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安溪縣地理環境

安溪縣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3-05 10:47:58

㈠ 安溪雲中山自然保護區的地理位置

安溪雲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安溪縣西北部,處福田、感德和桃舟回三鄉交界處,地理坐標為:東答經117°36′36″~117°44′24″,北緯25°16′40″~25°20′41″。2001年經省政府批准建立安溪雲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面積3986hm2,其中核心區1381hm2,森林覆蓋率達94.9%。2010年經省政府批准,保護區范圍和功能區進行了調整,調整後面積為4095公頃,其中核心區1334.7公頃,緩沖區面積1466.9公頃,實驗區面積1293.4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晉江、九龍江源頭生態系統,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屬於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㈡ 同安區的地理環境

同安區(原名同安縣)位於福建省東南部,今境域在北緯24°32′″~24°54′46″,東經117°54′46″~118°24′32″之間,北靠安溪、南安,東連南安,西接長泰,西南與廈門郊區毗鄰,東南隔海與金門島相望。境內陸地東西長55公里,南北寬40.3公里全縣土地總面積1078.55平方公里,海岸線86公里,海域面積167平方公里。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成梯級下降,構成向東南開口的大馬蹄形。最高點位於北部的雲頂山,海拔1157.2米。
同安區,位居廈(門)、漳(州)、泉(州)「金三角」中心地帶,北與安溪縣、南安交界,西接長泰縣,東連翔安區,南面隔同安灣與湖裡區相望,西南與集美區毗鄰,324國道、205省道、福廈漳高速公路貫穿全境,20公里長、60米寬的同集城市快速道以及集美大橋、杏林大橋、城市快速道、海翔大道的開發建設把同安和廈門半島徹底連為一體,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同安區溪澗縱橫,流向差異大。水系呈樹枝狀。其發育受北東向及北西向兩組斷裂控制。主要河流作北西往東南流向,其支流呈北東或南,自四周注入東、西溪,流至團結埭,注入東咀港。全縣幹流總長117.28公里,總流域面積701.75平方公里。
全區多年平均徑流深為600~1000毫米,從西北往東南遞減,徑流分布趨勢基本和降雨水量相似,西北汀溪、蓮花多年平均徑流深1050毫米,中部為800~920毫米,東南沿海新店、大嶝海島為550~680毫米。徑流大部分集中在4~10月,占年徑流量的79.1~88.6%。

㈢ 安溪縣城廂鎮團結村地理坐標東經和北緯什麼位置

安溪縣城廂鎮團結村地理坐標:北緯25°04'31.07",東經118°08'38.58"

來源:谷歌地球

㈣ 安溪與地理位置有關的地名有()

安溪,原稱清溪,溪水清澈而名,後因睦州清溪洞「盜」起,吏惡其名,故改稱安溪,專「溪水安屬流」,希望此地平安。
劍斗鎮,劍斗之名因其地理位置而得。歷史上,劍斗鎮為安溪、永春兩縣邊區的竹木集散地,大量木材、毛竹從西溪上游運往安溪、南安、泉州等地,故稱近口,含有鄰近水口之意,後人因諧音為建口,鄉賢以《藤王閣序》中「龍光射鬥牛」之句,雅化為劍斗。
鳳城鎮位於安溪縣東部,因城北鳳冠山形似鳳凰展翼而得名,這里「三峰玉峙,一水環回」,素有「龍鳳名區」的美譽,歷史以來是安溪縣城的所在地。
蓬萊鎮其名稱是因為閩南語「坪內」的諧音而來,相傳宋朝該地區有一土樓名曰「彭內」因「彭」與「坪」的古音相同,故「彭內」為'坪內'且安溪地處丘陵地帶,潮濕多雨,故山青水秀,於「蓬萊仙境」竟相媲美,故文人雅客將「坪內」寫為「蓬萊」並在境內的張岩山上書寫「蓬萊」二字,所以此後張岩山也成為蓬萊山。「坪內」也稱為「蓬萊」。

㈤ 安溪鐵觀音有哪三大主產區呢

安溪縣有24個鄉鎮產茶,所產茶葉在市面又都同類同名,消費者只能憑借不同茶企茶店的品牌名略加區分。然而對於追求有特色有個性茶葉的人來說,僅此還遠遠不夠,因為「想要買對茶,先要走對路」。
特殊農產品,講求「天、地、人、種」四者和諧,往往是同一產區的不同山頭,甚至同一山頭茶葉是一種不同高度的茶園,茶葉也有所區別。因此,「買對茶」就在於先要明確茶葉的個性及品味;而「走對路」則在於買者,要有針對性地選擇,符合自己個性和品位要求的茶產區所產茶葉。
那麼,同為安溪所產的秋茶鐵觀音,不同產區的茶到底有什麼不同特質,又如何順利買到它?昨日記者采訪安溪、泉州市區多名茶商,綜合他們的看法,在此著重介紹安溪最著名的幾個茶產區:安溪西坪、祥華、龍涓、感德鎮鄉所產秋茶鐵觀音的各自特點,以及其中有代表性的產地村落。
=======================================================
●西坪茶
湯濃韻明微香
西坪是安溪鐵觀音的發源地,其所制茶葉的茶質,採用純粹傳統型製法,因此茶質相對實在、地道。
特質
其茶質特徵主要有三方面:即湯濃韻明微香。「湯濃」指所泡茶湯呈金黃色,色澤亮麗,色度較深;「韻明」指安溪鐵觀音特有的「觀音韻」明顯,喝後口喉有爽朗感覺;「微香」則指比較而言,其湯味雖香但悠悠然不強烈。
據悉,西坪鐵觀音如此茶質特徵,一方面是因其特殊的地理氣候等區位條件:另一方面還因為當地茶農秉承對茶的傳統製法,尤其秋茶絕少使用空調制茶,加上講究發酵,因此特質明顯。
鑒別技法
據了解,純正地道的西坪茶不難鑒別,只須取幾種茶沖泡就能比較出來。其中的技法要領:一是湯色金黃亮澤,連泡幾泡都能保持基本濃度;二是聞味清幽,沒有濃香感。
========================================================
●祥華茶
味正湯醇回甘強
祥華茶久負盛名,產區多數山高霧濃,茶葉製法傳統,所產茶葉品質獨樹一致,以回甘力強最為顯著。
特質
典型祥華茶的特質主要體現於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口味純正,指該茶入口後茶味充溢,鮮有其他異味;其二湯醇,即湯水厚實,有稠感,俗稱「茶水好」;其三回甘強,指茶水入口吞咽後,留於口齒舌部的感覺清甘爽朗,且強烈持久,讓人久久回味,意猶難盡。
分析祥華茶茶質特徵形成原因,公認的有三點:一是茶樹種純正優質;二是種植環境自成特點;三是製法上多數恪守傳統型方法,尤其講究發酵度適中。
鑒別技法
鑒別祥華茶要掌握要領訣竅,較簡易的方法有:第一,細心體味其是否回甘持久,吞湯時稍留湯水於口中片刻,之後攪動舌尖與齒相摩,湯水下咽後張嘴,有鮮甘味久存者當為祥華茶無疑;第二,觀察湯水,較稠者,無異味者,可作認定祥華茶之參考。
========================================================
●感德茶
香濃湯淡帶微酸
對於泉州市區茶客來說,大多對感德茶不陌生。此茶在一些茶葉專家看來,又被稱為「改革茶」、「市場路線茶」,近年在一些區域和人群中頗受歡迎,其最大的特點是茶香濃厚。
特質
感德鎮所產茶葉,近年來以其「特色鮮明」,在茶市佔有重要席位。綜觀其特質,主要有如下特點:
首先:其香氣濃郁,無論聞蓋杯,或是湯入口,甚至沖泡揭蓋之際,其香之濃,幾可溢室,令人躍躍欲試。
其次:湯水色澤相對清淡,尤其頭泡、二泡茶更是如此;三泡之後,其湯色呈黃綠色,清醇見底。
最後:湯水入口,細攪可感其帶微酸,口感特殊,而且酸中有香,香中含酸。
感德茶制茶時發酵時間稍短於傳統制茶時間,因而色澤微綠有鮮感。其酸有兩種解釋:一是發酵不足所致,二是此酸正是韻味體現。至於濃香,分析認為是感德特殊茶園環境,以及制茶時採用創新辦法所致。
鑒別技法
同西坪、祥華茶相比,感德茶鑒別起來相對較易,其要領據介紹主要是:
一是湯色淺綠且香氣顯著;二是入口可感微酸

㈥ 安溪的資料

安溪縣,文化積淀深厚置縣已逾千年,素有「 安溪縣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龍鳳名區」之美譽,是閩南金三角中的一塊寶地,也是「國家級園林縣城」,位於中國福建省東南部,與廈(門)漳(州)泉(州)閩南金三角為鄰的一個中心沿海山區大縣,被譽為「山上泉州」。全縣擁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88處,其中以清水岩、文廟、城隍廟最為著名。安溪茶文化源遠流長,茶文化旅遊專線被列為全國三大茶文化旅遊黃金線路之一。 安溪縣1985年被國家批准為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之一,不僅是全國著名僑鄉,而且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 近年來安溪縣以「工業強縣、茶業富民」發展策略、「沿海縣」發展站位、「宜居宜業宜商宜游」現代山水茶都等戰略目標引領全局發展,全力打造「閩南金三角後花園」。 安溪依山近海,交通便捷。 未來幾年有福(州)廣(州)、廈(門)沙(縣)、莆(田)永(定)以及泉三高速安溪連接線等四條高速公路從安溪境內穿過,其中福廣高速,經南安(金淘)至廈門高速公路路段已經於2012年12月31日中午12時正式通車,安溪有四個高速路口,至此,安溪距廈門、泉州均只需40分鍾以內的路程,已全面融入泉州、廈門「一小時經濟圈」。[1] 安溪特色鮮明,名茶飄香。 是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世界名茶--鐵觀音的發源地,位居全國重點產茶縣第一位。安溪鐵觀音,名揚四海,香溢五洲,已成為中國茶葉的第一品牌,也成為福建省的一張亮麗名片。安溪還是「中國藤鐵工藝之鄉」,工藝品暢銷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佔全國同類產品交易額40%。 安溪山川秀美,生態良好。 地處晉江源頭,森林覆蓋率近70%,有30多萬畝原始森林、次生林,4000多種野生動植物,氣候溫和,峰巒疊翠,空氣清新;境內還有10多處溫泉資源,每天出水量5000多立方米。安溪綠色宜居,可以泡好茶、泡溫泉、泡氧吧,非常適合養生休閑渡假。 安溪積淀深厚,人傑地靈。 置縣於五代後周顯德二年(即公元955年),迄今已有1055年,境內有千年文廟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00多處,安溪清水岩在全世界有分爐300多個。古往今來,安溪名人輩出,馬來西亞雲頂高原創始人「游樂賭王」林梧桐,台灣首富王永慶,清朝名相李光地,文學家林嗣環,數學家陳萬策,現代醫學家李景昀,地球動力學家陳宗基,原全國政協副主席羅豪才、庄希泉,等,都是安溪人的傑出代表。目前海內外安溪人有400多萬,其中台灣安溪籍鄉親達230多萬人,佔台灣地區總人口的10%。[2] 安溪經濟活躍,發展迅猛。 改革開放三十年多來,安溪擺脫貧困,步入小康,持續發展,已成為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中國商標發展百強縣、中國最具特色魅力旅遊名縣,福建省經濟實力十強縣、經濟發展十佳縣。2011年度入選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縣,排名第78位,比2010年提前12位;位列2011年度中國中小城市投資潛力百強縣第43位,比2010年提前7位。 「到福建必到安溪」。 隨著「海西」上升為國家戰略,隨著大交通高速時代的到來,安溪新一輪跨越發展如火如荼、蒸蒸日上。現在安溪既有溫泉休閑度假中心,高爾夫球場,更有經歷千年積淀、獨具特色魅力的鐵觀音茶文化,而且還將引進長春電影集團在清水岩風景區,規劃建設大型影視文化產業園,引進上海世博會3~5個國家的展館,建設世博紀念公園。目前,全縣在建大型休閑旅遊項目12個,總投資近130億元,「到福建必到安溪」將日漸成為人們的共識。一座「宜居宜業宜商宜游」的現代山水茶都已日益成型,宛如鑲嵌在「海西」版圖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崛起於福建東南。 今日安溪,基礎設施完善,產業配套齊全,勞動力資源豐富,蘊藏著巨大的開發潛能,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正圍繞著建設現代山水茶鄉的目標定位,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走向世界,讓世界看安溪。 自然地理 安溪縣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晉江西溪上游,廈(門)漳(州)泉(州)金三角西北部,隸屬泉州市。北緯24°50′-25°26′,東經117°36′-118°17′。總面積3057.28平方千米,全縣總人口108萬(2008年3月),其中非農業人口137838人。除官橋、湖上、劍斗、白瀨等有少數畲族居民外,其餘均為漢族,通閩南方言。 縣城位置 安溪縣城,諸峰玉峙,一水環回,有「龍鳳名區」的美譽。流經縣城的晉江支流湖頭溪與龍潭溪,在縣城的西部兩水合一,水面自然展闊,激流揚波,覆灘為湖,逶逶迤迤,呈「S」形自西而東奔流,若白色的游龍環城驤伏騰躍,煞是好看,人們形象地取名「大龍湖」。大龍湖形成後,安溪在規劃建設兩岸防洪堤時,別出心裁地在兩岸花崗岩護欄上,精選、鐫刻了先秦以來7000多首古詩詞,形成全國獨一無二的「十里詩廊」景觀,富有文化韻味。 放眼大龍湖,湖面水光瀲灧,碧波百頃,兩岸風光,青山疊翠,如詩如畫,讓安溪縣城像傳說中的蓬萊仙島一樣美麗。有人說,安溪這種山、水、城相輔相成,自然與人文巧妙結合的縣邑格局,在福建省乃至全國都是少見的。 自然環境 安溪地處戴雲山脈東南坡,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多山,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140座,大多分布在西北部,最高山峰太華尖海拔1600米。以五閬山、跌死虎山為界,西部稱內安溪,東部稱外安溪。外安溪地勢較低,平均海拔300—400米,以低山、丘陵串珠狀河谷盆地為主;內安溪地勢較為高峻,以山地 為主。河流以晉江上游西溪(又名藍溪)為主,發源於桃舟、棠棣和永春一都,由此流向東南,經南安匯入晉江,境內流程105千米,西部的福前、白荇溪和舉溪等,流程較短,自西北向西南注入九龍江。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外安溪夏季長且炎熱,冬季短而無嚴寒,年均氣溫19-20℃,年降雨量1600mm左右;內安溪年均氣溫16-18℃,年降雨量1800mm以上,無霜期約260天,秋冷較早,春來較遲。 歷史沿革 唐咸通五年(864)析南安縣西北部2鄉置小溪場。 大順年間(890~891)小溪場長官廖儼招集流民,開發藍溪沿岸。五代後周顯德二年(955)升場為縣,設清溪縣,取溪小清澈意。 宋宣和三年(1121)改名安溪縣:因睦州清溪洞「盜」起,吏惡其名,故改稱安溪,反其意為 「溪水安流」,希望此地平安。 歷屬清源軍(下轄今泉州、莆田)、平海軍(下轄今泉州、莆田)、泉州、泉州路、泉州府,興泉永道(下轄莆田(興化)、泉州府、永春州)、廈門道、南路道(轄同安、晉江、南安、金門、安溪、莆田、仙游、永春、德化、惠安、十縣,駐同安,第四行政督察區,第五行政督察區(轄同安、晉江、南安、金門、安溪、莆田、仙游、永春、德化、惠安、十縣,駐同安,)。1949年9月3日解放,屬泉州專區(轄晉江、惠安、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金門、同安九縣,後又改名為晉江專區)、晉江專區(地區)、泉州市。 2005年,安溪縣轄鳳城、湖頭、蓬萊、官橋、劍斗、城廂、魁斗、金谷、龍門、西坪、虎邱、感德、蘆田13個鎮,湖上、尚卿、大坪、龍涓、長坑、藍田、祥華、桃舟、參內、白瀨、福田11個鄉,共有19個社區、3個居委會、435個行政村。

㈦ 近年來安溪縣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以及一些建議!

其他鄉鎮的我不復知道。但制就說大坪鄉吧。大坪鄉可以說是地理環境非常優越,適宜大力發展旅遊業,但是從目前的情況看,旅遊業是沒有興過的。從茶業來看,大坪的經濟只走下坡路,我們不相信政府提供的數據,我們相信的只有我們口袋裡的收入是越來越少,我們的茶葉價格是越來越低。如果說這是我們農民導致的,那麼誰又來彌補我們只是的缺漏而造成的損失。說實話,我都不知道政府什麼時候引導我們怎麼做茶了,我們像無頭蒼蠅一樣,根本就不知道從哪裡下手。我的建議是政府要加強引導,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多給我們農民一些指導,教會我們做好茶,做出優質茶。還有加強環境的治理,雖然這與經濟沒有直接關系,但也會影響經濟。要想環境好,首先要抓好人們素質這一關,搞好教育。

㈧ 生態文明建設的「安溪樣本」,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

每個地方要創造好的生態,應該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當地的優勢,取長補短。另外就是要保護環境,畢竟恢復環境這個工程很大。

㈨ 安溪縣的地理環境

安溪縣境內地表水資源主要來自降雨量,多年平均,年來水量為29.90億立方米,平均每人佔有地表水3320立方米,降水分布隨海拔的增高、山巒起伏、熱力對流和地形抬升影響,村內、珠洋、珊屏降水量大於1900mm,為安溪縣高值區,長坑次之,為1800~1900mm;祥華、感德、劍斗、尚卿、西坪、虎邱、官嶺為1700~1800mm;龍涓、福前、仙榮、湖頭、蓬萊、城關、官橋、桃舟為1600~1700mm。
安溪縣境內東部河流屬晉江水系,流域面積1909.6平方公里,佔全縣流域總面積的63.38%。幹流西溪(清溪),主支流有藍溪、龍潭溪、坑仔口溪、雙溪、金谷溪、龍門溪。西部河流屬九龍江水系,流域面積1103.2平方公里,佔全縣流域面積的36.62%。主支流有福美溪、白荇溪、祥華溪、龍涓溪、舉溪,河系發育受地層結構影響,呈格子狀分布。 安溪素以農業為主。境內山多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農作物以水稻為主,甘薯次之。安溪縣屬南、中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農業自然資源豐富。境內層巒疊嶂,村落分散,交通不便;梯田層迭,田疇狹隘,耕作條件差,有「小旱小憂、大旱半收」之說。
安溪是中國烏龍茶主產縣,名茶鐵觀音的故鄉。唐末安溪就已產茶。至明代茶葉盛產,並有了名氣。明末清初創制出烏龍茶,首先推廣到閩北,後傳入台灣。清末安溪烏龍茶已有很大發展。
民國以前,縣內農業生產受封建所有制束縛,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農民耕田種稻,耕山栽茶,廣種薄收,還遭受繁重地租、雜稅剝削,生活貧困。
民國時期,農村封建地主、富農霸佔大量耕地、公田,農民租田耕作,勞動工具落後,天災頻繁,生產力低下,農業生產發展緩慢,糧食不足。
解放後,農民當家作主人,實現耕者有其田。農戶耕田種植水稻、甘薯、大小麥等糧食作物,發展家畜、家禽養殖業。農民安居樂業,生活提高。1951年以後,通過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實施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的政策,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力興修水利,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推廣良種,改進技術,農業生產不斷發展。1950~1957年,全縣糧食生產連續8年豐收,林、牧、副、漁全面發展。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由於搞大躍進,刮「浮誇風」,生產「瞎指揮」,加上自然災害,致使糧食產量連續三年下降,禽畜飼養量減少,農民生活困難。1961~1963年,全縣認真貫徹執行國民經濟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生產逐年好轉。1965年,全縣糧食總產量119704噸,比1960年72973.3噸增產46730.7噸,增長64.04%。1966年全縣糧食總產量恢復到1956年水平。「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批判「唯生產力論」,割「資本主義尾巴」,強調「以糧為綱」,限制多種經營,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停滯不前。
70年代後,全縣對農業耕作制度進行一系列變革,農業生產推行「三改三化」(水稻高稈改矮稈、間作稻改連作稻、單季稻改雙季稻,實現連作化、矮稈化、卷秧化),發展農業機械化等,至1977年全縣糧食總產量突破15萬噸大關。但由於人口增長過快,開山造田投入勞力過多,有的工程效益不大,農民生活未能得到明顯改善。
1979年以後,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迅速發展。1990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3817萬元,比1978年增長213.38%,比1949年增長763.58%;糧食總產量167177噸,比1978年增長14.23%,比1949年增長298.23%;生豬存欄285204頭,比1949年增加637倍;耕牛存欄59141頭。農業總產值中,林、牧、副、漁的產值比重明顯上升。農民人均農業收入546元,比1985年增加267元。農村中涌現一批不同行業的重點戶、專業戶,農村經濟逐步由單一、自給的落後自然經濟向開放、競爭和商品化經濟發展。
到1990年全縣茶園面積14.2萬畝,茶葉產量7023噸,分別比1949年增長6倍和15.6倍,居全省首位,為全縣的支柱產業;年向國家提供出口烏龍茶3000多噸,是暢銷世界五大洲39個國家和地區的拳頭商品,年創匯1000多萬美元,成為全省農業創匯大戶。
2013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7.2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可增長5.3%,實現農林牧漁增加值10.88億元。春茶產量21882噸比上年同期17259噸增加4623噸,增幅為26.79%。春、夏糧食播種面積達224794畝,比2012年同期186700畝,增加了38094畝,增長20.4%。肉奶蛋總量達25058噸比2012年同期23688噸,增加1370噸,增幅5.78%。水果產量3004噸比2012年同期2960噸增加104噸,增幅為3.59%。 歷史上,安溪縣以手工業為主,基礎很薄弱。縣內傳統私營手工業,主要有土紙、冶煉銀鐵、陶瓷器、製糖、印刷等。農村家庭手工業以打鐵、木作、竹器、泥水以及修理業為主。清同治十一年(1872),潘田鐵礦山附近設爐冶煉。明弘治年間出現私人經營的榨糖手工作坊。民國時期,全縣擁有土糖鋪38家。私人印刷業有吳炳輝、宋烏蛤2家,購置石板印刷機各一台,承印票證、契約、文書等。
1949年由劍斗吳耕谷等14人集資興辦小型煉鐵農具廠。煉生鐵、炒毛鐵、鑄鍋,到1950年產鐵30噸,產值10000元,職工23人。1958年以後,私營手工業大部分入廠為集體所有制。
1958年以後,私營手工業大部分入廠為集體所有制。
1965年有打鐵匠410戶申請辦理個體營業執照,從業人數近1600人,流動修制鋤頭等鐵農具,屬縣手工業管理局管理,交納管理費。直至80年代,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私營工業才重新發展起來,其中印刷業發展較快。
1979年以後,實行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企業內部改革,轉換經營機制,國營企業、「三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獨資)企業和鄉鎮企業蓬勃發展,已形成以自然資源為依託的煤炭、冶煉、電力、建材、化工、機械、制茶、制衣、制葯、製糖、塑料、造紙、印刷、竹藤工藝等行業為主的多門類工業體系。全縣有8項產品被評為國家、部和省優質產品。縣輕機廠的帶鋸機、安星藤器有限公司的藤器、鳳華制衣有限公司的運動短褲等都蜚聲海內外。1990年全縣工業企業1156家,工業總產值27653萬元,比1949年增長257.43倍,超過1990年農業總產值的一倍,逐步改變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
1980年,實行「開放改革」,推行經濟體制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通過技術改造,產品更新,促進發展生產。1990年,有二輕工業14家,職工1057人,固定資產原值695.28萬元;行業有服裝、皮革、工藝、五金、電器、塑料、機械、化工、木材加工、輪胎翻制等,產值1312.02萬元。
1990年全縣私營印刷業申請辦理營業執照的有16家,從業人數262人,經營印刷業務,照章納稅。
2007年工業總產值218億元,增長22.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30.66億元,增長32.6%。工藝業總產值23億元,行業出口量2.87億美元,全面完成英發、聚豐、恆星、富華等企業異地技改;建材冶煉業總產值74億元,三安與「三鋼」成功重組,年產值40億元,上繳稅收1.03億元,成為全省第二大鋼鐵製造基地;水泥業方面,組建三元集發水泥有限公司,全面啟動年產200萬噸旋窯水泥生產項目,總投資5.8億元。全年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29億元,增長31.8%,全縣100個重點項目按時序進度推進,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30家,實際利用外資8203萬美元,增長13.9%,項目平均利用外資470萬美元,增長34.2%。引進投資天綸紡織纖維科技等大項目,有序推進潘田礦區整體搬遷工程,潘洛鐵礦全面恢復生產,完成安溪制葯廠、安溪茶廠二次改制,安溪酒廠異地擴建項目進展順利。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