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傳播途徑及過程
❶ 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有什麼區別嗎 它們分別有什麼作用
一、特點不同
1、遙感
獲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於衛星圍繞地球運轉,從而能及時獲取所經地區的各種自然現象的最新資料,以便更新原有資料,或根據新舊資料變化進行動態監測,這是人工實地測量和航空攝影測量無法比擬的。例如,陸地衛星4、5,每16天可覆蓋地球一遍,NOAA氣象衛星每天能收到兩次圖像。Meteosat每30分鍾獲得同一地區的圖像。
2、地理信息系統
1)公共的地理定位基礎。
2)具有採集、管理、分析和輸出多種地理空間信息的能力。
3)系統以分析模型驅動,具有極強的空間綜合分析和動態預測能力,並能產生高層次的地理信息。
二、分類不同
1、遙感
根據工作平台層面區分:地面遙感、航空遙感(氣球、飛機)、航天遙感(人造衛星、飛船、空間站、火箭)。
根據記錄方式層面區分:成像遙感、非成像遙感。
根據應用領域區分:環境遙感、大氣遙感、資源遙感、海洋遙感、地質遙感、農業遙感、林業遙感等。
2、地理信息系統
按功能分類:專題地理信息系統(Thematic GIS)、區域地理信息系統(Regional GIS)、地理信息系統工具(GIS Tools)
按內容分類:城市信息系統、自然資源查詢信息系統、規劃與評估信息系統、土地管理信息系統等、GIS中使用的技術
三、應用不同
1、遙感
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農業、林業、地質、海洋、氣象、水文、軍事、環保等領域。在未來的十年中,預計遙感技術將步入一個能快速,及時提供多種對地觀測數據的新階段。
遙感圖像的空間解析度,光譜解析度和時間解析度都會有極大的提高。其應用領域隨著空間技術發展,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的發展及相互滲透,將會越來越廣泛。
2、地理信息系統
在科學、政府、企業和產業等方面更廣泛的應用,應用包括房地產、公共衛生、犯罪地圖、國防、可持續發展、自然資源、景觀建築、考古學、社區規劃、運輸和物流。地理信息系統也分化出定位服務(LBS)。
❷ 地理信息系統包括哪些研究方向
您是問的考研的專業有哪些研究方向么?
1 遙感信息分析與應用模版型
2 GIS理論與應用開發
3 偏振光遙感
4 地理權系統建模與應用
5 空間信息科學工程
6 遙感圖象自動解譯
我知道的就這些了。方向很多,根據導師的專長不同,方向也不同。
❸ 信息傳遞的方式與作用有哪些
信息傳遞是指人們通過聲音、文字或圖像相互溝通消息的意思. 信息傳遞研究的是什麼人,向誰說什麼,用什麼方式說,通過什麼途徑說,達到什麼目的.在銷售管理中傳達商品信息就是用特定的方式去影響人們的購買行為,使它在市場上產生反應. 信息傳遞程序中有三個基本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傳達人(銷售經理)為了把信息傳達給接受人(消費者),必須把信息譯出,成為接受人所能懂得的語言或圖像等.第二個環節是接受人(消費考)要把信息轉化為自己所能理解的解釋,稱為「譯進」.第三個環節是接受人(消費者)對信息的反應,要再傳遞給傳達人(銷售經理),稱為反饋.定義理解1.信息管理的對象是信息資源和信息活動(1)信息資源它是信息生產者、信息、信息技術的有機體.信息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控制信息流向,實現信息的效用與價值.但是,信息並不都是資源,要使其成為資源並實現其效用和價值,就必須藉助「人」的智力和信息技術等手段.因此,「人」是控制信息資源、協調信息活動的主體,是主體要素,而信息的收集、存儲、傳遞、處理和利用等信息活動過程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沒有信息技術的強有力作用,要實現有效的信息管理是不可能的.由於信息活動本質上是為了生產、傳遞和利用信息資源,信息資源是信息活動的對象與結果之一.信息生產者、信息、信息技術三個要素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信息資源,是構成任何一個信息系統的基本要素,是信息管理的研究對象之一. (2)信息活動是指人類社會圍繞信息資源的形成、傳遞和利用而開展的管理活動與服務活動.信息資源的形成階段以信息的產生、記錄、收集、傳遞、存儲、處理等活動為特徵,目的是形成可以利用的信息資源.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階段以信息資源的傳遞、檢索、分析、選擇、吸收、評價、利用等活動為特徵,目的是實現信息資源的價值,達到信息管理的目的.單純地對信息資源進行管理而忽略與信息資源緊密聯系的信息活動,信息管理的研究對象是不全面的. 2.信息管理是管理活動的一種 管理活動的基本職能「計劃、組織、領導、控制」仍然是信息管理活動的基本職能,只不過信息管理的基本職能更有針對性. 3.信息管理是一種社會規模的活動 它反映了信息管理活動的普遍性和社會性.它是涉及廣泛的社會個體、群體、國家參與的普遍性的信息獲取、控制和利用活動. 信息產品管理(微觀):信息採集、整序、分析,信息產品的流通 信息系統管理(中觀):設計、實施與評價,安全管理,信息資源配置等 信息產業管理(宏觀):產業結構和測試,信息服務業的機制與管理模式,產業政策和信息立法,社會信息化.編輯本段信息傳遞程序的基本環節信息傳遞程序中有三個基本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傳達人(銷售經理)為了把信息傳達給接受人(消費者),必須把信息"譯出",成為接受人所能懂得的語言或圖像等.第二個環節是接受人(消費考)要把信息轉化為自己所能理解的解釋,稱為「譯進」.第三個環節是接受人(消費者)對信息的反應,要再傳遞給傳達人(銷售經理),稱為反饋. (一)傳達人,在商品信息傳遞過程中,傳達人的代表是銷售經理,由他選擇信息機傳達渠道,去影響、說服消費者.信息效果到底好不好,一般取決於三個因素,專門性、可信性和可視性.專門性是指信息要具有專門性知識,例如通過有聲望的醫生傳遞有關醫葯方面的信息,它的專門性就高.可信性是指報道要真實,使人感到可靠,如由第 三者寫新聞或專題報道商品,就此推銷員宣傳更能使人相信.可視性是指信息要吸引人、容易看懂,而且不致引起消費者的錯誤理解.這些都是促銷的技巧問題.銷售經理要十分注意尋求效果較好的信息和傳遞方式. (二)"譯出":傳達人要把信息傳達給預期的對象,就要考慮運用什麼方式才能吸引接受人,並且使接受人得到正確的理解,這就是「譯出」. 比如:使用人員推銷,傳達信息主要是用語言表達,推銷員還可以隨機應變,使自已的語言、口吻、態度更符合顧客的要求;同時,人員推銷還可以使用樣品示範,這樣更能准確地「譯出」信息.如果使用的促銷工具是廣告或宣傳文字,「譯出」工作就更加艱巨.因為,首先要考慮選擇運用什麼傳達方法才更完滿地「譯出」信息內容,例如是選擇電視,還是利用報刊? 其次,要研究「譯出」的技巧,如廣告用什麼樣的稿本和圖片?否則,「譯出」的內容可能與原想傳達的信息不盡相符,或是不生動不引人.在出口貿易促銷中,由於買賣雙方的文化、語言和生活方式不同,「譯出」的方法和技巧更為復雜,這不僅是文字翻譯的問題. (三)傳達途徑,這是傳遞信息的手段.運用人員促銷的途徑,既可以採用推銷員或公司代表與顧客直接面談;也可以由顧問、專家以自己的專門知識來影響顧客;或者由買主的朋友、鄰居、同事、家屬在日常來往中影響買主.這類方式是口頭影響.運用非人員促銷的途徑,可以通過報刊、電視、廣播、招貼、信件等媒體.如果同時使用多種方式,就成為媒體組合.一般來說,人員推銷針對性較強,但影響面較窄口;非人員促銷針對性雖弱,但影響面較寬.因此,二者同時運用,才能相得益彰,發揮更大的作用. (四) 「譯進」 :企業將信息傳遞給消費者以後,消費者有一個理解問題,這就是「譯進」.促銷手段運用是否有良好的效果,關鍵在於「譯進」是否與「譯出」相符.假如消費者聽到或看到某種商品的宣傳後,他的理解與企業想要宣傳的意圖基本相符,那末,這種信息傳遞就是成功的. (五)反饋,企業把產品信息傳出以後,不能完事大吉,還必須通過市場研究,了解信息對於消費者的影響,了解潛在消費者對這一產品的態度和購買行為發生的變化,這就是反饋.企業應當根據信息反饋,決定今後的銷售策略是否應該調整.這是一個完整的信息溝通模式,它強調了有效溝通的主要因素.傳達人必須清楚把信息傳遞給什麼樣的接受者和自身想得到什麼樣的反應,必須熟悉如何譯出並考慮接受者通常會如何解譯.信息源必須通過可以到達接受者的有效媒體傳遞信息.傳達人為了解接受者對信息的反應,還必須廣開反饋渠道.編輯本段信息傳遞的方法1,古代中國如,郵驛傳遞制度,鴻燕傳書,烽火;外國的,有漂流瓶等. 比較特殊的方法: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2,現代:電話,電報,網路通訊等. 從人類的傳播歷史來說,人類傳播信息方式的演變呈現這樣一個脈絡:視覺文化、聽覺文化(直觀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讀的精神」)——新的視與聽的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因此,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在將來的某一天,圖像信息會占據主流,文學也會退到一種極其邊緣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能聽能看甚至能觸能聞的多媒體藝術.但是,文字是不會像有些人預測的那樣,被圖像完全取代的,因為文字是積累知識的主要手段,是人類獲得抽象思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人類傳播不能缺少的傳播媒介 1.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2.無線通訊傳輸,如對講機,BP機(已淘汰),行動電話,收音機. 3.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4.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等.動物的信息傳遞某個動物個體的姿勢、聲音等,在被看作主要是對同種其他個體起通信作用時,這就叫做動物的信息傳遞.熒蟲的發光起著告訴異性自己存在的作用.這就是一種信息傳遞.信息傳遞的種類與各個動物種的感覺機能有密切關系,許多種哺乳類,常利用體表的分泌物,尿糞等的臭味作為圈定自己的地盤的信號.聲音是鳥類、哺乳類等高等動物的信息傳遞的主要手段,鳴禽類用鳴叫來宣告佔有地盤,據說吼猴可發出15—20種不同的鳴聲,黑猩猩(Chimpanzee)則能發出30種以上的不同鳴聲.把臉部表情、尾部動作或全身姿態的變化等作為信息傳遞的手段,可以在許多哺乳類動物中見到,這些大致可以解釋為感情的自然流露應用於傳遞信息.但是靈長類有記號化的行為,研究日本猴的騎背(gmountin)現象就是一個例子.騎背本是交尾的姿態,這里表示騎者高於被騎者的地位的確認以及被騎者對騎者的順從的手段.至於從獸類的聲音和記號化的行為等如何演變到人類的有音節的語言的進化進程,是眾說紛雲的.總的來說,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播有三種:生態物理信息、化學信息和行為信息.編輯本段信息傳遞傳遞作用信息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科學研究,既要及時獲得別人研究的成果,還要及時把自己研究的成果發表、告訴別人,只有通過這樣相互交流信息,才能不斷發展;打仗,必須及時獲得有關敵人兵力布置的信息,還必須把各種作戰命令及進傳達給官兵;經商,必須及時了解各地市場的信息,才能確定進什麼貨,從哪裡進貨,到哪裡去賣,賣什麼;日常生活,必須及時獲得有關天氣、商品、文體活動、親朋好友工作生活情況的信息,並經常把自己的工作、生活情況告訴親朋好友.總之,人們之間只有不斷交流信息,才能使生產、生活等活動正常進行,人們一時一刻也離不開信息. 因為信息有價值,對人們有用的東西,就會在人們之間相互傳遞. 專業術語上稱信息的價值為信息量,單位是bit ,你下載東西的時候看到的20bps,就是說你每秒收到20bit 的信息量.傳遞特點信息系統(Information System)是以提供信息服務為主要目的的數據密集型、人機交互的計算機應用系統.它在技術上有4個特點: (1)涉及的數據量大.數據一般需存放在輔助存儲器中,內存中只暫存當前要處理的一小部分數據; (2)絕大部分數據是持久的,即不隨程序運行的結束而消失,而需長期保留在計算機系統中; (3)這些持久數據為多個應用程序所共享,甚至在一個單位或更大范圍內共享; (4)除具有數據採集、傳輸、存儲和管理等基本功能外,還可向用戶提供信息檢索、統計報表、事務處理、規劃、設計、指揮、控制、決策、報警、提示、咨詢等信息服務. 信息系統是一種面廣量大的計算機應用系統,管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指揮信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辦公信息系統、科學信息系統、情報檢索系統、醫學信息系統、銀行信息系統、民航訂票系統……都屬於這個范疇. 就用途來說,信息系統其基本結構又是共同的.它一般可分為4個層次: (1)硬體、操作系統和網路層,是開發信息系統的支撐環境; (2)數據管理層,是信息系統的基礎,包括數據的採集、傳輸、存取和管理,一般以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作為其核心軟體; (3)應用層,是與應用直接有關的一層,它包括各種應用程序,例如分析、統計、報表、規劃、決策等; (4)用戶介面層,這是信息系統提供給用戶的界面.信息系統是一個向單位或部門提供全面信息服務的人機交互系統.它的用戶包括各級人員,其影響也遍及整個單位或部門.由於信息系統的用戶多數是非計算機專業人員,用戶介面的友善性十分重要.用戶介面在信息系統中所佔比重越來越高.信息系統的開發和運行,不只是一個技術問題,許多非技術因素,如領導的重視、用戶的合作和參與等,對其成敗往往有決定性影響.由於應用環境和需求的變化,對信息[wiki]系統常常要做適應性維護.在開發和維護過程中,盡可能採用各種軟體[/wiki]開發工具是十分必要的. 信息系統是一種對各種輸入的數據進行加工、處理,產生針對解決某些方面問題的數據和信息.其主要內容是為產生決策信息而按照一定要求設計的一套有組織的應用程序系統. 信息系統一般分為管理信息系統(ManagementInformatinonSystem簡稱Mis)和決策支持系統(DecisionSupportSystem簡稱Dss). 管理信息系統要使信息資源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獲得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必須研製開發一套軟體系統,以支持對信息的收集、加工、傳遞、存取、提供、應用等各環節的事務處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業務管理水平.決策支持系統在收集、存儲、提供大量信息資料的基礎上,建立能綜合分析、預測發展、判斷事態變化的模型,根據大量的原始數據信息,自動作出符合實際的決策方案. 統計信息系統包含統計報表信息查詢子系統,統計專項調查與普查子系統,統計信息發布子系統,統計分析預測子系統,國內城市信息子系統,國際信息子系統和辦公自動化子系統.傳遞應用從信息傳遞角度分析現代遠程教育 一、 教育的本質職能就是通過知識信息的傳遞培養人的技能.「信息」一詞來源於拉丁文.原意是陳述、解釋.漢語中「信息」是指可以傳遞、傳送的消息.教育學中的「信息」一詞的含義,則是指文學、圖像、色彩、數據、資料中所包含的知識,換個角度也可以這樣表述:教育學中的信息是指人們通過感覺器官和大腦能夠感知到的知識與技能,以及有關的其它消息.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的途徑,也就是將含有知識技能的信息轉化為符號進行傳遞. 以一定的程序和方法進行的信息傳遞稱為信息傳遞模式.教育學中信息傳遞模式則主要指數學模式.根據分類標准,可以把教學模式分為不同的類型,如按數學的開放程序不同,可分為開放型與封閉型.按出現的時間及所用的教學工具不同分為傳統型與現代型;教學信息傳遞所經過的距離不同,分為面授型與遠距離教學型等.但教學模式無論怎樣變化,都是一種基本信息傳遞模式的演化. 這個模式表明,教學過程中知識信息的傳遞,要經過「編碼」和「信道」兩個環節,學生在接受信息的時候要經過「解碼」環節.下面對這幾個環節分別剖析: 1、編碼.教學主體在發送知識信息的時候,用一定的文字、圖象、聲音、色彩等編成信息載體.稱之為編碼.編碼後的信息稱之為信號. 2、選擇信道.教學中信道是指知識傳遞方式.每一種信道都有它的長處和缺陷.根據教學人容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選擇一種或幾種信道,合信號能更准確、快速地傳送給對方,稱之為信道選擇. 3、解碼.信號在由信道傳送的過程中受到外部其它因素的干擾,這些干擾因素稱為「噪音」.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接受到信號後,剔除這些「噪音」,並把信號還為知識信息,稱為「解碼」. 二、 盡管信息傳遞的具體模式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基本模式的演變,但每一具模式仍然各有自己的特點,教學信息的偉北模式也是這樣,下面對傳統教學模式和現代遠距離教學模式加以分析比較. 1、在傳統教學模式中,信源即信息的發出者是教師,教師通過口頭或黑板書寫以及動作演示等形式,面對面地將知識信息傳授給學生.在這種模式中,編碼就是教師知識信息轉化為口頭語言、黑板書寫、動作演示的過程,信息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傳授,學生通過聽、看、問、記的方法接受傳來的知識.當然這種模式中學生也閱讀文字教材,. 2、現代遠程距離教學模式中,信源是主講教師或教材主編,他們把知識信息編成文字教材或者製作成錄音、錄像、光碟、軟體等等.通過現代化多媒體手段傳授給學生,學生在閱讀文字教材,收聽收看聲音圖像教材後,獲得從信源處發出的信息.在這種模式中,編碼就是教學主體將知識信息編成文字教材,或是製作成聲音、圖像和現代化載體.文字教材、廣播、電視、計算機等等新科技媒體都是可供選擇的信道. 將這兩種教學構圖加以比較,可得出如下結論: 1、現代遠距離教學模式中,無論是編碼形式還是可供選擇的信道,都較傳統教學模式豐富得多. 2、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是知識信息傳遞的主體,在現代遠距離教學中,教師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作為信息來源的主講或主編,他們是知識信息傳遞的主體.另一類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補充作用的輔導教師,在接受信源發出的信息時,他們和學生一樣信息傳遞的客體;在幫助學生學習時,他們又是輔導主體. 3、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直接對面,學習效果的信息反饋及時、方便;現代遠距離教學中,信源與信宿之間跨度大,信源發出的知識信息量大,覆蓋面廣,但由於噪音干擾強度大,學習效果的信息反饋不如傳統模式迅速. 三、 一個完整的信息傳遞系統,從信源到信宿需要經過五道環節.這中間無論哪一個環節出現阻隔,都會影響整個傳遞系統的暢通,達不到預期的傳遞效果.這種阻隔就是傳遞障礙.在任何傳遞系統中都可能存在傳遞障礙,這是由傳遞過程本身具有特殊性所決定的. 在現代遠距離教學中,從信源處主講或主編發送知識信息到信宿處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接受之間,在編碼、信道、解碼三個中間環節中任保一上出現陰隔都會造成直接的教學障礙.因此,對現代遠距離教學中產生信息傳遞障礙的原因可作如下分析: 1、編碼技術性差.在現代遠距離教學中,除文字教材外,大量知識信息要製作或錄音、錄像、光碟、軟體以及其它新科技載體,然後通過現代多媒體手段傳遞給學生,極大地發展了學生的感知、注意、記憶、理解、思維、想像、模仿、操作等心理品質,使漫長的認識過程大大縮短.但是,如果編碼缺少一定的科學性,所編制的新技術載體不符合感知特點,就會導致編碼後的信息不容易被破譯與還原.給學生接受這些知識造成一定困難. 2、信道選擇不當.現代遠距離教學中,現代新科技媒體大大豐富了教學手段,但是,如果沒有根據信息內容、信息接受對象的特點,以及各種媒體的特點進行合理選擇,會導致噪音強而信息弱,或者傳遞中信息失真. 3、解碼障礙,遠距離教學中的「解碼」是指學生在感接受的信號時,排除各種「噪音」干擾,將信號重新轉化為信息形態的知識,進而達到理解,保持、應用、遷移的過程.信息傳遞中,如果幹擾因素太強或者學生的解碼能力太低,就會產生解碼障礙,合教學任務不能最終完成. 在現代遠距離教學中,存在有可能出現障礙的原因,因此,知識信息的傳遞就有可能被阻斷.為了保證教學作者的順利完成,在教學中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編碼要符合感知規律.學生的學習是一個感知、理解、鞏固、應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感知是學習的起點,因此在遠距離教學中,編碼必須符合感知規律,如知識符號的形狀大小,結構特點,顏色彩度,聲音度要符合感受性.加強對比度、注意變化速度等等,以激發學生的感知興趣,獲得感性材料. 2、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選擇信道.信道的優劣,不取決於所選用的媒體技術價值的高低,也不取決於技術的現代化程度,而取決於它是否適合實際況.因此,選擇信道時,應從遠距離教學特點出發,從學生所處的學習條件著眼,根據媒體的現狀,性質,心理效應和優缺點來進行. 3、加強對學生學習的支持服務,加大輔導教師的輔導力度,提高學生的解碼能力.並積極建立信息反饋系統,以便及時准確地得到學生學習效果的信息,促進教學方式的不斷改進.
❹ 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概況急~!!!!!
GIS 是為解決資源與環境等全球性問題而發展起來的技
術與產業。上世紀60 年代中期,加拿大開始研究建立世界上
第一個地理信息系統(CGIS),隨後又出現了美國哈佛大學的
SYMAP 和GRID 等系統。自那時起,GIS 開始服務於經濟建設
和社會生活。在北美、西歐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現在已建立
了國家級、洲際之間以及各種專題性的地理信息系統。我國
GIS 的研究與應用始於上世紀80 年代,近30 年來發展也十分
迅速,在計算機輔助繪制地圖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基礎性的試
驗與研究工作,在理論、技術方法和實踐經驗等方面都有了
長足的進步。
1.國外地理信息系統(GIS) 發展的4 個階段
(1)模擬地理信息系統階段
自19 世紀以來就得到廣泛應用的地圖——模擬的圖形數
據庫和描述地理的文獻著作——模擬的屬性資料庫相結合,
構成了地理信息系統的基本概念模型。但是,這種模擬式的、
基於紙張的信息系統和信息過程,使得空間相關數據的存貯、
管理、量算與分析、應用極不規范、不方便和效率低下。隨
著計算機科學的興起,數字地理信息的管理與使用成為必然。
(2)學術探索階段
上世紀50 年代,由於電子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測量與制圖
學中的應用,人們開始有可能用電子計算機來收集、存貯和
處理各種與空間和地理分布有關的圖形和屬性數據。1956 年,
奧地利測繪部門首先利用電子計算機建立了地籍資料庫,隨
後這一技術被各國廣泛應用於土地測繪與地籍管理。1963 年,
加拿大測量學家首先提出地理信息系統這一術語,並建立了
世界上第一個地理信息系統—— 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統
(CGIS),用於資源與環境的管理和規劃。稍後,北美和西歐
成立了許多與GIS 有關的組織與機構,如美國城市與區域信
息系統協會(URISA),國際地理聯合會(IGU)地理數據收集
和處理委員會(CGDPS)等,極大地促進了地理信息系統
知識與技術的傳播和推廣應用。
(3)飛速發展和推廣應用階段
上世紀70 年代以後,由於計算機技術的工業化、標准化
與實用化,以及大型商用資料庫系統的建立與使用,地理信
息系統對地理空間數據的處理速度與能力取得突破性進展。
其結果是:①一些發達國家先後建立了許多專業性的土地信
息系統(LIS)和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GIS);②關於GIS 軟
件、硬體和項目開發的商業公司篷勃發展。到1989 年,國際
市場上有報價的GIS 軟體達70 多個,並出現一些有代表性的
公司和產品。③數字地理信息的生產標准化、工業化和商品
化。④各種通用和專用的地理空間分析模型得到深入研究和
廣泛使用,GIS 的空間分析能力顯著增強。⑤有關GIS 的具有
技術權威和行政權威的行業機構和研究部門在GIS 的應用發
展中發揮引導和驅動作用。
(4)地理信息產業的形成和社會化地理信息系統的出現
上世紀90 年代以來,隨著互聯網路的發展及國民經濟信
息化的推進,地理信息系統作為大的地理信息中心,進入日
常辦公室和千家萬戶之中,從面向專業領域的項目開發到綜
合性城市與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研究,從政府行為、學術行為
發展到公民行為和信息民主,成為信息社會的重要技術基礎。
2.國內地理信息系統(GIS)發展現狀
我國對GIS 的研究起步較晚,但是近30 年來,在各級政
府和有關人士的大力呼籲和促動下,我國的地理信息系統事
業突飛猛進,成績巨大。我國GIS 的發展可以劃分為3 個階
段。
(1)起步准備階段(1978~1985 年)
主要在概念和理論體系的引入與建立,關於遙感分析、
制圖和數字地面模型的試驗研究,以及軟、硬體的引進,相
應規范的研究,局部系統或試驗系統的開發研究,為GIS 的
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2)加速發展階段(1985~1995 年)
GIS 作為一個全國性的研究與應用領域,進行了有計劃、
有目標、有組織的科學試驗與工程建設,取得一定的社會經
濟效益。主要表現在:①GIS 教育與知識傳播的熱浪此起彼伏,
GIS 成為空間相關領域的熱門話題;②GIS 建設引起各級
政府高度重視,其發展機制由學術推動演變為政府推動;③
部分城市和沿海地區GIS 建設率先進入實施階段,並取得階
段性成果;④出現商品化的國產GIS 軟體、硬體品牌;出現
專門的GIS 的管理中心、研究機構與公司;出現專門的GIS
協會,涌現一批GIS 專門人才;出現專門的刊物與展示會;
初步形成全國性的GIS 市場。⑤在應用模式、行業模式和管
理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3)地理信息產業化階段(1995-)
目前,我國GIS 的發展正處於向產業化階段過渡的轉折
點。能否藉助國際大氣候的東風,倚重國內經濟高速發展的
大好形勢,搭乘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快車,實現地理信息產
業化和國民經濟信息化,這是國內地理信息界人士面臨的嚴
重挑戰和千載難逢的機遇。而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需要探
索建立一套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地理信息產業
模式。另一方面,則要充分總結和借鑒國內外地理信息系統
項目建設的經驗和教訓,掌握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動向,建
立起行之有效的地理信息系統工程學的理論、方法與管理模
式。
(三)地理信息系統(GIS)的發展動向
近年來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發展迅速,其主要的原動力來
自日益廣泛的應用領域對地理信息系統不斷提高的要求。另
一方面,計算機科學的飛速發展為地理信息系統提供了先進
的工具和手段,許多計算機領域的新技術,如面向對象技術、
三維技術、圖象處理和人工智慧技術都可直接應用到地理信
息系統中。下面對當前地理信息系統研究中的幾個熱點研究
領域作一介紹。
1.GIS 中面向對象技術研究
面向對象方法為人們在計算機上直接描述物理世界提供
了一條適合於人類思維模式的方法,面向對象的技術在GIS
中的應用,即面向對象的GIS,已成為GIS 的發展方向。這是
因為空間信息較之傳統資料庫處理的一維信息更為復雜、瑣
碎,面向對象的方法為描述復雜的空間信息提供了一條直觀、
結構清晰、組織有序的方法,因而倍受重視。面向對象的GIS
較之傳統GIS 有下列優點:(1)所有的地物以對象形式封裝,
而不是以復雜的關系形式存儲,使系統組織結構良好、清晰;
(2)以對象為基礎,消除了分層的概念;(3)面向對象的分類
結構和組裝結構使GIS 可以直接定義和處理復雜的地物類型;
(4)根據面向對象後編譯的思想,用戶可以在現有抽象數據類
型和空間操作箱上定義自己所需的數據類型和空間操作方
法,增強系統的開發性和可擴充性;(5)基於icon 的面向對
象的用戶界面,便於用戶操作和使用。
2.時空系統
傳統的地理信息系統只考慮地物的空間特性,忽略了其
時間特性。在許多應用領域中,如環境監測、地震救援、天
氣預報等,空間對象是隨時間變化的,而這種動態變化的規
律在求解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過去GIS 忽略時態主
要是受器件的限制,也有技術方面的原因。近年來,對GIS
中時態特性的研究變得十分活躍,即所謂「時空系統」。
地物除了具有三維空間中的空間性質外,如何刻畫時間
維的變化也十分重要。通常把GIS 的時間維分成處理時間維
和有效時間維。處理時間又稱資料庫時間或系統時間,它指
在GIS 中處理發生的時間。有效時間亦稱事件時間或實際時
間,它指在實際應用領域事件出現的時間。
根據處理時間和有效時間的劃分,可以把時空系統分為4
類:靜態時空系統、歷史時態系統、回溯時態系統和雙時態
系統。
(1)靜態時空系統。它既不支持處理時間,也不支持有效
時間,系統只保留應用領域的一種狀態,比如當前狀態。(2)
歷史時態系統。它只支持有效時間,這種系統適用於事件實
際發生的歷史對問題求解十分重要的應用領域。(3)回溯時態
系統。它只支持處理時間,這種系統適用於信息系統的歷史
對問題求解十分重要的應用領域。(4)雙時態系統。它同時支
持處理時間和有效時間。處理時間記錄了信息系統的歷史,
有效時間記錄了事件發生的歷史。 時空系統主要研究時空模
型,時空數據的表示、存儲、操作、查詢和時空分析。
3.地理信息建模系統
通用GIS 的空間分析功能對於大多數的應用問題是遠遠
不夠的,因為這些領域都有自己獨特的專用模型,目前通用
的GIS 大多通過提供進行二次開發的工具和環境來解決這一
問題。二次開發工具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它對於普通用戶而言
過於困難。而GIS 成功應用於專門領域的關鍵在於支持建立
該領域特有的空間分析模型。GIS 應當支持面向用戶的空間分
析模型的定義、生成和檢驗的環境,支持與用戶互動式的基
於GIS 的分析、建模和決策。這種GIS 系統又稱為地理信
息建模系統(GIMS)。GIMS 是目前GIS 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
GIMS 的研究有幾個值得注意的動向。(1)面向對象在GIS
中的應用。面向對象技術用對象(實體屬性和操作的封裝)、
對象類結構(分類和組裝結構)、對象間的通訊來描述客觀世
界,為描述復雜的三維空間提供了一條結構化的途徑。這種
技術本身就為模型的定義和表示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因而在
面向對象GIS 基礎上研究面向對象的模型定義、生成和檢驗,
應當比在傳統GIS 上用傳統方法要容易得多。(2)基於icon
的用戶建模界面。建模過程中的對象和空間分析操作均以
icon 形式展示給用戶,用戶亦可自定義icon。用戶在對icon
的定義、選擇和操作中完成模型的定義和檢驗。這種方法較
之AML 這類宏語言要方便和直觀得多。(3)GIS 與其他的模型
和知識庫的結合。這是許多應用領域面臨的一個非常實際的
問題,即存在GIS 之外的模型和知識庫如何與GIS 耦合成一
個有機整體。
4.GIS 將往高維化發展
GIS 在礦山與地質領域的應用受到很大限制的重要原因
是其在處理三維問題上的不足。現有的GIS 軟體雖然可以用
數字高程模型來處理空間實體的高程坐標,但是由於他們無
法建立空間實體的三維拓撲關系,使得很多真三維操作難以
實現,因而人們將現有的GIS 稱為二維GIS 或2.5 維GIS。礦
山、地質以及氣象、環境、地球物理、水文等眾多的應用領
域都需要三維GIS 平台來支持他們大量的真三維操作。空間
可視化技術是指在動態、時空變換、多維的可交互的地圖條
件下探索視覺效果和提高視覺效果的技術。虛擬現實(VR)技
術,也稱虛擬環境和人工現實,已在游戲中成功使用。運用
空間可視化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進行地形環境模擬,真實再
現地景,用於互動式觀察和分析,提高對地形環境的認知效
果,是今後三維GIS 可視化發展的一個重點。四維GIS(4DGIS)
一般是指在原有的三維GIS 基礎上加入時間變數而構成的
GIS。許多人認為地質特徵是不變的,但實際上大部分地質特
征是動態的、變化的,不是所有地質情況都是變化緩慢的,
水災、地震、暴風雨以及滑坡都會使局部地質條件發生快速
而巨大的變化。地質學家對4D(立體3D 加上時間第4D)的空
間——時間模型尤感興趣。但是,增加一維將帶來很大的問
題。比如數據量的幾何級數增長,致使數據的採集、存取、
處理都帶來一系列的問題。不過,這些問題可以在計算機技
術、資料庫技術以及相關電子技術的發展而得到解決。因此,
如何設計4DGIS 並運用它來描述和處理地理對象的時態特徵
是一個重要的發展領域。
❺ 信息傳遞一般過程是什麼
郵驛傳遞制度,鴻燕傳書,烽火;外國的,有漂流瓶等。
比較特殊的方法: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2,現代:
電話,電報,網路通訊等。
從人類的傳播歷史來說,人類傳播信息方式的演變呈現這樣一個脈絡:視覺文化、聽覺文化(直觀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讀的精神」)——新的視與聽的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因此,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在將來的某一天,圖像信息會占據主流,文學也會退到一種極其邊緣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能聽能看甚至能觸能聞的多媒體藝術。但是,文字是不會像有些人預測的那樣,被圖像完全取代的,因為文字是積累知識的主要手段,是人類獲得抽象思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人類傳播不能缺少的傳播媒介
1.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2.無線通訊傳輸,如對講機,BP機(已淘汰),行動電話,收音機。
3.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4.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等。
❻ 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徑有哪些開展地理考察需要准備的地理工具有哪些
網上查閱
指南針 經緯度測量儀
❼ 信息傳遞的方式
古代信息傳遞:
在我國古代,紙還沒有發明以前,常見的「信」是用漆書寫在薄木板上的,叫做木牘。由於木牘一般一尺長,故又稱為「尺牘」。
信封 我國最早的信封是用木板製成的。秦漢時,公私書信大多是寫在竹簡或木箋上,然後用兩塊刻成鯉魚形的木板,作為一底一蓋,將箋牘夾在中間。這種木板可算是歷史上最早的信封。到了唐代,自貞觀年開始,就用朝鮮厚繭紙制信封,形若鯉魚,兩面俱畫鱗甲,腹中可以藏書,名曰「鯉魚函」。
在外國的,有漂流瓶等。
比較特殊的方法: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狼煙等
現代信息傳遞:
電話,電報,網路通訊等。
從人類的傳播歷史來說,人類傳播信息方式的演變呈現這樣一個脈絡:視覺文化、聽覺文化(直觀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新的視與聽的文化。
因此,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在將來的某一天,圖像信息會占據主流,文學也會退到一種極其邊緣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能聽能看甚至能觸能聞的多媒體藝術。但是,文字是不會被圖像完全取代的,因為文字是積累知識的主要手段,是人類獲得抽象思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人類傳播不能缺少的傳播媒介。
1.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2.無線通訊傳輸,行動電話,收音機。
3.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4.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等。
(7)地理信息傳播途徑及過程擴展閱讀:
信息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科學研究,既要及時獲得別人研究的成果,還要及時把自己研究的成果發表、告訴別人,只有通過這樣相互交流信息,才能不斷發展。
信息系統是一種面廣量大的計算機應用系統,管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指揮信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辦公信息系統、科學信息系統、情報檢索系統、醫學信息系統、銀行信息系統、民航訂票系統……都屬於這個范疇。
就用途來說,信息系統其基本結構又是共同的。它一般可分為4個層次:
1,硬體、操作系統和網路層,是開發信息系統的支撐環境;
2,數據管理層,是信息系統的基礎,包括數據的採集、傳輸、存取和管理,一般以資料庫管理系統作為其核心軟體;
3,應用層,是與應用直接有關的一層,它包括各種應用程序,例如分析、統計、報表、規劃、決策等;
4,用戶介面層,這是信息系統提供給用戶的界面。信息系統是一個向單位或部門提供全面信息服務的人機交互系統。它的用戶包括各級人員,其影響也遍及整個單位或部門。
信息系統是一種對各種輸入的數據進行加工、處理,產生針對解決某些方面問題的數據和信息。其主要內容是為產生決策信息而按照一定要求設計的一套有組織的應用程序系統。
參考資料:
信息傳遞--網路
❽ 獲得地理信息的途徑有哪些
讀書、看報、旅遊、網路、他人介紹等
❾ 什麼地圖是獲取地理信息豐富地理知識的基本途徑
電子地圖。抄
電子地圖(襲英語:Electronic map),即數字地圖,是利用計算機技術,以數字方式存儲和查閱的地圖。 電子地圖儲存資訊的方法,一般使用向量式圖像儲存,地圖比例可放大、縮小或旋轉而不影響顯示效果,早期使用點陣圖式儲存,地圖比例不能放大或縮小,現代電子地圖軟體一般利用地理信息系統來儲存和傳送地圖數據,也有其他的信息系統。2014年7月9日,騰訊地圖4.4發布成為業內首款實現真正零流量、全離線的地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