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
⑴ 長春的地形特徵長春的地形以什麼為主,占
長春市地處中國東北松遼平原腹地,市區海拔在250--350米之間,地勢平坦開闊.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在全國干濕氣候分區中,地處濕潤區向亞乾旱區的過渡地帶.氣溫自東向西遞增,降水自東向西遞減.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濕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漫長,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干濕適中的氣候特徵,為人類開發和利用大自然提供了良好的氣候環境.
由於地理位置、地形結構與大氣環流相配合的作用,具有如下基本特徵:四季分明.春季較短,乾燥多風;夏季溫熱多雨,炎熱天氣不多;秋季氣爽,日夜溫差大;冬季漫長較寒冷.
季風顯著,雨熱同季.冬季在強大的蒙古高壓控制下,氣候寒冷而乾燥.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常與東南移動的貝加爾湖的冷空氣交匯於此,降水豐沛而集中.
氣候的大陸性強,氣溫的年差較大.冬季的氣溫低於同緯度地區,夏季則高於同緯度地區.氣候東西過渡,熱量水分適中.由於長春市處於吉林省東部山地向西部松嫩平原的過渡地帶,所以具有東部山區濕潤氣候向西部半乾旱氣候過渡的特徵.過渡性氣候使長春市的光照充足,熱量條件優於東部,而雨水條件又好於西部,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氣候條件.
長春市年平均氣溫4.8°C,最高溫度39.5°C,最低溫度-39.8°C,日照時間2,688小時.夏季,東南風盛行,也有渤海補充的濕氣過境.年平均降水量522至615毫米,夏季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3℃.秋季,可形成持續數日的晴朗而溫暖的天氣,溫差較大,風速也較春季小.
⑵ 長春的地形特徵
長春市地處中國東北松遼平原腹地,市區海拔在250--350米之間,地勢平坦開闊。 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在全國干濕氣候分區中,地處濕潤區向亞乾旱區的過渡地帶。氣溫自東向西遞增,降水自東向西遞減。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濕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漫長,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干濕適中的氣候特徵,為人類開發和利用大自然提供了良好的氣候環境。
由於地理位置、地形結構與大氣環流相配合的作用,具有如下基本特徵: 四季分明。春季較短,乾燥多風;夏季溫熱多雨,炎熱天氣不多;秋季氣爽,日夜溫差大;冬季漫長較寒冷。
季風顯著,雨熱同季。冬季在強大的蒙古高壓控制下,氣候寒冷而乾燥。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常與東南移動的貝加爾湖的冷空氣交匯於此,降水豐沛而集中。
氣候的大陸性強,氣溫的年差較大。冬季的氣溫低於同緯度地區,夏季則高於同緯度地區。 氣候東西過渡,熱量水分適中。由於長春市處於吉林省東部山地向西部松嫩平原的過渡地帶,所以具有東部山區濕潤氣候向西部半乾旱氣候過渡的特徵。過渡性氣候使長春市的光照充足,熱量條件優於東部,而雨水條件又好於西部,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氣候條件。
長春市年平均氣溫4.8°C,最高溫度39.5°C,最低溫度-39.8°C,日照時間2,688小時。夏季,東南風盛行,也有渤海補充的濕氣過境。年平均降水量522至615毫米,夏季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3℃。秋季,可形成持續數日的晴朗而溫暖的天氣,溫差較大,風速也較春季小。
⑶ 長春市地理位置
長春,簡稱「長」,別稱「春城」,古稱「喜都」、「茶啊沖」、「黃龍府」,是吉林省省會、副省級市、東北亞經濟圈中心城市,是國務院定位的中國東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長春有著深厚的近代城市底蘊,是著名的中國老工業基地,是新中國最早的汽車工業基地和電影製作基地,有「東方底特律」和「東方好萊塢」之稱,同時還是新中國軌道客車、光電技術、應用化學、生物製品等產業發展的搖籃,誕生了著名的中國一汽,長春電影製片廠,長春客車廠,中科院長春光機所,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長春生物製品研究所等。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長春,曾是偽滿洲國首都,是近代東北亞政治軍事沖突完整歷程的集中見證地,具有眾多歷史古跡、工業遺產和文化遺存。
長春居於中國東北地理中心,分別與吉林省松原市、四平市、吉林市和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接壤。2017年,長春共轄7區3縣(市),總面積20565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為748.9萬人,市區人口438.3萬人。2016年2月國務院批復設立國家級新區長春新區。
長春享「北國春城」之美譽,綠化率居於亞洲大城市前列,中國四大園林城市之一;十次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製造2025」試點城市;「首批全國城市設計試點城市」;位列《2018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全球50強、中國10強。
2018年12月,長春當選2019年央視春晚分會場。
⑷ 長春的地形特徵長春的地形以什麼為主
吉林省長春市以平原地形為主:
【長春簡介】
長春,吉林省省會,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東北地區第二大城市。地處東北大平原中央,位於北緯43°05′-45°15′,東經124°18′-127°02′;市中心坐落在東經125°19′,北緯43°43′。南北距離217.5千米,東西長227千米,總面積20565平方千米,市區面積490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68平方千米。截至2006年6月底,長春六大主城區、四大開發區總人口427.6萬,首次突破四百萬,長春地區總人口798.4萬,接近800萬大關,
市人民政府駐地:朝陽區,
郵編:130000。
行政區劃代碼:220100。
區號:0431。
拼音:Changchun Shi。
長春始建於公元前2000年是肅慎國的第二個王都,當時是惠(穢)族(穢族,肅慎一支)的主要聚集地,稱為錫(Xi),肅慎的第二代王室在此修建土坯城牆和宮殿,稱為錫都此時已有人口約千戶,這是最早長春歷史,所以「錫」也應該是現在長春的簡稱。
後來在公元前約1800年時惠(穢)、漠(貊)兩族逐漸遷徙在喜都融合成為惠漠(穢貊)族,(滿族的前身),當時成為德惠(得穢)國,改「錫都」為「何龍(合隆)城」,後來建立扶余國由於此時與中原的東漢文化開始交流,道教傳入扶余,全民信仰放狗二郎,城內有許多二郎神廟.所以把國都又改稱「天罡城」此時人口已經過萬,城牆和宮殿也改為石建的。在此後的漫長歲月里,這座古都雖然改過很多不同的名字,但一直是東北古代國家的王都。
唐朝開元時期,這里成為唐『安北都護府』的一部分,時被中原人士稱為「書山府」,是唐朝發配文字獄犯人的地方,當時書山城被冤枉發配的文人很多,也使這里成為文化之城,是許多中原學子嚮往的學習之地,所以「書山有路勤為徑」廣為流傳至今,此時這里已經人口近十萬的大城市城牆面積擴大了數十倍。也因為這個時期使中原文化廣泛傳入現在的東北亞地區,一直影響這里的民族文化發展方向。
公元846年粟末靺鞨領袖大祚榮在此建立臣北邵(渤海)國,改「書山府」為「隆州府」,做為國都後遷都『敖東城』,此時這里還是北邵國的文化和經濟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人口已近50多萬。
公元1115年契丹逐漸強大,這里成為契丹管制女真的重地,由於契丹的一個王子在此地出生,所以把這里改成為以契丹王子的名字命名為「耶律德光城」。後來在公元1234年女真人在這里崛起,建立僅國,把這里改回祖先的隆州白龍府,遷都中都(北京)之後,把這里改稱隆州「寬城府」(寬城子),為北方的軍事、政治、文化中心。此時的大金國,國富民強,從西方傳來的景教(基督教)成為大金的國教,全民信仰,寬城子成為東北亞最大的基督教聖地,全城大小教堂很多,信仰民眾有數十萬,此時的寬城人口近百萬,城市已具備規模,城牆高大分為內外兩城,宮殿隨不使用但也保持的十分豪華,百姓安句樂業,有專門傳道的牧師在教堂講道,大多數信徒為富有的地主階級,修建大小教堂,小市民在公辦的最大的教堂聽道。
後來蒙古強大起來,攻佔寬城子,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才攻下來,元由於信仰藏傳佛教,所以認為這里是景教的不詳之地,才會久攻不下,就下令將這里的城牆拆毀,百姓遷移到遼陽和中原等地,這座千年古都變為一片廢墟,又把廢墟所有的一切又挖地三尺,移為平地,所以今天基本上找不到這座古城的任何痕跡,只有在今天小城子村附近有點留下一點殘存的遺跡。
明朝後期女真逐漸強大,建立大清國,後來長白山成為滿族祭祖的聖地,在原來古南部伊通河畔的驛站成為去長白山的必經之路,乾隆幾次在夏季到長白山祭祖路過這里時都發現這里的氣候比盛京涼爽很多,而且風景宜人,便順口說出「長白千載古錫州,春光無限在寬城」的詩句,後來嘉慶登基後去長白山祭祖,來到這個驛站時也發現這里氣候很涼爽,又聽說先帝說過的話,便在嘉慶5年(1800年)開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取其中第一句的兩字設「長春廳」。1865年建築城垣,佔地5平方公里。到1883年,人口達9萬餘人。這是新長春的開始,也是現代長春的起源。
1896年帝俄侵入東北,攫取中長鐵路築路權,在長春城建起俄國人居住區。1906年日俄戰爭結束,在長春的帝俄權益為日帝所取代,1908年日帝為擴大「滿鐵附屬地」,開始建設長春火車站,其後又開辟商埠,當時城市面積為21平方公里,人口約15萬。
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我國整個東北地區,長春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國主義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成為傀儡政權——「滿洲帝國」,將長春定為「國都」,改名「新京」,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東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至1944年市區面積為80平方公里,人口達81.7萬人。是北方唯一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城市 ,城市人口一半以上是少數民族,當時城內的滿、漢、朝鮮、蒙古和 回等民族分別居住在長春不同的城區,今天的寬城區鐵北一帶主要是朝鮮族的聚居區、今天的南關區一帶主要是滿族的聚居區、今天的綠園區一帶主要是蒙古族的聚居區、二道主要是回族的聚居區、漢族在全城散居主要聚居在今天的朝陽區。由於長春獨特的多民族聚居,當時被稱為東方小瑞士。抗日戰爭勝利後,我軍於1946年4月14日曾一度解放長春。但1946年5月23日國民黨的魔爪又伸入長春,使長春的經濟和各項事業遭到了嚴重破壞,城市生產和人民生活瀕臨絕境,市區人口最後減至17萬人。
1948年10月18日,長春重新獲得解放,被確定為特別市。1953年改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劃歸吉林省,隨後省會遷至長春,成為吉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55年定為全國10個省轄大市之一。1979年列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1989年被國務院批准為計劃單列市。1994年被國家確定為副省級城市。
新的長春,宛若一顆鑲嵌在中國松遼平原腹地的明珠,在不足二百年近代城市歷史的發展變化中,以其年輕而美麗躋身於國內特大城市之列!而已經淹沒的長春古代歷史又相似飽經風霜的老者,講述這里曾經的跌跌撞撞、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從古都到新城,悠遠和年輕這兩種不同的力量,都註定了長春必定輝煌!!
長春素有「汽車城」、「電影城」、「科技文化城」、「大學之城」、「森林城」、「雕塑城」的美譽,是中國汽車、電影、光學、生物制葯、軌道客車等行業的發源地。坐落在長春的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汽車工業科研生產基地,汽車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五分之一。現已形成了以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長春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糧食總產量、商品量、商品率均居全國大城市之首;長春科技教育基礎雄厚,擁有普通高等院校三十二所,獨立科研與技術開發機構一百多個,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二十多位,在光學電子、激光技術、高分子材料、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居全國領先地位,有的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坐落在長春的長春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為弘揚電影文化,長春市政府自九二年以來,每兩年舉辦一屆電影節,邀請國內外電影界知名人士和電影廠商匯聚長春,共創電影輝煌;長春的綠化在國內知名度較高,市區綠化覆蓋率達百分之三十八,夏季綠樹成蔭,氣候涼爽,是理想的避暑勝地,冬季銀裝素裹,玉樹瓊枝,一派北國風光。著名的凈月潭森林旅遊區總面積近二百平方公里,有亞洲最大的人工森林。市內旅遊景點星羅棋布,開辟有十多條旅遊熱線。長春是沿邊開放城市,享受國家沿海開放城市有關優惠政策。長春的投資環境日臻完善,擁有國際、國內航線三十四條,鐵路、公路四通八達,已同世界一百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長途電話直撥和圖文傳送。九八年市政府相繼出台了鼓勵外商投資、鼓勵國內投資、進一步改善投資軟環境等一系列政策規定,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了許多國際知名的大公司紛紛來長春投資興業。目前,長春地區已有外商投資企業二千多家。已同日本的仙台、英國的伯明翰、美國的小石城、加拿大的溫澤等十一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與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穩定的經貿關系。
近年來,長春市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國內生產總值以年均百分之二十的速度遞增,綜合實力越來越強,在全國城市社會經濟綜合實力五十強中排名第十六位,列入中國投資環境四十優,是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和行政副省級城市。長春還是東北亞的中心,獨特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千年古都的豐韻,面向新世紀,長春將以千年古都更加開放的形象走向世界,成為世界國際大都市!!!
長春目前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優勢和特點,乘著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的東風,已逐漸成為工農業基礎雄厚、商業繁榮興旺、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科技教育事業發達的城市。2004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535億元,比上年增長13.5%。全口徑財政收入完成149.8億元,比上年增長11.1%。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1285元,比上年增長12.6%。 今後一個時期,長春市將重點建設汽車、農產品加工、科教文化「三個基地」,壯大汽車及零部件、食品、光電子信息、生物與醫葯等十大重點產業,努力把長春建設成為適合企業發展、適應人才建業、適宜市民居住,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長春的「市花」是君子蘭。幾乎家家戶戶都栽培著這種來自宮廷的名花。這種花古樸莊重,花十分端莊艷麗,有一種古雅的美,是中國花卉中少見的一族。著名的人民大街兩側,高大的樹林整齊地排列著,街口的石階上,種植著一畦一畦的鮮花,滿街飄香。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位置
長春市是吉林省省會,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位於北半球中緯地帶,歐亞大陸東岸的中國東北松遼平原腹地,居北緯43 °05』~45 °15』;東經124 °18』~127 °02』。幅員20604平方公里。西北與松原市毗鄰,西南和四平市相連,東南與吉林市相依,東北同黑龍江省接壤。截至2005年中,總人口724萬人,其中市區人口315萬人,居住著漢、滿、朝鮮、回、蒙古、錫伯、壯等46個民族。
長春位於東部低山丘陵向西部台地平原的過渡地帶。平原面積較大,台地略有起伏,地勢平坦,便利交通。長春地區除東部有小面積的低山丘陵,絕大部分為台地,第二松花江、飲馬河、伊通河縱貫其間,沿河兩岸則為平坦的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方便交通。四通八達的自然區位,對發展長春經濟十分有利。
長春地區自然區有兩個特點:一是地勢起伏小。地表相對高差不超過40米至50米,地面坡度不超過4度至5度,有利於發展城市交通運輸。二是地耐力比較好。長春地區的地質基礎比較穩固,地耐力為15噸至20噸/平方米,有利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地表形態
長春到四平深斷裂是一條分割山地與平原的主要構造線,以東為隆起區,以西為沉降區,長春地區位於隆起區與沉隆區之間。地質構造的過渡性決定了長春地貌類型的多樣性,形成了東高西低的地貌特徵。
長春地區地貌由山地、台地和平原組成,形成了「一山四崗五分川」的地貌格局。長春山地面積不大,約占長春地區土地總面積的9%。其中,低山佔2.56%,丘陵佔6.44%。主要有大黑山和吉林哈達嶺。長春台地面只較大,約占土地總面積的41%。其中,平緩台地佔35.23%,高台地佔5.77%。主要有榆樹台地、長春台地、雙陽台地和優龍泉台地。長春平原面積最大,約占土地總面積的50%。其中,河谷平原佔39.4%,低階地佔7.5%,湖積平原佔3.1%。主要有雙陽盆地、松花江河谷平原、拉林河河谷平原、飲馬河河谷平原和農安湖積平原。
長春城區位於東部山地向西部平原過渡的台地上。地勢東高西低,地貌由台地和平原組成。其中,台地佔70%、平原佔30%。不同的地貌類型對城市建設起著不同的制約作用。
長春城區地貌共分7個小區。
中部平坦分水高地區。位於長春城區西南部,地處寬平大橋、沿北東方向伸延。最高點在寬平大橋和西朝陽橋一帶,海拔240米至250米。分水高地頂面,地勢平坦,高地兩側分別向西北、東南方向緩緩傾斜。
西部微傾斜台地區。位於分水高地西側,中長鐵路以西,長春市紡織廠以北,海拔220米。蔡家溝河水從台地中間流過,經第二苗輔、大房身水庫、新月屯和宋家窪子,在兩甲堡附近注入伊通河。蔡家溝河水寬淺,谷坡緩慢,地面比降小於5‰,復雜程度為4級至5級,宜於建築。綠園區坐落在這里,目前土地利用率不高。
東部微起伏台地區。位於分水高地東側,海拔220米至230米,坡度多在30′至1°之間,復雜程度為4級至6級,是市中心區和鐵北建築區的所在地。受3條淺谷切割,地面呈微波起伏狀。一是頭道溝淺谷。長約4公里,河水源於勝利公園西側,形成了勝利公園風景區。經光復路,過吉長鐵路,在長春市鋼廠北側注入伊通河。二是二道溝淺谷。長約5公里,河水源於第一機床廠西側,形成了的北公園風景區,經鐵北公園,在長春市冶煉廠北側注入伊通河。三是南湖溝淺谷,有3條源流,匯流處建有人工湖,形成了南湖風景區。經人工湖,過人民大街,穿越動植物公園,在永安橋東側注入伊通河。
西南部起伏台地區。位於分水高地兩則,包括西新溝和孟家南溝兩個部分。西新溝在分水高地西側,由一系列寬淺的坳溝組成;孟家南溝在分水高地東側,由兩條淺谷組成。這里地勢起伏明顯,坡度1°至2°,復雜程度7級至8級,不宜建築。
東南部強切割台地區。位於刁家山一帶,面積不大。這里坳溝密集,正在發育,切割較強,切割密度在4公里/公里2以上,切割深度達10米至15米,地面復雜程度為9級,不宜建築。個別坳溝已修築了塘壩,灌溉附近農田和菜地。
東北部平坦河谷平原區。位於伊通河河谷平原北段,由泛濫平原和一級階地組成,是二道河子、八里堡建築區所在地。伊通河曲流發育,曲流帶寬600米,彎曲系數1.5,河床下切成槽形,明顯偏於河谷西側。西側平原狹窄,陡坡明顯,高達3米左右。東側平原寬闊,向西傾斜,與河漫灘逐漸過渡,形成一級階地,無明顯陡坎,海拔僅190米。這里排水不良,常受洪水威脅,沿河築有河堤。該區地勢低窪,建築基礎薄弱,地基一般需要打到下伏基岩。
東南部輕切割河谷平原區。位於伊通河河谷平原南段,比北段地勢稍高,海拔200米左右。地表形態與北段相似,只是多河跡糊和低窪濕地,並有許多支流小溪,小溪下切造成深達4米至5米的陡壁河槽,建有水庫,形成了新立城水庫風景區,是長春地區的主要水源地貌。
季風氣候
長春市氣候宜人,素有「北國春城」的美譽,冬季比同緯度地區氣溫高2-3度,夏季又比同緯度地區氣溫低3-5度。無論從哈爾濱南下還是從沈陽北上都會感覺到氣溫的細微變化,冬日無乾冷,夏日無酷熱是長春最大的氣候特點,所以長春是名副其實的「春城」。
長春市地處中國東北松遼平原腹地,市區海拔在250--350米之間,地勢平坦開闊。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在全國干濕氣候分區中,地處濕潤區向亞乾旱區的過渡地帶。氣溫自東向西遞增,降水自東向西遞減。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濕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漫長,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干濕適中的氣候特徵,為人類開發和利用大自然提供了良好的氣候環境。
由於地理位置、地形結構與大氣環流相配合的作用,具有如下基本特徵: 四季分明。春季較短,乾燥多風;夏季溫熱多雨,炎熱天氣不多;秋季氣爽,日夜溫差大;冬季漫長較寒冷。
季風顯著,雨熱同季。冬季在強大的蒙古高壓控制下,氣候寒冷而乾燥。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常與東南移動的貝加爾湖的冷空氣交匯於此,降水豐沛而集中。
氣候的大陸性強,氣溫的年差較大。冬季的氣溫低於同緯度地區,夏季則高於同緯度地區。氣候東西過渡,熱量水分適中。由於長春市處於吉林省東部山地向西部松嫩平原的過渡地帶,所以具有東部山區濕潤氣候向西部半乾旱氣候過渡的特徵。過渡性氣候使長春市的光照充足,熱量條件優於東部,而雨水條件又好於西部,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氣候條件。
長春市年平均氣溫4.8°C,最高溫度39.5°C,最低溫度-39.8°C,日照時間2,688小時。夏季,東南風盛行,也有渤海補充的濕氣過境。年平均降水量522至615毫米,夏季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3℃。秋季,可形成持續數日的晴朗而溫暖的天氣,溫差較大,風速也較春季小。
最佳旅遊時間
長春東部和南部雖距海洋不遠,但由於長白山地的阻擋,消弱了夏季風的作用;西部和北部為地勢平坦的松遼平原,西伯利亞極地大陸氣團暢通無阻,冬季風的勢力影響很大。故全年溫度變化顯著,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多風,夏季溫暖短促,秋季晴朗溫差大,冬季嚴寒漫長。
在春、夏、秋三季,除7-8月短暫的高溫外,長春的天氣多數是溫和宜人的,春季5~6月,秋季9~10月,溫度適宜,大部分時間風和日麗,適宜旅遊和戶外活動。而在幾乎長達半年的冬季,豐富多彩的冰雪運動總能讓人忘記寒冷,長春凈月潭滑雪場是國內最知名的滑雪場之一。此時,樹掛、霧凇也把冬天的長春裝扮得分外妖嬈,比夏天更多了幾分獨特的韻味,1-2月間是長春最冷的時候,也是最美的時候,大雪覆蓋的凈月潭國家森林公園展現出一片林海雪原的風貌,也是滑雪者小試身手的好時節。
提示:1-2月長春氣溫基本在0度以下,戶外活動要注意防寒,特別是頭部、手足等部位;雪上光線強烈,防曬工作不可馬虎;另外滑雪應佩戴墨鏡,以免出現雪盲現象。
行政建置
長春市現轄朝陽、南關、寬城、綠園、二道、雙陽6個區,榆樹、九台、德惠、農安4個縣(市),及16個開發區。其中,國家級開發區2個: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長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省級開發區(工業集中區)14個:長春凈月經濟開發區(凈月鎮)、長春汽車產業開發區、長春長江路經濟開發區、長春工業經濟開發區、德惠經濟開發區(德惠市)、長春雙陽經濟開發區(雙陽區)、長春綠園經濟開發區(綠園區)、長春東湖經濟開發區、長春合隆經濟開發區(合隆鎮)、長春五棵樹經濟開發區(五棵樹鎮等)、長春二道經濟開發區(二道區)、長春南關都市經濟開發區(南關區)、榆樹市環城工業集中區(環城鄉)、農安工業集中區(農安縣)。
⑸ 長春城市布局與地理區位交通條件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 急 很急!!謝謝了
建議查當地相關歷史文獻、檔案、地方誌、規劃局等資料,或訪問大學教授,外地人恐很難了解。
⑹ 東北與地理環境和地域性族群的性格之間的關系
東北是我來國面向大東亞地區自的橋頭堡。
從地理位置上看戰略優勢明顯,可以北拒俄羅斯,南阻朝鮮半島。
從資源上看是我國的糧倉和木材產地,地廣人稀。也是我國重型工業和軍工基地
由於東北處於高緯度地區,氣候上西接西伯利亞寒流,北倚北極圈外圍。冬季時間長,作物生長周期短。
由於氣候的特徵使的東北人的性格格外的豁達與豪爽、堅韌、樂觀和幽默。由於寒季的漫長,閑暇的時間增多,人民才有更多的功夫去消遣、去玩樂、這才有了東北文化二人轉、小品獨樹一幟。更多的時間去聚在一起增進了解,也形成了地域性民族特有的凝聚力。
⑺ 東北生活習俗與地理環境關系
1、房舍
東北有句俗話 「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出在地面上」,說的就是滿族的傳統居室特點。滿族老屋一般是三間或五間,房頂用草苫,土牆,坐北朝南,大多東邊開門,形如口袋,便於取暖,俗稱「口袋房」。一進門就是廚房,稱為「外屋」或「外屋地」。西側是卧室,稱為「裡屋」。裡屋築有南、北、西三面構成的「匚」型火炕,稱為「萬字炕」,或稱「轉圈炕」、「拐子炕」、「蔓枝炕」等。
「爬犁」(雪橇)是東北林海雪原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有牛爬犁、馬爬犁等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赫哲人的狗爬犁。狗被赫哲人稱為「金不換」,它不僅是獵人狩獵的助手,又是運輸中拉雪橇的能手。適應冰天雪地的冬季環境。
「靰鞡」(也作烏拉)是東北特有的一種鞋,是滿族人最先發明和穿著的。一般用牛皮或鹿皮縫制,幫與底為一整塊皮子,鞋臉帶褶並有穿鞋帶的耳子。《雞林舊聞錄》記載:「用方尺牛皮,屈曲成之,不加緣綴,覆及足背。」鞋裡要絮靰鞡草(也作烏拉草),此草「草色深碧,其細如發,長者有四尺余,吉省各地皆產;溪谷岩石中蒙叢下垂,入冬不枯,性溫暖,能禦寒避濕,東人常取之鋪卧榻,農工等人均以著履。」 靰鞡鞋即由靰鞡草得名。靰鞡曾經非常流行,上至可汗貝勒,下至農工商賈,甚至犯人都穿這種鞋。後來一種帆布面棉膠鞋也稱為「棉靰鞡」或「膠皮靰鞡」。靰鞡也被稱為「靰鞡頭子」(略含貶義)。東北還有一句由此產生的歇後語,「靰鞡頭子邁門檻——先進者兒」。「者兒」與「褶兒」諧音,以靰鞡頭子鞋面褶多故。
⑻ 長春的地理環境
長春市位於北緯43°05』~45°15』;東經°18』~127°05』,居北半球中緯度北溫帶,其中主城區位於松遼平原腹地的伊通河台地之上 。西北與松原市毗鄰,西南和四平市相連,東南與吉林市相依,東北同黑龍江省接壤 ,市域界周長約3298.97公里 。
長春地處歐亞大陸東岸的中國東北平原腹地松遼平原,是東北地區天然地理中心,東北亞幾何中心,東北亞十字經濟走廊核心。總面積20565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557平方公里。 2014年建成區面積452平方公里 ,建成區面積位居全國第十二。
長春到四平深斷裂是一條分割山地與平原的主要構造線,以東為隆起區,以西為沉降區,長春地區位於隆起區與沉隆區之間。地質構造的過渡性決定了長春地貌類型的多樣性,形成了東高西低的地貌特徵。
松遼平原地貌由山地、台地和平原組成,形成了「一山四崗五分川」的地貌格局。長春山地面積不大,約占長春地區土地總面積的9%。其中,低山佔2.56%,丘陵佔6.44%。主要有大黑山和吉林哈達嶺。長春台地面只較大,約占土地總面積的41%。其中,平緩台地佔35.23%,高台地佔5.77%。主要有榆樹台地、長春台地、雙陽台地和優龍泉台地。長春台地面積最大,約占土地總面積的50%。其中,河谷平原佔39.4%,低階地佔7.5%,湖積平原佔3.1%。主要有雙陽盆地、松花江河谷平原、拉林河河谷平原、飲馬河河谷平原和農安湖積平原。
長春城區位於松遼平原東部山地向西部平原過渡的伊通河台地上。地勢東高西低,地貌由台地和平原組成。其中,台地佔70%、平原佔30%。不同的地貌類型對城市建設起著不同的制約作用。 長春市地處中國東北平原腹地,市區海拔在250--350米之間,地勢平坦開闊。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在全國干濕氣候分區中,地處濕潤區向亞乾旱區的過渡地帶。氣溫自東向西遞增,降水自東向西遞減。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濕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漫長,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干濕適中的氣候特徵。
長春市年平均氣溫4.8°C,最高溫度39.5°C,最低溫度-39.8°C,日照時間2,688小時。夏季,東南風盛行,也有渤海補充的濕氣過境。年平均降水量522至615毫米,夏季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3℃。秋季,可形成持續數日的晴朗而溫暖的天氣,溫差較大,風速也較春季小。
⑼ 長春地理
古跡尋蹤
兩宋時期,長春地區先後受遼、金兩個封建王朝管轄。遼金時期,是長春古代農業大開發的時期,也是長春古城大發展的時期。
古城類型 城市是生產發展的產物,古代長春市的形成和發展,與農業開發關系十分密切。長春古城建設,始於夫余國興建的夫余後期王城,渤海時期,除將夫余後期王城改為夫余府外,很少建設古城。遼金時期,在沿用已有古城的基礎上,新建了一大批古城。已發現的遼金古城共90座,其中坐落於德惠市的26痤,農安縣23座,九台市22座,榆樹市11座,雙陽區7座,長春城郊1座。這些古城的功能不盡相同,有州縣治所,有猛安駐地,有軍事城堡,有交通驛站,有倉儲重地,也有貿易中心。
從規模上看,遼金古城分為3種類型:一是大型古城。周長在3000米以上,最長為3840米,多為、州一級政權駐地。農安古城規模宏偉,城牆高大,是當時東北的四大重鎮之一,也是遼王朝在東北中部地區的行政和商業中心。據《奉使行程錄》記載,農安古城是個「雜諸國風俗」的城市,住有契丹人、女真人、漢人、渤海人和奚人,「凡聚會處,諸國人語不能相通時」,「則以漢語為證方能辨之」。交易中使用的度量用具,皆以中原王朝度量用具為准。金時期,農安古城的作用不減當年,仍是東北中部地區的行政、軍事和交通中心。二是中型古城。周長在3000米至1000米之間,設施齊全。多為州縣、猛安謀克一級城鎮,如萬金塔古城、山泉古城等。三是小型古城。周長在1000米至100米之間,有的不足100米,這類古城設施不全,多為邊堡式戍守一級城鎮。
古城分布 遼金古城分布有4個特徵:一是江河沿線比較密集。在90座古城中,分布在第二松花江沿岸的有20座,分布在伊通河沿岸的有10座,分布在飲馬河、霧開河沿岸的有8座。總計38座,占古城總數的42.2%。遼金時期長春境內的交通往來,主要靠水運及陸路運輸,利用沿江古城,溝通水路與陸路、平原與山區之間的交通,以解決路府州縣與廣大農村之間的往來聯系。二是開始出現中心城市。遼金時期,在農安古城附近,分布許多小型古城,形成地以農安古城為中心的大小不等、功能不同的衛星旗鎮。三是居民點不在城內而在城外。考古發現,遼金古城內部多為官府衙門和貴族居地,古城附近分布著相當多的居民點遺址,這與中原王朝的古城是不同的。四是在大型古城附近有同時代的墓葬,如農安縣好來寶古城附近的金代墓葬等。
建置沿革
長春市地處東北邊陲。在距今兩千多年以前,是北方肅慎族生活過的地方。漢至西晉為夫余國屬地。其後,為高句麗轄境。唐代中後期,屬渤海扶余府。遼屬東京道黃龍府。金歸上京路隆安府。元屬遼陽行省開元路。明代在長春設立其塔木衛、亦東河衛、木古河衛。清代設治前,屬蒙古郭羅爾斯前旗扎薩克輔國公的封地。
清初,朝廷對東北一直實行封禁政策,到乾隆朝以後,大面積土地被開發,人口劇增,嘉慶五年(1800)清設置長春廳,置理事通判,隸屬吉林將軍,是長春正式設置之始。2000年1月17日中共長春市常委會討論通過《紀念長春建城200周年活動總體方案》,確定1800年7月8日為長春建城紀念日,道光五年(1825年),長治所北移寬城子。同治四年(1865年)挖城壕,修築木板城垣。光緒十四年(1888年),長春廳升為長春府。1913年3月,長春府改稱長春縣,置縣公署。1925年設長春市政公所,1929年9月,市政公所和長春開埠局合並,並改稱長春市政籌備處,籌建長春市。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翌日長春淪陷。1932年3月偽滿洲國宣布定都長春,改名為「新京」。8月,改為「新京特別市」,隸屬偽滿洲國國務院。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偽滿洲國隨之垮台。12月20日,國民黨中央政府在長春市設置長春市政府,隸屬吉林省。
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中共長春市委和市政府隨軍入城。長春市改為長春特別市。隸屬東北行政委員會。
1949年5月9日長春市政府改稱市人民政府,隸屬吉林省。
1953年8月1日,長春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理。
1954年8月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長春市改為吉林省轄市。9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從吉林市遷到長春,長春市成為吉林省會城市。
1955年2月22日,吉林省人民委員會指示,長春市人民政府改稱長春市人民委員會。
1958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雙陽縣、九台縣、德惠縣、農安縣和榆樹縣劃歸長春市管轄,長春實施市管縣體制。
「文革」期間,1968年3月6日成立長春市革命委員會。
1980年6月1日,吉林省人民政府通知,長春市革命委員會改稱長春市人民政府。
1988年8月31日,民政部以民行批[1998]18號文批復撤消九台縣,設立九台市(縣級);
1989年2月。國家批准長春市為國家計劃單列市,並賦予相當副省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0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榆樹縣,設立榆樹市(縣級)。
1993年7月,國務院決定各省會市不再實行計劃單列,長春市於同年12月停止計劃單列市。
1994年2月25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的發文(中編[1994]1號)經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長春市成為副省級城市。
1994年7月6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4]97號)撤銷德惠縣,設立德惠市(縣級)。
1995年8月,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吉林省調整長春市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1995]65號),撤銷長春市郊區,設立綠園區;撤銷雙陽縣,設立雙陽區;二道河子區更名為二道區。 至此長春市形成了轄6個區(南關、寬城、朝陽、二道、綠園和雙陽區),3個縣級市(九台、榆樹和德惠市),1個縣(農安縣)的行政建置格局。
〔長春縣〕1913年(民國二年),民國政府將長春府改為長春縣,面積2028.6平方公里,人口55.7萬人。民國之初,東北政局復雜多變,社會動盪不穩,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軍閥各自擁兵自重。奉系軍閥張作霖在安定奉天省(今遼寧省)後,便企圖兼並吉、黑兩省。1917年(民國六年),張作霖以孟恩遠拒不離任,組織吉軍在長春一帶准備抵抗。經徐世昌幕後調解,「奉吉暗潮」暫告平息。1919年(民國八年),駐長日軍挑起「寬城子事件,駐長吉軍撤退,投靠張作霖。孟恩遠被迫下台,吉林省終為張作霖所控制。
清末民初時期,長春城市發展很快,迅速成為東北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鐵路通車前,每天有2 000多輛大車往返長春。鐵路通車後,城市交通職能擴大,通往沈陽、哈爾濱、吉林的貨運量大幅度增加,每年運出去的木材、大豆數量均居東北首位。這一時期,帝國主義在長春開工廠,辦商店,傾銷洋貨。表面上看,長春城市是個整體,實際已被分割得支離破碎,由清王朝以及後來的民國政府和日俄兩個帝國主義勢力共同管理,長春變成了典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城市。
偽滿歷史
從1931年長春淪陷到1945年長春光復,日本帝國主義統治長春達14年之久,長春市變成了殖民地城市。這個時期,長春城市建設進展很快,而長春人民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19日,長春淪陷。由於長春地理位置適中,交通方便,地價便宜,軍閥勢力和沙俄勢力影響小。日本帝國主義出於政治和軍事上的考慮,決定把長春作為偽滿洲國的國都,妄圖以此為中心,推行其殖民政策,控制整個東北。長春淪為偽國都後,城市性質和職能發生了重大變化。
偽國都是日本對東北實行殖民統治的政治中心 偽滿洲國出籠後,在長春建立了龐大的中央機構。從溥儀「登極稱帝」的偽皇宮,到偽國務院及其所屬各都,特別是日本關東軍大本營,均裹以威嚴雄偉的近代化建築,竭力顯示偽國都的政治尊嚴和殖民統治氣勢。
日本侵略者採取「內部統轄」手段,在偽皇帝身邊設「御用掛」,指導和監視溥儀行動;任命日本人擔任偽國務院總務廳長官,控制偽國務院的一切活動;推行「次長制」,由日本人擔任各部副職,掌握實權。而這一切皆聽命於日本關東軍司令部,關東軍司令部成為主宰偽滿洲國的太子皇。在它的操縱下,一系列殘害東北人民的《國家防衛法》、《治安警察法》、《暫行保甲法》、《暫行懲治叛徒法》、《暫行懲治盜匪法》、《思想矯正法》等法西斯法律,在長春泡製出籠,並從長春推行到東北各地,長春市變成了日本帝國主義推行殖民統治的政治中心。
偽國都是日本掠奪東北資源的經濟中心 日本殖民統治的根本目的在於掠奪,而從事策劃掠奪勾當的主要機構則是它們的「特殊會社」。滿業、滿炭、滿拓等90餘個「特殊會社」的總部大都設在長春,高踞主要先遣的顯赫位置上,偽國都成了「特殊會社」的天下。日偽統治者稱這些會社為「國策會社」,通過它們攫取路權,強占海關,壟斷金融,控制產業,掠奪東北資源。位於大同廣場(今人民廣場)的偽滿中央銀行,就是日本侵略軍在搶奪東三省官銀號、邊業銀行、吉林永衡官銀號、黑龍江省官銀號等中國金融機構基礎上,成立起來的控制東北金融活動的主要機構,各種掠奪東北資源的陰謀活動,均由這些「國策會社」策劃,長春市變成了掠奪東北資源的經濟「統制」中心。
偽國都是日本權化東北民眾的文化中心 日本侵略者在偽國務院總務廳內設弘報處,由它統管東北文化事業,製造和宣傳反動輿論。把傀儡政權說成是「獨立國家」,把法西斯統治說成是「王道樂」,把掠奪壓榨說成是「共存共榮」。通過它所控制的新聞廣播、電影製片,從「新京」戎布到東北各地,推行愚民政策。
為了泯滅東北人民的民族意識,使之成為順民,日本侵略者在偽都「新京」設立了「建國大學」、「陸軍軍官學校」和「大同學院」等一批高等學校,培養日偽「中堅官吏」,在偽滿帝宮內廷修建了一座「建國神廟」,供奉起日本的天照大神,把它奉為偽滿的「建國元神」,成為偽皇帝的「新祖先」。又在南嶺等地修建了「建國忠靈廟」、忠靈塔,奉祀「殉以建國」的「日滿英靈」,強迫東北人民參拜,不拜不敬者,處以1年~7年徒刑。
為體現偽都「新京」的中心地位,偽滿政權利用東北的廉價勞動力和豐富的物質資源,採用20世紀30年代的先進技術,加緊偽都城市建設。東北淪陷期間,偽都「新京」共築路804萬平方米,鋪路363萬平方米,安裝煤氣管道25萬米,配水管道365公里,排水管道521公里。總計建成主幹道10條,次幹道73條,巷間道143條,圓形廣場10處;開辟鐵路線5條,航空線6條,市內公共電汽車線路45條;修建公園10處,綠化面積10.8萬平方米;新建樓房43143棟,建築面積774.5萬平方米,長春市迅速成為東北著名的近代化城市。
偽國都的近代化建設是伴隨著城市的殖民地化而實現的,處處反映出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偽都建設前夕,日本侵略者曾驅逐數千戶農民,毀滅了近40座村落,在城市邊緣製造了新的貧民區。日本侵略者只注重新區建設,不考慮舊區發展,任其破陋,幾乎沒有什麼變化。新區的電力、煤氣、供水、排水、電訊、綠化等近代化設施應有盡有。中國人居住的舊區則望塵莫及。日本人居住的新區自來水普及率為99.9%,中國人居住的舊區不到30%。煤氣幾乎全部集中在新區,全市煤氣用戶中,日本人煤氣用戶佔99.3%,中國人煤氣用戶僅佔0.7%。偽滿當局規定,「日系住宅」標准分6個等級,一等100平方米,二等86平方米,三等68平方米,四等45平方米,五等38平方米,六等25平方米。「滿系住宅」標准分3個等級,一等38平方米,二等25平方米,三等20平方米。一等標準的「滿系住宅」,相當於五等標準的「日系住宅」,差別懸殊,判若兩個世界。
偽滿洲國
偽滿洲國是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的傀儡政權。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件,侵佔了中國東北。
1932年3月9日,日本正式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以溥儀為「執政」,以鄭孝胥為「國務總理」,年號「大同」。下設偽民政部、軍政部、財政部、外交部、司法部、實業部、交通部、立法院、監察院、參義府等機構。
1934年3月,日本改「滿洲國」為「滿洲帝國」,改「執政」為「皇帝」,改年號「大同」為「康德」。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18日,溥儀在通化宣布第三次退位,偽滿洲國滅亡。
偽滿洲國行政建制
偽滿洲國建立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實行了劃小省份,分而治之的策略,對地方政權機構多次進行改組。
1934年10月,日偽將遼、吉、黑、熱(熱河省)4省劃分為10省,即奉天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熱河省、濱江省、三江省、間島省、安東省、錦州省、黑河省;又將內蒙興安省(偽滿建制)的4個分省,提升為興安西省、興安南省、興安東省、興安北省。總計14個省。1937年,再置東安、北安2省。1941年,又置四平省。至此,日本將東北肢解為17省。
偽滿遺跡
偽滿皇宮
[偽滿皇宮簡介] 在美麗的吉林省省會長春市的東北部,有一座與現代建築風格截然不同的建築群,它就是中國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充當偽滿洲國傀儡皇帝時的宮廷遺址,它作為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東北和溥儀及其後妃「皇家悲劇」的歷史見證保留下來,經吉林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成為長春市重要的旅遊觀光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31年9月18日,日本軍國主義為了實現其稱霸亞洲的野心,發動了蓄謀已久的「9·18」事變,並迅速佔領了東北三省,開始了對東北長達十四年的殖民統治。日本侵略者為遮人耳目,以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為傀儡,於1932年3月9日,在長春吉長道尹衙門就任偽滿洲國執政,年號「大同」。4月3日,把「執政府」又遷至原吉黑榷運局及其鹽倉所在地(即今偽滿皇宮)。日本侵略者為適應其侵略政策和滿足溥儀稱帝的慾望,1934年3月1日,把「滿洲國」 改為「滿洲帝國」,「執政府」 改為「帝宮」。溥儀作為「滿洲帝國皇帝」,遵照日本關東軍的旨意和安排,裁可了數以千計的反動法令,發布充滿恥辱的反動詔書,在這里度過了十四年的傀儡生涯。
偽滿皇宮佔地面積13.7萬平方米,西側為禁衛軍營房、跑馬場,中部為宮廷主體部分,東部為「皇帝」專用火車線。宮廷主體部分有東西兩重大院。西院以中和門為界分為內廷和外廷兩部分。中和門以北為外廷,是溥儀辦公處理政務、舉行典禮和宮廷辦事機構的所在地。主要建築有興運門、宮內府、日本憲兵室、勤民樓、懷遠樓和嘉樂殿;中和門以南為內廷,是溥儀及其家眷日常生活的區域,主要建築有寢宮緝熙樓、中西膳房、茶房、西御花園、植秀軒、暢春軒等。東院的主要建築是1938年日本人給溥儀修建的「同德殿」,此外還有東御花園、建國神廟、防空洞、游泳池、書畫樓等附屬建築。
縱觀偽滿皇宮主體建築風格各異,既有中國傳統的四合院磚木結構建築,又有歐洲哥特式樓房,還有東洋式殿閣,充分顯示出偽滿洲國的殖民地色彩和偽滿皇帝的傀儡性。
解放戰爭
長春市位於東北大平原中部,地勢平坦,交通方便,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為了搶奪勝利果實,發動了反人民內戰,國共兩黨在此展開了激烈的斗爭。
(一)日本投降與蘇軍進駐長春 1945年8月8日,前蘇聯政府對日宣戰,百萬紅軍出兵東北,日本關東軍遭到了沉重的打擊。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8月18日,偽滿洲國皇帝宣布退位。9月20日,蘇聯紅軍進駐長春,成立了長春衛戍司令部,逮捕了偽滿洲國各部大臣,連同溥儀先後押往蘇聯,偽都長春同東北一起光復,日本帝國主義苦心經營14年的偽滿洲國徹底覆滅。
前蘇聯政府對日宣戰後,東北抗日聯軍聯合作戰。1945年9月20日,抗聯教導旅旅長、東北黨委書記周保中以蘇軍駐長衛戍司令部司令的身份,率領部分抗聯戰士進駐長春,協助蘇軍接管偽滿政權,同時組建人民武裝,籌建民主政權。11月8日,經蘇方同意,中共中央東北局調中共山東分局社會部長、山東省政府秘書長劉居英(未公開身份)出任長春市市長。劉居英接管長春市政府後,立即發布協助蘇軍實行軍管,保障市民正當權益,發展自由貿易,嚴懲罪大惡極漢奸,取消苛捐雜稅,興辦國民教育,開展市政建設等7項施政綱領,表達了中國共產黨的民主主張和爭取和平的願望。
(二)接收與反接收的斗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了搶奪勝利果實,龜縮在重慶的國民黨政府任命趙君邁為長春市市長。1945年10月12日,國民黨政府派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專員蔣經國等來長,要求駐長蘇軍協助接收長春。駐長蘇軍以「中國內政,不便協助」為由,拒絕了熊式輝的要求。
行政接收破產後,國民黨便以中國合法政府的身份,借口履行《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挑起外交糾紛,要求駐長蘇軍移交權利。在國民黨外交攻勢和美英等國的壓力下,前蘇聯政府被迫同意將沈陽、長春等大城市移交給國民黨政府。1945年12月14日,劉居英撤出長春市區。12月22日,國民黨市長趙君邁進入長春,國民黨將收編的偽滿「鐵石部隊」劉德溥部改為東北保安第二總隊空運長春,長春市變成了國民黨與偽滿殘余勢力控制的城市。1946年4月14日,蘇軍離長回國,下午2時,周保中率部進攻長春。經過4天3夜激戰,全殲守敵兩萬餘人,國民黨市長趙君邁等被俘,劉居英市長返回長春。
外交接收失敗後,國民黨轉為武力接收。1946年5月,國民黨政府調集了10個師的兵力,分3路進攻長春。面對敵強我弱的形勢,劉居英市長和駐長東北民主聯軍於5月22日午夜主動撤出長春市區,轉入農村建立根據地。國民黨再次佔領長春,尚傳道任國民黨代市長。國民黨侵佔長春後,推行反共反人民政策,以「整頓治安肅清共黨」為名,逮捕和殺害無辜;以接收「敵偽資產」為名,沒收了189家工廠;以「整頓稅收」為名,搜刮民財,80%的中小企業相繼倒閉;以「整頓私立學校」為名,扣發教員工薪。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激起了長春人民的義憤,工人罷工,教師罷教,長春大學「反飢餓、反迫害、反遷校」的戰斗風起雲涌,動搖了國民黨在長春的統治。
(三)久困重圍與和平解放 1947年後,國民黨在長春成立了東北「剿總」第一兵團,妄圖固守長春。長春淪為偽滿國都期間,曾是日本侵略者重點設防的城市。國民黨軍在此基礎上,大肆構築城防工事,增修永久性、半永久性的明碉暗堡150餘個,形成了要塞式的防禦體系。東北人民解放軍採取「久困重圍」的方針對長春實行軍事包圍、經濟封鎖和政治瓦解。國民黨駐軍為了固守待援,推行「殺民養軍」政策,大肆搜刮民糧驅逐百姓出城,砍伐街路樹木,拆毀城市建築修碉堡,長春這座近代化城市遭到了嚴重的破壞。30.7%的房屋被拆毀,33%的輸電設備被拉走,70%的供水設備遭破壞,瘡痍滿目,慘不忍睹。
「久困重圍」的方針,加劇了國民黨守軍中的矛盾。非嫡系部隊六十軍棄吉就長後,寄人籬下,苦不堪言。在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軍心動搖。解放軍派代表多次秘密會見軍長曾澤生,曉以大義,動員起義。曾澤生在突圍無望,守城必亡的嚴峻形勢下,決定率部起義。六十軍起義後,新七軍孤立無援,被迫向解放軍投降。鄭洞國見大勢已去,決定放下武器,投身人民。1948年10月19日,長春和平解放。
和平解放史稱「兵不血刃」,然而長春的和平解放卻是用血的代價換來的。長春的優秀兒女為了家鄉和全中國的解放,在長春外圍戰斗中傷亡4000多人,在市區遭國民黨殺害的共產黨員和愛國志士300多人,還有10多萬人民群眾在國民黨「殺民養軍」的政府下飢餓而死,長眠在長春這塊土地上。他們用血肉之軀和累累白骨,同國民黨進行了殊死搏鬥,終於贏得了和平解放。
現代長春
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長春城市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解放後,長春城市職能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
(一)從消費型城市轉向生產型城市 淪陷期間,長春曾是日本在東北的殖民統治中心,商業比較發達,飯店、旅館、影戲院很多,還有專供日偽機關團體和官吏使用的各種「會館」,煙館和妓院則極為興盛。工業生產方面,除一些建築業、建材業外,主要是印刷、火柴、制粉、制油、釀酒、食品、卷煙等消費資料工業,規模不大,設備落後,是一座典型的消費型城市。國民黨占據長春兩年多,由於沒有任何建設,長春消費型城市的性質依然沒有改變。
1948年長春解放後,中共長春市委、市政府決心將消費型城市改造成生產型城市。經過4年的努力,長春的國民經濟得到了全面恢復並有一定發展。1952年全市國營工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4.3倍;集體工業總產值增長20倍;私人工業總產值增長2.6倍。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特別是國營經濟的發展壯大,長春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形成了以國營經濟為主體,以集體經濟為輔助,以私人經濟為補充的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國營經濟的迅速發展,為長春市由消費型城市轉向生產型城市打下了基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建成投產,客車廠、機車廠、柴油機廠、拖拉機廠等一大批中央國營企業也相繼建成投產。在中央工業的帶動下,地方工業發展迅猛,從根本上改變了長春工業的落後面貌,完成了由消費型城市向生產型城市的轉變。
(二)從封閉型城市轉向開放型城市 長春城市在經過一段曲折發展之後,開始由封閉型城市轉向開放型城市。長春市開始執行第二個五年計劃時,由於受「左」傾思想的影響,國民經濟嚴重失調,,工農業生產不得不退了下來。經過3年調整,長春工農業生產開始回升。「文化大革命」期間,工業生產搞封閉式的「小而全」農業生產搞「窮過渡」,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嚴重,剛剛回升的式農業生產又一次退了下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由於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長春城市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改革開放以來,長春市抓住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市場,招商引資,內引外聯,協作配套,優勢互補,沖破了封閉型的管理體制。在參與國內橫向經濟聯合的同時,積極參加了國際經濟大循環,建立了以長春市為中心,以縣城為紐帶,以農村為基礎的城市管理模式,增強了輻射力和吸引力,促進了城市功能更加開放,完成了向開放型城市的轉變。
(三)從近代中心城市轉向現代國際化城市,長春市委總結了長春城市的演變經驗,對長春城市的發展作出了重大戰略決策。決定用30年左右的時間,把長春市建設成為現代國際化城市。市委決定分3步實現這一戰略目標。1993年至2000年為打基礎階段;2001年至2015年為發展階段;2015年至2020年為完善提高階段。把長春市建成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精神文明,高效能的基礎設施,高水平的城市管理,高質量的生態環境,使長春市在亞太經濟圈乃至世界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
⑽ 請告訴我:長春的地理環境。 謝謝
長春位於北半球中緯地帶,歐亞大陸東岸中國東北松遼平原腹地,是東北地區天然地理中心,東北亞文化廣場上的白鴿幾何中心,東北亞十字經濟走廊核心。 總面積20604平方公里。居北緯43 °05』~45 °15』;東經124 °18』~127 °02』。幅員20604平方公里。西北與松原市毗鄰,西南和四平市相連,東南與吉林市相依,東北同黑龍江省接壤。截至2008年3月,戶籍人口745.9萬(2007年),總人口接近1000萬(包括外來和流動人口)。其中市區人口487.6萬人,居住著漢、滿、蒙、回、朝鮮、錫伯、壯等46個民族。 長春位於東部低山丘陵向西部台地平原的過渡地帶。平原面積較大,台地略有起伏,地勢平坦,便利交通。長春地區除東部有小面積的低山丘陵,絕大部分為台地,第二松花江(西流松花江)、飲馬河、伊通河縱貫其間,沿河兩岸則為平坦的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方便交通。四通八達的自然區位,對發展長春經濟十分有利。 長春地區自然區有兩個特點:一是地勢起伏小。地表相對高差不超過40米至50米,地面坡度不超過4度至5度,有利於發展城市交通運輸。二是地耐力比較好。長春地區的地質基礎比較穩固,地耐力為15噸至20噸/平方米,有利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