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蒙族舞蹈地理環境

蒙族舞蹈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3-07 06:47:47

Ⅰ 蒙古族舞蹈的特點.風格等等

蒙古族是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從事畜牧狩獵生產。由於長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下,自古以來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鷹圖騰,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渾厚、含蓄、舒展、豪邁的特點。蒙古族民間舞蹈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盅碗舞。盅碗舞一般為女性獨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風格。舞者頭頂瓷碗,手持雙盅,在音樂伴奏下,按盅子碰擊的節奏,兩臂不斷地舒展屈收,身體或前進或後退,意在表現蒙古族婦女端莊嫻靜、柔中有剛的性格氣質。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風格特點的「軟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語匯,表現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風格。興安盟民間流傳的盅碗舞,舞姿質朴簡單,沒有嚴格的規律動作。二是筷子舞。筷子舞以肩的動作見長,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時擊打手、腿、肩、腳等部位,有時還擊打地面(或檯面)。隨著腕部的翻轉變化,有時肩部活潑地聳動,有時腿部靈活地跳躍,有時轉身左前傾,有時轉身右前傾。其肩部的動作既有律動感,又具有一種特殊的韻味,融歡快、優美與矯健為一體。動作雖簡單,但卻以技巧取悅觀眾,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質。在興安盟民間流傳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獨舞,也有男女群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單手執筷子發展為雙手執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語匯也更加豐富。因此舞蹈顯得歡快、明朗、新穎,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蒙古族熱情、開朗、剽悍、豪邁的民族個性。三是安代舞。安代舞於明末清初發祥於科爾沁草原南端的庫倫旗。最初是一種用來醫病的薩滿教舞蹈,含有祈求神靈庇護、祛魔消災的意思,後來才慢慢演變成為表達歡樂情緒的民族民間舞蹈。傳統的安代舞,有準備、發起、高潮、收場幾個程序,都由「博」來主持。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興安地區帶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復存在,而是把它作為一種民間歌舞傳承下來。在科爾沁地區,在逢年過節時、在慶祝豐收的日子裡、在喜喪婚嫁和迎賓的宴會上,人們都要跳安代舞。姑娘媳婦揮舞頭巾跳,小夥子脫去馬靴光著腳丫跳,孩子們做著鬼臉跳……舞蹈動作有甩巾踏步、繞巾踏步、擺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沖跑、翻轉跳躍、凌空踢腿、騰空蜷身、左右旋轉、甩綢蹲踩、雙臂掄綢等等,這些優美瀟灑的動作,融穩、准、敏、輕、柔、健、美、韻、情為一體,形成了盛大的狂歡場面,把美和對美的追求推向了極致。四是查瑪。查瑪是藏傳佛教為了弘揚佛法、傳播教義、阻止邪惡誘惑、堅定佛門信念而舉辦的一種帶有慶典性質的藝術活動。歷史上,在「殿宇雄壯、比擬佛國」的科爾沁地區乃至內蒙古自治區全境,絕大多數寺院召廟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們表演這種舞蹈。至今,部分召寺依然傳承表演這種舞蹈。查瑪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Ⅱ 蒙古族舞蹈的介紹

蒙古族舞蹈產生於來民間,其源特點是節奏明快,熱情奔放,語匯新穎,風格獨特。動作多以抖肩、翻腕來表現蒙古族姑娘歡快優美,熱情開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邁,步伐輕捷灑脫,表現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剛勁有力之美。保留節目有筷子舞、馬刀舞、馴馬舞、盅碗舞、擠奶員舞、鷹舞、牧民的喜悅、祝福\鼓舞等。

Ⅲ 蒙族生存的地理位置的環境是什麼

位置:位於我國北邊中部,東經97°12』至126°04』,北緯37°34』至53°23』,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三。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多草原(6大草原)和湖泊(1000多個)。

氣候:內蒙古屬半干濕的中溫帶季風氣候,東部為半濕潤地帶,西部為半乾旱地帶。最主要的特點是晝夜溫差較大,一般可達10度左右,所以到這里旅遊要多帶衣服。內蒙古的災害性天氣有春旱和冬季暴風雪
內蒙古從東至西可分作兩大氣候區:
草原氣候區,從東端呼倫貝爾草原至陰山河套平原一帶,冬季冰天雪地,歷達半年之久,平均氣溫為攝氏零下28°C左右。夏、春、秋幾乎相連,五月至九月氣候溫和,是旅遊草原最佳季節。
沙漠氣候區,從陰山以西阿拉善沙漠高原至巴丹吉林沙漠,春日(四月中至五月底)多風暴,夏日酷熱,冬日奇寒,
最佳旅遊時間:秋季(八月中至九月底,約40天)氣候溫和,是涉足沙漠最佳季節。
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 約占國土面積的12.3%。
人口:2362萬(1999年底),佔全國總人口的1.88%。
民族:目前內蒙古有49個民族,主要以蒙古族和漢族為主,此外還有朝鮮、回、滿、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
行政區劃: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省級自治區。全區現設呼和浩特、包頭、烏海、赤峰4個省轄市;呼倫貝爾、興安、哲里木、錫林郭勒、烏蘭察布、伊克昭、巴彥淖爾、阿拉善8個盟;16個縣級市、17個縣,52個旗,其中包括鄂倫春、鄂溫克、莫力達瓦達斡爾3個少數民族自治旗。

Ⅳ 蒙古族舞蹈的特點是什麼

蒙古族主要聚居於我國北部的內蒙古自治區,歷史文化久遠,歌舞是蒙古族生活的一部分。在古代,蒙古人歡迎客人時跳「迎賓舞」,部落結盟時跳「聯盟締約舞」,出征時跳「誓師舞」,還有各種風俗性舞蹈。這些舞蹈傳承不斷,是蒙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族人號稱「天之嬌子」,長期的游牧、狩獵生活形成了馬背上的民族豪放不羈的性格和健碩的體魄,使他們的舞蹈風格粗獷中帶著細膩,柔韌中顯出力度。

Ⅳ 蒙古族舞蹈的概述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點是節奏明快,熱情奔放,語匯新穎,風格回獨特答。動作多以抖肩、翻腕來表現蒙古族姑娘歡快優美,熱情開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邁,步伐輕捷灑脫,表現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剛勁有力之美。保留節目有筷子舞、馬刀舞、馴馬舞、盅碗舞、擠奶員舞、鷹舞、牧民的喜悅、祝福鼓舞等。
蒙古族舞蹈產生於民間,然後搬上舞台。以久負盛名的筷子舞為例,它原先是鄂爾多斯的民間舞蹈,已有150多年的歷史。筷子舞自娛性很強,由坐式表演,逐步發展為邊蹲、邊站、邊走、邊巧妙自如地打擊自己身體,變化不同畫面的舞蹈形式,從而真切地抒發了牧民熱愛生活,樂觀歡快的性格和感情。

Ⅵ 蒙族舞蹈 的歷史文化背景 舞蹈的風格特點

下文是姜鐵紅老師寫的,可能對你有幫助。

蒙古族舞蹈藝術是我國少數民族舞蹈藝術之中的一束奇葩。蒙古族舞蹈《奔騰》通過體現他們須臾不能離開的馬的「靈魂」搏擊,揭示了他們那種永不言敗的精神。不僅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也是一部訓練男性群舞的好教材。
一、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價值
有人把蒙古族傳統舞蹈語匯的分類歸納為三種:其一是以男、女性別的不同來劃分舞蹈語匯的不同;其二是身體的部位不同來劃分舞蹈語匯的不同;其三是展示不同情境和情思來劃分舞蹈語匯的不同。按第一種分類方法,舞蹈《奔騰》是一部典型的男性群舞,其中的舞蹈語匯自然都是典型的蒙古族男性舞蹈語匯。
舞蹈通過領舞、群舞之間相互襯托,交相輝映,在急與緩、動與靜的舞蹈布局中,展示了蒙古族男性豐富多彩的馬背上的舞蹈語匯。其中既有身體不同部位外顯的動態美,也有不同情境和情思內斂的韌性美。並通過這種展示,烘托出蒙古族男性特有的豪放、尚武、一馬當先的豪邁氣概,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凸顯出蒙古族男性特有的那種陽剛氣質。
為達到這樣一個目的,舞蹈編導者已經對蒙古族傳統舞蹈特有語匯進行了大量的篩選和提煉,並且在使用這些舞蹈語匯時,准確地把握住男性舞蹈中的那種外顯和內斂尺度,使這部作品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同樣,在教學中,首要任務是使每一個同學都清楚:舞蹈表現的過程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這不僅要細致入微到每一個動作準確、到位,而且要做到每一舉手、投足,都要體現出蒙古族男性那種偉岸、剽悍的神韻。
如:在舞蹈作品《奔騰》中,同樣是騎馬的藝術語言,但在舞蹈中既有氣壯山河、駿馬狂奔、疾馳如風的舞姿,也有信馬由韁、鬆弛舒緩的舞步。前者追求腿腳動力迅速有力,目光炯炯,體態微伏,激情外顯;後者則要體現昂首挺胸,體態挺拔,激情內斂。兩者的表現要根據作品內容的需要交替展現,這樣才能在舞蹈作品《奔騰》中體現出蒙古舞中的那種「男人更像男人」的藝術形象。
當然,古往今來,成功的作品浩瀚如海,不可能所有的成功作品都能進入教材;但作為教師應該選擇最具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進行解析,而這方面恰恰是我們在民族舞蹈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所以這種素質教育在今天就顯得尤其重要。
二、舞蹈《奔騰》作為教材,不斷提升學生掌握民族舞風格的能力
民族舞蹈最重要的標志是民族風格。濃郁的民族風格會給作品帶來絢麗的色彩和強烈的地域感,這一點一直是民族舞蹈的精華所在。可以說沒有民族風格的舞蹈便不能稱為民族舞蹈。
舞蹈《奔騰》在凸顯民族風格的做法上,同樣為我們作出了典範。
應該承認:近些年來中國民族舞蹈轉變之風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表現,就是民族舞蹈創作,已經把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或其他類的象徵性形象的塑造過程當做一種新的時尚。表現在舞蹈語匯的領域里,必須要超越簡單的舞蹈動作的模仿或是風格性的展示,使舞蹈作品在人們的心裡產生出真實的心靈呼喚。這就是當代中國舞蹈創作的重要趨勢。
蒙古族男性舞蹈藝術語言主要是手、腕、臂、肩兼用,與一般舞蹈不同的是:就是在手、腕、臂、肩的兼用過程中,以胯為軸的上身左右擺動,始終保持動感,加上每個部位既有鬆弛,又有張力;並且在鬆弛和張力之間是以內斂、外顯的方式交替出現的。這就是蒙古族手、腕、臂、肩舞蹈藝術語言中特有的韻律和韌性。
原生態的民族舞蹈大都是從體態模擬生活開始,逐漸升華到審美的舞蹈藝術,最後沉澱為相對穩定的舞蹈藝術語言。在蒙古舞蹈中騎馬的動作,也是經歷了這樣一個積累和沉澱的過程,所以它最能體現蒙古民族的風格。
在舞蹈作品《奔騰》中,馬躍教授充分調動了蒙古舞蹈中傳統騎馬的各種動作,除了大量地使用蒙古族傳統舞蹈中馬步動作之外,還根據內容的需要,在傳統的基礎上融會了許多其他的傳統舞蹈動作,如:蒙古族固有的摔跤角力、射箭、投擲和騰空大跳等,使整個舞蹈在進行中不斷地進發出無限的生命活力。
就風格特點上來說,風格和特點並不是永遠一成不變的。隨著人們審美心理的變化,已經早已不適應時代需要的形式,勢必有一天被淘汰;隨之而來的必將是一種新藝術形式的誕生。這也和繼承發展一樣,繼承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要不斷出新,而不是簡單的輪回,再現。
三、舞蹈《奔騰》作為教材,不斷提高學生的舞台表演能力
人們在藝術學分類中把舞蹈和音樂統稱為「表情藝術」。舞蹈與音樂的不同在於舞蹈是可視性的表演藝術,其藝術語言主要是靠表演者的人體藝術語言來傳情達意。即使在原生態的民族舞蹈藝術里,我們從中也不難看出:作為一個民族初級藝術來說,它和生命與呼吸兩者的關系一樣,生命如果離開了呼吸就不會存活。舞蹈藝術應該是生命本能的表達,是一種心靈震撼的自然宣洩。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於舞蹈者能夠通過舞蹈藝術語言,把這種生命本能的表達真實地宣洩出來。作為一名舞蹈演員最閃亮的瞬間應該在舞台上,因此,對於一個學習舞蹈的學生,特別是高年級的學生,對於他們在舞台上最閃亮的那一瞬間的訓練十分重要。在這一方面蒙古族舞蹈《奔騰》,從內容到形式都為我們提供了很大的發揮空間。
舞蹈《奔騰》有三個組成部分,前後兩部分激越、高昂,中間部分舒展、奔放。三個部分有強烈的節奏和情緒的對比,要求表演者不僅要有嫻熟的技巧,而且要求表演者在技巧中投入全部的感情。這樣才能在表演的過程中,達到演員與觀眾之間的心靈互動,才能產生心理共鳴,才能使每一個演員在表演過程中自覺做到由形似到神似,在再現生活的過程中表現生活。所以,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能夠擺脫舞蹈中高難技巧的束縛,全神貫注地投入舞蹈作品的意境之中,是一個舞蹈演員走向成功必須具備的功力。而這種功力絕不會在一般的舞蹈教學訓練中全部得到解決,必須以一個成功的舞蹈作品作為教材,通過這具有模板式的訓練,可以使學生得到最直接、最實質、最全面、最充實的表演體驗。
如《奔騰》前後兩個部分雖然同屬節奏性強、激烈性的場面,但在表現上卻有很大不同,前一部分要求演給人一種遇變不驚、臨危不懼的藝術感受;而後一部分則要求演員在表演上創造出一種威武不折、充滿自信的氣質。從而在人與馬和諧的關系中,揭示出蒙古族對生命的感悟。這才會讓人在欣賞這部作品時,感到賞心悅目,回味無窮。
一個成功的民族舞蹈作品,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民族舞教案,如果這個教案實施得當,完全可以收到提升學生理解作品、掌握民族風格、增強表現能力等一舉多得的效果。當然,值得作為教案的作品絕不止是一個《奔騰》。相信會有更多好作品逐漸被列入舞蹈教學的教材,因為培養舞蹈演員最終的目的是使他們能「演」、會「演」。這也是我這篇短文的用意所在

Ⅶ 蒙古族舞蹈的背景和意義

揭示蒙古族宗教舞蹈的文化意義
蒙古族舞蹈本身具有深厚的宗教意蘊,正是蒙古族人民心靈深處那對於生命、對於自然的折射和獨白,而這種意蘊由於蒙古民族能歌善舞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發展,使得許多與宗教有關的蒙古族舞蹈在其流傳的過程中漸漸淡化為民間舞蹈。薩滿教在草原游牧民族中的影響是深遠的,在蒙古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信奉薩滿教的痕跡。民間舞蹈自然也要體現薩滿教的內容。作者以實證調研為手段,對薩滿舞蹈的社會功能、表現特徵與審美屬性作了詳盡的闡述。作者還通過多次實地考察,詳細考證查瑪宗教舞蹈的傳承嬗變,從神話傳說到人物演繹,從內容情節到表演手法,從表現特徵到社會功能,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對蘊含其中的藝術元素和文化內涵進行了深刻的挖掘。為了解蒙古族舞蹈的宗教意蘊,了解舞蹈與宗教的關系,提供了許多可以借鑒的歷史信息和形象佐證。從舞蹈的角度研究宗教的文化特徵,從宗教的角度看舞蹈的發生演變正是該成果頗具匠心之所在,是在宗教研究領域作出的一次成功而嶄新的嘗試。
《中國蒙古族舞蹈藝術論》自覺地把蒙古族舞蹈放在草原文化的大背景下去研究,對中國北方原始社會舞蹈的發生、發展、嬗變進行了深入的考證,對我國北方游牧民族舞蹈的源流沿革、歷史演進、文化內涵、基本形態、功能價值、時代特質、美學思想等方面進行了詳實而有益的探索,闡明由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的先民共同創造的獨具草原文化特質的原始舞蹈形態及舞蹈藝術,猶如一道道流淌不息的血脈,既給中華民族的舞蹈藝術在不同歷史時代的發展輸送了新鮮的文化血液,同時也促進了北方游牧民族舞蹈此起彼伏的可持續發展。

Ⅷ 蒙古族舞蹈有什麼特點

蒙古族舞蹈以節奏鮮明、熱情奔放為主要特點。動律是蒙古舞蹈的精髓,是一回個民族生命律答動的形象化,又是舞者性格、氣質、風貌的顯現。
蒙古民族古老的舞蹈,就是在為自己狩獵獲得豐碩的食物和獸皮歡慶而聚集起來時進行的,有的在唱、有的則仿照禽獸的動作或狩獵的過程舞蹈、有的則有節奏地敲擊器具以作伴奏這就是蒙古民族舞蹈的起源。這種舞蹈的技巧代代相傳下來並不斷地發展、充實、便成了後來蒙古民族的傳統舞蹈。例如查瑪舞中的"鹿舞",就是其中典型的一個。

Ⅸ 蒙古族舞蹈的風格特徵

由於長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下,自古以來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鷹圖騰,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渾厚、含蓄、舒展、豪邁的特點。

蒙古族舞蹈久負盛名,有了高興事就要跳舞。蒙古族舞蹈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節奏明快,舞步輕捷,在一揮手、一揚鞭、一跳躍之間洋溢著蒙古人的純朴、熱情、勇敢、粗獷和剽悍,表現了他們開朗豁達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氣質,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舞蹈與美酒有不解之緣。在民間,幾乎有酒必有歌舞相伴,有歌舞也必有美酒助興。說蒙古族是以歌舞為伴的民族一點都不為過。


(9)蒙族舞蹈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蒙古族舞蹈的種類

1、安代

蒙古族傳統民間歌舞。是古代"踏歌頓足"、"連臂而舞"、"繞樹而舞"等集體舞形式的演變和發展。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場院里幾十、上百人不等,圍成大圓圈,圈裡由兩名歌舞能手對歌對舞,眾人呼應踩腳、甩動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熱烈,歡騰的場面。

2、頂碗舞

鄂爾多斯蒙古族從元代承傳下來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新穎,動作優美,氣質高雅,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在整個蒙古族民間舞蹈發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

能歌善舞的鄂爾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慶佳節的聚會上1人或2人頭頂茶杯或碗狀小油燈或碗,碗里盛滿清水或奶酒;雙手各拿兩個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聲和樂聲中翩翩起舞。

3、角斗

流傳在自治區以摔跤之鄉著稱的錫林郭勒草原的一種模擬性舞蹈。由一個人表演兩個人摔跤的生龍活虎般的拼搏動態,而且表現得比生活中的摔跤還要生動、靈巧、幽默、滑稽,所以深受群眾的喜愛。

Ⅹ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都具有哪些不同的舞蹈特徵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都具有哪些不同的舞蹈特徵,這個你就要找一個專業的舞蹈老師,他才會知道這種情況,找一個蒙古的人了解一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