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居適應什麼地理環境
1. 中國傳統民居的地理環境
四合院是北京地區乃至華北地區的傳統住宅。其基本特點是按南北軸線對稱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門內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內的活動。正房位於中軸線上,側面為耳房及左右廂房。正房是長輩的起居室,廂房則供晚輩起居用,這種莊重的布局,亦體現了華北人民正統、嚴謹的傳統性格。北京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風沙,因此,住宅設計注重保溫防寒避風沙,外圍砌磚牆,整個院落被房屋與牆垣包圍,硬山式屋頂,牆壁和屋頂都比較厚實。
中國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門開在東南角,稱「坎宅巽門」,認為是吉利的,實際上也有利於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間的變化。進入大門西轉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廚、廁。從外院向北通過一座華麗的垂花門進入方正而大的內院,北面正房稱堂,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舉行家庭禮儀,接待尊貴賓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長輩和用作書房。院兩側的廂房是後輩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連,不必經過露天,在廊內也可坐賞院中花樹。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還因為它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是極講究風水的,從擇地、定位到確定每幢建築的具體尺度,都要按風水理論來進行。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人居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風水理論,千百年來一直指導著中國古代的營造活動。除去風水學說外,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管、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親切寧靜,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庭院方正,利於冬季多納陽光。東北氣候寒冷,院子更加寬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曬嚴重,院子變成南北窄長。西北風砂很大,院牆加高。 窯洞式住宅是陝北甚至整個黃土高原地區較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為靠崖窯、地防窯和磚石窯等。靠崖窯是在黃土垂直面上開鑿的小窯,常數洞相連或上下數層;地坑窯是在土層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開挖窯洞;磚石窯是在地面上用磚、石或土坯建造一層或兩層的拱券式房屋。黃土高原區氣候較乾旱,且黃土質地均一,具有膠結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質疏鬆易於挖掘,故當地人民因地制宜創造性地挖洞而居,不僅節省建築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涼的優越性。由於地坑式窯洞難於防禦洪水的侵襲,且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一些地方已經放棄了地坑式窯洞的修造,並陸續在地面上營建磚木結構房屋而居。
窯洞是一種特殊的「建築」,不是用「加法」而是以「減法」即「減」去自然界的某些東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間。流行在中國西北部黃土高原地區。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同時,中國西北部地區氣候乾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 窯洞有崖窯、地窯和箍窯三種:
崖窯:即沿直立土崖橫向挖掘的土洞,每洞寬約3~4米,深5~9米,直壁高度約2米余至3米余,窯頂掘成半圓或長圓的筒拱。並列各窯可由窯間隧洞相通。也可窯上加窯,上下窯之間內部可掘出階道相連。
地窯:是在平地掘出方形或矩形地坑,形成地院,再在地坑各壁橫向掘窯,多用在缺少天然崖壁的地段。人在平地,只能看見地院樹梢,不見房屋。
箍窯:不是真正的窯洞,是以磚或土坯在平地仿窯洞形狀箍砌的洞形房屋。箍窯可為單層,也可建成為樓。若上層也是箍窯即稱「窯上窯」;若上層是木結構房屋則稱「窯上房」。 陝南地區,有山坳、河沿和平壩,居民根據地勢、原料等條件,建有多種居民,傳統的住房有石頭房、竹木房、吊腳樓、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頭房:多建於山區,鎮巴、安康、西鄉山區很普通遍,顧名思義,石頭房以石為基本材料。通常是後牆靠山崖,三邊以石頭砌牆,屋頂木架上鋪以油頁石板。石頭房經風耐雨,造價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圓木壘成,並留有門窗。屋頂用毛竹搭在木樑上,再以竹篾條結成以蓼葉覆蓋。有的人家在橫樑上架木,上鋪密竹,抹上灰泥,成為頂樓,上置火塘,用以熾烤和存放糧食。竹木房多建於抹邊及山坳,南鄭、寧強和城固等山區常見。
吊腳樓:多建於沿江集鎮。吊腳樓以木樁或石為支撐,上架以樓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塗灰泥。屋頂鋪瓦或茅草。吊腳樓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樓。吊腳樓是遠古巢居的發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見於平壩城鎮。三合院有正房3間,中間為堂屋,東西為廂房2-3間。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來吃飯、歇腳。廂房開間比正房小,兩端有圍牆相連,牆中間朝南開門。四合院由正房、廂房和過門房組成,中間有一天井,比三合院更講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磚石、木料為基本材料,大門多向南。忌朝西。 隨著款方經濟的發展,農村磚房和城市樓房日益多起來。 山西民居是北方民居的代表,最具代表性的要數平遙和祁縣兩地。平遙古城相當完好地保存著明清時期的風貌,素有「中國古代民居建築的薈萃和寶庫」之稱。文物古跡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實為國內罕見。199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古城中保存有400多處近代民居,典型地體現著我國近代北方民居建築的風格和特點。
在祁縣最出名的要數喬家大院。喬家大院位於晉中地區祁縣東環鎮喬家堡村,是山西省集中反映晉中地區民俗的博物館,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它有院落19進,房屋313間,中式結構的院落構思精巧,平面布局呈「雙喜」字形。館藏文物豐富,反映了晉中濃郁的鄉土人情,風俗習尚。
喬家大院的特點之一是外實內靜,也就是民居的外圍是高大的實牆,而內部自成一個與外界隔絕的空間,形成一個外實內靜的神韻。喬家大院外圍的磚牆厚實穩重,阻隔了外面摩肩接踵,熙來攘往,吆喝叫賣的嘈雜之聲,使宅內形成一種安寧恬靜的生活環境。
喬家大院建築的另一個特點是單坡屋面,屋面內傾。這樣單坡屋頂背後的高牆對准院外,牆體高大,具有防禦功能。山西一帶氣候乾旱,春季常有大風、沙塵暴,外牆的高大具有封閉性,可以防風沙。屋面內傾,雨水向內流,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晉商勤儉持家的優良作風。 潮州民居是廣東省潮汕地區漢族傳統民居建築,特點鮮明,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潮汕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帶,經濟比較發達,許多望族多聚居在這些地方,舊縣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況。因此,城鄉居民均有濃厚的氏族觀念,體現在聚落建築就是以姓氏宗祠為中心的圍寨格局。
但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據清府縣志載:「望族營建屋廬,必建家廟,尤加壯麗。」「雕梁畫棟,池台竹樹,必極工巧。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誇壯麗,不惜貲費。」潮汕農村多聚族而居,而整個村寨,都依其宗族觀念、風水觀念、生產生活、防禦功能以及某些美學觀念來營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獨特的理想風水人居環境。 閩西南地區的客家人土樓是一種特殊農村住宅。土樓外形有方、圓之別,酷似龐大碉堡,其外牆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實,厚1米,可達5層高;由外向內,屋頂層層下跌,共三環,主體建築居中心;房間總數可達300餘間,十幾家甚至幾十家人共居一樓。福建是東南沿海的「山國」,境內山地丘陵佔80%以上,地形復雜,歷史上匪盜現象較為嚴重,中原漢族遷居此地後,為御匪盜防械鬥,同族數百人築土樓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樓,防禦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氣候暖熱多雨,堅固的土樓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熱,可謂一舉數得。
福建土樓,遍布全省大部分地區,尤以福建西南部的漳州、龍岩地區為眾,其中位處西部的永定縣和南部的南靖、平和、華安等縣最為集中,是一種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禦性能的民居建築。它源於古代中原生土版築建築工藝技術,宋元時期即已出現,明清時期趨於鼎盛,延續至今。一般單體建築規模宏大,形態各異,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建築風格獨特,工程技術高超,文化內涵豐富。結構上以厚實的夯土牆承重,內部為木構架,以穿斗式結構為主。常見的類型有圓樓、方樓、五鳳樓(府第式)、宮殿式樓等,樓內生產、生活、防衛設施齊全,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獨特類型,為建築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華安的二宜樓,永定的承啟樓、振成樓、奎聚樓、福裕樓,南靖的和貴樓與田螺坑土樓群,平和的繩武樓,是福建土樓的典型代表。
二宜樓、承啟樓、振成樓、繩武樓以及田螺坑土樓群五座中的四座,皆是聞名於世的圓形土樓,分別從不同角度反映了閩南的福佬語系和閩西的客家語系土樓建築的異同,又體現了不同時代土樓建築的特色。
保護范圍:華安的二宜樓,永定的承啟樓、振成樓、奎聚樓、福裕樓,南靖的和貴樓,平和的繩武樓,圍牆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南靖的田螺坑土樓群,前至田,後至公路,左至山,右至田。 圍龍屋是粵東一帶客家人常見的傳統民居,始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客家人遷居此地後,在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聚族而居,以圍屋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建好一座完整的圍龍屋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圍屋有殿堂式、圍龍式兩種,布局嚴謹,講究坐向、主次、對稱,外觀均衡、堂皇,格調典雅、莊重,表現了儒家正統文化的審美旨趣和高度的建築水平。
客家圍龍屋都是由一個家庭興建起來的。隨著人口的不斷繁衍,一個家庭成為一個家族,甚至這個家族的分支又到或近或遠的地方另建圍龍屋。較大的家族,會有幾個乃至十幾個圍龍屋和別的宅子。這些同一父系的人家聚族而居,都按輩分排列起名,以伯叔兄弟相稱。同一個祖宗,同一個血緣,通過圍龍屋把他們緊緊地聯在一起。在圍龍屋裡的宗族親情是溫馨的。人們同住一屋,聚族而居,朝夕相處,見面以伯叔兄弟相稱。老愛小,少尊長,互敬互助。一家宰豬,總要把煮好的豬紅(即豬血)端給各家品嘗。誰家有人出遠門歸來,聞訊大家都來看望,都來吃「等路」(歸人帶回的食品)。
梅州地區典型的客家圍龍屋是梅縣丙村「仁厚溫公祠」,始建於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其作為圍龍屋的典型代表選入了《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一書。仁厚溫公祠是宗祠與住宅合一的民居建築。南北長87米,東西寬一百二十多米。整座屋宇有四進三堂八橫三圍,儼然一座龐大的民居建築。整座建築有一條中軸線,兩邊對稱,由前至後漸次升高;中間部分是正堂,是族人祭祖、慶典、宴客之處,氣勢雄偉,八行橫屋整齊對稱。中堂部分就分上、中、下三個廳堂,上廳最高,中廳最大,中廳高5.65米,寬9.3米,深7.37米,有房間390間,兩邊還有近百的雜間。這在民居建築中是極為罕見的。 「天井」其實也是院落,只是較小。中國南方炎熱多雨而潮濕,人稠山多地窄,故重視防曬通風,布局密集而多樓房。天井民居以橫長方形天井為核心,四面或左右後三面圍以樓房,陽光射入較少。正房即堂屋前向天井,完全開敞,狹高的天井起著拔風的作用。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圍聳起馬頭山牆,可防火勢蔓延。牆頭高出屋頂,作階梯狀,磚牆抹灰,覆以青瓦牆檐,白牆黛瓦,明朗而素雅,是南方建築一大造型特色。天井民居以中國東南部皖南贛北即徽州地區最為典型。徽州民居具有以下特色:
1、村落選址的重要性。符合天時、地利、人和皆備的條件 ,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陽,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 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臨街巷。整個村落給人幽靜、典雅、古樸的感覺。
2、平面布局及空間處理。民居布局和結構緊湊、自由、屋宇相連,平面沿軸向對稱布置。民成多為樓房,且以四水歸堂的天井為單元,組成全戶活動中心。天井可少2~3個,多則10多個,最多的達36個。一般民居為三開間,較大住宅亦有五開間。隨時間推移和人口的增長,單元還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幾代同堂的習俗。建築形象突出的特徵是:白牆、青瓦、馬頭山牆、磚雕門樓、門罩、木構架、木門窗 。內部穿斗式木構架圍以高牆,正面多用水平型高牆封閉起來,兩側山牆做階梯形的馬頭牆,高低起伏,錯落有致,黑白輝映,增加了空間的層次和韻律美。方整的外形,形如「一顆印」為徽州民居的獨特風格。民居前後或側旁,設有庭園,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魚池,植果木花卉,甚至疊山 造泉,將人和自然融為一體。大門上幾乎都建門罩或門樓,磚雕精緻,成為徽州民居的一個重要特徵。 皖南民居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皖南民居以黟縣西遞、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宏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餘幢。村內鱗次櫛比的層樓疊院與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輝相映,動靜相宜,處處是景,步步入畫。擁有絕妙田園風光的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鄉村」。西遞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築風格的「三絕」(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磚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青瓦、白牆是徽派建築的突出印象。錯落有致的馬頭牆不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斷火災蔓延的實用功能。徽派民居的特點之一是高牆深院,一方面是防禦盜賊,另一方面是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遷徙家族獲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點是以高深的天井為中心形成的內向合院,四周高牆圍護,外面幾乎看不到瓦,唯以狹長的天井採光、通風與外界溝通。這種以天井為中心,高牆封閉的基本形制是人們關心的焦點。雨天落下的雨水從四面屋頂流入天井,俗稱「四水歸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態,這與山西民居有異曲同工之妙。
2. 潮汕民居有什麼作用
潮汕民居的建築方位一般是取朝南偏東的,以南為主。這樣一來,冬天可擋住嚴寒的北風,夏天則可以接受涼快的南風。 潮汕農村,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帶,經濟比較發達,許多望族多聚居在這些地方,舊縣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況。因此,城鄉居民均有濃厚的氏族觀念,體現在聚落建築就是以姓氏宗祠為中心的圍寨格局。清府縣志載:「望族營建屋廬,必建家廟,尤加壯麗。」「雕梁畫棟,池台竹樹,必極工巧。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誇壯麗,不惜貲費。」潮汕農村多聚族而居,而整個村寨,都依其宗族觀念、風水觀念、生產生活、防禦功能以及某些美學觀念來營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獨特的理想風水人居環境。同時潮汕民居直接地將大自然因素所謂「天時、地氣、順風」溶入建築中,體現出人天和諧的統一境界和高尚心靈意境。 潮汕民居的主要特色是將傳統的建築文化與潮州特有的傳統工藝美術如金漆木雕、工藝石雕、嵌瓷藝術、金屬工藝以及書法、繪畫藝術等最大限度的整合。 民居建築金碧而不庸俗、淡雅而有韻味,具有濃郁的文化底蘊和豪華氣派,無論在建築序列格局還是裝飾工藝等方面都可以與皇宮相媲美,故自古就有「潮州大厝皇宮起」、「京華帝王府、潮山百姓家」之說。 潮陽等地方更把房子建成紅梁金瓦的,有人以「老爺宮」(神廟)形容之。這種建築風格本來只有皇宮和神廟才可以有,聽說潮陽之所以可以建是當年的假國舅陳北科「申請」來的。 規模龐大 宏偉壯麗 潮汕民居保留著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傳統,形成了大規模的村寨等建築群體,再加上地方經濟發達、人文鼎盛,所以建築規模經常非常宏偉壯麗。 次要建築則圍繞主體建築,相連成片,為一外部封閉而內部敞開建築群體,聚族而居。 輕巧通透 所謂「輕巧」,一是單體體量較小,普遍不及中原地區和江南地區民居建築的宏敞高大 ;二是外表視覺效果不及中原地區之威嚴,也不及江南地區之俊逸。潮州建築的色調偏灰濁,著重於屋脊、梁架、牆頭、檐下等重點部位加強裝飾,而這些裝飾構件往往同建築構件的實用功能有關。所謂「通透」,是指建築從整體上注意透風,既有利於建築材料上去潮防朽、延長壽命,更著眼在潮州長夏無冬的自然氣候條件下,居住活動舒適涼快。 民居建築內部空間講究聚氣、通風和遮陽,樑柱架疊,層層推進,重線條分割而纖細秀麗。 注重裝飾 潮州民居從外到內極重裝飾,而且追求豪華、典雅,為了達到效果甚至不惜代價。這使得潮汕的民居建築外觀十分富麗壯觀,廳堂更是金碧輝煌。 屋脊之裝飾,屋頂之龍風及仙人走獸的嵌瓷,精美絕倫之木雕、石雕工藝等,都是潮汕民居之特色。 工藝精緻 潮汕建築可謂建不厭精,舊時建築師傅總是建了一會兒後就停下來幾個人端詳討論,提出批評意見,然後再修改,往往一個小小的細節都要來回修改好幾次。而「一條牛索激死三個師父」的建築掌故,應該是最能說明潮汕民居的「精」已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追求與自然的和諧 大戶人家的廬室中多設有花園,種上芳草嘉木,營造疊石理水,普通家庭的庭院中和屋前屋後常常中有各種花草樹木,使民居處在一個幽美的近乎自然的環境之中,以獲得寧靜和諧的生活氛圍。潮汕園林更與蘇州園林等並稱中國四大園林。這些都是追求與自然和諧、追求好的生活環境好的生活質量的體現。 講究風水 潮汕建築非常講究風水,比如屋外側頂部山牆塑脊飾甚為講究,常根據所處地理位置的五行屬性等作成金、木、水、火、土五星灰塑,其中火星僅限於寺觀祠庵採用,這有傳統的哲理思想,又受陰陽五行學說與約定俗或的影響。而建築選址、朝向、格局、植被等就有更多的講究了,比如門前要有水、天井要有適當的過白、廳房要恰當穿插、前種榕後種竹等等。並因此還留下了虱母仙、余半仙等選風水和營造建築的許多傳說。 潮汕平原江河密布,村鎮多臨水,未近江河者多開渠引水至村前,挖一半圓形水塘蓄水,弧形朝向主體建築,以納氣聚財,也有「過池風」涼爽的實惠,更有游泳、洗澡、洗衣物、養魚的實用價值。 獨特的建築方式和材料 潮汕地區還保留古老的板築的建築方式(即「傅說舉於版築之間」的版築)。 原料一般採用紅土和砂礫攪拌後築成牆體,而不用需要耗掉田裡好泥土的磚塊來築牆,然後用泥沙和貝殼灰攪拌後塗牆面,也有部分是夯土或以木、草織成牆體,舊時海濱貧民所居就多為這種稱為「塗(草)寮」的茅屋,石材則多用於建築構件的門框、欄板、抱鼓石、台階、柱礎、井圈、梁枋上和石牌橋、石塔、石橋大型建築物的建造。而屋面與屋脊,有通花陶瓷壓頂,既可以透風又能壓頂防風,還有雙層(或三層)青瓦上層為食七留三,底層食三留七,再壓瓦筒,於兩瓦之間隔熱泄水。
3. 潮汕民居的方位選擇
潮汕民居方位的選定是建宅的頭等大事,民居擇位定向的原則是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條件,選取所謂的聚氣之地。
選取聚氣之地,實際上是住宅環境的選擇問題。潮汕民居的擇位方法,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1 宅址寬敞平整,宅前有寬闊平地;
2 宅外地勢東下西高,前低後高;
3 宅前有水,宅後有山;
4 宅周的植物生態良好。
此外根據住宅所處的具體地點不同而採用一些意念的手法,通常可分為三種:
1 山地丘陵住宅的擇位往往有較中意的山形水態,理想宅址要求以山的環四以聚氣,宅後有「座山」,宅前有「案山」、「朝山」。
2平原地區住宅的擇地偏於取得意念性的聚氣之地,而不在於構成聚氣的自然實體因素能否真的達到聚氣的效果。在平坦的地形中,高一寸者便能為山,田野中稍高的草地或水邊的堤岸等都能以高的意念代替座山、朝山和案山。
3 城鎮住宅的擇地在意念的更高層次尋求心理的滿足感,通常採用的象徵物是以街巷走向作為水的流向,以面對的房屋為朝山、案山,後倚的房屋為座山等。
風水在潮州的古民居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潮汕的民居其朝向的選擇原則是:在節約用地的前提下,要滿足冬季能爭取較多的日照,而夏季要有利於通風的要求。
潮汕民居朝向盡量布置在夏季主導風向入射角小於45度的朝向上,使室內得到更多的穿堂風。但當總平面布置是行列式方式時,民居朝向宜採取與夏季主導風向入射角在30~60度之間的朝向上,以利於室內自然通風。此外,影響朝向的另一個因素是建築環境的景觀。傳統建築對景色是非常重視的,所以「風水歪門」有時就是為了取得好景觀,避免不良景觀而設計的。但在潮汕民居朝向的選擇中很少有選擇朝向四正方向,其原因是帶有宗教色彩的。自古以來,廟宇、道觀的朝向是與奉仰的主神有關,地位較尊高的神才能取正四方向,所以在古人眼裡,普通的老百姓的德性、修養是遠遠不能與聖人或神明相比擬的,因此民居多取於二十四方位羅盤定向的,否則「煞氣」太重,心理難以承受。
在潮汕民居中,尺寸也是很講究的。在傳統建築設計中,古代勘輿家和匠師把木工尺度與九星圖的各星宮相配聯系起來,於是尺度便有了一白、二黑、三碧、四綠、無黃、六白、七赤、八白、九紫。按勘輿所定的法則,其中的三白星屬於吉利星,所以尺度合白便吉,如此決定出來的尺度用於建築設計上,便稱為「壓白」尺法。潮汕地區的使用原則是「尺白有量尺白量,尺白無量寸白量」,即尺單位有適合的壓白吉利尺度應盡量使用,如無尺白或尺度較小的地方便使用尺單位的壓白吉利尺度。無論尺白或寸白,總的原則就是要「壓白」。 潮汕民居的多朝向性成為當地住宅,尤其是鄉村住宅的一個特點,這與潮汕所處的地理環境有一定聯系,獨特的地形和氣候使得風水說的擇位定向法有適宜環境存在和發展 。
4. 請問潮汕民居的特色是什麼謝謝。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的樣式很多,且都用生動形象的名稱來命名,如「四馬拖車」、「四點金」、「下山虎」等等。
一,四點金:「四點金」是潮俗獨特的村居,是一種多層次、對稱、平衡、結構完整的平房式宅第。外圍一般有圍牆,圍牆內打陽埕,鑿水井;大門左右兩側有「壁肚」;一進門就是前廳,兩邊的房間叫前房;進而是空曠的天井,兩邊各有一房間,一間作為廚房,稱為「八尺房」;另一間作為些草房,一般稱為「厝手房」;天井後邊為大廳,兩邊各有一個大房。「四點金」的構築還有多種:只有前後四個正房,沒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廳齊向天井的,稱「四稱會」;前後房都帶八尺房和厝手房的,則變八房為十室的稱為「四噴水」。如果有「四點金」外圍建一圈房屋,則謂之「四點金加厝包」。舊時只有殷富顯達的家庭才能建造。
二、下山虎:「下山虎」房屋的建築在潮汕農村中較為普遍。建築格局比「四點金」簡單,少了兩個前房,其餘基本一樣。「下山虎」因為門路出入不同,順此有開正門和邊門的區別。通常中間不開大門而只開兩邊門的稱為「龍虎門」,也有既開正門又開兩邊門的。整座格局形成前低後高,因此得名。
三、四馬拖車:「四馬拖車」也稱「三落二火巷一後包」是「四點金」的復雜化。「『落』是潮汕方言,即進的意思。第一進有凹形門廳,俗稱『門樓肚』。一進與二進間,有天井及左右兩道通廊。過了天井便是二進,二進有面闊二間的大廳,兩邊各有一間房子稱為『大房』。二進和三進中間也有天井,三進的結構與二進相同,只是三進的大廳後面隔開一塊狹長的暗間,稱作『後庫』。後包指三進後面的一列房子。整個建築格局就像一駕由四匹馬拉著的車子,故名『四馬拖車』」。「四馬拖車」整個建築的各個部分都有它特殊功能。頭進的『反照』是為了遮擋路人和客人的視線,不致使屋裡一覽無遺。長輩們重要的會見和議事則在二進和三進的大廳進行。三進的大廳還設置祖龕供奉祖宗靈位。逢年過節、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國,就要開龕門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別」;家人做了傷風敗俗的事要繩之以家法,也要開龕焚香,讓他在祖宗面前請罪。後庫則是供粉喪事時停放棺柩的地方。家中遇上辦喜事,則各進大廳的禪門洞開。辦喪事時更為隆重,不單要卸下「反照」,還要卸下各進的禪門。所有天井架上地板,天井的上空撐起帳篷。這樣一來。一、二、三進形成了一個寬敞的大空間,便於進行各種活動。「四馬拖車」規模龐大,為大官宦、大富豪人家所建。現存較完整的「四馬拖車」如澄海縣隆都鎮的「慈黌爺故居」。
無論是「四點金」還是「下山虎」,潮汕民宅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極其注重裝飾,故有「京華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說。
5. 潮汕民居的影響因素
風水觀是以陰陽五行學說、唯氣論等傳統思想為理論指導,並糅合了建築實踐中的一些經驗而形成。其中,唯氣論的影響頗為深遠、風水論中聚氣說的產生便是以此作為主要的理論依據。由於受社會政治形態和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風水觀難免魚龍混雜,摻有不少雜質,帶有不少神秘色彩,但對潮汕民居設計而言,風水觀的影響佔有相當大的分量,主要反映在下面幾個方面:
1 民居在空間環境中的位置確定,也即是住宅的選址;
2 民居朝向的確定;
3 民居形態構成的確定;
4 民居平面和高度尺寸的確定; 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等級制歷經千年不衰。並不斷得到強化和鞏固,這與中國封建社會的國家結構與家庭結構存在著同構相似的關系頗大,這種同構性的突出表現在與「家」和「國」都具有統一的構成原則——宗法等級制。
作為宗族血緣家庭物化載體的潮汕民居。其構成處理深受宗法等級觀念的制約,住宅的整體形態,構成層次,內部用房的安排均為尊卑有序、主次分明。 空間形態的屬性為陽,取露、明、張、放的表徵,能在一定程度上抵禦寒邪、濕邪的入侵是住宅空間構成的一個活躍要素,具有納陽、引風、排水,為人們提供室外活動場地,點綴住宅內部空間等多種功效。
天井、庭院是潮汕民居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說有宅舍必有天井、庭院,它多設在廳前堂後,是住宅向外界溝通的主要渠道。在用地允許的情況下,其設置有較嚴格的講究,即有外明堂(當地稱為陽埕)和內天井之分。如潮洲三達尊黃府、許駙馬府,這些住宅的主要廳堂前是寬敞的橫長庭院——宅前明堂,其勢取曠闊開展,以便外氣的乘入收回。廳堂之間的內天井則取勢方正緊湊,寬度僅比廳堂面寬略超出一點,絕少從卧室前橫亘而過,因為在風水觀中,長短適度。 具有雙重屬性,對庭院,天井方面而言,它屬陰;對居室而言,它屬陽,故暢透與圍合相兼的表徵,它能有效地防禦風邪的騷擾,是和合陰陽的樞紐所在。潮汕民居廳堂的空間界定是實虛結合,兩側牆面、地面和屋頂是廳堂空間圍合的實體界面,前後的格扇門、屏門則是具有可變性的界面。
潮汕民居的擇位定向是根據所謂三元命卦或具體的環境條件決定,常呈現多朝向形態,另外,潮汕夏季長且炎熱潮濕,住宅既要防範冬季寒風從天井、庭院處長驅直入,又要在夏季迎風納氣,以去熱濕,這就要求住宅在外來風異常變化時,自身要具有一定靈活調節的機理組成,能根據不同的外界條件,控制住宅內部的氣流狀況。
6. 潮汕民居有幾種形式其有什麼風格特點
一,四點金:「四點金」是潮俗獨特的村居,是一種多層次、對稱、平衡、結構完整的平房式宅第。外圍一般有圍牆,圍牆內打陽埕,鑿水井;大門左右兩側有「壁肚」;一進門就是前廳,兩邊的房間叫前房;進而是空曠的天井,兩邊各有一房間,一間作為廚房,稱為「八尺房」;另一間作為些草房,一般稱為「厝手房」;天井後邊為大廳,兩邊各有一個大房。「四點金」的構築還有多種:只有前後四個正房,沒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廳齊向天井的,稱「四稱會」;前後房都帶八尺房和厝手房的,則變八房為十室的稱為「四噴水」。如果有「四點金」外圍建一圈房屋,則謂之「四點金加厝包」。舊時只有殷富顯達的家庭才能建造。 二、下山虎:「下山虎」房屋的建築在潮汕農村中較為普遍。建築格局比「四點金」簡單,少了兩個前房,其餘基本一樣。「下山虎」因為門路出入不同,順此有開正門和邊門的區別。通常中間不開大門而只開兩邊門的稱為「龍虎門」,也有既開正門又開兩邊門的。整座格局形成前低後高,因此得名。 三、四馬拖車:「四馬拖車」也稱「三落二火巷一後包」是「四點金」的復雜化。「『落』是潮汕方言,即進的意思。第一進有凹形門廳,俗稱『門樓肚』。一進與二進間,有天井及左右兩道通廊。過了天井便是二進,二進有面闊二間的大廳,兩邊各有一間房子稱為『大房』。二進和三進中間也有天井,三進的結構與二進相同,只是三進的大廳後面隔開一塊狹長的暗間,稱作『後庫』。後包指三進後面的一列房子。整個建築格局就像一駕由四匹馬拉著的車子,故名『四馬拖車』」。「四馬拖車」整個建築的各個部分都有它特殊功能。頭進的『反照』是為了遮擋路人和客人的視線,不致使屋裡一覽無遺。長輩們重要的會見和議事則在二進和三進的大廳進行。三進的大廳還設置祖龕供奉祖宗靈位。逢年過節、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國,就要開龕門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別」;家人做了傷風敗俗的事要繩之以家法,也要開龕焚香,讓他在祖宗面前請罪。後庫則是供粉喪事時停放棺柩的地方。家中遇上辦喜事,則各進大廳的禪門洞開。辦喪事時更為隆重,不單要卸下「反照」,還要卸下各進的禪門。所有天井架上地板,天井的上空撐起帳篷。這樣一來。一、二、三進形成了一個寬敞的大空間,便於進行各種活動。「四馬拖車」規模龐大,為大官宦、大富豪人家所建。現存較完整的「四馬拖車」如澄海縣隆都鎮的「慈黌爺故居」。 無論是「四點金」還是「下山虎」,潮汕民宅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極其注重裝飾,故有「京華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說。
7. 傳統的潮汕民居有什麼特色
潮汕人以飾木結構、壁畫、中脊和嵌瓷、木雕和彩繪、厝頭等形式,鑄就了潮汕七大特色古民居:(1)「府第式的最早形制」潮州許駙馬府 許駙馬府始建於北宋治平元年至四年(1064-1067年),距今已有940多年的歷史了,雖然歷經數代,多次修建,但仍保存著宋代建築的基礎格局,被專家認為是現存潮汕「府第式」民居的最初形制。 (2)「潮州一絕」己略黃公祠 要欣賞潮汕古民居精美的建築工藝和裝飾風格,當首選己略黃公祠。它始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坐北向南,是一座建築面積只有550平方米的二進祠堂。規模雖然不大,建築也不顯雄偉輝煌,但是卻以精美絕倫的木雕裝飾著稱、有「潮州一絕」的美譽。 (3)「石雕瑰寶」潮安從熙公祠 品味潮汕古民居,人們往往會提到一句俗語:「一條石牛索激死三個師父」——而這一典故出自有著130多年歷史的潮安彩塘的從熙公祠,它被稱為潮汕地區清代石雕中的頂極藝術精品而享有「民間瑰寶」的聲譽。 從熙公祠始建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是旅居馬來西亞的華僑富商陳旭年專程回鄉所修建的資政第中的一座祠堂,它坐東向西,規模宏大,前後歷時14年,耗銀26萬兩,到清光緒九年(1883年)才基本竣工。 (4)「駟馬拖車」澄海陳慈黌故居 在潮汕傳統的古民居中,「駟馬拖車」無疑是最規范、且最具規模的,從中軸的三進廳堂、家廟,到兩側的「四點金」宅院,而兩旁四條花巷就像拖著這座豪宅的四匹馬——如今在潮汕地區,要想看到這種傳統的古建築群,最具代表性的也許就是坐落在澄海隆都鎮前美村的陳慈黌故居了。它佔地2.5萬平方米,由郎中第、善居室、壽康里和三廬書齋四座大宅院組成,506間廳房彼此連片、鱗次櫛比,人稱「南國大觀園」。 (5)「民居殿堂」潮陽明安里 明安里修建於2001年10月,佔地二萬平方米,是洋美村一位旅居香港的吳姓企業家發家致富後,為光宗耀祖,歷時三年多所修建的——中軸對稱,八座「四點金」抱一座兩進祠堂連後庫,五街六巷,典型的「四點金」式潮汕傳統民居。據說這一建築格局又稱「九龍吐珠」,只是如今即使在潮汕地區也十分罕見了。 (6)「潮居典範」潮安龍湖寨 坐落在韓江西岸的龍湖寨,素有「潮居典範、祠堂千家、書香萬代」的美譽——古寨始建於南宋,原稱塘湖寨,舊志稱塘湖市;明嘉靖年間易名龍湖寨,據說其得名源於重修的龍首廟,以及城寨內猶如龍脊的中央直街。 (7)「宋代遺風」潮陽波美村 坐落在潮陽西臚小北山下的波美村,是一個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古村寨。它原名龍陂村,是南宋建炎年間離任的潮州府知軍州事黃詹所創建的。清一色的明清潮汕古建築,彩塑嵌瓷、紅桁藍桷,至今仍延續著些許宋代遺風。
8. 潮汕民居的特點
明安里位於潮陽區西北二十公里處的銅盂鎮洋美村,是近年來由旅港企業家吳鎮明先生捐資興建的一處規模壯觀的潮汕民居,坐北朝南,背負蒼翠的銅盂小北山,前瀕練江,現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明安里既作為銅盂洋美村吳氏族人供奉祖先進行祭祀活動的祠堂,又是潮陽旅遊一處新景點,兩者功能合二為一,這是明安里的一大特點,可謂是新千年潮汕民居的傑出代表。
潮汕民居的建築形式,就是潮汕傳統文化的縮影,最能體現潮汕地區的特色和時代特點,傳統潮汕民居的基本建造單元有「下山虎」(也叫跑獅)、「四點金」和「駟馬拖車」幾種形式,其裝飾有兩個特點:一是裝飾的類型多,主要有金漆木雕、石雕、灰塑、嵌瓷和彩畫;一是裝飾部位廣,石木部件、門窗戶扇、牆頭屋脊、外牆檐下……都可以裝飾。明安里的主體建築以「玉聲家祠」及其後庫為主軸線,由八座「四點金」對稱合抱,故俗稱為「九龍吐珠」。整座建築群外觀呈方形,四周圍牆,入口龍虎大門、長廊、照壁、池塘(也叫「兜池」)、花圃、廣場綠地、通道,主體「九龍吐珠」建築群布局相宜,空間變化韻味錯落有致,以庭院相隔,長廊相連,組成了外封閉、內開放的院落式建築群,採用抬梁式、硬山頂、封火山牆結構,建築屋頂以灰木琉璃瓦結構格局,是潮汕典型的民間宗祠建築,既體現我國古代建築的傳統風格,又具有潮汕民居建築的鮮明特色,整座建築群就像一件大型精美的工藝品,讓我們從各景點中欣賞吧!
明安里的龍虎入口大門,為典型的潮汕民居凹肚的石門樓,體現了潮汕民居建築風格和氣派,富麗而庄嚴,顯示了中國傳統禮儀的規范。正中是現中國書協主席沈鵬先生所題的「明安里」門匾,兩側的「明泰鴻圖宏展,九龍拱福星;安德世澤歡聚,八駿迎吉祥」門聯則由原中國美協黨組書記王琦題書,和盤道出了明安里這座藝術建築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是一篇精闢導游詞的開場白,門樓的頂端和屋脊還用潮汕地區特有的嵌瓷工藝作為裝飾,這種華美艷麗的門面,具體地體現了潮汕地區人們的文化取向。
入門從左側通道來到了一條筆直如線的長廊,只見照壁上刻著歷代九十八位狀元的墨寶。狀元是古代科舉「學而優則仕」傑出代表,能把諸多名家如椽巨筆會聚一處,各領風騷,實在是天造地設難能可貴,加之影印精確,刻工細膩,令觀者撫碑而立,置身於碑廊,宛若漫步在書法歷史的長廊中,使人感受到中華書法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從而獲得美的享受,自二OO五年春節開放以來,深受海內外遊客的贊賞,這歸功於設計者吳國龍先生的匠心獨具,打破潮汕傳統在照壁上塑麒麟等吉祥獸的理念而建成的,難怪北京故宮博物院書畫鑒賞家單國強先生觀後感嘆稱:「這可謂是中華大地始創,因而,這又大大地提高了潮汕民居的文化品位和藝術檔次。」
經廣場綠地通道來到了主體建築「九龍吐珠」的中間,以「玉聲家祠」及其後庫為中軸線貫穿上下,共有八座「四點金」分布左右兩邊,迎合潮汕宅居尚「中」的理念,這是儒家正統觀念在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上的體現,在中華文化道德里,對外主張「中和」,對內講「中平」,做事尊「中庸」,做人要「中正」,「玉聲家祠」是整座建築群的核心,門匾「玉聲家祠」由現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孫軼青先生題寫。整座祠堂是一座三進大廳堂,分門廳、前廳、後廳,而且一進高於一進,這種前低後高的形式,是廣東祠堂建築的規矩,象徵步步高升。前廳用來接待客人,這是吳氏宗族長老舉行聚會議事的地方,後進大廳用於供奉祖宗神主牌位,是族人祭祀祖先的場所,室外屋頂採用潮汕民居特有嵌瓷工藝作為裝飾,屋頂採用穿斗式梁架的硬山頂結構,室內紅梁藍桷、雕梁畫棟,且題材多樣,造型生動,這些傑作都出自了潮汕民間傳統工藝高手製作。置身於這金碧輝煌的藝術殿堂之中,給人以「潮州厝,皇宮造」的感受,更寶貴的是祠內收藏了許多中國現代「重量級」的書畫名家的丹青墨寶,著名的有:史樹青、沈鵬、王學仲,王琦、孫軼青、劉大為、劉藝、郭雅君等名家書畫,這潮汕傳統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瑰寶的完美結合,正是明安里引人入勝的地方
9. 潮汕民居的介紹
潮汕復民居是廣東省潮汕地制區漢族傳統民居建築,特點鮮明,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潮汕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帶,經濟比較發達,許多望族多聚居在這些地方,舊縣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況。因此,城鄉居民均有濃厚的氏族觀念,體現在聚落建築就是以姓氏宗祠為中心的圍寨格局。但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據清府縣志載:「望族營建屋廬,必建家廟,尤為壯麗。」「雕梁畫棟,池台竹樹,必極工巧。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誇壯麗,不惜貲費。」潮汕農村多聚族而居,而整個村寨,都依其宗族觀念、風水觀念、生產生活、防禦功能以及某些美學觀念來營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獨特的理想風水人居環境
10. 潮州民居的潮汕民居的格局特點
潮汕民居平面類型很多,最基本的形式是爬獅和四點金。爬獅在本地也稱拋獅、或下山虎、下雙虎,是一種三合院的形式。四點金是一種四合院形式。其他民居大多是以四點金作為基本單位加以組合發展而成的。四點金向橫發展的形式有五間過、七間過,向縱發展時為三座塔,也稱八廳相向、三壁連、四馬拖車等這些民居都是比較規整的。
從潮汕民居的平面類型中,可以看出有下列幾個特點:
(1)平面緊湊、類型豐富、組合靈活。
潮汕民居的平面,結合當地氣候炎熱潮濕的特點,採取密集布局的方式。它把建築集中起來加以組合,建築之間用天井相隔,而天井之間則用廳堂、或通道、或檐廊相連。平面組合很緊湊,它不象北方民居那樣作成大院子和分散式布局,而是較好地結合地區特點,並解決了通風、防熱、防曬、防雨、防風等問題。
潮汕民居的平面布局,雖然基本單位都是爬獅和四點金,但它組合靈活。它可以組合中小型民居。既可以簡單組合,也可復合組成。
(2)外封閉、內開敞和密集、方形的平面布局形式。
封建社會由於宗法制度,民居有鮮明的階級性和封閉性,外牆森嚴,一般不開窗戶,但是,由於南方氣候的特點,人們又要求民居能夠通透涼快,因而形成了外封閉、內開敞的平面布局方式。在潮汕民居中,為了取得內部的開敞,一般採用下列處理方法:
① 廳堂作成開敞式或半開敞式。
② 廳堂本身前後通暢。
③ 當廳堂朝向處於通風不利情況下,使廳堂開敞,以獲得良好通風條件,廳堂向前伸出,或向後延伸,或凸出南北廳,臨水,將廳堂延伸凸出水面等。
(3)庭院天井布置靈活、室內外空間緊密結合。
庭院天井是庭院和天井的統稱,面積大者稱為庭院,面積小者稱為天井,它有著通風、採光、排水、換氣、家庭副業,雜物使用和美化環境等作用,是民居平面布局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潮汕民居中,庭院天井的布置很有特色,它不但布置靈活,而且與廳堂緊密結合,使室內外空間大成一片,共同形成本地民居通透開敞的布局。其基本經驗有:
① 庭院天井是根據它的功能要求和不同位置來決定它的形狀和大小。
② 室內外空間一氣呵成,緊密結合。
③ 利用廊亭豐富空間組合。
④ 運用綠化或鏤窗花牆,豐富室內外空間。
(4)庭院的朝向和廳堂、天井、通道相結合的通風系統。
潮汕地區緯度低,太陽高度角大,輻射熱量大,影響室內溫度的穩定。因此,如何採取防曬、遮陽、隔熱等措施是解決民居降溫的重要問題之一。
還有南方氣候濕度大,室內空氣悶熱,因此如何在室內加速散發輻射熱、散發人體皮膚熱,便於人體熱平衡,造成有利於居住舒適的條件,將是民居解決濕熱氣候的更為重要的問題,這就要求民居內部具有良好的自然通風條件。
在民居中,要取得良好的自然通風效果,首先要有良好的朝向,以使取得引風條件。在朝向和引風條件已經具備的情況下,住宅內部通風效果將取決於平面布局。潮汕民居在平面中採取了廳堂、天井與通道相結合的布局方式來組織自然通風,經調查,效果較好。
① 單天井通風,多見於小型民居中。
② 在大型民居中,則採用多天井通風方式。
綜上所述,由於環境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響,潮州庭院形成了獨特的格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