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概念
1. 地理位置和地理區位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區位一方面指該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的聯系。版比如某城權市為什麼什麼空間地方,或者某事物存在某種聯系:一是與自然環境的聯系,二是與社會經濟環境的聯系區位因素:位單位進行空間配置的外部約束因素(區位單位是經濟區位的布局主體),不同的區位上,人口分布、市場供求、資源分布等狀況不同,從而其區位利益就具有很大差異,區位單位的布局狀況也就不同。
一般有3大類:第一是農業,第二是工業素,第三是交通1,農業區位因素:
自然條件因素:氣候、水源、土壤、地形。
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運輸、政府政策、勞動力、土地價格、資金、管理。
技術條件:冷藏、良種、化肥、機械。2,
工業區位因素:比較多
我列舉幾個你應該就能明白原料指向,能源指向,勞動力指向,市場指向,技術指向和環境指向3,交通區位因素這個比較復雜
總體上我說下鐵空水航管五種運輸方式的比較
其次是交通線路
還有什麼港口建設的條件
氣候對交通的影響等等
所有和交通有關的都是
區位選擇就是相對區位因素而言,意思就是說哪種選擇最好!
比如一個城市要中要建設一個工廠,具體建設在什麼方向好,
就是區域選擇
2. 地理位置與海陸位置有什麼區別
地理位置是指在地圖上的位置或者用坐標表示的位置。海陸位置是一個相對概念,是指相對於海洋或者陸地的位置,例如出海口、沿海、內陸、遠洋、近海。
3. 什麼是地理位置它包括哪幾個概念各舉一列說明
人文地理位置是指人文地理中各事物的區位。即人文地理中各事物的位置及其與其他事物空內間的聯系。容 人文地理包含農業、工業、交通(也叫地域聯系)、聚落(也分為城市和鄉村)等各事物。例如農業的區位就是包含農業應該如何分布,影響其分布的因素
4. 地理位置和地理區位的區別和聯系
區位」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沒有收入,那麼「區位」是什麼意思呢?課本中的解釋是:「某事物的區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指該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的聯系.」對區位一詞的理解,嚴格的說還應包括以下兩個方面:①它不僅表示一個位置,還表示放置某事物或為特定目標而標定的一個地區、范圍;②它還包括人類對某事物占據位置的設計、規劃.區位活動是人類活動的最基本行為,是人們生活、工作最初步和最低的要求,可以說,人類在地理空間上的每一個行為都可以視為是一次區位選擇活動.例如:農業生產中農作物種的選擇與農業用地的選擇,工廠的區位選擇,公路、鐵路、航道等路線的選線與規劃,城市功能區(商業區、工業區、生活區、文化區等)的設置與劃分,城市綠化位置的規劃以及綠化樹種的選擇,房地產開發的位置選擇,國家各項設施的選址等.
「區位」一方面指該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的聯系.農業工業生產活動,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必須有一個確定的空間位置,也離不開於其他事物的聯系,這種聯系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與自然環境的聯系,而是與社會經濟環境的聯系.因此生產活動和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實際是綜合了自然和社會經濟兩大要素的結果.要分析生產活動和城市的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就要從作用於生產活動和城市的自然和社會經濟要素著手.地理位置指地表上某一事物與其外在客觀事物間的空間關系.這種關系的基本要素是方向和距離.地理位置的類型主要有:
①數理地理位置.又稱天文位置.用地球經緯度坐標表示,反映某一事物與地球表面整體的空間關系.
②自然地理位置.是某一事物與地表某一自然要素或自然綜合體的相對空間關系.
③政治或經濟地理位置.是某一事物與政治地理或經濟地理條件的相對空間關系.
可見,區位相對於位置來說,強調區域,而位置可以是一個點.在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方面,區位更強調要素之間的空間關系,注重兩方面;位置強調自然方面,經濟地理位置就是區位的重要概念內容.兩者相交但不重合.
5. 我對地理位置的距離概念很差
這個好辦,確定一個你熟悉的兩地距離,比如家裡A地到工作點B地是10公里,這兩個地方你都比較熟悉而且經常走這條路,那麼說A地到C地是40公里,那就相當於是你家到單位往返2次的距離啦!
6. 區位和地理位置有什麼不同
「區位」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沒有收入,那麼「區位」是什麼意思呢?課本中的解釋是:「某事物的區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指該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的聯系。」對區位一詞的理解,嚴格的說還應包括以下兩個方面:①它不僅表示一個位置,還表示放置某事物或為特定目標而標定的一個地區、范圍;②它還包括人類對某事物占據位置的設計、規劃。區位活動是人類活動的最基本行為,是人們生活、工作最初步和最低的要求,可以說,人類在地理空間上的每一個行為都可以視為是一次區位選擇活動。例如:農業生產中農作物種的選擇與農業用地的選擇,工廠的區位選擇,公路、鐵路、航道等路線的選線與規劃,城市功能區(商業區、工業區、生活區、文化區等)的設置與劃分,城市綠化位置的規劃以及綠化樹種的選擇,房地產開發的位置選擇,國家各項設施的選址等。
「區位」一方面指該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的聯系。農業工業生產活動,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必須有一個確定的空間位置,也離不開於其他事物的聯系,這種聯系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與自然環境的聯系,而是與社會經濟環境的聯系。因此生產活動和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實際是綜合了自然和社會經濟兩大要素的結果。要分析生產活動和城市的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就要從作用於生產活動和城市的自然和社會經濟要素著手。地理位置指地表上某一事物與其外在客觀事物間的空間關系。這種關系的基本要素是方向和距離。地理位置的類型主要有:
①數理地理位置。又稱天文位置。用地球經緯度坐標表示,反映某一事物與地球表面整體的空間關系。
②自然地理位置。是某一事物與地表某一自然要素或自然綜合體的相對空間關系。
③政治或經濟地理位置。是某一事物與政治地理或經濟地理條件的相對空間關系。
可見,區位相對於位置來說,強調區域,而位置可以是一個點。在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方面,區位更強調要素之間的空間關系,注重兩方面;位置強調自然方面,經濟地理位置就是區位的重要概念內容。兩者相交但不重合。
7. 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和分類,麻煩詳細一點
華東或華東地區,中國東部地區的簡稱,中國地理大區之一。
行政上的「華東六省一市」指山東省、江蘇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和上海市,中國一般也把台灣省列入華東地區。
華南是中國的一個地理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之「華南」
廣義的華南即「中國南方」,地理上指指秦嶺-淮河線以南中國的廣大區域。這種區分包括氣候、經濟生產、交通、文化等來區分,南方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及熱帶季風氣候,以水稻為主要的糧食作物,古時以水路為主要的運輸方式。
[編輯] 狹義之「華南」
俠義的華南則特指「嶺南」, 指「五嶺以南」,這一「華南」的概念包括現江西省,湖南省部分位於五嶺以南的州縣。 不過由於現代行政區劃的關系,狹義的「華南」通常只指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和海南省。
其他與「華南」相近或相似的地理概念
中南
中南這一地理概念較少見於傳統稱謂, 是近代以後逐漸使用的。 通常包括現今之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和海南省。 今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前身為中南軍區,轄區即包括上述省區,後將河南省劃歸濟南軍區管轄。
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的交通圖冊,通常將河南省的公路網和兩湖,兩廣,海南統一劃入「中南地區」。
江南
江南廣義上亦曾指廣大南方地區, 但隨著歷史發展逐漸收窄為「江東之地」, 即今日上海市,江蘇省長江以南的地區,安徽省長江以南的地區,江西省東北部和浙江省錢塘江以北地區。
粵和越
「粵」通「越」,古指百越之地, 范圍也曾經包括自長江以南廣大地區。但是隨著江南地區的逐漸漢化,其含義范圍也逐漸在收窄, 唐宋以後「粵」「越」兩字含義已經分開。 「越」指錢塘江以南的「越地」(相反錢塘江北稱「三吳」),江南地區也可稱為「吳越」。
而「粵」則特指當時漢化程度還比較低的嶺南地區(兩廣,海南)。 至明清時代,「粵」仍泛指兩廣,如徐霞客之游記即將廣東稱為粵東,廣西為粵西。南明位於廣西桂林的靖江王,自稱「就藩於粵西煙瘴之地」(顧誠《南明史》),而太平天國運動則「起於粵西」。
清末之後,「粵」之含義收窄為特指「廣東省」,現代提到「粵」,則一般不會將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海南省計算在內。
華北、華北地區廣義北方指秦嶺-淮河線以北中國的廣大區域。為中國政治地理大區,指位於中國北部的區域。現時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共計5個省級行政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即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包頭市和呼和浩特市等四盟(市),一般上把整個內蒙古都列入華北地區。
華中或華中地區,中國傳統的地理大區,或稱「中部地區」。
1949年後,現華中地區可指:
華中四省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
華中三省包括: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江西省被視為華東地區。
華中地區常與華南地區合稱中南地區。
現時屬於中國經濟地理上第二階梯的中部經濟區。
江南,字面義為江之南面。「江」在漢語中有特指大江,即長江。江南本意指長江以南的地區。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著繁榮發達的文化教育和美麗富庶的水鄉景象,區域大致為長江下游南岸的地區。
歷史上的江南
在先秦時期已經存在江南的說法。一直到隋朝,仍然以中原地區為地理坐標中心,江南往往指湖南、湖北長江以南一帶。
唐朝設立江南道,後來又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成為定義現代江南含義的開端,往後江南成為江東地區的專稱。歷史上以「江南」命名的行政區的演化:
唐朝以前,江南一詞所指區域囊括長江以南以及長江沿岸廣大地區,包括荊州(鄂東南、湖南)、揚州(江西、皖南、福建、蘇南、上海、浙江)。
唐朝時設立江南西道(鄂東南、湖南、江西、皖南)、江南東道(福建、蘇南、上海、浙江)。
宋朝時設立江南西路(江西大部、鄂東南)、江南東路(贛東北、皖南、南京一帶)。
清初1645年設立江南省,1667年分為江蘇省、安徽省。但江南省不僅包括部分江南地區,還包括了大片的江北地區(淮北、蘇北)。
唐太宗設立江南道,范圍包括整個長江中下游長江以南地區,以及貴州、福建等地。唐玄宗把江南道細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江南在古代分為江南之東和江南之西。唐宋設江南西道、江南西路,涵蓋江南之西的江西、湖南和湖北南部,本為廣義的江南組成。後以狹義的江南的概念,將江南西道演化為今江西省;而江東地區則以南京市為中心,主要包括蘇、浙、皖部分地區。清代設兩江總督署,轄江蘇省(含上海)、安徽省、江西省,兩江即含江東、江西。
現代的江南
現代江南的定義,大概分大江南和小江南兩種,即廣義的江南和狹義的江南。
廣義的江南指整個長江中下游長江以南的地區,即蘇南、浙江、安徽長江以南、江西、湖南和湖北長江以南地區。福建有些地區有時也被稱為江南。廣義的江南的定義始於古代的區劃(江南道),也常有文學作品描述。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是寫在長沙的事。天氣預報中的所指的江南也大致為廣義江南地帶。江南三大名樓(武漢市的黃鶴樓,岳陽市的岳陽樓和南昌市的滕王閣)均位於小江南以外的大江南地帶。
狹義的江南大致指蘇南和浙北地區,但具體范圍並不很明確。這個概念大概從唐末開始,到明清時期成型。最明確的江南核心地帶,大致只包括太湖周邊的幾個城市,如蘇州、杭州、無錫、常州等。南京也在江南核心地帶,但由於南京的語言在時代變遷中逐漸成為江淮官話(江北話),吳語區對南京的江南認可度並不高。上海的行政歷史比較短,但由於其重要的經濟地位,在現代概念中也基本被納入小江南范圍。
而並非長江流域卻多被認為是江南地域的有太湖以南以至錢塘江以南部分地區,如紹興、寧波等城市。長江下游以北某些地區,如揚州地區等,雖然地理位置在江北,但經濟文化形同江南,有時候也被看作是文化意義上的江南的一部分。同樣由於江北話的緣故,狹義江南也並非一直包括揚州和鎮江。
由於不僅是狹義的江南,廣義的江南地區也經常在歷史文學描述中出現而且贊美,如江南三大名樓都有詩人的著名題詞《岳陽樓記》、《滕王閣序》等,因此並不能確定狹義的江南地區的定義具體是何時形成的,只能證明是在唐末開始逐漸演變發展的。
地理上的江南
從字面來理解,地理上的江南即指長江以南,也就是整個長江中下游流域地區。這大概包括洞庭湖水系、鄱陽湖水系和太湖水系三個大組成部分。
氣象方面看來,梅雨是江南地區的特徵氣候。除了最有特徵的梅雨外,春雨、伏旱、冬季的陰沉細雨和陰冷,都是江南地區的主要氣候特點。這個范圍不僅包括長江以南、南嶺以北,還包括了長江以北到淮河以南的大片江北地區。形容這些氣候特徵的古代詩詞比比皆是,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等。
地理概念里還有「江南丘陵」的說法。江南丘陵是長江以南、南嶺以北、武夷山、天目山以西、貴州高原以東的低山丘陵的總稱。大致處於湖南中、東部地區,江西大部地區以及安徽南部、浙江西部地區。
希望你滿意
8. 地理位置的劃分
人們常用的方向,主要有上、下、東、西、南、北。在地球上,指向地心的方向為下,逆地心的方向為上,上與下都是垂直方向。下面我們要講的是指地平面上的方向。在地平面上,東(正東)、西(正西)、南(正南)、北(正北),是最基本的四個方向。
地球上方向的確定與地球的自轉有關。從北向南看,人們把地球自轉的方向,叫做自西向東。在地球上,順地球自轉的方向為東,逆地球自轉的方向為西,與東西方向相垂直的地平方向,則稱為南北方向。
地平方向是根據經線和緯線來確定的。具體的說,一切緯線都表示正東正西方向。沿著緯線順地球自轉方向為正東,反之即為正西。由於緯線就是緯圈,是無頭無尾的閉合的圓,所以,東、西方向都是無限的。這就是說,一直沿緯線順地球自轉方向前進,就永遠是向東,沒有窮盡;反之,一直沿緯線逆著地球自轉方向前進,便永遠是向西,也永無窮盡。
南、北方向是根據經線確定的。一切經線都表示正南正北方向。沿著經線朝著北極的方向為正北;反之,沿經線朝著南極的方向,就是正南。由於經線都是具有一定長度的半圓形線段,兩端分別連接著南極和北極,所以,南、北方向都是有限的,即正南與正北兩個方向都是有盡頭的。沿經線朝著南極方向(正南)前進,到了南極,就到了南的盡頭。到了南極,如果還一直向前,便不再是朝正南,而是朝正北方向了。在北極,情況則正好相反。
在南極和北極,緯線已不是線,而是點。按照幾何概念來講,南緯90°和北緯90°這兩個特殊的緯線,已不能表示東、西方。所以,在南極和北極,應該說是沒有東、西方向。南、北兩極都無數條表示南北方向的經線集結點,那裡的方向分別只有北和南:在南極,向周圍的任何方向都是正北;在北極,向周圍的任何方向都是正南。
地球上的方向是人為規定的。根據這些方向,人們可以確定地表不同地點之間的相互位置關系。一般來說,方向是相對的。一個地點,由於其參照的地點不同,它可以是東、是西,也可以是南、是北。如圖2-7所示,A對B來說,它在正東方向;對於C,它在正西方向;對於D,它在正南方向;對於E,則又是在正北方向。但是,南、北極點是例外的。在那裡,不存在這種方向的相對性。南極點對於地球上任何其它地點來說,它都只能是正南;而北極點則只能是位於地球上其它一切地點的正北方向。所以,在地球上,只有南、北兩個極點的地平方向是絕對的。
既然東、西、南、北等地平方向是由緯線和經線確定的。那麼,在標繪著經線和緯線的地圖上,就可以根據經線和緯線來判定方向。這在實際應用上具有重要意義。當然,東。西、南、北只是四個最基本的地平方向,在實際應用中,僅有這些基本方向是不夠的。然而,有了這四個基本方向,也就能據此得出其它的地平方向。
地平方向雖然是人為規定的,但是,規定地平方向的依據卻是客觀存在的,這就是地球的自轉。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在按照逆時針方向旋轉,這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的客觀事實。人們把這樣的旋轉方向叫做自西向東,於是就有了東、西方向。地軸雖然是一條假設的軸線,但是,地球的南、北兩極卻是因地球自轉而客觀存在的,於是就有了南、北方向。所以,地球自轉是人為規定方向最基本的客觀依據。
9. 時辰和地理位置的關系
十二地支同時又代表十二時辰。
在古代,並沒有二十四小時的概念,人們只把一天劃分為十二時辰。
當然,為了更加精確,所以還有刻的計時法,一晝夜十二時辰分為一百刻,一刻相當於今天的14.4分鍾。
這與現代的一刻為15分鍾是不同的,但有類似。
午時三刻,夜半子時,等等,均是十二地支時辰中的人們經常能接觸到的較為熟悉的說法。
所謂午時,即現代時鍾的11:00—13:00,而以 12:00對應正午時,是古人認為一天中最晝的時間點。
夜半子時,其實就是半夜 24:00,也就是古人認為最夜的時間點,而23:00-1:00,就屬於子時。
需要強調說明的是,古代並沒有二十四小時的概念,只有十二時辰的概念,炎黃是在用現在時間的標准,來說明古代十二時辰的分隔點。所以今日的 23:00,在古代認為已經是明日的開始,所以大家不要因為現代的時間23:00屬於今日,而認為還是屬於今日,這種概念屬於以今混古,是不可取的。
十二支對應的十二時辰如下:
子23:00-1:00、丑1:00-300、寅3:00-5:00、卯5:00-7:00、辰7:-9:00、巳9:00-11:00、午 11:00-13:00、未13:00-15:00、申15:00-17:00、酉17:00-19:00、戌19:00-21:00、亥 21:00-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