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翠湖地理位置

翠湖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3-06 01:14:24

㈠ 翠湖心影閱讀答案

、①翠湖在城中,它的地理位置確實與眼睛有相似性;②尤其是在明爽安靜(明澈寧靜)這一點上有相似性,而這又是作者所喜愛翠湖的重要原因。
2、①翠湖之「翠」無物不呈現,安靜明爽是翠湖的基調,它來自湖水、柳樹、水浮蓮、紅魚等各項事物。②翠湖之「翠」無處不呈現,它的安靜明爽的基調來自所有事物共同組合而成的環境、氛圍、世界。(具體解說:湖水、柳樹自不待言,即便「很熱鬧」的「一望無際的粉紫色的水浮蓮」,也是在反襯水面的寧靜和湖水的翠綠;還有那紅魚,顏色恰與翠構成對比,於是更顯周圍之翠,並且「忽然撥剌一聲」以動襯靜更顯靜。而所有事物的共同組合與有機協調才有了翠湖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3、判斷:不是冗贅之筆。

手法:運用側面描寫(間接描寫)

目的:寫翠湖之翠,即寫翠湖的明爽安靜。

理由:半島上喝茶的場景表面游離文中描寫的總體事物,但在氛圍、意境、主旨上卻是吻合無垠的。這里,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勾心鬥角,世人的所有爭斗不復存在,有的是充滿人情、人倫親情的人間溫情,它猶如世外桃源,遠離塵囂,遠離紅塵,這也恰恰是作者贊美、想念翠湖的一個重要原因。(理由意思對即可)
4、①作者思念想念翠湖,這里有作者的燦爛美好的青春時光,這里有遠離世俗寧靜明爽的氛圍天地,這里有作者對人世美好環境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寄託,任何有悖這種情境的變化都是作者所不樂意見到的。

②文章是作者聰敏的心智和有性靈的大自然之美相融合的產品,它淋漓盡致地寫出了人間恬淡、自然和諧之美,既體現著作者天趣盎然的情調,又使人於一片天籟之中獲得凈化靈魂的神韻和力量。

㈡ 瑞安翠湖山具體什麼位置

公交路線:南京南站 → 瑞安翠湖山地鐵1號線 → 710路 時間是最短的
駕車:回28分鍾16.7公里23個紅綠燈 打車答約47元 途經:大周路、牛首大道
往瑞安翠湖山那條路不堵車,不管是坐車還是駕車都方便。

㈢ 北京有翠湖公園嗎具體位置在哪

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北門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翠湖北路

交通:

稻香湖景-公交站1.1公里

途徑公交車:專38路

㈣ 昆明的翠湖為什麼要叫翠湖捏(可能有點繞)

昆明翠湖,原稱「菜海子」,因湖東北有「九泉所出,匯而成池」,故又名「九龍池」。清康熙年間雲貴總督范承勛、巡撫王繼文於湖中建碧漪亭(俗稱海心亭),水光瀲灧,綠樹成蔭。唐繼堯時在湖中築有東西堤和南北堤,把湖一分為四,湖中有海心亭,西側有觀魚堂,東南有水月軒。翠湖堤畔遍植垂柳,柳枝拂面,湖內多種荷花,藕花飄香,舊有「十畝荷花魚世界,半城楊柳撫樓台」之聯,被譽為「城中碧玉」。

目錄

簡介
景區介紹
發展歷史
旅遊景點
相關旅遊景點
編輯本段簡介
翠湖位於市區五華山西麓,是城區的中心觀光點。因其八面水翠,四季竹翠,春夏柳翠,故稱「翠湖」。元朝以前,滇池水位高, 這里還屬於城外的小湖灣,多稻田、菜園、蓮池、故稱「菜海子」。因東北面有九股泉,匯流成池,又名「九龍池」。至民國處年,改辟為園,園內遍植柳樹,湖內多種茶花,始 有「翠湖」美稱。 「翠湖」面積21公頃,水面就佔了15公頃。兩道長長柳堤呈「+」字交匯於園心,把全湖分而為四。南北橫堤叫「阮堤」、是道光年間雲南總督阮元仿西湖「蘇堤」美韻修築,東西縱堤叫「唐堤」,於民國年間修建。兩堤交接處,是湖心小島,以湖心亭為主軸,構成中心游區。湖心亭又叫「碧漪亭」,亭閣外型美觀,飛檐黃瓦,點綴著翠湖春色,亭內有前後兩個內院,為各種展覽舉辦之地。 湖心亭西側有建於嘉慶年間的蓮華禪院和放生池,是有名的「濠上觀魚」處,如今禪院變為游藝宮,「放生池」成了一座水上園林;西北角有「來爽樓」,設有流冰場;西南角是「葫蘆島」;棕櫚挺拔,東南角有一個由三個半島連成的大花園為「水月軒」花木繁盛;東北角有「知春亭」,逢節便有人聚此對唱山歌,別有一番情趣。如今的翠湖之美,又增添了雪白的紅嘴鷗,從頭年11月到次年3月,成群地從遙遠的北方飛到這兒過冬,一年一度,從不間斷。「翠湖觀鷗」已成為昆明最熱門的景觀之一。[1]
翠湖 (3張)
編輯本段景區介紹

翠湖(4張)南眺碧雞、北瞰蛇山,水光瀲灧,垂柳搖曳,「十畝荷花魚世界,半城楊柳佛樓台」,被譽為鑲嵌在昆明城的「綠寶石」。 元朝以前,滇池水位高,這里還屬於城外的小湖灣,多稻田、菜園、蓮池,所以又叫「菜海子」。因東北面有九股泉,匯流成池,又名「九龍池」。至民國初年,改辟為園,園內遍植柳樹,湖內多種茶花,始有翠湖的美稱。 翠湖在元代以前,是臨近滇池潘家灣的一個湖灣,李專《菜海行》詩中說:「昆 雲南翠湖
明池水三百里,菜海與之為一體。菡萏之國蛟龍窟……」翠湖湧出之泉水,直接入注滇池。 方國瑜先生考證:「元初以前,滇池湖岸西阻山麓,其北、東、南三面,自碧雞關下高嶢村,經上普坪村、眠犬山下夏家窯團山南麓、梁家河村、菱角塘、潘家灣、土橋、官渡、海燕村、石寨山下金沙村、昆陽城邊舊校場,以至海口。」(見方國瑜《元史·賽典赤傳概說》)
編輯本段發展歷史
至元十一年(1274年),賽典赤拜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至元十三年(1276年)初,「昆明池口塞,水及城市,大田廢棄,正途壅底,公命大理等處巡行勸農使張立道,付二千役而決之,三年有成。」(元趙子元《賽平章德政碑》)這就是第一次疏浚海口水利工程。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州革,縣如故。其地有昆明池五百里,夏潦必冒城廓,張立道為大理等處勸農使,求泉源所出,泄其水,得地萬余頃,皆為良田」。(元宋濂《元史·地理志·雲南行省》),元代幾次大型水利工程,滇池水位下降,翠湖與滇池湖面分隔,成為「清回秀澈」的一泓秀水,湖水「赤旱不竭,土人於中種千葉蓮」,周圍「蔬圃居半」,稱菜海子,又稱翠海。翠海東北面湖中,有九個出水泉眼,「九泉所出,匯而成池,故名九龍池。」翠湖之水經河道注入滇池。
昆明翠湖景點(17張)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藍玉、沐英征雲南,元末代雲南梁王巴匝刺瓦爾密兵敗投滇池(一說服毒),明軍平定雲南。洪武十六年(1383年)傅友德、藍玉班師回南京,朱元璋義子西平侯沐英留鎮雲南。洪武十九年(1386年)沐英築昆明磚城,將翠湖圈入城內。(清·倪蛻《滇雲歷年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沐英仿西漢名將周亞夫細柳營屯兵,在翠湖西岸建「柳營」,「種柳牧馬」。清《一統志·雲南志·山川》載:「九龍池在昆明縣城內,其地蔬圃居半,故又曰菜海子。平為稻田,下為蓮池,沿五華之右,貫城西南,匯於盤龍江達滇池,明沐氏有別業在其上,曰柳營。」沐英愛馬,常在柳營河邊觀馬弁洗馬,故翠湖出城之河稱「洗馬河」。有詩記述沐英柳營洗馬:「萬柳郁成行,牽來老驌驦。將軍思洗甲,神駿自生光。」清末陳榮昌也有《柳營洗馬》詩:「不圖城市裡,乃有亞夫營。伏櫪新羈馬,和戎罷舊兵。願將凡骨洗,誓與亂流爭。神駿滇池出,邊塵會盪平。」 洪武二十五年(1391年)六月十日,年僅四十八歲的沐英卒,沐英長子沐春襲西平侯,翠湖柳營遂改為「垂柳間垂楊」,「台榭浮水面」的黔國公沐氏別業(別墅)。明代世襲黔國公沐氏,府第在今之勝利堂,翠湖柳營為「別業」,草海畔近華浦外建有「西園水雲鄉」。 清順治十年(年)大西軍「南安王」劉文秀回滇。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入雲南,封劉文秀為「蜀王」,劉文秀將沐氏柳營別業作為「蜀王府」,翠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又稱「南府」。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平西王吳三桂率清軍攻雲南,十二月清軍三路會於曲靖,永曆帝朱由榔奔迤西逃緬甸。順治十七年(1660年)清廷命吳三桂駐鎮雲南,吳三桂「乞沐氏勛庄」,踞五華山永曆宮為「平西王府」。清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縊永曆帝及其子於五華山西麓之金蟾寺。金蟬寺坡遂稱「逼死坡」。清康熙三年(1664)吳三桂對「劉文秀故宅,以其狹小」,遂「填菜海子之半,更作新府」,「柳營一帶皆珍館崇台」,「花木扶疏,迴廊壘石」,新府石欄桿均為大理石浮雕,極盡奢華。清,李專《菜海行》詩,描述了吳三桂造新府之窮奢極欲:「橐弓解甲才幾日,命將選才造宮室,明帝行宮不稱意,卻教再見阿房出。軍令傳宣部下兒,移山填海只片時……雕甍綉闥生雲煙,何處十洲與三島。金屋朱扉鎖麗人,嬌歌妙舞四時春。花草亭台香沁骨,淪漪月夜酒生鱗,正難更仆數驕樂,螭頭有鳥大如駱……」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舉「天下都招討馬大元帥」旗號反清,陳兵湖南。康熙十六年(1677年),吳三桂兵敗洞庭,退守衡州(衡陽)。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匆忙衡州稱帝,國號「周」,年號「昭武」。康熙十七年八月,吳三桂暴病殛於衡州。其孫吳世璠繼位,改元「洪化」。康熙十八年(1679年)吳世璠十四萬人馬被清軍消滅於湖南。次年吳世璠敗退雲南,吳世璠居翠湖新府,以其年號改稱「洪化府」。洪化府大門外跨洗馬河有石橋,稱「洪化橋」。至今河改下水道,「洪化橋」地名猶存。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清軍「克雲南,入其城」, 「洪化府」此後改稱「承華圃」。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雲貴總督范承勛拆洪化府吳宅,木石材料用於重修西山太華寺。至今太華寺大雄殿、縹緲樓前還保留洪化府大理石浮雕欄桿。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雲南巡撫王繼文在翠湖湖心島上建「碧漪亭」,後稱「海心亭」。湖北岸濱湖建「來爽樓」。書法家塗晫為碧漪亭、來爽樓題:「春醉蓬萊」、「是觀堂」匾。 清雍正六年(1728年)「在城西門內九龍池上」建「龍神祠……敕封福滇益農龍王,內府造像輦送至滇,建祠以時致祭,月吉瞻禮。」(清·雍正《雲南通志》)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雲南知府敦柱重修龍神祠,又稱黑龍祠。 清嘉慶元年(1796年),昆明「同邑馬孺人,禮奉觀音大士,捐資百金,敬修一院,庄嚴金像,虔祀之。」孝廉倪士元(字雲浦),居翠湖畔,「朝夕經臨此地,恆念一亭之外,別無容膝,於是倡捐填砌西面地基二丈許,建屋三間為棲止之地。延永豐寺僧雨庵住錫,歲奉香火。將周圍草堂置買,挑填堅闊,遂成基焉。」工部右侍郎蔣予浦(字元庭) 「慨然捐廉……始庀材開工,建立閣樓三楹,奉大士金像,前殿三楹,奉呂祖,後殿三楹,奉倉聖文武帝增福玄壇聖像。」後朱元亮「倡捐添建馬王殿三楹,東廂樓耳房五間」。迤南觀察劉鈺「捐建雷神殿三楹,五龍祠三楹,並制亭爐鍾鼓。前後殿宇,東廂樓屋,咸皆巍峨壯麗,廟貌一新」。「其海心大路,南北綿亘三百餘丈,百餘年來,悉皆坍塌傾陷,狹窄低窪,雨水盛行,浸淹斷隔。有北直易公德政,倡捐加高培寬,半載之功,修培平坦。」 倪士元、倪琇及住持雨庵,興建蓮華禪院工程,前後歷時二十一年,至嘉慶二十一年「丙子(1816年)嘉平告成」(倪琇《鼎建蓮花禪寺碑記》)。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雲貴總督阮元,在翠湖沿「放生池」竹籬築堤,「由寺南繞出寺北。」南北長堤上後來架起石橋,堤南燕子橋,堤北聽鶯橋,堤中采蓮橋。阮元還在翠湖建成西軒舟屋和「蓮笑樓」(註:一說「蓮笑樓」為吳三桂建築),時任雲南巡撫伊裡布有《海心亭放生池詩並序》。序稱:「蓮花禪院前龍潭,深窈莫測,鱗族潛聚焉。每歲冬,並海居民劃小船捕魚,巨鱗細鬣無得免者……就潭三面剡木編竹為欄七十餘丈,蓄水衛魚。」 伊裡布,字莘農,鑲黃旗人,清嘉慶進士,歷任雲南騰越、永昌知府。道光五年(1825)任雲南巡撫,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雲貴總督,道光十九年(1839年)調任兩江總督。 清光緒十年(1884年),雲貴總督岑毓英重修蓮花禪院。凌士逸撰禪院聯:「十畝荷花魚世界,半城楊柳佛樓台」。清光緒九年癸未(1883年),進士陳榮昌曾賦《九龍池八景》,即「春樹曉鷹、秋窗夜月、精舍書聲、酒樓燈影、柳營洗馬、蓮寺觀魚、綠楊息陰、翠荷聽雨」。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翠湖北岸建經正書院。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廢經正書院,改辦雲南省會中學堂。清宣統元年(1909年),翠湖西岸明代柳營、清初吳三桂新府之地,興建「雲南陸軍講武堂」。翠湖北岸省會中學堂在興建講武堂時,遷黑龍祠,學堂舊址改為雲南省圖書館。 清末經濟特科第一名袁嘉穀居翠湖北岸時,朝夕與翠湖相伴,有大量描繪翠湖的詩作。《翠湖早秋》詩曰:「樵水漁山共一城,湖心亭畔月三更。新秋墮地幾人拾,黃葉無聲詩有聲」。 民國八年(1919年)底,唐繼堯修整翠湖東西長堤,堤兩端建家族「雙節坊」。堤東架「衛東」鐵橋,堤西架「定西」石橋。這條東西長堤,與南北堤在湖心島交會。袁嘉穀有《翠湖堤上》詩:「左右樹交綠城洞,淺深水漲碧添池。雙堤車馬人如海,讓我花邊覓小詩」。 龍雲任雲南省主席期間,1932年搗毀蓮華禪院佛道泥塑。1933年至1934年按公園規劃改建蓮花禪院,拆寺觀三重院坐北向南的殿宇,改建四合院湖心亭建築群,大門坐西向東,院中間的大殿改成「戲台」,湖心亭南北角,各建一幢重檐八角亭。兩幢八角亭至今猶存。 位於昆明市北部的翠湖公園,是市區最漂亮的公園之一,每年的11和12月份,成群的紅嘴鷗從西伯利亞到這里來過冬。這里除了有獨一無二的美景之外,遊客也能感受到非常濃郁的文化氛圍,因為中國著名的雲南大學就在這里。 另外,它是昆明唯一一家開放到晚上10點的公園,是個不錯的夜生活場所。
編輯本段旅遊景點

翠湖位於市區五華山西麓,是城區的中心觀光點。因其八面水翠,四季竹翠,春夏柳翠,故稱「翠湖」。元朝以前,滇池水位高, 這里還屬於城外的小湖灣,多稻田、菜園、蓮池、故稱「菜海子」。因東北面有九股泉,匯流成池,又名「九龍池」。至民國處年,改辟為園,園內遍植柳樹,湖內多種茶花,始 有「翠湖」美稱。
「翠湖」面積21公頃,水面就佔了15公頃。兩道長長柳堤呈「+」字交匯於園心,把全湖分而為四。南北橫堤叫「阮堤」、是道光年間雲南總督阮元仿西湖「蘇堤」美韻修築,東西縱堤叫「唐堤」,於民國年間修建。兩堤交接處,是湖心小島,以湖心亭為主軸,構成中心游區。湖心亭又叫「碧漪亭」,亭閣外型美觀,飛檐黃瓦,點綴著翠湖春色,亭內有前後兩個內院,為各種展覽舉辦之地。
[2] 湖心亭西側有建於嘉慶年間的蓮華禪院和放生池,是有名的「濠上觀魚」處,如今禪院變為游藝宮,「放生池」成了一座水上園林;西北角有「來爽樓」,設有流冰場;西南角是「葫蘆島」;棕櫚挺拔,東南角有一個由三個半島連成的大花園為「水月軒」花木繁盛;東北角有「知春亭」,逢節便有人聚此對唱山歌,別有一番情趣。如今的翠湖之美,又增添了雪白的紅嘴鷗,從頭年11月到次年3月,成群地從遙遠的北方飛到這兒過冬,一年一度,從不間斷。「翠湖觀鷗」已成為昆明最熱門的景觀之一。
編輯本段相關旅遊景點
1.石林風景區 2.昆明-世博園滇池 3.雲南民族村 4.昆明西山森林公園

㈤ 昆明翠湖公園與吳三貴

翠湖公園與吳三桂無關,但是蓮花池,就與吳三桂有關,他在那裡蓋了陳圓圓的行宮。
1、翠湖公園
自明朝起的歷任雲南行政官員都曾在這里修亭建樓。由於垂柳和碧水構成其主要特色的緣故,本世紀初正式定名為翠湖。它以「翠堤春曉」而聞名四方。人們稱之為「鑲嵌在昆明城裡的一顆綠寶石」。園內,縱貫南北的阮堤(1834年雲貴總督阮元撥款所築),直通東西的唐堤(1919年由時任孫中山的滇川黔三省建國聯軍總司令的唐繼堯撥款所築)。
2、昆明蓮花池
據明代《雲南府志》載,商山之麓「下有冷泉,名蓮花池,浴之可以去風疾」。也就是說人們還在蓮花池裡洗浴可以治病。
歷史上蓮花池周林木參天,池中碧波盪漾,一池的蓮花在花開時節自然更是花紅葉碧,美不勝收。曾是「十畝荷花魚世界,半城楊柳拂樓台」的滇中勝景。
這里曾有陳圓圓的梳妝台、永曆帝陵等歷史遺跡。更因與歷史名人吳三桂、陳圓圓有重要關聯,蓮花池成為昆明自然風景與人文地理的「雙料勝地」。據史料記載吳三桂選中它,興建「安阜園」,專為寵妃陳圓圓住宅。園內,亭台樓閣、水榭假山、奇花異卉、書畫奇珍應有盡有。吳三桂還令人修築棧道,由五華山直通蓮花池,供其往來於美人與政務之間。

㈥ 翠湖的歷史

翠湖,位於昆明城五華山西麓,是城區的中心觀光點。因其八面水翠,四季竹翠,春夏柳翠,故稱「翠湖」。南眺碧雞、北瞰蛇山,水光瀲灧,垂柳搖曳,「十畝荷花魚世界,半城楊柳佛樓台」,被譽為鑲嵌在昆明城的「綠寶石」。 元朝以前,滇池水位高,這里還屬於城外的小湖灣,多稻田、菜園、蓮池,所以又叫「菜海子」。因東北面有九股泉,匯流成池,又名「九龍池」。至民國初年,改辟為園,園內遍植柳樹,湖內多種茶花,始有翠湖的美稱。
翠湖在元代以前,是臨近滇池潘家灣的一個湖灣,李專《菜海行》詩中說:「昆明池水三百里,菜海與之為一體。菡萏之國蛟龍窟……」翠湖湧出之泉水,直接入注滇池。
方國瑜先生考證:「元初以前,滇池湖岸西阻山麓,其北、東、南三面,自碧雞關下高嶢村,經上普坪村、眠犬山下夏家窯團山南麓、梁家河村、菱角塘、潘家灣、土橋、官渡、海燕村、石寨山下金沙村、昆陽城邊舊校場,以至海口。」(見方國瑜《元史·賽典赤傳概說》)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賽典赤拜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至元十三年(1276年)初,「昆明池口塞,水及城市,大田廢棄,正途壅底,公命大理等處巡行勸農使張立道,付二千役而決之,三年有成。」(元趙子元《賽平章德政碑》)這就是第一次疏浚海口水利工程。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州革,縣如故。其地有昆明池五百里,夏潦必冒城廓,張立道為大理等處勸農使,求泉源所出,泄其水,得地萬余頃,皆為良田」。(元宋濂《元史·地理志·雲南行省》),元代幾次大型水利工程,滇池水位下降,翠湖與滇池湖面分隔,成為「清回秀澈」的一泓秀水,湖水「赤旱不竭,土人於中種千葉蓮」,周圍「蔬圃居半」,稱菜海子,又稱翠海。翠海東北面湖中,有九個出水泉眼,「九泉所出,匯而成池,故名九龍池。」翠湖之水經河道注入滇池。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藍玉、沐英征雲南,元末代雲南梁王巴匝刺瓦爾密兵敗投滇池(一說服毒),明軍平定雲南。洪武十六年(1383年)傅友德、藍玉班師回南京,朱元璋義子西平侯沐英留鎮雲南。洪武十九年(1386年)沐英築昆明磚城,將翠湖圈入城內。(清·倪蛻《滇雲歷年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沐英仿西漢名將周亞夫細柳營屯兵,在翠湖西岸建「柳營」,「種柳牧馬」。清《一統志·雲南志·山川》載:「九龍池在昆明縣城內,其地蔬圃居半,故又曰菜海子。平為稻田,下為蓮池,沿五華之右,貫城西南,匯於盤龍江達滇池,明沐氏有別業在其上,曰柳營。」沐英愛馬,常在柳營河邊觀馬弁洗馬,故翠湖出城之河稱「洗馬河」。有詩記述沐英柳營洗馬:「萬柳郁成行,牽來老驌驦。將軍思洗甲,神駿自生光。」清末陳榮昌也有《柳營洗馬》詩:「不圖城市裡,乃有亞夫營。伏櫪新羈馬,和戎罷舊兵。願將凡骨洗,誓與亂流爭。神駿滇池出,邊塵會盪平。」
洪武二十五年(1391年)六月十日,年僅四十八歲的沐英卒,沐英長子沐春襲西平侯,翠湖柳營遂改為「垂柳間垂楊」,「台榭浮水面」的黔國公沐氏別業(別墅)。明代世襲黔國公沐氏,府第在今之勝利堂,翠湖柳營為「別業」,草海畔近華浦外建有「西園水雲鄉」。
清順治十年(年)大西軍「南安王」劉文秀回滇。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入雲南,封劉文秀為「蜀王」,劉文秀將沐氏柳營別業作為「蜀王府」,又稱「南府」。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平西王吳三桂率清軍攻雲南,十二月清軍三路會於曲靖,永曆帝朱由榔奔迤西逃緬甸。順治十七年(1660年)清廷命吳三桂駐鎮雲南,吳三桂「乞沐氏勛庄」,踞五華山永曆宮為「平西王府」。清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縊永曆帝及其子於五華山西麓之金蟾寺。金蟬寺坡遂稱「逼死坡」。清康熙三年(1664)吳三桂對「劉文秀故宅,以其狹小」,遂「填菜海子之半,更作新府」,「柳營一帶皆珍館崇台」,「花木扶疏,迴廊壘石」,新府石欄桿均為大理石浮雕,極盡奢華。清,李專《菜海行》詩,描述了吳三桂造新府之窮奢極欲:「橐弓解甲才幾日,命將選才造宮室,明帝行宮不稱意,卻教再見阿房出。軍令傳宣部下兒,移山填海只片時……雕甍綉闥生雲煙,何處十洲與三島。金屋朱扉鎖麗人,嬌歌妙舞四時春。花草亭台香沁骨,淪漪月夜酒生鱗,正難更仆數驕樂,螭頭有鳥大如駱……」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舉「天下都招討馬大元帥」旗號反清,陳兵湖南。康熙十六年(1677年),吳三桂兵敗洞庭,退守衡州(衡陽)。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匆忙衡州稱帝,國號「周」,年號「昭武」。康熙十七年八月,吳三桂暴病殛於衡州。其孫吳世璠繼位,改元「洪化」。康熙十八年(1679年)吳世璠十四萬人馬被清軍消滅於湖南。次年吳世璠敗退雲南,吳世璠居翠湖新府,以其年號改稱「洪化府」。洪化府大門外跨洗馬河有石橋,稱「洪化橋」。至今河改下水道,「洪化橋」地名猶存。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清軍「克雲南,入其城」, 「洪化府」此後改稱「承華圃」。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雲貴總督范承勛拆洪化府吳宅,木石材料用於重修西山太華寺。至今太華寺大雄殿、縹緲樓前還保留洪化府大理石浮雕欄桿。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雲南巡撫王繼文在翠湖湖心島上建「碧漪亭」,後稱「海心亭」。湖北岸濱湖建「來爽樓」。書法家塗晫為碧漪亭、來爽樓題:「春醉蓬萊」、「是觀堂」匾。
清雍正六年(1728年)「在城西門內九龍池上」建「龍神祠……敕封福滇益農龍王,內府造像輦送至滇,建祠以時致祭,月吉瞻禮。」(清·雍正《雲南通志》)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雲南知府敦柱重修龍神祠,又稱黑龍祠。
清嘉慶元年(1796年),昆明「同邑馬孺人,禮奉觀音大士,捐資百金,敬修一院,庄嚴金像,虔祀之。」孝廉倪士元(字雲浦),居翠湖畔,「朝夕經臨此地,恆念一亭之外,別無容膝,於是倡捐填砌西面地基二丈許,建屋三間為棲止之地。延永豐寺僧雨庵住錫,歲奉香火。將周圍草堂置買,挑填堅闊,遂成基焉。」工部右侍郎蔣予浦(字元庭) 「慨然捐廉……始庀材開工,建立閣樓三楹,奉大士金像,前殿三楹,奉呂祖,後殿三楹,奉倉聖文武帝增福玄壇聖像。」後朱元亮「倡捐添建馬王殿三楹,東廂樓耳房五間」。迤南觀察劉鈺「捐建雷神殿三楹,五龍祠三楹,並制亭爐鍾鼓。前後殿宇,東廂樓屋,咸皆巍峨壯麗,廟貌一新」。「其海心大路,南北綿亘三百餘丈,百餘年來,悉皆坍塌傾陷,狹窄低窪,雨水盛行,浸淹斷隔。有北直易公德政,倡捐加高培寬,半載之功,修培平坦。」
倪士元、倪琇及住持雨庵,興建蓮華禪院工程,前後歷時二十一年,至嘉慶二十一年「丙子(1816年)嘉平告成」(倪琇《鼎建蓮花禪寺碑記》)。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雲貴總督阮元,在翠湖沿「放生池」竹籬築堤,「由寺南繞出寺北。」南北長堤上後來架起石橋,堤南燕子橋,堤北聽鶯橋,堤中采蓮橋。阮元還在翠湖建成西軒舟屋和「蓮笑樓」(註:一說「蓮笑樓」為吳三桂建築),時任雲南巡撫伊裡布有《海心亭放生池詩並序》。序稱:「蓮花禪院前龍潭,深窈莫測,鱗族潛聚焉。每歲冬,並海居民劃小船捕魚,巨鱗細鬣無得免者……就潭三面剡木編竹為欄七十餘丈,蓄水衛魚。」
伊裡布,字莘農,鑲黃旗人,清嘉慶進士,歷任雲南騰越、永昌知府。道光五年(1825)任雲南巡撫,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雲貴總督,道光十九年(1839年)調任兩江總督。
清光緒十年(1884年),雲貴總督岑毓英重修蓮花禪院。凌士逸撰禪院聯:「十畝荷花魚世界,半城楊柳佛樓台」。清光緒九年癸未(1883年),進士陳榮昌曾賦《九龍池八景》,即「春樹曉鷹、秋窗夜月、精舍書聲、酒樓燈影、柳營洗馬、蓮寺觀魚、綠楊息陰、翠荷聽雨」。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翠湖北岸建經正書院。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廢經正書院,改辦雲南省會中學堂。清宣統元年(1909年),翠湖西岸明代柳營、清初吳三桂新府之地,興建「雲南陸軍講武堂」。翠湖北岸省會中學堂在興建講武堂時,遷黑龍祠,學堂舊址改為雲南省圖書館。
清末經濟特科第一名袁嘉穀居翠湖北岸時,朝夕與翠湖相伴,有大量描繪翠湖的詩作。《翠湖早秋》詩曰:「樵水漁山共一城,湖心亭畔月三更。新秋墮地幾人拾,黃葉無聲詩有聲」。
民國八年(1919年)底,唐繼堯修整翠湖東西長堤,堤兩端建家族「雙節坊」。堤東架「衛東」鐵橋,堤西架「定西」石橋。這條東西長堤,與南北堤在湖心島交會。袁嘉穀有《翠湖堤上》詩:「左右樹交綠城洞,淺深水漲碧添池。雙堤車馬人如海,讓我花邊覓小詩」。
龍雲任雲南省主席期間,1932年搗毀蓮華禪院佛道泥塑。1933年至1934年按公園規劃改建蓮花禪院,拆寺觀三重院坐北向南的殿宇,改建四合院湖心亭建築群,大門坐西向東,院中間的大殿改成「戲台」,湖心亭南北角,各建一幢重檐八角亭。兩幢八角亭至今猶存。

㈦ 六翠湖的來歷

你說的應該是翠湖,位於岳池縣花園鎮境內,南距岳池縣城區8公里,是鄧小平故里廣安市最著名的風景湖,被譽為「川東西子湖」,享有川東北第一風景湖之稱。翠湖有八景之說,即:玉帶長堤、平湖嵐光、芳園秋月、溢流飛瀑、銀光倒影、龜山攬勝、龍華夕照、金城煙雲。
中文名
翠湖
外文名
Cui Lake
別名
響水灘水庫
地理位置
廣安市岳池縣
水域類型
人工湖泊

概況
岳池翠湖之翠湖攬勝
翠湖原名響水灘水庫位於岳池花園鎮、北城鄉、雙鄢鄉交界地區,壩體位於花園鎮境內,設置翠湖管委會,由縣級政府直轄。1959年響水灘水庫開始動工興建,1960年8月大壩建成蓄水,蓄水量近170萬立方米。響水灘水庫水域面積約170萬平方米,翠湖集水面積48.70平方公里。最大壩高23米,壩頂海拔398.30米,堰頂高程392米,正常水位395.50米,主汛時防洪限制水位394.50米,初汛時防洪限制水位395.50米,校核洪水水位396.67米。正常庫容1690萬立方米,最大庫容2048萬立方米。該水庫大壩保護人口約20萬,耕地3470公頃。
從岳池縣城東門出發,行駛11公里便可達翠湖。1983年縣委、縣政府將響水灘水庫興建為旅遊風景區,因山清水秀,翠色可人而命名「翠湖」。「翠湖」二字由著名書法家李半黎先生書寫。翠湖是岳池縣面積第二大,庫容第四大的湖泊。湖區水灣眾多,湖岸植被豐富,有3座島嶼,由於其秀美的風光,被稱為川東北第一風景湖。

四季風光
翠湖的四季風光各有奇觀,美景應時而變:春登望湖樓,見碧水藍天,玉帶長堤橫

岳池翠湖圖集
鎖一弘湖水,桃紅柳綠,燦爛如錦綉;夏入沁芳園,品茗飲漿,望金城山煙雲籠罩,聽溢洪道飛瀑直下,頓覺心曠神怡。水庫中有3座小島,由南至北為尖山寺,龍華山,月牙灘,風景各異:尖山寺的白塔與漁家,龍華山的寺廟與古樹,月牙灘的聽香水榭和琴韻小築。大壩的右側「望湖樓」,站在這里,南側半個湖景色盡收眼底,這里有八景:玉帶長堤、芳園秋月、銀風倒影、龍華晚照、平湖嵐光、溢流飛瀑、龜山攬勝、金城煙雲。而去翠湖的北部則要乘船,經水路十八彎,北部湖區的植被覆蓋率較南部湖區更高,而且遊人也少有涉足,其景色也更加幽靜,美麗其境之幽,其意之美盡在其中。

㈧ 講武堂的地理位置

雲南陸軍講武堂舊址,在今雲南省農展館、省圖書館一帶。現存講武堂的主要專建築,是一院規屬模宏大的中國傳統的走馬轉角樓式的土、木、石建築,呈正方形,東、西、南、北樓各約長120米,寬10米,對稱銜接,渾然一體,四角有拱形門洞可出人。南北樓為學員宿舍,南樓中部突起,為閱操樓。今農展館一片,是當時的閱兵操場。東樓是辦公室,西樓是學科教室。大樓西北面的平房,是當時的禮堂。解放後,這座建築經多次修繕,保存較為完好。
昆明翠湖西側叫承華圃,有一幢米黃色兩層磚木結構的走馬轉角樓式的建築物格外引人注目。它由四座各長120米的樓房圍成一個方形四合院,院內成為操場。這就是培養出中國現代史上許多叱吒風雲人物的雲南陸軍講武堂。

㈨ 寧夏鳴翠湖的具體位置在哪兒

鳴翠湖生態旅遊區位於銀川市興慶區東側,西距市區9公里,東臨黃河3公里鐧懼害鍦板浘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㈩ 求歷史地理簡介1、昆明 2、昆明石林 3、昆明講武堂 4、昆明大觀樓 5、昆明滇池 6、昆明翠湖

昆明市行政區劃圖市名
昆明市(Kūnmíng Shì),簡稱昆,又稱春城,因為一年四季氣候溫和。
經緯度
位於東經102°10'至103°40',北緯24°23'至26°22',市中心位於北緯25°02'11",東經102°42'31"。
轄區
14個。昆明共轄5個區、8個縣,代管安寧一市。
昆明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擁有2200年的建城史,滇池地區擁有3000年的文明史。
遠古
數萬年前昆明人的祖先就已在這一帶過著茹毛飲血、穴居野處的原始生活。約四千至七千年前,滇池一帶已有了定居的農業民族,從事「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和狩獵、飼養畜禽等多種經營活動,並已能紡紗、織布。滇池地區和稻穀種植至今至少已約有數千年的歷史。
青銅器時代
青銅器時代滇池地區各氏族部落,以叟族為主,屬氐羌族語系。氐羌,是中國古代分布在陝西、甘肅、青海、四川到雲南北部一帶的古老游牧民族。其中一部分從越西(今四川越西)渡金沙江而南進入滇池地區,與當地傣僮語系氏族「蒲」、「僚」等部落相融合,共同促進了滇池地區的開發和發展。
楚王入滇
公元前三世紀(紀元前298-277年間),楚國大將庄硚率眾入滇,抵滇池地區,與當地的叟族部落聯盟,建立了以叟族為主的「滇國」,自稱「滇王」,其故城在今晉寧縣晉城鎮。「庄開滇」帶來了楚國和中原內地先進的文化、技術,對促進當時以滇部落為主的滇池地區的政治、經濟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漢代、三國(益州郡)
西漢王朝建立後,積極謀求對「西南夷」地區的開發。公元前109年(西漢元封二年),漢武帝征發巴蜀地區士卒,滇王被迫歸降。漢王朝以滇池地區為中心設置了益州郡,郡治與滇王駐地同在今晉城附近。郡下設縣:昆明為谷昌縣,昆陽為建伶縣,晉寧為滇池縣,安寧為連然縣,富民為秦臧縣,宜良為昆澤縣,把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度推行到了西南邊疆,標志著古代雲南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統治的開始。郡縣制度的施行,有力地促進了滇池地區奴隸制社會的解體。漢族移民和中原內地先進技術、文化的傳播,使滇池地區的經濟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蜀漢諸葛亮平定南中後,改益州郡為建寧郡,「郡治仍益州郡之舊」,任用「大姓」為地方官吏,實行促進民族團結的政策。
晉朝、南北朝、隋朝(寧州)
公元271年(晉武帝泰始七年),晉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寧、雲南、永昌、興古)從益州(治成都)分劃出來,設立寧州,與益州同列,為全國十九州之一。東晉以後,「方土大姓」爨氏勢力逐漸強盛,成為滇中地區的統治者。公元339年(成帝咸和十四年),晉王朝封爨琛為寧州刺史,並承認其世襲地位。歷經南北朝隋初的二百多年間,在中原政治動亂、民族紛爭的形勢下,爨氏對昆川一隅的統治,保持了「力役齊平,教化清靜」的較為安定的社會局面,使滇池地區的社會經濟有了新的發展。到梁末隋初爨瓚、爨震時代,滇池地區已是「戶口殷眾,金寶富饒」、「多駿馬、犀象、明珠」,成為當時西南在經濟上較為繁榮和富庶的地區。
唐朝、南詔國(拓東城)
公元617年唐王朝建立,先後在雲南設置了九十二州。滇池地區為九十二州的主要部分。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唐朝任命爨氏子孫爨弘達為昆州刺史,治理屬縣,治所仍設在益寧城。唐代中葉,蒙氏勢力在洱海地區崛起,建立南詔國。公元746-747年,蒙氏皮羅閣進兵安寧,攻滅爨氏。於昆川(今昆明城區一帶)置拓東城,成為南詔國的東部重鎮。拓東城的開辟,為古代昆明的城市發展奠定了基礎,並發展成為南詔的第二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往來廣西、貴州和安南(今越南)的重要通道,在當時大西南的社會經濟發展和與東南亞的國際交往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宋朝、大理國(鄯闡府、鴨池城)
公元937年,大理段氏奪取南詔政權,建立大理國,統一了雲南,在拓東城的基礎上設鄯闡府,為大理國八府之一。府治沿襲拓東城。段氏政權在其內部經歷了較劇烈的社會變革,釋奴隸,免徭役,進一步瓦解南詔的貴族統治,解放了社會生產力。鄯闡府的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大,繁華的市中心逐漸移至盤龍江以西(今金碧路、三市街)一帶,大理國國主也經常駐節於此。段氏統治者在鄯闡營造宮室園林,興修水利,到大理國末期,鄯闡城已發展成為滇中一座「商工頗眾」的繁華城市。
元朝、明朝
公元1253年(元憲宗三年),元軍攻佔雲南。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賽典赤主滇後,把軍事統治時期所設的萬戶、千戶、百戶改為路、府、州、縣,正式建立雲南行中書省。置昆明縣,為中慶路治地(昆明命名即始於此),並把行政中心由大理遷到昆明。自此,昆明」也正式作為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元朝統治時期,經過初期的軍事掠奪和民族鎮壓之後,逐漸代之以定賦稅和改善民族關系的政策,並大興民屯,整修水利,訂立租賦,免除徭役,「開雲南驛路」,「馳道路之禁,通民往來」。元朝官吏在昆明地區挖海口河,疏通螂螳川,降低了滇池水位,不僅解除了昆明城市的水患,還「得壤地萬余頃,皆為良田」,擴大了農田面積。並修金汁河、松花壩,引盤龍江水灌溉滇池東岸農田;還從內地引進養蠶技術,發展絲織業,使農民和手工業者「收利十倍於舊」,使滇池地區的政治經濟在元朝中期有了新的發展。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明朝進軍雲南後,改元代「路」一級行政區劃為府,仿內地建制,設置雲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揮使司。
清和民國
到了清朝後期,自鴉片戰爭,特別是1885年(光緒十一年)中法戰爭以後,法、英等帝國主義勢力迅速侵入雲南。1905年(光緒三十年),清朝把昆明辟為商埠。1910年(宣統二年),滇越鐵路修通昆明。進一步加強了昆明作為全省商業、貿易中心的經濟地位和交通樞紐地位。1884年(光緒十年)創立的雲南機器局,成為昆明近代工業的開端。之後,造幣廠、製革廠、官印局、電報局、郵政局等官辦企業也應時而生。1900年(光緒廿六年),昆明開始出現商辦企業。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滇池出現小火輪,市內也開辦有「人力車公司」。到1911年(宣統三年),全市已有火柴、麵粉、玻璃、香煙、五金、制茶、皮貨加工、西葯加工、火腿罐頭等十多種行業,最多的為火柴業,已有廠商四家。此外,還有四十三處煤、鉛、銅、鐵、碗花(鈷)等礦產的小規模開采。1937年抗日軍興,外地的工廠、學校內遷,大量的資金、設備和人材流入昆明,促進了昆明經濟的短暫繁榮。國民黨中央和雲南地方的官僚資本紛紛在昆明設置和開辦工廠企業,如中央機器廠、煉銅廠、電工廠、發電廠、53兵工廠、電力制鋼廠、紡紗廠、煙廠等相繼建立。
1949年12月9日,雲南和平解放。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