於擺脫了前堵後追、疲於奔命的窘境。
紅四方面軍總部駐扎鍾家溝。前敵委員會派出小分隊,一方面發動群眾,開展打土豪分田地,組建游擊武裝和紅色政權;另一方面,了解社情民意,偵察敵情。經過幾天的辛苦,了解到很多情況,:漢中屬於川道地形,不利於大部隊展開;而且多災,人民群眾深受土豪劣紳、封建軍閥、當局官僚的殘酷剝削與壓榨,缺吃少穿,生活異常艱難,國民黨對這里的統治也很頑固;此時,四川軍閥正在成都混戰,川北防務相對空虛;那裡山大溝深林密,物產也比較豐富,既利於大部隊隱蔽,又利於解決部隊供給問題。於是,紅四方面軍總部於1932年12月15日,在鍾家溝玄天觀召開了團以上幹部會議,研究決定進軍川北,建立以川北為中心並向四周擴展輻射的川陝革命根據地。會後經過三天准備,紅軍主力於1932年12月19日離開鍾家溝,經鎮巴縣永樂鎮天池寺、核桃樹,到達四川省的通江縣兩河口。至此,紅四方面軍終於完成了西征,真正找到了相對穩定的立足之地。
二、紅四方面軍初到漢中時,有目的地展開了建立新的根據地的實際行動
紅四方面軍西征途經南化塘時,作出「出秦嶺、據漢中」的決定。之後,部隊一直按照在漢中建立新的根據地的目標積極展開行動。
1.嚴格保守在漢中建立根據地的決策機密。為不使在漢中建立革命根據地的行動意圖過早暴露,嚴格封鎖消息,嚴格保守軍事機密。一方面在轉移路徑上作文章,選擇北出秦嶺,威脅西安,再南越秦嶺,進入漢中地區的進軍路線,而沒有選擇沿漢江直達漢中的捷徑。寧可走弓背而不走弓弦,使敵軍無法准確判斷出紅軍西進的真實目的,從而,減輕了紅軍移師漢中的軍事阻力;另一方面將紅軍總部「據漢中」的決策暫不向下傳達,嚴格保密並限制在決策層少數幾位總部領導之間知悉,確保了軍事意圖的安全和成功實現。使「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歷史典故在漢中再次重演。
2.關於割據漢中成為三次幹部會議的重要內容。紅四方面軍總部適時召開重要會議,貫徹總部意圖,統一將士們的思想認識,增強在漢中建立根據地的信心。第一次會議:紅四方面軍大多數將士對總部在第四次反圍剿中所採取的方針以及一再退卻的做法深表不滿,尤其是總部在湖北鄖縣南化塘作出「據漢中」決定後,既沒向下傳達,又令部隊兩越秦嶺,這使失去根據地作戰已經很苦的指戰員淪於更加艱難的境地。因此,軍中充滿了怨氣,甚至在高層出現了憤恨的情緒,有不少將領對張國燾的作法產生了十分可怕的懷疑。許多幹部紛紛議論:「為什麼放棄了根據地?」、「究竟到哪裡去?」1932年12月7日部隊到達城固縣的小河口時,曾任紅四軍政治委員的余篤三和總部幹部王振華、朱光議論到中央揭發張國燾的錯誤,要求中央迅速採取措施加以糾正。王、朱將此事告訴第七十三師政治部主任張琴秋,張認為不妥。深夜,王振華、朱光、李春霖、張琴秋到曾中生、劉杞處談論對張國燾的意見,並推舉曾中生書面向張國燾陳述大家對領導和當前行動方針的意見(停止退卻,爭取迅速在陝鄂一帶創造新的根據),希望張能採納大家的意見,改正錯誤,並將這一意見轉報中央。為了平息這一風波,12月8日,張國燾在小河口召開部分師以上幹部會議,討論行動方針。通報了西移漢中建立新的根據地的意圖,宣布成立前敵委員會,委任曾中生為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任命張琴秋為方面軍總政治部主任。通過這次會議,基本消除了將士們西征途中的不滿情緒,從組織上擴大了決策民主化程度,曾、張二人的提拔重用,促進了紅軍總部內部的團結與和諧共處。會後,將士們得知要在城固、西鄉、鎮巴、石泉、紫陽、安康等縣一帶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的消息,個個都歡欣鼓舞,心情頓時興奮起來,在第二天的升仙村反伏擊戰中,表現得英勇頑強,戰鬥力倍增,不到1個小時便擊潰了國民黨軍101團、102團。第二次會議:12月11日,紅軍總部在駐地上元觀鎮衡家大院召開了黨團活動分子會議,檢查、總結了西征途中的政治工作,按照在漢中建立新根據地的方針,指示部隊一面修整,一面發動群眾,著手創建根據地的工作。第三次會議: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於12月15日在鍾家溝召開了團以上幹部會議,作出不宜以漢中為中心建立根據地,而應佔領川北,建立以此為中心,再向陝南輻射的川陝革命根據地的決定。
3.以為民不擾民的良好形象,奠定了根據地軍民「魚水」關系的基礎。四方面軍的將士們嚴格遵守紅軍紀律,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以實際行動贏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愛戴,為創建根據地奠定紅軍與人民群眾「魚水」關系的基礎。寧願忍受飢餓,也不採摘百姓一顆紅橘子。紅四方面軍進抵升仙村時,一千多畝桔園中的部分晚桔掛在技頭,紅軍戰士誰也沒有摘一個桔子。寧願露天宿營受凍,也不打擾百姓休息。紅四方面軍渡過漢江到達上元觀時天已拂曉,黎明前的冬夜分外寒冷,戰士們怕打擾當地老百姓,都在街頭屋檐下休息,打濕了的衣服結了冰,硬邦邦的。有些戰士腿腳被冰塊石頭劃破了,掛著一條條的血冰。天亮了,上元觀的群眾奔走相告,不一會兒,老百姓抱著柴草,點燃熊熊大火,給紅軍戰士烘烤衣服,取暖驅寒,燒水做飯。一位老大娘還拿來准備過年喝的一大瓶酒,邊走邊說:「戰士們喝口酒,趕趕寒氣。」紅四方面軍到達漢中之前,陝南特委根據陝西省委的指示,成立了紅軍之友社,開展宣傳紅軍,為紅軍捐募衣物、錢糧、葯品等活動。當人民群眾親眼見到紅軍鐵的紀律、不擾民,為窮人謀幸福打天下的實際行動,更加堅定了擁護紅軍、支援紅軍的信心。在升仙村反伏擊戰中,有兩名紅軍戰士犧牲,升仙村黨支部動員村民支援兩口棺材,將這兩名戰士安葬。當紅四方面軍進駐許家廟、原公一帶時,當地群眾主動邀請戰士們住入自己家裡,為戰士們洗衣做飯,無微不至。不到一天的時間,紅軍指戰員和漢中人民親密無間,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4.組織漢中人民開展土地革命斗爭。發動和組織群眾打土豪、分田、分糧,幫助建立游擊武裝與紅色政權。紅四方面軍總部在許家廟駐扎時,中共陝南特委派出的王燮、胡哲、張仁俊等,請求紅軍幫助建立陝南地下武裝,於是四方面軍政治部派出10多名幹部戰士,配給長、短槍120支和部分經費,在已有140人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陝南第一游擊隊;之後紅軍又在西原公打開土豪、地主的糧倉,將數十石糧食分給貧苦農民;12月11日,上元觀軍民大會後,紅軍帶領群眾打開胥家營、嵩山寺、包家營等村6戶豪紳地主的糧倉,將400多石糧食、120匹布等物資分給貧苦農民,將7戶土豪劣紳的180畝土地地分給60餘戶無地、少地的農民,把地主的契約、高利貸借據一齊焚毀。紅軍在西鄉活動期間,先後在私渡河、廷水、駱家壩、鍾家溝、貫子山、峽口和柳樹店等地,鎮壓土豪劣紳、惡霸地主黃某、劉某等70餘人;在私渡河的讓水田建立了蘇維埃政府,開展土地革命,將800餘畝田地分給430戶貧苦農民,幫助陝南特委建立了川陝游擊隊等數支農民武裝,為紅29軍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基礎。1932年12月中旬,紅軍第29團在鎮巴縣核桃鄉建立了鄉蘇維埃政權,拉開了鎮巴縣創建紅色政權的序幕。
三、紅四方面軍主力離漢入川後,此前播撒的革命火種已成燎原之勢,川北陝南紅色游擊區連成一片。
紅軍的到來極大地促進了漢中地區革命形勢的發展。地下黨員和黨組織更加活躍,黨員隊伍不斷擴大,黨組織數量增多,黨領導的革命活動更加廣泛和深入;縣、區、鄉、村各級蘇維埃政權以及黨的武裝力量紛紛建立,紅色游擊區域沿著巴山山脈不斷向川北擴展。紅四方面軍在四川的通、南、巴地區站穩腳跟後,部隊進駐漢中地區的鎮巴、南鄭、寧強等地並開展革命活動。消滅土匪劣紳,沒收土地糧食分給窮人;幫助人民群眾建立游擊隊、赤衛隊以及紅色政權,革命根據地向陝南延伸。
1、在陝南建立與紅四方面軍遙相呼應的紅軍紅29軍。紅四方面軍初來漢中的10餘天里,在城固、西鄉邊即駱家壩一帶發動組織群眾開展了比較深入的土地革命斗爭,營造了濃厚的革命氛圍。這一帶群眾革命熱情高漲,地方紅色武裝實力較大,地下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較強,革命形勢非常好。1933年2月,陝南特委按照陝西省委的指示,在此建立了川陝邊第一支地方紅軍即中國工農紅軍第29軍,與川北紅四方面軍遙相呼應。紅29軍誕生後很快發展到2000餘人,不到2個月時間,與國民黨軍隊及反動民團作戰20多次,重創了反動政權的勢力,鼓舞了人民的革命鬥志。同年4月,馬爾岩事變發生,紅29軍軍部遭遇偷襲,包括軍長、政委在內的60餘名將士和群眾壯烈犧牲。軍部雖然不復存在了,但紅29軍的精神、實力仍在。部隊後來分解為紅29軍第一、三、四、五、七、十等六支紅軍游擊隊,活動在城固、西鄉邊以及南鄭、褒城、勉縣、留壩、略陽、黎坪等地。紅軍游擊隊縱橫拼殺,奮力開拓,使紅色游擊區發展到400多平方公里。
2、開辟漢中通往川北的紅色交通線,溝通南北蘇區融點成片發展。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進入川陝邊後,蔣介石嚴令十七路軍主力移師漢中,協同四川軍閥劉湘、田頌堯等部隊進攻川陝蘇區。同時,又讓其嫡系胡宗南坐鎮陝甘,對非嫡系雜牌軍實行「監軍」,企圖在地方雜牌軍隊與紅四方面軍互相拼殺中,既消滅紅軍又剪除地方軍閥,坐收「漁翁」之利。為了既保存自己的實力,又能最終將胡宗南等部擠出陝甘,粉碎蔣介石陰謀,具有民主思想、愛國熱忱的十七路軍總指揮楊虎城,在我黨統戰工作的感召下,經與其高級參議、著名愛國人士杜斌丞商議,決定與紅四方面軍達成密約,實現默契合作。1933年5月,在杜斌丞推薦下,潛伏在十七路軍38軍司令部任參謀的共產黨員武志平,讀懂楊虎城給自己的來信後便攜帶孫蔚如寫給紅四方面軍的「綾書」,赴川北與紅四方面軍總部聯絡。6月,紅四方面軍代表徐以新與38軍參謀武志平、軍長孫蔚如先後在漢中兩次商談,達成協定:雙方互不侵犯,互相配合打胡宗南;紅軍在漢中設立交通站,漢中可給川陝根據地提供一定物資。並商定武志平負責川陝邊界聯絡點,為那裡的全權代表。「漢中協定」的簽訂,使蔣介石「川陝會剿」陰謀破產,巴山北麓的形勢平穩下來。中共陝南特委和國民黨十七路軍中的黨組織利用有利形勢,以漢中為起點,相繼建立起了通往川北蘇區的紅色交通線。一條是經南鄭縣的牟家壩、青石關、回軍壩、天池寺、羊圈關、西河口、碑壩,進入川北蘇區;一條是經南鄭縣的牟家壩、城固縣二里、大盤、天明寺,再經南鄭縣法慈院,進入川北蘇區。沿途設有涼水井、馬桑壩、碑壩以及華林坪、南馬山、回軍壩和漢中的幺兒拐等交通站。1934年,川軍對蘇區實施「六路圍攻」,原交通線中斷。武志平等又在東面建立了交通線:以西鄉沙河坎為起點,經堰口、羅鎮、楊家河、拴馬嶺、高腳洞、韓婆埡、觀音廟、魚渡壩、滾龍坡為主線,從鎮巴的簡池、魚渡南到萬源的輔線。
三條紅色交通線的建立,不但使大量的軍需物資和重要民用品源源不斷地運送到了川北蘇區。同時也輸送了一大批領導幹部和革命青年到川北蘇區參加革命斗爭。它像一條強勁的紐帶,將陝南蘇區與川北蘇區的發展緊密的聯系在一起。
3.川北紅軍向陝南開展革命活動,使川北中心區蘇維埃版圖向漢中拓展。漢中地區的鎮巴、南鄭、寧強等縣與四川的萬源、通江、南江以及廣元等縣市接壤。1932年12月中旬紅四方面離漢入川,迅速佔領通南巴地區後,在兩年多時間里,相繼派出紅10師後勤部隊、特務團、政治部、34團政治處;紅30軍、31軍、4軍、9軍相關師團以及紅73師等紅軍部隊,先後進入鎮巴縣的東峪關、長灘、簡池壩、蘇家坡、寶山子、平落、紅花坪、范家窩塘,南鄭縣的秦家灣、芭蕉坪、程家壩、壩溪、馬巷子,寧強縣的關口壩,毛壩河、茅坪溝、陽平關,勉縣的褒聯、高潮、溫泉、阜川、新鋪、茶店等地,消滅土匪,打擊民團、神團,給貧苦農民分田地、糧食、財物,組建游擊隊和赤衛隊,先後建立起桃園子、文家坪、侯家岩、牡丹園、寶山子、毛埡、張家塘、鹽場、梅坡、關口壩、茅坪溝、芭蕉坪、程家壩、壩溪、馬巷子,高潮、阜川、新鋪等鄉村蘇維埃政府;也先後建立了陝南縣、陽平縣、寧強縣以及赤北縣簡池區、鋼溪區、長灘區、陝南縣紅花坪區、范家窩塘區、紅江縣壩溪區等縣區蘇維埃政府和黨的委員會;村級蘇維埃政權也得到普遍建立。
1932年12月至1935年2月,紅四方面在川陝邊活動期間,邊區的土地革命斗爭如火如荼,黨的各級組織和縣、區、鄉、村蘇維埃政權不斷發展壯大,先後建立了3個縣委、6個區委和10個鄉黨支部;相繼建立了7個縣、22個區鎮、95個鄉、320個村蘇維埃政府。縣、區、鄉各級游擊隊、赤衛隊等紅色武裝力量得到空前發展,革命力量活動的區域不斷向四周擴展,陝南漢中與川北同被融入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大熔爐,早已被土地革命的熊熊烈火熔為不可分割的同一整體。
文章轉載於求是網原文鏈接:http://www.qstheory.cn/llqikan/2016-12/20/c_1120153812.htm
4. 陝西在歷史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什麼
陝西,春秋戰國時為秦國地;秦代為內史及漢中郡、上郡;漢屬司隸、和並、益州專;唐屬關內屬、山南等道;宋初置陝西路;元設陝西行省;清為陝西省。甘肅,古為雍、梁二州地;春秋戰國時屬秦和西戎;秦置隴西部,西部屬月氐;漢為涼州;元屬甘肅和陝西行省;清置甘肅省。青海省古為西戎地;漢為羌地;隋置西海、河源等郡;唐宋為吐番地;清代東北部屬甘肅省西寧府,北為青海蒙古部,南為玉樹等土司地;1928年建青海省。寧夏秦屬北地郡;漢屬朔方;宋為西夏和秦鳳路地;元置寧夏路;明清置寧夏府;1928年置寧夏省。新疆漢屬西域都護府;唐設北庭和安西都護府;宋為遼西地;清置新疆省。
5. 有關漢中地理位置的資料
漢中地處祖國大西南,北界秦嶺山脈,南界大巴山,總面積2,7246平方公里。其間由漢江沖積的漢中平內原。屬亞容熱帶氣候。漢中市位於漢水上游,漢中盆地中部,東經106°51—107°10、北緯33°2—33°22之間。地形特點南低北高,市內有平壩、丘陵和山地等三種地貌,平壩為漢江沖積平原的一二階梯,海拔500—600米之間,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佔全市面積的34.62%;丘陵為山前洪積扇形成的寬谷淺丘地帶,海拔601—800米之間,地勢起伏較大,約佔全市面積的28.1%;山區是秦嶺南坡形成的淺山和中山地區,地勢較為復雜,土壤貧瘠,海拔在701—2038米之間,約佔全市總面積的37.2%。
漢中盆地南北寬約37公里,東西長116公里,約占漢中地區總面積的15.7%,可耕地303200畝,其中以水田為主。漢中屬於亞熱帶氣候區,北有秦嶺屏障,寒流不易侵入,氣候溫和濕潤。
6. 漢中為何是兵家必爭之地
漢中的得名又是由於它橫跨漢江之上。從現在看來,古人以銀河比擬漢江似乎沒有多少道理。其實不然,漢江以及雄踞其上中游的漢中,在古代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漢中盆地是魚米之鄉,漢中跨漢江和嘉陵江兩大水系,當時水運尚好,可連巴蜀和荊楚,甚至抵達東海沿岸地區,同時漢中北依秦嶺,南屏巴山,在秦巴間有褒斜、陳倉、儻駱、子午等近10條幾千年的古道,陸上可直達隴南、關中、四川、湖北等地,且都是易守難攻,乃兵家必爭之地。秦末,劉邦以漢中為基地,最終成就了400年的漢室帝業。東漢末年,張魯自立為玉,占據漢中長達20年。三國時,劉備取漢中稱王,建立蜀漢政權,與吳、魏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諸葛亮,六齣祁山,駐屯漢中,雖「出師未捷身先死」但卻永載史冊。宋代大詩人陸游,從此地投筆從戍。明時,白蓮教起義爆發,漢中高福興自稱「漢明皇帝」。由此可見,奪漢中者定天下。
7. 漢中地理的優越性
「漢中經濟」亂彈
我是一個在山東工作的漢中人,偶然之間發現了我們這個論壇,潛水的時間比較長了,總是在看別人的帖子,但一直沒有發言。前一陣子,看了論壇上一些關於我們漢中的歷史經濟地位以及現況以及我們與省上、關中的關系問題的文章,大受啟發,沒想到在這個論壇上有如此之多的漢中人關心家鄉的經濟落後問題。實際上,我也有著強烈的家鄉情節,雖然今年已經是在外工作第五個年頭了,但是我依然堅持每年都回家過年,不為別的,就是因為非常想念我們漢中的山、水、美食等等。在我的山東同事面前,談起家鄉,也是大談我們漢中的好處如何如何,但對於家鄉的經濟卻總是難以啟齒,為什麼,和東部相比教,我們的經濟確實落後太多了。在上這個論壇之前,實際上我也經常思考我們漢中的經濟為什麼老是發展不起來,現把我的一些想法至於論壇之上,和大家探討探討:
關於為什麼漢中經濟落後的問題
代表主流的觀點是:一是地理位置不好,交通不便,這個大家都清楚,「要想富,先修路」。二是國家、省上重視不夠,投入不夠。三是思想觀念不行。當然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當政者的思想觀念,另一個是老百姓的思想觀念。我個人認為地理位置問題是上天安排的,漢中人自己無法選擇和改變,除非不願作漢中人。漢中從大位置上講就在我國的中西部落後地區,這和其他西部城市都一樣,從小位置上講又在秦嶺巴山之間,交通閉塞,自古如此。這兩個地理原因造成我們漢中不可能成為國家、省上工業(軍工除外)投資的重點,這個沒有什麼好埋怨的,通觀我國的山區地方,我覺得都和漢中一樣,沒有幾個富裕的,包括東部發達省份的山區城市,他們也很落後,不比漢中強,比如貴州的山區,廣東的山區,這是自然環境造就的,有一定的必然性。這種地理環境,造就了漢中從解放後就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地方,以農業為主的漢中在十幾二十幾年前,與我國其他的地方相比當然不算落後,由於我們漢中風調雨順,以前我們的經濟還算不錯呢。當然與關中以及其他中等城市比起來還看不出來差距。現在十幾年來,其他地方經濟成分中的工業、商業開始迅速發展,而我們依然是個農業城市,沒有什麼工業投入。比較起來人家進步了,我們原地踏步,差距就拉大了。再說說我們漢中人的經濟觀念問題,先說老百姓的意識,客觀的講,我認為,前些年,我們漢中人老百姓從整體上來講經濟意識確實比較差,很多人寧可守著800-900元的公務員的鐵飯碗,也沒有魄力走出去爭取更多的收入。我覺得這和我們漢中長期以來,農業不錯,大家基本上能吃得上飯,因此思想上比較安逸造成的。而現在呢,由於生計所迫,有多少的漢中人外出工作,包括大學畢業的,出去務工的人員,這是有目共睹的,無論是在外邊作白領還是藍領還是自己做生意,我看也不比別的地方的人差到哪裡去,所以我覺得,人的思想觀念是環境造就的,此一時,彼一時,只要我們漢中人被逼到一定份上,大家都是願意走出去,闖一闖,試想我們漢中有北京上海一樣的經濟狀況,有哪個漢中人願意離開這里。總之,我想表達的是,我們漢中現在經濟落後,並不是單單是因為漢中政府不行,漢中人不上進等等這些主觀方面造成的,我覺得很大的原因還是地理環境等客觀因素造成的。我覺得,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其下邊的每一城市不可能達到經濟一樣發達的水平,這是烏托邦,任何國家都會有一個發達城市與不發達城市的差別。恰恰不幸的是,我們深愛的漢中成為了不發達城市的一員。那我們的對於漢中經濟反應為什麼會如此強烈呢,當然是因為漢中經濟落後了,我們的收入也就落後了,我們心裡不平衡。再做一個橫向比較,你象歐美的發達國家也肯定存在著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的差異,美國也不可能每個城市都能達到紐約、芝加哥一樣的經濟水準,美國也有偏僻的小城市,這和我們中國一樣,但是人家有一點卻和我們不太一樣,人家的社會福利好,怎麼偏僻的城市的居民,國家給他們的社會福利與大城市相比差距沒有那麼大,小城市的老百姓也可以生活的不錯。我們卻不行,中國人太多,國家是顧不過來,因此,一個地方的工商業的發達程度,和當地老百姓的生存質量息息相關,那我們漢中工商業就是不行,直接導致我們的收入就是很低,那麼生活質量就是和北京、上海差的太大了,所以我們心裡不平衡,因此老是找原因,想辦法怎樣才能振興我們的經濟,提高我們的收入。我想大部分漢中人的想法和我相同吧。我也很希望我們漢中的經濟有所發展,但是我和論壇里的大部分人主張的漢中經濟發展方向有所不同,我不太主張發展漢中工業,以後有時間再詳細侃侃。今天先寫到這吧,我是看大家都在發言,有些話也想一吐為快,因此是想到哪寫到哪,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寫了也沒作修改,可能有些話語句不通,有點辭不達意,請大家別見怪。
8. 漢中市對中國來說重要嗎
漢中平原復在我國歷史上最重大制的意義是我國古代的天下糧倉,漢中盛產糧食,控制了漢中即可擁有穩定的後勤補給保障。
秦帝國的興起即使因為擁有漢中這個天下糧倉以保障其龐大的戰爭機器運作。
而從地緣的角度來說漢中四周被山脈覆蓋,進出都很困難,如果沒有對周邊地區的絕對控制權漢中只可自保而不可步視天下。所以秦滅亡後項羽才封劉邦為漢中王想束縛住劉邦。
三國時期,諸葛亮助劉備奪巴蜀而立漢,也正是看中了巴蜀有漢中這塊天下糧倉以及其易守難攻的地緣優勢,可以為相對弱小的劉備提供穩固的發展之地與重組的補給。
而蜀漢強大後漢中則成為了其步視天下的障礙,此時漢中的地緣優勢則變成了虐勢,諸葛亮、姜維屢次北伐皆無功而返。
9. 漢中在我國歷史中軍事上的地位
漢中平原在我國歷史上最重大的意義是我國古代的天下糧倉,漢中盛產糧內食,控制容了漢中即可擁有穩定的後勤補給保障。
秦帝國的興起即使因為擁有漢中這個天下糧倉以保障其龐大的戰爭機器運作。
而從地緣的角度來說漢中四周被山脈覆蓋,進出都很困難,如果沒有對周邊地區的絕對控制權漢中只可自保而不可步視天下。所以秦滅亡後項羽才封劉邦為漢中王想束縛住劉邦。
三國時期,諸葛亮助劉備奪巴蜀而立漢,也正是看中了巴蜀有漢中這塊天下糧倉以及其易守難攻的地緣優勢,可以為相對弱小的劉備提供穩固的發展之地與重組的補給。
而蜀漢強大後漢中則成為了其步視天下的障礙,此時漢中的地緣優勢則變成了虐勢,諸葛亮、姜維屢次北伐皆無功而返。
10. 三國中的漢中,為何成為劉備和曹操的必爭之地
曹操這邊,其實對於曹操來講,在擊敗張魯後曹操也已經有能力去掌握漢中這塊地方了。但當時曹操的主要駐扎地和大本營還是在關中地帶,調兵到漢中不僅要翻山越嶺,並且路途遙遠,需要大量的工具和糧食輜重,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但漢中地區地接涼州和司隸,劉備如果得到曹操只能硬守,因此曹操會覺得漢中這個地帶像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事實上,劉備也是在攻取了漢中以後才穩定了勢力,國力也得以長久發展。因此根據兩人的情況對比,漢中對曹操來講是有利也有害,有得也有失。但對於劉備來講是生死存亡的機會和要地,因此兩人的觀念才會有鮮明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