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關於西安的地理知識

關於西安的地理知識

發布時間: 2021-03-05 07:16:01

① 與陝西省相關的百科知識

陝西(Shaanxi),簡稱「陝」或「秦」,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單位之一,省會古都西安。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05°29′~111°15′,北緯31°42′~39°35′之間,自然區劃上因秦嶺-淮河一線而橫跨北方與南方。位於西北內陸腹地,橫跨黃河和長江兩大流域中部,連接中國東、中部地區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樞紐。
陝西是中國經緯度基準點大地原點和北京時間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所在地。全省總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2014年末常駐人口3775萬,下轄1個副省級城市、9個地級市,其中西安、寶雞兩市城市人口過百萬。
陝西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上古時為雍州、梁州所在,是炎帝故里及黃帝的葬地。西周初年,周成王以陝原為界,原西由召公管轄,後人遂稱陝原以西為「陝西」。陝西自古是帝王建都之地,九個大一統王朝,有五個建都西安(咸陽),留下的帝王陵墓共79座,被稱為「東方金字塔」。
陝西是中國重要科教高地之一,擁有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8所985或211工程類大學 。陝西有三項九處世界遺產,分別是:長城、秦始皇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大明宮、未央宮、彬縣大佛寺石窟、張騫墓。

② 關於西安的幾個地理位置問題

去兵馬俑還是要乘坐旅遊專線車,有游1、游2、游3 等專門到各個景點的,西安火車站就有。

③ 詳細的介紹一下陝西的地理特徵

陝西省地勢南北高、中間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種地形。北山和秦嶺把陝西分為三大自然區:

北部是黃土高原區,海拔900—1900米,總面積8.22萬平方千米,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40%。

中部是關中平原區,海拔460-850米,總面積4.94萬平方千米,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24%。

南部是秦巴山區,海拔1000—3000米,總面積7.4萬平方千米,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36%。

在陝西境內有許多著名峰嶺,如華山、太白山、終南山、驪山,作為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的秦嶺山脈橫貫全省東西。

(3)關於西安的地理知識擴展閱讀:

陝西生物資源豐富,多樣性突出,秦嶺巴山素有「生物基因庫」之稱,其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基因的多樣性,在中國乃至東亞地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種子植物3300種,佔全國種子植物總種數的12%;葯用植物近800種,天麻,杜仲、苦杏仁、甘草等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

紅棗、核桃、桐油是傳統的出口產品,中華獼猴桃、沙棘、絞股藍、富硒茶等資源具有開發價值。渭北是中國主要的優質綠色蘋果出產地,陝西蘋果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中國第一。

陝西境內分布著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朱䴉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役肉兼用的秦川牛和小型驢改良的重要父本驢種關中驢聞名,良種奶山羊量居中國之首。

陝西省是中國礦產資源大省之一。世界上有用的160種主要礦種中,陝西已發現138種(含亞礦種),已探明儲量的有93種,產地達510多處。儲量在中國居前3位的有鉬、汞、錸、鈦、金、煤、藍石棉、普通石棉、水泥灰岩及化工灰岩、鋁土礦和耐火黏土。

④ 中國歷史名城西安的知識

以下是西安的一些歷史沿革介紹,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一、歷史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是陝西省省會,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
全市下轄10區3縣,總面積10108平方公里。
「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擁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起點。
西安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經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100多年。早在100萬年前,藍田古人類就在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里已經出現了城垣的雛形;2008年,西安高陵楊官寨出土距今6000餘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城市遺跡,被選為當年中國考古發現之首,這是中國發現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遺址,也將西安地區城市歷史推進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營建豐京,將臣民從岐山周原遷於此。又命子姬發(周武王)在灃水東岸營建鎬京。後者為政治中心,前者為宗教、文化中心,合稱「宗周」,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後,以豐鎬為都,為西安作為都城之始。
公元前202年,劉邦取得政權,在長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漢城)建立西漢王朝。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漢長安城位於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面積約36平方公里。在西漢時期,作為首都的長安城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漢長安是在秦咸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記》:「漢長安,秦咸陽也」,張衡《西京賦》雲:西漢長安「乃覽秦制,跨周法」,《三輔黃圖·序》也雲:「武昭,治咸陽,因以漢都」。《舊唐書 地理志》說:「京師,故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秦咸陽從惠文王以後,就不斷向南擴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興樂宮、甘泉宮、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築。劉邦奪得天下後,經婁敬、張良等的勸說,建都長安。修繕秦的興樂宮而改為長樂宮,在秦章台基礎上建未央宮。即漢長安城是在秦都咸陽基礎上建立的,說明在都城選址上是漢承秦制的。 漢朝宮闕均在今西安市漢城保護區內,位於北二環以北,而漢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陽市境內。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
西漢末年的公元9年,大司馬王莽正式稱帝,曾改都城長安為「常安」。
公元582年,隋文帝頒令在漢長安城東南的今西安城址營建新都大興城。隋開國之初,都城仍在長安舊城,因久經戰亂,殘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棄龍首原以北的故長安城,於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選擇新址,建造新城大興城。
唐定都長安後,改隋大興城為長安城,並進行了增修和擴建。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在原外郭城東北龍首原上營建大明宮。之後年間又不斷修建城牆、城樓、興慶宮等建築。宮城完全與今西安市重合,皇宮與今西安市明城牆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則大部分在今咸陽市境內。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轄縣內,乾陵是京兆府奉天縣。

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宋代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趙匡胤統一中國後,曾經有意遷都長安,最後由於部下反對,只得放棄金代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

元初,長安城的范圍依然沿用韓建「新城」,並使用京兆府的名稱。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為安西王,鎮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遂該京兆府為安西路。後來由於發生安西王叛亂,安西國被撤。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又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據李好文在《長安志圖》中所繪《奉元城圖》,四面僅各一門,南門偏東,北門偏西,東西兩門也不對稱,城內建築也無對稱格局。市場集中在城內西北隅,有馬市、羊市和秦川驛等。東北隅有太子府(明秦王府)、城隍廟、察院等。馬可波羅於至元十二年(1275年)游歷於此,寫到:「城甚壯麗,為京兆國之都會……此城工商繁盛,產絲多,居人以制種種金錦絲絹……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價值甚賤。」
明代形成了今天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稱也源於明代。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為西安府。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同年西安府城東北隅開始營建秦王府。秦王府時稱「王城」,後訛為「皇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新修了城垣,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和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分別修建鼓樓鍾樓,其位置也與元代的敬時樓和鍾樓無異。
庚子之變時,慈禧和光緒西逃駐蹕西安長達一年時間。
抗戰前夕,國民政府曾經建立國民政府西京籌備委員會。在中共長征之後,陝北地區成了蘇區,西安成為國民黨的重要前線,在此發生了西安事變。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屬陝甘寧邊區轄市。
1950年改由西北軍政委員會領導,1953年1月27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改為西北行政委員會管轄,西安市屬西北行政委員會。
1953年3月12日,改為中央直轄市,為全國12個中央直轄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為省轄市。

二、景點/文化遺產
西安境內現有兩項六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分別是:秦始皇陵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興教寺塔。
三、著名人物

政治家唐代宗 大禹 周文王 周武王
秦穆公 秦孝公 秦始皇 漢高祖

漢文帝 漢景帝 漢武帝 漢宣帝
漢成帝 隋文帝 隋煬帝 唐太宗

唐高宗 武則天 唐中宗 唐睿宗 唐玄宗 唐肅宗


軍事家
王翦 王賁 白起 衛青
霍去病 李廣 馬援 杜預

郭子儀 楊門虎將 韓世忠 李嗣業 萬脩 景丹 韋孝寬 史萬歲 殷開山 李靖


思想家
周文王 周公
顏師古 王徵 張載 李顒

外交家
張騫 蘇武 班超


文學家
杜牧 韋應物 柳宗元 魚玄機
薛濤 韋庄 王九思 韓偓 馮從吾 常建 牛兆濂

歷史學家
班固 班彪 班昭 杜佑


書畫家
閻立本 顏真卿 周昉 張萱
韓干 杜度 陳遵 杜畿 杜恕

佛學
鑒真 窺基 法順 僧肇 智猛

其他
孫思邈 王重陽 鍾馗
四、

⑤ 有關長安歷史文化 地理 有關長安(西安)的盡多資料

歷史來講:長安來,古稱源靖康。遠古時代的長安原是淺水灣。春秋時期,長安還是一片沙洲,至三國後期,遂成陸地,晉代開始才有人在這一帶活動。
據《靖康譜》記載:西晉惠帝(司馬衷)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已在此地建鹽場,為東官九都六圖屬地。宋太祖開寶五年(公元972年),長安稱靖康鹽場,"西自雙崗瀝口、東接新安(今寶安)迤麗數十里。民以利漁、灶鹽、采莞草為生",逐漸形成村落。北宋天年起,由於金兵南侵,我們祖先經福建、江西等地流落到此,村落迅速擴大,並出現一些新的村落。

⑥ 西安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的特色

西安,古稱「長來安」自、「京兆」。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有著「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譽。
西安,在《史記》中被譽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是中華民族的發祥之地,由周文王營建,建成於公元前12世紀,先後有21個王朝和政權建都於此,是13朝古都,中國歷史上的四個最鼎盛的朝代周、秦、漢、唐均建都西安。西安高陵楊官寨遺址發現,將中國城市歷史推進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同時確定了西安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座城市。

⑦ 16個王朝在西安建立 西安的地理優勢是

西安,古稱長安 ,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居中國古都之首,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化的代表。
西安,在《史記》中被譽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是中華民族的發祥之地,由周文王營建,建成於公元前12世紀,先後有21個王朝和政權建都於此,是13朝古都,中國歷史上的四個偉大時代周、秦、漢、唐均建都西安。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西安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是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西安從古到今曾用名:酆京、鎬京、酆鎬、長安、常安、京兆、大興、永興、奉元,西京,以「長安」最為常見和著名。長安,意為「長治久安」,中華文明史及東方文明史上最負盛名的全球著名都城。西安建城史已有 3100 多年,建都時間超過1200年,漢唐時期,西安是中國對外交流的中心,是當時最早超過百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在其發展的極盛階段,一直充當著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國使節與朝拜者的到來,「西方羅馬,東方長安」是其在世界歷史地位中的寫照。「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西安向世界展現了文明中國擁有的自信、開放、大氣、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鑄造了炎黃子孫永遠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著名的絲綢之路以西安為起點;「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則展示了這座城市雄渾、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西安,這座中國歷史文化的首善之都,以世代傳承的雍容儒雅,滿腹經綸,博學智慧,大氣恢弘,成為中國歷史的底片,中國文化的名片和中國精神的晶元。
當今的西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陝西省的省會,中國七大區域中心城市之一,亞洲知識技術創新中心,新歐亞大陸橋中國段和黃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國大飛機的製造基地。 西安是中國重點高等院校最為集中的城市之一,綜合科技實力居全國前列。西安是中國西部地區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電子信息產業基地,航空、航天工業的核心基地,是中國科技實力最強,工業門類最齊全的特大型中心城市之一,是活力四射的內陸新特區,中國西部和北方內陸地區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全國科技資源統籌試驗特區、以及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核心,國家賦予西安的定位是: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人口:2009年末常住人口843.46萬人。 民族:漢族占總人口的98.8%,西安市擁有中國56個民族中的50個,少數民族以回族人口最多 標志性建築:大雁塔 鍾樓 鍾馗故里遺址 明城牆 方言:漢藏語系漢語中原官話—陝西話 市境海拔:345-3767米,最高點為太白山拔仙台,海拔3767.2米,最低點為渭河出境處,海拔345米 經緯度:北緯34'15,東經108'55,市境東西長204公里,南北寬116公里 GDP:2719.10億元(2009年) 市委書記:孫清雲 市長:陳寶根 時區:採用東八區北京時間(中國標准時間) UTC+8 中國國家授時中心在西安市 中國大地的原點位於西安北部的涇陽縣 地理位置:渭河谷地,關中平原 特產:羊肉泡饃、葫蘆雞、大紅棗,牛羊肉泡饃 ,粉湯羊血 ,葫蘆頭,米皮,臘汁肉夾饃,麵皮,涼皮、鍾馗烤肉、鍾馗畫、郭家烤鴨…… 西安位於北緯34度線上,這相當於東部江蘇的連雲港,處於中國地理南北交界地帶,坐擁秦嶺。在西安,向北走一步就是黃河流域,向南走一步就是長江流域,這一獨特的地理區位,在全國大都市中是唯一的。 因此,西安在北方擁有最溫暖的氣候,年均溫度13.6度,與南方最靠北的城市南京14.1度不相上下。西安的氣溫年溫差為26度,中國有四座省會城市氣溫年溫差為26度,分別是西安、上海、南京、合肥。
1、西安一名的由來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時,隋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為「大興都公」,因而將新都命名為「大興城」。唐朝時,又恢復長安之名。元代,易名為「奉元城」。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自公元前約11世紀至公元9世紀末,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並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和長安、咸寧兩縣的治所。在多數朝代,西安屬於郡、府級建制——京兆府(郡)轄區,元代改京兆為安西路(後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廢奉元路設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設市,1948年由省轄市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轄市。 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西安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
2、在西安建都的王朝
西安是中國建都最早(黃帝),建都最久(1200多年),建都朝代最多。在中國歷史上,有20個政權被認為在西安建都。但其中哪些應該稱為王朝,其中哪些王朝的首都應該算是西安,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這是人們對於什麼是「王朝」、「首都」和「建都」等概念理解存在的差異,導致對有哪些王朝在某地建都產生了分歧。目前被官方採用的說法是13個王朝。此外主要還有10朝、11朝、12朝、14朝和17朝4種數量上不同的說法;其中14朝和17朝的具體朝代又各有兩種說法。 10朝說 10朝——依照時間次序為: 西周(前363年)、秦(統一後15年)、西漢(前202年)、前趙(11年)、前秦(33年)、後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 11朝說 11朝——在10朝的基礎上加上王莽建立的新朝(前15年)。 12朝說 12朝——在11朝的基礎上加上西晉(愍帝4年)。 13朝說 13朝——在12朝的基礎上加上東漢(獻帝6年),其中十三朝之說支持者最多。可以說是現在人們公認的建朝數。 14朝說 14朝——有兩種情形:(1) 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大夏王朝;(2)在13朝基礎上加上武則天建立的武周(15年)。 16朝說 16朝——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西漢末年由劉玄建立的更始政權、由樊崇劉盆子建立的赤眉政權和黃巢建立的大齊。 17朝說 17朝——分兩種情形:(1) 在14朝第1種情形的基礎上加上武周,大齊和李自成建立的大順;(2) 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更始政權、赤眉政權、大齊和的大順。
3、歷史上長安和咸陽的關系
在歷史上,今天的西安和咸陽形同一個城市。從古時長安與咸陽的關系可見一斑。西安和咸陽是中國地理距離最近的兩個城市,兩市相距17公里。同時西安市的繞城高速公路已修至咸陽市境內,機場從原西安桃園遷至咸陽。2006年9月,咸陽區號並入西安,與西安共同使用029區號。正在西咸一體化進程中。 秦 都城咸陽。阿房宮大部分面積在今西安市境內,兵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內(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秦的宗廟在渭河南岸,荊軻刺秦王,就發生在秦章台宮(後來的漢未央宮前殿);廉頗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宮殿布局還沒有形成宮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陽城地跨渭河南北。 漢 都城長安。漢長安是在秦咸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記》:「漢長安,秦咸陽也」,張衡《西京賦》雲:西漢長安「乃覽秦制,跨周法」,《三輔黃圖·序》也雲:「武昭,治咸陽,因以漢都」。《舊唐書 地理志》說:「京師,故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秦咸陽從惠文王以後,就不斷向南擴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興樂宮、甘泉宮、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築。劉邦奪得天下後,經婁敬、張良等的勸說,建都長安。修繕秦的興樂宮而改為長樂宮,在秦章台基礎上建未央宮。即漢長安城是在秦都咸陽基礎上建立的,說明在都城選址上是漢承秦制的。 漢朝宮闕均在今西安市漢城保護區內,位於北二環以北,而漢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陽市境內。 唐 都城長安。宮城完全與今西安市重合,皇宮與今西安市明城牆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則大部分在今咸陽市境內。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轄縣內,乾陵是京兆府奉天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 西安和咸陽在1966—1971年為同一城市,1971年劃為兩市,西安為副省級,咸陽為地級。
4、西安事變
1936年12月12日,中國國民黨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逼迫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抗日的事件。稱為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 1936年12月,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率部發動的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對於促成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起了重要的作用。
5、建國以來的西安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建國後,西安曾是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員會所在地(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員會已撤銷),中央人民政府的直轄市:1954年改為省轄市,現為副省級城市。經過5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西安已形成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的城市服務體系,成為我國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及輻射北方中西部地區的金融、科技、教育、旅遊、商貿中心。
[編輯本段]描述西安的古詩句
西安是個舉世聞名的文化古都,古時關於描寫長安(西安)的詩句數不勝數!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長安陌上無窮樹, 唯有垂柳道離別; 總為浮雲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 長安大道沙為堤, 早風無塵雨無泥; 長安回望綉成堆, 山頂千門次第開; 長相思, 在長安; 憶來唯把舊書看, 幾時攜手入長安! (還有許許多多,不再一一羅列)
[編輯本段]西安名片
中國十大旅遊城市 中國航空航天城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中國最佳管理城市 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西安屬於暖溫帶半濕潤的季風氣候區,雨量適中,四季分明。年最高氣溫在40度左右,年最低溫度在-8度左右.無霜期平均為219~233天。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0.5℃~1.3℃,平均最低溫度-3.8℃;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6.3℃~27℃,平均最高氣溫32.2℃;年平均氣溫13.6℃。極端最高氣溫45.2℃(1934年7月14日),極端最低氣溫-20.6℃(1955年1月11日)。(近年來氣候呈暖化趨勢。2003-2007年,1月份平均氣溫0.8℃,7月份平均氣溫27.3℃。年平均氣溫15.5℃。)年降水量平均為507.7毫米~719.8毫米。年降水日數96.6天,一年有三個降雨高峰時段,分別是9-10份的秋季,7-8月的夏季以及4-5月的春季,尤以秋雨連綿為顯著特點。年平均濕度為69.6%。年平均降雪日為13.8天(由於氣候暖化,近年降雪較為罕見)。冬季多東北風,夏季多西南風,受地形地勢影響,年平均風速1.5米/秒,明顯低於北方大多數地區。天空雲量較大,年日照時數明顯低於北方地區。 氣溫 西安地區2007年平均氣溫13.7℃(藍田)~15.6℃(西安),與常年比較偏高0.6~1.9℃,長安偏高0.6℃,市區偏高1.9℃。 最高氣溫 年日最高氣溫等於或大於35℃的炎熱期平均出現22天左右,1997年最多,達61天,在1961~1998年的38年中,有9年出現了40℃以上的酷熱天氣,曾有9年最高溫度超過40.5℃,已知,分別為1934年(45.2℃),1966年(43.4℃),1998年(41.8℃),2005年(41.7℃),和2006年(42.9℃,一般以此作為極端最高氣溫) 1994年(41.4℃,長安8月4日),1951年,1959年,1962年(資料不全)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年最高氣溫 38.7 40 40.3 40.3 40 41.7 42.9(市區)43.3(長安) 39.1 40(戶縣) 40.5(高陵)
降水 西安地區2007年降水總量595.9~732.9毫米,臨潼最少,戶縣最多。 日照 西安地區2007年日照時數為1398.5~2126.7小時,與常年比較,市區、戶縣、藍田偏多,高陵、長安、臨潼、周至偏少。 大霧 秋冬季節大霧天氣頻繁出現,年內各區縣大霧天數均在10天以上。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西安市轄9個市轄區、4個縣。市人民政府新址定於未央區鳳城八路未央廣場(西安行政中心)。 轄區總面積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為3582平方公里,建城區面積369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843.46萬(截止2009年末),其中城鎮人口565萬,市區戶籍人口549萬,市區常住人口646.23萬(截止2008年底) ●新城區 面積 31平方千米,人口64萬。位於市中心東北,跨越城牆內外,因境內清朝滿城(又稱新城)得名,西安市三個老城區之一,五個城市核心區之一; ●碑林區 面積 22平方千米,人口83萬。位於市中心南部,跨越城牆內外,因境內西安碑林得名,西安市三個老城區之一,五個城市核心區之一; ●蓮湖區 面積 38平方千米,人口64萬。位於市中心西北,跨越城牆內外,因境內蓮湖公園得名,西安市三個老城區之一,五個城市核心區之一;有8萬回民在城牆內西南部聚居; ●雁塔區 面積 152平方千米,人口112萬。位於市區南部,因境內大雁塔得名,是西安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西安曲江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區、會展中心所在地,區內高校林立、科技領先、人文薈萃、工商業發達,西安市五個城市核心區之一;西安兵馬俑●未央區 面積 262平方千米,人口61萬。位於市區西北部,因境內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得名,是西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漢長安城遺址,西安滻灞生態區,歐亞經濟論壇所在地;五個城市核心區之一。西安新行政中心設立於此,為未來西安城市新中心。 ●灞橋區 面積 322平方千米,人口55萬。位於市區東部,因境內古灞橋遺址得名,西安滻灞生態區、西安國際港務區所在地;是中國重要的紡織工業基地; ●長安區 面積1583平方千米,人口103萬。位於市區南部和西部,長安區北有西部大學城、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等,西部有周豐鎬城遺址、昆明池遺址,南依秦嶺有秦嶺野生動物保護區、翠華山世界地質公園等。2002年撤銷長安縣,設置長安區,區域經濟迅速發展。人民政府駐韋曲街辦。 ●閻良區 面積 240平方千米,人口25萬。位於市區以東北,距市中心60公里,因成語"閭閻良善"得名,是亞洲最大的航空城,境內有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 ●臨潼區 面積 898平方千米,人口67萬。位於市區以東,因境內臨河、潼河而得名,境內有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華清池、驪山、西安事變舊址等; ●藍田縣 面積1976平方千米,人口63萬。人民政府駐藍關街道。 ●周至縣 面積2956平方千米,人口56萬。人民政府駐二曲街道。 ●戶縣 面積1213平方千米,人口56萬。人民政府駐甘亭街道。 ●高陵縣 面積 290平方千米,人口27萬。人民政府駐鹿苑街道。 西安另有7個統籌城鄉資源改革示範開發區和基地,統稱「四區一港兩基地」,分別是:滻灞生態區灞河斜拉橋國家級西安高新產業開發區(簡稱:西安高新區)[1991年成立的首批國家級高新區] 國家級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 國家級西安曲江新區(西安曲江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區) 西安灃渭新區 西安滻灞生態區(西安滻灞國家級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試點) 西安國際港務區 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 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 西安國際化大都市(Xi'an Metropolis) 作為關中——天水城市群的核心發動機,在國家規劃中,西安市還包括咸陽市區(秦都區、渭城區)、興平市、武功縣、乾縣、禮泉縣、涇陽縣、三原縣共二區一市五縣;楊凌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楊陵區)一區;加上西安市管轄的十三個區縣,總共22個行政區(十五個區、二個縣級市、七個縣),總面積14985平方公里,總人口超過1200萬。
八水繞長安
這八水指的是渭、涇、灃、澇、潏、滈、滻、灞八條河流,它們在西安城四周穿流,均屬黃河水系。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在著名的辭賦《上林賦》中寫道「盪盪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描寫了漢代上林苑的巨麗之美,以後就有了「八水繞長安」的描述。 八水之中,渭河匯入黃河,而其他七水原本各自直接匯入渭河。然而由於時代變遷,滻河成為了灞河的支流;滈河成為潏河的支流,潏河與灃河的交匯。
·佛教
佛教於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傳入西安,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西安現有佛寺百餘所,僧尼約700人,信教群眾約8萬人。在中國和東南亞影響深遠的八大宗派中,有六個宗派的祖庭在西安市(三論宗祖庭草堂寺、法相宗祖庭大慈恩寺、密宗祖庭大興善寺、華嚴宗祖庭華嚴寺、律宗祖庭凈業寺〖唐代鑒真受業於此〗、凈土宗祖庭香積寺)。西安佛教對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國家的佛教都有重大影響,許多國家的僧人和佛教徒經常來西安的佛教寺院朝拜和交流。唐朝時,日本空海大師來長安學佛,並學習中國文化,被譽為中日民間交往的友好使者。其他寺院如青龍寺、興教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玄奘圓寂後葬在該寺)、草堂寺(有印度僧人鳩摩羅什舍利塔,還有西安八大景的草堂煙霧)、隋仙游寺(白居易《長恨歌》寫於此)、藏傳佛教寺院廣仁寺(曾是班禪行宮)等在歷史上都有很大的影響。
·道教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產生於東漢順帝時期(約公元125~144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全市現有道教宮觀27所,道教職業人員約200人,信教群眾約5萬人。影響較大的宮觀有周至縣樓觀台(是道教的發源地之一)、西安八仙宮、戶縣重陽宮(該宮是道教全真派的祖庭,是在我國影響較大的全真教派的發源地,位於戶縣祖庵鎮),臨潼老母殿,戶縣鍾馗故里遺址。
·基督教
基督教從《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記載算起,傳入西安市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基督教的大量傳入並有較大發展主要是在鴉片戰爭以後。西安市現有基督教禮拜堂點138處,教職人員372人,信教群眾8.3萬人。建於唐代的基督教景教大秦寺,位於周至縣終南山下,樓觀台西側,該寺現僅存一古塔。目前影響較大的基督教堂有南新街禮拜堂、東新巷禮拜堂等。
·天主教
天主教亦稱「公教」,以羅馬為中心。16世紀傳入中國,其信徒將崇奉的神稱天主,故在中國稱天主教。我市現有天主教堂點94處,教職人員297人,信教群眾近6萬人。影響較大的教堂有五星街天主教堂、糖坊街天主教堂、高陵縣通遠鎮天主教堂、周至縣天主教總堂、戶縣圍棋寨天主教堂、戶縣北市天主大教堂等,在秦嶺戶縣境內還有西北著名天主教朝聖場所-十字山等。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於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傳入西安,有1300多年的歷史。全市現有清真寺21所。影響較大的寺院有化覺巷清真寺、大學習巷清真寺、大皮院清真寺、小皮院清真寺等。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西安旅遊簡介
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西安的歷史悠久,文化的積淀非常厚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頒布的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西安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羅馬、開羅、雅典)之一,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是著名的世界歷史名城。西安周圍有120多座帝王陵墓圍繞 。從100 多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藍田猿人,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半坡村,西安的建城史已有 3100 多年,眾多王朝在此建都,歷時 1200 多年。難怪「秦中自古帝王州」!在漢唐時期,西安就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是當時人口最早超過百萬的國際大都市。「西羅馬,東長安」是西安在世界歷史地位的寫照。秦風韻故都,滿意在古城!龍在中國,根在西安! 西安還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起點。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正式開辟了以長安為起點,聯結歐亞大陸的通道「絲綢之路」。從此,中國的使臣、商賈和中亞、西亞、南亞各國的使節客商往來絡繹不絕,中外商業貿易迅速發展,文化交流日趨活躍,友好往來不斷加深。 「西安文物甲天下」,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浩瀚的文物古跡遺存使西安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稱。全省境內有重點文陝西歷史博物館、大雁塔、鍾鼓樓遙望物保護單位 554 處,其中陝西省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9 處,陵墓 8822 處,古遺址 5700 余處,文物點 21100餘個。秦始皇兵馬俑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遺跡,西安古城牆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城牆遺址。近年,漢陽陵的開發又一次造成了世界的轟動,其出土的裸體彩俑被譽為「東方維納斯」。市內有 6000 多年歷史的半坡遺址;明代建立的藏石碑三千多塊、被譽為石質歷史書庫的碑林博物館;文物儲藏量全國之最的陝西歷史博物館;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師譯經之地大雁塔;西北歷史最長的清真寺化覺巷大清真寺,以及西安周邊的華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黃帝陵;漢武帝劉徹之墓漢茂陵;唐女皇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唐乾陵;釋伽牟尼佛指舍利存放之處法門寺,唐大明宮遺址等馳名中外的景點。自然景觀峭拔險峻,獨具特色,境內及附近有西嶽華山、終南山、太白山、王順山、驪山、樓觀台、輞川溶洞等風景名勝區,更有周邊的森林公園十餘個。人文山水、古城新姿交相輝映,構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韻風姿。 近年來,西安旅遊業發展迅猛,旅遊設施不斷完善,旅遊業已成為西安市真正的支柱產業和先導產業。西安市還首批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
關中八景
在西安碑林,有一塊清代碑石紀錄了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八處著名的風景名勝,它們被稱為關中八景,又稱長安八景。這八景分別是: 華岳仙掌、驪山晚照。 灞柳飛雪、曲江流飲。 雁塔晨鍾、咸陽古渡。 草堂煙霧、太白積雪。 西安主要人文旅遊景點:兵馬俑、大雁塔、鍾馗故里遺址、小雁塔、城牆、鍾樓、鼓樓、西安碑林、大明宮、阿房宮遺址、西安事變舊址、青龍寺、西安半坡遺址、八仙庵、鴻門宴遺址、大慈恩寺、秦始皇軍事直道、西周灃西車馬坑、蔡文姬墓、周至老縣城自然保護區、老牛坡遺址、櫟陽城遺址、清真大寺、仙游寺、楊虎城陵園、東渭橋遺址、秦二世胡亥墓、嘉午台、高家大院、漢陽陵博物苑、樂游原、唐長安城牆遺址公園、騾馬市、湘子廟、陝西歷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大唐芙蓉園…… 西安主要現代休閑景點、購物點、小吃街:大雁塔北廣場、大唐不夜城、滻灞生態區 / 小寨、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騾馬市步行街、康復路、金花 / 粉巷、德福巷、回民街……
樓觀台
樓觀台,號稱"天下第一福地",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勝跡,道教的發源地之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東南15公里的終南山北麓,風景幽美,依山帶水,茂林修竹,綠蔭蔽天,古籍贊美它:"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為最勝;終南千峰聳翠,以樓觀為最名。" 樓觀台既有周秦遺跡、漢唐古跡,又有山青水綠的自然風光:古跡主要有老子說經台、尹喜觀星樓、秦始皇清廟、漢武帝望仙宮、大秦寺塔以及煉丹爐、呂祖洞、上善池等60餘處;自然風光以森林見長,這里山嶺倚山背水,茂林修竹,融自然人文於一體,是人們避暑度假的理想之地。其中老子墓、大秦寺塔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綜合介紹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坐落在距西安37公里的臨潼區城東,南倚驪山,北臨渭水,氣勢宏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始皇兵馬俑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極具影響力。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上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俑陣經發掘對外開放後便轟動世界。1978年,前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後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從此秦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發掘情況 1974年,在秦始皇帝陵東發現三個大型陪葬的兵馬俑坑,並相繼進行發掘和建館保護。三個坑成品字形,總面積22780平方米,坑內置放與真人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共約7400餘件。三個坑分別定名為一、二、三號兵馬俑坑。 一號坑 一號坑最大,坑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6000餘陶人陶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環形方陣。坑東端有三列橫排武士俑,手執弓弩類遠射兵器,似為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手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在11個過洞里排列成38路縱隊。南北兩翼的後衛部隊。 二號坑 二號兵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東,由騎兵、步兵、弩兵和戰車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大致可分為弩兵俑方陣,駟馬戰車方陣,車步、騎兵俑混合長方陣,騎兵俑方陣四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共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0多輛,並有大量金屬兵器。 ·三號坑 三號兵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約520平方米,它與一、二號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似為統師三軍的指揮部,出土68個陶俑和4 馬1 車。

⑧ 西安的地理位置,歷史

西安市位於渭河流域中部關中盆地,東經107.40度~109.49度和北緯33.42度~34.45度之間,北臨渭河和黃土高原,南鄰秦嶺。東以零河和灞源山地為界,與華縣、渭南市、商州市、洛南縣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黃土台塬為界,與眉縣、太白縣接壤;南至北秦嶺主脊,與佛坪縣、寧陝縣、柞水縣分界。

北至渭河,東北跨渭河,與咸陽市區、楊凌區和三原、涇陽、興平、武功、扶風、富平等縣(市)相鄰。轄境東西長約204公里,南北寬約116公里。截至2016年,西安面積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66平方公里。

歷史: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營建豐京,將臣民從岐山周原遷於此。又命子姬發(周武王)在灃水東岸營建鎬京。後者為政治中心,前者為宗教、文化中心,合稱「宗周」,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後,以豐鎬為都,為西安作為都城之始。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長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漢城)建立西漢王朝。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隋開皇二年(582年),隋文帝頒令在漢長安城東南的今西安城址營建新都大興城。隋開國之初,都城仍在長安舊城,因久經戰亂,殘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棄龍首原以北的故長安城,於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選擇新址,建造新城大興城。

唐朝定都長安後,改隋大興城為長安城,並進行了增修和擴建。貞觀八年(634年),在原外郭城東北龍首原上營建大明宮。之後又不斷修建城牆、城樓、興慶宮等建築。宮城完全與今西安市重合,皇宮與今西安市明城牆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則大部分在今咸陽市境內。

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宋代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趙匡胤統一中國後,曾經有意遷都長安,最後由於部下反對,只得放棄。金代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

元初,長安城的范圍依然沿用五代初期唐長安城被毀後節度使韓建所重建的「新城」,並使用京兆府的名稱。至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為安西王,鎮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遂該京兆府為安西路。後來由於發生安西王叛亂,安西國被撤。

(8)關於西安的地理知識擴展閱讀:

西安是水資源缺乏的西部城市,西安地下水儲量估算,總計約19.91億立方米。2001年12月,黑河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建成,每年向西安供水4億立方米,形成日供水能力120萬噸,加上地下水資源,市區日供水能力可達172萬噸,基本滿足城市生產生活用水。

西安的自然植被未遭受第四紀大陸冰川直接侵襲,尚保留若干第三紀古老的孑遺植物,如銀杏、水青樹、連香、馬甲子等。秦嶺山地從高海拔向低海拔垂直分布有高山灌叢草甸、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落葉闊葉林等自然植被類型。自然植被中野生植物資源豐富,截至2016年,計有野生植物138科、681屬、2224種,為中國種子植物的重要「基因庫」之一。

⑨ 關於陝西省的常識有哪些

簡稱陝或秦。位於中國西北地區東部、黃河中游、漢水上游。面積20.58萬平方千米,地形南北高、中部低。秦嶺以南屬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乾旱少雨。陝西是中國大西北的門戶,是連接中國東、中部地區和西南、西北的交通樞紐。古有絲綢之路通向西亞、中亞各國,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陝西省除漢族外,還有回、滿、蒙古等民族。陝西因在陝原(今河南省陝縣一帶)以西而得名,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

地理概況

陝西省位於我國中部,屬內陸省份,東西最寬500千米,南北長約870千米,呈現南北較長,東西較窄的形狀。陝西省東與山西、河南為鄰,西與甘肅相連,南與湖北、四川、重慶等相通,北與內蒙古、寧夏接壤。陝西省北部地處黃土高原,南部屬秦巴山地,中部為號稱八百里秦川的渭河沖積平原。在全國階梯狀地勢中,陝西省處於地貌多變的第二階梯上,地勢南北高中間低,由西向東傾斜。北部為陝北高原,海拔900~1500米。中部為關中平原,也稱關中盆地,海拔在325~800米之間。南部為秦巴山地,海拔多為1200~3000米。境內主要山脈有秦嶺、大巴山、華山等。陝西省河流眾多。絕大部分為外流河,內流河流域面積只佔全省面積的2.3%。以秦嶺為界,河流分屬黃河、長江兩大水系。黃河流經東部省境,渭河為黃河最大支流,並有無定河、涇河、嘉陵江、漢水等河流。

氣候特點

陝西省由南至北具有北亞熱帶濕潤氣候、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和暖溫帶、溫帶半乾旱氣候的特徵。秦嶺山脈橫亘省境中南部,南北氣候差異顯著。年均氣溫陝北黃土高原約為9℃,關中平原13℃,陝南漢江谷地則達15℃。冬季南北溫差達10℃,夏季溫差僅4℃。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遞減,山區則由下而上遞增。7月~9月降水量常佔全年一半以上,且多暴雨。冬季降雨甚少。甚至出現連旱。對陝北黃土高原春播影響更甚。

自然資源

陝西省的自然資源豐富,種類繁多,礦產中煤、鉬、銅、重晶石、磷等儲量在中國居於前列。動植物種類也異常豐富,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其中杜仲、麻黃、金絲猴、羚牛最為著名。此外,在太白山區棲息有朱䴉、黑鸛等珍稀鳥類,還辟有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和佛坪自然保護區等。

交通運輸

陝西省現有公路11萬多千米,國道有10條,其中二連浩特至河口的縱向國道干線、連雲港至霍爾果(新疆)的橫向國道干線在本省西安相交匯,青島至銀川的橫向國道干線通過陝北,北京至昆明的108國道、包頭至南寧的210國道、連雲港至天水的310國道都經過西安。已建成的高速公路有西安至臨潼、至寶雞線路。鐵路承擔著陝西全省的交通運輸任務。隴海鐵路橫貫東西,是本省交通主動脈;寶成、襄渝、西延等線連通南北。西安有多條空中航線連通內地和西北各重要城市。咸陽國際機場是西北最大的航空港。

經濟概況

陝西省的渭河平原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灌溉系統發達,是中國著名麥、棉產區。經濟作物以胡麻最為重要,煙草、甜菜也有較大發展。現在工業、交通運輸和旅遊業在西北地區發展很快。工業方面形成了國防工業、航天工業、煤炭工業、紡織工業等為主的經濟格局。在交通方面,以西安為中心,陸路和航空運輸皆很方便。地上地下的文物使富有特色的旅遊業成為省內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

文化習俗

陝西鑼鼓至少有200年的歷史,根據演奏性質不同,可以分為伴奏鑼鼓、清鑼鼓和表演鑼鼓三類。陝西鑼鼓節奏明快、形式多變、氣勢宏大。表演氣氛熱烈,動作花哨,振奮人心。每當喜慶日子,人們都喜歡鑼鼓震天。表達自己的喜悅心情。

省會:西安

西安古稱長安,陝西省省會,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曾有13個朝代相繼在這里建都。西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現在的西安是中國西北地區最大的城市和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全市轄9區4縣,面積9983平方千米。市境地處八百里秦川的中心,氣候溫和。西安是華北、華東聯系西北、西南陸空交通的重要樞紐。此外,西安的地上地下都保存和埋藏著眾多的文物古跡和奇珍異寶,堪稱一座立體歷史博物館。市區擁有驪山、華山、翠華天池等風景名勝。西安已成為馳名國內外的旅遊名城。

歷史文化名城:成陽

成陽市地處陝西省中部,面積1021.3平方千米。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537~651毫米,年平均溫度9.0~13.2℃。成陽自然資源豐富。全市工業以電子、紡織、石油化工為支柱,第三產業以旅遊和流通為支柱。成陽歷史悠久。設縣制至今已有2300餘年,歷史上曾經是秦朝國都。

歷史文化名城:韓城

韓城位於陝西省東部,東臨黃河,黃河大峽谷南段經市區東北,谷口古稱龍門,俗稱禹門口。相傳夏禹「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因而歷史上也以龍門代指韓城地域。韓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西周時為周武王之子韓侯封地。秦、漢為夏陽縣,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就出生在這里。隋代稱韓城縣。韓城文物古跡薈萃,素有「關中文物最韓城」美譽。由唐至清,歷朝古建築保存完整,規模宏大。韓城自然資源也十分豐富,是我國著名花椒生產基地,所產大紅袍花椒以色紅、肉厚、香濃而聞名於世。

歷史文化名城:榆林

榆林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資源豐富,黃土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匯聚交融,形威了榆林風姿獨特、雄奇壯美的自然人文景觀,歷代先民創造的人類文明留存,成為有價值的歷史財富和旅遊資源。榆林民風淳樸,是陝北民間藝術之鄉,熱情奔放的大秧歌,高亢激越的信天游,千姿百態的綏德石獅,細膩秀美的三邊剪紙,以其濃郁的黃土風情和豐富淳樸的生活底蘊,馳名海內外。

革命聖地:延安

延安是中國著名的革命聖地,位於陝北黃土高原中部,延河與南川河的交匯處,周圍有寶塔山、鳳凰山、清涼山環峙,依山傍水,群峰拱衛。隋朝時在今延長縣始置延安縣,以其境內有延河並取安寧之義而得名。從秦漢至唐宋,延安及其附近地區「東帶黃河、西控靈夏」,為陝北交通要沖,延安城成為屏蔽關中、防禦北方民族侵擾的軍事重鎮。寶塔山上的九層古塔是唐代的建築,如今是延安市區的標志。保存在清涼山下萬佛洞的唐宋石刻是當時雕刻技藝的完美體現。1937~1947年,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志曾在此領導全國革命。當時,中共中央和中央領導先後在鳳凰山麓、楊家嶺工作和居住,中央軍委、八路軍總司令部則設在棗園和王家坪。延安東南是八路軍三五九旅開墾的南泥灣。

藍田猿人遺址

在陝西西安藍田縣九問房鄉公王嶺出土了猿人頭蓋骨化石,它距今約為110萬~115萬年。藍田猿人頭蓋骨十分珍貴。目前,只在中國、印度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和坦尚尼亞等少數幾個國家發現了猿人頭蓋骨。藍田遺址發現的史前文物為研究古氣候、古動物、人類進化史提供了翔實的資料,被國際考古界譽為20世紀60年代考古重大發現。公王嶺山腰間建有藍田猿人遺址紀念碑亭。

母系氏族村落:半坡遺址

半坡遺址位於西安市東郊半坡村北,是黃河流域一座比較完整、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的村落遺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是中國珍貴的文化遺產。半坡遺址由居住區、制陶區和墓葬區3個部分組成,現存面積約5萬平方米,發掘面積1萬平方米。這里建有半坡博物館,1958年正式對外開放,博物館包括遺址大廳和2個陳列室、1個陶窯遺址。

大明宮遺址

大明宮是唐代著名宮殿之一。據史載,全宮佔地12平方千米,有33個門,丹鳳門為正門,含元殿為正殿,其北是宣政殿。中書、門下兩省以及弘文、史館分列左右。此外還有30餘處宮殿、亭、觀等毀於唐末戰亂。現存遺跡有含元殿、麟德殿、翔鸞和棲鳳兩閣以及太液池、蓬萊亭等,尚可辨識。考古工作者於1957~1959年發掘了四座城門和含元、麟德兩殿遺址。

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東北25千米九峻山。昭陵首創唐代「依山為陵」的制度,是關中唐十八陵中最有代表性的帝皇陵園。面積2萬公頃,周長60千米,以九峻山為基點向東南和西南呈摺扇形展開。陵園內有陪葬墓167座,是中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陵園。地面、地下遺存有大量珍貴歷史文物。舉世聞名的昭陵六駿浮雕原陳放在昭陵祭壇內。1972年在陵園東南的陪葬墓李勛墓地建立了昭陵博物館,陳列20世紀50年代以前昭陵地面僅存的22塊神道碑和此後陸續發現的神道碑及出土的墓誌銘,稱昭陵碑林,是唐初書法藝術的瑰寶。著名的有歐陽詢的溫彥博碑、褚遂良的房玄齡碑、王知敬的李靖碑等。還有大量彩陶器物、陶俑及色彩絢麗、布局嚴謹的壁畫。

乾陵

乾陵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兩個皇帝。同時又是一對夫妻的合葬墓。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墓。乾陵以山為陵,四周有閥門和巨型石刻,有象徵帝王陵墓的華表1對。此外,有翼馬1對、朱雀1對、鞍鐙飾馬5對,戴冠、著長袍、握劍的將軍石人10對等。其中還有兩座高達6.3米的《述聖記》和《無字碑》幢。無字碑上面有保存比較完整(旁有譯文)的女真文字,述聖碑碑文計8000字,為歌頌高宗的文治武功之辭,且陵前排列了61尊石人像。

華清池

作為一個天然溫泉,華清池遠在秦代就已著名。今尚有北魏時的溫泉碑遺留下來。發掘清理出唐代御湯、太子湯、海棠湯(即貴妃池)、蓮花湯等遺跡。

華清池池水中含有多種化學成分。水溫約43℃。適宜沐浴療養。園內半山腰的捉蔣亭即是西安事變時張學良、楊虎城部隊捉拿蔣介石的地方。

法門寺

法門寺位於扶風縣。東距西安120千米,西距寶雞107千米,號稱關中「塔寺之祖」,始建於西漢,是當年絲綢之路的重要關口之一。現存的法門寺磚塔是明朝萬曆七年(1579)由木塔改建的。塔高46米。共13級,塔身呈八菱形,塔基周長50多米。北魏時的木塔叫阿育王塔,是傳入中國的19座佛教舍利塔之一。塔基下有地宮,從中出土有佛真身指骨舍利等諸多文物珍寶。

五嶽之西嶽:華山

西嶽華山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南,秦嶺山脈以北,海拔2154.9米。由於山勢險峻,群峰峻峙,《山海經》稱「遠而望之,又若華伏」,山名即由此而來。華山是一座由花崗岩組成的山體,花崗岩經長期風化侵蝕,加上南北兩大斷層錯動和東西兩側流水下切,將華山分割成多座山峰,而且山峰四壁如削,拔地通天,其中最著名的有東、西、南、北、中五峰。自古華山就以雄奇險峻著稱,崖陡路險。諸峰間僅南、北一徑,有「自古華山一條路」之說。華山還多古松,巨干修直,與峭峰奇石相得益彰。華山為道教名山,元時為全真道華山派發源地,山中留有許多帶有道教色彩的傳說和人文古跡。蓮花洞、仰天池等處題刻尤多。

太白山

太白山為秦嶺主峰,位於陝西省眉縣南部,兼跨太白縣、周至縣部分地區。頂峰冰凍期長,除盛夏外,積雪不消融。由關中平原南望,山頂銀光閃閃。故名。太白山的頂峰八仙台,海拔3767米。太白山為中國華北、華中和西南地區植物品種薈萃之地,資源豐富,垂直分帶明顯。1965年已設立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現已成為自然地理、植物、動物、中葯、環境保護等多種學科野外考察的重要基地。

涇水和渭水

成語有涇渭分明一詞,是說涇水和渭水同流一段河道。但卻清濁不混。渭水現稱渭河,是黃河最大支流。渭河流域面積廣大,是中國古文化發祥地之一。流域內有藍田猿人遺址、秦安縣大地灣和西安市半坡村母系氏族公社遺址及長安區津鎬遺址等。臨潼區的秦兵馬俑、天水的麥積山石窟、西安的碑林、大小雁塔等都是中國古文化中的瑰寶。西嶽華山和臨潼區的華清池更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涇水現稱涇河,是渭河第一大支流。發源於寧夏六盤山東麓涇源縣境,流經平涼、彬縣,於陝西高陵縣南入渭河,河道輸沙量極大,水極渾濁,是渭河來沙量最多的支流。涇河下游水利工程較多。著名的鄭國渠即是其一。流域內彬縣大佛寺石窟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崆峒山也是著名的游覽勝地。

世界第八奇跡:秦陵兵馬俑

秦陵兵馬俑的確切名稱是秦始皇兵馬俑從葬坑,位於秦始皇陵東側約1.5千米處,發現於1974年,是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一號坑是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的,後經鑽探又先後發現二、三號坑。其中一號坑最大,面積達14260平方米。三個坑內共有陶俑近萬個。陶馬500多匹,木質戰車130多乘。無論是兵還是馬均同真人真馬一般,栩栩如生,坑內還有製作精良的強弓、勁弩、弋、矛、戟、鏤、青銅寶劍等兵器。雖然埋在土裡兩千多年,依然刀鋒銳利,閃閃發光,可以視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跡。這一宏偉的地下建築古跡,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潼關

古潼關在今潼關縣北。自古就有「雞鳴聞三省。關門扼九州」的說法。潼關北臨黃河,南靠秦嶺,自古就是關中的東大門,是兵家必爭之地。唐末黃巢起義和明末農民起義時,農民軍都在潼關與封建王朝的軍隊進行過激烈的戰斗。

大雁塔

塔身高59.9米,塔基座高4.2米。東西45.9米。南北48.8米。由唐太宗撰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唐高宗撰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被鑲嵌於塔兩側,其字秀麗挺拔,為唐代遺留於後世的名碑。此外,塔的門楣、門框上雕刻有唐代的建築圖案。這些圖案反映了當時的繪畫藝術,為研究我國古代建築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唐代大詩人杜甫、岑參、高適等在登臨此塔後,題有「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卻訝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天中」等詩句。大雁塔內盡收佛學經典,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著顯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規模。

碑林

碑林位於西安市三學街,舊址為宋代的文廟。公元1090年宋朝官府把《開成石經》移到這里,經過元、明、清三朝後,形成了碑石之林。碑林包括文物展覽室、碑林和石刻藝術室三個部分,是全國最大的石碑寶庫。另外,每年除夕之夜中央電視台播出的鍾聲就出自碑林的景雲大鍾。

黃帝陵

黃帝陵位於黃陵縣城北的橋山上,高約3.6米,周長48米。墓前碑亭內立有橋陵龍馭碑和黃帝陵碑。黃帝傳說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少典之子,原為一氏族部落首領,由於在阪泉戰勝炎帝,在涿鹿擊殺作亂的蚩尤而被擁戴為部落聯盟領袖。其陵墓在甘肅、河北、河南等地也有。

李自成行宮

李自成行宮位於米脂縣城北的盤龍山上。盤龍山原名馬鞍山,明朝時建有真武祖師廟。李白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後,派他的侄子回米脂掃墓,改廟為行宮,後來李自成把馬鞍山改名為盤龍山。行宮依山踞險,前後兩層近90級石階,把八卦亭、樂樓、捧聖樓、二天門和玉皇閣連成一體,另外盤龍山頂還有啟祥殿、北慶宮及鍾鼓樓等。

驪山老母祠

位於西安市臨潼區城南驪山西綉嶺第三峰之巔,始建於秦。唐初重建,時稱老母祠。老母殿整體建築包括山門5間、三仙殿3間、祭殿5間、主殿5間、廂房6間、配殿4問。三仙殿內供奉被尊為福壽、治眼、授子三位女仙之神像。主殿內供奉驪山老母(女媧)金身神像。主殿內存有唐廣德元年(763)立《驪山老母授經碑》一通,記述唐代著名道士李筌在驪山腳下遇老母為其傳授《陰符經》的經過。

楊家嶺革命舊址

位於延安,舊址大門向西南而築,進門為中央大禮堂,磚木結構穹隆式形制。禮堂後面有一座三層小樓房。是當時的中央辦公廳。周恩來舊居在北面山上最西邊的院子里,東邊的院子則為朱德舊居,再向東是毛澤東舊居。東北有一排曾是中央直屬機關的窯洞。

毛澤東同志和黨中央就是在這里領導了全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1945年4月23日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也在這里召開。在這里,中共中央為爭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和中國人民革命戰爭的最後勝利作出了不懈努力。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