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南美區域地理知識點總結

南美區域地理知識點總結

發布時間: 2021-03-06 07:15:59

『壹』 世界區域地理知識

北美
北美通常指的是美國、加拿大和格陵蘭島。與北美洲是兩個概念。北美是世界15個大區的一個。 北美洲是世界7大洲之一,是巴拿馬運河以北的地區.包括北美,墨西哥,中美地峽(巴拿馬運河以南除外),西印度群島.范圍比北美要大。 位置:位於西半球北部。東濱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相分。 范圍:大陸東至聖查爾斯角(西經55°40′,北緯52°13′),南至馬里亞托角(西經81°05′,北緯7°12′),西至威爾士王子角(西經168°05′,北緯65°37′),北至布西亞半島的穆奇森角(西經94°26′,北緯71°59′)。北美洲除包括巴拿馬運河以北的美洲外,還包括加勒比海中的西印度群島。 面積:2422.8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 地理區域分為東部地區(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的地區)、中部地區(拉布拉多高原 阿巴拉契亞山脈與落基山脈之間)、西部地區(屬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北段,落基山脈是本區骨架)、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極群島、格陵蘭島、墨西哥、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島九個地區。
歐洲
歐洲是歐羅巴洲的簡稱,「歐羅巴」一詞據說最初來自腓尼基語的「伊利布」一詞,意思是「西方日落的地方」或「西方的土地」。整個歐洲地勢的平均高度為330米,地形以平原為主,南部聳立著一系列山脈,總稱阿爾卑斯山系,其中勃朗峰海拔4807米,勃朗峰屬法國境內,成為西歐第一高峰。歐洲的河網稠密,水量豐沛。最長的河流是伏爾加河,長3690公里,第二大河是多瑙河,全長2850公里,是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歐洲的海岸線十分曲折,多半島、島嶼、海灣、內海,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是歐洲最大的半島。歐洲是有常住人口各洲中唯一沒有熱帶氣候的一洲,同時寒帶氣候所佔的面積也不大,所以氣候溫和,降水分布較均。大部分為溫帶海洋性氣候,也有地中海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等氣候。其中溫帶海洋性氣候最為典型。歐洲是世界第六大洲。
非洲
非洲的全稱是阿非利加洲,意思是陽光灼熱的地方。 非洲的沙漠面積約佔全洲面積1/3,為沙漠面積最大的洲。其中,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非洲東部還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帶。當然,除了沙漠,非洲也有鬱郁蔥蔥的森林和一望無際的大草原。 非洲的尼羅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尼羅河下游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埃及在建築、雕刻和繪畫等藝術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今巍然屹立在尼羅河畔開羅附近的宏偉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是公元前27世紀前後古埃及人的傑作;它們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也是古代埃及勞動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勞動的不朽豐碑。 海岸外與非洲大陸相關的島嶼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界第四大島馬達加斯加島。其他小一些的島嶼有東部的塞席爾群島、索科特拉島和一些其他島嶼;東南部有葛摩、模里西斯、留尼旺和一些其他島嶼;西南部的有亞森欣、聖赫勒拿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 西部有維德角、比熱戈斯群島、比奧科和聖多美與普林西比島;西北部則有亞速群島、馬德拉群島和加那利群島。大陸幾乎被赤道一切為二,因而非洲的大部分領土都位於熱帶地區之內,北臨北回歸線,南臨南回歸線。由於非洲西部呈大塊突出狀,故非洲的大部分土地都位於赤道北部。 非洲位於亞洲的西南面。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與歐洲相望,東北角習慣上以蘇伊士運河為非洲和亞洲的分界。大陸東至哈豐角(東經51度24分,北緯10度27分),南至厄加勒斯角(東經20度02分,南緯34度51分),西至維德角(西經17度33分、北緯34度45分),北部至吉蘭角(東經9 度50分、北緯37度21分)。面積約3020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南北約長8,000公里,東西約長7,403公里。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次於亞洲,為世界第二大洲。 非洲的東北端有163公里長的蘇伊士運河,使之與亞洲相隔(地緣政治學上,有時蘇伊士運河以東的埃及西奈半島也會被視為非洲的一部分);北面則是地中海和與其隔海相望的歐洲。 從非洲在突尼西亞的最北點本塞卡角(北緯37°21')到在南非厄加勒斯角的最南點(南緯34°51'15"),距離約8000公里。從非洲在塞內加爾的最西點維德角(西經17°33'22")到在索馬里的最東點哈豐角(東經51°27'52"),距離則約7400公里。非洲的海岸線長約26,000公里,因為其海岸凹陷處不多,所以面積只為其三分之一的歐洲,海岸線卻比它長(歐洲的海岸線長約32,000公里)。 非洲面積最大和最小的國家分別為阿爾及利亞和島國塞席爾;而非洲大陸最小的國家則是甘比亞。 非洲民族以高加索種的閃族、含族,以及黑種的黑族和蘇丹黑人、班圖黑人為主。不過由於文化發展遲緩,知識程度普遍低落,雖然各地皆有豐富礦產,如金、銅、鐵、錳、鈾及非金屬礦等,但只有少部份被開發,且過去都屬於歐洲殖民地,經濟結構並不健全;加以自然環境惡劣,不是太干就是過濕,而許多小國政治未臻穩定,且又種族復雜,艾滋病,遂造成非洲各國普遍處於貧窮狀態。
東南亞
東南亞(Southeast Asia)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才出現的一個新的地區名稱。該地區共有11個國家: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東帝汶(2002年5月20日,東帝汶民主共和國正式成立),面積約45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6億。
東亞
東亞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側,主要包括中國,蒙古,朝鮮,韓國,日本5個國家。 地形地勢為西高東低。有典型的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漁業資源豐富,多天然良港,利於漁業和對外經濟的發展。水力資源豐富。東亞大陸邊緣,地質條件復雜,多山,且多火山、地震。夏秋季節常受台風侵襲。 東部臨海,海岸線曲折,多島嶼和半島。地形多平原、丘陵。西部遠離海洋,地形多高原、山地。大河多自西向東,流入太平洋,主要有長江、黃河、鴨綠江、圖們江等。自然資源豐富,以有色金屬為最多
西亞
西亞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島、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小亞細亞半島。包括的國家有伊朗、伊拉克、喬治亞在亞洲的地區、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在亞洲的地區、土耳其在亞洲的地區、敘利亞、約旦、以色列、埃及在亞洲的地區、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科威特,阿富汗,黎巴嫩,塞普勒斯。面積約718萬平方公里(包括埃及在西奈半島上的6萬平方公里,不包括土耳其在歐洲的2萬平方公里),約占亞洲總面積的16%。 經緯度定位為東經26度16分到東經74度56分 北緯12度35分到北緯43度34分
中亞
中亞即亞洲中部地區,狹義的中亞國家包括四國,即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和塔吉克四國,廣義上還包括哈薩克的南部,中國新疆,阿富汗北部等地區。中亞地區的采礦、冶金業等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發達,最大的工業區是卡拉干達工業區,也是前蘇聯四大工業區之一,還有就是位於烏茲別克的中亞工業區。中亞南部氣候較乾旱(特指烏茲別克和土庫曼),但東南部為高山氣候,降水豐富,氣候濕潤。

『貳』 南美洲地區夏雨為主的原因,高二區域地理知識!知道的速回 謝謝

南美洲低抄緯地區受赤襲道低氣壓帶控制,在亞馬孫平原的周圍有安第斯山脈,巴西高原,蓋亞那高原,東邊來自大西洋的水汽受南半球東南信風影響,進入亞馬孫平原,因為3面都是迎風坡,形成大量降水,而且,東岸還有暖流的影響,因此,南美洲有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氣候區。全年高溫多雨。
中緯地區,由於安第斯山脈的存在,西風漂流帶帶來的來自太平洋的水汽受地形抬升影響,形成大量降水,在安第斯山脈西岸40°南緯到60°南緯形成狹長的地中海氣候區。
在其餘地方則是熱帶草原氣候為主,有明顯的干濕季,夏天降水豐沛。
所以南美洲地區的降水豐沛,其中又以夏季降水最多。

『叄』 世界區域地理的知識總結啊!

你好:
這是我以前回答別人的同樣問題答案,希望對你同樣有用。

世界區域地理總結

世界區域地理——歐洲西部
A.M.〔讀圖識記〕1.主要國家;2.群島、島嶼、海峽、海域;3.北極圈;4.平原、山脈、河流、運河;5.北海石油和航運。
1.自然環境
⑴位置范圍:歐洲西半部,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
⑵海岸線曲折:世界上最曲折的一洲,多半島、島嶼和海灣。主要半島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南部有巴爾干、亞平寧、伊比利亞,主要島嶼有不列顛群島和冰島,主要內海有北部的波羅的海、南面的地中海、東南面的黑海,邊緣海有北海,比斯開灣是著名的海灣。
⑶地形:平原、山地為主,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
平原:北海、波羅的海沿岸,萊茵河以東波德平原、以西西歐平原。
山地:北部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阿爾卑斯山脈,博朗峰本區最高。
〔補充〕冰川對西部歐洲的影響
冰川運動時對地面的強烈刨蝕作用,造成角峰、寬谷、冰蝕湖、峽灣等冰蝕地形。冰川消退後,又形成冰磧丘陵、冰磧湖等冰磧地形。第四紀冰川在歐洲有兩個中心,一個是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為中心的大陸冰川,一個是以阿爾卑斯山脈為中心的山嶽冰川。第四紀冰川對歐洲的地形起了雕塑作用,如芬蘭、瑞典眾多的冰川湖,挪威幽深曲折的峽灣,東歐平原波狀起伏的冰磧丘陵,阿爾卑斯山脈高山帶峰巒挺拔、谷地寬闊、兩側多湖泊等,都是第四紀冰川塑造的結果。
⑷深受大西洋影響的氣候
特徵:海洋性特徵顯著
氣候:成因
緯度位置大部分地區位於北緯35°-60°之間,屬溫帶,大部分地區盛行西風
海陸分布西臨大西洋,大陸輪廓曲折,使海洋影響深入內陸
地形中部為平原,山脈東西走向,有利於海洋濕潤氣流深入內陸
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經過,對沿岸地區起到增溫增濕作用

東西差異:西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東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南北差異;北部是極地氣候,南部是地中海氣候
⑸河湖
河流特徵及成因:本區多平原,降水量較多,河網較密,水量充沛,因大陸輪廓曲折,又受山嶺的限制,不利於長河的形成,河流短小。
主要河流:多瑙河世界流經國家最多(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烏克蘭等9國)。
萊茵河世界航運最繁忙,貨運量在世界上僅次於密西西比河。
湖泊:北歐和阿爾卑斯山脈兩側(多為冰川作用形成)
2.國家和居民
⑴國家和地區:有世界最小的國家梵蒂岡。
⑵居民:白色人種為主,人口稠密區沿著煤礦和工業地帶分布,略呈「十字型」,人口自然增長率低,匈牙利、德國等出現零增長或負增長。
⑶經濟發達地區:大多數國家屬於經濟發達國家,對外貿易發達,其中德國居第一位。
⑷發達的旅遊業。
3.英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聯合王國」
⑴西歐的島國
領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的東北部。大不列顛島分為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三部分,其中英格蘭是政治、經濟中心地區。
⑵工業化最早的國家
第一次工業革命形成了曼徹斯特的紡織和伯明翰的鋼鐵工業(煤炭產地)。二戰後,出現的汽車、飛機、電子工業分布在倫敦周圍以及英格蘭中部、蘇格蘭南部,石油加工業在北海沿岸地區,原油自給有餘。
⑶農業
西部——不適合種植糧食作物,乳畜業發達(降雨較多,日照較少,多汁牧草生長好)。
東南部——種植業(小麥、大麥)集中地區(降水較少一些,日照較多,氣溫較高,生長季節較長)。
⑷首都倫敦:跨泰晤士河兩岸,最大城市和港口。曾是著名的霧都。
4.法國
⑴自然地理環境
歐洲西部面積最大的國家。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西部北部為丘陵平原、東部南部山地高原(阿爾卑斯山、中央高原、洛林高原),北部有著名的巴黎盆地,塞納河流經巴黎盆地,注入英吉利海峽,水量豐富航運便利。
⑵工業、農業都發達的經濟
世界上重要的糧食生產國和出口國。
農業有利條件:平原丘陵為主的地形、溫和濕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
巴黎盆地是法國最重要的工業區、農業區。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園藝業發達,盛產葡萄。
礦產:里爾煤礦區——北部;洛林鐵礦區——東北部。
煤、石油不足,大力發展水電和核電,核電比重達70%。
⑶重要城市
首都——巴黎;地中海沿岸——馬賽(港口、福斯的東側)、福斯;福斯敦刻爾克(臨海型鋼鐵工業——日本福山、義大利塔蘭托、中國寶山)
5.德國
〔讀圖識記〕1.北海、波羅的海、基爾運河;2.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多瑙—萊茵運河;3.三大地形區,自南向北依次為:巴伐利亞高原、中德山地、波德平原;4.柏林、漢堡(最大海港、造船中心)、波恩、法蘭克福(最大航空港)、斯圖加特、慕尼黑(新興工業區中心)、魯爾區(德最大工業區);5.歐洲西部陸路交通十字路口。
⑴歐洲大陸上「十字路口」,本區鄰國最多的國家(9個)。
⑵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差異: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
北部是北德平原,地勢低平,氣溫較低,冬冷夏涼、土壤較貧瘠,主要發展畜牧業,粗放經營,人口較稀;中部谷地和寬廣的山地,宜於農耕和放牧;南部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脈,廣布森林和草地。
⑶發達的工業
現代化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歐洲經濟實力最強,貿易額居世界前列。
有利條件:豐富的煤炭、鉀鹽;便利的水陸運輸條件、雄厚的科技力量。
不利條件:石油、鐵礦石、有色金屬進口,產品一半依賴國際市場。
分布:萊茵——魯爾區:埃森、杜伊斯堡是中心,南部慕尼黑宇航、飛機、微電子。
分布特點:工業布局大分散小集中,分布較為均衡,工業由北向南發展。
〔注意〕魯爾區的興衰(必修內容)
a.區位優勢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
②離鐵礦區近,靠近法國東北部洛林鐵礦區。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陸交通:歐洲中部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運方便並直通海洋。
⑤廣闊的市場。
b.衰落原因
①生產結構單一:集中於煤炭、鋼鐵、電力、機械,煤炭、鋼鐵是基礎。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氣的廣泛應用,使煤的比重減少、新技術煉鋼耗煤量降低。
③世界性鋼鐵過剩:產量增加,經濟危機及替代品廣泛使用,使用量減少。
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傳統的生產和組織形式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c.綜合整治
①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數量減少、規模擴大,新建遷移的以技術精良的中小企業為主。
②調整工業布局,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如鋼鐵工業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爐建到荷蘭海邊。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有德國最稠密的鐵路和高速公路網,航運繁忙,運輸的一半是鐵礦石。
④消除污染、美化環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裝置和污染處理系統和植樹造林。
⑷主要城市
柏林:德國首都,位於東部,是全國最大城市
漢堡:位於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
法蘭克福:德國最大航空港,鐵路樞紐和化學工業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慕尼黑:南部工業中心,德國宇航、飛機、微電子工業中心,啤酒之都

世界區域地理——歐洲東部和北亞

〔讀圖識記〕1.七國;2.亞歐分界線。
1.范圍和國家
歐洲東部:西起波羅的海東岸,東到烏拉爾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之間的歐洲部分。
北亞:亞洲北部屬於俄羅斯的部分。
2.俄羅斯
〔讀圖識記〕
(1)北冰洋、波羅的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裏海(世界最大湖泊)、黑海;
(2)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烏拉爾山、高加索山;
(3)北極圈;
(4)伏爾加河(歐洲最長河流,世界最長內流河)、貝加爾湖(世界最深湖泊),自南向北流的三大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畢業了」);
(5)莫斯科、聖彼得堡、新西伯利亞、符拉迪沃斯托克、摩爾曼斯克、西伯利亞鐵路。
A.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地跨歐亞,歐洲部分面積小但其政治經濟中心都位於此。
B.較為平坦的地形。
平原、高原為主。烏拉爾山以西東歐平原,以東依次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以葉尼塞河為界:西部平原,東部高原、山地)。
C.冬季漫長而寒冷,各地氣候差異很大。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北部有極地氣候,西南端有地中海氣候,東部為溫帶季風氣候。
D.河流與湖泊。
伏爾加河歐洲最長,水能豐富,最主要的內河航道。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富水能,封凍期長,不利於航運,有凌汛。貝加爾湖世界最深。
E.資源豐富:天然氣儲量佔世界首位、世界重要石油生產國(烏拉爾、秋明油田)、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礦。
〔注意〕中日關於俄石油管線走向的爭奪問題。
F.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
以莫斯科、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烏拉爾和新西伯利亞工業區,工業由歐洲部分向亞洲部分發展。
G.農業:東歐平原和頓河流域是主要農業地帶,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甜菜、馬鈴薯、向日葵、亞麻,正在從糧食進口國變為出口國,有世界最大的針葉林帶。
H.交通:鐵路為主(注意: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的差異)。
第一條歐亞大陸橋(西伯利亞大鐵路):莫斯科—伊爾庫茨克(貝加爾湖南)—符拉迪沃斯托克。
I.首都和城市。
莫斯科:首都,全國最大城市、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全國最重要的交通樞紐。
聖彼得堡:波羅的海沿岸海港,全國第二大城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太平洋沿岸主要海港。
摩爾曼斯克:北冰洋沿岸不凍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奧伊米亞康:北半球寒極。

世界區域地理——東亞與日本
A.M.〔讀圖識記〕1.五國及其首都;2.青藏高原、蒙古高原;3.日本海重要海港
1.概述
⑴位置范圍
緯度位置:絕大部分在北溫帶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臨海國:中國(首都北京)
內陸國: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第二大內陸國(第一為哈薩克)
半島國:朝鮮(首都平壤),韓國(首都首爾)
島國:日本(首都東京)
⑵地形、河流
地勢西高東低(許多大河自西向東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東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線曲折,多半島(朝鮮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和島嶼(日本四島、台灣島等)
⑶氣候
①東部沿海地區季風氣候顯著
東亞季風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
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比較:最冷月均溫>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線:秦嶺-准河一線。
為什麼東亞季風氣候顯著?主要是海陸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陸,面臨最大海洋→冬夏海陸溫差大→冬季西伯利亞為高壓、海洋為低壓;夏季亞洲為低壓、海洋為高壓→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
②西北內陸地區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距海遠,地形閉塞,地勢高,不受或很少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的影響,降水少,氣候乾燥,氣溫的年較差和日較差都很大,大陸性強烈,屬於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於我國西北地區、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經濟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種:黃色人種。
民族:漢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鮮族等 。
⑸沿海與內陸的差異:自然環境方面、人口方面、經濟方面 。
東部沿海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氣候溫暖濕潤,利於農業發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歷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現已出現很多工農業發達的地區,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蠶絲、茶葉的產地。日本是世界的工業大國、現代工業發達的國家,此外韓國、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台灣省、香港地區等經濟發達區和新興工業區不斷形成。
西部內陸地區由於自然條件較差,人口稀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這里天然草原廣闊,礦產資源豐富,畜牧業和畜產品加工業在經濟中佔一定地位,礦產資源也正在開發利用之中,經濟發展前景很可觀。蒙古地廣人稀,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朝鮮半島的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北部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森林、礦產資源豐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很大成績。半島南部為韓國,經濟以汽車、電子、服裝等製造業為主,進出口貿易發達。蒙古的畜牧業占重要地位。日本為現代工業發達的國家。中國是工農業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
2.日本
〔讀圖識記〕1.四大島、日本海、瀨戶內海、北方四島;2.緯度(30°N~45°N);3.關東平原、富士山;4.札幌、函館、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福山、北九州。
⑴自然地理特徵
①東亞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及一些小島組成,形似一張弓,東京是搭箭的交點,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②面積狹小,人口稠密,人口超億的國家。
③海岸曲折,港灣優良——神戶、橫濱最大海港,東京是第三大港。
④境內多山,平原狹小——關東平原最大。
⑤火山之國,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⑥季風顯著,海洋性強: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區比較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多梅雨、台風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⑦礦產貧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進口國:石油(西亞、東南亞)、煤(中國、澳大利亞)鐵礦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亞)、棉花(中國、美國)。
但硫磺礦較多,這是火山活動的結果。
⑧森林水力豐富:國土面積小,山地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蓋率達68%,遠大於其國土面積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較多→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
⑵發達的經濟
①世界經濟大國——「世界經濟最發達的三極之一」
②經濟發展的條件
不利條件:國土(狹小)市場、礦產貧乏。
有利條件: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技水平及島國多港灣的有利條件。
③揚長避短,發展經濟。對外貿易發達,但經濟對外依賴性很大。
日本主要的對外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④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京濱、阪神、名古屋、北九州、瀨戶內五大工業區。(因為: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勢平坦,多港灣,適合建立大港口。在海邊,原料運進和產品外運極為方便,減少了陸上運輸,省時、省錢、成本低。日本礦產資源多是從太平洋航線運到日本,因此,工業多建在太平洋沿岸地區。——接近消費市場和對外貿易的海港。)
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⑤工業布局趨向分散——向國土南北兩端擴展
⑥農業和漁業
人多地少,採用小型農業機械,側重於生物技術和水利的發展,單產高。
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達到基本自給、自足,多種在平原地區,但每年要進口小麥、玉米等農作物。
山丘地區多種桑樹、果樹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進口。蘋果中紅富士蘋果是日本培育的優良品種。日本是一個島國,周圍海域盛產各種海產。
漁業發達,捕魚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漁場(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
日本除在近海漁場捕魚,還發展沿海人工養殖。發達的造船業,使日本有強大的遠洋船隊到遠洋捕魚,日本年捕魚量在世界排第一位。魚在日本人食品中占重要地位。
⑶主要城市
首都東京,是超千萬的特大城市。
科學城——築波宇航中心——種子島硅島——九州島
3.朝鮮半島
位置:朝鮮半島三面環海,東瀕日本海,西臨黃海,東南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海岸線長而復雜,多半島,多海灣,多良港,多島嶼。陸上與我國遼寧、吉林兩省接壤,鴨綠江和圖們江為中朝兩國界河。海上鄰國有日本、俄羅斯等。
地形:地勢東高西低、山地多集中在北部和東部。多低山丘陵,東部太白山脈是主要山脈。平原多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的河流中下游和海岸地帶。
氣候:自南向北由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北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河流:主要河流有洛東江、漢江、錦江等。多自東向西注入黃海和朝鮮海峽。
資源:森林、水力較豐富。
經濟:韓國是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其二戰後積極吸引外國資本和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出口加工業,重視發展教育和科技,使經濟得以快速發展。近些年針對國際市場變化,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積極發展高技術產業。
〔注意〕朝核問題

世界區域地理——南亞
A.M.〔讀圖識記〕1.印度半島(南亞次大陸);2.七國及克什米爾地區,首都;3.喜馬拉雅山脈、德干高原、印度河――恆河平原;4.北回歸線。
〔辨析〕「南亞次大陸」與「南亞」的范圍有什麼不同
從喜馬拉雅山脈西段和中段的南側到印度洋之間的廣大地區,稱為南亞。由於喜馬拉雅山脈把南亞跟亞洲其他地區隔開,使南亞在地理上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所以又把南亞大陸部分稱為南亞次大陸,它僅指大陸上的五個國家。
1.概述
⑴悠久的歷史
位置范圍:位於喜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的地區,大部分位於10°N~30°N之間。
內陸國:尼泊爾、不丹(均與中國相鄰)。
國家臨海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巴與我國相鄰)。
島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
宗教和居民: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斯里蘭卡以佛教為主;印度、尼泊爾以印度教為主,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伊斯蘭教為主。居民為白色人種。
⑵自然條件
地形:北部喜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印度河:源出西藏,注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恆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內,下游流經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
熱帶季風:全年高溫,6~9月為雨季,10月~次年5月為旱季。西南季風容易引起水旱災害,孟加拉國受影響最大。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處於西南季風的迎風坡,世界降水最多。

熱帶沙漠:西北部降水稀水,加上原始森林遭破壞形成。
〔注意〕南亞地區因北面有高山屏障,氣溫比同緯度地區偏高。
2.印度
〔讀圖識記〕1.臨海:孟加拉灣(東)、阿拉伯海(西)、印度洋;2.三大地形:喜馬拉雅山脈、恆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3.三大河流:恆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游為雅魯藏布江);4.加爾各答、新德里、孟買(最大海港,棉紡織工業中心)、班加羅爾、泰姬陵。
⑴世界文明古國
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次於中國,本世紀中葉可能超過中國。
⑵農業
耕地面積佔一半以上,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氣候多樣,地形有差異,利於多種作物種植。
〔評價〕耕地面積大,熱量充足,土壤肥沃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但由於降水集中雨季,乾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際變化大,水旱災害頻繁,因此發展水利灌溉對農業生產特別重要。
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水稻、小麥、棉花、黃麻、茶葉)。
水稻:分布在降水較多的東北部及半島沿海地區。
小麥、甘蔗:恆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黃麻:恆河三角洲,世界首位。
茶葉: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山坡。
⑶工業發展較快,形成完整體系
礦產:主要有煤、鐵、錳等,分布在德干高原東北部—印度東北部鋼鐵、機械工業中心。
獨立前:只有采礦業和紡織業。
獨立後: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輕重工業都較發達的工業體系。核能、航天初具規模,信息產業蓬勃發展。以東北部的加爾各答和西部孟買為中心的傳統工業(棉、毛紡織、重工業),南部以班加羅爾為中心是新興工業區(電子、軟體業、原子能、航天)。
新德里:首都,位於印度西北部,東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築泰姬陵——鐵路交通中心。
加爾各答:位於恆河口,麻紡織工業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黃麻產地。
孟買:位於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紡織工業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產地。
〔注意〕印巴沖突(克什米爾問題)

這些都是我以前回答過的答案,但是相信只要你努力也一樣很有用的,加油,畢業班同學!!!哈哈~~~

祝福你!

如果覺得滿意,記得採納噢。

『肆』 區域地理中東知識點總結誰有

中東分知識點總結
長期的熱點問題 知道中東是世界上長期關注的熱點地區,戰爭不斷,沖突頻繁
三洲五海之地 (1) 指出中東的范圍(包括西亞埃及)和主要半島(阿拉伯半島、小亞細亞半島)、河流(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高原(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
(2) 知道黑海、地中海、紅海、裏海、波斯灣、阿拉伯海的位置
(3) 明白中東位置的重要性(聯系亞歐非三洲,溝通大西洋與印度洋)
政治 指出中東的主要國家(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敘利亞、約旦)與城市(開羅、耶路撒冷
、巴格達、麥加、德黑蘭)
豐富的石油資源 (1) 中共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產量最多出口量最多的地區
(2) 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地區(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主要產油國家(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
(3) 石油輸出到西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經海運。
匱乏的水資源 中東水資源缺乏,因為氣候乾旱、河流、河流少、沙漠面積大等。
水資源是引起中東地區沖突的一個原因
文化差異 (1) 指出主要人種、語言、宗教
(2) 耶路撒冷是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的聖城
(3) 風俗習慣與環境的關系
中東簡介

中東地區圖
「中東地區」或「中東」 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中東」地理上也是非洲東北部與亞洲大陸西南部的地區。 「中東」不屬於正式的地理術語。中東地區的氣候類型主要有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其中熱帶沙漠氣候分布最廣。

『伍』 高中區域地理知識點總結

你好:
很高興能為你作答:
其實在我讀高中是有整理過一個不錯的筆記、就是關於地理的、什麼方面都涉及、就轉們給我的「徒弟」們看的。所以呢、沒事好好整理時一個非常好的習慣。
世界區域地理總結

世界區域地理——歐洲西部
A.M.〔讀圖識記〕1.主要國家;2.群島、島嶼、海峽、海域;3.北極圈;4.平原、山脈、河流、運河;5.北海石油和航運。
1.自然環境
⑴位置范圍:歐洲西半部,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
⑵海岸線曲折:世界上最曲折的一洲,多半島、島嶼和海灣。主要半島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南部有巴爾干、亞平寧、伊比利亞,主要島嶼有不列顛群島和冰島,主要內海有北部的波羅的海、南面的地中海、東南面的黑海,邊緣海有北海,比斯開灣是著名的海灣。
⑶地形:平原、山地為主,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
平原:北海、波羅的海沿岸,萊茵河以東波德平原、以西西歐平原。
山地:北部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阿爾卑斯山脈,博朗峰本區最高。
〔補充〕冰川對西部歐洲的影響
冰川運動時對地面的強烈刨蝕作用,造成角峰、寬谷、冰蝕湖、峽灣等冰蝕地形。冰川消退後,又形成冰磧丘陵、冰磧湖等冰磧地形。第四紀冰川在歐洲有兩個中心,一個是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為中心的大陸冰川,一個是以阿爾卑斯山脈為中心的山嶽冰川。第四紀冰川對歐洲的地形起了雕塑作用,如芬蘭、瑞典眾多的冰川湖,挪威幽深曲折的峽灣,東歐平原波狀起伏的冰磧丘陵,阿爾卑斯山脈高山帶峰巒挺拔、谷地寬闊、兩側多湖泊等,都是第四紀冰川塑造的結果。
⑷深受大西洋影響的氣候
特徵:海洋性特徵顯著
氣候:成因
緯度位置大部分地區位於北緯35°-60°之間,屬溫帶,大部分地區盛行西風
海陸分布西臨大西洋,大陸輪廓曲折,使海洋影響深入內陸
地形中部為平原,山脈東西走向,有利於海洋濕潤氣流深入內陸
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經過,對沿岸地區起到增溫增濕作用

東西差異:西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東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南北差異;北部是極地氣候,南部是地中海氣候
⑸河湖
河流特徵及成因:本區多平原,降水量較多,河網較密,水量充沛,因大陸輪廓曲折,又受山嶺的限制,不利於長河的形成,河流短小。
主要河流:多瑙河世界流經國家最多(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烏克蘭等9國)。
萊茵河世界航運最繁忙,貨運量在世界上僅次於密西西比河。
湖泊:北歐和阿爾卑斯山脈兩側(多為冰川作用形成)
2.國家和居民
⑴國家和地區:有世界最小的國家梵蒂岡。
⑵居民:白色人種為主,人口稠密區沿著煤礦和工業地帶分布,略呈「十字型」,人口自然增長率低,匈牙利、德國等出現零增長或負增長。
⑶經濟發達地區:大多數國家屬於經濟發達國家,對外貿易發達,其中德國居第一位。
⑷發達的旅遊業。
3.英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聯合王國」
⑴西歐的島國
領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的東北部。大不列顛島分為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三部分,其中英格蘭是政治、經濟中心地區。
⑵工業化最早的國家
第一次工業革命形成了曼徹斯特的紡織和伯明翰的鋼鐵工業(煤炭產地)。二戰後,出現的汽車、飛機、電子工業分布在倫敦周圍以及英格蘭中部、蘇格蘭南部,石油加工業在北海沿岸地區,原油自給有餘。
⑶農業
西部——不適合種植糧食作物,乳畜業發達(降雨較多,日照較少,多汁牧草生長好)。
東南部——種植業(小麥、大麥)集中地區(降水較少一些,日照較多,氣溫較高,生長季節較長)。
⑷首都倫敦:跨泰晤士河兩岸,最大城市和港口。曾是著名的霧都。
4.法國
⑴自然地理環境
歐洲西部面積最大的國家。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西部北部為丘陵平原、東部南部山地高原(阿爾卑斯山、中央高原、洛林高原),北部有著名的巴黎盆地,塞納河流經巴黎盆地,注入英吉利海峽,水量豐富航運便利。
⑵工業、農業都發達的經濟
世界上重要的糧食生產國和出口國。
農業有利條件:平原丘陵為主的地形、溫和濕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
巴黎盆地是法國最重要的工業區、農業區。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園藝業發達,盛產葡萄。
礦產:里爾煤礦區——北部;洛林鐵礦區——東北部。
煤、石油不足,大力發展水電和核電,核電比重達70%。
⑶重要城市
首都——巴黎;地中海沿岸——馬賽(港口、福斯的東側)、福斯;福斯敦刻爾克(臨海型鋼鐵工業——日本福山、義大利塔蘭托、中國寶山)
5.德國
〔讀圖識記〕1.北海、波羅的海、基爾運河;2.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多瑙—萊茵運河;3.三大地形區,自南向北依次為:巴伐利亞高原、中德山地、波德平原;4.柏林、漢堡(最大海港、造船中心)、波恩、法蘭克福(最大航空港)、斯圖加特、慕尼黑(新興工業區中心)、魯爾區(德最大工業區);5.歐洲西部陸路交通十字路口。
⑴歐洲大陸上「十字路口」,本區鄰國最多的國家(9個)。
⑵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差異: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
北部是北德平原,地勢低平,氣溫較低,冬冷夏涼、土壤較貧瘠,主要發展畜牧業,粗放經營,人口較稀;中部谷地和寬廣的山地,宜於農耕和放牧;南部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脈,廣布森林和草地。
⑶發達的工業
現代化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歐洲經濟實力最強,貿易額居世界前列。
有利條件:豐富的煤炭、鉀鹽;便利的水陸運輸條件、雄厚的科技力量。
不利條件:石油、鐵礦石、有色金屬進口,產品一半依賴國際市場。
分布:萊茵——魯爾區:埃森、杜伊斯堡是中心,南部慕尼黑宇航、飛機、微電子。
分布特點:工業布局大分散小集中,分布較為均衡,工業由北向南發展。
〔注意〕魯爾區的興衰(必修內容)
a.區位優勢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
②離鐵礦區近,靠近法國東北部洛林鐵礦區。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陸交通:歐洲中部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運方便並直通海洋。
⑤廣闊的市場。
b.衰落原因
①生產結構單一:集中於煤炭、鋼鐵、電力、機械,煤炭、鋼鐵是基礎。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氣的廣泛應用,使煤的比重減少、新技術煉鋼耗煤量降低。
③世界性鋼鐵過剩:產量增加,經濟危機及替代品廣泛使用,使用量減少。
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傳統的生產和組織形式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c.綜合整治
①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數量減少、規模擴大,新建遷移的以技術精良的中小企業為主。
②調整工業布局,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如鋼鐵工業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爐建到荷蘭海邊。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有德國最稠密的鐵路和高速公路網,航運繁忙,運輸的一半是鐵礦石。
④消除污染、美化環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裝置和污染處理系統和植樹造林。
⑷主要城市
柏林:德國首都,位於東部,是全國最大城市
漢堡:位於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
法蘭克福:德國最大航空港,鐵路樞紐和化學工業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慕尼黑:南部工業中心,德國宇航、飛機、微電子工業中心,啤酒之都

世界區域地理——歐洲東部和北亞

〔讀圖識記〕1.七國;2.亞歐分界線。
1.范圍和國家
歐洲東部:西起波羅的海東岸,東到烏拉爾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之間的歐洲部分。
北亞:亞洲北部屬於俄羅斯的部分。
2.俄羅斯
〔讀圖識記〕
(1)北冰洋、波羅的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裏海(世界最大湖泊)、黑海;
(2)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烏拉爾山、高加索山;
(3)北極圈;
(4)伏爾加河(歐洲最長河流,世界最長內流河)、貝加爾湖(世界最深湖泊),自南向北流的三大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畢業了」);
(5)莫斯科、聖彼得堡、新西伯利亞、符拉迪沃斯托克、摩爾曼斯克、西伯利亞鐵路。
A.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地跨歐亞,歐洲部分面積小但其政治經濟中心都位於此。
B.較為平坦的地形。
平原、高原為主。烏拉爾山以西東歐平原,以東依次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以葉尼塞河為界:西部平原,東部高原、山地)。
C.冬季漫長而寒冷,各地氣候差異很大。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北部有極地氣候,西南端有地中海氣候,東部為溫帶季風氣候。
D.河流與湖泊。
伏爾加河歐洲最長,水能豐富,最主要的內河航道。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富水能,封凍期長,不利於航運,有凌汛。貝加爾湖世界最深。
E.資源豐富:天然氣儲量佔世界首位、世界重要石油生產國(烏拉爾、秋明油田)、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礦。
〔注意〕中日關於俄石油管線走向的爭奪問題。
F.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
以莫斯科、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烏拉爾和新西伯利亞工業區,工業由歐洲部分向亞洲部分發展。
G.農業:東歐平原和頓河流域是主要農業地帶,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甜菜、馬鈴薯、向日葵、亞麻,正在從糧食進口國變為出口國,有世界最大的針葉林帶。
H.交通:鐵路為主(注意: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的差異)。
第一條歐亞大陸橋(西伯利亞大鐵路):莫斯科—伊爾庫茨克(貝加爾湖南)—符拉迪沃斯托克。
I.首都和城市。
莫斯科:首都,全國最大城市、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全國最重要的交通樞紐。
聖彼得堡:波羅的海沿岸海港,全國第二大城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太平洋沿岸主要海港。
摩爾曼斯克:北冰洋沿岸不凍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奧伊米亞康:北半球寒極。

世界區域地理——東亞與日本
A.M.〔讀圖識記〕1.五國及其首都;2.青藏高原、蒙古高原;3.日本海重要海港
1.概述
⑴位置范圍
緯度位置:絕大部分在北溫帶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臨海國:中國(首都北京)
內陸國: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第二大內陸國(第一為哈薩克)
半島國:朝鮮(首都平壤),韓國(首都首爾)
島國:日本(首都東京)
⑵地形、河流
地勢西高東低(許多大河自西向東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東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線曲折,多半島(朝鮮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和島嶼(日本四島、台灣島等)
⑶氣候
①東部沿海地區季風氣候顯著
東亞季風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
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比較:最冷月均溫>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線:秦嶺-准河一線。
為什麼東亞季風氣候顯著?主要是海陸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陸,面臨最大海洋→冬夏海陸溫差大→冬季西伯利亞為高壓、海洋為低壓;夏季亞洲為低壓、海洋為高壓→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
②西北內陸地區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距海遠,地形閉塞,地勢高,不受或很少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的影響,降水少,氣候乾燥,氣溫的年較差和日較差都很大,大陸性強烈,屬於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於我國西北地區、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經濟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種:黃色人種。
民族:漢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鮮族等 。
⑸沿海與內陸的差異:自然環境方面、人口方面、經濟方面 。
東部沿海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氣候溫暖濕潤,利於農業發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歷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現已出現很多工農業發達的地區,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蠶絲、茶葉的產地。日本是世界的工業大國、現代工業發達的國家,此外韓國、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台灣省、香港地區等經濟發達區和新興工業區不斷形成。
西部內陸地區由於自然條件較差,人口稀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這里天然草原廣闊,礦產資源豐富,畜牧業和畜產品加工業在經濟中佔一定地位,礦產資源也正在開發利用之中,經濟發展前景很可觀。蒙古地廣人稀,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朝鮮半島的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北部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森林、礦產資源豐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很大成績。半島南部為韓國,經濟以汽車、電子、服裝等製造業為主,進出口貿易發達。蒙古的畜牧業占重要地位。日本為現代工業發達的國家。中國是工農業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
2.日本
〔讀圖識記〕1.四大島、日本海、瀨戶內海、北方四島;2.緯度(30°N~45°N);3.關東平原、富士山;4.札幌、函館、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福山、北九州。
⑴自然地理特徵
①東亞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及一些小島組成,形似一張弓,東京是搭箭的交點,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②面積狹小,人口稠密,人口超億的國家。
③海岸曲折,港灣優良——神戶、橫濱最大海港,東京是第三大港。
④境內多山,平原狹小——關東平原最大。
⑤火山之國,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⑥季風顯著,海洋性強: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區比較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多梅雨、台風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⑦礦產貧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進口國:石油(西亞、東南亞)、煤(中國、澳大利亞)鐵礦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亞)、棉花(中國、美國)。
但硫磺礦較多,這是火山活動的結果。
⑧森林水力豐富:國土面積小,山地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蓋率達68%,遠大於其國土面積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較多→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
⑵發達的經濟
①世界經濟大國——「世界經濟最發達的三極之一」
②經濟發展的條件
不利條件:國土(狹小)市場、礦產貧乏。
有利條件: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技水平及島國多港灣的有利條件。
③揚長避短,發展經濟。對外貿易發達,但經濟對外依賴性很大。
日本主要的對外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④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京濱、阪神、名古屋、北九州、瀨戶內五大工業區。(因為: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勢平坦,多港灣,適合建立大港口。在海邊,原料運進和產品外運極為方便,減少了陸上運輸,省時、省錢、成本低。日本礦產資源多是從太平洋航線運到日本,因此,工業多建在太平洋沿岸地區。——接近消費市場和對外貿易的海港。)
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⑤工業布局趨向分散——向國土南北兩端擴展
⑥農業和漁業
人多地少,採用小型農業機械,側重於生物技術和水利的發展,單產高。
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達到基本自給、自足,多種在平原地區,但每年要進口小麥、玉米等農作物。
山丘地區多種桑樹、果樹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進口。蘋果中紅富士蘋果是日本培育的優良品種。日本是一個島國,周圍海域盛產各種海產。
漁業發達,捕魚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漁場(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
日本除在近海漁場捕魚,還發展沿海人工養殖。發達的造船業,使日本有強大的遠洋船隊到遠洋捕魚,日本年捕魚量在世界排第一位。魚在日本人食品中占重要地位。
⑶主要城市
首都東京,是超千萬的特大城市。
科學城——築波宇航中心——種子島硅島——九州島
3.朝鮮半島
位置:朝鮮半島三面環海,東瀕日本海,西臨黃海,東南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海岸線長而復雜,多半島,多海灣,多良港,多島嶼。陸上與我國遼寧、吉林兩省接壤,鴨綠江和圖們江為中朝兩國界河。海上鄰國有日本、俄羅斯等。
地形:地勢東高西低、山地多集中在北部和東部。多低山丘陵,東部太白山脈是主要山脈。平原多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的河流中下游和海岸地帶。
氣候:自南向北由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北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河流:主要河流有洛東江、漢江、錦江等。多自東向西注入黃海和朝鮮海峽。
資源:森林、水力較豐富。
經濟:韓國是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其二戰後積極吸引外國資本和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出口加工業,重視發展教育和科技,使經濟得以快速發展。近些年針對國際市場變化,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積極發展高技術產業。
〔注意〕朝核問題

世界區域地理——南亞
A.M.〔讀圖識記〕1.印度半島(南亞次大陸);2.七國及克什米爾地區,首都;3.喜馬拉雅山脈、德干高原、印度河――恆河平原;4.北回歸線。
〔辨析〕「南亞次大陸」與「南亞」的范圍有什麼不同
從喜馬拉雅山脈西段和中段的南側到印度洋之間的廣大地區,稱為南亞。由於喜馬拉雅山脈把南亞跟亞洲其他地區隔開,使南亞在地理上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所以又把南亞大陸部分稱為南亞次大陸,它僅指大陸上的五個國家。
1.概述
⑴悠久的歷史
位置范圍:位於喜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的地區,大部分位於10°N~30°N之間。
內陸國:尼泊爾、不丹(均與中國相鄰)。
國家臨海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巴與我國相鄰)。
島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
宗教和居民: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斯里蘭卡以佛教為主;印度、尼泊爾以印度教為主,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伊斯蘭教為主。居民為白色人種。
⑵自然條件
地形:北部喜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印度河:源出西藏,注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恆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內,下游流經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
熱帶季風:全年高溫,6~9月為雨季,10月~次年5月為旱季。西南季風容易引起水旱災害,孟加拉國受影響最大。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處於西南季風的迎風坡,世界降水最多。

熱帶沙漠:西北部降水稀水,加上原始森林遭破壞形成。
〔注意〕南亞地區因北面有高山屏障,氣溫比同緯度地區偏高。
2.印度
〔讀圖識記〕1.臨海:孟加拉灣(東)、阿拉伯海(西)、印度洋;2.三大地形:喜馬拉雅山脈、恆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3.三大河流:恆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游為雅魯藏布江);4.加爾各答、新德里、孟買(最大海港,棉紡織工業中心)、班加羅爾、泰姬陵。
⑴世界文明古國
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次於中國,本世紀中葉可能超過中國。
⑵農業
耕地面積佔一半以上,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氣候多樣,地形有差異,利於多種作物種植。
〔評價〕耕地面積大,熱量充足,土壤肥沃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但由於降水集中雨季,乾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際變化大,水旱災害頻繁,因此發展水利灌溉對農業生產特別重要。
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水稻、小麥、棉花、黃麻、茶葉)。
水稻:分布在降水較多的東北部及半島沿海地區。
小麥、甘蔗:恆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黃麻:恆河三角洲,世界首位。
茶葉: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山坡。
⑶工業發展較快,形成完整體系
礦產:主要有煤、鐵、錳等,分布在德干高原東北部—印度東北部鋼鐵、機械工業中心。
獨立前:只有采礦業和紡織業。
獨立後: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輕重工業都較發達的工業體系。核能、航天初具規模,信息產業蓬勃發展。以東北部的加爾各答和西部孟買為中心的傳統工業(棉、毛紡織、重工業),南部以班加羅爾為中心是新興工業區(電子、軟體業、原子能、航天)。
新德里:首都,位於印度西北部,東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築泰姬陵——鐵路交通中心。
加爾各答:位於恆河口,麻紡織工業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黃麻產地。
孟買:位於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紡織工業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產地。
〔注意〕印巴沖突(克什米爾問題)

還有很多、不過發不全了、等你把QQ告訴我再發給你。

剩下時間不多了,,,抓緊時間好好復習,,加油,祝你成功

『陸』 世界區域地理知識點總結

黃岡中學區域地理學習教程,總結得很好,還有配套的練習,高考復習足夠了。區域地理這部分光看圖是不夠的,圖是初中的,解題要求運用高中的知識,所以相關的教輔很有必要。

『柒』 高中區域地理復習 巴西(歸納)

巴西位於南美洲東南部,同除智利和厄瓜多以外的所有南美洲國家接壤,是南美洲面積第一大的國家,也是經濟發展較快的國家。是世界民族大熔爐的縮影。北鄰法屬蓋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西連秘魯、玻利維亞,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烏拉圭,東瀕大西洋。巴西在歷史上作為葡萄牙的殖民地長達300年之久。其國名巴西,葡萄牙語意為「紅木」。在16世紀,殖民者登上巴西時,發現這里有一種名貴的樹木,從中可提取歐洲難得的紅色染料,遂將此木稱為「紅木」後演變成國名。巴西全國面積8,547,403平方公里,國土面積約佔南美洲總面積的46%,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為世界第五大國。

大西洋沿岸人口稠密,內陸地區較為稀少。
巴西全國人口186,957,906(2008年6月2日)居世界第5名。東南地區是巴西人口最多的地區,根據IBGE 2004年數據顯示該地區人口約有7800多萬,相當於巴西人口總數的42%。該地區擁有巴西三個人口最多的州(聖保羅,7000萬人口,MG 1900萬,里約1500萬)和兩個最大的城市(里約和聖保羅)。在聖保羅和里約的交界地帶形成了以聖保羅、里約為支柱的商業地帶,該地區聚集了約23%的巴西人口,成為該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
民族和移民
巴西種族和文化差異顯著。南部居民多有歐洲血統,可溯源到19世紀初來自義大利、德國、波蘭、西班牙、烏克蘭和葡萄牙等國的移民。而北部和東北部的的居民部分是土著,部分具有歐洲或非洲血統。東南地區是巴西民族分布最廣泛的地區,該地區主要有白人(主要是葡萄牙後裔和義大利後裔)混血人,非洲巴西混血以及亞洲和印第安人後代。
這樣在整個巴西,巴西人,葡萄牙人和非洲人開始頻繁混血。以前居住在這個地區的印第安人擁有這個地區明顯的文化特徵,比如黑白雜色被葡萄牙人認為是平安,並且開始向愛磨雷族人,後來引起了一場災難,他們開始襲擊並摧毀對內部的村莊。 1532年,自從SAO VICENTE建立以後,葡萄牙人開始以殖民者的身份來到這塊地方。由於18世紀采礦業的發展,葡萄牙的各州君王開始紛紛來到這里,和他們一起來的還有從非洲安哥拉和米納來的奴隸,他們都屬於非洲土著人。從第一年的殖民統治開始,黑人的比例就開始極大的增長。
19世紀,亞洲和歐洲的移民化開始受到刺激,德國人開始在1818年來到這里,1875年,義大利人,1880年西班牙人,20世紀初,日本人,敘利亞人和黎巴嫩人開始相繼來到這里。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東南地區發生了巴西最巨大的移民潮流,義大利人和葡萄牙人成為這次移民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因為那個時候開始了奴隸解放運動,當時種植園以及剛剛興奇的巴西工業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巴西歷史上曾有過幾次大的移民浪潮,僅1884至1962年間遷居巴西的移民即達497萬多人,主要來自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德國、法國、波蘭和阿拉伯國家。黃種人多來自日本、朝鮮和中國。巴有130萬日本人,25萬華人,主要集中在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

『捌』 區域地理的知識點整理

世界的陸地和海洋一、大洲和大洋 1、七大洲 1)
世界海陸分布:陸地佔 29%,海洋占 71% 2) 大陸:亞歐(最大) 、非洲、北美、南美、南極、澳大利亞六塊大陸 3) 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 格陵蘭島-世界最大 4)
群島:馬來群島-世界最大 5) 半島:陸地伸進海洋的部分 阿拉伯半島-世界最大 概念:大陸及其附近的島嶼 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 分布
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極洲跨東西半球 亞、歐—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非——蘇伊士運河、紅海、曼德海峽 界線
南、北美——巴拿馬運河 亞、北美——白令海峽 南美、南極——德雷克海峽 歐、非——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 大洲面積: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歐洲
大洋洲 4400 3000 2400 1800 1400 1000 900 (萬平方千米) 平均海拔:南極洲 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極洲 大洋洲 歐洲 大洲
2350 950 750 700 600 350 340 (米) 世界上跨大洲的國家:1.
歐、亞:俄羅斯、哈薩克、喬治亞、亞塞拜然、土耳其 2. 大、亞:印度尼西亞 3. 非、亞:埃及(西奈半島) 4. 南北美:巴拿馬 5.
歐、北美:丹麥(格陵蘭島) 6. 大洋洲、北美洲:美國(夏威夷) 全部在北半球的大陸有:亞歐大陸、北美大陸 大洲有:歐洲、北美洲
全部在南半球的大陸有: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
大洲有:南極洲 跨南北半球的大陸有:非洲大陸、南美大陸
大洲有:南美洲、非洲、亞洲、大洋洲 全部在東半球的大陸有:非洲大陸、澳大利亞大陸 大洲有:非洲、
全部在西半球的大陸有:北美大陸、南美大陸
大洲有:北美洲、南美洲 跨東西半球的大陸有:亞歐大陸、南極大陸
大洲有:亞洲、歐洲、大洋洲、南極洲 2、大洋 ①面積排序(萬平方千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②平均深度(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③大洋分界: 太平洋與大西洋:巴拿馬運河——麥哲倫海峽——德雷克海峽(火地島南端合恩角西經 67 度經線)—— 南極半島
太平洋與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東經 146 度經線 太平洋與北冰洋:白令海峽 大西洋與印度洋:蘇伊士運河——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東經 20
度經線 大西洋與北冰洋:丹麥海峽 ④大洋中部經線: 太平洋——180 度經線 大西洋——西經 20 度經線 印度洋——東經 80 度經線 北冰洋——跨 360
度經度二、各大洲的氣候特點 洲名 地形主要特徵
①氣候復雜多樣(南北所跨緯度和東西所跨經度,各大洲中最廣,因此地面受熱 狀況和干濕程度,各地差異很大)②季風氣候顯著 亞洲 ③大陸性氣候分布廣(巨大的面積和完整的大陸輪廓,一方面使亞洲具有廣大的 遠離海洋的內陸地區,促成了大陸性和乾燥性氣候范圍的廣大;另一方面,冬夏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形成了典型的季風氣候。)
①乾燥(a 南北回歸線橫穿大陸的南部和北部;b
海岸線平直,缺少深入內陸的 港灣,減少了海洋的影響;c 東北部緊鄰亞洲大陸乾燥區,從那吹來的東北信風 非洲 性質乾燥)②暖熱(a
緯度位置決定了太陽高度角大,地面接受太陽輻射量多;b 乾燥地區廣,空氣透明度高;c 相當大地區處於背風位置,加強了高溫的程度) ③氣候南北對應
①有常住人口各洲中唯一沒有熱帶氣候的大洲
②溫帶氣候占絕對優勢 (a 緯度位 置決定 36°N-71°N;b 大陸輪廓,以南歐為底邊略呈三角形,縮小了寒冷北冰洋 歐洲 影響的范圍)③海洋性顯著(a 西風帶;b
大陸輪廓破碎,各地距海近;c 山脈東 西走向;d 北大西洋暖流+三角形的大陸輪廓,使海洋性氣候分布范圍廣,西北
歐沿海地區成為同緯度冬季最溫和的地區)
①溫帶大陸性氣候占優勢(大陸形狀北寬南窄,其中 50°N-70°N 最寬,所以溫 北美洲 帶氣候占優勢,熱帶氣候縮減)②氣候類型多樣(北美大陸南北延伸很廣,地面
受熱狀況有很大差異,幾乎穿越了北半球除熱帶以外的所有氣候帶)
①溫暖濕潤,以夏雨為主(由於多雨面積廣,乾旱沙漠區面積相應狹小,它在南 美大陸所佔的比率在具有沙漠的各洲之中是最小的)②熱帶氣候為主(大陸北寬 南窄,略呈三角形,5°S
附近最寬廣,使得熱帶氣候占優勢。同時南回歸線以南 南美洲 大陸緊縮,52°S 已近尾閭,使亞熱帶、溫帶氣候大大局限,且缺乏水平地帶的亞 寒帶、寒帶氣候)③氣候類型結構的獨特性(大陸東西兩側同緯度地區氣候類型 截然相反)
①乾旱區面積大(山地偏居大陸東岸,阻礙太平洋暖濕氣流西進,廣大內陸地區 因此乾燥)②降水分布呈半環狀(地形單調,無氣候障礙,使中西部氣候類型漸 大洋洲
變)③普遍暖熱(大陸輪廓東西寬、南北窄,增加了副高控制的面積且南北各地 受熱狀況差異小) 南極洲
烈風、暴雪和酷寒的極地氣候 三、世界主要河流湖泊
洲名 河名 注入海洋 發源地 主要地形 鄂畢河 蒙古高原北部, 以春季的冰雪融水補給為主。河流結冰期長。常 葉尼塞河 北冰洋
西伯利亞南部山 在河流下游形成凌汛 勒拿河 地 以降水補給為主,受季風影響較大。以秦嶺—淮 黑龍江 亞洲中部的高原 河為界,界南河流水量豐富,徑流季節變化小, 黃河
太平洋 和山地 含沙量小,無結冰期;界北河流徑流季節變化大, 長江 含沙量大,有結冰期 薩爾溫 亞洲 江、伊洛 東南亞和南亞的 東南亞和南亞的河流都以降水補給為主, 受熱帶 瓦底江、
河流都源於青藏 季風影響,水位變化很大。西亞的河流,流經干 恆河、底 印度洋 高原。西亞的河 燥地區,水量不大,屬於融雪和雨水補給的河流, 格里斯 流源於亞美尼亞
春季水位最高,夏季水位低 河、幼發 高原 拉底河 阿姆河 內陸沙漠 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季河流徑流量最大,冬 錫爾河 亞洲中部的高山 或湖泊 季最小,是流經區灌溉農業的主要水源 塔里木河 東非高原,青尼 世界最長的河流(6600km) ,白尼羅河水量穩 非洲 尼羅河
地中海 羅河源於埃塞俄 定,青尼羅河水量變化大,夏季河水大增,造成 比亞高原 尼羅河定期泛濫 上、下游在熱帶雨林區,水量較大;中游在沙漠 尼日河 幾內亞灣
西非高原 地帶,水量較小 扎伊爾河 大小支流都處在熱帶雨林區,水量大,富水能, 大西洋 尚比亞北部高原 (剛果河) 是世界水能資源最豐富的河流 隆達-加丹加高 贊比西河 印度洋
流經熱帶草原氣候區,水量有季節變化 原 伏爾加河 黑海 東歐平原西部 歐洲最長的河流,在俄羅斯水運中占重要地位 歐洲 萊茵河 大西洋
阿爾卑斯山 開發較充分,兩岸居民點和工業城市密集 多瑙河 黑海 阿爾卑斯山 水力資源豐富,以鐵門電站著名 聖勞倫斯 大西洋 安大略湖 是五大湖的出水道,水位穩定 北美 河 洲 密西西比
以春季融水和降水補給為主,航運價值大,有運 墨西哥灣 美國北部 河 河同五大湖相連 南美 以降水補給為主,流域面積和流量均居世界首 亞馬孫河 大西洋 安第斯山脈
洲 位,航運便利 大洋 澳大利亞大分水 墨累河 印度洋 雨季河水暴漲,枯水期常有斷流現象 洲 嶺西側 四、世界的自然資源 資源類型 世 界 分 布
1、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居世界前 6 位。 土地資源 2、世界土地資源破壞嚴重的原因:①遭受水蝕、風蝕和沙漠侵吞;②土地利用中 的次生鹽鹼化問題;③由於人口的增長和城市、鄉村規模的不斷擴大,建築用地不 斷增多,大量侵佔了耕地。
1、現存的森林主要有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南美亞馬孫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
和幾內亞灣沿岸、東南亞馬來群島)和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北部和 森林 北美大陸北部,其中俄羅斯的面積最大) 。 資源 2、森林資源的環境效益:凈化空氣、吸煙滯塵;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
保護農田;調節氣候,減弱雜訊,美化環境;為野生動物提供棲地等。 1、主要類型:熱帶草原、溫帶草原、高山草甸、河漫灘草甸等。 生
2、分布:熱帶草原主要分布在非洲(代表樹種波巴布樹,又叫猴麵包樹) 、南美 草場 洲(代表樹種紡錘樹)和澳大利亞大陸(代表樹種金合歡樹) ;溫帶草原主要在亞 物
資源 歐大陸和南北美洲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區。 資
3、世界草場資源豐富的國家有:中國、阿根廷、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俄羅 源
斯、蒙古等。 1、橡膠樹、可可、金雞納等熱帶經濟作物原產於南美洲;南美洲特有的動物有樹 野生 獺、卷尾猴、大食蟻獸、犰狳、巨嘴鳥等。
2、非洲是咖啡、棗椰樹、油棕和香蕉等的故鄉。 動植
3、大洋洲特有的動物有:澳大利亞的袋鼠、鴨嘴獸、鴯鶓等;紐西蘭的幾維鳥; 物 新幾內亞島的食火雞、極樂鳥等。
4、企鵝、磷蝦、鯨等主要生活在南極洲。 1、世界上用途廣、產值大的非能源礦產有鐵、鎳、銅、鋅、磷、鋁土、黃金、錫、 基本
錳、鉛等。 特點 2、世界上的礦產資源的分布和開采主要在發展中國家,而消費量最多的是發達國 家。
1、主要分布在俄羅斯、中國、巴西、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等國。 2、歐洲有庫爾斯克鐵礦(俄羅斯) 、洛林鐵礦(法國)、基律納鐵礦(瑞典)和英 鐵礦
國奔寧山脈附近的鐵;美國的鐵礦主要分布在五大湖西部; 印度的鐵礦主要集中在 德干高原的東北部。 礦
1、主要分布在三大地帶:①世界最大煤帶是在亞歐大陸中部,從我國華北向西經 產 新疆、橫貫中亞和歐洲大陸,直到英國;②北美大陸的美國和加拿大;③南半球的 資 澳大利亞和南非。 煤 2、歐洲的主要煤礦有:俄羅斯的庫茲巴斯煤田,烏克蘭的頓巴斯煤田,德國的魯 源 爾煤田,英國的奔寧山脈。 3、美國的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阿巴拉契亞山脈附近。 石油
七大儲油區:中東波斯灣(世界最大石油儲藏區、生產區、出口區),拉丁美洲(墨 天然 西哥、委內瑞拉等),非洲(北非撒哈拉沙漠和幾內亞灣沿岸),俄羅斯,亞洲(東
南亞、中國),北美(美國、加拿大),西歐(北海地區的英國和挪威)。 氣 1、南非的黃金(產量、出口量居世界第 1),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金剛石(產量世界 其他 ,幾內亞的鋁土,尚比亞的銅。 第 1) 礦產 2、智利的銅和硝石,秘魯的銅,蓋亞那的鋁土。
世界四大漁場: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 海 生物
洋暖流與東格陵蘭寒流交匯處)、紐芬蘭漁場(墨西哥灣暖流與拉布拉多寒流交匯 洋 資源 、秘魯漁場(上升流處) 處) 。 世界居民和國家 1、世界的人口 (1)增長特點:速度加快,地區差異
(2)分布及原因: 分布地區 分布規律 分布原因 人 口 稠 亞洲東部、南部,歐洲及 北半球中、低緯近海 平原面積廣闊,氣候溫暖 密地區 北美東北部 地帶
濕潤,農業歷史悠久,交 通、城市發達 人 口 稀 苔原帶、冰原帶、亞寒帶 緯度高,氣溫低,赤 自然條件惡劣,開發程度 少地區 針葉林、熱帶雨林帶、沙
道附近濕熱,沙漠地 低 漠地帶、高原和山區 區乾旱,山區地勢高 (3)人口問題 A 增長過快——生態方面:森林減少,草原破壞,水土流失,土壤沙化
——社會方面:糧食不足,醫療、衛生、教育、交通、住房、就業等困難。 B 停止或負增長:勞力短缺、兵源不足、老齡化問題。 解決人口問題的正確途徑和目標:
途徑:控制人口數量,實行有計劃地生育。 目標: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4)人口向城市遷移帶來的問題
城市人口比重: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標准之一
發達國家 70%以上,發展中國家 30%左右。 問題:環境污染、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綠地面積少等。 2、人種、民族、語言、宗教 (1)人種:黃、白、黑 人種
主要分布地區 白種人 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和南部、大洋洲 黃種人 亞洲東部、東南部、北部,美洲部分地區 黑種人
非洲中部和南部、大洋洲〔注意〕印第安人、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均屬於黃種人。 (2)民族:世界近 2000 個,人數最多漢族。 (3)語言:世界上共有 2000
多種語言,有的有文字,有的無文字 語言 說明 主要分布地區 漢語
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中國、東南亞等 英語
使用較廣的語言 英國、美國、加拿大等 俄語
國際上的重要語言 俄羅斯等 法語
國際交往中重要語言 法國等 西班牙語 取代了當地的語言 西班牙、拉丁美洲等 阿拉伯語 國際上的語言 西亞、北非等 (4)宗教 三大宗教 主要分布地區
基督教 歐洲、美洲和大洋洲的教徒最多,分布最廣。
伊斯蘭教 亞洲西部、東南部;非洲北部、東部(教徒稱穆斯林) 佛教 亞洲東部和東南部 東亞〔讀圖識記〕1.五國及其首都;2.青藏高原、蒙古高原;3.日本海重要海港
1、概述: ⑴ 位置范圍 位置 緯度位置:絕大部分在北溫帶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臨海國:中國(首都北京) 范圍
內陸國: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第二大內陸國(第一為哈薩克) ,韓國(首都首爾) 半島國:朝鮮(首都平壤) 島國:日本(首都東京) ⑵ 地形、河流
地勢西高東低(許多大河自西向東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東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線曲折,多半島(朝鮮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和島嶼(日本四島、台灣島等) ⑶
氣候: ①東部沿海地區季風氣候顯著 東亞季風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
溫帶季風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比較:
最冷月均溫>0℃、年降水量 800mm 分布上;分布界線:秦嶺—准河一線 為什麼東亞季風氣候顯著? 主要是海陸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陸,面臨最大海洋 → 冬夏海陸溫差大 →
冬季西伯利亞為高壓、海洋為低壓;夏季亞洲為低壓、海洋為高壓 → 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 ②西北內陸地區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距海遠,地形閉塞,地勢高,不受或很少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的影響,降水少,氣候乾燥,氣溫的年較差和日較差都很大,大陸性強烈,屬於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於我國西北地區、蒙古等地。 ⑷
人口和經濟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 人種:黃色人種 民族:漢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鮮族等 ⑸ 沿海與內陸的差異:自然環境方面、人口方面、經濟方面
東部沿海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氣候溫暖濕潤,利於農業發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歷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現已出現很多工農業發達的地區,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蠶絲、茶葉的產地。日本是世界的工業大國、現代工業發達的國家,此外韓國、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台灣省、香港地區等經濟發達區和新興工業區不斷形成。
西部內陸地區由於自然條件較差,人口稀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這里天然草原廣闊,礦產資源豐富,畜牧業和畜產品加工業在經濟中佔一定地位,礦產資源也正在開發利用之中,經濟發展前景很可觀。蒙古地廣人稀,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朝鮮半島的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北部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森林、礦產資源豐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很大成績。半島南部為韓國,經濟以汽車、電子、服裝等製造業為主,進出口貿易發達。蒙古的畜牧業占重要地位。日本為現代工業發達的國家。中國是工農業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
日本〔讀圖識記〕1.四大島、日本海、瀨戶內海、北方四島;2.緯度(300N—450N);3.關東平原、富士山;
4.札幌、函館、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福山、北九州 ⑴ 自然地理特徵 ①東亞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