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結構的緯向地帶性
1. 8,南美洲地理環境怎樣體現了緯向地帶性
南美洲西部沿海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的氣候類型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雨林氣候,分布的自然帶是溫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常綠硬葉林、熱帶荒漠、熱帶雨林,體現了緯向地帶性。
2. 分析說明我國中緯度南北坡環境的主要特徵
【1.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滾滾黃河、滔滔長江,自西部青藏高原發源,向東流經九、十個省、市、自治區後,分別注入渤海和東海。中國主要河流的流向大體上反映了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形大勢。中國的地形不僅西高東低,而且各種地形類型大致圍繞被稱做「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像階梯一樣作半圓狀向著太平洋逐級降低。由兩條山嶺組成的地形界線,明顯地把大陸地形分成為三級階梯。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 4000米以上,面積達23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之一,也是中國地形上最高一級的階梯。它雄踞西南,在高原上橫卧著一列列雪峰連綿的巨大山脈,自北而南有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祁連山脈、唐古拉山脈、喀喇昆侖山脈、岡底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在高原的山嶺間則鑲嵌有許多牧草豐美、湖光瀲灧的大小盆地。這里還蘊藏著各種豐富的資源,有待我們去開發利用。
越過青藏高原北緣的昆侖山—祁連山和東緣的岷山—邛崍山—橫斷山一線,地勢就迅速下降到海拔 1000~2 000米左右,局部地區可在500米以下,這便是第二級階梯。它的東緣大致以大興安嶺至太行山,經巫山向南至武陵山、雪峰山一線為界。這里分布著一系列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和盆地,自北而南有阿爾泰山脈、天山山脈、秦嶺山脈;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
翻過大興安嶺至雪峰山一線,向東直到海岸,這里是一片海拔 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原,它們可作為第三級階梯。在這一階梯里,自北而南分布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長江以南還有一片廣闊的低山丘陵,一般統稱為東南丘陵。前者海拔都在200米以下,後者海拔大多在200~500米之間,只有少數山嶺可以達到或超過千米。
從海岸線向東,則是一望無際的碧波萬頃、島嶼星羅棋布、水深大都不足 200米的淺海大陸架區。也有人把它當作中國地形的第四級階梯。
從陸地地形來說,兩條界線,三級階梯,自西向東逐級下降,大致可以勾繪出中國地形的總輪廓。而這種階梯狀的地形形勢,從中國東經 89°線的地形剖面和北緯30°線的地形剖面中都可以得到反映。
中國這種西高東低、面向大洋逐級下降的地形特點,不僅有利於來自東南方向的暖濕海洋氣流深入內地,對中國的氣候產生深刻而良好的影響,使中國東部平原、丘陵地區能得到充分的降水,尤其是最多的降水期和高溫期相一致,為中國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水、熱條件;而且也使大陸上的主要河流都向東奔流入海,既易於溝通中國的海陸交通,也便於中國東西地區之間經濟貿易的交流;同時,這種階梯狀的地形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河流,使之形成較大的多級落差,從而蘊藏著有利於多級開發的異常巨大的水力資源。
【2.形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中國的地形類型,無論是從成因來看,還是從形態來看,都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有被內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撓曲下降的低窪盆地和平原。在溫暖濕潤的東部和南部,有各種各樣以流水作用為主的侵蝕和堆積地貌;在乾旱的西北,有以風力作用為主的沙漠景觀;在西部高山上,有別具風格的冰川作用的地貌;在西南部石灰岩分布地區,則有景色迷人的喀斯特地貌……。
青藏、雲貴、內蒙古和黃土高原,是中國著名的四大高原。塔里木、准噶爾、柴達木和四川盆地,是中國著名的四大盆地。長江、黃河、珠江和黑龍江等大河流,在遼闊的大地上奔流,造成了許多廣大而肥沃的平原。在平原上點綴有蔥郁秀麗的低山丘陵,而在西部更有無數高大崎嶇的山地。多種多樣的地形為中國農、林、牧、副、漁的多種經營和綜合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據統計,中國的山地丘陵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 43%,高原佔26%,盆地佔19%,平原佔12%。如果把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崎嶇不平的高原都包括在內,那末中國山區的面積要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3以上。山區雖然不利於種植業的發展,也不利於交通運輸以及經濟文化的交流,但卻埋藏著豐富的礦藏,生長著茂密的森林和珍貴的動、植物資源,它們都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不可缺少的寶貴財富。
【3.山脈縱橫,具有定向排列】
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不僅山區面積廣大,而且大小山脈縱橫全國,它們的分布規則有序,按一定方向排列,大致以東西走向和東北—西南走向的為最多,西北—東南走向和南北走向的較少。
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陰山,中間的一列是昆侖山—秦嶺,最南的一列就是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多分布在東部,山勢較低,這種走向的山脈主要也有三列:最西的一列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即前面提到的第二和第三級階梯的分界線;中間的一列包括長白山、遼東丘陵、山東丘陵和浙閩一帶的東南丘陵山地;最東的一列則是崛起於海上的台灣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多分布於西部,由北而南依次為阿爾泰山、祁連山和喜馬拉雅山。
南北走向的山脈縱貫中國中部,主要包括賀蘭山、六盤山和橫斷山脈。
上述這些山脈構成了中國地形的骨架,它們把中國大地分隔成許多網格。分布在這些網格中的高原、盆地、平原以及內海、邊海的輪廓,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這些山脈的制約。
橫亘全國的東西向山脈,又是一些大河的分水嶺。秦嶺山脈是黃河和長江的分水嶺,南嶺山脈是長江和珠江的分水嶺。河流的流向明顯地受著山脈的制約,如西南部的雅魯藏布江、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等,它們的流向都受到岡底斯山、唐古拉山、喜馬拉雅山與橫斷山等山脈的控制。長江、黃河總的流向是自西向東,但許多河段也受山脈走向的制約,時寬時窄,時而向東南流,時而向東北流,最後東流入海。
.造成了中國氣候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中國的地形復雜多樣,因此,也必然造成中國氣候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地形對於中國氣候的影響最顯著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l)山脈常為南北暖冷氣團的障壁,尤以東西走向的山脈最為顯著,形成山脈南北不同的氣候特點。例如秦嶺南坡溫暖多雨,北坡寒冷少雨,南鄭和西安僅一山之隔,氣溫和年降水量的變化就很明顯。南鄭1月平均氣溫為3℃,7月為26.7℃,平均年降水量為689.5毫米;西安1月平均氣溫為-0.5℃,7月為28.1℃,平均年降水量為566.3毫米。「一樣春風有兩般,南枝盛開北枝寒」則是形容南嶺南北兩側氣候差異的膾炙人口的名句。
(2)山地阻礙和影響了寒潮的路徑,使得由北冰洋或西伯利亞流來的冷氣團受層層山地的阻擋,路徑因而迂迴曲折。不像北美洲那樣,由於山脈都是以南北走向為主,北方來的冷氣團可以長驅南下。中國自西北侵入的寒潮最初是從西北向東南,以後又轉成向南或向西南方向流動,而當寒潮到達中國東部平原後,則能一直深入到華南,這都是地形影響的結果。
(3)青藏高原的存在對空氣運動的影響,正像響一樣。青藏高原阻礙著高空西風急流,造成急流分支與會合等作用,這對於高原南北兩側的氣壓系統發生很大的影響,並且還影響到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大氣環流,最明顯的是加強了中國、印度和日本的季風。
(4)山地面向暖濕氣流的一側常為多雨的中心,如喜馬拉雅山的南坡、四川盆地的西緣、台灣中央山脈南段的西坡;而背向暖濕氣流的一側常因焚風作用使氣溫增高。中國長江以南冬春多雨,則是由於江南丘陵的地形阻礙,冷空氣易於堆積,造成半穩定性的鋒面所致。
(5)在自由大氣中,高度每上升100米,溫度減低0.6℃。在山地也發生隨高度升高而溫度減低的現象,不過情況更要復雜一些。因為在山區影響溫度變化的不僅是高度,而且還有地形形態和坡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這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句,他早就認識到廬山由於山高谷深,氣候、物候與平地不同,從而產生春來晚、秋去早的變化。李白的《塞下曲》一開頭寫道:「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同樣也是地形對氣候、物候影響的極好的科學紀實。
此外,即使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態不同,氣候差異也是十分懸殊的。如圖63所示,A、B、C、D、E五地,它們的絕對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態卻大異。A為高空,B為高原,C為高山,D為深谷,E為盆地,各地的氣候大不一樣。A點位於空中,晝夜氣溫的變化甚小,所以具有海洋性氣候的特徵;B點位於高原中心,白天吸熱快,晚上放熱也快,氣溫變化急劇,所以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的特徵;C點位於山頂,與陸面接觸少,而與空氣接觸較多,所以氣候也顯示為海洋性;D點居於深谷,E點位於盆地之中,兩地氣溫均多變,氣溫較差大,大陸性氣候特徵就較為突出。所以,無論從大范圍來看,還是從局部地區來看,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是明顯的。
2.破壞或掩蓋了地理環境的緯度地帶性
地帶性是地理環境最突出的特徵。地帶性的成因,主要是由於地球的形狀和地球對於太陽的位置。由於緯度的不同,太陽熱量在地面上的分布產生了差異。很早就有人根據這一點把整個地球表面分為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和南寒帶。這5個帶的分布規律取決於緯度因素,從而使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也都反映了緯度地帶性的特徵。
假如地面是完全均一的,那末每一地帶將成為自西向東的延伸帶。但是地球表面並非均一,這不僅因為各部分的組成物質不同,而且地表結構和地形的類型、高度是千變萬化的,這就改變甚至掩蓋了地帶性的規律。但也必須指出,這並不否定地帶性規律的普遍意義。現在世界上的自然帶並沒有構成理想的圖譜,但其具體的圖式以及各個自然帶的具體分布,都是地帶性規律與非地帶性規律的矛盾統一體。
地形破壞或掩蓋了地帶性的最好例子是青藏高原的地理環境結構。遼闊的青藏高原在中緯度的崛起,大大地破壞了中國地理環境南北的過渡性和沿緯向分布的地帶性,而具有突出的非地帶性的分布。
按緯度來說,青藏高原約位於北緯26~40°之間,與東部華中地區和部分華北地區的緯度相當,應屬於亞熱帶與暖溫帶氣候。但由於地勢的高峻,使青藏高原形成一種特殊的溫帶大陸性高原氣候,它的基本特徵是氣溫低、日照強、年較差小而日較差大。不論在氣候、水文、土壤還是動植物等方面,青藏高原都表現了與眾不同的特點。作為一個非地帶性的大區,它的內部所具有的完整的垂直帶和多種多樣的地理環境結構,在世界上也是很少可以和它相比擬的。在這方面,珠穆朗瑪峰地區是一個很好的典型。
巨大的相對高差使珠峰地區的自然條件發生了顯著的垂直變化,這種變化從植物景色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在它的上部是永久冰雪帶、地衣帶和高山草甸帶,再往下,南坡依次為高山矮曲林帶、針葉林帶、針闊葉混交林帶、常綠闊葉林帶,北坡高山草甸帶下只有一個高山草原帶。在這里卻又可以看出,盡管非地帶性規律可以起著改變和掩蓋地帶性的作用,但它卻不能消除地帶性規律的普遍意義,在這個非地帶性突出的圖譜上,深刻地打上了地帶性的烙印。然而,卻又不能不指出,無論是珠峰地區還是整個青藏高原,雖然地帶性與非地帶性規律存在著相互滲透和極其錯綜復雜的關系,但由於地形高差的影響,在這一對矛盾中,非地帶性規律卻是突出地成了高原地區矛盾的主要方面。
就全國范圍來說,地形對地帶性的破壞和影響也是十分顯著的。
在自然地帶性中反映最為明顯的是植被類型。中國的地形大致以大興安嶺至雪峰山一線為界,基本上可分為東南和西北兩塊。東南濕潤部分以各種森林類型為主;西北乾燥部分以草原和荒漠植被為主。從昆侖山循著秦嶺到淮河和長江一線,又可把西北、東南兩大塊各分為兩半。西北部分的北部蒙古高原和新疆以乾燥草原和荒漠植被為主,其南部青藏高原主要為高山草地和凍土荒漠;東南部分的北部以闊葉落葉林(夏綠林)和針葉林為主,其南部以各種類型的闊葉常綠林為主。只是在西南部以及某些東南高山(如台灣)才有雲杉。冷杉等針葉林大量存在。
這種自然植被帶在中國不連續的差異分布,顯然是由海陸位置和地形差異造成的。在中國,作為主要體現地帶性規律的植被類型里,清楚地深嵌著非地帶性的烙印。雖然如此,但也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形類型對地帶性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在中國西部的高山高原地區,地形對地帶性顯然起了改變和掩蓋的作用;而在東部平原地區,則起了重要的促進和加強的作用。
3.影響中國農副業生產布局的不平衡性
《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第六條中指出:「糧食每畝平均年產量,在黃河、秦嶺、白龍江、黃河(青海境內)以北地區,由1955年的150多斤增加到400斤;黃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區,由1955年的208斤增加到500斤;淮河、秦嶺、白龍江以南地區,由1955年的400斤增加到800斤。」「棉花每畝平均年產量(皮棉),按照各地情況,由1955年的35斤(全國平均數),分別增加到60斤、80斤和100斤。」「華南各省有條件的地區,應當積極發展熱帶作物。」《綱要》中第十五條還指出:「按照不同地區把耕地的復種指數分別平均提高到下列的水平:(l)五嶺以南地區,要達到250%。(2)五嶺以北,長江以南地區,要達到200%。(3)長江以北,黃河、秦嶺、白龍江以南地區,要達到160%。(4)黃河、秦嶺、白龍江以北,長城以南地區,要求達到120%。(5)長城以北地區也應盡可能地擴大復種面積。」
很顯然,《綱要》中正是根據五嶺、長江、黃河、秦嶺、長城等這些地形界線,把全國劃分為5個農業發展要求不同的地區。這5個地區農業發展的指標不同,除了社會歷史因素外,自然地理條件不同則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就有著不同的氣溫、熱量和水土等自然資源;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就有著不同的自然生產潛力;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人們對於自然的利用、改造的方式也就有所不同。這個客觀規律,人們是不能忽視的。而在自然地理的各個條件中,地形條件是起著重要作用的。
中國有3條明顯的自然地理界線,實際上都是3條東西走向的地形線。這就是五嶺(又稱南嶺)、秦嶺和長城。這3條地形線是中國氣候帶的重要分界線。各氣候帶之間不僅明顯地反映著氣溫、降水的不同,而且還影響到中國水文、植被以及農業生產的布局和產量的差異。
五嶺這一條地形線,買際上是中國熱帶與亞熱帶的地理分界線。1月10℃等溫線通過南嶺南側、廣西西部、雲南東部和北部。這條線以南的地區基本上屬於熱帶,氣溫高,生長期長,雨量豐沛,絕少見到霜雪,作物一年可以三熟。
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亞熱帶與曖溫帶的地理分界線。L月0℃等溫線通過秦嶺和淮河,此線以南屬亞熱帶;秦嶺、淮河大致還符合750毫米年等雨線,為中國濕潤區及半濕潤區的分界線,也是華北和華中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南熱量仍較充足,全年生長期可達250~300天,作物一年可以兩熟,有的地區還可以三熟,大部分地區可種雙季水稻。而且此線以南,江河不凍;此線以北,冬季河水結冰。
長城線向西延至天山,向東北延至吉林與遼寧的交界處,這一條線是暖溫帶與溫帶的地理分界線。此線以南,屬暖溫帶,全年生長期有200~240天,一般二年可三熟,或一年兩熟。此線以北,包括東北部地區、內蒙古、寧夏、甘肅和新疆北部廣大地區,屬溫帶,夏溫雖很高,但冬季冷而長,生長期150~170天,農業生產基本上是一年一熟,但這個地區,除東北吉林、黑龍江西省以外,其餘廣大地區是中國最重要的畜牧區,農業不佔主要地位。
不僅東西走向的地形線對氣候和農業生產具有影響,而且由於中國東部主要分布著平原和丘陵,西部主要分布著山地和高原,這對中國農業生產的布局同樣有著強烈的影響。東半部的平原和丘陵雖然只佔全國l/3的面積,但卻是中國的主要農業地區,分布著全國2/3以上的農業人口和耕地,生產著全國3/4以上的糧、棉、油和絕大部分經濟林產。西半部佔全國總面積的2/3,但絕大部分是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和高原,平原只限於局部地區,較大的海拔高度和地勢起伏,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顯然是強烈的。
4.為發展旅遊事業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1)地勢的影響: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一方面有利於海洋上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我國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地的經濟聯系。另外,我國的河流自西向東,逐級下降,河流落差大,水能蘊藏豐富。
(2)地形的影響
多種多樣的地形為我國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副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山區在發展林業、牧業、旅遊業、采礦業等方面具有優勢;但山區地面崎嶇,交通不便,不利於發展種植業。
由於我國山區面積廣大,平原較少,造成耕地資源不足。
3. 區域自然地理特徵
表現為自然地理諸要素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第一,圍繞亞洲大陸的海域復雜多樣。亞洲大陸東臨太平洋,南瀕印度洋,北為北冰洋,海疆發達,多邊緣海。由於地理位置、構造基礎、氣候條件和洋流動態等不同,各邊緣海具有不同的特點,它們對大陸的影響也各不相同。
北冰洋的邊緣海,每年大部分時間冰封。喀拉海的始冰期,北部為九月,南部十月、十一月;拉普帖夫海和東西伯利亞海的結冰期始於九月下旬或十月上旬;楚科奇海由於冬季受阿留申低壓的影響(氣旋中常有暖氣團侵入)以及經白令海峽注入此海的太平洋暖流的影響,冬季較為暖和,是個冰情較輕的邊緣海,冬季一般從九月末開始結冰,十月末到十一月初整個海域都封凍。夏季絕大部分岸冰和浮冰融化,喀拉海從五月末到六月初,拉普帖夫海和東西伯利亞海從六月末到七月初解凍,楚科奇海五、六月海冰開始融化。由此看來,亞洲北冰洋的冰期較長,喀拉海有七個月,拉普帖夫海和東西伯利亞海可達九個月,而楚科奇海也有八個月。夏季的通航期很短,在短暫的通航期內,冰塊也給航運造成困難。當冰塊漂向北邊時,航道暢通,航行便利,如果冰塊南移,航道受阻,必須由大功率破冰船導航才能通過。
印度洋北部是全球最暖海域之一,它是夏季西南季風必經之地,南亞、東南亞雨季降水量的多寡與西南季風的盛衰有密切的聯系。
太平洋沿岸,在構造上正處於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分界線上。海底地形復雜崎嶇,亞洲大陸東側形成一系列弧形列島、海底山脈和深海溝帶,且多火山地震。太平洋海域是季風氣候主宰因素之一,西太平洋洋流系統(如日本暖流,千島寒流等),它們對附近島嶼和大陸的氣候都有明顯的影響
第二,亞洲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的多樣性。亞洲地形十分復雜,在各大洲中不僅地勢最高,而且起伏很大,地形分異變化明顯,既有龐大高聳的高原和高山,也有廣闊而平坦的低地。亞洲氣候也十分復雜,不僅大陸性氣候強烈,季風性氣候典型,而且氣候帶齊全,氣候類型多樣。亞洲不僅長河眾多,而且內陸流域面積廣大,同時河流、湖泊的類型俱全。亞洲幾乎包括其它大洲所有土壤類型和植被類型,其動物也屬於典型的大陸型。
由於亞洲面積廣大,構造復雜並具有各種自然環境,所以亞洲有豐富多樣的礦產資源和熱量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及海洋資源。亞洲石油、鎂、鐵、錫等的儲量均居世界首位。
第三,亞洲地理環境結構的復雜性。亞洲既有東西延伸、南北循序更替的比較明顯的緯向自然帶,如北亞的冰原帶→苔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東亞的溫帶闊葉林帶→亞熱帶森林帶,東南亞和南亞的熱帶稀樹草原→熱帶雨林帶等;也有受海陸分布、地形結構、距海遠近等非緯向地帶性因素的制約,而使緯向自然帶的排列發生不同的區域變異。如中亞溫帶荒漠帶即深居大陸中部,其外圍,尤其是向北和向東,由於水熱條件發生變化,使之具有從溫帶荒漠帶到溫帶草原帶以至溫帶闊葉林帶的半環狀結構。此外,亞洲還具有各種不同的垂直自然帶結構。
4.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的內容是什麼
地理環境,通常是指環繞人類社會的自然界,又稱自然環境或自然地理環境。它是由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土壤和動物界等要素組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指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和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性。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形成一個整體,這一要素影響另外要素,這一部分影響另一部分。如赤道附近的低平地區,由於獲得的太陽熱最多,形成高溫多雨氣候,從而為熱帶植物的生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而多樣的植物和豐富的果實,又為多種多樣的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這種組成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就構成赤道低平地區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又如南美洲安第斯山東西兩側同緯度地區地理環境有明顯差異,這一整體乃是由於安第斯山這個要素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作為整體性的地理環境,它的各個地區的形態和結構並不相同,總是有規律地因地而異,通常表現為地帶性差異和非地帶性差異。
(1)地帶性差異主要指陸地上的自然帶,沿緯線方向成一定寬度延伸,並按南北方向更替的帶狀規律性。地帶性差異的成因,主要是由於地球是一個橢球體,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不均勻,產生了沿緯向分布的熱量帶。熱量分布的地帶性,影響著水分的分布,各個地帶不同的熱量和水分條件,又形成不同的氣候特徵。在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的影響下,氣候也是按地帶分布的。氣候影響植物,而植物與動物又有密切關系,因此,不同的氣候帶就有不同的植物帶和相應的動物界。這樣,在整個大陸上形成一系列按緯向分布、南北更替、各個地理要素相互聯系的自然帶。
(2)然而在世界大陸上,很少能找到整齊地按照地帶性因素形成並分布的地理環境,它們在地形、海陸分布、洋流等非地帶性因素的影響下,改變了自然帶東西方向水平分布的規律,而表現為垂直地帶性或經向地帶性的分布和呈地方性分布。這種差異,不是因緯度高低而產生的,故叫非地帶性差異。
經向地帶性是非緯向地帶性的一種表現,是指自然地理現象近於南北延伸、東西更替的帶狀分布規律。由於海陸分布、洋流、山脈南北走向等造成的大氣濕度、降水等因素自海洋向內陸遞變,從而引起的自然地理特徵東西變異。垂直地帶性,一般指高山地區自然地理現象隨著高度而遞變的規律性。
5. 亞洲大陸的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具體怎樣說明
1)亞洲由於具有廣大空間,包括從赤道帶到北極帶所有的緯度帶,這就使亞洲首先具有顯明的緯向地帶性差異,表現有自北而南循序更替、非常齊全的緯向自然帶。而且亞洲具有世界上分布最寬廣的北極苔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溫帶草原帶和溫帶荒漠帶,具有世界上分布比較分散的赤道雨林帶。
(2)亞洲由於構造地形復雜,中部山地高原匯聚,內陸距海遙遠,這些非緯向地帶性因素對緯向自然帶的分布,有顯著干擾和破壞,使上述緯向自然帶僅在北亞—東亞—東南亞的序列之間表現典型,且只有苔原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表現為世界性自然帶;而東亞—中亞—西南亞之間,則以非緯向地帶性差異佔主導,它們的自然帶結構與緯向發生很大變型,表現為由內陸荒漠、半荒漠向外經草原、森林草原而到外圍的森林帶,呈非緯向的環狀排列;在高大山脈和高原區更具有垂直自然帶結構。這樣,亞洲自然綜合體的第一級劃分,就首先分出六大自然地理單元,即東亞、東南亞、南亞、西南亞、中亞和北亞。這種劃分,反映出亞洲地理環境緯向地帶性和非緯向地帶性兩者兼容並包、錯綜復雜的交叉關系。
(3)亞洲自然地理環境在第一級區劃的基礎上,還可根據各大區的內部差異,進一步劃分出21個自然地理副區。每一大區或副區都各有其自然地理的相對一致性,而各大區或副區之間,也都各有其獨特性或區際差異性。如北亞大區的區域分異緯向地帶性最為典型,景觀的南北變化大於東西變化;區域分異是在南北差異的基礎上,進一步反映出東西差異。中亞大區與同緯度的東亞大區之間的區域分異,非緯向地帶性比較明顯,景觀的東西變化大於南北變化。從亞洲整體來看,東亞大區本身既是體現全洲性南北緯向地帶性差異的一環,也是體現全洲性東西非緯向地帶性差異的一環。至於亞洲大陸東西延展很寬廣的亞熱帶,非緯向地帶性(主要是由於海陸影響和地形差異)最為典型,這里是世界上非緯向地帶性分異單位最多的地帶。
6. 緯向地帶性的形成為什麼受太陽輻射影響
太陽輻射受地球球體形狀的影響從赤道向兩極遞減是形成緯向地帶性的基礎
7. 地理環境具有哪些特點
(1)具有來自地球內部的內能和主要來自太陽的外部能量,並在此相互作用;
(2)它具有版構成人類權活動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條件,即常溫常壓的物理條件、適當的化學條件和繁茂的生物條件;
(3)這一環境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直接影響著人類的飲食、呼吸、衣著、住行。由於地理位置不同,地表的組成物質和形態不同,水、熱條件不同,地理環境的結構具有明顯的地帶性特點。因此,保護好地理環境,就要因地制宜地進行國土規劃、區域資源合理配置、結構與功能優化等。
8. 中國地形特徵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關於中國地形的重要地理意義,至少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造成了中國氣候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中國的地形復雜多樣,因此,也必然造成中國氣候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地形對於中國氣候的影響最顯著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l)山脈常為南北暖冷氣團的障壁,尤以東西走向的山脈最為顯著,形成山脈南北不同的氣候特點。例如秦嶺南坡溫暖多雨,北坡寒冷少雨,南鄭和西安僅一山之隔,氣溫和年降水量的變化就很明顯。南鄭1月平均氣溫為3℃,7月為26.7℃,平均年降水量為689.5毫米;西安1月平均氣溫為-0.5℃,7月為28.1℃,平均年降水量為566.3毫米。「一樣春風有兩般,南枝盛開北枝寒」則是形容南嶺南北兩側氣候差異的膾炙人口的名句。
(2)山地阻礙和影響了寒潮的路徑,使得由北冰洋或西伯利亞流來的冷氣團受層層山地的阻擋,路徑因而迂迴曲折。不像北美洲那樣,由於山脈都是以南北走向為主,北方來的冷氣團可以長驅南下。中國自西北侵入的寒潮最初是從西北向東南,以後又轉成向南或向西南方向流動,而當寒潮到達中國東部平原後,則能一直深入到華南,這都是地形影響的結果。
(3)青藏高原的存在對空氣運動的影響,正像響一樣。青藏高原阻礙著高空西風急流,造成急流分支與會合等作用,這對於高原南北兩側的氣壓系統發生很大的影響,並且還影響到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大氣環流,最明顯的是加強了中國、印度和日本的季風。
(4)山地面向暖濕氣流的一側常為多雨的中心,如喜馬拉雅山的南坡、四川盆地的西緣、台灣中央山脈南段的西坡;而背向暖濕氣流的一側常因焚風作用使氣溫增高。中國長江以南冬春多雨,則是由於江南丘陵的地形阻礙,冷空氣易於堆積,造成半穩定性的鋒面所致。
(5)在自由大氣中,高度每上升100米,溫度減低0.6℃。在山地也發生隨高度升高而溫度減低的現象,不過情況更要復雜一些。因為在山區影響溫度變化的不僅是高度,而且還有地形形態和坡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這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句,他早就認識到廬山由於山高谷深,氣候、物候與平地不同,從而產生春來晚、秋去早的變化。李白的《塞下曲》一開頭寫道:「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同樣也是地形對氣候、物候影響的極好的科學紀實。
此外,即使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態不同,氣候差異也是十分懸殊的。如圖63所示,A、B、C、D、E五地,它們的絕對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態卻大異。A為高空,B為高原,C為高山,D為深谷,E為盆地,各地的氣候大不一樣。A點位於空中,晝夜氣溫的變化甚小,所以具有海洋性氣候的特徵;B點位於高原中心,白天吸熱快,晚上放熱也快,氣溫變化急劇,所以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的特徵;C點位於山頂,與陸面接觸少,而與空氣接觸較多,所以氣候也顯示為海洋性;D點居於深谷,E點位於盆地之中,兩地氣溫均多變,氣溫較差大,大陸性氣候特徵就較為突出。所以,無論從大范圍來看,還是從局部地區來看,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是明顯的。
2.破壞或掩蓋了地理環境的緯度地帶性
地帶性是地理環境最突出的特徵。地帶性的成因,主要是由於地球的形狀和地球對於太陽的位置。由於緯度的不同,太陽熱量在地面上的分布產生了差異。很早就有人根據這一點把整個地球表面分為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和南寒帶。這5個帶的分布規律取決於緯度因素,從而使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也都反映了緯度地帶性的特徵。
假如地面是完全均一的,那末每一地帶將成為自西向東的延伸帶。但是地球表面並非均一,這不僅因為各部分的組成物質不同,而且地表結構和地形的類型、高度是千變萬化的,這就改變甚至掩蓋了地帶性的規律。但也必須指出,這並不否定地帶性規律的普遍意義。現在世界上的自然帶並沒有構成理想的圖譜,但其具體的圖式以及各個自然帶的具體分布,都是地帶性規律與非地帶性規律的矛盾統一體。
地形破壞或掩蓋了地帶性的最好例子是青藏高原的地理環境結構。遼闊的青藏高原在中緯度的崛起,大大地破壞了中國地理環境南北的過渡性和沿緯向分布的地帶性,而具有突出的非地帶性的分布。
按緯度來說,青藏高原約位於北緯26~40°之間,與東部華中地區和部分華北地區的緯度相當,應屬於亞熱帶與暖溫帶氣候。但由於地勢的高峻,使青藏高原形成一種特殊的溫帶大陸性高原氣候,它的基本特徵是氣溫低、日照強、年較差小而日較差大。不論在氣候、水文、土壤還是動植物等方面,青藏高原都表現了與眾不同的特點。作為一個非地帶性的大區,它的內部所具有的完整的垂直帶和多種多樣的地理環境結構,在世界上也是很少可以和它相比擬的。在這方面,珠穆朗瑪峰地區是一個很好的典型。
巨大的相對高差使珠峰地區的自然條件發生了顯著的垂直變化,這種變化從植物景色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在它的上部是永久冰雪帶、地衣帶和高山草甸帶,再往下,南坡依次為高山矮曲林帶、針葉林帶、針闊葉混交林帶、常綠闊葉林帶,北坡高山草甸帶下只有一個高山草原帶。在這里卻又可以看出,盡管非地帶性規律可以起著改變和掩蓋地帶性的作用,但它卻不能消除地帶性規律的普遍意義,在這個非地帶性突出的圖譜上,深刻地打上了地帶性的烙印。然而,卻又不能不指出,無論是珠峰地區還是整個青藏高原,雖然地帶性與非地帶性規律存在著相互滲透和極其錯綜復雜的關系,但由於地形高差的影響,在這一對矛盾中,非地帶性規律卻是突出地成了高原地區矛盾的主要方面。
就全國范圍來說,地形對地帶性的破壞和影響也是十分顯著的。
在自然地帶性中反映最為明顯的是植被類型。中國的地形大致以大興安嶺至雪峰山一線為界,基本上可分為東南和西北兩塊。東南濕潤部分以各種森林類型為主;西北乾燥部分以草原和荒漠植被為主。從昆侖山循著秦嶺到淮河和長江一線,又可把西北、東南兩大塊各分為兩半。西北部分的北部蒙古高原和新疆以乾燥草原和荒漠植被為主,其南部青藏高原主要為高山草地和凍土荒漠;東南部分的北部以闊葉落葉林(夏綠林)和針葉林為主,其南部以各種類型的闊葉常綠林為主。只是在西南部以及某些東南高山(如台灣)才有雲杉。冷杉等針葉林大量存在。
這種自然植被帶在中國不連續的差異分布,顯然是由海陸位置和地形差異造成的。在中國,作為主要體現地帶性規律的植被類型里,清楚地深嵌著非地帶性的烙印。雖然如此,但也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形類型對地帶性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在中國西部的高山高原地區,地形對地帶性顯然起了改變和掩蓋的作用;而在東部平原地區,則起了重要的促進和加強的作用。
3.影響中國農副業生產布局的不平衡性
《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第六條中指出:「糧食每畝平均年產量,在黃河、秦嶺、白龍江、黃河(青海境內)以北地區,由1955年的150多斤增加到400斤;黃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區,由1955年的208斤增加到500斤;淮河、秦嶺、白龍江以南地區,由1955年的400斤增加到800斤。」「棉花每畝平均年產量(皮棉),按照各地情況,由1955年的35斤(全國平均數),分別增加到60斤、80斤和100斤。」「華南各省有條件的地區,應當積極發展熱帶作物。」《綱要》中第十五條還指出:「按照不同地區把耕地的復種指數分別平均提高到下列的水平:(l)五嶺以南地區,要達到250%。(2)五嶺以北,長江以南地區,要達到200%。(3)長江以北,黃河、秦嶺、白龍江以南地區,要達到160%。(4)黃河、秦嶺、白龍江以北,長城以南地區,要求達到120%。(5)長城以北地區也應盡可能地擴大復種面積。」
很顯然,《綱要》中正是根據五嶺、長江、黃河、秦嶺、長城等這些地形界線,把全國劃分為5個農業發展要求不同的地區。這5個地區農業發展的指標不同,除了社會歷史因素外,自然地理條件不同則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就有著不同的氣溫、熱量和水土等自然資源;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就有著不同的自然生產潛力;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人們對於自然的利用、改造的方式也就有所不同。這個客觀規律,人們是不能忽視的。而在自然地理的各個條件中,地形條件是起著重要作用的。
中國有3條明顯的自然地理界線,實際上都是3條東西走向的地形線。這就是五嶺(又稱南嶺)、秦嶺和長城。這3條地形線是中國氣候帶的重要分界線。各氣候帶之間不僅明顯地反映著氣溫、降水的不同,而且還影響到中國水文、植被以及農業生產的布局和產量的差異。
五嶺這一條地形線,買際上是中國熱帶與亞熱帶的地理分界線。1月10℃等溫線通過南嶺南側、廣西西部、雲南東部和北部。這條線以南的地區基本上屬於熱帶,氣溫高,生長期長,雨量豐沛,絕少見到霜雪,作物一年可以三熟。
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亞熱帶與曖溫帶的地理分界線。L月0℃等溫線通過秦嶺和淮河,此線以南屬亞熱帶;秦嶺、淮河大致還符合750毫米年等雨線,為中國濕潤區及半濕潤區的分界線,也是華北和華中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南熱量仍較充足,全年生長期可達250~300天,作物一年可以兩熟,有的地區還可以三熟,大部分地區可種雙季水稻。而且此線以南,江河不凍;此線以北,冬季河水結冰。
長城線向西延至天山,向東北延至吉林與遼寧的交界處,這一條線是暖溫帶與溫帶的地理分界線。此線以南,屬暖溫帶,全年生長期有200~240天,一般二年可三熟,或一年兩熟。此線以北,包括東北部地區、內蒙古、寧夏、甘肅和新疆北部廣大地區,屬溫帶,夏溫雖很高,但冬季冷而長,生長期150~170天,農業生產基本上是一年一熟,但這個地區,除東北吉林、黑龍江西省以外,其餘廣大地區是中國最重要的畜牧區,農業不佔主要地位。
不僅東西走向的地形線對氣候和農業生產具有影響,而且由於中國東部主要分布著平原和丘陵,西部主要分布著山地和高原,這對中國農業生產的布局同樣有著強烈的影響。東半部的平原和丘陵雖然只佔全國l/3的面積,但卻是中國的主要農業地區,分布著全國2/3以上的農業人口和耕地,生產著全國3/4以上的糧、棉、油和絕大部分經濟林產。西半部佔全國總面積的2/3,但絕大部分是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和高原,平原只限於局部地區,較大的海拔高度和地勢起伏,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顯然是強烈的。
4.為發展旅遊事業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隨著生產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不但需要物質生活更加豐富,而且需要精神生活更為多彩,在緊張的工作和學習之餘,都希望能有機會到大自然的懷抱里得到一些賞心悅目的享受。因此,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四個現代化的實現,旅遊事業的發展一定會得到更多的重視。
9. 亞洲的自然環境特徵
很標准哦
1.主體在東西半球的東半球,滿北半球的北半球 北臨北冰洋 東臨太專平洋 西面深入亞歐大屬陸深處
南臨印度洋
2.地勢起伏大 平均海拔高 中部高四周低
3.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 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4.發源於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的海洋
10. 北半球氣候帶哪些呈緯向地帶性分布
北半球氣候帶呈緯向地帶性分布的有: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極地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