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戰略地理位置圖片
㈠ 錦州的介紹
錦州市位於遼寧省的西南部、「遼西走廊」東部,是連接華北和東北兩大回區域的交通樞紐,答下轄黑山、北鎮、凌海、義縣和凌河區、古塔區、太和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松山新區、龍棲灣新區10個縣(市)區,總面積10301平方公里,海岸線124公里,人口305.3萬。1錦州市是遼寧省重要的科技、教育、文化、醫療、物流中心,是環渤海經濟區重要的沿海開放城市、遼寧省西部區域性中心城市、遼寧沿海第二大城市、遼寧省區域物流中心城市,已被納入遼寧沿海經濟帶國家戰略。錦州擁有國家級錦州開發區、國家級高新區、國家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錦州)示範基地,是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中國最具投資價值新銳金融生態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城市、2013中國錦州世界園藝博覽會的舉辦城市。
㈡ 關於東北錦州的戰略地位及東北作戰問題
我知道的也不多,咱們就算是探討探討吧。
1、遼寧有一個說法叫做遼西走廊,說的是從山海關開始沿海形成的一條經濟相對富裕的地區。這同樣也是一個地理說法,因為要知道只有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才有便捷的交通給軍事調動使用。不管是明清也好,還是國共也好,大兵團機動在從遼寧與河北之間錦州確實可以算是一個重要的節點。
但要說東北勢力入中原一定要經過錦州,卻也不盡然。你的兩個例子其實都是有特殊的歷史條件的。先說明清,首先是戰略明朝掌握錦州那就是前進基地,把防禦造到了滿清的家門口,如鯁在喉啊!自然欲除之而後快,到不一定是想要走這條路去北京。
要知道吳三桂叛變之前,滿清從來沒有從山海關進入過中原,走的都是薊門、蒙古。所以說拿下錦州和要打北京並不是必須的。但明朝失去東北,確實標志著對東北的控制力徹底失去。當然失去東北的另一主要原因是東江鎮的破滅。
所以爭錦州,和威脅北京沒有必然關系,山海關才是關鍵。
而遼沈戰役時期之所以錦州成了關門的關鍵,也是因為共軍是從西北而來,內蒙古、薊門不可走,海路、空軍不足用,只有遼西走廊能夠為國軍提供足夠的運力,所以錦州陷落才標志著國軍南撤企圖成為泡影----另一條路早就已經在共軍手裡了。所以共軍占據了東北,平津戰役時候東北的兵力也並非都是走的錦州、山海關,經過熱河的東北兵力還要多了遼西一路。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對關內勢力來說錦州是個跳板,戰略位置雖然重要但並非不可放棄。對關外勢力來說,錦州卻是攸關生死之地,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語,若被關內勢力佔有絕對是會狗急跳牆的。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只能說山海關天下第一關之名實非浪得虛名。但是明末滿清幾次三番的入關也說明了,袁崇煥執著於寧錦,守遼不守薊是多麼愚蠢。
結論:關內勢力失去錦州,確實就等於失去了東北。但關外勢力以為這就可以威脅北京?那不過是長征第一步罷了。
2、東北也僅是世界一角,本身並沒有什麼特殊性。對於世界所有軍隊來說,野戰能力都是勝負關鍵。具體來說,東北作戰關鍵在於遼西走廊的切斷能力。即使佔有城市、堡壘,卻不敢出城與敵野戰,那麼無法切斷遼西走廊,就無法對作戰產生影響,不敢出城與敵野戰,自然就只能坐看友軍困守危城,也只能坐看敵軍想自己的縱深方向進攻。圍點打援一方自然就是看中了敵人對錦州切斷遼西走廊功能上的期望,太過於迷信錦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發揮人的主觀性,來達到對敵人打擊的突然性。
野戰能力任何時候,都是勝負的關鍵。因為沒有任何一座城市可以自給自足。
3、從現在馬後炮的角度來看,袁崇煥執著於關外開拓完全是脫褲子放*,多此一舉。明末正是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地球小冰河時期,北方糧食產量常年收獲的甚至沒有種下去得多。以當時的情況,真正是守好薊遼,收拾了晉商那幫吃裡爬外的漢奸,就可觀敵自敗。
當然,袁崇煥是不知道的。但我認為他的堅城防守策略依然讓我無法苟同。
原因是要防守,山海關、寧遠足以。如果想要平遼,非野戰不能成!
有錢修城,不如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如果拼著死人,鍛煉出一支可堪一戰的軍隊,才是真正值得依賴的力量,比修百八十個堡壘都要有效得多。
4、對關內來說,寧遠重要。
對關外來說,錦州重要。
㈢ 錦州地區的地理位置是什麼經度多少緯度多少_
錦州市位於來遼寧省西南部,東自與盤錦、鞍山、沈陽市相連,西與葫蘆島市毗鄰,南瀕渤海遼東灣,北依松嶺山脈與朝陽、阜新市接壤,下轄凌海市、北寧市、義縣、黑山4 個縣(市)和古塔區、太和區、凌河區、經濟技術開發區4 個區,共有建制鎮43個、鄉69個,1680個村委會。全市總面積10301 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440 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52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97.7公里。總人口300萬,其中城市人口77萬。
錦州市地貌結構為「三山一水三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園」。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從海拔400 米的山區,向南逐漸降到海拔20米以下的海濱平原。山脈連綿起伏,東北部有醫巫閭山脈,西北部有松嶺山脈,大、小凌河、女兒河橫貫境內。
錦州市位於中緯度地帶,屬於溫帶季風型氣候,常年溫差較大,全年平均氣溫8℃一9℃,年降水量平均為540一640毫米。氣候主要特徵是:四季分明,各有特色,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較強。錦州市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氣候,為發展農、林、牧、漁各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北緯41度5分43秒,東經121度7分37秒
㈣ 錦州站的地理位置
地址:遼寧省錦州市延安路與中央大街交匯處 興城站、綏中站、溝幫子站
㈤ 為什麼說錦州在軍事上地理位置重要
朋友,你可以結合中國地圖看一下,如果說中國地圖就是一個打工記得餓話內,東北地區就是這個容大公雞的雞頭,而錦州所在的位置就相當於這只大公雞的咽喉部位。就拿遼沈戰役舉個例子吧。當時國民黨集團在戰略上犯了猶豫這個兵家大忌,拿不定主意是走是留。但,在蔣介石的多次催促下和解放軍大軍的壓力下,已經有了明顯的走的苗頭。所以,毛澤東決定說服林彪先打錦州。最主要的目的其實非常明確,那就是,當錦州攻克的時候,關外的幾十萬國民黨軍隊就成了解放軍的囊中之物。關內的國民黨軍增援東北,錦州也是一個必經之地。你自己想一下解放軍控制住錦州之後,國民黨軍東北集團是不是被關門了呢。
這個其實是因為外蒙古獨立之後,錦州的軍事地位才凸顯出來的。但,事實已經如此,在今後的戰爭中(如果還有大規模戰爭的話。不過我可不希望出現哪怕是小小的戰爭)錦州將永遠都處於在遼沈戰役當中一樣的作用。將永遠處於那樣一個兵家必爭之地。直到外蒙回歸。
㈥ 錦州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特點
上下來面的源網站看看就知道了 http://www.weather.com.cn/html/weather/101070701.shtml
㈦ 為什麼自古以來,錦州是兵家必征之地
1、遼寧有一個說法叫做遼西走廊,說的是從山海關開始沿海形成的一條經濟相對富裕的地區。這同樣也是一個地理說法,因為要知道只有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才有便捷的交通給軍事調動使用。不管是明清也好,還是國共也好,大兵團機動在從遼寧與河北之間錦州確實可以算是一個重要的節點。
但要說東北勢力入中原一定要經過錦州,卻也不盡然。你的兩個例子其實都是有特殊的歷史條件的。先說明清,首先是戰略明朝掌握錦州那就是前進基地,把防禦造到了滿清的家門口,如鯁在喉啊!自然欲除之而後快,到不一定是想要走這條路去北京。
要知道吳三桂叛變之前,滿清從來沒有從山海關進入過中原,走的都是薊門、蒙古。所以說拿下錦州和要打北京並不是必須的。但明朝失去東北,確實標志著對東北的控制力徹底失去。當然失去東北的另一主要原因是東江鎮的破滅。
所以爭錦州,和威脅北京沒有必然關系,山海關才是關鍵。
而遼沈戰役時期之所以錦州成了關門的關鍵,也是因為共軍是從西北而來,內蒙古、薊門不可走,海路、空軍不足用,只有遼西走廊能夠為國軍提供足夠的運力,所以錦州陷落才標志著國軍南撤企圖成為泡影----另一條路早就已經在共軍手裡了。所以共軍占據了東北,平津戰役時候東北的兵力也並非都是走的錦州、山海關,經過熱河的東北兵力還要多了遼西一路。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對關內勢力來說錦州是個跳板,戰略位置雖然重要但並非不可放棄。對關外勢力來說,錦州卻是攸關生死之地,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語,若被關內勢力佔有絕對是會狗急跳牆的。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只能說山海關天下第一關之名實非浪得虛名。但是明末滿清幾次三番的入關也說明了,袁崇煥執著於寧錦,守遼不守薊是多麼愚蠢。
結論:關內勢力失去錦州,確實就等於失去了東北。但關外勢力以為這就可以威脅北京?那不過是長征第一步罷了。
2、東北也僅是世界一角,本身並沒有什麼特殊性。對於世界所有軍隊來說,野戰能力都是勝負關鍵。具體來說,東北作戰關鍵在於遼西走廊的切斷能力。即使佔有城市、堡壘,卻不敢出城與敵野戰,那麼無法切斷遼西走廊,就無法對作戰產生影響,不敢出城與敵野戰,自然就只能坐看友軍困守危城,也只能坐看敵軍想自己的縱深方向進攻。圍點打援一方自然就是看中了敵人對錦州切斷遼西走廊功能上的期望,太過於迷信錦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發揮人的主觀性,來達到對敵人打擊的突然性。
野戰能力任何時候,都是勝負的關鍵。因為沒有任何一座城市可以自給自足。
3、從現在馬後炮的角度來看,袁崇煥執著於關外開拓完全是脫褲子放*,多此一舉。明末正是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地球小冰河時期,北方糧食產量常年收獲的甚至沒有種下去得多。以當時的情況,真正是守好薊遼,收拾了晉商那幫吃裡爬外的漢奸,就可觀敵自敗。
當然,袁崇煥是不知道的。但我認為他的堅城防守策略依然讓我無法苟同。
原因是要防守,山海關、寧遠足以。如果想要平遼,非野戰不能成!
有錢修城,不如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如果拼著死人,鍛煉出一支可堪一戰的軍隊,才是真正值得依賴的力量,比修百八十個堡壘都要有效得多。
4、對關內來說,寧遠重要。
對關外來說,錦州重要。
㈧ 錦州地理位置最好的地段
錦州市位於遼寧省西南部,東與盤錦、鞍山、沈陽市相連,西與葫蘆島市毗鄰專,南瀕渤海遼東灣,北依松嶺山脈屬與朝陽、阜新市接壤,下轄凌海市、北寧市、義縣、黑山4個縣(市)和古塔區、太和區、凌河區、經濟技術開發區4個區,共有建制鎮43個、鄉69個,1680個村委會。全市總面積10301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44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52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97.7公里。總人口300萬,其中城市人口77萬。
錦州市地貌結構為「三山一水三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園」。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從海拔400米的山區,向南逐漸降到海拔20米以下的海濱平原。山脈連綿起伏,東北部有醫巫閭山脈,西北部有松嶺山脈,大、小凌河、女兒河橫貫境內。
錦州市位於中緯度地帶,屬於溫帶季風型氣候,常年溫差較大,全年平均氣溫8℃一9℃,年降水量平均為540一640毫米。氣候主要特徵是:四季分明,各有特色,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較強。錦州市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氣候,為發展農、林、牧、漁各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北緯41度5分43秒,東經121度7分37秒
㈨ 錦州在什麼地方
錦州市位於遼寧省的西南部。
錦州市是連接華北和東北兩大區域的交通樞紐,是遼寧省重要的科技、教育、文化、醫療、物流中心,是環渤海經濟區重要的沿海開放城市、遼寧省西部區域性中心城市、遼寧沿海第二大城市、遼寧省區域物流中心城市,已被納入遼寧沿海經濟帶國家戰略。
錦州擁有國家級開發區、國家級高新區、國家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錦州)示範基地,是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中國最具投資價值新銳金融生態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城市、2013中國錦州世界園藝博覽會的舉辦城市。
(9)錦州戰略地理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中華民國成立後廢府設縣,當時各縣屬奉天省遼沈道轄;1928年廢除道制;1929年省改名遼寧,當時各縣直隸遼寧省: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各縣皆屬偽奉大省;1934年設錦州省,管轄各縣。
1937年偽政權施行市制,始設錦州市,中縣分治,偽省、市、縣公署皆駐錦州;抗日戰爭勝利後,共產黨曾一度建立遼西專員公署和錦州市政府。
1948年10月錦州解放後,屬熱河省熱東專署轄;1949年1月成立遼西省,省政府駐錦州;1954年8月遼東遼西省合並為遼寧省,錦州市為省轄市,以後兩次成立錦州專區;1968年專區撤銷後實行市領導縣體制;1980年,錦州市革委會撤銷,成立錦州市人民政府。
㈩ 錦州戰役的地理位置
北寧路是敵人連結關內外最重要的陸上通道,錦州又是這條交通要道上的咽喉。該專市四周環山,南傍小屬凌河、女兒河,地勢險要。錦州守敵計有范漢傑指揮的第九十三軍、新八軍各兩個師,新六軍1個師及原屬第六十軍的1個師,共6個師,連同特種兵、後勤及地方部隊約10萬人。敵人憑借炮台山、雙山子西山、罕王殿南山、紫荊山、亮馬山等高地,以鋼筋混凝土工事為骨幹,構成若干支撐點式的獨立堅守據點,作為外圍陣地;依託小凌河、女兒河和城垣構成主陣地;以城內高大建築物交通大學、日偽神社、中紡公司、老城等構成內城核心據點。為拱衛錦州,還以第九十三軍1個師位於義縣,新八軍1個師位於高橋,第五十四軍位於錦西、葫蘆島和興城,新五軍位於綏中、山海關、秦皇島和北戴河之線。此外,華北「剿總」所屬第六十二軍等部4個師位於唐山至昌黎一線。
錦州是山海關前一個重要據點,它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一個主要的戰略據點,錦州如果攻佔將使中國人民解放軍可進軍華北平原,毛澤東在一份給在東北的解放軍指揮官們的電報中強調攻佔錦州的重要性,認為勝利完成整個遼沈戰役的關鍵是「在一個星期內攻佔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