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諾普地理位置
⑴ 14世紀阿拉伯著名的旅行家是誰
伊本·白圖泰———為朝覲而雲游天下的摩洛哥探險旅行家
伊本·白圖泰(JcoCbuuvubi,),是中世紀最偉大的阿拉伯探險旅行家,也是最傑出的世界探險旅行家。他先後三度出遊,歷經千辛萬苦,崎嶇波折,跋山涉水,九死一生,足跡遍及亞非歐三洲許多國家和地區,歷時!(載,行程*9)萬英里。在尚處於「陸路世界」的中古時代,伊本·白圖泰完全憑藉勇氣和毅力,靠著雙腳,一步一步邁向未知的前方,把真誠和學識奉獻給沿途各國和各地區的人民,把友好和風情帶回阿拉伯世界。他的探險旅行,融貫和傳播了伊斯蘭文明,加強了伊斯蘭各地內部以及伊斯蘭與非伊斯蘭地區的交流,譜寫了一曲人類探險旅行和友好交往的不朽頌歌。(一)遍游半島碧波浩淼的大西洋和直布羅陀海峽沿岸,阿拉伯世界的西部盡頭,有一個小小的北非小城———摩洛哥的丹吉爾。"%#&年的一天,中世紀最偉大的探險旅行家之一的伊本·白圖泰,就誕生在丹吉爾的一個伊斯蘭教教法學家家庭。
伊本·白圖泰全名穆罕默德·伊本·阿布杜拉·伊本·白圖泰,號稱阿布·阿布杜拉,又稱舍木遜丁。他是馬格裡布阿拉伯人,柏柏爾人的後裔。馬格裡布是阿拉伯文音譯,意思是西方,是阿拉伯人對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區的稱謂,指位於地中海和撒哈拉「旱海」間的一片狹長大陸,包括今天的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柏柏爾人是阿拉伯人對馬格裡布土著居民的稱呼,早在新石器時代,柏柏爾人就是馬格裡布的主人。馬格裡布命運多舛,歷史上先後受到迦太基人、羅馬人、拜占廷人和阿拉伯人等的統治。從'年開始,阿拉伯人大舉西征馬格裡布,遇到柏柏爾人的抵抗,最後於*"#年到達大西洋沿岸的丹吉爾,將馬格裡布諸國置於阿拉伯帝國的統治之下。隨之而來的是漫長的阿拉伯化過程。到伊本·白圖泰生活的年代,馬格裡布不僅在政治制度方面,而且在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等方面,早已阿拉伯化。人人篤信統一的一神教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不僅規定了宗教和政治模式,而且以「月印萬川」之勢,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阿拉伯人在伊斯蘭教「聖戰」的旗幟下,四齣征伐,南征北戰,東伐西討,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西班牙、北非和西亞,都成了伊斯蘭的世界。帝國疆城異常遼闊,民族構成十分龐雜,地貌地形多種多樣。扼三洲交界門戶的地理優勢,開闊了阿拉伯人的視野,他們自覺不自覺地充當了中世紀文化的傳播中介,世界在此融合。伊本·白圖泰從小生活在富裕安逸的家境之中,受到良好的正規教育。他的聰明好學和執著,在兒時夥伴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母家人對他寄以厚望,希望他能繼承衣缽,成為一名受人尊敬的法學家,去獲取高官厚祿,光耀門庭。然而,特殊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傳統,使伊本·白圖泰在年幼的心靈中,早就立下了出遊朝覲的決心。眾所周知,由於政治、經濟和宗教的原因,阿拉伯地區一直盛行出遊旅行的熱潮。阿拉伯帝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群雄割據,政權分主。為了加強各地之間的聯系,共抵外侮,平息內亂,各地區的哈里發便派出旅行者,以滿足這種政治上的需要。由此而產生了許多旅行家:("!年的伊本·海爾達宰白、(!!年的耶爾古布和古達邁、($"年的伊本·赫蓋爾等等。他們順應時勢,常去雲游各地,研究民情,了解當地的山川河流、平原沃野、海陸通道以及農副產品,以便徵收田賦,建立驛站和測定各地之間的距離。出於商業謀利的經濟需求,穆斯林的商人們,遠涉重洋,跨出穆斯林地區的邊界,到達國外,選購商品,謀取生計。他們北至中亞地區,南至努比亞,西抵直布羅陀,東到印度、蘇門答臘、中國等,足跡遍布世界各地。雖然政治上的需求和商業上的謀利,為阿拉伯地區的旅行熱潮開了風氣,然而真正將其推之於普及的,則是宗教因素。伊斯蘭教為每個信徒規定了「五功」,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將之稱為伊斯蘭教的五大「柱石」,即念功、拜功、課功、齋功和朝功。其中朝功規定,每個穆斯林,不分性別,只要身體健康,旅途安全,能自備旅費,且家屬生活有著落,一生中至少應到聖地麥加朝覲一次。在交通條件極不發達的年代裡,這條教義無疑考驗了穆斯林對安拉的虔誠,更彷彿在啟示教徒們,做任何事情,只要不畏艱難困苦,才能達到最終目的。盡管伊本·白圖泰摯愛雙親,極盡孝道,多麼不願讓父母失望,然而,對真主安拉的虔誠,無時無刻不在召喚著他,走出家園、雲游天下的念頭,一直縈繞在他的心頭。在博覽群書的過程中,先輩們留下的異彩紛呈的地理游記,更激起他濃厚的興趣:雅古特·魯姆的《地方誌》、詩人旅行家穆赫洛西洛的《各地奇異》、麥斯歐迭的《黃金草原》、阿比·比魯尼的《印度史》等,文字雋雅,內容豐贍,令他愛不釋手。對伊本·白圖泰影響尤為深遠的是《伊本·朱貝爾游記》和摩洛哥文學家伊本·賽爾德的《奇觀》,這兩位早於伊本·白圖泰的阿拉伯旅行家,一生中多次游歷東方,並死於探險途中。他們筆下的東方世界的旖旎風采牽動了這位阿拉伯青年的心,他們的敬業獻身精神更使伊本·白圖泰深受感動和鼓舞。所有這些,促使伊本·白圖泰走上了探險旅行之路,而且比他的所有前輩們走得更遠、更多,在人類探險史上留下了阿拉伯人的足跡。"%!)年*月的一個風和日麗、晴朗寧靜的清晨,!!歲的伊本·白圖泰,懷著對安拉的虔誠,對聖地的崇敬,對廣闊世界的嚮往,揮淚拜別了風燭殘年的雙親,辭別了親友和故鄉,滿懷信心和熱情地朝著心中至聖的光芒、伊斯蘭民族的聖地———麥加走去,去朝覲天房,拜謁聖墓。
就這樣,白衣飄飄、豪氣萬丈的伊本·白圖泰,走出了馬格裡布,走出了摩洛哥,踏上了歷時!(載、行程*9)萬英里的朝覲探險旅途。伊本·白圖泰從丹吉爾出發,沿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西的黎波里和埃及北線行進,首先遇到的困難是漫漫飛沙與酷熱天氣。剛出阿爾及爾城,行抵貝賈亞,伊本·白圖泰一行就患上了當地十分流行的沙漠酷熱病。熱病無情地奪取了與伊本·白圖泰同行的一位法官和另一位使者的生命。好心的底祖貝人阿布杜拉勸伊本·白圖泰稍作停留,以待病癒後再行上路。伊本·白圖泰執意不從,他的回答是:「如果註定死亡,那就死在赴聖地的途中吧。」底祖貝人被他的決心所感動,不再勉強,勸告他賣掉笨重的雜物和牲口,輕裝出發,兼程前進,免被劫掠。在通往突尼西亞城的路途中,可怕的熱病一直侵擾著伊本·白圖泰;一路上也很不安全,沿途常有當地土人出沒偷襲。為避免體弱落馬,伊本·白圖泰用阿拉伯人的纏頭巾把身子綁在馬鞍上,晝夜兼程,艱難地穿過了突尼西亞和的黎波里。從伊德富鎮開始,伊本·白圖泰跨入了埃及地區更加漫無人煙的沙漠之中。他在尼羅河岸的阿圖瓦尼城,雇好駱駝,同一批杜額目人結伴而行,開始其沙漠苦旅。時值盛夏,沙漠之中的白晝,燥熱難當,太陽高懸在朗朗晴空,無情地燒烤著大地。夜晚降臨,更加恐怖,天地上下只有黑夜和孤星,狂吠的鬣狗,攪得人無法入眠,疲於應付,有時甚至面臨整夜同鬣狗搏鬥的危險。有一次,一隻鬣狗把伊本·白圖泰的行李袋咬破,拖走一袋椰棗,吃掉行李袋中的大部分東西。伊本·白圖泰沿尼羅河順流而下,經過米索爾,進入巴勒斯坦地區。他盡情地游覽了阿拉伯半島西北部的白洛貝斯、加沙、哈利勒、阿勒頗等城,之後到達著名的大馬士革城。坐落在綠色平原上的大馬士革是阿拉伯帝國倭瑪亞王朝的首都,阿拉伯人稱它為人間天堂,「整個東方的眼睛」。大馬士革的美麗景色給伊本·白圖泰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他大肆渲染地引用了伊本·朱貝爾對大馬士革的描寫:大馬士革是東方樂園,是東方光輝的源泉,是伊斯蘭地區最好的款待處,是我所經歷的城市中的新娘,它披著馨香的百花,出現在蔥郁如綠綢的花園間,立足於無限美好的位置上,極盡裝扮之美。離開大馬士革,伊本·白圖泰與一個赴希賈茲的朝聖團結伴而行,繼續南下,進入阿拉伯半島。阿拉伯半島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也是世界上最乾燥、最炎熱的地區之一。半島沙漠廣布,一望無際,在浩瀚的沙漠里,只有中部和西部點綴著幾片綠洲。伊本·白圖泰經馬安、亞喀巴,進入「入者死,出者生」的沙漠。經過兩天的行程,抵達只有潛沉在沙漠中的積水而沒有人煙的扎特·哈只,又經過同樣沒有人煙又沒有水源的貝洛代赫山谷,終於抵達塔布克的泉水邊。伊本·白圖泰和同行的信徒們,暢飲一頓,飽飲駱駝,備足飲水,稍事休整,向歐倆和塔布克之間的沙漠進發。為盡快穿過沙漠,伊本·白圖泰隨同朝聖團星夜兼程。途中的吳赫祖爾山谷和歐塔斯川穀,熱得像火獄,常因刮熱燥毒風,而致淡水斷絕,人畜死亡。惡劣的自然條件,艱難的朝聖旅途,並沒有動搖伊本·白圖泰虔誠的宗教信念和堅定的朝拜決心,相反,沿途阿拉伯世界的宗教文化,激起了伊本·白圖泰內心深處的強烈共鳴,他更加渴望觀瞻和感悟先知留下的聖跡,接觸和溝通賢達聖哲。"%!)年底,伊本·白圖泰歷經艱辛和磨難,終於到達神往已久的伊斯蘭聖地麥加。麥加位於阿拉伯半島西部紅海沿岸的希賈茲(一譯漢志)地區,是穆罕默德先知的誕生地和伊斯蘭教的發源地,境內有著名的「天房」克爾白神廟和清澈的「滲滲泉」,自古以來就是阿拉伯人的精神崇拜中心。天房又稱克爾白,意思是立方體,是麥加「禁寺」內一座方形石殿的名稱。相傳為人類始祖阿丹順天意而建,後被洪水沖毀,真主又命易卜拉欣重建。天房牆上嵌有一塊黑色隕石,被視為聖石,凡來朝拜天房的人,必親吻或撫摩黑石。天房南邊有一眼古井,即「滲滲泉」,是麥加惟一的一處水源,被奉為「聖泉」。伊本·白圖泰親眼目睹庄嚴的麥加城、雄偉的清真寺「禁寺」、珍奇的黑隕石「玄石」,不禁心花怒放,如沐春風。一路風塵,滌盪而盡,「暢快的心情,恰似從未因此受苦受難一般。」伊本·白圖泰本想赤著腳巡禮克爾白,但由於麥加氣溫很高,石頭上反射過來的灼光使他寸步難行,便穿鞋朝拜,游歷聖城。伊本·白圖泰在他的游記里,詳盡地描述了朝拜麥加的盛況:克爾白位於聖寺中央,正方形。在克爾白裡面,地面和四壁都用大理石貼面,紋理鮮明,十分美觀。克爾白的幔帳用黑綢製成,上書白字,銀光閃爍,字字生輝,從頂端到地面把克爾白整個罩住。光榮的克爾白有許多奇跡。第一宗就是只要一開克爾白的大門,聖寺就立刻沉浸在穆斯林的海洋之中。到底有多少人,恐怕只有人類的創造者真主才能數得過來。但是即使一古腦兒全部都進入克爾白裡面,克爾白也不會顯得窄小。克爾白的另一奇跡是環游者晝夜不斷,從來沒有人只見克爾白而看不到環游的人。然而,最奇特的是:麥加的鴿子和其他鳥兒從不在克爾白頂上停留,也不在其頂上飛旋。你能見到鴿子在聖寺的高空飛越,但是,一到克爾白上空,鴿子就會向一邊拐去,而不穿越克爾白的上空。玄石放置在高出地面'
⑵ 土耳其的行政區劃
土耳其行政區劃等級為省、縣、鄉、村。全國共分為81省、約600個縣、3.6萬多鄉村。
序號 省 面積 人口(單位人,2000年) 人口密度 省會 人口 1 阿達納省 14256 km² 1849478 129.73 阿達納 (aggl.) 1130710 2 阿德亞曼省 7572 km² 623811 82.38 阿德亞曼 178538 3 阿菲永卡拉希薩爾省 14532 km² 812416 55.91 阿菲永 128.516 4 阿勒省 11315 km² 528744 46.73 阿勒 79.764 5 阿馬西亞省 5731 km² 365231 63.73 阿馬西亞 74393 6 安卡拉省 25615 km² 4007860 156.47 安卡拉 3203362 7 安塔利亞省 20599 km² 1719751 83.49 安塔利亞 603190 8 阿爾特溫省 7493 km² 191934 25.62 阿爾特溫 23157 9 艾登省 7922 km² 950757 120.01 艾登 142267 10 巴勒克埃西爾省 14442 km² 1076347 74.53 巴勒克埃西爾 215436 11 比萊吉克省 4181 km² 194326 46.48 比萊吉克 34105 12 賓格爾省 8402 km² 253739 30.20 賓格爾 68876 13 比特利斯省 8413 km² 388678 46.20 比特利斯 44923 14 博盧省 10716 km² 270654 25.26 博盧 84565 15 布爾杜爾省 7238 km² 256803 35.48 布爾杜爾 63363 16 布爾薩省 11087 km² 2125140 191.68 布爾薩 (aggl.) 1194687 17 恰納卡萊省 9887 km² 464975 47.03 恰納卡萊 75810 18 昌克勒省 8411 km² 270355 32.14 昌克勒 62508 19 喬魯姆省 12833 km² 597065 46.53 喬魯姆 161321 20 代尼茲利省 11716 km² 850029 72.55 代尼茲利 275480 21 迪亞巴克爾省 15162 km² 1362708 89.88 迪亞巴克爾 545983 22 埃迪爾內省 6241 km² 402606 64.51 埃迪爾內 119298 23 埃拉澤省 9181 km² 569616 62.04 埃拉澤 266495 24 埃爾津詹省 11974 km² 316841 26.46 埃爾津詹 107175 25 埃爾祖魯姆省 24741 km² 937389 37.89 埃爾祖魯姆 361235 26 埃斯基謝希爾省 13904 km² 706009 50.78 埃斯基謝希爾 482793 27 加濟安泰普省 7194 km² 1285249 178.66 加濟安泰普 (aggl.) 853513 28 吉雷松省 7151 km² 523819 73.25 吉雷松 83636 29 居米什哈內省 6125 km² 186953 30.52 居米什哈內 30270 30 哈卡里省 7729 km² 236581 30.61 哈卡里 58145 31 哈塔伊省 5678 km² 1253726 220.80 安塔基亞 144910 32 伊斯帕爾塔省 8733 km² 513681 58.82 伊斯帕爾塔 148496 33 梅爾辛省 15737 km² 1651400 104.94 梅爾辛 537842 34 伊斯坦布爾省 5170 km² 10018735 1,937.86 伊斯坦布爾 (aggl.) 8803468 35 伊茲密爾省 11811 km² 3370866 285.40 伊茲密爾 (aggl.) 2232265 36 卡爾斯省 9594 km² 325016 33.88 卡爾斯 78473 37 卡斯塔莫努省 13473 km² 375476 27.87 卡斯塔莫努 64606 38 開塞利省 17116 km² 1060432 61.96 開塞利 (aggl.) 536392 39 克爾克拉雷利省 6056 km² 328461 54.24 克爾克拉雷利 53221 40 克爾謝希爾省 6434 km² 253239 39.36 克爾謝希爾 88105 41 科賈埃利省 3635 km² 1206085 331.80 伊茲米特 195699 42 科尼亞省 40824 km² 2192166 53.70 科尼亞 (aggl.) 742690 43 屈塔希亞省 12119 km² 656903 54.20 屈塔希亞 166665 44 馬拉蒂亞省 12235 km² 853658 69.77 馬拉蒂亞 381081 45 馬尼薩省 13120 km² 1260169 96.05 馬尼薩 214345 46 卡赫拉曼馬拉什省 14213 km² 1002384 70.53 卡赫拉曼馬拉什 326198 47 馬爾丁省 9097 km² 705098 77.51 馬爾丁 65072 48 穆拉省 12716 km² 715328 56.25 穆拉 43845 49 穆什省 8023 km² 453654 56.54 穆什 67927 50 內夫謝希爾省 5438 km² 309914 56.99 內夫謝希爾 67864 51 尼代省 7318 km² 348081 47.57 尼代 78088 52 奧爾杜省 5894 km² 887765 150.62 奧爾杜 112525 53 里澤省 3792 km² 365938 96.50 里澤 78144 54 薩卡里亞省 4895 km² 756168 154.48 阿達帕扎勒 283752 55 薩姆松省 9474 km² 1209137 127.63 薩姆松 363180 56 錫爾特省 5465 km² 263676 48.25 錫爾特 98281 57 錫諾普省 5858 km² 225574 38.51 錫諾普 30502 58 錫瓦斯省 28129 km² 755091 26.84 錫瓦斯 251776 59 泰基爾達省 6345 km² 623591 98.28 泰基爾達 107191 60 托卡特省 9912 km² 828027 83.54 托卡特 113100 61 特拉布宗省 4495 km² 975137 216.94 特拉布宗 214949 62 通傑利省 7406 km² 93584 12.64 通傑利 25041 63 尚勒烏爾法省 19091 km² 1443422 75.61 尚勒烏爾法 385588 64 烏沙克省 5174 km² 322313 62.29 烏沙克 137001 65 凡城省 20927 km² 877524 41.93 凡城 284464 66 約茲加特省 14083 km² 682919 48.49 約茲加特 73930 67 宗古爾達克省 3470 km² 615599 177.41 宗古爾達克省 104276 68 阿克薩賴省 8051 km² 396084 49.20 阿克薩賴 129949 69 巴伊布爾特省 4043 km² 97358 24.08 巴伊布爾特 32285 70 卡拉曼省 8816 km² 243210 27.59 卡拉曼 105384 71 克勒克卡萊省 4589 km² 383508 83.57 克勒克卡萊 205078 72 巴特曼省 4671 km² 456734 97.78 巴特曼 246678 73 舍爾納克省 7296 km² 353197 48.41 舍爾納克 52743 74 巴爾滕省 1960 km² 184178 93.97 巴爾滕 35992 75 阿爾達漢省 5495 km² 133756 24.34 阿爾達漢 17274 76 厄德爾省 3584 km² 168634 47.05 厄德爾 59880 77 亞洛瓦省 403 km² 168593 418.34 亞洛瓦 70118 78 卡拉比克省 2864 km² 225102 78.60 卡拉比克 100749 79 基利斯省 1239 km² 114724 92.59 基利斯 70670 80 奧斯曼尼耶省 3189 km² 458782 143.86 奧斯曼尼耶 173977 81 迪茲傑省 1065 km² 314266 295.09 迪茲傑 56649 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位於安納托利亞高原中部,海拔978米,人口約369萬,是土耳其的第二大城市。公元前13世紀,赫梯人在安卡拉建立了城堡,當時被稱為「安庫瓦」或者變音「安基拉」,之後幾經演變就成了「安卡拉」。該地區先後被弗利吉亞人、高盧人、羅馬人和拜占庭人佔領。1345年,蘇丹奧爾汗·加齊攻克安卡拉,將其並入奧斯曼帝國版圖。
土耳其首都原為伊斯坦布爾,本世紀初,阿塔圖爾克·凱末爾領導土耳其人民進行反抗外國侵略和推翻蘇丹封建帝制的資產階級革命。由於地理位置適中,交通方便,安卡拉逐漸成了斗爭的中心,同時也出於安全的考慮,革命勝利後於1923年10月13日正式定為共和國首都。
安卡拉市區分新、舊城兩部分。老城以古城堡為中心,街道狹窄,建築破舊,至今仍保留著奧斯曼時代的風貌;新城環繞在老城東、西、南三面,尤以南面的城區最為整齊,大國民議會和政府主要部門都集中在該地區。
安卡拉以政治中心和商業城市聞名。工業不很發達,有一些工廠生產軍火、機械、電子、紡織、水泥、和食品等。農業發達,是土耳其的主要小麥產區之一。此外還產土豆、蠶豆、甜菜等。水果以西瓜、甜瓜、蘋果、梨著名。牲畜主要以飼養牛、羊為主,安卡拉山羊及其皮毛馳名世界。安卡拉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沖,鐵路和空中航線通向全國各地,是連接土東西兩部分的樞紐。
⑶ 日本在土耳其推核電成本超支怎麼耍無賴的
日本在土耳其推核電成本超支 ,耍無賴道:提高電費啊。
近年來,日本政府著力推動「基建出口」戰略,積極向世界各國推銷他們在電力、鐵路和信息通信等領域的技術。
然而最近有消息稱,由日本政府和各國民企共同推進的向土耳其出口核電站項目,總預算超支了兩倍有餘。原定於2023年正式開工的該核電項目,面臨著延遲開工的嚴峻局面,「基建出口」或也將遭受嚴重打擊。
而日本已向土耳其提交了一份調查報告,上面不僅向土方請求了資金支援,還給他們提了一個可以快速回本的建議:
提高電費。
近日,土耳其民眾在街頭聚集宣洩不滿
據了解,2016年日本在越南的一個核電站計劃,就因為財政困難及當地民眾反對,而被迫取消。
另一方面,日立在英國的核電項目就得到了當地政府支持。這讓日本又看到了一線希望。
日立曾在2012年收購了英國地平線核電公司,並計劃在英國中部的威爾法建設2座核電站。數月前,兩國在高達3萬億日元(約1792億人民幣)的投資金額上達成了「共識」,現已敲定商業化的詳細計劃。
⑷ 土耳其有哪些主要港口
土耳其的主要港口如下:
1、安塔利亞
安塔利亞始建於公元前二世紀,在東羅馬帝國時期與奧斯曼帝國時期為東地中海重要港口。但北面有托羅斯山阻擋與內地的交通,又因港口水淺,後被梅爾辛港與伊斯肯德倫港超過。
2、錫諾普
錫諾普是土耳其的一個港口,位於土耳其北海岸,因為處於君士坦丁堡到巴統航線中間位置,所以一直就是土耳其的重要港口和海軍要塞。市區2.4萬人,氣候為地中海氣候。
3、梅爾辛
梅爾辛是土耳其南部最大港口,伊切爾省省會,與泉州市是友好城市。人口21.6萬(1980)。位於阿達納平原最西端,港口優良。城市名稱來源於一種當地產的芳香植物。
4、伊茲密爾港
伊茲密爾港是土耳其西部的最大海口。經濟腹地為西部重要農業區。主要工業有機械、煉油、輪胎、造船等。港口南部有阿提米茲神殿,建築雄偉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觀之一,是著名旅遊勝地。
5、伊斯坦布爾港
伊斯坦布爾港位於土耳其,西部沿海伊斯坦布爾海峽西南岸,瀕臨馬爾馬拉(MARMARA)海的東北側,是土耳其的最大海港。
⑸ 「諾亞方舟」何處尋
《聖經》中有一個故事:在遠古時代,地球曾經遭受大洪水的襲擊,諾亞為了躲避洪水,建造了矩形大方舟,從而躲過了洪災。「諾亞方舟」存在之說,一直是專家學者爭議的焦點。被譽為「海底神探」的美國考古探險家巴拉德曾發布了一個令世人震驚的消息,在近100米深的黑海海底發現了古代人類的建築。由於這里曾於7000多年前發生過嚴重的洪水泛濫,因此推測,這可能是與《聖經》故事「諾亞方舟」有關的遺跡,甚至是「諾亞方舟」故事的起源地。
58歲的巴拉德,這位因在1985年發現「泰坦尼克號」沉船而名聲大振的現代「海底神探」,率領一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探險隊來到土耳其錫諾普港口,計劃在黑海作5周的深海探測,沒料想第二周就獲得驚人發現。他們在距錫諾普以東20千米、95米深的黑海海底發現了一個長條狀的窪地,似乎是古代河谷。更令他們激動的是,其中有一處長方形的凸起,盡管長年被淤泥掩蓋,但方方正正的人工痕跡很明顯。從聲納拍回來的照片推斷,這個已倒塌的長方形結構長約15米,寬12米。巴拉德說,那差不多是一個倉庫的大小。遺跡中有雕刻過的橫梁、木樁及石器,據考證都是7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產物。此外,考古探險隊還發現了兩艘古代船隻的殘骸。
據推測,這個長方形建築遺址的建築時期約為7000多年前,顯示出這個地方在被大洪水淹沒前曾經有人居住過。探險隊首席考古學家希伯特說,遺址具有古代黑海地區的建築風格,而石器有7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特徵。從遺址的規模判斷,當年這兒是人口眾多的古城。希伯特興奮地說:「這個重大發現將有可能重新改寫黑海地區的文明史。」巴拉德認為,這次發現比1985年發現「泰坦尼克號」更有意義。
蘇美爾語中的洪水一詞(蘇美爾語為Uru,阿卡得語為Abubu)(上)和新亞述楔形文字中逆時針轉了90度的同一詞(下)。最早的蘇美爾符號表示的是一個寶座或台階和一個極簡單的船或方舟
⑹ 黃海海戰,北洋水師在迎戰時,是排的『雙橫隊』還是排的『一字雁陣』
丁汝昌為北洋水師擺下的雁行陣,不知道您有沒有注意到這和納西莫夫打錫諾普海戰的陣型多麼相似,而這個陣型在戰術上的價值就是迅速的分割對方,然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從錫諾普海戰看,甚至可以說這是破T字型炮戰隊形的剋星。
丁汝昌的戰術思想並非簡單的靈光乍現,就象下棋一樣他考慮到了幾步後手。仔細分析,北洋水師的隊形排列,包括誰先誰後,航速的分配,都是經過了精心的規劃。簡單地說,北洋水師的想法就是分割包抄。
以「鎮遠」、「定遠」突前領隊,形成「八」字型陣列,突向日軍的「一」字橫隊,在最短時間內切割日艦編隊,隨後轉向,實施左右包抄。
「鎮遠」、「定遠」為什麼要突前?要完成這個計劃,先導艦的任務是最重的,它是刀刃,要承擔分割的任務,會受到兩面敵軍的夾攻,且航向意圖極為明顯,同時它要完成隨後的包抄夾擊,戰術動作比其他各艦都要復雜,所以北洋海軍使用「定遠」、「鎮遠」兩條巨艦來擔任這個最艱巨的任務,原因是:第一、它們最堅固,能夠承受打擊;第二、丁汝昌和劉步蟾就在這二艦上,在軍艦之間通訊可能被破壞的情況下,它們是最容易完成指揮意志的艦只。而他們後面的兩翼「超勇」、「揚威」等距離敵艦遠,且僅僅迎擊一側敵艦,中彈概率低,用弱艦就可以完成任務。這樣使各艦受到的威脅得到平衡,既保護了弱艦,又能夠發揮鐵甲艦的優勢。
北洋水師航速慢,但日艦是一字長蛇陣,清軍這個陣型的優點,就是讓日艦隊面對攔腰斬來的北洋水師幾乎無法機動改變隊形,除非它也向右轉,形成只有艦首對敵的態勢(艦首對敵正是清軍陣型挨批評的一個重點)。日艦是單縱隊,縱深不足,北洋水師的切割將在一瞬間完成,正是打在日軍的薄弱環節上!使用這種辦法可以有效的使日艦為了相互救援而必須和北洋水師絞成一團而不能發揮機動優勢。按照海戰的實況看,北洋水師在開戰時指揮的相當出色,切割點正選擇在日軍本隊和第一游擊隊之間!
預料北洋水師的作戰指導思想應該是切割日艦隊形後,「定遠」、「鎮遠」分別左右轉,兜轉至日艦左舷,使日艦本隊先導艦同時承受前方、左方、右方的夾擊,而第一游擊隊必定掉頭援救本隊,此時,它的先導艦也會同樣遭到三面環攻。這樣的打法對日艦隊先導艦的打擊後果會是怎樣的呢?納爾遜在亞歷山大全殲拿破崙東方艦隊的毀滅性戰例就是證明。
從全局來看,北洋水師是以「定遠」、「鎮遠」為餌,換取將日艦切割並包圍的陣型優勢,然後以日軍航速緩慢的本隊為抵押,逼迫日軍高速的第一游擊隊自投羅網(即使不投,它的殿後艦在三面環攻之下也難逃一死)。然後以「超勇」、「揚威」為砧,以「定遠」、「鎮遠」為錘將日軍砸成碎片。
按照這樣的作戰計劃,北洋水師的艦隊最終會形成一個躺倒的H型,夾住日艦的兩隊,使其無法機動,如果日艦突圍,就可以集中優勢兵力至少先殲其一隊。如果日艦拚死合龍集中戰力,則位於中央的中國軍艦(看看艦艇的排序,正好是靈活的「致遠」和「靖遠」)可以讓開一條大路讓日艦完全位於內線,而形成一條長長的海上火胡同,這顯然是一個全殲日艦的富有野心的作戰計劃!
這個計劃從軍事角度看完全有實現的依據。
首先,日艦沒有能夠消滅「定遠」、「鎮遠」的武器,對著它們狂轟對中國軍隊來說正中下懷,用這二者的裝甲為其他艦只換取損失,但是根本沒法阻止它們的突破(丁汝昌敢於把自己的座艦放到最前面,的確很有勇氣,很象他和捻軍戰斗時亮出旗鼓誘敵攻擊的作戰風格,但是有輕敵之嫌,也為失利埋下了伏筆)。在實戰中,的確沒有一門日軍火炮能夠穿透「定、鎮」的厚甲。
其次,伊東佑亨為了避免被包圍,唯一的應手只能是向右轉向,它們的打法也無非沿著中國艦隊兩側展開,形成「八」字形的兩條戰線居於外線(很象後來的實戰),但這就給北洋水師帶來兩個好處:第一、日艦在八字頂端有一個固定的轉向位置,等於給北洋水師提供了固定打靶的機會,北洋水師在八字頂端的,恰恰是日艦無法擊毀的「定遠」、「鎮遠」!這樣,能夠和中國軍艦形成戰列對峙的日艦勢必已經傷痕累累,越接近八字形的底部,損傷必然越嚴重;第二、日艦是分成兩隊,力分則薄,中國艦隊則左右逢源――注意,中國艦隊兩列縱隊中間是空的,不會遭到兩面夾擊,而且呈八字形,日艦兩隊必然越打越遠,位於八字頂端的「定遠」、「鎮遠」在一旦形成八字炮戰局面之後就可以變成機動隊,可以想像此時北洋艦隊以左右翼弱艦拖住日艦隊形(所以丁汝昌才不會怕後隊速度慢呢,本來就沒有準備讓後隊趕上前隊),「定遠」、「鎮遠」象兩頭餓虎一樣從後面撲上來,依次幹掉隊尾的敵艦(「定遠」、「鎮遠」會不會分開左右翼?我想不會,丁汝昌的陣型之精髓就是集中優勢兵力,他必然會把「鎮遠」、「定遠」全部用於日艦旗艦所在的本隊方面),沒有一艘日艦可以單獨長時間抵抗「定遠」、「鎮遠」加上當面其他艦只的合力攻擊,而日艦對中國艦只卻攥不成拳頭,因為中國艦隊的隊形是兩列長牆,如果繞到八字底端去包抄,不說包抄進去也是挨到兩面夾擊,大概等打進去它隊尾的艦只早就讓「定遠」、「鎮遠」打成奧運會火炬了。
這是何等考慮周到,狡猾又老辣的打法!非沙場老將不能為也!難怪在作戰會議中那些飽讀海軍經典的將領毫無疑義。
為什麼丁汝昌採用這樣一個陣型呢?我還有一個猜測的想法,那就是丁汝昌的思路在怕日艦逃掉不能全殲!
所以他要從一開戰就死死纏住對方,不和對方打遠距離的炮戰或少打,拖日艦到懸崖邊上決斗,使對方不能抽身而退,否則日艦發揮航速優勢,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豈不糟糕。大概丁汝昌還准備把日本軍艦揍成火炬以後讓港內的鎮字型大小和魚雷艇來結束最後的戰斗吧?他們打機動戰當然不行,打死靶正好發揮其威力大的特點,也符合清軍打仗戰功人人有分的習慣。
後世對清軍陣型的百般批評,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
第一、日軍搶佔了T字炮戰陣位,這一點,其實北洋水師已經有所准備,那就是雙方打成的陣位後來更象一個「六」字。眾所周知,T型陣位打的就是對方的先導艦,而丁汝昌的陣型先導艦有兩艘,可以大大分散對方的攻擊,同時兩翼左右分開,比純粹的T字炮戰多少能發揮後方艦只的火力,事實上,作為先導艦的「定遠」、「鎮遠」並沒有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相反起到了吸引敵軍火力的作用,只是讓日軍一下子打掉了指揮部,是北洋水師最大的敗筆。
第二、開戰之初,艦艏對敵,各艦只能開主炮,後部火炮無法發揮優勢,這個批評是正確的,但這是為了取得陣型優勢的必然犧牲,就象對馬海戰東鄉平八郎的陣前回頭一樣,挨了不少炮彈,換來一個T字炮戰的有利陣位,只是丁汝昌失敗了,東鄉成功了,所以他們獲得的評價才如此不同。這兩個問題和後面的戰斗比較,不能算大的問題――看到一位朋友的評論,有一句話令人茅塞頓開,那就是北洋水師的艦艇前後主炮不平衡,前炮大大優於尾炮,因此正面對敵犧牲的火力並不太大。
那麼,事實上北洋艦隊的確分割日軍艦隊成功,這么好的隊形,周密的計劃,這么高昂的士氣,為什麼沒有發揮作用呢?我認為這主要有六個原因:
第一、計劃太復雜
這種「考慮周密」的復雜的作戰計劃在實戰中往往難以實現,簡單的計劃更好些,因為實戰中各艦不可能象平時一樣沒有干擾的實施計劃,就彷彿射門的足球運動員,在拉拉扯扯之下復雜花哨的動作往往難以成功。日本海軍最後一場大戰:萊特灣大海戰,就是敗在了一個縱橫幾千公里的「周密」的復雜作戰計劃上。這是最重要的一點,不懂得這一點,永遠談不好軍事。
第二、對日軍火力估計不足
對日軍戰鬥力和戰爭的慘烈程度估計不足,可以說只有開戰之後北洋水師的官兵才完全明白日軍的戰鬥力,日軍密集而准確的炮火、精確的指揮使北洋水師大吃一驚,也嚴重影響了士氣。如果事先知道日艦的命中率那麼高,「致遠」決不會沖出去獨擋日艦全隊的炮彈,那本來是只有「定遠」、「鎮遠」才能做的事情。丁汝昌的負傷。從「頭面燒爛」等狀況看,根本不可能是飛橋斷裂,很明顯是挨了日軍的炮彈,只是清軍無法相信日軍的炮彈會那麼准確!這造成的影響在後面還要敘述,但是可以看出清軍對挨上這樣兇猛的打擊沒有思想准備,這就影響了北洋水師實施後面計劃的決心,象吳敬榮,肯定沒有這種思想准備,於是就此精神崩潰。北洋水師大概抱著狩獵的態度來的,沒想到卻是一場浴血死戰!北洋水師領導人的思想這時肯定從徹底殲滅敵人向保護自己不被殲滅快速轉變,而這在原來的作戰計劃中考慮不多,倉促改變作戰方針,北洋艦隊戰鬥力和計劃的優勢當然大打折扣,在這種肉搏戰中,日軍快炮的優勢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而清軍對自己軍械的落後和士兵素質的不足考慮不周。
第三、兵力不夠充足
按照原來的作戰計劃,左五右五,沒有預備隊,哪條船也不能沉才能完成,沒有考慮到日軍可以在最初的戰斗中就給與北洋艦隊重大的打擊,切割敵編隊雖然成功,隨著「濟遠」、「廣甲」的逃走,即便指揮健全,這個計劃也已經很難實行。
第四、失去指揮
最重要的一點,這個計劃需要各艦作為一個整體,協調一致,並加以流暢的指揮才能實現,何時包抄,怎樣應對敵艦的反撲,都要從艦隊的角度而不是某一條軍艦的角度考慮,而清軍恰恰是一開戰就失去了指揮,又沒有指定預備指揮官(「鎮遠」不是很好的預備旗艦嗎?為什麼沒有指定?大概還是輕敵了吧),造成了後面的大混亂。我看到有關於「致遠」升旗問題的討論,想起馬尾海戰中參將高騰勝也曾經在「飛雲」號上升起龍旗,根據台灣鍾漢波將軍的解釋,那隻是表示艦上有高級將領,相當於後來的將旗,在海戰中亮出來,表示決一死戰的意思,並非接管指揮權。日軍的評價是「勇者過勇,怯者過怯」,「致遠」的出隊和「濟遠」的逃跑把艦隊的八字形陣拆得七零八落,隨著丁汝昌的負傷,清軍根本就失去了統一的指揮,而這個計劃沒有指揮是根本無法進行下去的!清軍的各艦沒有自己的頭腦,其思維是由失去控制的旗艦代行的,不亂怎麼得了? 想想林彪在打虎山戰役中下達了攻擊命令後就讓各縱隊各行其是,那才是最高級的作戰計劃呢!
第五、指揮官結構有問題
北洋水師內部,大約只有丁汝昌真正是打過仗的(還有顯然沒有統帥氣質的方伯謙),也有指揮全軍的能力。次一級的指揮官即使優秀者如劉步蟾都顯然缺乏戰略的全盤考慮,劉可以指揮一艘戰艦打得有聲有色,但無力也沒有經驗指揮全隊的戰斗,所謂有將才沒有帥才,何況他本身也是第一次參加真正的戰斗,對他的要求無法過高,所以在丁負傷之後,就沒有一個能夠有才能和魄力,負責貫徹這一計劃的指揮官了。
第六、運氣不好
這個計劃是典型的中國人崇尚的「後發制人」,所以在前半部分是要註定要吃虧的,而真正分割了敵人,可以自己賺便宜的時候,卻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能夠去賺,所以看起來清軍在整個戰役全盤都在吃虧,看不到一點亮點,因此後世對丁汝昌的雁行陣只有批評。
個人認為北洋海軍的失利和陣型的關系應該遠遠比單縱陣和雁行陣那樣簡單的對比深刻。後人評價,往往把先人都看作老氣橫秋或窩窩囊囊之輩(他們確實比我們老么),但是實際上當時的人物也都是一時豪俊,必有自己的血氣和智慧,丁汝昌為了北洋水師的勝利,可能比誰都要嘔心瀝血,而他的才幹也比評價他的人可能要高很多……您認為我這樣的分析是否有一定道理吶?
北洋水師的失敗,必然因素以外也有很多偶然因素,簡單的舉個例子,黃海海戰之後本來是日艦先退,結果中方擱淺艦只卻被日軍回頭擊毀,否則「廣甲」和「超勇」都有挽救的可能(葉祖圭這時干什麼去了?追不上日本人還不能照顧自己的傷艦么?),加上「濟遠」撞「揚威」(存疑),其實北洋水師可能把損失輕易降低到2條船,而完全不是5條,「鎮遠」觸礁更是自毀長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