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普郎地理環境
1. 雲南省普洱市環境如何
普洱一個不大但是很淳樸漂亮的地方.
普洱的由來
相傳公元七世紀左右,古代南詔國所轄的「瘴癘之區」思茅與西雙版納一帶,有大型瘟疫肆虐,造成哀鴻遍野、死傷無數。普賢菩薩為解救蒼生而化身老農,摘采大葉種綠葉供百姓煮沸飲之,瘟疫竟不葯而愈。當地居民為感念菩薩恩德,從此廣種大葉種茶,並以茶葉狀似普賢之耳而命名為「普耳」;又因佛教中「水」代表慈悲,二者合並而稱「普洱」,這是普洱茶起源最早的神話傳說。
但事實上,「普洱」是個不折不扣的古地名,位於今日雲南的思茅地區。「普洱」為哈尼語,「普」是寨子,「洱」是水灣,「普洱」即水灣大寨。普洱縣原稱寧洱縣,明洪武年間,改為普耳,萬曆年間改稱普洱;普洱自古以來以普洱茶產地和集散地聞名中外,清代時為向朝廷上貢普洱茶的普洱府所在地。
今普洱市位於雲南省南部,地處北緯22°40'-23°36'、東經100°42'-101°37'之間。東和東北沿把邊江與墨江縣分界,南與翠雲區、江城縣相連,西沿小黑江與景谷縣毗鄰,北與鎮源縣相接。總面積44221.34平方千米。總人口236萬人(2004年)。
市人民政府駐思茅區月光路,距離省會昆明市570千米。
普洱市轄1個市轄區、9個自治縣。
歷史沿革
1950年設寧洱專區,專署駐寧洱縣。轄寧洱、思茅、六順、車里、佛海、南嶠、鎮越(駐易武)、瀾滄(駐募乃)、景谷(駐威遠)、景東(駐錦屏)、鎮沅(駐按板鎮)、墨江(駐玖聯鎮)、江城(駐勐烈)、寧江(駐勐往)、滄源(駐勐董)等15縣。
1951年寧洱專區改稱普洱專區;寧洱縣改名普洱縣。普洱專區轄15縣。
1952年將滄源縣劃入緬寧專區。瀾滄縣遷駐勐朗壩。普洱專區轄14縣。
1953年將車里、鎮越、佛海、南嶠4縣劃歸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撤銷六順縣,並入思茅縣;撤銷寧江縣,將勐往、安康2區劃歸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雅口、新營盤2區劃歸瀾滄拉祜族自治區。1953年4月7日由瀾滄縣部分地區設立瀾滄拉祜族自治區(駐募乃)。思茅專區轄8縣、1自治區。
1954年5月18日江城縣改設江城縣哈尼族彝族自治區(駐勐烈);同年10月16日由瀾滄縣和瀾滄拉祜族自治區各一部地區合並設置孟連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區(駐孟連城子)。思茅專區轄7縣、3自治區。
1955年普洱專署遷駐思茅後改稱思茅專區(駐復興鎮)。江城縣哈尼族彝族自治區改為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撤銷瀾滄縣,並入瀾滄拉祜族自治區。思茅專區轄6縣、1自治縣、2自治區。
1959年瀾滄拉祜族自治區改稱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孟連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區改稱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轄6縣、3自治縣。
1960年撤銷思茅縣,並入普洱縣;撤銷鎮沅縣,並入墨江、景東、景谷3縣及玉溪專區的新平縣。思茅專區轄4縣、3自治縣。
1962年恢復鎮沅縣(駐按板鎮)。思茅專區轄5縣、3自治縣。
1965年由西盟山區設立西盟佤族自治縣。同年3月6日西盟佤族自治縣正式成立(駐西盟)。思茅專區轄5縣、4自治縣。
1970年思茅專區改稱思茅地區,地區駐普洱縣思茅鎮(原復興鎮)。轄普洱(駐寧洱鎮)、景東(駐錦屏鎮)、鎮沅(駐按板鎮下觀音)、景谷(駐大街鎮)、墨江(駐玖聯鎮)等5縣及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駐勐烈鎮)、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駐勐朗鎮)、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駐孟連城子)、西盟佤族自治縣(駐西盟鎮)等4自治縣。
1979年撤銷墨江縣,改設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思茅地區轄4縣、5自治縣。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思茅地區總人口2480346人;思茅市 230834 普洱哈尼彝族自治縣 188106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355364 景東彝族自治縣 352089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288794 鎮沅彝哈尼拉祜縣 205709 江城哈尼彝族自治縣 100243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208593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464016 西盟佤族自治縣 86598
2003年10月30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113號):撤銷思茅地區,設立地級思茅市。(1)撤銷思茅地區和縣級思茅市,設立地級思茅市。市人民政府駐新成立的翠雲區思茅鎮月光路。(2)思茅市設立翠雲區,以原縣級思茅市的行政區域為翠雲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思茅鎮過街樓路。(3)地級思茅市轄原思茅地區的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翠雲區.
2006年1月20日,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調整瀾滄縣等十個縣區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復》(雲政府[2006]6號)文件正式批准思茅市鄉鎮行政區劃調整。
截止2006年4月17日止,全市9縣1區共撤並鄉鎮18個。其中墨江縣撤並3個,即聯珠鎮、雙龍鄉、碧溪鄉合並設置聯珠鎮,通關鎮與忠愛橋鄉合並設置通關鎮(忠愛橋鄉的曼平、曼嘎、新聯3個村民委員會劃入聯珠鎮;丙蚌、回龍、民興3個村民委員會劃入通關鎮;忠愛橋鄉以忠愛橋為界,橋西劃入通關鎮,橋東劃入聯珠鎮)。瀾滄縣撤並3個鄉鎮,即東良鄉與勐朗鎮整建制合並,設置勐朗鎮,並將謙邁鄉的布老、包麥地、看馬山三個村民委員會劃入糯扎渡鄉,同時將糯扎渡鄉更名為糯扎渡鎮;撤銷謙邁鄉;新城鄉與謙六鄉整建制合並,設置謙六彝族鄉。普洱縣撤並2個鄉鎮,即寧洱鎮與鳳陽鄉整建制合並,設置寧洱鎮;磨黑鎮與把邊鄉整建制合並,設置勐大鎮;三章田鄉與者東鄉整建制合並,設置者東鎮。景東縣撤並2個鄉鎮,即文井鎮與者後鄉整建制合並,設置文井鎮;大朝山東鎮永秀鄉整建制合並,設置大朝山東鎮。景谷縣撤並2個鄉鎮,即威遠鎮與鍾山鄉整建制合並,設置威遠鎮;永平鎮與邊江鄉整建制合並,設置永平鎮。翠雲區撤並1個鄉,即震東鄉與雲仙鄉整建制合並,設置雲仙彝族鄉。江城縣撤並1個鄉鎮,即勐烈鎮與紅疆鄉整建制合並,設置勐烈鎮。孟邊縣撤並1個鄉鎮,即娜允鎮與南雅鄉整建制合並,設置娜允鎮。西盟縣撤銷西盟鎮和莫窩鄉,兩鄉鎮合並,更名為勐卡鎮。
2007年1月21日,國務院(國函[2007]8號)批准:同意雲南省思茅市更名為雲南省普洱市,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更名為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思茅市翠雲區更名為普洱市思茅區。
各行政區劃:
普洱市 面積45385平方千米,人口236萬
思茅區 面積4093平方千米,人口20萬。區人民政府駐思茅鎮。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面積3670平方千米,人口19萬.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寧洱鎮。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面積5459平方千米,人口35萬。自治縣人民政府駐聯珠鎮。
景東彝族自治縣 面積4532平方千米,人口35萬。自治縣人民政府駐錦屏鎮。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面積7777平方千米,人口30萬。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威遠鎮。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面積4223平方千米,人口21萬。自治縣人民政府駐恩樂鎮。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面積3476平方千米,人口 9萬。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勐烈鎮。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面積1957平方千米,人口12萬。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娜允鎮。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面積8807平方千米,人口47萬。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勐朗鎮。
西盟佤族自治縣 面積1391平方千米,人口 8萬。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勐梭鎮。
2. 雲南地理環境對民族風俗的影響,分布於雲南的各個民族都要有一點,謝謝。
雲南除漢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還聚居著25個民族,這些民族分別是:彝、白、哈尼、 壯、傣、苗、僳僳、回、拉祜、佤、納西、瑤、藏、景頗、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諾、水、蒙古、布朗、獨龍、滿。全省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 口的近1/3。早在氏族社會時期,雲南就生活著「羌、濮、越」三大族群,他們是雲南最早的先民,秦漢時期總稱為「西南夷」。後經歷代的不斷遷徙、 分化、演變、融合,到了明、清中期的分布和特點才趨於穩定。彝族主要分布在滇東北、苗族主要分布在滇東和滇東南地區;僳僳、怒、獨龍、哈尼、 傣、拉祜、佤、景頗、布朗、納西、藏、阿昌和德昂等族主要分布在滇西,滇南、滇西北的廣大地區。另外,各民族居住的立體分布也較明顯。白、壯、 回、納西等族多居於平壩;傣、阿昌居於低熱河谷;彝、哈尼、拉祜、佤、景頗、布朗、瑤、德昂多居於半山區或邊遠山區;苗族多居於高寒山區;藏 和普米居於滇西北高原;僳僳、怒和獨龍族則分布在怒江、獨龍江兩側的山區。
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邊疆省份,自古以來就是眾多民族聲息繁衍之地,也是各民族沿橫斷山脈南北遷徙的走廊,少數民族成份居全國前列。因此,雲南民族眾多,人口在 5000 人以上的世居民族有:彝族 白族 哈尼族 壯族 傣族 苗族 僳僳族回族 拉祜族 佤族 納西族 瑤族 藏族 景頗族 布朗族 普米族 怒族 阿昌族德昂族 基諾族 蒙古族 布依族 獨龍族 水族 滿族等 25 個,其中獨有少數民族 15 個。少數民族人口 1415.3 萬,佔全省人口的 33.41 %。
一 由於歷史 自然和地理的原因,各民族從聚居分布 居住地域經濟社會發展 生產生活等方面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
(一)全省沒有一個單一的民族縣(市),各民族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雲南特有的立體地形和氣候條件,形成了各民族的居住特點。從垂直分布看,各民族居住地以山區為主;從平面分布看,又主要集中在農村山區邊境及邊遠地區。全省沒有民族成份單一的縣(市),每個縣(市)一般有 5 - 10 個世局少數民族,每個民族一般聚居在 5 - 10 個縣。因此,全省共有 8 個自治州, 29 個自治縣, 79 個民族自治地方縣和 197 個民族鄉,是全國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長期以來,雲南各民族大雜居與小聚居交錯,以村寨或村寨連片聚居,保持本民族語言服飾和風俗習慣,相互之間不易被同化融合,但又相互影響。
(二)新中國成立前,雲南各民族還分別處於原始社會末期 奴隸社會封建領主制封建地主制等不同社會發展階段,被稱為「一部活的社會發展史」,具有經濟社會發展多樣性的特點。
由於歷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各民族之間乃至一個民族內部發展極不平衡,半個世紀以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關心和扶持下,經過雲南各族人們的拼搏奮斗,曾經是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領主制、封建地主制多種經濟形態並存,生產力水平極為薄弱的雲南各民族,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採取特殊措施,促進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政治、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三)雲南有 4061 千米 的國境線,與東南亞國家山同脈、水同源, 16 種少數民族在雲南和東南亞國家跨境而居,具有同源文化和親緣民族的特點。
雲南有 5 個民族自治州、 3 個地區的 26 個縣與越南、寮國、緬甸接壤。有 16 個少數民族與居住在境外的居民同屬一個民族,盡管稱謂不同,由於共同的歷史淵源、語言和文化習俗,以及通婚、互市、過耕等關系,自古以來,這種同源文化和親緣民族關系,緊密地聯系著雲南與東盟國家的友好往來。
(四)在悠久的歷史歲月中,雲南各民族相互間淡泊自然、友善寬容,建立了密切的經濟文化關系,具有和睦相處,共生共融的特點。
以迪慶藏族自治州為例,這里生活有藏、僳僳、納西、普米、獨龍等 25 個民族。他們性情溫和,禮貌謙恭,開朗豁達,千百年來,主體民族藏族與各世居少數民族和睦相處,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創造了融民族性、獨特性、神秘性、真實性、體驗性等審美特徵為一體的豐富深邃的「香格里拉文化」內涵。
二、雲南主要和特有少數民族簡介
彝族:是雲南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佔全國彝族人口的 60 %左右,佔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 27.8 %。多數相對集中在楚雄自治州、紅河哈尼彝族自治州的哀牢山區、烏蒙山區和滇西北大小涼山一帶。彝族歷史悠久,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創造了燦爛的太陽歷文化,曾用彝文寫下了歷史、文學、天文、和醫學書籍、宗教經典等。
白族: 雲南特有的少數民族, 75 %左右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散居在麗江等地。白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自唐南詔以後,特別是大理國濕氣便形成一個具有共同語言和文化,經濟水平相近居住比較固定的古代民族,元代時的大理已經形成一個比較繁華的都市。白族的建築文化源遠流長。
哈尼族:雲南特有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紅河和瀾滄江中間地帶的哀牢山區。哈尼族歷史悠久,與彝族、拉祜族同源於古代羌族居住的山區,氣候溫和,土地肥沃,主要從事農業,以善制梯田著稱。
傣族:雲南省特有的少數民族,世代生活在熱帶、亞熱帶的四雙版納、德宏一帶。建國前,傣族正處於封建領主制向封建地方經濟過渡發展過程。傣族歷史悠久,文字源於梵文的拼音文字,貝葉文化飲譽中外,傣族人民用它記載了豐富的歷史傳說、宗教經典和文學詩歌。傣族基本上全民信仰小乘佛教,佛塔和佛寺建築、雕刻、繪畫精美。
僳僳族:雲南特有的少數民族,聚居在怒江州和迪慶藏族自治州。主要從事農業,建國前,封建地主制、家長奴隸制和原始公社制多種社會制度並存。僳僳族有口傳山歌和長詩,還有許多神話傳說。
拉祜族:雲南特有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我省同緬甸接壤的山區。拉祜族民間文學藝術極為豐富,歌曲和五區的調子很多,傳統樂器有蘆笙、三弦,舞蹈有「蘆笙舞」。
佤族:雲南特有的少數民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建國前,局部地區才進入封建領主經濟階段。以物傳情是他們原始文化的反映。
納西族:雲南特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麗江。納西族歷史悠久,有自己的語言文字,用象形文字書寫的約 500 多卷《東巴經》,是聞名於世的活著的古文字資料;詩歌、傳說、語言、故事都很豐富,民族風格濃郁的建築群和石牌坊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
藏族:主要聚居在迪慶藏族自治州。藏族原為我國古代游牧民族羌人。建國前,雲南藏族地區基本上保持著封建農奴制,實行僧侶和土司聯合的政教合一專政。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藏族人民創造和積累了豐富的文學藝術遺產,建築藝術、藏文文獻浩瀚,其中保存了許多歷史、天文、醫學文學等珍貴資料。
景頗族:雲南特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思茅、臨滄同緬甸、寮國交界海拔 1500 米似的高山地帶。建國前,一部分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一部分已經進入封建地方經濟的發展階段。
普米族:雲南特有的少數民族, 90% 居住在滇西平均海拔 2500 米以上的高寒山區。建國前,以處於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普米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和藏文。文學藝術豐富多彩,內容廣泛,詩歌、傳說、故事、寓言、雕刻、繪畫都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怒族:主要居住在瀘水縣、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是當地最早的土著居民。建國前,怒族社會還保留有原始公社制的一些特徵。怒族人民製作的怒毯、怒碗、轉扇等手工藝品,譽滿怒江和瀾滄江流域。
阿昌族:雲南特有的少數民族, 90% 分布在隴川、梁河一帶。歷史上,阿昌族比較早的接受了漢族的先進文化,隨著漢族封建勢力和傣族封建勢力進入,阿昌族的農村公社經濟也迅速向封建社會轉化,而統治政權仍由土司掌握。手工業較發達,門類很多,其中以打鐵最為著名。
德昂族:雲南特有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同緬甸交界地區,「德昂」舊稱「崩龍」, 1985 年 9 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稱「德昂族」。德昂族的竹樓大部分建築在密林環繞、翠竹成蔭的山樑或山腳,並在院內栽種各種鮮花和亞熱帶瓜果,構成舒適優美的居住環境。
基諾族:雲南特有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景洪基諾山,建國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建國後,基諾族經過直接過渡,跨越了幾個歷史階段,在 1957 年建立了第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獨龍族:雲南特有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與緬甸接壤的滇西北貢山縣獨龍江河谷地帶,使用獨龍語,沒有本民族文字。建國前以刀耕火種農業為主,尚處在原始的父系氏族公社解體階段。獨龍族喜吃酸筍、酸菜、酸肉之類食物。音樂文化受傣族文化影響。
雲南各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為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形成了勤勞、勇敢、朴實的優良品格。這些優良品格,將對增進雲南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促進地區與全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逐步縮小發展差距,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3. 普洱的地理環境
普洱由於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這里大部分地區常年無霜,冬無嚴寒,夏無酷版暑,享有「綠海明珠」、權「天然氧吧」之美譽。普洱市海拔在317—3370米之間,中心城區海拔1302米,普洱市年均氣溫15℃—20.3℃,年無霜期在315天以上,年降雨量1100—2780毫米,負氧離子含量在七級以上。
4. 普洱的地理位置
普洱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部,轄1區9縣,全區面積44221.34平方公里, 是雲南省面積最內大的一個地區。東容南與寮國、越南接壤,西南與緬甸比鄰,國境線長達625公里,是祖國重要的西南門戶,僅陸上邊境通道就有18個,瀾滄江、紅河、南亢河三條水道直通境外,是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之一。 2007年4月8日,思茅市改名普洱市;而原先思茅市下轄的普洱縣(普洱哈尼彝族自治縣),更名為寧洱哈尼彝族自治縣;思茅市在改名普洱市後將其市政府駐地所在的翠雲區(與縣同一級別)更名為思茅區。
5. 雲南的 普洱茶 緣於什麼
普洱茶是原產於普洱及周邊地區的歷史傳統名茶。千百年來,由於普洱茶產地優越的自然環境、優良的茶樹品種、獨特的加工工藝、獨具匠心的造型、越陳越香的品質、多姿多彩的飲茶方式、悠久的產制歷史和對人體健康的有益作用,使普洱茶成為最具魅力和最受國內外人們喜愛的飲料。同時,普洱茶產區又是雲南多民族的聚居區,從而使普洱茶蘊藏著廣泛的民族特徵和豐富文化內涵。
普洱茶的種植歷史源遠流長。據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遺器」記載;早在1700多年的三國時期,普洱府境內已開始種茶。而最早在歷史文獻中記載普洱茶種植的人,是唐代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曾親自到過雲南南詔地的唐吏樊綽,他在其《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茶」即是指普洱茶;「銀生」是唐南詔六國節度之一,「銀生城」即今景東縣城;「銀生城界諸山」,即今景東城東的哀牢山和城西的無量山,表明這些地區在唐代已馴化和利用、開發茶葉,有一定的生產規模,並作為商品,形成一定的市場。南詔時「銀生節度」轄今思茅地區和西雙版納州以及大理、臨滄部分地區。「散收、無采造法」指當時茶葉主要是散收,沒有採用內地「蒸之、搗之、拍之、培之、穿之、封之」的制茶法;「蒙舍蠻」指當時南詔的統治民族;「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指當時飲茶的方法是將茶葉、花椒、姜、桂片等物一起放在鍋內烹煮後飲用。(由於未經加工的茶葉或殺青溫度不夠的曬青茶葉有一種青草似的生澀味,因此,古南詔的少數民族用「 椒、姜、桂 」等重味佐料和茶葉一起烹煮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飲茶方法,同時,「椒、姜、桂 」的散風去寒、溫熱助陽作用對生活在高原的人們也具有葯理作用。)《蠻書》所載內容,明確記述了茶葉產地及創建姜飲方式的種茶人「蒙舍蠻」。從所記載產茶的區域、種茶民族推斷,與後來普洱茶的主要產區是相吻合的。這也是普洱茶區產茶的最詳細最可靠的記載。據此考證,普洱產茶栽培利用的歷史源遠流長,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南宋李石《續博物志》載:「茶出銀生諸山」。其范圍包括銀生轄區的哀牢、無量兩大山脈及其餘脈。思茅在唐代已盛產茶葉,今思茅市及周邊地區是最早馴化和規模種植、開發茶葉的地區,有野生古茶樹的景東、鎮沅、景谷、普洱、瀾滄等地在唐代以前就採摘利用茶葉,進行茶樹的栽培、並在唐代形大宗商品,從唐以後到明清,思茅成為中國茶葉及世界茶葉的重要產區。
元李京《雲南志略、諸夷風俗》稱:「金齒百夷,交易五日—集,以氈布鹽茶相互貿易」。表明普洱茶在當時已成為邊疆各民族相互交易的重要商品。
明謝肇制在《滇略》中稱:「士庶所用,皆普茶也」。明代,「普茶」—名正式載入史書。清檀萃所撰《滇海虞衡志》載:「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端、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此六茶山均在普洱府屬思茅廳界內。普洱府是當時茶葉貿易的集散地,思茅廳所屬六大茶山的茶葉大部分集中到普洱府,經加工精製後,運銷國內外。
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拾遺》中亦有「普洱茶出雲南普洱府」的記載。明方以智在《物理小識》中也有:「普洱茶蒸而成團,西番市之」。說明在明代普洱茶正式被載入史書,並印證了內地先進的采造、制茶法已經引入普洱茶的加工技術之中,普洱茶已被社會各階層所接受消費,普洱已成為茶葉集散中心,普洱茶開始名揚中華???
前人對普洱府地區茶葉方面敘述較多,從栽培管理、採制加工、花色品種、產品流向等,都較為詳盡、表明茶葉生產在當時當地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是山區少數民族的一項重要的經濟收入。清代曾任雲南總督的伯麟著有《進雲南種人圖說》談到「黑窩泥」(即今哈伲、愛尼人):「採茶賣茶其業也,女子勤績縷,雖行路不釋手,普洱府屬思茅有之」。文中肯定一些山區的哈尼族以採茶賣茶為生。
關於普洱茶的文史記載,除唐《蠻書》、宋《續博物志》、明《滇略》、《本草綱目》、清《普洱茶記》、《滇海虞衡志》、《普洱府志》外,民國時期有《新篡雲南通志》、《雲南通志長編》等書籍。
普洱茶產於何地?現在大多數的觀點認為:普洱茶因普洱府而得名,普洱府是普洱茶的原產地和集散地。因為按照自然經濟時期市場形成的規律,某種物品要形成規模集散,首先是這個地方要具有一定的物品產量,其物品產量在滿足自身消費後,還要有大部分變成商品進行交換,然後商賈紛紛慕名雲集,買進賣出,形成貿易,由於市場需求的拉動,才逐步向周邊地區輻射擴散。據史料記載,清朝雍正年間朝廷在普洱府建立了流官體制,加強對所屬三廳一縣一司的管理,其核心就是促進茶葉種植的科研和發展,形成大宗商品,為朝廷增加稅收,承擔向朝廷進貢的責任。因此,普洱府的設立對普洱地區的茶葉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隨著時間推移,圍繞茶產業逐步形成了以普洱府為中心的大規模的加工和貿易,普洱成了茶馬古道的源頭。茶學界公認,普洱茶的後發酵工藝是馬幫在長時間運輸過程中形成的天賜特殊工藝,擁有馬幫這種特殊交通工具的是茶商,普洱就是茶商雲集、趨之若騖的地方。更為重要的是茶商沿著以普洱為起點的五條向外輻射的茶馬古道,將普洱茶介紹、銷售到世界各地,世界因此得知普洱茶。據《普洱府志》記載,普洱府當時會館林立,酒樓茶肆鱗次櫛比,中外茶商接踵摩肩,成為了國內外影響較大的商貿重鎮。所以,普洱府不僅是普洱茶的集散地,而且是最早的原產地,對周邊地區茶產業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因而普洱茶產於普洱,因普洱府而得名是名副其實的。 史籍中,記錄了六大茶山,古「六大茶山」為中國最古老的茶山和茶區,由於歷史的變遷,准確定位其地理位置實非易事。是否除了六大茶山之外,其他地方就沒有茶葉種植,以至於會出現「普洱不產茶」的說法,根據多年來眾多科學工作者的調查和發現,可以總結性的肯定:
一是除了六大茶山之外,不僅還有分散的產區,甚至還有主產區,比如瀾滄景邁千年萬畝人工栽培型古茶林,距今已有千年種茶的歷史,這么大規模的古茶林在六大茶山中就未見其名。
二是除了六大茶山之外,還有更大生產普洱茶葉的范圍,清《普洱府志》記載:「普洱所屬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當時年產茶8萬擔,僅公元1661年從普洱運往西藏的茶葉就達5萬擔,古六大茶山的范圍也無需用八百里來匡定。而受古代的生產水平、人口密度,古六大茶山怎麼也產不了年8萬擔,也沒有那麼多勞動力。要達到「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的生產規模,就是集中了當時普洱府所轄寧洱縣、思茅廳、威遠廳、他郎廳、車里宣慰司一縣三廳一司的生產能力才可能做到。因此,「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的范圍,是今思茅全境和周邊地區,只有這一范圍也才能達到清代「年產普洱茶8萬擔」的生產能力。
三是普洱境內及鄰近區域同樣有著悠久的茶山種植史。根據眾多茶葉工作者的調查,思茅所轄的7個縣,有29處野生茶樹群落,總面積約7萬畝。已發現並經專家驗證的鎮沅縣九甲鄉千家寨2700餘年野生古茶樹,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古老的野生古茶樹王。普洱位於中國雲南西南邊陲,這里山巒起伏,溪澗縱橫,雲霧繚繞,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具有得天獨厚發展茶葉種植的條件。普洱境內及鄰近幾個縣(景東、景谷、鎮沅、瀾滄、江城等)野生古茶樹、過渡型古茶樹和栽培型或接近栽培型古茶樹、古茶林普遍分布。普洱縣有困盧山、板山兩棵千年野生古茶樹;瀾滄邦崴有千年過渡型古茶樹;景東花山、景谷秧塔、普洱困盧山都有400多年的栽培型古茶樹;瀾滄景邁芒景千年栽培型萬畝古茶園更是被國內外專家稱為栽培型古茶樹的博物館,這些都是普洱地域有著悠久的較大規模的茶葉種植史的活佐證。說明在普洱茶的發展和興盛進程中,今普洱縣及周邊地區一直是普洱茶的原產地。同時,普洱府產茶的歷史也是有據可考的。據《茶王賦》記載:普洱貢茶首推西門山茶,西門山亦稱普洱山、天壁山。史料雲:「普洱山在雲南寧洱縣境,山產茶性溫味香,異於他產,名普洱茶」,道府官員用以入貢,稱為「眾茶之冠」。此外,位居第二的是板山茶,此處原是滿山茶林,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板山茶農不堪官府壓榨,揭竿反抗,後清政府派清軍血洗板山,板山茶農被清軍鎮壓,茶樹也被砍光。以後普洱茶農便以茶葉加工和集散為主,因為加工和貿易能獲得更高的利潤,普洱茶的原料生產便向周圍其他地方轉移,可見普洱茶不產於普洱之說是不能成立的。普洱茶的生產范圍應該是包括普洱及六大茶山的廣大地域。
普洱茶,源於清朝設普洱府而列為貢茶,並在此後有更大發展。《普洱建置歷史沿革》載,古普洱地方至元朝未獨立設府也無「普洱」地名。到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起用「普耳」為名。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1620年)改稱「普洱」。清朝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普洱設元江分府,管轄思茅、普洱等13個版納。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實施「改土歸流」後設置普洱府(府台駐今普洱縣城)。那麼,哪些地方屬於古普洱府轄地呢?據《新編雲南地州市縣情》中記述:「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置普洱府,領1縣3廳1司,即寧洱縣(今普洱縣)、思茅廳(今翠雲區)、威遠廳(今景谷)、他郎廳(今墨江縣)、車里宣慰司(今西雙版納州);乾隆、道光、光緒先後設景東、鎮沅、鎮邊3個直隸廳,其中鎮邊直隸廳轄今瀾滄、西盟、孟連3縣及雙江、滄源部分地區」。可見,普洱府按今天的行政區劃,主要包括思茅市、西雙版納州全境及臨滄市部分地區。普洱府大部份地區屬於今天的思茅市所轄區域,普洱府治所也設在今天的普洱縣城內。普洱茶在歷史的長河中,以普洱為中心源源不斷的向外擴散發展,同時,先民們把勤勞智慧和勞動技能運用到茶葉生產中,在長期的生產生活活動中,在商品交易的推動下,充分利用了雲南大葉種茶樹的獨特優勢,在特定的地理、氣候和特定的運輸過程中,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享譽國內外? 質優味淳的普洱茶,從而奠定了普洱茶的歷史地位。
6. 迪慶香格里拉的地理環境
迪慶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香格里拉縣)接收到
雲南省統計局局
地理環境:
迪慶藏族自治州位於在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橫斷山脈的腹地,地勢北高南,位於西北部,雲南「三江並流」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腹地。總面積?23900平方公里,耕地37100公頃,境內三山夾兩河,三山怒山山脈,雲嶺雪山,貢嘎雪山,地理其間瀾滄江,金沙江自北向南貫穿全境。全州平均海拔3380米,梅里雪山卡格博峰6740米以上海平面,是雲南最高的山峰,境內最低海拔1480米,相對高差5260米,這個巨大的高度上的差異規模較小的領土垂直農業氣候和三維環境。因此,迪慶,被稱為「動物王國」,「有色金屬王國」,特別是水電資源,礦產資源,旅遊資源,生物資源和土地資源極為豐富。溫帶和寒溫帶季風氣候(河谷地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5.4°C,年均降雨量為268-945毫米,無霜期為129-197天。
行政區域:
州首府香格里拉縣位於昆明706公里。全州轄三縣,香格里拉縣,德欽縣,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人口:
2005年底,全州總人口為36870000人,除了漢族,藏族,傈僳族,納西族,白族,彝族,回族,普米族,苗族等。 25種少數民族的民族。少數民族人口32.18萬,占總人口的87.28%。
自然資源:
全州林業用地面積1.83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2.27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34.6%,19.7十億立方米的用水總量資源,水能理論蘊藏量1370萬千瓦,占雲南省的14%,居全省之首。在該地區的礦產資源24種,包括鎢,鉛,鋅,銅,錳等礦產資源儲量,開發和利用率。豐富的地熱資源,中甸縣毗鄰溫泉,天生橋溫泉,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著名的旅遊風景區。高等植物2000餘種植物資源是國家保護禿杉,珙桐,三尖杉,瀾滄黃杉,樹清晰,中國榛蒿,雪,天麻,雪蓮花,紅豆杉,榧木等23種。蟲草,天麻,當歸,雲木香,秦芄,茯苓,珍珠,鹿茸,熊膽,麝香等20種珍稀的中國中草葯的母親。有136種野生食用菌,蘑菇,羊肚菌等世界知名,出口到日本,香港等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野驢,黑頸鶴,兩種,三種類型的雪豹,猞猁,猴,小熊貓,20。
風景區:
迪慶州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景點有雲南的最高峰 - 梅里雪山卡格博峰,世界著名的大峽谷 - 虎跳峽,中國彈簧奇觀 - 東巴聖地白水台,在棲息地 - 維西胡安苑,高原明珠 - 碧塔海,低緯度海拔最低的冰川 - 秋長只是被稱為「西藏藝術」西藏塔住房建築博物館 - 庵,達摩洞,長江第一灣,香格里拉大峽谷,天生橋風景名勝。
土特名產:
中國毛蟲木耳,蘑菇,羊肚菌,香格里拉藏秘青稞干紅葡萄酒干白,青稞酒,維西木瓜飲料,氂牛乾巴,黃油,竹葉菜,木碗中甸,維西蘭花,藏,銀刀。
注香格里拉:
1,除了從5月至7月和9月至10月,迪慶在雨季路況並不好,不利於出行,冬季氣溫太低了,如果下雨,那麼除了等待回家。雪後山走壞,等待雪,它是耐心和時間的問題。
不要急於春節期間迪慶,因為那些日子裡,室外溫度為-3-8℃,室內採暖設備是1-9℃,夜間溫度較低的室外溫度為-7℃至-1°C的室內。除了低溫,街道,汽車是少得可憐,結冰的路面讓司機的一致好評。
迪慶建議帶上一件外套,羽絨服,手套,防滑靴。和氣候乾燥,紫外線輻射強,女士應准備好防曬霜,帽子,太陽鏡,特別是在10月訪問帶來足夠的禦寒衣物。
每年6月到9月是迪慶高原的雨季,高原天氣多變,你可以帶幾個塑料袋(或浴帽),鏡頭蓋,逢陰雨天,雨塵,你還可以保護設備。夏天的地方帳篷在草原上的篝火時,一定要。
迪慶屬高海拔地區(3300米),不宜劇烈運動,不宜飲酒,多食蔬菜,水果,以防發生高山反應。
7. 雲南的氣候
雲南氣候基本屬於亞熱帶高原季風型,立體氣候特點顯著,類型眾多、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干濕季節分明、氣溫隨地勢高低垂直變化異常明顯。
滇西北屬寒帶型氣候,長冬無夏,春秋較短;滇東、滇中屬溫帶型氣候,四季如春,遇雨成冬;滇南、滇西南屬低熱河谷區,有一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南,進入熱帶范圍,長夏無冬,一雨成秋。
雲南省平均氣溫,最熱(七月)月均溫在19°C~22°C之間,最冷(一月)月均溫在6°C~8°C以上,年溫差一般只有10°C~12°C。
(7)雲南普郎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雲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位於東經97°31′至106°11′,北緯21°8′至29°15′之間,北回歸線橫貫本省南部,屬低緯度內陸地區。
全省東西最大橫距864.9千米,南北最大縱距990千米。全省國土總面積39.41萬平方千米,東部與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為鄰,北部與四川省相連,西北部緊依西藏自治區,西部與緬甸接壤,南部和寮國、越南毗鄰。雲南有25個邊境縣分別與緬甸、寮國和越南交界。
全省降水在季節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極不均勻。干濕季節分明,濕季(雨季)為5~10月,集中了85%的降雨量;乾季(旱季)為11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只佔全年的15%。
全省地勢呈現西北高、東南低,自北向南呈階梯狀逐級下降,從北到南的每千米水平直線距離,海拔平均降低6米。
雲南是中國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除漢族以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數民族有25個。其中(按人口數多少為序),15個民族為雲南特有,人口數均佔全國該民族總人口的80%以上。
8.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的地理環境
蘭坪縣地處橫斷山脈滇西北縱谷區,隸屬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東接劍川縣、麗江縣,南鄰雲龍縣,西靠瀘水縣、福貢縣,北至維西縣。位於26°35′43″N,99°19′12″E。國土面積4388平方公里。 蘭坪森林資源豐富,是雲南省十七個林業重點縣之一。山林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71.1%以上,森林覆蓋率為68.4%,活立木蓄積量達2454萬立方米,而且以木質好、大徑材多而著稱。不但有雲南松、華山松、雲杉、冷杉等優良用材林,還有櫟類、紅樺等數十種優良樹種和紅豆杉、榧樹等一批珍貴樹種,其他還有核桃、漆樹以及花椒、木瓜、蘋果、梨、胡椒、皺皮桔等經濟林木。
還有野生中草葯材如:蟬花、蟲草、天麻、五加、佛掌參、貝母、雪蓮、地榆、草血竭等160多種名貴葯材。
蘭坪境內花卉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僅杜鵑科就有107種,蘭科118種,報春花科26種,木蘭科11種等。 蘭坪的礦產是 「三江成礦帶」上的重點礦區。 截至2012年,已探明和發現的礦藏有鉛、鋅、銅、銀、鹽、鍶、汞、岩鹽、銻、硫、鐵、石膏、雲母、葉臘石、冰洲石、水晶石等十多種礦,150多個礦床點,而且礦床中伴生時鎘、鉈、硫、天青石等的儲量也達到大、中型規模。其中金頂鳳凰山特大型鉛鋅礦,以儲量大,品位高,成礦集中,易開采等特點,榮居全國之首、世界之二,儲量達1429萬金屬噸,潛在價值可達2000多億元。隨著勘探力度的進一步加大,新的礦床、礦點還在不斷被發現。鹽礦資源是蘭坪縣的第三大優勢資源,分布廣,品質優良,開采歷史悠久,其儲量達大型規模。根據地層、構造、岩性及礦床的分布和盆地的成礦條件、成礦規律、礦產組合等特徵,可將蘭坪境內的礦產資源分布為沿南北向展布的東、中、西三大成礦帶。
①東礦帶
包括金頂鎮、通甸鎮、河西鄉。
礦產主要以鉛、鋅、銀為主,銅礦次之。該礦帶有密集的礦點分布,經過初步地質勘查,表明這一礦帶潛在地質儲量非常可觀。除金頂鉛鋅礦外,銅、銀、鉛、鋅遠景儲量可達到大型規模,是蘭坪縣極有經濟潛在價值的遠景成礦帶。
②中礦帶
包括中排、石登、營盤、兔峨、河西五個鄉鎮.這一礦帶主要礦產以銅、銀為主,其次為銻、汞、鉛、鋅等。銅資源是蘭坪境內僅次於鉛鋅的第二大優勢礦產資源,該礦帶共有礦床69個。已探明儲量17萬金屬噸,預測儲量可達50萬金屬噸以上,其中僅較大的金滿銅礦,詳查儲量就大於10萬金屬噸。在該礦帶中銀的預測儲量在5000金屬噸以上。鉛鋅儲量2030萬金屬噸。
③西礦帶
包括蘭坪縣境內瀾滄江以西的碧羅雪山山脈,除有銅、鉛、鋅、銀之外,鎢、錫、寶石等也有可觀的遠景。
9. 普化鎮的地理環境
普化鎮屬暖溫帶半溫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溫暖溫潤,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版,雨量充沛。權
年均溫度12℃。極端高溫41.3℃(1966年6月21日),極端低溫-17.4℃(1977年1月30日),年均霜期211天,凍土最大深度26厘米(1967年1月)。全年主導風向為西北風,平均風速1米/秒,最大風速20米/秒。降水季節性明顯,汛期夏秋兩季降水量佔全年的70—80%。年際降水變率大,歷年平均降水量720.4毫米,最多年達983.2毫米(1964年),最少年525.1毫米(1969年),累年平均偏差125.9毫米,相對變率17%。 陰雨多出現於9月,乾旱多出現於6月和8月。暴雨常出現於4月下旬至9月中旬之間,以7月上旬、8月中旬和9月上旬較為集中,到10月中旬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