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福建泉州南安地理環境

福建泉州南安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3-05 19:19:51

1. 泉州市有什麼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優勢呢

泉州市三面沿海所以造成交通十分便利。而且有許多著名景點:塗門街、東湖公園等,環境十分美麗。

2. 南安的地理環境

民國時期,南安生產水平低下,以農業為主體的單一經濟處於主導地位。民國5年(1916),該縣糧食總產量7萬噸,民國25年發展至8.5萬噸,20年間增長21.4%,平均每年遞增0.95%。此後,該縣糧食總產量一直徘徊在8.5萬噸左右。民國34年後有所發展,但仍很緩慢,至民國38年只達到9.5萬噸,12年間僅增長11.8%,平均每年遞增0.9%。畜牧業生產長期停滯不前,生豬存欄數徘徊在5至6萬頭之間,肉豬出欄數每年只有3至4萬頭。漁業產量低,民國24年,該縣水產品產量為482噸,民國25年下降為468噸,民國26年下降為448噸,民國27年下降為300噸,平均每年遞減14.6%,至民國38年(1949)達到601噸,平均每年遞增10.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安縣通過民主改革、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該縣國民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1978年後,貫徹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進一步加快了經濟發展速度,人民生活有了顯著提高。四十年來,該縣宏觀經濟總量有了較大的增長,按可比價格計算,1988年同1949年比較,社會總產值增長14.2倍,平均年遞增7.2%;國民生產總值增長13.7倍,平均年遞增7.1%;國民收入增長10.5倍,平均年遞增6.5%;工農業總產值增長12.8倍,平均年遞增7%;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22.5倍,平均年遞增8.4%;預算內財政收入增長18.2倍,平均年遞增7.9%;城鄉個人儲蓄余額增長5959倍,平均年遞增25.2%。 南安歷史悠久,建郡早,曾轄興(化)、泉(州)、漳(州)三地。蔚成「文化發達,代出英才,人文薈萃」的詩禮之邦,得「海濱鄒魯」之稱。唐代就有名人的讀書處和書院的設立。已知書院有13處。宋靖康年間(1126~1127)創縣學,為縣一級最高學府。明清時代僅豐州桃源村就有館學、塾學、讀書室、書房等達37處。至清末,全縣多數鄉村設有義學、社學、私熟。
歷代的南安名人、學士,對南安的文化教育起了推動作用。唐貞元八年(792),南安詩山人歐陽詹首登八閩甲第,得進士第二名。與韓愈、李觀同科,時稱「龍虎榜」。他的登科鼓舞和推動了福建的文化教育。晚唐時王審父子在南安設招賢院,一時名士雲集。宋代朱熹在南安九日山書院講學,影響尤著。南安先後登進士第共296人(文268人,武28人);明清兩朝考中舉人835人(文630人、武205人)。在鄉試、會試和殿試時,中狀元、會元、榜眼、探花、傳臚、解元者比比皆是。入仕後封王封侯以及委以大學士、尚書、御史、翰林、巡按、布政使、府尹、縣令者皆有。歷史上南安教育昌盛繁榮,孕育出民族英雄鄭成功以及李贄等傑出人物。
民國時期,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南安教育事業出現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民國18年至 21年(1929~1932)間,在軍閥陳國輝統治時期,南安設立詩淘淘碼鵬教育委員會,推行改造私塾辦新學制小學;除了地方軍閥攤派與募資相結合解決教育經費外,海外愛國華僑匯款在家鄉辦教育也蔚然成風。短短四年時間,全縣小學猛增至205所,新建校舍90所。至民國27年(1938),全縣小學增到260餘所,其中大部分是私立的。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陷金屬,沿海城市的學校紛紛內遷,有11所中學(含分校)在南安布局上課,南安的中等教育出現非常時期的繁榮,入學生數激增。由於抗日救亡情緒的高漲,戰時艱苦生產的磨練和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在學校出色的工作,使這個時期的中學生得到很好的教育、鍛煉,成為此後幾十年間的社會中堅力量。抗戰勝利前後,內遷校復返,南安華僑和廣大群眾,在內遷校址集資創辦新校,使中等教育保持穩定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人民群眾翻身成了主人,興辦學校、發展教育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國家對教育的重視,人民群眾的自力更生和海外僑胞的熱心支持,使南安的教育事業出現一個蓬勃發展時期。經四十年的努力,實現了無文盲縣,全縣普及初等義務教育,有6個鄉鎮普及初中義務教育。至1988年,全縣有小學426所,為1949年203所的2倍多,而且實現校校無危房,班班有教室和學生人人有課桌椅。中學有完中15、初中31、職業高中9所,(包括普通中學兼設職教班6所)。幼兒園183所(縣辦實驗幼兒園2所)。小學教職員工9833人,為1949年1267人的8倍。在校中、小學生數179196人,為1949年29321人的6倍多。職業中學在校學生1398人。自1978年恢復高考制度至1988年的11年間,考入大專院校4084人,中專4863人,共8947人,為社會主義建設輸送大量人才。
南安是著名僑鄉,僑胞對家鄉教育事業十分關注。從廢科舉興新學開始,華僑傾注心力財力,在桑梓興辦學校,成為南安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大特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正確貫徹華僑政策,提高華僑愛國愛鄉積極性,全縣80%的學校接受僑資捐助。198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頒布華僑捐資辦學褒獎辦法,截至1989年,南安獲金質獎章80枚、銀質獎章46枚、銅質獎章134枚。僑胞捐資辦學進入一個全盛時代。 民國時期,縣城有一個小型的,專門供應縣署之用,少數私人廠家也自用小型柴油機發電,大部分居民用煤油燈照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改建發電廠,擴大供電范圍,1958年新建「503」電廠,解決縣直機關、行政部門及部分企事業單位的生活用電。大部分單位自備柴油機發電,供生活用電及工業用電,居民仍用煤油燈照明。1972年坂頭水庫竣工後,建四個梯級發電站,縣城開始使用水電,此後,又用山美水庫發電站、後橋水庫發電站、石壁水庫發電站等並網供電,至1988年,和省、市並網達11010.2萬度,其中城區工業用電2730.93萬度,農業用電457739萬度,生活用電874.47萬度。
資源豐富。境內有東,西溪兩條主河流,小Ⅱ型以上水庫199個。現已建成日產2萬噸的市區第一水廠和石井、水頭、官橋、豐州、洪瀨、梅山、碼頭、金淘、英都等鎮自來水廠,市區第二水廠(日產20萬噸)首期工程和詩山、羅東、侖蒼水廠正在建設,至2000年全市日供不能力達40萬噸以上。 電力充裕。現已建成官橋220千伏輸變電站和溪美、水頭、洪瀨、石井、美林等6個110千伏輸變電站以及10個35千伏輸變電站;小水電裝機容量達3.2萬千瓦,1995年全市電網總裝機容量達43.9萬千伏安,全市10千伏以上高壓輸電線路1600千米。「九五」計劃新建龍鳳、侖蒼、梅山、豐州等4個110千伏輸變電站以及小水電站6處,全省第一座500千伏輸變電站,已經選址定在我市官橋鎮,將於1998年建成投產。
截至2006年底,南安市電力總公司擁有110KV變電站11座、35KV變電站11座,變電容量91.945萬千伏安。網供最高負荷達45.75萬千瓦,供電量為31.3億千瓦時。「十一五」期間,南安市將全面推進現代化工貿僑鄉城市建設,力爭經濟社會發展走前列,重新進入全國百強縣市行列。一大批工業項目正陸續落地南安,電力需求將持續強勁增長,預計今後四年電量和負荷年均增長率均為17%,至2010年,網供最高負荷可達到91.5萬千瓦,供電量將比2006年翻一番,達到60億千瓦時。

3. 福建省、泉州、晉江氣候特點

幫你找到了三篇相關文章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1.
全市年平均氣溫介於18.8℃(德化)~22.0℃(鯉城),異常度為1.9℃(南安、德化)~2.5℃(晉江、安溪),其中南安、德化為顯著偏高,其餘均為異常偏高。德化年溫18.8℃,僅次於1998年 (19.3℃),為1961年以來的次高值;南安、安溪、永春列1961年以來第3位,崇武為第4位。夏季氣溫異常偏高,冬季、早春季偏高,雨季、秋季正常。氣溫7月、8月、9月大部分為異常偏高,2月、4月、11月為偏高,其餘為正常(其中6月、12月有負異常度)。最低氣溫沿海出現在1月6日,內陸山區出現在12月20或21日,沒有出現最低記錄;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中下旬,其中南安、安溪、永春、德化最高氣溫創記錄,鯉城平記錄。全年大於等於35℃日數,崇武正常,鯉城偏多35天,南安偏多24天,安溪偏多23天,永春偏多25天,德化偏多8天,且多出現在7月份。其中安溪7月份31天中有28天高於35℃,22天高於37℃,7天高於38℃,1天高於40℃。強冷空氣主要出現在1月4~8日、1月11~17日、1月20~24日、1月28~30日、2月5~6日、3月11日、12月14~17日、12月19~23日、12月27~30日。

2.
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山無高下皆行水,樹不秋冬盡放花。」、「四季有花常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點明了泉州地理氣候特色。

3.
泉州市地處低緯度,東臨台灣海峽,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條件優越,氣候資源豐富,為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泉州枕山面海,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有花常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唐人詠泉州詩句)形象地說明了泉州的氣候特色;這里冬短而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8-20℃,無霜期310天以上,年降雨量1000-1800mm,年平均日照達1900-2000小時,因此泉州全年皆可旅遊,最佳旅遊季節一般為每年的4-11月。春季,氣溫變化基本趨勢是升溫,但升中有降,過程性頻繁,幅度也大,有時一天升降可達10℃以上,有的年份3月下旬後仍會出現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低於12℃的「倒春寒」天氣。夏季炎熱,但真正的酷暑天氣不多,高海拔地區和濱海地區相對溫低,台風和雷陣雨則是緩解高溫的兩種主要天氣過程。秋季氣溫迅速下降,連續3天以上平均氣溫低於20℃的「秋寒」一般出現在10月中旬(半山區)至11月上旬(沿海),但仍常出現小陽春天氣,日較差也增大。冬季大部分地區仍較暖和,比較寒冷的是高海拔山區。泉州市大部分地區最熱月為7月,最冷月為1月,濱海地區受海洋調節,氣溫變化滯後,最熱月為8月,最冷月為2月。由冷變熱的過程中,3、4月上升幅度最大,兩個月累計升溫8℃。由熱變冷的過程中,由秋入冬的11、12月降幅最大,兩個月累計下降8.5℃。2、8月升降幅度最小,在0.5℃以內。由冷變暖和由暖變冷的過程都是從內陸首先開始,沿海滯後。泉州市是典型的季風區,冬半年盛行偏北風,風向從沿海向內陸呈順時針旋轉趨勢,夏季風盛行偏南風,風向從沿海向內陸呈逆時針旋轉趨勢。從代表性較好的沿海地區測站看,東北風的頻率最大,西南風次之,其它風向的頻率較小。濱海地區的風向還受到海陸鳳的影響,海陸鳳對風向有偏轉作用,對風力有增強或減弱作用。冬季,海陸風使風向在上午發生順時針偏轉,下午產生逆時針偏轉。夏季,海陸風使風向上午發生逆時針偏轉,下午發生順時針偏轉。這種偏轉,夏季發生在7-9時和19-21時,冬季相應推遲2小時左右。惠安縣、鯉城區、晉江縣、石獅市和南安縣的沿海地區,是泉州市年平均風速的高值區,既有豐富的風能資源,也有利於大氣污染的擴散。平均風力由沿海向內地迅速減弱,到南安城關,年平均風速已與安溪、永春等地相差無幾。一年中,沿海秋冬季平均風力較大,春夏季平均風力較小,內陸地區則各季平均風力差異甚小。

4. 泉州地理環境

泉州地形復雜,山地、丘陵占土地總面積的五分之四,戴雲山為最高峰。地形地勢西北部高,東南部低;而且呈三級階梯分布:
第一級階梯是戴雲山脈,主峰海拔為1856米;
第二級階梯地勢較為開闊,山地、丘陵和河谷平原相間排列;
第三級階梯多數是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台地和泉州平原;第三級階梯向海面以下延伸部分稱為大陸架。所以,我市的地形類型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和河谷小盆地五種。
【自然環境】 泉州位於東經117°25′—119°05′,北緯24°30′—25°56′,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台灣海峽西岸,離台灣最近處僅距97海里,距金門最近處僅5.61海里,東西寬153公里,南北長157公里,陸域面積11014.78平方公里(包括金門島),約佔全省陸地面積的9.08%。大地構造位於華南褶皺系的東南部,閩東火山斷拗帶的中南段。構造帶均呈北東—南西方向展布。境內五分之四以上的面積分布為中生代火山岩系和侵入岩,兩者出露面積約各佔一半,從西北往東南侵入岩分布面積增多成為主體。閩中大山帶中段戴雲山脈主幹呈北東—南西方向展布,橫卧西北部德化境內,規模龐大,主峰海拔1856米,為福建省第二高峰。其支脈和余脈向東南、南部綿延,地勢西北高,往東南呈階梯狀下降,構成由中低山向丘陵、台地至平原遞變的多層狀地形地貌景觀。河川密布,晉江為福建省第三大河,貫穿中部,蘊藏豐富的水力資源。東南瀕臨台灣海峽,與台灣相望,海岸線蜿蜒曲折,多港灣、灘塗及島嶼,是發展漁業、養殖業、海運業及對外友好往來的要地。
泉州市地處低緯度,有瀕太平洋,形成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常春。但自然災害較為頻繁,主要為旱、澇、風害等。土壤類型多樣,分布最廣的土壤為紅壤,次為水稻土及磚紅壤性紅壤。耕地多屬一、二級,土壤較肥沃。植被茂繁,類型多,動植物資源豐富。境內還蘊藏較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黃金、花崗岩、石灰石、石英砂、高嶺土等,以「砂、石、土」為主的非金屬礦產資源是泉州市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礦產。

5. 泉州地理位置地形概況氣候情況著名景點主要物產

泉州,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經濟總量連續11年名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省經濟中心。北承省會福州、莆田,南接廈門,東望台灣寶島,西毗漳州、龍岩、三明。現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4個區,晉江、石獅、南安3個縣級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5個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通行和漳州、廈門、台灣等同一種方言:閩南語。
別稱:鯉城、刺桐城、溫陵
Quanzhou為泉州的英文名稱。
地理位置:北緯24°22』—25°56』,東經117°34』—119°05』
全市土地面積11015平方公里。總人口774萬人(不含金門縣),漢族占人口總數的98.2%,少數民族佔1.8%。少數民族有48個,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風俗民情古樸精深,別具一格。儒、釋、道等多種宗教並盛,互為融合。
泉州是著名僑鄉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祖籍泉州的華僑、華人624萬人,港澳同胞70萬人。在台灣,有44.8%的漢族同胞(約900萬人)祖籍泉州。
泉州市市雕飛天迎賓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內山巒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錯落其間,海拔千米以上大山有455座,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和南安的部分山區。戴雲山脈從東北部向西南延伸,主峰海拔1856米,在德化縣境內,有「閩中屋脊」之稱。境內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盆地平原過渡。泉州海岸線曲折蜿蜓,大部分為基岩海岸,總長約421公里,有湄州灣、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四個港灣及肖厝、崇武、後渚、梅林、石井等14個港口。泉州地跨中南兩個亞熱帶,即戴雲山西北部常年溫暖的常綠闊葉林帶和東南部常年濕熱、有短期乾旱的亞熱帶雨林帶。泉州常年雨量充沛,境內溪流多達35條,總長1620公里 ,境內最長的河流是晉江,水資源相當豐富。泉州地區太陽輻射總量較高,日照時間長,光熱資源豐富,加上雨量充沛,堪稱「閩南大溫床」,對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糖、油、麻、林、果、茶等經濟作物極為有利,是烏龍茶、桂圓、柑桔的全國生產基地,安溪鐵觀音和永春蘆柑是拳頭出口產品。主要經濟魚類近百種,產量較大的魚類有20多種。淺海灘塗面積118萬畝。盛產牡蠣、蟶、蛤、螺、海帶、紫菜等貝、藻類。主要有鐵、猛、金、煤、石英砂、花崗岩、高嶺土、地熱、礦泉水等20多種,德化高嶺土質量居全國前列,是德化陶瓷的主要原料。

6. 為什麼泉州不重視南安

沒有重不重視這個說法,只能是部分人心裡臆斷。
在泉州區域,最發達的地方就是泉州市回區的鯉城、豐澤以答及晉江。這三地基本構築成了大泉州的核心區域,現在是無縫對接了。至於南安、惠安、石獅屬於大泉州地區的第二梯隊了。地理上到市區有一定距離,但不算遠。
經濟上泉州各縣市區都有自己的特色產業,也都發展得不錯,泉州市區沒有獨大。這其實也不錯。
目前,泉州到南安市區、霞美鎮、豐州鎮、官橋鎮、石井鎮等地的公交都開通了,泉州動車站、晉江動車站其實都在南安邊界。泉州經濟開發區工廠都在逐步轉移到南安官橋鎮。南安石井真則是規劃的泉州芯谷,南安豐州鎮已經納入泉州古城規劃。南安霞美鎮則承接了泉州的汽車專賣店布局……至於南安山區的鄉鎮,本身山多地少人口外出多,很難工業大開發。
至於政策上,市裡對南安的教育、農業、民生等各方面支持肯定還是有很多的,只是一般民眾不了解而已。
目前南安給人感覺是不夠發達興旺,恰是民眾寄予厚望,每個人都渴望家鄉更好吧。

7. 福建泉州人文地理狀況

黃山歸來不看山,泉州歸來不看閩!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

泉州是一座屬於客人的城市

環城及在巷陌中遍植刺桐,因此別稱刺桐城。

那些橘紅色的騎樓已經泄漏了關於這個城市的過去。

穿行在古老的民居當中

不少樓房的紅牆上都鑲嵌著諸如「江夏衍派」 「九牧傳芳」之類的牌匾

這些似曾相識的地名,讓我頗有幾分困惑

今天的泉州城不少人祖上都是西晉永嘉之亂中南遷的中原人.

古書上曾有記載,「中原板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

雖然千年以降,他們早已經是這個城市的主人

但是他們依然保留著從中原帶來的某些生活習性,還有他們不變的姓氏。

而那些鐫刻在紅房子上的文字正是他們的郡望之所。

老房子精雕細刻非常精美,雖然歲月輪回,但是那些細節依然動人。

這些房屋當年都是那些貴族和望族所有的,但很多也是數易其主了,

那些房子的主人已經不在是那些牌匾的主人了。

所謂「舊時王榭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正是今天泉州古居的真實情境了。

雖然那些牌匾已經失去了承載一段信史的作用,

但是每一個懂得南音的人,依然承擔著這樣一個身分認同的作用。

因為這種獨具特色的樂曲正是源於當年南來的中原人的行囊,

是當年中原宮廷音樂和閩南音樂的一種衍生。

入夜時分,獨自去逛夜市的時候,在泉州文化館邊上看到了唱南音的檯子。

台上有人橫彈琵琶,有人豎拿洞簫,曲調悠揚婉轉,

在泉州並不很明亮的夜晚頗有幾分纏綿的意味

但要一小壺茶,一個人閉上眼睛去感受,從那些咿咿呀呀當中也能夠聽出一些心潮彭湃來。

具體旅遊路線:

一、市區東街(步行街)- 海交館 - 靈山聖墓 - 蔡襄祠 - 洛陽橋 - 惠安石雕 -崇武古城(民俗風情、海灘)

二、九日山 - 清源山風景區 - 開元寺 - 清真寺

三、泉州天後宮 - 石獅姑嫂塔 - 虎岫寺 - 石獅市區購物 - 石獅黃金海岸渡假區

四、晉江草庵摩尼教遺址 - 靈源寺 - 龍山寺 - 東石寨 - 金井「看金門」瞭望台 - 深滬海底古森林遺跡

五、市區 - 高爾夫球場 - 官橋蔡資深古民居 - 鄭成功墓 - 安平橋 - 鄭成功紀念館

六、市區 - 施琅將軍陵園 - 河市俞大猷民俗村 - 馬甲仙公山游覽區 -仰恩水上樂園

七、市區 - 安溪烏龍茶博物館 - 茶園風光 - 茶葉加工、製作 - 安溪清水岩風景區

八、市區 - 魁星岩 - 百丈岩 - 仙洞 - 普濟寺

九、市區 - 九仙山 - 德化陶瓷博物館 - 屈斗宮古窯址 - 陶瓷一條街

十、市區 - 肖厝閩林始祖 - 天湖岩寺 - 沙格靈慈宮 - 福建煉油廠

泉州市轄4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

泉州市 面積11244平方千米,

豐澤區 面積 132平方千米,

鯉城區 面積52平方千米,

洛江區 面積 382平方千米,

泉港區 面積 326平方千米,

石獅市 面積 189平方千米,

晉江市 面積 721平方千米,

南安市 面積2035平方千米,

惠安縣 面積 762平方千米,

安溪縣 面積2983平方千米,

永春縣面積1452平方千米,

德化縣面積2210平方千米,

金門縣(待統一)

8. 泉州的地理位置

泉州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南臨台灣海峽,北緯24°22′~25°56′、東經117°34′~119°05′。
地處閩東山內地中段和閩東南沿容海丘陵平原中段。
泉州是國家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唐朝時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

9. 泉州地理位置的特點

泉州市地復形呈"E"型,地制處福建省東南部、台灣海峽西岸,東經117°25'~ 119°05',北緯24°30'~ 25°56,東西寬153公里,南北長157公里。北與福州及莆田市接壤,南與經濟特區廈門市相接,西與三明市、漳州市為鄰,東與台灣省隔水相望,離台灣最近的地方,僅距97海里。全市土地面積11015平方公里。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內山巒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錯落其間。泉州海岸線曲折蜿蜒,總長約421公里,占福建省海岸線的12.7%,沿岸有4個港灣和14個港口。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