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地理位置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3-04 22:22:26

『壹』 張家界地質公園構造形跡及統計分析

張家界地質公園位於木耳山-向家溪背斜東南翼靠近核部一側(圖3-1)。園區構造形跡主要為木耳山-向家溪背斜和三組垂直節理,局部發育一些小褶皺(圖3-2)。

圖3-1張家界地質公園構造圖

一、木耳山-向家溪背斜

木耳山-向家溪背斜核部出露的最老地層是下志留統龍馬溪群,兩翼依次為中志留統羅惹坪組,中泥盆統小溪組、雲台觀組,上泥盆統黃家磴組、寫經寺組,下二疊統棲霞組、茅口組,上二疊統吳家坪組、大隆組,下三疊統大冶群,中統嘉陵江組、巴東組,上三疊統和中侏羅統。

背斜軸線呈S狀彎曲,總體走向北東-南西向。由西南向北東,在黃官塔一帶呈北北東向延伸,到陳家灣後逐漸轉為北東東向,中坡附近軸線又轉為北北東向延伸,至粟埡界附近再轉為北東向,到水塘背斜核部被斷裂破壞,其後軸線由劃子溪大致成北東向延伸至湖塌而傾伏封閉。

背斜脊線呈波狀起伏,南段核部地層為下志留統龍馬溪群,粟埡界附近似有傾沒之勢,核部地層為下三疊統大冶群,隨後脊線又升高,北段核部出露中、上泥盆統。

背斜軸面南段在陳家嶺至中坡附近向北西歪斜,西北翼岩層傾角多在40°左右,東南翼一般為15°~25°。北段軸面正常,兩翼岩層產狀基本對稱,傾角一般為40°~55°。大堡山附近因斷裂影響,東南翼岩層傾角變大,向家溪附近因斷裂造成南東翼岩層向北北西方向倒轉,褶皺較緊密,為線狀褶皺。

圖3-2薄層灰岩中的小褶曲

圖3-3張家界地質公園節理極點等密度圖

二、園區節理

張家界地質公園園區廣泛發育3組垂直節理(圖3-3,表3-1),第一組走向北東-南西,第二組走向北西-南東,第三組走向近南北。3組節理傾角基本上都在80°以上,極少數傾角較緩的節理傾角也在60°以上。3組垂直節理相互切割,控制了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地形地貌的演變。但在張家界地形地貌的演化過程中,各個景點往往主要發育兩組節理,各個景點地形地貌的演化也主要受其中兩組節理控制。

表3-1張家界地質公園節理產狀統計表

續表

在張家界天下第一橋景區近水平的厚層砂岩中發育兩組垂直節理(圖3-4~圖3-7),一組走向NW—SE,另一組走向NEE—SSW,兩組節理傾角均超過80°,近直立。在兩組近垂直節理的切割下,近水平的厚層—塊狀砂岩被切割,形成垂直裂縫,沿兩組垂直節理的侵蝕作用形成垂直的峭壁、岩柱;隨著風化作用的持續進行,下部岩層坍塌,形成天然石橋。

圖3-4天下第一橋景區垂直節理

圖3-5天下第一橋景區

圖3-6天下第一橋景區節理產狀統計圖

圖3-7天下第一橋景區節理極點等密度圖

在張家界金鞭溪景區,發育3組垂直節理(圖3-8~圖3-10),第一組走向NEE—SSW向,第二組走向NWW—SEE向,第三組近SN向。

在黃石寨景區,控制黃石寨周邊地貌景觀的節理主要有3組(圖3-11~圖3-13),最發育的是近東西向的一組垂直節理,其次是NE、NW向兩組垂直節理。沿3組垂直節理的風化、侵蝕,控制了黃石寨景區周邊的峭壁、懸崖。

圖3-8金鞭溪景區峰林面的垂直節理

圖3-9金鞭溪景區節理統計圖

圖3-10金鞭溪景區節理極點等密度圖

圖3-11黃石寨景區峰林與山頂面

在百丈峽景區,近水平的淺紅色塊狀砂岩中發育主要發育兩組節理(圖3-14~圖3-16),一組走向NE—SW,另一組為NW—SE向。兩組節理切割岩層,沿兩組節理縫的追蹤風化侵蝕,控制了峽谷地貌的形成演化。

圖3-12黃石寨景區節理統計圖

圖3-13黃石寨景區節理極點等密度圖

圖3-14百丈峽景區垂直節理面的擦痕

在百龍電梯附近發育3組垂直節理(圖3-17~圖3-19),一組走向NW—SE向,第二組近SN向,第三組NEE—SWW向。3組節理相互切割,將岩層切割成一個個柱狀塊體,沿垂直節理縫的破壞,加劇了岩石的風化侵蝕,逐漸形成陡崖,在侵蝕和崩塌作用的聯合作用下,最終形成一個個孤立的岩柱,形成峰叢地貌景觀。

圖3-15百丈峽景區節理統計圖

圖3-16百丈峽景區節理極點等密度圖

圖3-17百龍電梯旁邊發育的垂直節理

圖3-18百龍電梯附近節理統計圖

圖3-19百龍電梯附近節理極點等密度圖

『貳』 張家界在哪裡

張家界屬於湖南省。

張家界是湖南省轄地級市,原名大庸市,轄2個市轄區(永定區、武陵源區)、2個縣(慈利縣、桑植縣)。位於湖南西北部,澧水中上游,屬武陵山區腹地。張家界因旅遊建市,是中國最重要的旅遊城市之一,是湘鄂渝黔革命根據地的發源地和中心區域。

1982年9月,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

1988年8月,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被列入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等三大景區構成的武陵源風景名勝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2004年2月,被列入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2007年,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17年,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榮譽稱號。

(2)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張家界市,地處北緯28°52′—29°48′、東經109°40′—111°20′之間,是湖南省西北部一個正在開發、建設,以發展張家界旅遊業為特徵的新興省轄地級市,北鄰湖北省。

張家界市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地處雲貴高原隆起與洞庭湖沉降區結合部,介於東經109度40分至111度20分、北緯28度52分至29度48分之間,東接石門、桃源縣,南鄰沅陵縣,北抵湖北省的鶴峰、宣恩縣。市界東西最長167公里,南北最寬96公里。張家界市總面積9653平方公里,占湖南省面積的4.5%。

地貌

張家界市的地層復雜多樣,造化了當地的特色景觀。主要有山地、岩溶、丘陵、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6%,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為世界罕見。城市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向東南傾斜。

在市域另一個突出的表現是由於地殼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加大,來不及將河流拓寬,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峽谷。河的谷底極竄成線形,兩壁陡峻,灘多水急。張家界市澧水源頭、溇水上游、茅岩河段,就是這種河谷地貌。

『叄』 世界地質公園是張家界還是崀山

這8處第一批世界地質公園是:安徽黃山地質公園、江西廬山地質公園、河南雲台山地質公園、雲南石林地質公園、廣東丹霞地質公園、湖南張家界地質公園、黑龍江五大連池 地質公園和河南嵩山地質公園。

『肆』 張家界武陵源世界地質公園的景區開發

張家界市武陵源世界地質景觀資源,經開發利用已形成四大地質旅遊景觀區。即天子山地質旅遊景觀區、索溪峪地質旅遊景觀區、張家界地質旅遊景觀區與楊家界地質旅遊景觀區。各景觀區的特色概述如下。

1.天子山地質旅遊景觀區

位於張家界武陵源地貌區西北部,面積5473公頃。境內中部高、四周低,海拔800 m以上,為下二疊統石灰岩分布區。800 m以下屬厚度很大的石英砂岩層。最高峰為天子峰,海拔1262 m,面北而峙。立峰憑眺,但見台地錯列,石峰嶙峋,雲霧繚繞,峰、峽、瀑、林遍布於千溝萬壑中。山頂、山腰台地突兀凌空,多達60餘處,交錯伸延,是天然觀景台,已開發石家檐、茶盤塌、老屋場、鴛鴦瀑4個小景區,尚有鳳棲山、黃龍泉小景區待開發。

2.索溪峪地質旅遊景觀區

位於張家界武陵源地貌區東北部,面積17200公頃。景區呈盆地狀,四周高、中間低,山、丘、川多種地貌並存,峰、洞、湖融為一體。峰秀、谷幽、水碧、洞奇為其景觀的主要特徵。已開發西海、十里畫廊、水繞四門、百丈峽、寶峰湖、黃龍洞、觀音洞等8個小景區。另有白虎堂、一線天、天家峪景區待開發。

黃龍洞是索溪峪景區中最具特色並最具美學價值和科普意義的地質遺跡。黃龍洞規模宏大,與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美國肯塔基州的猛獁洞一樣,內有上下5層,2層水洞與3層旱洞,錯落相通。洞中支洞錯列,結構復雜,總長度達30 km以上,躋身於世界超級長洞之列。已探明有13個大廳、96條走廊、3處瀑布、1條陰河。洞中最寬處達200餘米,最高處51 m。5個結環式廳堂,層層相疊,總面積5萬余平方米。尤其龍宮,寬闊如穹廬廣廈,宮內1700多根石柱巋然聳立,猶如石林,蔚為壯觀。洞中陰河,長2000餘米,最深處30 m,最寬處50 m。天仙水洞中瀑布,飛瀑懸空60 m,珠飛玉濺飄忽如簾。洞內有迷宮、響水河、天仙、天柱街、龍宮等六大游覽區。黃龍洞位於二疊系-三疊系碳酸鹽岩地區,為戴帽式岩溶丘陵。洞中岩溶類型齊全,被聯合國世界遺產驗收委員會高級顧問桑塞爾先生贊嘆黃龍洞為「是我所見到的溶洞石筍最集中、神態最逼真的地方」。

3.張家界(森林公園)地貌景觀區

位於張家界武陵源地貌區南部,面積4810公頃,境內峰密岩險,谷深澗幽,水秀林碧,雲霧繚繞。集雄、奇、幽、野、秀於一處,匯峰、谷、壑、林、水為一體。有金鞭溪、黃石寨、琵琶溪、腰子寨、沙刀溝、袁家界6個小景區,共開發景點90多個。有標准石板游道6條,車行游道2條。

4.楊家界地貌景區

位於張家界武陵源地貌區西北部,面積3400公頃。景區屬峰林峽谷地貌,景觀雄渾、險要、清秀、幽靜、原始。境內溝壑縱橫,溪水長清,植被茂密,森林覆蓋率95%,最高峰海拔1130 m。

公園管理及保護現狀

(1)張家界武陵源地質公園的管理法規基本得到當地群眾的認同和全面執行,張家界管理局的責任與權益得到尊重;公園的功能和效益全面體現,旅遊業的收入提供了當地生態環境保護、水源保護、農村居民生活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所需資金,歷史上遺留的采礦採石跡地的生態環境開始逐步恢復。

(2)公園不僅是當地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動力,也是湖南省社會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基地。張家界是遊客在湖南的首選旅遊地之一,是中國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風景區示範點。公園的保護開發已納入湖南省、張家界市二級政府的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和各種相關的專項規劃,確立了張家界永續保護的地位和在當地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現已在原來觀光旅遊、地質科考、民族風情旅遊等基礎上,增加了生態旅遊、民俗旅遊、農村旅遊等,擴大了旅遊業的受益面,可全面保護張家界公園珍貴的地球遺產資源。

(3)張家界的旅遊開發雖然造成了旅遊垃圾、生活污水的增加和部分外來物種的帶入,但未造成大的危害。隨著對旅遊景觀的保護與對旅遊環境重要性的意識的增強,旅遊景點正在實行環境容量控制。當地環境保護機構對環境的定監測報告表明,公園的生態環境有了改善,森林地有所增加,並得到有效的保護;大氣、水質質量良好。

『伍』 張家界地質公園就是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嗎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同是是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
張家界潘英

『陸』 張家界地貌體驗館里在哪裡

張家界地貌5D體驗館,在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內。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位於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內。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共分「走進張家界」、「保護張家界」、「體驗張家界」三部分,設置有綜合展廳、古生物廳、動植物標本廳及歷史人物介紹廳、張家界地貌5D體驗館等,館藏2萬余份各類珍貴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古生物化石、礦物六大類標本。

『柒』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與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說明關系

森林公園只是地質公園的一部分

『捌』 張家界的地質類型

選A: 砂岩峰林地貌,岩溶洞穴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湖南張家界市,佔地總面積專3600 平方公里,主要地質屬遺跡類型為砂岩峰林地貌、岩溶洞穴。

地質公園分布區內出露泥盆紀(距今3.5億~4億年)厚層石英砂岩,由於岩層產狀平緩,垂直節理發育,受後期地殼運動抬升,重力崩塌及雨水沖刷等內外地質動力作用的影響,形成了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觀.在園區內有3000多座拔地而起的石涯,其中高度超過200米的有1000多座,金鞭岩竟高達350米,石峰形態各異,優美壯觀,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砂岩峰林地貌,有重大科學價值。其它尚有方山、岩牆、天生橋、峽谷等造型地貌以及發育在三疊紀石灰岩中的溶洞景觀。

園內森林茂密,並有銀杏、珙桐、紅豆杉、鵝掌揪等珍稀植物,為研究生物演化提供了實物例證。

參考文獻:http://www.cgp.gov.cn/dzyj_rea

『玖』 張家界是屬於喀斯特地貌還是屬於張家界地貌

屬於張家界地貌。

特點:

張家界地貌是「在中國華南板塊大地構造背景和亞熱帶內濕潤區內,以流水侵蝕容、重力崩塌、風化等營力形成的,以稜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為主,以及特色造型地貌為代表的地貌景觀」。

形成原因:

張家界接納了由流水源源不斷地從鄰近古陸搬遷來的大量鬆散碎屑物質,經過沉積和漫長而又復雜的成岩過程,經過漫長的外力作用,便形成了所看到的怪誕詭譎的峰林峽谷。

(9)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特色景點:

1、張家界大峽谷:張家界大峽谷緊鄰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2011年成功創建AAAA級景區,2018年成為全市首個國家級服務業標准化示範區。

2、黃石寨:黃石寨海拔1200多米,由諸多的懸崖峭壁共同托起而形成的一塊南高北低的台地,面積16.5公頃。

3、金鞭溪:金鞭溪是天然形成的一條美麗的溪流,因金鞭岩而得名。溪水彎曲自西向東流去,即使久旱,也不會斷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家界地貌

『拾』 地質公園概況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分布於中國西南地區雲貴高原與湘西北中低山過渡地帶的武陵山脈之中,為中亞熱帶山地型季風濕潤氣候區,歸中國湖南省張家界市武源區管轄,劃入公園的面積有398km2,主要保護對象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質遺跡及其景觀系列等。1988年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1年中國國土資源部批准建立張家界國家地質公園,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張家界市武陵源世界地質公園是張家界國家地質公園的核心景區,它僅包括武陵源區轄全境。

1.地質公園地理位置與交通

公園分布於中國湖南省張家界市武陵源區境內,地處中國雲貴高原東部斜坡與湘西北中低山丘陵過渡地帶的武陵山脈,地理坐標是-北緯:29°13ཎ″~29°27བྷ″,東經:110°18༼″~110°41ཋ″。距張家界市28 km,距湖南省省府長沙市320 km。1998年張家界荷花機場設立為國際航空港,焦柳鐵路通過張家界市。張家界至長沙高速公路西段(張家界-常德)正在修建。

2.地質公園規模

公園面積398km2,其中特級保護區面積21.02km2,一級保護區77.63km2,二級保護區16.29km2,三級保護區139.54km2,發展控制區143.52km2。保護面積占規劃區總面積的64%,發展控制區面積占規劃區總面積的36%(圖5-1)。

3.地質公園氣候、水文及水資源

公園屬中亞熱帶山地型季風濕潤氣候,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氣溫14~15℃。一年之中,以一月最冷,日均溫度為1~5℃;七月最熱,日均溫度為23~27℃。五、六、十月潮溫,七、八、九月乾旱,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7%。年降雨量為1200~1600 mm,其中春夏(4~6月)降雨最多,秋季(7~9月)次之,冬季(12~2月)最少。平均無霜期240~300天。

公園水系發育,屬澧水上游一級支流溇水的次一級支流索溪水系。該溪由西往東穿過公園區,於水繞四門以上稱金鞭溪,至索溪峪後則稱索水。因斷裂抬升和侵蝕作用,在砂岩峰林區形成了激流深潭和大疊水,著名飛瀑有天懸百練、鴛鴦瀑、吊水岩以及紫草潭、跳魚潭等。全區水資源總量為13.13萬m3/d,其中地下水資源量為12.75萬m3/d,占總量的97.12%,地下水資源在公園水資源中佔有重要地位。

4.地質公園地質地貌概況

公園地處雲貴高原東北邊緣的武陵山區,區內以中山、低山為主,總體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公園西北部昆侖峰最高海拔1282 m,最低處公園東北部的吳家峪海拔230 m。地貌類型以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為主,次有岩溶地貌、侵蝕剝蝕構造地貌、河谷堆積地貌。

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貌發育於泥盆系雲台觀組和黃家磴組,面積86km2,集中分布於天子山短軸向斜的西南端和東西兩翼,環繞向斜周圍群峰如林,形態萬千,峭壁直立,溝壑縱橫。個體形態有方山、台地、峰牆、峰叢、峰林、石門、天生橋及峽谷、嶂谷等,尤以峰林典型獨特。規模宏大、景觀豐富、類型多樣的砂岩峰林及其組合,構成了公園最有特色的地質遺跡景觀,成為世界是獨一無二的一流自然地學景觀區。

公園內岩溶地貌發育於公園天子山和喻家嘴向斜核部二疊、三疊系碳酸鹽岩分布區,地貌形態有漏斗、窪地、溶丘、石芽、石林、穿洞、溶洞、伏流、暗河等。溶洞以黃龍洞為典型,洞內景觀引人入勝,洞穴迷宮、捲曲狀鍾乳石、鵝管、歪斜鍾乳石,以及色彩絢麗、晶瑩剔透,形態各異、精妙絕倫的滴水石,如石鍾乳、石筍、石柱、石瀑、石幔、石簾、石花等,是世界早已發現的溶洞中「石筍最集中、神態最逼真的地方」(引自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驗收委員會高級顧問桑塞爾之語)。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