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丘比地理位置
① 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馬丘比丘位於哪個國家
馬丘比丘位於現今的秘魯(Peru)境內庫斯科(Cuzco)西北130公里,整個遺址高聳在海拔約2350米的山回脊上,俯瞰著烏答魯班巴河谷,為熱帶叢林所包圍,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
馬丘比丘在克丘亞語(Quechua)中為「古老的山」之義,也被稱作「失落的印加城市」,是保存完好的前哥倫布時期的印加遺跡。馬丘比丘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發掘中心,也因此是秘魯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由於獨特的位置、地理特點和發現時間較晚,馬丘比丘成了印加帝國最為人所熟悉的標志。在1983年,馬丘比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之一。
② 馬丘比丘在哪個國家
馬丘來比丘又譯麻丘比丘,是秘魯一個著自名的前哥倫布時期時印加帝國的遺跡。 地理位置:馬丘比丘位於現今的秘魯(Peru)境內庫斯科(Cuzco)西北130公里,整個遺址高聳在海拔約2350米的山脊上,俯瞰著烏魯班巴河谷,為熱帶叢林所包圍,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 地理坐標:南緯13°9′23〃,西經72°32′34
③ 馬丘比遺址是哪個國家的
馬丘比丘(Machu Picchu ),抄 ,是秘魯著名的遺跡,為前哥倫布時期印加帝國建於約公元1500年 。馬丘比丘位於現今的秘魯(Peru)境內庫斯科(Cuzco)西北75公里,整個遺址高聳在海拔約2350米的山脊上,俯瞰著烏魯班巴河谷,為熱帶叢林所包圍,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馬丘比丘在克丘亞語(Quechua)中為「古老的山」之義,也被稱作「失落的印加城市」,是保存完好的前哥倫布時期的印加遺跡。馬丘比丘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發掘中心,也因此是秘魯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由於獨特的位置、地理特點和發現時間較晚,馬丘比丘成了印加帝國最為人所熟悉的標志。在1983年,馬丘比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之一④ 馬丘比丘古城在什麼地方
馬丘比丘位於秘魯境內安第斯山脈,稱作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馬丘比丘」在印加語中意為「古老的山巔」。
這座古城海拔2280米,兩側都有高約600米的懸崖,峭壁下則是日夜奔流的烏魯班巴河。由於其聖潔、神秘、虔誠的氛圍,馬丘比丘被列入全球十大懷古聖地名單。
馬丘比丘是個石頭城,古城街道狹窄,整齊有序,宮殿、寺院、作坊、堡壘等各具特色。無論農業區、城市區還是太陽廟,每個建築都由巨石壘砌而成,每塊石頭都打磨得非常光滑。
石塊與石塊之間沒任何黏合劑,卻一點兒縫隙也沒有,甚至連薄薄的刀片都插不進去。這些石頭中,有的重量不下200噸,其中一塊石頭有33個角,每個角都跟毗鄰的石頭上的角緊密結合。
馬丘比丘天文台大約建於15世紀60年代,在16世紀由於西班牙人的入侵,馬丘比丘成為了一座廢城。其標志性建築之一就是「史前石塔」,又稱拴日石,這是一個帶有曲線石牆的特殊造型建築物。這座古城天文台之所以選擇建造在這里,可能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和地質特點。
據說馬丘比丘背後的山的輪廓,代表著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臉,而山的最高峰「瓦納比丘」代表他的鼻子。
印加人認為不該從大地上切削石料,因此從周圍尋找分散的石塊建造城市。一些石頭建築連灰泥都沒有用,完全靠精確的切割堆砌來完成,修成的牆上石塊間的縫隙還不到1毫米寬。
城中最著名的「拴日石」是一塊精心雕刻過的怪異巨石,據說是印加人在每年冬至的太陽節時為祈禱太陽重新回來,會象徵性地把太陽拴在巨石上。印加人崇拜太陽,太陽神是他們最重要的神靈,印加王都自稱為「太陽之子」。不過這些太陽的子民為何遺棄了他們的拴日石卻不得而知。
馬丘比丘是一座極其繁盛的城市。興起於12世紀,印加帝國統治者帕查庫特克·印加·尤潘基大約在1450年整體建造了該城。它雖然地形險峻,卻有完善的灌溉系統,城內規劃井然,宗教、軍事、居民各佔一隅,城中處處透出星辰歷法的玄機,窗戶都指向夏至和冬至的日出方向,這是在科技落後時代的建築奇跡。
16世紀時,西班牙趁印加帝國內亂之機,侵略了這個統治南美約百個民族的國家,但馬丘比丘卻因天然的遮蔽而躲過了一次次沖擊。但在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秘魯最終還是佔領了馬丘比丘城。不過後來,這里被西班牙人遺棄,而徹底荒廢了300餘年。
⑤ 馬丘比丘在哪裡
馬丘比丘是秘魯古印加帝國的古城遺址,建於1460年左右,地處海拔2400米的山脊之上,面積達回9萬平方米。答古城城區約200座建築多用巨石砌成,沒有灰漿等粘合物,大小石塊對縫嚴密。城內建築有宮殿、作坊、廟宇、堡壘等,雖然只剩下殘垣斷壁,但當初興盛時期壯觀輝煌的風貌仍依稀可見。馬丘比丘遺址198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2007年入選「世界新七大奇跡」。
馬丘比丘是印加文明的文化遺跡。
⑥ 有關秘魯的馬丘比丘的資料
馬丘比丘(西班牙語:MachuPicchu,奇楚亞語:MachuPiqchu,其意為「古老的山」),又譯麻丘比丘,是秘魯一個著名的前哥倫布時期時印加帝國的遺跡,西北方距庫斯科130公里,整個遺址高聳在海拔2350—2430米的山脊上,俯瞰著烏魯班巴河谷,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
由於獨特的位置、地址特點和發現時間較晚(1911年),馬丘比丘成了印加帝國最為人所熟悉的標志。在1983年,馬丘比丘古神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且為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但與此同時,馬丘比丘也面臨著遭旅遊業破壞的擔憂。
人們認為馬丘比丘是印加統治者帕查庫蒂(Pachacuti)於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秘魯時都有人居住。考古學的發現(加上最近對早期殖民文件的解讀)顯示馬丘比丘並非普通城市,而是印加貴族的鄉間修養場所(類似羅馬庄園)。圍繞著庭院建有一個龐大的宮殿和供奉印加神祇的廟宇,以及其他供維護人員居住的房子。據估算,在馬丘比丘居住的人數在高峰時也不超過750人,而在沒有貴族來訪的雨季時就更少了。
印加王國選擇在此建立城市可能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和地質特點。據說馬丘比丘背後的山的輪廓代表著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臉,而山的最高峰「瓦納比丘」代表他的鼻子。印加人認為不該從大地上切削石料,因此從周圍尋找分散的石塊來建造城市。一些石頭建築連灰泥都沒有使用,完全靠精確的切割堆砌來完成,修成的牆上石塊間的縫隙還不到1毫米寬。
1913年,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用了整個4月刊來介紹馬丘比丘,這處遺址也因此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2003年有大約400,000人參觀馬丘比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大規模旅遊對遺址帶來的損害表示關注。秘魯當局堅稱這不是問題,遺址的偏僻會給旅遊業形成天然的限制[1]。不斷有建議要在遺址修建纜車,但至今一直未獲批准[2]。
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在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訪問馬丘比丘後寫下的長詩《馬丘比丘之巔》中贊道:
我看見石砌的古老建築物鑲嵌在青翠的安第斯高峰之間。激流自風雨侵蝕了幾百年的城堡奔騰下泄。……在這崎嶇的高地,在這輝煌的廢墟,我尋到能續寫詩篇所必需的原則信念。
[編輯]位置馬丘比丘位置
馬丘比丘城建在庫斯科西北130公里處的馬丘比丘山脊上,海拔2000多米。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學中心,也因此是秘魯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
在山頂上馬丘比丘的懸崖邊,人們可以欣賞到落差600米直到烏魯班巴河的的垂直峭壁。要消除高原反應,人們可以嚼古柯葉或muña——一種有香味的多項功效超過青黴素的草。
絕佳的地理位置使馬丘比丘成了理想的軍事要塞,它的位置也因此曾經是軍事機密。馬丘比丘精確的坐標是13°9′23″S72°32′34″W。
[編輯]馬丘比丘保護區在1981年,馬丘比丘周圍32,592公頃土地被列為秘魯的「歷史保護區」。這個地區不僅包括遺跡本身,還包括附近的地貌和動植物群,尤其是當地生產的蘭花。
有理論指出馬丘比丘是一個印加「llacta」——即用來控制新征服地區經濟的據點。這里也是整個印加帝國境內最美麗的一處「據點」,在遭受進攻時用來保護印加貴族。這里是Zapa印加的「安息地」和「觀測站」。在被西班牙征服後,這里成了Manco印加反抗軍的要塞。
[編輯]三個部分按照考古學家的劃分,馬丘比丘有三個組成部分:神聖區、南邊的通俗區,和祭司和貴族區(居住區)。
在神聖區里獻給最偉大的太陽神因蒂的「拴日石」、「太陽廟」和「三窗之屋」是有重大考古學價值的主要寶藏。在居住區中有一部分是專屬於貴族們的,這里的房屋成排的建在一個緩坡上;Amantas(智者)們的住宅有紅色的牆,Ñustas(王子)們住宅則有著梯型的房間。在主城堡中還有一片區域是專門關押和懲戒犯人的監獄。石頭建造的紀念陵墓是宗教儀式和獻祭犧牲的場所,裡面的空間呈拱形,牆壁上還有雕刻。
[編輯]建築石牆全靠堆砌
馬丘比丘的全部建築都是印加傳統風格的:磨光的規則形狀的牆,以及美妙的接縫技巧,牆上石塊和石塊之間的縫隙連匕首都無法放進去,讓人簡直無法理解印加人是究竟如何把他們拼接在一起的。
讓人注意的是,雖然印加人了解圓形(太陽神因蒂就是用它表現的),卻並不把它運用在建築中。建築用的龐大數量石塊究竟是如何搬運的至今是個迷。還有,雖然印加人不使用圓形,但卻利用了斜坡。據信他們讓成千上萬的工人推著石塊爬上斜坡。可惜的是印加人並未掌握文字的技巧而沒有留下任何描述文字。
整個遺跡由約140個建築物組成,包括廟宇、避難所、公園和居住區。這里還建有超過100處階梯——每個通常由一整塊巨大的花崗岩鑿成。還有大量的水池,互相間由穿鑿石頭製成的溝渠和下水道聯系,通往原先的灌溉系統。
至今還沒有人明白印加文明是如何能將重達20噸的巨石搬上馬丘比丘的山頂。
[編輯]印加道路系統在哥倫布時代之前南美文明修建的成千上萬條道路中,印加帝國的道路是屬於最吸引人的一類。道路網路匯集在庫斯科,印加帝國的首都。其中一條道路通往馬丘比丘城。印加人稱沿海道路為Caminodelosllanos(平路)而山路則稱為CápacÑam。
現在,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遊客在印加道路——尤其是CápacÑam——上旅行,從庫斯科出發徒步兩天穿越安第斯山脈。
[編輯]瓦納比丘峰美景從瓦納比丘山頂俯瞰馬丘比丘
每個登上神聖的瓦納比丘山峰的人都能得到俯瞰馬丘比丘的機會作為獎賞。日出日落時分是欣賞城堡和美妙光影效果的最佳時機。
[編輯]重新發現1911年的7月24日,美國歷史學者海勒姆·賓漢三世讓西方世界注意到了馬丘比丘。他被熟悉此地的本地人帶到馬丘比丘。這位受爭議的探險家-考古學家在這里完成了一份該地區的考古學報告。賓漢想出了「失落的印加城市」這個吸引人的名字,並用作他第一本書的書名。
2002年,其他不為人知的二十世紀探險家留下的足跡被人發現,這些發現顯示賓厄姆當初為了成為公認的馬丘比丘發現者而故意掩蓋了這些痕跡。
雖然發現馬丘比丘的功勞落到了賓漢的頭上,長期研究庫斯科的SimoneWaisbard仍然堅稱馬丘比丘的發現者另有其人,最先到訪這里的是EnriquePalma,GabinoSánchez和AgustínLizárraga,他們於1901年7月14日將名字刻在了一塊岩石上。而賓漢最初實際上在尋找的是維特科,印加帝國在西班牙征服秘魯時期最後的避難所和反抗據點。反復探索這個區域之後,他在1911年被居住在遺跡所在地的當地奇楚亞人帶到了馬丘比丘。賓漢之後又幾次到訪這里並進行挖掘,直到1915年。在他寫的幾部關於馬丘比丘的發現的書籍中,《失落的印加城市》一書大為暢銷。
美國考古學家(賓漢)於1911年以租借為名,從馬丘比丘帶走4千多件古文物回耶魯大學。在秘魯政府長期要求之下,這些文物至今仍然未被歸還。
為了古物秘魯與耶魯大學追討多年,甚至對簿公堂,最後美國奧巴馬總統在秘魯總統親自游說下,親自與耶魯大學進行道德勸說希望讓步,終於在2011年耶魯大學退讓,願意歸還第一批、總計366件文物,這些文物於2011年3月30日星期三,運抵秘魯總統府。[3]
⑦ 馬丘比丘的具體情況
馬丘比丘位於現今的秘魯(Peru)境內庫斯科(Kuscow)西北130公里,整個遺址高聳在海拔約2350米的山脊上,俯瞰著烏魯班巴河谷,為熱帶叢林所包圍。 馬丘比丘在奇楚亞語Quechua「古老的山」之義,也被稱作「失落的印加城市」,是保存完好的前哥倫布時期的印加遺跡。馬丘比丘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發掘中心,也因此是秘魯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 在山頂上馬丘比丘的懸崖邊,人們可以欣賞到落差600米直到烏魯班巴河的的垂直峭壁。要消除高原反應,人們可以嚼古柯葉或muña——一種有香味的、多項功效超過青黴素的野草。 絕佳的地理位置使馬丘比丘成為了理想的軍事要塞,它的位置也因此曾經是軍事機密。 由於獨特的位置、地理特點和發現時間較晚(1911年),馬丘比丘成了印加帝國最為人所熟悉的標志。在1983年,馬丘比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之一。但與此同時,馬丘比丘也面臨著遭受旅遊業破壞的擔憂。 [編輯本段]馬丘比丘的歷史(It`s History) 人們認為馬丘比丘是印加統治者帕查庫蒂(Pachacuti)於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秘魯時都有人居住。考古發現(加上最近對早期殖民文件的解讀)顯示馬丘比丘並非普通城市,而是印加貴族的鄉間休養場所(類似羅馬庄園)。圍繞著庭院建有一座龐大的宮殿和供奉印加神祇的廟宇,以及其他供維護人員居住的房子。據估算,在馬丘比丘居住的人數,在高峰時也不超過750人,而在沒有貴族來訪的雨季就更少了。 印加王國選擇在此建立城市,可能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和地質特點。據說馬丘比丘背後的山的輪廓,代表著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臉,而山的最高峰「瓦納比丘」代表他的鼻子。印加人認為不該從大地上切削石料,因此從周圍尋找分散的石塊來建造城市。一些石頭建築連灰泥都沒有使用,完全靠精確的切割堆砌來完成,修成的牆上石塊間的縫隙還不到1毫米寬。 1913年,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曾用了整個4月刊來介紹馬丘比丘,這處遺址也因此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2003年有大約400,000人參觀馬丘比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大規模旅遊對遺址帶來的損害表示關注。秘魯當局堅稱這不是問題,遺址的偏僻會對旅遊業形成天然的限制。不斷有建議要在遺址修建纜車,但至今一直未獲批准。 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最著名的作品,受馬丘比丘啟發的「馬丘比丘之巔」: 「我看見石砌的古老建築物鑲嵌在青翠的安第斯高峰之間。激流自風雨侵蝕了幾百年的城堡奔騰下泄……」("Machu Picchu es un viaje a la serenidad del alma, a la eterna fusión con el cosmos, allí sentimos nuestra fragilidad. Es una de las maravillas más grandes de Sudamérica. Un reposar de mariposas en el epicentro del gran círculo de la vida. Otro milagro más") [編輯本段]馬丘比丘保護區 在1981年,馬丘比丘周圍32,592公頃土地被列為秘魯的「歷史保護區」。這個地區不僅包括遺跡本身,還包括附近的地貌和動植物群,尤其是當地生產的蘭花。 有理論指出馬丘比丘是一個印加"llacta"——即用來控制新征服地區經濟的據點。這里也是整個印加帝國境內最美麗的一處「據點」,在遭受進攻時用來保護印加貴族。這里是Zapa印加的「安息地」和「觀測站」。在被西班牙征服後,這里成了Manco印加反抗軍的要塞。 [編輯本段]馬丘比丘的構造 按照考古學家的劃分,馬丘比丘有三個組成部分:神聖區、南邊的通俗區、祭司和貴族區(居住區)。 在神聖區里獻給最偉大的太陽神Inti的「Intiwatana」、「太陽廟」和「三窗之屋」是有重大考古學價值的主要寶藏。在居住區中有一部分是專屬於貴族們的,這里的房屋成排的建在一個緩坡上;Amantas(智者)們的住宅有紅色的牆,Ñustas(王子)們住宅則有著梯型的房間。在主城堡中還有一片區域是專門關押和懲戒犯人的監獄。石頭建造的紀念陵墓是宗教儀式和獻祭犧牲的場所,裡面的空間呈拱形,牆壁上還有雕刻。 [編輯本段]馬丘比丘的建築 馬丘比丘的全部建築都是印加傳統風格的:磨光的規則形狀的牆,以及美妙的接縫技巧,牆上石塊和石塊之間的縫隙連匕首都無法放進去,讓人簡直無法理解印加人是究竟如何把他們拼接在一起的。 讓人注意的是,雖然印加人了解圓形(太陽神Inti就是用它表現的),卻並不把它運用在建築中。建築用的龐大數量石塊究竟是如何搬運的至今是個謎。還有,雖然印加人不使用圓形,但卻利用了斜坡。據信他們讓成千上萬的工人推著石塊爬上斜坡。可惜的是印加人並未掌握文字的技巧而沒有留下任何描述文字。 整個遺跡由約140個建築物組成,包括廟宇、避難所、公園和居住區。這里還建有超過100處階梯——每個通常由一整塊巨大的花崗岩鑿成。還有大量的水池,互相間由穿鑿石頭製成的溝渠和下水道聯系,通往原先的灌溉系統。 至今沒人明白印加文明能夠把重大20噸的巨石搬上馬丘比丘的山頂。 [編輯本段]印加道路系統 在哥倫布時代之前南美文明修建的成千上萬條道路中,印加帝國的道路是屬於最吸引人的一類。道路網路匯集在庫斯科,印加帝國的首都。其中一條道路通往馬丘比丘城。印加人稱沿海道路為Camino de los llanos(平路)而山路則稱為Cápac Ñam。 現在,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遊客在印加道路——尤其是Cápac Ñam——上旅行,從庫斯科出發徒步兩天穿越安第斯山脈。 [編輯本段]瓦納比丘峰美景 每個登上神聖的瓦納比丘山峰的人都能得到俯瞰馬丘比丘的機會作為獎賞。日出日落時分是欣賞城堡和美妙光影效果的最佳時機。 [編輯本段]馬丘比丘的重新發現 1911年的7月24日,美國歷史學者 Hiram Bingham 讓西方世界注意到了馬丘比丘。他被熟悉此地的本地人帶到馬丘比丘。這位受爭議的探險家、考古學家在這里完成了一份該地區的考古學報告。Bingham想出了「失落的印加城市」這個吸引人的名字,並用作他第一本書的書名。 2002年,其他不為人知的二十世紀探險家留下的足跡被人發現,這些發現顯示 Bingham 當初為了成為公認的馬丘比丘發現者而故意掩蓋了這些痕跡。 雖然發現馬丘比丘的功勞落到了 Bingham 頭上,長期研究庫斯科的 Simone Waisbard 仍然堅稱馬丘比丘的發現者另有其人,最先到訪這里的是「Enrique Palma,Gabino Sánchez 和 Agustín Lizárraga」,他們於1901年7月14日將名字刻在了一塊岩石上。而 Bingham 最初實際上在尋找的是維特科,印加帝國在西班牙征服秘魯時期最後的避難所和反抗據點。反復探索這個區域之後,他在1911年被居住在遺跡所在地的當地奇楚亞人帶到了馬丘比丘。Bingham 之後又幾次到訪這里並進行挖掘,直到1915年。在他寫的幾部關於馬丘比丘的發現的書籍中,「失落的印加城市」一書大為暢銷。 Bingham 將5,000件古文物帶回了耶魯大學。在秘魯政府長期要求之下,這些文物至今仍然未被歸還。越來越多的人認為 Bingham 和其行為是典型的對文化遺產的掠奪,秘魯遭受其害頗深。 [編輯本段]馬丘比丘的姐妹城市 2005年5月,約旦的佩特拉城成為了馬丘比丘的姐妹城市。兩個城市都在所屬文明中有著中心地位,並因此受到全世界的關注。 [編輯本段]古代文明消失得沒留下紀錄 也正因為馬丘比丘的再現,是根據耶魯大學教授海藍穆賓漢姆Hiram Bingham在1911年的一篇報道。把馬丘比丘的發現歸功於他,以及當地的文物的去向,在目前都還是爭論焦點。 根據目前秘魯人(特別是自命為印加後人的克丘亞族人)的論點,遠在1901年,他們已「發現」了馬丘比丘存在。但是除了少數黃金飾物被當地的居民拿走以外,他們並沒有動過在馬丘比丘的文物。他們認為,這些屬於秘魯的寶藏全被賓漢姆一掃而空。而賓漢姆說,「我們所收集的都已經安全地運到紐海文(耶魯大學校址),其中包括當時建造和居住在馬丘比丘人的遺骨,青銅器和壺缽陶器等」。被賓漢姆拿走的部分文物一直到21世紀初,才第一次在美國展出。 今天來到馬丘比丘的遊客,多半是從庫斯科坐火車而來作「一日游」的。從午間喧囂到人去以後的平靜,一種強烈的對比,更令人在懷古的幽思里帶來一份消逝的空虛。國家的興亡,朝代的盛衰,都是歷史上必然經過的道路。而弱肉強食更是生存上不能勉強的規律。但是一個能夠建造像馬丘比丘這樣,不論從天文、建築到哲學,都足以借鑒的古代文明,竟然消失得沒有留下任何紀錄,讓後人參考和學習,那確實是一場文化悲劇,也是人類史上不可補償的損失。
採納哦
⑧ 馬丘比丘是在哪裡,馬丘比丘是什麼東西
馬丘比丘是在秘魯國家的古印加遺跡,被譽為是天空之城,因為建築在高海拔。每年內都會有很多戶外容旅遊愛好者,徒步古印加古道,登頂馬丘比丘去追溯古印加遺跡,酷旅行秘魯旅遊戶外旅行徒步印加古道登頂馬丘比丘天空之城欣賞古人智慧建築遺址
⑨ 馬丘比丘是神馬
馬丘比丘在奇楚亞語Quechua「古老的山」之義,也被稱作「失落的印加城市」,是保存完好的前專哥倫布時期的印加遺屬跡。馬丘比丘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發掘中心,也因此是秘魯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由於獨特的位置、地理特點和發現時間較晚,馬丘比丘成了印加帝國最為人所熟悉的標志。在1983年,馬丘比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之一。
同時啊關於馬丘比丘還有很多傳說 如巨大的圖案是外星人啊 什麼的如果你看過海爾兄弟應該對這個有印象呵呵
⑩ 馬丘比丘的地理環境
馬丘比丘 在奇楚亞語(Quechua)中為「古老的山」之義,是保存完好的前哥倫布時期的印加遺跡專。馬丘比丘是南美洲最重要屬的考古發掘中心,也因此是秘魯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
在山頂上馬丘比丘的懸崖邊,人們可以欣賞到落差600米直到烏魯班巴河的的垂直峭壁。要消除高原反應,人們可以嚼古柯葉或muña——一種有香味的、多項功效超過青黴素的野草。
絕佳的地理位置使馬丘比丘成為了理想的軍事要塞,它的位置也因此曾經是軍事機密。
由於獨特的位置、地理特點和發現時間較晚(1911年),馬丘比丘成了印加帝國最為人所熟悉的標志。在1983年,馬丘比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之一。但與此同時,馬丘比丘也面臨著遭受旅遊業破壞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