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維吾爾族地理環境分析

維吾爾族地理環境分析

發布時間: 2021-03-05 08:00:19

⑴ 維吾爾族坐落在哪裡維吾爾族的環境描寫!

在中國西北邊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皚皚的天山,天山腳下聚居著一個能版歌善舞的民族—權—維吾爾族。 總人口達987萬人(2009年),其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維吾爾族共計941.3796萬人(2006年),約佔新疆總人口的46%。根據史籍記載:維吾爾族原是公元三世紀游牧於中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一帶的游牧民族。由於受部落間戰爭的影響,各個部落的分支逐漸遷徙西域(今新疆),先後曾被譯為「韋紇」、「烏紇」、「袁紇」、「回紇」、「回鶻」、「畏兀兒」,以後才改為「維吾爾」,沿襲至今,是「團結」、「聯合」之意。

⑵ 維吾爾族的地理壞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疆或新。位於我國西北部,地處歐亞大陸中心。面積166多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面積的1/6,是我國面積最大的一個省區。 除東南聯接甘肅、青海,南部聯接西藏外,其餘與8個國家為鄰,即東北部與蒙古毗鄰,北部同俄羅斯聯邦接壤,西北部及西部分別與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接壤,西南部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接界,邊境線長達5400多公里,是我國邊境線最長、對外口岸最多的一個省區,這使新疆對外開放具有得天厚的地緣優勢。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面積160多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總面積的六分之一。其中山地面積(包括丘陵和高原)約80萬平方公里,平原面積(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山間盆地)約80萬平方公里,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區。

⑶ 維吾爾族、蒙古族、苗族、傣族等的主要分布區的地理環境

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區,氣候乾旱少雨,年降水量少於200ml
冬季寒冷,夏季不炎熱

⑷ 維吾爾族的地理位置

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烏魯木齊、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開封、鄭州等地。
補充:
維吾爾族, 總人口達987萬人(2009年),其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維吾爾族共計941.3796萬人(2006年),約佔新疆總人口的46%。根據史籍記載:維吾爾族原是公元三世紀游牧於中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一帶的游牧民族。由於受部落間戰爭的影響,各個部落的分支逐漸遷徙西域(今新疆),先後曾被譯為「韋紇」、「烏紇」、「袁紇」、「回紇」、「回鶻」、「畏兀兒」,以後才改為「維吾爾」,沿襲至今,是「團結」、「聯合」之意。
資料來源:
http://ke..com/link?url=8NibuQ8xkO9NM8T-

⑸ 維吾爾族服飾與其地理環境的關系

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地區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俄羅斯等少數內民族兄弟的容服飾,則明顯的帶有西亞各國和俄羅斯的特色,這顯然是由於地理環境因素而形成的。

例如:維吾爾族傳統的民族服裝為男子穿綉花襯衣,外套斜領、無紐扣的「裕袢」,「裕袢」身長沒膝,外系腰帶。在北疆因天氣較寒冷,外套常常有紐扣,婦女則喜歡穿色彩艷麗的連衣裙,外面往往還套穿綉花背心。男女皆喜歡頭戴綉花小帽,腳穿長筒皮靴。維吾爾族在此服裝用料上喜歡選用純毛、純棉、真絲、真皮,婦女喜歡艷麗的衣物,並以耳環、戒指、手鐲、項鏈等飾物點綴。手工刺綉是維吾爾族的傳統工藝,襯衣、背心及小圓帽上所綉的花紋圖案都十分精美。

⑹ 維吾爾族居住特點

和田居民住房既有新疆維吾爾族居民住房的共同特點,同時又具鮮明的和田地方特色。和田少雨雪,多風沙,住房從這一特定環境出發,做到了開放與幽深相結合。維吾爾族既好客又善歌舞,因此,住房中多有寬敞的客廳,可待客也可舉辦「麥西來甫」(歌舞聚會)。和田以農牧業為主,在住宅布局上,既要考慮放置農具、糧食的貯藏室,又要考慮牛棚、羊圈的設置。農村一般的住房至少有三間,所謂「一明二暗」,多者五、六間、甚至十間』、二十幾間。
住房居於中心位置的稱之為「阿依萬」。一般走進門首先就來到「阿衣萬」。這是系列住房中「明」的部分,「開放」的部分。四周圍(除了門的位置)築有土炕。炕外沿用橫木和刨線的木板做炕沿,近幾年也有用水泥和磚做炕沿的。「阿依萬」一般很高大,房頂用木柱支撐。木柱或圓形,或方形,或六棱形,有的雕刻著精緻的花紋oo房頂的中央一般設天窗 (維吾爾語希仿)。天窗是用較細的木柱支撐起來,既做到四面透風、又避免陽光直射。屋頂多用「瓦斯」(50厘米左右鏇刻短椽)排列而成。客人來的多時,用「阿依萬」做客廳。也常用做夏季住房。土炕上鋪著毛氈,富裕的人家鋪著地毯。牆面多掛著色彩艷麗的牆圍布或和田地毯。房屋少的家庭,在側面的土炕上有一木箱,也有木床,上面疊放著被子、褥子、枕頭。農民用的枕頭都很大,呈方形(維吾爾語稱太克埃),土坑的上方往往吊著一橫桿,名叫阿斯卡,上面掛著常換的衣服。「阿依萬」中部都有一塊很大的空地,可以跳舞。當有客人來時,主人很熱情地在土炕鋪上褥子和花氈,招呼客人坐下,客人可以跪坐,亦可盤坐。招待吃飯時,在客人前面鋪上餐布,擺上豐盛的飯菜和瓜果。舉行「麥西來甫」時,伴奏者坐在土炕上,其他人則相邀,先後在空地上翩翩起舞。
與「阿依萬」相似的房間還有「阿克賽熱依」。二者大體布局相同,區別僅僅在於屋頂「阿克賽熱依」基本上是敞開的,土炕上方全部露天,白天受太陽照射,夜晚可看到滿天星斗。
居屋的內室一般在「阿依萬」的兩側。內室與「阿依萬」有廳相通。房間多的則在兩側連續排列。一間套一間,維吾爾族在婚禮、喪禮、起名字等接待客人吃飯時,傳統上是男客與女客分開房間。因此兩側的內室可以分別成為男客廳、女客廳。內室除走道外,是高出地面50厘米左右的土炕。上面鋪滿毛氈和地毯。也有的家庭把被褥、枕頭、衣服不放在「阿依萬」而放在內室。有客人來時,放好餐布後(維吾爾語音多斯特汗),先擺上饢、葡萄乾、核桃、杏干、沙棗等食物,還有水果糖、方塊糖、冰糖等。賓客邊談邊吃邊飲茶。倒第一次茶水時,稱之為「森恰衣」,不足半杯,客人喝光,主人收回碗。在正式宴餐前,主人手提「阿布杜瓦壺」接水盆(維吾爾語音其拉甫恰)依次讓客人洗手,男主人招待男客,女主人招待女客。一般每人洗手三次,賓客洗罷手絕不能甩干,要接過主人的毛巾擦拭,並欠身扶胸表示謝意。吃飯時,一般是三道飯,第一道為羊肉絲湯面條或拉條子;第二道為手抓肉,每人一碗肉湯,泡饢吃;第三道飯為抓飯。兩道飯之間往往隔一段時間,賓客進行敘談,或一起彈唱,也可以暫時離開、洗手等。彈起獨塔爾唱著那古老的曲目,人們聽得十分專注。
有的房屋在土坑一側還設有隔斷,與通道隔開,具有裝飾效果。無論隔斷,還是窗戶大量採用花欞木格窗戶,較古老的建築有的用整個木板雕刻、鏤空花窗,圖案十分形象逼真,稱之為「乃開西」,工藝相當精巧,維吾爾族工匠的藝術造詣令人贊嘆。與「阿依萬」相比,內室的窗戶很小,一般就在背牆處掏個僅2平方厘米的窗戶,稱之為「阿瓦丹」。近年來,雖開始留有一些大窗戶,也多用深色窗簾遮蓋得嚴嚴實實,使房屋顯得幽暗而深邃。冬天可保暖,春天可防風沙,夏天又隔熱,即使天氣十分炎熱,當我們走進房內,仍感涼意。與室外的炎熱形成兩個世界。
和田維吾爾族房間無論內室還是「阿依萬」,在一人多高的牆壁位置都有突出的壁台。檯面寬約20—30厘米,稱之為「太克其」,與整個牆壁渾為一體。尤其在農村,一般農民家庭沒有高方桌之類,於是壁台便成了擺放家庭日用品的地方,如飯碗、油燈(有的在立柱上設計油燈座,但隨著電燈進入千家萬戶,油燈越來越少)、瓶瓶罐罐、書本、墨水、鏡子、梳子等等。除「阿依萬」之外的房間,大多設計壁爐,維吾爾語稱「烏恰克」。把房屋的牆壁上掏空,迎面為突出的拱形狀,下面有鐵蹄形的爐台,既能做飯、燒水、烤饢,又能冬季取暖。但隨著煤爐的普及,隨著農村節柴灶的逐步推廣,「烏恰克」作用就不那麼明顯了。
和田維吾爾族人居住的庭院都很寬敞。一般分為前院、後院或側院。房前幾乎都有葡萄架或幾株果樹,既能解決吃水果的問題,又能遮蔭,給人們留下一處清幽的室外活動場所。院門多用雙扇,可容一輛毛驢車進出。門面採用鑲邊、貼花、雕刻等手法組成各種圖案。住室的門前都有寬敞的廊檐,如果房間沒有「阿依萬」,門的左右也建有土炕。上面鋪著席子、毛氈或地毯。人們夏天一般都住在這里,而不住在室內。上有樹蔭、葡萄架,即使在中午也格外涼爽。入夜,望著深幽的夜空,繁星點點,會使人困頓盡釋。也有的不在這里搭土炕,而是放一張床,稱之為「卡塔」。這是一種比雙人床還要寬大的木塌,床面有的用整板,有的用格板釘成,一張「卡塔」可躺下三、四個人。和田維吾爾族群眾極愛花草。往往還在院子里栽幾株玫瑰、月季、夜來香、夾竹桃等。尤其到玫瑰花開的季節,維吾爾族姑娘、婦女摘一朵花戴在鬢角,男子漢也都摘一朵花拿在手中,邊走邊放在鼻子前面聞,花香襲人,令人心曠神怡。
後院一般是果園。也有將果園建在側院的。這要視地形而定。和田是瓜果之鄉,家家戶戶都有果園,貧困的家庭也至少有幾棵果樹。果園內普遍植有杏樹、桃樹、桑樹、梨樹等。除此外,有的還種有梨子、紅棗、石榴、核桃、蘋果等。除了前院有葡萄架外,果園里也種有品種不同的葡萄。維吾爾族農民除了從事農業生產外,還喜歡養羊、養牛。每家至少有一頭毛驢,不僅生產用,上巴扎、走親戚都騎毛驢或用驢拉車。羊圈和牲畜圈一般建在果園內,或者建在果園與前院結合部,或建在院子一側。
和田維吾爾族群眾庭院房屋既適應了環境,又突出了實用性,將居住、觀賞、養畜、種果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另外,房屋的屋頂也有用場。和田房屋頂一般很簡易,在房椽上鋪上蘆葦、席子、壓上千土就行。不抹泥頂,因為和田少雨雪,年平均降水量僅30毫米左右,不用擔心漏雨。如果碰上連續幾天的降雨,即使不大的雨,也會造成麻煩。但這樣的天氣畢竟少見,所以在屋頂修建上還是簡單從事。收獲季節之後,農民們往往在房頂上堆放麥草、玉米秸桿、干苜蓿、乾草等。也是晾曬杏干、桃乾的地方。和田維吾爾族群眾還特別愛養鴿子,所以來到農村,常常在房頂上看到豎著T型長木桿,這是讓鴿子落架的地方。鴿籠在桿架下面的房頂上,有的將鴿籠釘在桑樹上。鴿子飛上藍天,鴿哨鳴響,使農村顯示出一派生機。
和田居民住屋的建築構造,一般多為木架結構。農村民房的建築師都以當地木匠充任。將木料、蘆葦、草席准備足即可開始興建。先將地基打好,使之略高出周圍地面。木匠首先從下至上將整個房屋主框架全部搭建起來,再在主幹架中間插上木棒、小椽或紅柳條,和成草泥,往搭建好的木框架上糊泥,抹平,這種建築即簡便易行,又牢固,即使牆倒,房子也塌不了。四周的院牆就地取土,把泥和好,一層層堆築,看似容易,如果沒有一定技術,搭到一半就會塌下來。除了木架結構外,也有磚木結構的。解放前,貧困農民連簡易的木架結構房屋都住不上。有的只好四周用泥土把牆堆起來,上面搭幾根木樑、蓋上席子,鋪層土,就算住房了,有的甚至只能住地窩子。只有極少數地主巴依才能住上青磚房。新中國成立後,維吾爾族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農村「五好」建設中把「好居民點」作為其中一項重要目標。磚木結構的房屋越來越多,並開始使用水泥預製件,鋼筋骨架。但在建築風格上,仍然保持了濃郁的民族傳統特色。
和田的民用住宅除以上所述外,城鎮巴扎中還有一種沿街店鋪,在風格上更接近中西亞風格。多採用二層樓建築,上面住宿,下面經商。近幾年,城鎮個體經營者新建房屋時繼承這種風格的同時,又借鑒了我國內地的建築風格。
和田的民房建築風格是長期發展形成的。既體現了和田維吾爾族人民的創造性,又恰到好處地吸收了我國內地建築風格和中亞、西亞的建築風格。做到了「為我所用」,使之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當前改革開放形勢下,仍在不斷發展,除了建築材料發生了變化外,室內陳設也有了新的面貌。如有的房間有了大立櫃、五斗櫥、高低櫃。原用來裝被褥,衣服和日用品的木簟(或木床)及掛衣服的橫桿都不見了。有的客房內,沙發替代了坐氈,寬大的飯桌代替了餐布。許多庭院安裝了自來水或手壓井,不再喝澇壩水。這些變化既體現了進步,又是在保持原有風格基礎上的吸收和借鑒。有的富裕戶,既布置了沙發、茶幾、組合音響的客廳,同時還有一間具有傳統風格的客廳。
和田的民居美,周圍環境更美,一般院門口都有一條小渠,渠水淙淙,汩汩作響。中間設一跨渠木橋,與外界相通。尤其是農田林網化的實現,使群眾住房掩映在樹木中,遠看是一片林海,到跟前才看出林木中的房舍。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男女青年要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瑪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干饢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饢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饢、喜糖、葡萄乾、棗、糕點、油炸饊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
日食三餐,早飯吃饢和各種瓜果醬、甜醬,喝奶茶、油茶等,午飯是各類主食,晚飯多是饢、茶或湯面等。以麵食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種類有數十種。最常吃的有饢、羊肉抓飯、包子、面條等。 維吾爾族喜歡飲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典型食品:維吾爾族最愛吃饢、抓飯、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餚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饊子、銀絲擀麵(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黃蘿卜(胡蘿卜)醬等。

請給分,謝謝!

⑺ 維吾爾族的主要分布區

1、維吾爾族主要分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的和田、喀什、阿克蘇三地區,也有少數分布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縣。

2、新疆現有55個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柯爾克孜、蒙古、塔吉克、錫伯、滿、烏孜別克、俄羅斯、達斡爾、塔塔爾等13個民族。其中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勒泰、博爾塔拉等地;

回族聚居在昌吉回族自治州,焉耆自治縣及五個回族鄉;柯爾克孜族主要居住在克孜勒蘇自治州;蒙古族住在巴音郭楞、博爾塔拉兩個蒙古自治州縣;塔吉克族生活在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境內;錫伯族主要居住在伊犁的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族居住在烏魯木齊、伊犁、昌吉、哈密等地;烏孜別克族住在喀什、伊寧、塔城、烏魯木齊、莎車等地;俄羅斯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勒泰和烏魯木齊等地;新疆達斡爾族主要居住在塔城市的阿西爾達斡爾鄉;塔塔爾族主要居住在北疆和南疆部分地區。

(7)維吾爾族地理環境分析擴展閱讀

1、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

(1)維吾爾族一般是小家庭,子女結婚以後便與父母分居。過去雖實行一夫一妻制,但多由家長包辦,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很低,這種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了很大的變化。

(2)維吾爾族農民的住房一般用泥土建築,用天窗採光,屋內設有壁爐,燒柴作飯、取暖。有些人家的牆壁上有用石膏雕塑的壁龕,是放置日用物品的地方,也是裝飾家庭的藝術品。中等以上人家的住房,有夏房和冬房之分。房前屋後,一般都栽培著桃、杏、蘋果、桑樹等,門前往往種植匍萄,形成涼棚,有些人家在庭院里種植各種花卉。

(3)維吾爾族農民日常的食品有饢(烤餅)、面條、抓飯、茶、奶等。待客、節日和喜慶的日子,一般都吃抓飯。集市上出賣的烤肉、烤饢、薄皮包子、小水餃等,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

(4)維吾爾族植棉和棉織業歷史悠久。過去一般都穿棉布衣。男子穿的長袍稱為「袷袢」;婦女多在寬袖連衣裙外套穿黑色對襟背心,現在多穿西裝上衣和裙子。男女老少都愛戴「尕巴」(四愣小花帽)。耳環、手鐲、項鏈是婦女喜愛的裝飾品。

2、維吾爾族的宗教與節日

(1)維吾爾族在古代信仰過薩滿教、摩尼教、景教、襖教(拜火教)和佛教,11世紀後主要信仰伊斯蘭教。大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中的正統派(遜尼派),少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中的依鄯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取消了上層宗教人士干涉司法(如設立宗教法庭)、干涉教育、徵收宗教捐稅(如吾守爾、扎卡特、卡斯布里)等特權,正常的宗教活動受到法律保護。

(2)維吾爾族的節日主要有:開齋節(肉孜節)、古爾邦節(亦稱庫爾班節或獻牲節)、諾魯孜節。以一年一度的古爾邦節最為隆重。

⑻ 維吾爾族與哈薩克族的歷史背景與地理環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我國西北邊陲,有著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生活著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烏孜別克和錫伯族等十三個民族,其中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烏孜別克族4個少數民族為新疆特有的少數民族。該地區各少數民族群體之間相對隔離,民族起源眾說不一,有關民族特有的等位基因、基因型及基因頻率研究資料缺乏,對研究中華民族起源、法醫學個體識別、民族特有疾病譜等帶來許多不利的影響。因此,研究該地區少數民族遺傳結構及變化規律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結果顯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烏孜別克族緊密地聚為一簇。中華民族31個民族人群以長江為界明顯的分為南、北兩大人群。中華民族31個人群和9個非中華民族人群聚類,結果並不支持東亞人群獨立起源假說,是目前又一支持中國人非洲起源假說的遺傳學證據。9個STR位點在新疆5個少數民族群體中存在遺傳結構的差異,有人種之間和人種內不同群體之間遺傳結構差異相互交叉和重疊現象。本研究獲得了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5個少數民族群體9個STR基因位點的遺傳學參數,彌補了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相關群體遺傳學資料的不足,研究結果豐富了中華民族STR基因資料庫,為開展我國基因組學及人類基因組多樣性研究提供了基礎資料。同時提示,我國應建立不同民族群體遺傳學資料庫,選擇最具有價值的遺傳標記,以不同群體自身遺傳結構特點及變化規律對各個群體的起源、進化、疾病相關基因定位及法醫學個體識別等進行分析研究。

⑼ 新疆的地理文化環境和經濟狀況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位於中國西北邊陲,首府烏魯木齊,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也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面積166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國土總面積六分之一。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陸地邊境線5600多公里,周邊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國接壤,在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現在是第二座「亞歐大陸橋」的必經之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新疆現有47個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烏茲別克、滿、達斡爾、塔塔爾、俄羅斯等民族,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1]
新疆自漢朝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公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權設立西域都護府,新疆正式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省。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自治區,新疆現有14個地、州、市,89個縣(市),其中33個為邊境縣(市)。
中文名稱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外文名稱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別 名
新疆自治區、新疆省、新疆、西域、安西
行政區類別
省級行政區
所屬地區
中國西北地區
下轄地區
4地級市、5地區、5自治州、8個直轄縣級市
政府駐地
烏魯木齊市區
電話區號
(+86)0991~0909
郵政區碼
830000~840000
地理位置
中國西北部
面 積
166萬平方千米
人 口
2298.47萬人(2014年)
方 言
漢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等多民族語言
氣候條件
溫帶大陸性氣候
著名景點
天山、高昌古城、吐魯番、喀納斯湖、博斯騰湖、魔鬼城等
機 場
烏魯木齊地窩堡國際機場等
火車站
烏魯木齊站、喀什火車站、哈密站等
車牌代碼
新A-新R
地區生產總值
9264.10億元(2014年)
人類發展指數
0.774(中)2008年
主要地形區
准格爾盆地、塔里木盆地
主要山脈
昆侖山、阿爾泰山、天山
主要民族
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
黨委書記
張春賢
自治區主席
雪克來提·扎克爾
行政區劃代碼
650000
首 府
烏魯木齊市
目錄
1 名稱由來
2 歷史沿革
▪ 先秦時期
▪ 兩漢時期
▪ 元明時期
▪ 清朝時期
▪ 民國時期
▪ 中華人民共和國
3 行政區劃
4 地理環境
▪ 位置
▪ 地形
▪ 氣候
▪ 水文
5 自然資源
▪ 水源資源
▪ 森林資源
▪ 生物資源
▪ 礦產資源
▪ 土地資源
6 人口民族
▪ 人口
▪ 民族
▪ 宗教
7 政治
8 經濟
▪ 綜述
▪ 第一產業
▪ 第二產業
▪ 第三產業
9 社會
▪ 綜述
▪ 教育
▪ 傳媒
▪ 科技
▪ 體育
▪ 文化
10 交通
11 旅遊
▪ 綜述
▪ 旅遊城市
12 著名人物

名稱由來
編輯
新疆古稱西域,西域一詞特指新疆地域范圍從古代一直延續至清朝中期乾隆帝統治時期。

歷代新疆 (8張)
清軍入關以前,它所統轄的疆域僅限於中國東北地區。入關後,它迅速統一了中國大部。但在個別地區,它的統治也是經過了多年反復之後才最終確立的。清朝前期的幾代皇帝,都視統一全中國為己任。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清政府在中國的控制區域不斷擴大和鞏固。到了乾隆皇帝(公元1736~1796年)時,清政府的政令終於可以施行於全中國的每一個角落。乾隆皇帝將最後由自己所確立的清政府統治的地區稱為新疆。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的叛亂之後,將古稱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也稱為新疆[2] 。

新疆這個名稱,還有另外一層意思。繼公元1878年左宗棠自阿古柏手中收復了新疆之後,1882年沙俄侵略者也被迫歸還了伊犁地區。於是,左宗棠力主在天山南北建省。他在給清朝皇帝的奏摺中稱新疆是「他族逼處,故土新歸」。於是以新疆為省名就有了一層新的意義。即新疆自古是中國固有的領土,但因為是新從阿古柏和沙俄手中收復的失地,故以新疆定為省名,有「故土新歸」之意。[2] 1884年新疆建省,正式定名新疆省。從口頭傳統上已經成為特指西域地區名詞「新疆」一詞正式成為特指中國西域地區的專用名詞,沿用至今。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現有14個地、州、市,90個縣(市),其中34個為邊境縣(市)。
2016年1月18日,新疆哈密地區撤地設市宣布大會在哈密舉行,哈密地區撤銷地區建制設立地級市。撤地設市」將推動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提高少數民族民眾的生產水平,改善少數民族民眾的生活質量。[3]

歷史沿革
編輯

先秦時期
近代新疆各地考古資料表明,最晚在六七千年以前,新疆地區已有人類活動。在大約距今二三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天山南北各地,諸如哈密的三道嶺、七角井、吐魯番盆地的阿斯塔那、烏魯木齊縣的柴窩堡,以及木壘、奇台、伊犁、庫車、巴楚、且末、於闐、皮山等地都已出現人類祖先活動的遺跡,其石器形制、打刻技術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紋與中國甘肅、內蒙、寧夏等地相近。新疆出土距今3000年前的彩陶三角形紋、渦紋、弦紋的繪制和諸如陶豆一類器形,說明甘肅和內地彩陶藝術已影響到新疆彩陶文化藝術的發展。[4]

兩漢時期
出使西域的張騫
中國古史中對於西域地理歷史的真實具體記載當始自漢代,同樣也在漢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各地開始設置地方政府機構。所以,自漢代起,西域便已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至西漢初年,天山南北各地社會經濟已有很大發展。
西漢王朝征服西域之大業是從討伐匈奴開始的。匈奴是秦漢之際在中國北方草原地區活動的一個實力強盛的游牧民族,初弱,後強盛。漢朝對北方地區,包括西域的統一管轄,結束了該地區長期以來諸游牧部落不相統屬的分割局面,為後來全國性的統一局面形成創造了條件。
漢武帝劉徹為了打敗匈奴,鞏固其統治,決定「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月氏」。為此他先派張騫兩度出使西域,以加強同西域諸地的聯系,共同對付匈奴。漢武帝又命李廣利於太初元年(前104年)、三年兩伐大宛(在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使西域的許多城國相繼臣服於漢。前102年,漢軍攻破大宛城(今費爾干納),漢朝在西域各國中的威望大增。翌年,漢朝在西域的輪台、渠犁等地駐兵屯田,並置使者校尉統領之。
因匈奴內爭,其主管西域的日逐王先賢撣率萬余眾降漢,漢使護鄯善以西
班超經營西域
使者鄭吉迎之,匈奴在西域的統治力量隨之瓦解。於是漢廷使護鄯善以西南道諸地的鄭吉「並護(車師以西)北道,故號曰都護」。公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權設立西域都護府,新疆正式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西漢時期,隨著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傳播,極大地帶動促進了西域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西域的農作物胡麻、蠶豆、石榴、大蒜、葡萄、苜蓿等相繼傳入內地,被譽作「天馬」的大宛馬、烏孫馬、各種毛皮也通過「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進入到中原地區。同時,中原地區的絲綢和絲織品也傳入西域並經此西傳歐洲。此外,伴隨著屯田士兵而傳入西域的還有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農業經驗,如鐵鏵、鐵鋤等鐵制農具及代田法,還有掘井技術和冶鐵技術等。
東漢初立,無暇經營西域。最初欲通過莎車控制西域以達到對抗匈奴的目的,但西域諸國不滿莎車王賢的奴役和侵凌,西域諸國皆附匈奴。公元73年,漢明帝遣將出塞北擊匈奴,又遣班超至鄯善、於闐計殺匈奴使,鄯善、於闐遣子入侍,歸屬於漢。公元74年,疏勒歸漢。該年冬,東漢置西域都護、戊己校尉,恢復了漢對西域的統治。
公元76年,焉耆、龜茲攻沒西域都護陳睦,漢章帝放棄經營西域,罷除了戊己校尉與都護。公元91年漢軍在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該年冬季,龜茲、姑墨、溫宿降附,漢重置西域都護,以班超為都護,治龜茲它乾城,又置西域長史及戊己校尉,公元94年,班超破焉耆,西域50餘國悉納質屬漢。
任尚任西域都護時,為政嚴苛,引發諸國不滿。公元106年秋,西域諸國叛漢。漢廷征還任尚,以段禧為西域都護。公元107年,漢安帝以「西域阻遠,數有背叛,吏士屯田,其費無已」為由,罷西域都護,迎還伊吾盧、柳中屯田吏士。漢廷棄西域後,北匈奴復收屬西域諸國。公元123年、126年,班勇先後擊敗匈奴伊蠡王、呼衍王。公元127年,焉耆乞降,西域諸國俱歸屬漢朝。
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空前繁榮、昌盛的時期。隋朝從突厥人手中奪取了西域東部,又滅吐谷渾,把行政區擴大到今若羌、且末和青海湖西、興海縣東一帶。大業五年,隋煬帝巡幸河西,高昌王麴伯雅等27國首領使者
樓蘭古城
,到張掖覲見,盛況空前。大業六年,設立鄯善(今若羌)、且末、伊吾三郡,在伊吾城之東北設柔遠鎮。
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唐軍佔領高昌,於該地置西州,又於可汗浮圖城(今吉木薩爾)設庭州;同年在高昌設安西都護府,後遷至庫車,改置為安西大都護府。統安西四鎮:龜茲、疏勒、於闐、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轄境相當今新疆及哈薩克東部、吉爾吉斯北部楚河流域。自顯慶元年(656年)至麟德元年(664年),這期間,是武則天為皇後輔佐唐高宗到垂簾聽政階段。在之後的二十年間,唐軍發動了對西突厥的一系列遠征,唐高宗發大軍分南北兩道進攻西突厥,一舉滅掉了西突厥,在657年西突厥徹底投降,西突厥領土全部為唐所有。顯慶、龍朔年間(661~663年),唐軍平定西突厥,轄區擴大至今阿爾泰山西至鹹海及蔥嶺的東西各部直至阿姆河兩岸城的諸城邦國包括今新疆大部分。670年安西四鎮被吐蕃攻佔,693年武周再次佔領。唐朝咸亨元年(670年),安西都護府治所移至碎葉城。8世紀中葉安史之亂發生時,吐蕃再次在之後的三十年內逐步控制了天山山脈南部的和河西走廊的廣大地區,甚至在763年洗劫了唐朝京城長安。同時,回鶻人控制漠北漠南甚至到中亞的廣大地區,包括新疆北部。9世紀中葉後,吐蕃和回鶻都衰落下來,這一地區進入混戰時期。
9世紀之後的中原王朝無暇顧及西域,西域出現了幾個國家並列存在的局面。其中主要有高昌、黑汗王朝和於闐等地方政權。840年漠北回鶻汗國覆滅高
西州回鶻
昌與喀喇汗王朝後,由西遷西域的回鶻人匯同其他操突厥語諸族建立地方政權。於闐是古老的塞人居地。唐亡後,於闐尉遲王族執政,與中原地區往來密切,因曾受過唐朝冊封而自稱李姓。
黑汗王朝在10世紀和11世紀控制今日的新疆西部,同一時期回鶻的一支在新疆中部定居。遼國覆滅前夜,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西遷,在占據西州回鶻和黑汗國舊地後,向西擴展到阿姆河流域,大石於1132年(一說1131年)稱帝,建立西遼政權。疆域包括天山南北,帕米爾高原以西至鹹海以南的阿姆河西岸,巴爾喀什湖東北至蒙古西部。[4]

元明時期
1206年,蒙古帝國建立,1271年改國號為元朝。蒙元時期西域大部分地區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即察合台汗國。另外元朝在今伊犁河流域曾設置阿里麻里(阿力麻里)行省,但不久就並入察合台汗國。又在阿姆河
四大汗國中的察合台汗國
南岸曾設立行省,後並入伊利汗國。今烏魯木齊一帶曾設置別失八里行省,後一度被察合台汗國占據,後期重新成為元朝的轄地。
明代在西域處於退縮狀態,在今克什米爾東北和藏西設置俄力思軍民元帥府;1406年,又設立哈密衛,任用當地世族首領為各級官吏統轄當地軍政事宜,維持商貿通道安全,對西域地區實施羈縻控制。洪武三年(1370年)察合台汗國滅亡後其後裔建別失八里,都城在別失八里(今吉木薩爾北破城子),永樂十六年(1418年)遷都亦力把里(今伊寧)。15世紀中葉,吐魯番部強大,1472年,哈密等衛所一度被吐魯番攻破,諸衛內遷,後復,1514年再度被並,明朝最後退守嘉峪關。明朝中葉,東察合台汗國演變為葉爾羌汗國。元、明兩代,西域各族人民為保衛和開拓祖國邊疆、繁榮西域經濟、發展科學文化技術,作出了卓越的貢獻。[4]

清朝時期
大小和卓叛亂
17世紀,准噶爾(蒙古的一支)叛亂,並攻打外蒙古。1697年,清軍擊敗了准噶爾,控制了新疆東部。雍正皇帝時,貴州東南部新辟疆土亦稱新疆。當時,西域新疆和雲南、四川、貴州等地新納入清王朝統治之下的地域,統稱「新疆六廳」。《清史稿》載:「十二年,哈元生進新辟苗疆圖志,以尹繼善督雲、貴,而復有黔苗之變。初,苗疆闢地二三千里,幾當貴州全省之半,增營設汛,凡腹內郡縣防兵大半移戍新疆。」1755年,清朝攻佔固勒扎;1757年,清朝徹底平定了准噶爾叛亂。乾隆皇帝把這片土地命名為「新疆」,取因「故土新歸」之意。1759年,清朝又平定天山以南因准噶爾部消失而趁機坐大的回部,即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大小和卓反叛,從此完全確立了清朝對新疆的穩固統治,回部之前在准噶爾暴力統治之下。而准噶爾部被滅族也直接導致新疆及中亞部分完全伊斯蘭化。1771年,土爾扈特人在首領渥巴錫的帶領下打敗沙皇俄羅斯的阻攔從幾千里外的哈薩克草原回歸祖國。1755~1757年,清朝統一西北地區,解除了哈薩克汗國來自准噶爾貴族的威脅。大、中、小三個玉茲,曾先後表示歸順清朝,部分牧民遷回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區放牧。清朝平定準噶爾後,要求歸附的不僅僅是哈薩克和布魯特,蔥嶺以西的各部落,如浩罕、今天新疆西部的巴達克山、帕米爾、布哈爾、山克、塔什干、愛烏罕(阿富汗)等紛紛表示歸附。
1840年的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社會的開端,鴉片戰爭以後,新疆和祖國其他地區一樣,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新疆各族人民反對外國入侵,反對分裂以及反對封建剝削壓迫的斗爭任務更為繁重。新疆同祖國的命運越來越密切。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大清王朝日益衰弱,中國領土主權遭到帝國主義的踐踏。位處祖國西北邊陲的新疆更
收復新疆的左宗棠
深受沙俄侵吞之害。16世紀沙皇俄羅斯侵入西伯利亞,沙皇俄國在完成對西伯利亞的擴張之後,開始蠶食侵佔中國領土。19世紀中葉,俄羅斯帝國威脅清朝的整個北部邊境。1860年到1851年前,沙俄迫使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中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訂》《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1864年的《塔城條約》將新疆西北部巴爾喀什湖以南大約44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割讓給俄國,後歸塔吉克。1865年春,由於清朝衰落,毗鄰新疆的中亞浩罕國的阿古柏從喀什進入新疆,統治新疆絕大部分地區達6年無惡不作,給新疆人民帶來沉著災難。1871年,俄國侵佔包括固勒扎城(伊寧市)在內的伊犁河谷,當時清朝在新疆只剩下塔城等少數據點。
1875年,清朝陝甘總督左宗棠就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事務。到1877年底,清軍陸續收復了中亞浩罕汗國阿古柏侵佔的天山南北諸地,史稱「清軍收復新疆之戰」。其後沙俄又借口伊犁農民起義和阿古柏勢力威脅到俄國安全,打著保護和代守的旗號,公然出兵佔領伊犁。新疆面臨為外國瓜分侵佔的危險。1881年,清政府收復被沙俄佔領長達11年之久的伊犁地區。1884年設立新疆省,實行與中國本部18省一樣的行政制度,由巡撫統管全疆各項軍政事務,新疆政治中心由伊犁移至迪化(今烏魯木齊)。光緒七年二月,清政府使臣曾紀澤(曾國藩之子)經過與沙俄艱苦的外交斗爭,幾經周折,終於達成《中俄伊犁條約》,條約議定次年沙俄軍隊撤出伊犁,中國以賠款和允許俄商在新疆貿易不納稅,俄國在嘉峪關和吐魯番設領事作為代價。1882年,伊犁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
光緒十年(1884年),清政府發布新疆建省上諭,劉錦棠被任命為首任新疆巡撫。1885年,沙俄吞並中亞大
曾紀澤
部分地區,盜走乾隆御界限碑。隨後,俄國人又炮製了「帕米爾乃浩罕遺產」之謬論,妄圖強占該地。1892年,俄國不顧清軍在此已增設哨所而大舉南侵,強佔了中國清朝新疆西南薩雷闊勒嶺以西兩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1880年代左宗棠抬棺率兵收復整個新疆,清朝和沙俄簽定邊界協議,按協議是山口往南的垂直直線劃線,後來沙俄在原有割地基礎上又侵佔2.8萬多,一直不還。
而不包含在條約中的被佔領土也就一直懸而未決。根據《中俄伊犁條約》而簽訂的《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將帕米爾西部割讓給沙俄(見沙俄侵佔帕米爾事件)。二十一年沙俄又在英國默許下,違約侵佔薩雷闊勒嶺以西中國領土。清政府對此提出了多次抗議,沙俄從此也就不再理會,一直霸佔該地。但以後歷屆中國中央政府都不承認。清朝對新疆的經營,無論是規模和范圍皆遠勝從前歷代,社會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進步和發展。1、屯田戍邊,農墾事業規模空前。2、移民及人口增長。3、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進入一個新的時期。4、商業貿易有一定發展。5、興辦各種文化教育事業。[4]

民國時期
清王朝進入公元20世紀後,已是窮途末路,氣數臨近,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日益高漲。革命黨人的足跡,也踏上新疆的土地。1911年10月武昌起義不久,新疆革命黨人劉先俊等人計劃於迪化城策動起義。因叛徒出賣而失敗。翌年,以楊纘緒、馮特民、李輔黃為首的革命黨人在伊犁起義成功。宣告清朝在伊犁反動統治的結束。之後因清朝宣統皇帝退位,袁世凱命楊增新為新疆都督,楊增新採用軟硬兼施的手段,迫使革命黨人妥協,資產階級領導的伊犁起義失敗。但伊犁起義作為新疆各族人在資產階級革命影響下發動的旨在推翻清王朝,埋葬封建制度的偉大革命斗爭功不可沒。伊犁起義還激發了新疆各族人民反帝愛國的熱情和鬥志。
楊增新竊取伊犁起義成果擔任新疆都督後,實行專制獨裁統治,製造民族不合,推行愚民政策,鎮壓不同意見,遭到社會各界的反對。在統治新疆17年後,終於死於統治集團內訌。1928年,愚昧不堪的金樹仁繼新疆都督,社會動亂進一步加深。1933年末,金樹仁被迫出逃。陰險狡詐的封建軍閥盛世才接任都督,開始其長達10年之久的反動統治。
盛世才是一個典型的反動政客。擺出一付積極治理新疆的虛偽面孔,積命,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部分。[4]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疆交通圖
1949年,國共內戰末期,鄧力群奉命攜帶電台至伊犁和迪化(現烏魯木齊)分別與三區革命領導人阿合買提江、伊斯哈克伯克、阿巴索夫等人以及陶峙岳、包爾汗見面。中央決定新疆派五名代表出席新政治協商會議,並希望維吾爾族、哈薩克族都有代表出席。五位代表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重新派出賽福鼎、阿里木江、塗治三人參加了全國政協會議。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同年,彭德懷的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8月26日佔領蘭州繼而佔領甘肅全境之後,經過張治中斡旋,新疆的國民革命軍軍政長官陶峙岳、包爾汗等宣布脫離廣州的臨時國民政府起義。9月25日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在王震將軍率領下攻佔烏魯木齊,1955年改新疆為自。新疆本身亦存在主張獨立建國的分離主義活動被列入國家農村信息化示範省。[5]

2014年2月26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雙河市正式揭牌。2014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內設立縣級雙河市,實行兵團城市「師市合一」模式,歸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管理。雙河市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60年來,繼石河子、五家渠、阿拉爾、圖木舒克、北屯、鐵門關之後,成立的第七座城市。
2015年3月18日批准可克達拉建市,這是新疆兵團的第八座城市。
2015年4月經國務院批復,吐魯番地區撤銷,設立地級吐魯番市,新設地級吐魯番市實行市領導區、縣的體制,原吐魯番市建制(縣級)改設為高昌區,鄯善縣和托克遜縣保持不變。
2016年2月18日,哈密正式撤地設市,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誕生最年輕的城市。這是繼吐魯番之後,新疆第二個撤銷地區建制設立的地級市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