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浙西南地理環境

浙西南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3-06 06:30:04

A. (10分) 旅遊地理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麗水市位於浙江省的西南部、浙閩兩省的結合處,是浙西南

麗水旅遊資源地域組合及集群狀況好,游覽價值高;位於我國東南沿海,距經濟發達地區距離近,國內和國際市場廣闊;交通位置和通達度好;經濟發達,地區接待能力較好。 (10分)

B. 自然地理及經濟技術條件

工作區以中低山侵蝕山地、丘陵為主,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主要山脈包括仙霞嶺山脈、武夷山-九連山山脈、戴雲山山脈。仙霞嶺-武夷山脈北起浙江慶元經閩北浦城縣境,向西南沿閩贛邊境一直延伸至閩贛粵邊境,長約800km,一般海拔1000~1500m以上,浙南黃茅尖山海拔1921m,閩贛交界的黃崗山海拔2157m,是武夷山主峰,也是該區的最高峰。戴雲山脈包括鷲峰山、戴雲山、博平嶺等山脈,延伸約500km,高中山平均海拔1000m以上,其中戴雲山是閩中主要山脈,綿亘於尤溪、德化、安溪一帶,延伸約300km,主峰戴雲峰1856m,是閩中最高峰。沿海地帶多為低山丘陵、台地和濱海平原。

區內河流發育,主要有靈江、甌江、飛雲江、鰲江、閩江、賽江、九龍江、晉江、東江、韓江及珠江支流東江、贛江支流貢水、梅江、撫河等。多數河流流程短,含沙量小,年平均流量變化小,水力蘊藏豐富。

區內年平均氣溫從北往南由20℃遞升至25℃,北部及高山區最低氣溫可在0℃以下。年平均降雨量1500mm以上,沿海地區5~11月常有台風襲擊。

粵、閩、浙是最早對外開放的省份,國民經濟跨越式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總體達到小康水平。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居全國第1、6和11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居全國第1、5和7位。但經濟發展不平衡,武夷山脈的山區經濟不發達,農民收入普遍偏低。

圖1-1 武夷成礦帶交通位置圖

浙西南-閩西-贛東-粵東北地區是浙江、福建、江西、廣東的重工業原料基地,除粵東沿海外,大部分地區是粵、閩、浙相對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山區,多數地區經濟以農林為主,利用特有礦產資源優勢,使礦業成為當地主要的產業支柱,如浙南地區的遂昌、龍泉、閩西南地區的永安、大田、龍岩、上杭和粵東地區的梅州、河源等地開發煤、鐵、石灰岩、黃金、高嶺土、有色金屬等已形成較大的采、選、冶生產規模。最為突出的是上杭縣的紫金山金礦,2001年處理礦石量700×104t,產金量達5.2t,為全國規模最大的黃金礦山。至今區內70%以上探明有資源儲量的礦產地已得到開發,礦山總數為7954~11000個,從業人員數十萬人。礦業采選產值占各省工業總產值的0.8%~1%。與礦業相關的冶金、建材、化工等加工業產值約占各省工業總產值的9%~12.5%左右。礦業的發展促進了浙、閩、贛、粵工業化進程,為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C. 浙江麗水的地理位置

浙江麗水的地理位置:麗水市處浙江省西南浙閩兩省結合部,在東經118°41′~120°回26′和北緯答27°25′~28°57′之間。東南與溫州市接壤,西南與福建省寧德市、南平市毗鄰,西北與衢州市相接,北部與金華市交界,東北與台州市相連。市政府駐蓮都區。距溫州126公里,距金華市122公里,距杭州292公里,距上海512公里。
麗水市,位於浙江省西南部、浙閩兩省的結合處,古稱處州,始名於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是浙西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市總面積172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1.70萬,是浙江省面積最大而人口最稀少的地區。麗水市轄蓮都區及景寧畲族自治縣、縉雲、青田、遂昌、雲和、慶元、松陽七縣,代管龍泉市。

D. 麗水怎樣因地制宜麗水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人文特色

地理概況
麗水市處浙江省西南浙閩兩省結合部,在東經°41′~120°26′和北緯27°25′~28°57′之間。東南與溫州市接壤,西南與福建省寧德市、南平市毗鄰,西北與衢州市相接,北部與金華市交界,東
北與台州市相連。市政府駐蓮都區。距溫州126公里,距金華市122公里,距杭州292公里,距上海512公里。
自然條件
麗水市以中山、丘陵地貌為主,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部以中山為主,有低山、
丘陵和山間谷地;東北部以低山為主,間有中山及河谷盆地。全市土地面積1729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佔88.42%,耕地佔5.52%,溪流、道路、村莊等佔6.06%,是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區。本市山脈屬武夷山系,主要有仙霞嶺、洞宮山、括蒼山,呈西南向東北走向,分別延伸西北部、西南部和東北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573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山峰244座,龍泉市鳳陽山黃茅尖海拔1929米,慶元縣百山祖海拔1856.7米,分別為浙江省第一、第二高峰。
麗水市境內有甌江、好溪、飛雲江、靈江、閩江、交溪水系,與山脈走向平行,仙霞嶺是甌江水系與錢塘江水系的分水嶺,洞宮山是甌江水系與閩江、飛雲江和交溪的分水嶺,括蒼山是甌江水系與靈江水系的分水嶺。各河流兩岸地形陡峻,江溪源短流急,河床切割較深,水位暴漲暴落,屬山溪性河流,由於落差大,水力資源蘊藏豐富。甌江是全市第
一大江,發源於慶元縣與龍泉市交界的洞宮山鍋帽尖西北麓,自西向東蜿蜒過境,幹流長388公里,境內長316公里,流域面積12985.47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78%。位於甌江上游龍泉溪的緊水灘電站水庫即仙宮湖,面積43.6平方公里,是全區最大的人工湖泊。[\
麗水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暖濕潤,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具有明顯的山地立體氣候。年平均氣溫18.3~11.5℃,平均年日照1712~1825小時。無霜期180~280天。年均降水1400~2275毫米。

自然資源

麗水市是浙江省礦產資源最為豐富的市,其特點是礦種多、分布集中、礦床規模較大、質量優。境內已發現礦產57種,礦產地494處。其中金屬礦產25種,非金屬礦產32種;大型礦床13個,中型礦床39個,小型礦床125個,礦點317個(見附表1)。金(銀)、鉛鋅、鉬、稀土、葉蠟石、螢石、高嶺土、沸石、珍珠岩、陶瓷粘土、花崗岩、建築用凝灰岩等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種探明資源儲量佔全省總儲量比例較高(見附表2):金佔58.7%,鉬佔56.1%,鉛鋅分別佔13.0%和10.2%,螢石佔20.5%,葉蠟石佔61.9%,沸石佔99.3%,高嶺土佔27.6%,陶瓷土佔58.8%,珍珠岩佔13.7%。

森林資源。森林資源是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三大類生物資源中最主要的一種。我區山地面積廣大,高山地區土層深厚,土壤腐殖質多,水熱搭配好,為亞熱帶植物的快速生長提供了優越的環境。森林蓄積量佔全省38%,是我省最大的林業基地。

樹種豐富。由於森林覆蓋面大,地處亞熱帶,加上垂直變化明顯,樹種顯得特別豐富。亞熱帶樹種、熱帶和溫帶樹種、用材林、經濟林、珍稀植物、觀賞植物、原始森林,應有盡有。如慶元舉水鄉的大杉木,胸徑1.8米,材積38立方米,被稱為「杉樹王」,松陽境內還發現大片原始森林。

據初步調查,我們市有種子植物2515種,種數佔全省的64%,其中木本植物數佔全省75%,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植物的有42種。全市森林覆蓋率為65.7%,這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林用地大。全市有林業用地2101萬畝,占總面積的81%,森林分布西南多而東北少。

水資源。水是人類和一切生物得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人類在生活和生產中都不可能缺少水。水作為資源來說,是其他任何物質所不能代替的。我市的水資源是豐富的。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755.4毫米,約303.13億立方米。河流年平均流量約187.59億立方米。人均佔有水資源總量8624立方米,高於全省人均水資源3倍多。

麗水河流可分為甌江、錢塘江、飛雲江、靈江等,其中甌江水系流程最長,流域面積最大,幹流全長386公里,流域面積17859平方公里,是我省第二大河。它發源於龍泉市西北麓,流經龍泉、雲和、麗水、青田出境,匯入東海。小溪是甌江中最大的支流,源出百山祖東麓,流經景寧至青田會水納入甌江,松陰溪、宣平港、好溪是甌江中游的主要支流。甌江水系峽谷多,自然落差大,可開發水能達146。79萬千瓦,水能資源相當豐富。

麗水河流眾多,水源充足,水流急,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有利於發展中小型水電站。水能資源屬全省最高。

礦產資源。礦產資源是指富集在地殼中或露於地表的有用礦物是不可再生資源。我們的家鄉由於地質條件復雜,在地質年代裡火山活動頻繁,有色金屬礦產特別豐富。其次是非金屬礦,最重要的是「三塊石頭,一把土」:沸石、中臘石、螢石和高嶺土。在品種、儲量、分布方面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種類多。經麗水市地質隊普查勘探,現已查明和發現礦種50個,其中探明儲量的礦種有20餘個,發現礦點270多處,金屬礦有金、銀、鉛、鋅、鋁、銅、鐵等。非金屬礦有螢石、沸石、高嶺土、葉臘石、珍珠岩、煤、花崗岩等。

第二.儲量大。礦產資源中有許多在全省占重要地位。探明的主要礦產總儲量都位居浙江省第一位。我市的大型天然沸石礦床,沸石質量世界第一。遂昌的金礦是「江南一朵花」。龍泉八寶山金礦儲量也僅次於遂昌,居全省第二位,還有青田的優質礦泉水資源也很豐富。

第三,分布廣。全市九個縣市區幾乎都有不同種類的礦產資源。遂昌縣治頭嶺、龍泉八寶山、慶元官山頭的金銀礦,青田縣石平川鉬礦,龍泉市鳥嶴鉛鋅礦,縉雲縣老虎山頭沸石礦,松陽縣峰洞的高嶺土和毛弄煤礦,遂昌縣湖山、龍泉市八都、麗水蓮都下林的螢石礦,青田山口和景寧縣景南的葉臘石礦,景寧縣包山磁鐵礦等,儲量都很豐富。

E. 麗水有哪些民風 民俗 民情 信仰 禁忌 婚嫁壽誕 衣食住行 地理環境 歷史文化

1、麗水風俗:吃粽子、喝黃酒、插艾枝和菖蒲等風俗習慣之外,蓮都一帶有吃卷餅,龍泉有劃龍舟,松陽遂昌一帶有采端午葯和午時茶,慶元景寧一帶有「獻飯」敬重已故先人,還有人在身上佩戴避瘟丹,張貼五毒符,以達到驅逐邪魅目的等等習俗。

2、信仰:麗水人的信仰沒有特別之處,例如佛教信仰、基督教信仰、天主教信仰、伊斯蘭教信仰皆有,具體要看實際人群。

3、婚嫁壽誕:麗水人婚嫁、壽誕、喜慶、喪宴,必為席上頭道菜餚西施鮮蝦餅,西施鮮蝦餅其原料之一的小蝦。

4、地理環境:麗水市位於浙江省西南浙閩兩省結合部,東南與溫州市接壤,西南與福建省寧德市、南平市毗鄰,西北與衢州市相接,北部與金華市交界,東北與台州市相連。

5、歷史文化:麗水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麗水人屬江浙民系使用吳語,麗水文化屬吳越文化。

(5)浙西南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麗水市處州府城列入高品質步行街建設培育名單,是契機,也是挑戰。從國內的一些步行街來看,主要存在缺少創新和商業規劃,往往大同小異,千街一面,文化味不濃,特色性不強,辨識度也不高,讓人覺得逛這里和逛那裡差不多。

麗水古稱處州府,具有千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一方面要重視鮮明的本土歷史文化挖掘,把歷史請進來,展現城市獨有的風情,讓來步行街的人既有物質收獲,也有精神享受;另一方面需更加科學、精準規劃商業布局,使商業與文化、旅遊創新融合發展,提升步行街的內涵和活力,力爭打造出具有麗水歷史記憶的高品質步行街。

F. 浙西南革命根據地的總體介紹


位於浙閩贛三省交界,范圍涉及20多個縣,其中心區域為今麗水市的松陽、龍泉、遂昌全部,衢州市屬的江山縣一部,福建省浦城縣的一部,5個縣,縱橫100餘公里,其游擊區域為今麗水市屬的其他各縣,即雲和、慶元、景寧、麗水、青田、縉雲,還有往南的福建省屬的松溪、政和、壽寧,溫州市屬的泰順,衢州市屬的衢縣、龍游,金華市屬的湯溪、宣平、武義、永康、磐安,台州市屬的仙居、天台等縣的全部或局部。
這塊根據地於1935年5月份正式創立。在中心區域,普遍建立了共產黨地方組織和區、鄉、村蘇維埃政權,建立了紅軍游擊隊和貧農團、共青團、婦女會、兒童團等各種革命群眾組織,發動廣大貧苦農民開展了查田量地造冊、插標分青苗和分田的土地革命。同年9月,遭受國民黨重兵「圍剿」後,根據地中心區域喪失。自此後,中心區域和游擊區域一直成為紅軍挺進師堅持革命武裝斗爭的游擊區域,直至1937年抗戰爆發。
浙西南革命根據地的特點為:開辟浙西南,是黨中央早在1934年就既定的戰略考慮;開創部隊紅軍挺進師是中央紅軍,他們帶來了中央蘇區的全套做法;浙西南革命根據地的地理環境、開創過程、形式、內容,在許多方面都與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有著相似之處,人們稱其為「浙江的井岡山」。
市委黨史研究室負責人介紹,浙西南革命根據地開創於1935年5月,正是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後中國革命處於最低潮時候,南方游擊戰爭處於最艱苦、最困難斗爭階段。浙西南革命根據地是1935年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南方唯一新建立的一塊革命根據地,在全國黨史上具有典型意義,佔有一定地位。
浙西南革命根據地在中國革命,特別是在浙江革命歷史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一是重新燃起了浙江革命烽火,奠定了浙江革命之基。有了浙西南,才有以後的浙南、浙東。浙西南革命根據地是中央紅軍在浙江開創的第一塊革命根據地。從此浙江黨組織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再也沒有歇止。浙西南是浙江革命星火之原。二是浙西南的斗爭配合了閩浙贛各地老蘇區的斗爭。三是從戰略上策應了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四是浙西南革命(游擊)根據地在以後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繼續成為中國革命在南方的戰略支點,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介紹,在其他歷史時期,麗水的革命斗爭也在全國或者在全省都有影響。早在辛亥革命時期,麗水就是辛亥革命在浙江的一個重點地區。五四運動、黨的創建和大革命時期,麗水都出現了反帝反軍閥的愛國斗爭。在抗日戰爭時期,麗水曾是中共浙江省委的機關駐地、國共合作領導浙江乃至東南沿海抗戰的大後方,又是中共中央東南局、新四軍軍部、中共中央華東局的重要聯絡地區。在解放戰爭時期,麗水是浙江的一塊重要游擊根據地。
麗水是一個所有縣(市、區)解放以後都被省人民政府命名為革命老根據地縣的地級市,這在全省是唯一的,在全國也是不多的。作為一個革命老根據地,麗水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尤其是中央紅軍所屬的紅軍挺進師在以麗水等地為中心區域創建的浙西南革命根據地,在全國黨史上具有典型意義,佔有一定地位,麗水因此被譽為浙江的「井岡山」。依託浙西南革命根據地的這一紅色資源,麗水完全有條件打造成為浙西南革命根據地麗水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爭取列入第二批全國一百個紅色旅遊精品景區。

G. 長江三角洲的具體地理位置

根據國務院2019年批準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長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區域面積 35.8萬平方公里。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增強長三角地區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提高經濟集聚度、區域連接性和政策協同效率,對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意義重大。

(7)浙西南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著力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互配合,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

規劃范圍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積35.8萬平方公里)。以上海市,江蘇省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揚州、鎮江、鹽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寧波、溫州、湖州、嘉興、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27個城市為中心區(面積22.5萬平方公里),輻射帶動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

以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面積約2300平方公里),示範引領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以上海臨港等地區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打造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H.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成果綜述

汪慶華 董岩翔 鄭文

(浙江省地質調查院,蕭山311203)

摘要: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以調查為基礎、評價為該心、研究為紐帶,對浙江農業地質環境開展了不同層面、不同層次、不同尺度的調查、研究與評價,獲得了一大批重要的調查研究成果、示範性成果和應用性成果,大大豐富了我省農業基礎資料,增加了農業地質的技術儲備。這些成果既可為浙江農業區劃、農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提供技術支持,也為浙江「生態省」建設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基礎性服務。

關鍵詞: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工作成果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是浙江省人民政府與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合作開展的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項目。浙江省也是全國第一個以省部合作形式開展農業地質工作的省份。該項目聯合了省內外18個單位(部門),集聚了多學科、多專業的180餘位專家,投入了巨大的實物工作量,獲得了126萬多個高精度的實測數據,編制了上千張各類圖件。通過該項目的實施,查明了我省主要農業經濟區土地質量的新情況,基本掌握了某些土地資源的新優勢,初步揭示了農業地質環境變化的新趨勢,首次建立了全省農業地質環境技術支撐的新平台,拓展了淺海灘塗地質環境質量調查的新領域。

1 成果概況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項目實際完成的調查總面積為43613km2,其中陸域調查面積為

37737km2,沿海灘塗和近岸淺海調查面積為5876km2

本次工作投入了巨大的實物工作量。測制土壤地質柱狀剖面408個,土壤地球化學剖面1354km,採集土壤、淺海沉積物、淺層地下水、農作物等各類樣品66554件,進行了土壤元素全量、有效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70多個指標、淺層地下水24項指標、農產品20餘項指標的分析測試;獲取了各類測試分析數據約126萬個,編制了450餘張基礎性圖件。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形成的調查及研究報告共29份,其中,總項目綜合性成果報告5份、基礎性調查報告4份、專項研究報告7份、專題研究報告6份、示範區調查報告7份。圖集5套:浙北、浙中、浙東3個地區的《地球化學圖集》各一套,《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圖集》、《浙江省生態地質地球化學圖集》。

2 調查成果

2.1 獲得了海量多介質、多元素、多指標的高質量實測數據,編制了系列基礎性地球化學圖件,全面更新和充實了浙江區域地球化學資料,為多部門、多學科的應用,構件了基礎信息平台

通過對浙北平原區、浙中丘陵盆地區及浙東沿海地區3個重點農業種植區的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獲得了126萬余項多介質的元素地球化學分析測試數據,主要包括:

(1)浙江省主要土壤及土壤母質Cd、Hg、Cr、Pb等52種元素及有機碳、pH值分析數據;

(2)浙江省主要土壤Fe、Mn、Cu、Zn等12種元素的有效量分析數據;

(3)浙江省主要土壤有機氯(六六六、DDT)農葯殘留量分析數據;

(4)浙江省主要土壤有機污染物(多氯聯苯PCBs)分析數據;

(5)浙江省主要農田土壤淺層地下水NO3、NO2、NH4等24項水質分析數據;

(6)浙江省近岸淺海和灘塗沉積物的52種元素及有機碳、pH值分析數據。

利用區域調查所獲得的實測數據,按技術規范要求,編制了52種元素的地球化學圖、11種元素有效態(可浸提量)分布圖、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分布圖等一大批基礎性圖件;為開展農業地質環境評價和綜合研究提供了依據。在區域評價和綜合研究基礎上,首次編制了《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圖集》和《浙江省生態地球化學圖集》;這些成果是自第二次農業普查和全國第二次地球化學掃面以來所獲得的最系統、最可靠、最新的基礎性成果,海量的基礎資料,是「數字浙江」的重要數據源,具多部門、多學科、多領域的長遠應用價值。

2.2 查明了浙江省主要農業經濟自然區的地質環境現狀,「摸清了家底」為政府宏觀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2.2.1 土壤環境質量評價

評價結果表明,浙北平原、浙東沿海和浙中盆地3個主要農業種植區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上較好。功能類型綜合評價結果表明:在被調查的3個區約3.7萬km2的范圍內,一類土壤佔21.14%,二類土壤佔61.04%,三類和超三類土壤分別佔16.63%和1.19%。

依據農業部綠色食品產地土壤環境質量標准,結合全省1999年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對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的種植適宜性評價表明,在浙北、浙東和浙中3個調查區236.5萬公頃農用地之中,能滿足安全農產品生產土壤環境質量要求的農用地面積為179.8萬公頃,佔三地區農用地面積的76.0%,其中,水田147.9萬公頃,佔三地區水田的74.9%;旱地25.7萬公頃,佔三地區旱地總面積的86.7%;園地面積7.3萬公頃,佔三地區園地總面積的78.6%。不適合種植綠色農產品的非綠色農用地面積為47.2萬公頃,佔三地區農用地面積的20.0%。

2.2.2 土壤污染程度評價

受來自工業、農業及城市等多方面的影響,我省土壤已不同程度受到重金屬元素的污染。調查評價成果統計,浙北、浙中、浙東沿海3個區中,輕度污染面積占調查區總面積的38.1%,中度污染佔9.0%,重度污染佔1.61%。

研究表明,在快速發展的工業化進程中,土壤中的重金屬元素含量變化大大超過了自然作用的變化,在短短的12年間,Cd、Cu、As、S等元素平均相對累積率達15%以上,浙北平原、浙東沿海平原和浙中盆地3個區表層土壤中均出現Hg、Cd、Pb、Zn、Cu、As等元素的富集。調查顯示,重金屬污染主要是工業「三廢」(廢水、廢氣、廢渣)、化肥、農葯等農用化學品以及其他人為的作用下,通過如大氣降塵、灌溉、施肥、滲透等形式廣泛進入到土壤環境。

2.2.3 土壤有機污染現狀評價

調查表明,六六六、滴滴涕這類有機氯農葯在停用近30年後仍在土壤中廣泛殘留,但總體上未超過國家環境質量的標准。

2.2.4 農田淺層地下水環境質量評價

調查顯示,3個重點調查區的農田淺層地下水水質主要為Ⅳ類和Ⅴ類,其中Ⅳ類水佔42.0%,Ⅴ類水佔49.2%;浙東沿海地區的Ⅴ類水達65.7%。

淺層地下水的重金屬污染不突出,主要集中在鐵、錳及亞硝酸鹽等指標上,其中鐵超標比例為61.8%,錳為73.3%,亞硝酸鹽為25.2%。

2.2.5 農田土壤營養微量元素豐缺評價

浙北、浙東、浙中三地區土壤肥力和微量營養元素豐缺評價結果表明,土壤養分之間的不平衡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土壤肥力與養分豐富水平或平衡狀況較差的土壤面積接近50%,浙中地區問題最為突出;平衡性較佳的土壤面積比例較小。沿江臨海的墾區,土壤普遍缺Zn、Mo、Cu等元素;B不足具有廣泛性、區域性,有92.2%的土壤存在缺B問題。

2.2.6 灘塗及近岸淺海沉積物環境質量評價

調查表明,除Ni元素在樂清灣一帶超標較高外,沿海灘塗尚未發現明顯的重金屬污染。

2.3 通過調查,首次發現並評價了浙江富硒土壤。該成果不僅具有重要科學研究價值,也具有資源開發價值

2.3.1 富硒土壤及評價

通過研究,首次提出了根據土壤的含硒水平和硒反應性、富硒土壤的面積、土壤中硒的富集程度、硒的有效性、土壤環境質量和生物效應等指標的富硒土壤資源綜合評價方法,將富硒土壤分為較高富集(Ⅰ級)、中等富集(Ⅱ級)、一般富集(Ⅲ級)3個等級。經評價,在浙北平原、浙東沿海平原和浙中盆地3個區圈出了29處約7654km2的富硒土壤區;其中,Ⅰ級區5處,Ⅱ級區15處,Ⅲ級區9處。

2.3.2 富硒農產品調查

通過富硒區農產品的實地調查驗證,新發現海寧、平湖、諸暨的水稻,金華的葡萄,衢州、開化、慈溪的茶葉,龍游志棠白蓮,瑞安馬蹄筍、天目山竹筍等農產品的硒含量已達到標注富硒農產品標准。

3 評價成果

3.1 土壤地質研究

以地學為基礎,提出了「土壤地質單位」的新觀念,系統劃分了浙江成土母質類型,實現了地學與土壤學的有機結合,大大提高了浙江土壤地質研究水平。

以「母岩—母質—土壤」的地質地球化學相關性研究為切入點、以土壤地質剖面研究和土壤母質地學分類為基本方法,通過對農業地質背景的系統研究,提出了「土壤地質單位」的新概念。由於地質工作能准確釐定各類岩石、地層的空間展布、詳細描述其生成地質環境、地球化學等特徵,建立在地學基礎上的土壤母質分類將更具准確性。依據分類原則,建立了36個土壤母質類型,劃分了118個土壤地質單位,編制了新的浙江土壤母質圖;並對不同土壤類型進行了土壤礦物學、土壤磁性等方面的研究,從成土母岩、土壤母質及不同成壤環境等方面,系統總結了浙江省土壤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徵,豐富了農業環境的基礎資料,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3.2 特色農產品適生地質—地球化學環境研究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浙江主要特色農產品的適生地質—地球化學模型,為科學指導特色農產品結構調整和區域布局規劃,提供了地學支持。

本次工作分別對浙江名茶、竹筍、臨安山核桃、諸暨香榧、常山胡柚、玉環柚、長興銀杏等7種特色農產品的立地地質背景進行了研究,研究認為,除地形地貌、坡向和小氣候條件之外,特色農產品的分布及其品質明顯受到地質地球化學背景的制約與影響。研究揭示了這類農產品的適生規律,建立適生地質—地球化學模型,並依從已知到未知的認識論,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進行了種植適宜性區劃,結果表明,浙江省優質名茶種植的最適宜區面積為10803km2(圖1),佔全省土地面積的10.2%;次適宜區面積51621km2,佔49%;毛竹、竹筍的適種面積為適宜區18814.28km2,佔全省面積的18.47%,次適宜區55330.96km2,佔54.32%;臨安市山核桃的適種面積佔全縣面積的17.2%;常山縣適宜和較適宜種植胡柚的面積約400km2;長興縣銀杏的適宜和較適宜種植區面積約154km2;諸暨香榧適宜和較適宜種植區面積約306km2;玉環柚種植的適宜區和較適宜區面積約188km2。這一成果,為特色優勢農產品種植布局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圖6 浙江省綠色(無公害)、富硒糧油產業綜合區劃圖

在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所取得的相關研究成果基礎上,以農業地質環境和農業自然生態環境要素為基礎,以農作物種植適應性評價和發展潛力評價為核心,以優勢比較為原則,提出的「農業綜合區劃方法」充分考慮了農產品產地安全性、特色農業資源有效利用、農產品種植適宜性和區域經濟社會特點等4方面因素,具有鮮明的特色和先進性,也是對傳統農業區劃工作的一大突破。應用這一方法提出的全省糧油(圖6)、茶葉、蔬菜、果品等4大類主要農作物的產業布局區劃,有利於保證農產品的安全性(綠色、無公害)和資源的有效利用,對農業產業布局有較好的指導意義。

4.4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建設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信息系統」首次在真正意義上把調查獲得的有關土壤地質、地球化學、水文地質、農產品安全、非點源污染、特色農產立地環境、遙感、農業資源環境、海岸帶環境地球化學等海量數據以及項目文檔數據、DEM及基礎地理信息、解譯評價成果等納入農業地質資料庫。建成不同時段、不同結構、多源、多比例尺的海量空間和非空間資料庫。採用海量地形與影像管理技術、快速三維顯示技術、空間數據和非空間數據一體化管理技術以及組件式GIS(COMGIS)技術等關鍵技術,應用先進的金字塔模型來管理數據,基本實現了與農業地質環境相關信息的收集、存儲、加工、使用、動態更新、統計分析及查詢、輸出等功能,構建的農業地質環境專業信息和社會公用信息的共享平台,具有較廣泛的應用前景。

本項目由於堅持了多系統多部門的聯合,堅持以地學為主導的多學科多專業結合、產學研結合、基礎調查與專題研究相結合、調查研究與應用相結合的原則,項目的實施達到了「摸清家底」的目的,獲得了一批全新的填補空白的調查和研究成果,為浙江「十一五規劃」編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和科學依據。以市縣(區)為對象開展的示範區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日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作為公益性的大型基礎應用研究項目,其成果的作用已逐漸顯現,部分成果已經開始在部分地區試用,部分戰略調整決策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我省的部分縣市級政府和農民開始認識到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所具有的潛力,紛紛要求開展相關的調查工作,社會經濟對農業地質工作的認同與需求正日益顯現。「浙江省基本農田質量調查評價」項目已經省政府批准,項目實施的總體方案正在緊張編制中。

參考文獻

[1]陳懷滿.土壤中化學物質的行為與環境質量.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2]黃昌勇.土壤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3]陸景崗.土壤地質學.北京:地質出版社,1997

[4]劉黎明.土地資源學.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2

[5]牟樹森.青長樂.環境土壤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6]毛祖法.浙江名茶.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7]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編.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暫行技術規程.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

[8]楊忠芳,朱立,陳岳龍.現代環境地球化學.北京:地質出版社,1999

[9]朱大奎、王穎等.環境地質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章明奎,魏孝孚,厲仁安.浙江省土系概論.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0

[11]潘根興.地球表層系統土壤學.北京:地質出版社,2000

[12]浙江省地質礦產局.浙江省區域地質志.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

[13]浙江省土壤普查辦公室編.浙江土壤.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14]浙江省地質礦產廳.浙江省岩石地層.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

[15]紀國成.硒的生理作用及開發富硒稻米的實踐.浙江農業科學,2003年增刊

[16]唐根年,陸景岡,王援高等.浙江省及鄰近地區名茶形成的土壤地質環境分析.茶葉科學,2001,21(2)

[17]翁甫金、朱雲傑、樓雲台.浙江省竹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竹子研究匯刊,2004,23(1)

[18]袁建新,王雲.我國《土壤環境質量標准》現存問題與建議.中國環境監測,2000,16(5)

[19]周俊,姚君津.農業資源的地質背景及其開發利用.農業技術經濟,2002(1)

[20]朱立新,周國華,任天祥等.浙江杭嘉湖平原區環境地球化學研究.物探與化探,1996,20(4)

Review of Achievements of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Wang Qinghua, Dong Yanxiang, Zheng Wen

(Zhejia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Xiaoshan 311203)

Abstract: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considering survey as base, evaluation as kernel and study as tache, studies and evaluates the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aspects, degrees and scales, consequently obtaining som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t enriches our agricultural basic data and increases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technological reserve. They will supply the agricultural programming,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highly effectiv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ith technological support and basic service for building ecological provi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agem.

Key words: Zhejiang Province;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Achievements

I. 浙西南革命根據地導游詞

「浙西南革命紀念館由中共浙江省委機關舊址、紀念館主展館、紀念館廣場、紅軍標語牆版、清風書權屋等組成。東側為主體展區,分為『建立黨組織,開展武裝斗爭』『創建浙西南革命根據地』『抗日救亡,解放浙西南』3個展區、9個單元。」紀念館館長葉麗青介紹說,紀念館於2011年6月28日正式開館,已成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縉雲的蔡鴻猷、龍泉的季步高、青田的麻植……紀念館內展示著許許多多麗水籍革命烈士的光輝事跡。他們為信仰敢於擔當,犧牲時都很年輕。我們深受教育。」前來參觀的蓮都區徵收辦工作人員葉欣說,近年來,蓮都正全域推進環境治理、全面提振實體經濟、全力增進民生福祉、全員鍛造蓮都鐵軍,市區重點項目政策處理百日攻堅行動有序推進,作為參與單位之一,徵收辦全員參與,以浙西南革命精神為鼓舞,擔當在先,積極攻堅克難。

J. 你知道浙江哪一個古鎮有「浙西南鎖鑰」之稱嗎

廿八都古鎮。

甘八都古鎮在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西南方向六十公里,就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交界的仙霞山脈中,可以說雞鳴聽三省,商賈雲集,被譽為浙西南鎖鑰。

公元878年黃巢起義軍攻打福建,在崇山峻嶺間開辟了這條仙霞古道,北宋時在浙江南部設都44個,這個小鎮排行28,當地人稱「廿八都」。鎮上有9種方言和130餘種姓氏。長條形布局的城鎮,古建築風貌依舊,至今仍保留著19世紀的風貌。

(10)浙西南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廿八都古鎮地勢險要。四方關隘拱列,東有安民關,南有楓嶺關,西有六石關,北有仙霞關,易守難攻。三省邊界的地理位置和歷史上的頻繁戰爭、屯兵、移民,使廿八都成為「方言王國」和名副其實的「百姓古鎮」,鎮上有9種方言和130餘種姓氏。

長條形布局的城鎮,古建築風貌依舊。楓溪水自北向南穿鎮而過,民居依山傍水,緣溪而建。青山綠水間,黛瓦青牆、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錯落有致,至今仍保留著19世紀的風貌。

與周庄、同里、烏鎮等著名古鎮相比,它依然是藏在深山人未識。它和那些江南水鄉古鎮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甚至帶有幾分神秘。1100多年前,黃巢揮戈南下,在浙、閩之間的崇山峻嶺中開辟了一條仙霞古道,從此四周關隘拱立、大山重圍的廿八都成了歷代屯兵扎營之所,兵家必爭之地。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