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在哪裡地理位置
㈠ 描述山西省的地理位置,氣候類型和自然帶
折疊位置境域
山西地勢圖山西是內陸省份,位於黃河中游東岸,華北平原西面的黃土高原上。省境四周山環水繞,與鄰省(區)的自然境界分明。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古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為界。全境總面積為15.6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1.6%。疆域輪廓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南北間距較長,縱長約682千米:最南端在芮城縣南張村南,北緯34°34′;最北端在天鎮縣遠頭村北,北緯40°44′。東西間距較短,寬約385千米:最東端在廣靈縣南坑村東,東經114°33′;最西端在永濟市長旺村西,東經110°14′。
折疊地形地貌
山西是典型的為黃土廣泛覆蓋的山地高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境內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500米以上,最高點為五台山主峰葉斗峰,海拔3061.1米,為華北最高峰,有「華北屋脊」之稱;最低點在垣曲縣境內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高原內部起伏不平,河谷縱橫,地貌類型復雜多樣,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80.1%,平川、河谷面積占總面積的19.9%。山西境內主要山脈:太行山、呂梁山、恆山、五台山、中條山、太岳山等。山西境內有大同、忻州、太原、臨汾、運城、長治、晉城、陽泉、壽陽、襄垣、黎城等盆地。
折疊氣候
山西地處中緯度,距海不遠,但因山脈屏障,夏季風影響不大,屬於暖溫帶、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在-4°-14°C之間。氣溫地區分布總趨向是自南向北、自平川向山地遞減。北部和中部山地,年平均氣溫在5℃-7℃之間;五台山最低,僅-4℃。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平均溫度在8~10℃之間。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溫度達12~14℃。冬季氣溫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溫,7月份氣溫介於21~26℃之間。山西無霜期南長北短,平川長山地短。大同盆地為110~140天,五台山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東部山區135~155天,臨汾、運城盆地則長達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節分布不均勻,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約佔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響很大,山區較多,盆地較少。
山西位於大陸東岸的內陸。外緣有山脈環繞。因而難於受海風的影響,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同時,又由於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徵:冬季長而寒冷乾燥,雨雪稀少;夏季短而炎熱多雨,盛行東南風,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7、8、9三個月,佔全年降水量的65%-80%;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而乾旱,蒸發量較大;秋季短暫,氣候溫和晴朗。[6]
折疊水文
山西共有大小河流1000餘條,主要特點是河流較多,以季節性河流為主,水量變化的季節性差異大。山西河流源於東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屬黃河水系,向東流的屬海河水系。黃河流域在山西境內的面積有97138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2%;海河流域在山西的流域面積59133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38%。境內共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50條;屬於黃河水系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丹河等142條,流域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62%;屬於海河水系的有桑乾河、滹沱河、漳河等81條,流域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38%。黃河沿山西境界流程968公里,汾河是山西境內第一大河,幹流全長694公里。
㈡ 太原在中國或山西的地理位置
太原在山西的中部——南有晉中、臨汾等;北有忻州、朔州等;東有陽泉;西有呂梁。
㈢ 山西的地理位置優越性
山西省地處我國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地帶,東鄰河北,西界陝西,南接河南,北連內蒙古自治區。 山西的地理坐標為北緯34°36′——40°44′,東經110°15′——114°32′。 山西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黃河為塹,北抵綿綿長城腳下。因外河而內山,故有「表裡山河」的美稱。
山西地理環境的特點
第一,地形完固。西、南兩邊為黃河天塹,東邊是太行山,北邊為長城、沙漠戈壁,憑山控水,據高負險,自古就有「表裡河山」之譽,號稱「最為頑固」。
第二,物產豐富齊備。具備了農業社會生產、生活所需的所有資源,如:糧、棉、絲、鹽、鐵、煤、馬、木材等。正是「北收代馬之用,南資鹽池之利」。
第三,處在農耕生產方式和游牧生產方式的交互地帶。中國的農業生產方式大致分為三種:北部游牧,中部農耕,南部游耕。山西處在農耕生產方式和游牧生產方式的交互地帶。
第四,處在漢族和游牧少數民族的交互融合地帶。長期與北部的匈奴、蒙古族交互並存。
第五,與首都相鄰。唐朝以前,首都主要在西安;五代以後,首都主要在北京。六大古都依次為北京、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山西處在北京與西安、洛陽之間,這種屢在首都附近的政治地理特點,是其他任何一個省份所不具備的。
經濟、政治、文化影響
(一)經濟影響
——鑄就晉商。晉商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山西具有鹽糧鐵等資源的原因。同時,與明代北部邊防形勢以及山西的軍事地理位置直接相關。另外,還和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錯居雜處,在經濟上具有較強的互補性有關。
——能源重化工基地。由於煤鐵等資源豐富,建國後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成為能源重化工基地。
(二)政治影響
——與中央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覺性強。長期比鄰首都,與中央政府的聯系緊密。
——首都安危之所系。離首都近,對首都的安危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歷代王朝都注重山西地區的軍事建設,屯駐重兵,委任重臣,儲糧備邊,使山西成為王朝的軍事重鎮。
——治世之重鎮,亂世之強藩。山西是游牧鐵騎南下中原的必經之地,當中央政權強大時,這里是保國安民的戰略據點;一旦政權衰弱崩潰,手握重兵的將軍往往趁機割據一方。在分裂時期建立割據政權有:東晉十六國時期,公元304年,忻縣人劉淵在離石建漢國,是十六國中建立最早的政權。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51年,劉崇在太原登上皇位,建立漢國,史稱北漢,是十國中唯一一個在北方的割據政權。民國時期,閻錫山統治山西38年之久,這在眾多軍閥中是僅見的。
——社會秩序較好。人民生存相對容易,加上中庸、忍耐的性格,歷史上未成為過大的農民起義的發源地。
(三)文化影響
—— 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處在黃河中下游的晉南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作物的生長和人類的生活。黃土高原和游黃土沖積的平原土壤疏鬆,在生產工具簡單、鐵器還未運用的情況下,易於清除天然植被和開墾耕種,是當時自然環境最優越的地方,歷史傳說中的「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山西西南部,山西地區成為中華民族地發祥地。
——文化旅遊資源豐富。作為我國古代文名的重要策源地,遺留下許多豐富的古建築,由於氣候比較乾燥,較少受到戰火的破壞,現存的元代以前的古建築佔全國的70%以上,加上明清大院,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
——民間藝術寶庫。人的流動性小,交往少,文藝孤立發展,特色鮮明,因而成為中國北方戲曲的搖籃,民歌的海洋,民間舞蹈之鄉,民間美術也豐富多彩。
三晉文化的特點
山西地理環境的特點,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三晉文化的特點。
三晉文化的特點,劉緯毅先生歸納為四,即民族融合性、兼容並包性、地域差異性和黜華尚實性。李元慶先生從三晉古文化發展的自身層面上概括出兩個最本質、最重要的特點:其一,順時應變的革新精神;其二,兼容並蓄的開放態勢。在與其他地域文化結合時,具有滲透性和適應性;在遭受外來文化沖擊時,表現出保守性和封閉性。
可以說,有兩個特徵與三晉文化伴隨始終,其一為務實求是,其二為豁達開放。正因為務實求是,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法家及其思想才興起於三晉,同時形成山西人勤儉尚質、固執保守的特點;因為其豁達開放,才有不同民族持續不斷的文化交流,才有三晉文化對周邊文化區域持續不斷的擴散和影響。
㈣ 山西的地理位置山西省
山西省地處我國黃河中游,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地帶,東鄰河北,西界陝西,南接河南,北連內蒙古自治區。因地處太行山之西,故名山西。
㈤ 山西的地理位置和大的歷史事件有什麼
山西(Shanxi)位於太行山之西,黃河以東。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稱為「表裡山河」。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全省總面積156579平方公里,2008年總人口3410萬人,現轄太原、大同、朔州、陽泉、長治、忻州、呂梁、晉中、臨汾、運城、晉城等11個地級市,共 85個縣,11個縣級市,23個市轄區。省會太原,省政府駐太原市府東街。
山西省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地理坐標為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全省總面積15.6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6%。山西地形較為復雜,境內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山區、丘陵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間。最高點為五台山的北台葉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點在垣曲縣境內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境界輪廓略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與河北省為鄰;西、南以滔滔黃河為塹,與陝西省、河南省相望;北依綿綿內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連。山西是一個夾峙在黃河中游峽谷和太行山之間的高原地帶。山區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70% 以上。以山西平面地圖看,是一個斜長方形,由東北斜向西南,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從地形看,是一個由許多復雜山脈構成的高台地。 山西,山脈很多。山脈延綿起伏,丘陵起伏,溝壑縱橫,雄險巍峨。大部分為山區和丘陵。東界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亘北嶽恆山、五台山,南聳中條山,中立太岳山。五台山主峰葉斗峰海拔3058米,為華北最高峰。中部由北而南分布有大同、忻州、太原、臨汾、長治和運城等盆地。山西境內河流很多,境內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條,大於40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乾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長,全長659公里。注入黃河的河流有沁河、涑水河、汾河。汾河縱貫全省.是省內的主要河流,它發源於寧武縣,全長761公里.是僅次於渭河的黃河第二大支流。桑乾河、滹沱河、漳河也發源於山西,匯入海河水系。母親河黃河,北自偏關縣老牛灣入境,飛流直下,一瀉千里,抵芮城縣風陵渡而東折,南至垣曲縣碾盤溝出境,途經19縣560個村莊,流程965公里。黃河流經晉陝峽谷,在吉縣壺口一帶河床突然下跌15至20米,流水直瀉,形成壯觀的壺口瀑布。 山西境內有六大盆地.即大同、忻州、太侯、臨汾、運城、長治盆地此外,東部還散布著陽泉、壽陽、襄垣、黎城、晉城等小盆地. 山西位於大陸東岸的內陸。外緣有山脈環繞。因而難於受海風的影響,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同時,又由於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徵;冬季長而寒冷乾燥;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秋季短暫,氣候溫和。山西省,屬於中溫帶和暖溫帶季風氣侯區,即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為400到650毫米。 山西地形復雜,地處中緯度地區,屬暖溫帶、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寒夏暖,四季分明,南北差異和垂直差異較大。山西地形多樣,高差懸殊,因而既有緯度地帶性氣候,又有明顯的垂直變化。山西地處中緯度,距海不遠,但因山脈阻隔,夏季風影響不大,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14℃,晝夜溫差大,南北溫差也大。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平均溫度在8~10℃之間。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溫度達12~14℃。冬季氣溫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溫,7月份氣溫介於21~26℃之間。山西無霜期南長北短,平川長山地短。大同盆地為110~140天,五台山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東部山區135~155天,臨汾、運城盆地則長達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節分布不均勻,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約佔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響很大,山區較多,盆地較少。山西有三個多雨區,一是晉東南太行山區和中條山區,二是五台山區,三是呂梁山區。
封建社會時期
公元前445年-公元前396年 魏文侯在位,任用李悝等人進行變法
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19年 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解除了匈奴對西漢的侵擾
308 年 匈奴貴族劉淵建漢,遷都平陽
398 年 北魏遷都平城
399 年 法顯赴天竺研究佛教
617 年 太原留守李淵與子世明等起兵,渡河入長安
690 年 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
951 年 劉崇在太原稱帝,建北漢
986 年 楊業率軍收復雲、朔、寰應等州。後因潘美指揮失當,敗兵朔州狼牙村
1126年 金兵攻陷太原,而後南下,攻佔開封,北宋滅亡
1357年 北方紅巾軍進軍山西
1630年-1644年 明末農民起義軍三次大規模的進入山西
1660年 潞安機戶「焚機罷市」,反抗封建剝削
1853年4月 趙城曹順領導農民起義
近代的有蔣馮閻大戰,平型關大捷,忻口抗戰,解放太原等等。
㈥ 我們家鄉山西省屬於哪個區域請從地理位置
山西省,位於秦嶺——淮河以北,隸屬於北方。山西的局部地區屬於華北平原,其他大部分地區位於黃土高原地帶,東鄰河北,西界陝西,南接河南,北連內蒙古自治區。 黃河流經山西,有一支流——汾河。
㈦ 山西在中國的地理位置
山西省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地理坐標為北緯34°34'——40°43'、東經回110°14'——114°33'。東西寬約答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全省總面積15.6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6%。境界輪廓略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與河北省為鄰;西、南以濤濤黃河為塹,與陝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綿綿內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連。
㈧ 山西地理位置
山西(Shanxi)位於太行山之西,黃河以東。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稱為「表裡山河」。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全省總面積156579平方公里,2008年總人口3410萬人,現轄太原、大同、朔州、陽泉、長治、忻州、呂梁、晉中、臨汾、運城、晉城等11個地級市,共 85個縣,11個縣級市,23個市轄區。省會太原,省政府駐太原市府東街。
山西省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地理坐標為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全省總面積15.6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6%。山西地形較為復雜,境內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山區、丘陵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間。最高點為五台山的北台葉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點在垣曲縣境內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境界輪廓略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與河北省為鄰;西、南以滔滔黃河為塹,與陝西省、河南省相望;北依綿綿內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連。山西是一個夾峙在黃河中游峽谷和太行山之間的高原地帶。山區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70% 以上。以山西平面地圖看,是一個斜長方形,由東北斜向西南,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從地形看,是一個由許多復雜山脈構成的高台地。 山西,山脈很多。山脈延綿起伏,丘陵起伏,溝壑縱橫,雄險巍峨。大部分為山區和丘陵。東界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亘北嶽恆山、五台山,南聳中條山,中立太岳山。五台山主峰葉斗峰海拔3058米,為華北最高峰。中部由北而南分布有大同、忻州、太原、臨汾、長治和運城等盆地。山西境內河流很多,境內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條,大於40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乾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長,全長659公里。注入黃河的河流有沁河、涑水河、汾河。汾河縱貫全省.是省內的主要河流,它發源於寧武縣,全長761公里.是僅次於渭河的黃河第二大支流。桑乾河、滹沱河、漳河也發源於山西,匯入海河水系。母親河黃河,北自偏關縣老牛灣入境,飛流直下,一瀉千里,抵芮城縣風陵渡而東折,南至垣曲縣碾盤溝出境,途經19縣560個村莊,流程965公里。黃河流經晉陝峽谷,在吉縣壺口一帶河床突然下跌15至20米,流水直瀉,形成壯觀的壺口瀑布。 山西境內有六大盆地.即大同、忻州、太侯、臨汾、運城、長治盆地此外,東部還散布著陽泉、壽陽、襄垣、黎城、晉城等小盆地. 山西位於大陸東岸的內陸。外緣有山脈環繞。因而難於受海風的影響,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同時,又由於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徵;冬季長而寒冷乾燥;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秋季短暫,氣候溫和。山西省,屬於中溫帶和暖溫帶季風氣侯區,即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為400到650毫米。 山西地形復雜,地處中緯度地區,屬暖溫帶、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寒夏暖,四季分明,南北差異和垂直差異較大。山西地形多樣,高差懸殊,因而既有緯度地帶性氣候,又有明顯的垂直變化。山西地處中緯度,距海不遠,但因山脈阻隔,夏季風影響不大,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14℃,晝夜溫差大,南北溫差也大。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平均溫度在8~10℃之間。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溫度達12~14℃。冬季氣溫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溫,7月份氣溫介於21~26℃之間。山西無霜期南長北短,平川長山地短。大同盆地為110~140天,五台山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東部山區135~155天,臨汾、運城盆地則長達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節分布不均勻,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約佔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響很大,山區較多,盆地較少。山西有三個多雨區,一是晉東南太行山區和中條山區,二是五台山區,三是呂梁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