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學科網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學科網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3-04 19:27:53

1. 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方面有哪些影響

人類生存在地球上,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需要認識人類的生存環境,首先要認識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第一,地球上的許多自然現象,僅從地球本身來找原因,常常得不到正確、完整的結論,需要從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來分析。第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將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間和資源來源。第三,宇宙空間可能還有像地球一樣的星球上,生存著高智慧的生命——外星人。當然,適合外星人生存的星球也許有像地球一樣的宇宙環境。

科學的自然觀和宇宙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學階段,有關宇宙的知識主要是通過地理學科來傳授的。所以,地理學科講有關地球宇宙環境的內容,肩負著知識教育和世界觀教育的雙重任務。宇宙是物質的,處在不斷的運動和演化之中。地球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員,其物質組成、運動規律,以及發生和演化,都與宇宙環境同源。認識宇宙環境,有利於科學認識自然世界和宇宙,破除封建迷信,反對邪教。

綜上所述,「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及其對地球的影響,形成科學的宇宙觀」成為學習地球宇宙環境的目標。為實現這一學習目標,課程標准選取了「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等內容。可以看出,課程標准並沒有寬泛地要求了解宇宙,而是將視點放在與地理環境緊密相關的「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因為宇宙太大,地理課程沒有必要關注與地球環境無關的宇宙部分;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課程標准以案例學習的思路,要求了解「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因為在地球的宇宙環境中,太陽是對地球影響最大的一個天體。

2.認識地球的運動特點及其地理意義
地球運動是地理環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環境各要素運動變化的基礎,因而也是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基礎,「認識地球的運動特點及其地理意義」無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學習目標之一。在義務教育階段也學習地球的運動,但要求比較低,其學習目標為「認識地球的運動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即只要求了解現象。高中階段則是在此基礎上的深化,強調現象本身的規律性及其成因。

3.了解自然環境的組成,形成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的觀念
本模塊內容設計的主題是「自然環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無論從整個高中階段地理課程的內容看,還是從本模塊的內容看,學生學習首先需要明確地理學上所說的自然環境所包括的空間范圍及其組成。自然環境主要指人類活動所涉及的主要空間范圍,它是由相互交錯、重疊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組成的地球表層系統,上至大氣圈對流層頂,下至岩石軟流層。為此,課程標准中安排了地球圈層結構的內容。

學生科學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是逐步形成的,其中一個基本的觀念就是「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只有認識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做到人地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義務教育階段的地理學習,已經為學生初步形成這一觀念打下了必要的基礎,高中階段則需要通過較為系統的學習,以強化學生的這一觀念。為什麼說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多方面來加以分析。《課程標准》沿用地理學界一般的認識方法,從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三個方面安排有關內容,說明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4.學會分析自然環境中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的基本過程,說明它們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認識自然環境是「地理1」的主體內容,本模塊涉及自然地理學中的氣象氣候、地質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內容。自然地理學具有嚴謹而龐大的學科體系,如果從學科體系考慮高中階段應學習的內容,將很難做出選擇。從人地關系這條主線看,學習自然環境主要是為了認識地理環境,因此,沒有必要按自然地理各部門系統地學習,而應從整體上把握自然環境。所以,學生通過自然環境部分的學習,目標之一是學會分析對地理環境有著深刻影響的基本的自然地理過程(主要體現為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很復雜,哪些過程應視為高中階段學生必須學習的「基本過程」?首先,這些過程在自然環境中具有廣泛性(全球性);其次,這些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演變具有重要影響,從而對人類活動產生深遠影響;第三,這些過程對於高中階段學生來說,不會因涉及的知識過深過難而成為學習障礙。因此,《課程標准》中選擇了地殼物質循環、大氣環流、水循環和大洋環流。為方便學生對這四大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過程的理解,《課程標准》還選擇了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原理,包括地表形態變化的原因、大氣受熱過程、天氣系統等。

5.認識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整體性和差異性是自然環境的兩大基本特點,認識這兩大特點,不僅有利於理解自然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和地域分異,而且對人類活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例如,流域綜合治理體現了對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認識,因地制宜則體現了對自然環境差異性的認識。

自然環境是由氣候、水文、岩石、地貌、生物等要素組成的,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各要素的地區分布差異又形成自然環境的差異性。可見,無論是整體性還是差異性,都可以從自然環境各要素的角度加以分析。因此,《課程標准》在對自然環境整體性和差異性及其成因提出要求之前,還對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提出了要求。

(1) 對本模塊各條「標准」要求的把握

◆ 宇宙中的地球◆

(1)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指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理解。宏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天體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微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目的不是要系統學習天文知識,而是要為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礎。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從質量、體積、運動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員,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級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為太陽系中特殊的一員。很顯然,地球上為什麼適宜於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條「標准」的重點要求。

從本條「標准」的設計來看,說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僅要從地球自身條件和行星際空間條件分析,還要從恆星際空間條件分析。「標准」將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陽系范圍之內,隱含著在太陽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實際上,人類一直在為尋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幾十顆可能會有生命的行星。

根據本條「標准」的要求,學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時,要會運用有關資料加以說明。這些資料如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圖、地球本身的條件等。

(2)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本條「標准」以太陽為案例,說明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從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來看,本條「標准」關注的主要是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兩個方面。把握本條「標准」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關注的重點不是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本身,而是它們對地球的影響。因此,對於太陽輻射的能量來源與傳遞、各種太陽活動及其產生的原因、太陽的內部結構和大氣結構等,不必詳加分析甚至不涉及。但是,為了說明對地球的影響,需要明確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的主要特徵和基本規律。第二,「影響」應從對地理環境和對人類活動兩方面來談。由於「影響」涉及的范圍太廣,可以就主要影響用舉例的方式說明。第三,要辯證地看待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從一般意義上說,太陽輻射的影響是有利的,太陽活動的影響是不利的;更進一步分析,太陽輻射也有不利的影響(如過多的紫外線輻射),太陽活動也會產生有利的影響(如尚在研究中的太陽活動對氣候等方面的影響)。

(3)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地球運動及其地理意義是本模塊內容的重要基礎理論,對於認識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都要著重要意義。本條「標准」中的行為動詞用「分析」,表明對本條「標准」的要求要從義務教育階段了解現象的層面,上升為理解規律和成因的層面。

地球同時存在著不同的運動形式,如繞地軸自轉、繞太陽公轉、隨太陽參與銀河系的運動等。即使是公轉也不只是簡單地繞太陽作橢圓運動,而是繞日地質心運動,同時也繞月地質心運動。在中學階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兩種基本運動形式——繞地軸自轉和繞日公轉。

要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需要認識地球的運動規律。一方面,根據不同的參照系,地球運動有視運動和真運動的不同。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同時進行的,兩種運動疊加、合成了地球的運動。因此,應關注地球自轉和公轉之間的關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種運動。

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主要包括晝夜交替和時間差異、地表水平運動物體運動方向的偏轉、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更替、五帶等。從成因分析,這些地理現象相當一部分是地球自轉和公轉共同形成的。地球自然和公轉形成了黃赤交角,決定了地球表面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導致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從而形成四季和五帶。

本條「標准」要求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因此,不僅要分析上述現象產生的原因,還應分析這些現象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變化,以及人類活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並且,後者更為重要。其中,地表水平運動物體運動方向發生偏轉的原因(地轉偏向力的形成),因涉及較深的物理知識,「標准」沒有制定要求。

(4)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本條「標准」有顯性和隱性兩方面的要求。顯性要求是從宏觀上了解地球的結構及特點。地球呈現出圈層結構,可以劃分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於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之間的一個圈層,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即軟流層之上的固體岩石部分。

本條「標准」的隱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環境的組成,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塊的主題是「自然環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在學習了有關「宇宙中的地球」之後,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什麼是自然環境」。「標准」以「宇宙環境—地球—自然環境」的認識思路,設計了在宏觀了解地球圈層結構的基礎上認識自然環境的組成,即在空間范圍上把自然環境放在地球圈層結構中認識。

自然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理解。從宏觀層面上,根據現代自然地理學的研究,自然環境就是指地球表層系統,它是由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交叉而成的。人類屬生物圈的一部分。也有人為強調人類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單分出一個「智慧圈」,這樣就共有五大圈層。從微觀層面上講(如落實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氣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組成的。

從人地關系角度出發,並且本條「標准」的行為動詞為「說出」(要求較低),對於各圈層不要求展開深入了解,而應抓其主要特點及與人類活動關系密切的內容。

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人類通過長期活動創造了人文環境(也有稱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共同組成地理環境。可見,地理環境的空間范圍與自然環境是一致的。

◆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
本條「標准」關注的對象是自然環境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點落在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目的是以物質循環運動的觀點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變。

地殼是由岩石構成的,地殼內部物質可理解為岩石。要說明地殼內部物質的循環過程,首先要了解地殼內部物質——岩石的分類,即岩石分為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三大類。其次要了解每一類岩石是怎樣形成的,這需涉及各種地質作用,但一般不必深入講述三大類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類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之間,及其與岩漿間的相互轉化。這是本條「標准」要求的重點。第四,從「過程」來看,需要把握轉化的起點、終點,以及先後順序,並由此過程形成「循環」的認識。

根據本條「標准」的要求,學生要能熟練閱讀「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同時能繪簡單的示意圖說明地殼物質的循環過程。這樣的示意圖不僅要繪出三大類岩石及岩漿,還應反映它們之間的轉化過程,如岩漿上涌浸入地下或噴出地表轉化成岩漿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轉化成沉積岩,岩漿岩和沉積岩在壓力和熱力作用下轉化為變質岩,各類岩石在地下深處重熔為岩漿等。

本條「標准」對地殼、岩石、地質作用等內容未作明確要求,因此,對理解地殼內部物質循環所不必要的知識最好不涉及。但是,從人地關系主線出發,介紹岩石的形成和轉化時,應聯系人類對岩石的開發和利用。岩石是由礦物組成的,人類大規模利用的礦產資源都來源於礦物,因此,可根據條件適當介紹礦物、礦產等內容。

(2)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本條「標准」關注的對象是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點是地貌的變化及其原因。關於地表形態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釋。

對於地表形態,通常有兩種理解。其一是從宏觀形態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內力和外力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二是從微觀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風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其公布的《地理學名詞》(科學出版社,1989)中,將地形和地貌合為地貌(也稱地形)。

地表形態的變化,可從三個層面加以說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構造,以解釋全球海陸、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變化。一般通過板塊構造學說等全球構造理論加以說明。第二是區域大地構造,側重於內力作用形成的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以解釋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過褶皺、斷層及其與地表形態的關系加以說明。第三是在大地構造基礎上進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態,以說明地表形態的再變化。一般主要通過流水、風、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態加以說明。

從本條「標准」的要求來看,重在地表形態變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學生從兩方面認識地表形態。一方面以運動、變化的觀點看待地表形態,即地表形態一直處於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綜合的觀點看待地表形態,即內力造就了地表形態的骨架,外力對地表形態骨架作再塑造;我們所見到的地表形態是內、外力長期共同作用的產物。同時學會分析常見地表形態及其變化的主要原因(內力或外力)。基於這樣的要求,教學時沒有必要將各種地質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種類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統的介紹,而應舉例(即「標准」要求的「結合實例」)加以分析。

(3)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
本條以及後兩條「標准」關注的對象是自然環境組成要素之一——大氣。本條「標准」旨在認識導致大氣運動的基本原理,為後面學習大氣環流、天氣系統以及全球氣候變化打下理論基礎。

本條「標准」雖然簡短,但它要求的內容是比較多的。從有關大氣各條「標准」綜合來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把握本條「標准」。第一,作為自然環境組成要素,「標准」中的「大氣」是指低層大氣,其高度不超過對流層頂。第二,了解大氣受熱,需要明確大氣的熱量來源,即導致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是大氣根本的熱源,地面(包括陸面和海面)是大氣直接的熱源。第三,大氣受熱過程,實際上是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之間相互轉化的過程。其中,大氣溫室效應及其作用是需要重點闡述的基本原理。第四,學習大氣受熱過程,是為理解大氣運動打基礎,所以,大氣熱力環流是需要闡述的另一個基本原理。大氣熱力環流是大氣不均勻受熱的結果。大氣不均勻受熱主要是由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和下墊面熱性質差異引起的。大氣不均勻受熱是大氣運動的主要原因,大氣熱力環流則是理解許多大氣運動類型的理論基礎。小到城市熱島環流,大到全球性大氣環流,都可以用大氣熱力環流的原理來解釋。第五,學習和說明大氣受熱過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圖,如大氣溫室效應示意圖、大氣熱力環流形成示意圖等。

(4)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本條「標准」關注全球性大氣環流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全球性大氣環流是自然環境中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的重要形式之一,對自然環境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對水、熱、塵、地貌、氣候等的影響)。

全球有7個氣壓帶和6個風帶。理解這些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和分布規律,可通過三圈環流來說明。理解三圈環流有兩個基礎,一是大氣熱力環流,一是風的形成及風向的轉變。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氣壓梯度力,近地面的風向是氣壓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標准」關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對於三圈環流中高空的氣壓和風向不作要求。三圈環流是假設地球表面均勻情況下的理想模式,實際上氣壓帶和風帶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連續的,並形成一個個氣壓中心。在三圈環流的基礎上,還應了解海平面氣壓和風的實際情況,以使理論聯系實際。

氣壓帶、風帶在一年內還隨季節作周期性移動,其根本原因是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所以,一般模式圖或示意圖展示的是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分布的平均狀況,以此狀況為參照,氣壓帶和風帶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以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移動為基礎,疊加海陸位置和下墊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復雜多樣的氣候。這是學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認識。具體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對氣候的影響,可以通過舉例,而不要求系統講述氣候類型的成因。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對氣候的影響,比較好的例子是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受西風帶控制);移動規律對氣候的影響,比較好的例子是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帶和赤道低壓帶的交替控制)、地中海氣候(副熱帶高壓帶和西風帶的交替控制),以及西南季風(東南信風夏季北移跨過赤道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偏轉而成)等。

本條「標准」的要求,學生應能熟練閱讀並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季節移動示意圖。

(5)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天氣圖是學生以及將來作為一名公民在現代社會中要經常接觸到的。本條「標准」旨在使學生能閱讀和簡單分析天氣圖,並解釋天氣變化現象。

天氣圖是用來反映天氣狀況並預報天氣變化的專業性圖像,其中涉及各種類型鋒面、低壓和低壓槽、高壓和高壓脊、切變線等天氣系統。人們經常接觸到的多是電視節目中播放的簡易天氣圖。本條「標准」所指的就是這類簡易天氣圖,所要求的天氣系統主要是常見的鋒面(包括冷鋒和暖鋒)、低壓(包括低壓槽)、高壓(包括高壓脊),而且只關注海平面的天氣圖。高空天氣圖在此不作要求。

各種天氣系統的特點,可從氣溫、氣壓、濕度(包括降水)、風幾方面分析,從而綜合出各天氣系統控制下的天氣狀況。進一步要明確天氣系統移動前後的天氣變化,這是運用天氣圖分析天氣狀況並作天氣預報的關鍵所在。學習天氣系統尤其是鋒面,需要引入氣團的概念,但對其他概念(如氣旋、反氣旋),「標准」未作要求,目的是簡化知識頭緒。把握本條「標准」還應注意以下問題:第一,應從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出發,切忌增加知識難度;第二,應對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予以重視,並能聯系相關的天氣實例作適當拓展分析,如鋒面等;第三,不同地區應重視對影響本地區的重要天氣系統的了解,如雲貴高原地區的昆明准靜止鋒。

(6)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本條和下一條「標准」關注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之一——水。本條「標准」旨在認識自然界中水的循環運動及其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一般將水循環按其發生的空間范圍分為海陸間循環(又稱大循環)、陸上內循環和海上內循環三種。「標准」並不要求對水循環作這樣的劃分或出現三種循環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陸間循環為主,將三種循環的過程和環節綜合在一幅示意圖中,使學生綜合把握水循環。

水循環的過程是指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之間的轉變;環節是指實現水的循環運動的途徑,主要包括降水、蒸發(蒸騰)、徑流、水汽輸送等。根據「標准」的要求,學生應能以示意圖的形式,通過主要環節的相互聯系,說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環過程。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是本條「標准」要求的重點,而且「標准」對它的要求是「說明」,從程度上區別於對過程和環節的一般要求。水循環的地理意義首先是維持著地球上各水體之間的動態平衡,使淡水資源不斷更新。其次,水循環促進了自然界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由此對生態、氣候、地貌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水循環地理意義的學習應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認識,如水循環將水圈、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圈聯系起來;水是自然最富動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資源處在不斷更新之中,但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等。

從本條和下一條「標准」綜合來看,本條「標准」雖然將視野擴大到水圈,但落腳點放在陸地上。因此,對於陸地各水體之間的關系(水循環各環節的聯系)、水資源及其更新、水循環對氣候、生態、地貌的影響等,應給予適當的關注。

(7)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本條「標准」關注水圈中的海洋水。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體,也是大氣最重要的水汽來源和熱量來源。關於海洋水,傳統高中地理課程要求的內容較多,如海水的溫度、鹽度以及各種形式的運動等。課程標准從對於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意義來考慮,舍棄了關於海洋水自身性質的內容(如溫度和鹽度),只關注環境意義最為重大的海洋水的運動形式之一——洋流。

本條「標准」將洋流的學習歸結到「世界洋流分布規律」和「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兩個方面,從而對傳統高中地理中有關的洋流知識作了大量的簡化。從知識的內在聯系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是學習目的,而「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是知識基礎。

仔細分析本條「標准」,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學習應落實在地圖上,其中最主要的是「世界洋流分布圖」,此外還有「世界漁場分布圖」「世界氣候分布圖」等。第二,通過閱讀「世界洋流分布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規律,即分別以副熱帶為中心和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其中,南半球高緯度地區沒有形成大洋環流,而是形成連續的西風漂流和南極繞極流。第三,通過閱讀「世界洋流分布圖」及有關地圖,分析洋流對全球熱量的輸送、沿岸氣候、漁場、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響。

本條「標准」時應注意以下三個問題。第一,在閱讀「世界洋流分布圖」的基礎上,可以把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化,以加強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的把握,並為分析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打下扎實的基礎。第二,一般不必對洋流知識進行加深和擴展。例如,洋流的成因不需要系統講述,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的名稱都可以不出現,只要能解釋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即可;局部海域(如北印度洋)具有季節變化的洋流也不需要了解。第三,對各洋流的名稱不要求記住,但是為了分析洋流對地理環境影響的需要,應了解不同緯度大陸兩岸洋流的性質(暖流或寒流)。

◆ 自然環境中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1)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高中階段自然地理部分學習的總結和提高,同時為認識人類活動的合理性以及正確處理人地關系打下基礎。從空間因素看,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客觀現實,但是從時間因素看,自然環境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人類活動不僅要遵循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而且應預測因人類活動影響後的自然環境的發展變化趨勢。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綜合作用形成的,人類活動往往針對某自然地理要素並進而影響自然環境。為此,課程標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之前,單列此條「標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在人們所能感知的地理環境中,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很難說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對於地理環境的作用。因此,「標准」將視角擴展到地質歷史時期,要求從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認識各自然地理要素對於地理環境的作用,並由此類推到現在人們所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當然,本條「標准」的學習目的是使學生認識任一自然地理要素對於地理環境的重要性,而不是要系統了解每一自然地理要素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所以「標准」要求的是「舉例說明」。

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本條「標准」雖然沒有明確指出舉例的對象,但是綜合來看,生物(尤其是植物)要素應成為舉例的一個選擇。因為,第一,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岩石、地貌、大氣、水文等要素都已有相應的「標准」作了要求,生物要素卻沒有。

2. 地貌對於地理環境有什麼影響

在同一個氣候區 一般是山地迎風坡比平原降水多
迎風坡由於地形的抬升,多地形雨,背風坡版則相對較少.
如果山權地面積比較大,還存在局部小氣候的問題
山地內部的水系(湖泊、河流、沼澤等)蒸發會增加空氣濕度 一定程度上增加降水

3. 緊急啊…長春市2012-2013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調研測試高二地理試題卷答案

高二地理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標准

二、非選擇題

41.(分)

(1)流域內降水豐富,流量大;流域內地形起伏大,落差大。因此水能資源豐富。

(2分)

(2)實行梯級開發(1分)

(3)土地退化 植被破壞
環境污染(3分)

(4)發電;灌溉;航運;養殖;旅遊等(答對4點即可)(4分)

42.(10分)

(1)東北 (1分


(2)①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良好的工業基礎為農業發展提供機械設備、化肥等生產資料。②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③開發較晚,人口密度較低。(3分)

(3)緯度較高,蒸發量小;春季有季節性積雪融水,增加土壤水分。(2分)

(4)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單位面
積產量;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保護生態環境;改善耕作制度,加強黑土培肥和水土保持工作;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科技化水平;發展水產養殖和農畜產品加工,走資源綜合開發的道路。(任答兩點得4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給分)

不知道題目是否相同,附在下面吧

第Ⅰ卷 選擇題 (60分)

一、單項選擇題(40小題,每小題1.5分,共60分)

1.關於區域的敘述,正確的是

A.區域是地表的空間單位,區域內部性質相同

B.區域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徵,以及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

C.自然區域的邊界往往比較明顯,人文區域邊界具有過渡性質

圖1 城市最快出警示意圖

D.陸地是地球上最大的區域

2.讀圖1,現在許多城市110指揮中心為提高出警效率,配備了巡警車。應用地理信息技術可以大大提高出警效率,在接到報警電話後,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指揮警車到達出事地點。110指揮中心要確定哪一輛巡警車離出事地點最近,可以利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

A.RS .B.GPS+GIS

C.GPS+RS D.GIS+RS

荒漠化已成為當今全球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根據聯合國環境署推斷,目前世界約1/4的陸地、2/3的國家和地區受到荒漠化的威脅。中國是全球荒漠化面積最大、分布廣、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區則是我國風沙危害和荒漠化問題最為突出的地區。據此回答3~4題。

3.下列選項中,本身就包含著荒漠化潛在威脅的自然因素是

A.人口激增

B.高原、盆地為主的地形

C.乾旱的氣候條件

D.過度放牧和過度樵採

4.在西北乾旱氣候條件下,由於耕作技術落後,採取大水漫灌,可能出現的另一種荒漠化現象是

A.水土流失 B.次生鹽漬化 C.石質荒漠化 D.
土地沙漠化

圖2

讀某區域圖(圖
2),完成5~7題。

5.a地區的治沙工作卓有成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利用麥草、稻草、蘆葦等材料扎設方格狀的沙障是因地制宜治沙的成功典型

B.草方格沙障能大量吸收地下水,促使植物生長,固定沙漠

C.沙障固沙成本低、費工少,應大規模推廣

D.沙障可增加地表粗糙度,削減風力,但不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層含水量

6.c地區土地荒漠化的人為因素可能是

①修築公路 ②過度樵採 ③過度放牧 ④過度開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有關d地區農業發展敘述正確的是

A.農業發展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草地沙化

B.該地發展農業的最有利因素是利用山地冰雪融水灌溉

C.該地農業發展方向是改善灌溉技術,發展生態農業

D.大力發展淡水養殖

圖3和圖4是「2002年世界和中國能源消費結構(煤、石油、天然氣、水能)圖」。據此完成8~9題。

%

%

圖3 圖4

8.中國目前需要大量從中東等地區進口的能源在兩圖中分別是

A.甲、a B.乙、b C.丁、d D.甲、b

9.下列有關我國能源消費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導致大氣污染嚴重

B.隨著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煤炭的比重會有所下降

C.我國應大力調整能源消費結構,迅速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一致

D.我國面臨著人均能源少,能源利用率低等問題

目前全球的熱帶雨林正以驚人的速度不斷減少。根據世界環境保護機構的統計,每年有大約11萬平方千米的雨林因砍伐、焚燒而毀滅。結合所學知識完成10~12題

10.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中,最主要、最關鍵的部位是

A.土壤 B.熱量 C.植被 D.水分

11.如果亞馬孫雨林被毀,將可能造成的影響是

①大氣中CO2含量增多,全球氣候變暖 ②全球水循環和水量平衡將受到重大影響

③當地生態環境將可能惡化
④雨林地區物種滅絕速率將大大加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下列雨林開發方式中,屬於保護性開發的有

①生態旅遊 ②選擇性採伐與更新造林相結合

③開辟大型農牧場 ④保護本國資源與採伐亞馬孫雨林相結合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圖5為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三家境外投資工廠的原料地、加工地和產品市場示意圖」。讀圖完成13~15題。

圖5

某日本企業投資的甲廠 某韓國企業投資的乙廠
某法國企業投資的丙廠

13.圖中甲、乙、丙三家工廠依次可能是

A.紡織廠、汽車廠、服裝廠

B.紡織廠、食品廠、服裝廠

C.食品廠、紡織廠、汽車廠

D.服裝廠、食品廠、紡織廠

14.甲廠原料及產品的主要運輸方式是

A.鐵路運輸 B.航空運輸 C.水路運輸 D.管道運輸

15.三家企業的加工地都建在我國境內,其共同原因是我國

A.技術水平高 B.廉價勞動力充足

C.市場廣闊 D.原材料豐富

圖6

西部地區可開發的水能資源佔全國的72%,已

探明的煤炭保有儲量佔全國的39%,圖6為「西電東

送示意圖」。讀圖完成16~18題。

16.西電東送是把西部的水電和坑口電站的火電輸往東

東部,圖中坑口電站分布較多的是

A.A B.B

C.C D.D

17.三峽電站的電力是通過哪個通道輸送的

A.D B.A

C.E D.C

18.西電東送可以緩解東部日益嚴重的環境壓力,主要是因為

A.使東部電價升高,其他能源消耗增多

B.使東部電價降低,使用環保電器者增多

C.使東部地區煤炭使用量減少

D.使東部工業成本降低,有能力改善環境條件

圖7為「南水北調工程線路示意圖」。讀圖完成19~20題。

19.南水北調工程涉及華北地區,該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原因與下列哪些因素有關

①土地和耕地面積大 ②人口少

③水資源利用率高 ④水資源總量少

A.①② B.①③ C.
③④ D.①④

20.南水北調工程

選擇「東線先行」主要原因是

①東線工程經過平原地區,

長江水可通過人工渠道自流到華北平原,直達天津

②東線工程的工程量小

③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取水,水量大,北方受水地區可擴展到整個華北和西北

④東線工程抽取長江水的水量最大

⑤東線工程大量抽取長江水,可減少長江下游的洪澇災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⑤

圖8為「世界上四個局部地區的地理位置示意圖」。讀圖完成21~22題。

圖8

21.四幅圖所示區域中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內流河和內流湖發育典型的區域是

A

.a所在區域 B.b所在區域 C.c所在區域
D.d所在區域

22.圖中字母所示地點位於亞洲的有

A.a、b B.a、c、d C.a、b、c
D.a、b、c、d

圖9為「亞洲某國年降水量分布圖」。讀圖完成23~24題。

圖9

23.關於該國位置的正確敘述是

A.位於中南半島 B.位於內陸地區

C.位於熱帶地區 D.位於南半球、西半球

24.該國的主要氣候類型及干濕區是

A.溫帶季風氣候 濕潤區
B.熱帶草原氣候 半濕潤區

C.溫帶大陸性氣候
乾旱、半乾旱區 D.地中海氣候 濕潤、半濕潤區

圖10是「東亞部分地區圖」。讀圖完成25~26題。

圖10

[來源:Z+xx+k.Com][來源:Zxxk.Com]

25.圖10中甲、乙、丙三地氣候差異有

①甲—乙—丙年降水量越來越多 ②甲—乙—丙氣溫年較差越來越小

③甲—乙—丙氣候海洋性越來越明顯 ④甲—乙—丙氣候大陸性越來越明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6.日本1月0℃等溫線與38°N緯線基本吻合,中國1月0℃等溫線與33°N緯線基本吻合。該事實說明

圖11

A.中國1月0℃等溫線位置偏南受地形影響

B.中國1月0℃等溫線位置偏南受寒流影響

C.日本1月0℃等溫線位置偏北受地形影響

D.日本1月0℃等溫線位置偏北受暖流影響

圖11為「日本山河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27~29題。

27.日本多山原因主要是

A.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消亡邊界,板塊碰撞擠壓

B.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生長邊界,板塊張裂

C.位於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消亡邊界,板塊碰撞擠壓

D.位於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消亡邊界,板塊張裂

28.日本河流水文特徵為

A.越往南汛期越短

B.越往南結冰期越長

C.河流水能豐富

D.河流含沙量大

29.日本微電子產業集中在甲島,該島的自然帶是

A.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B.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C.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D.亞寒帶針葉林帶

圖12是「世界某地區圖」。讀圖完成30~32題。

30.該區域是

A

.印度半島 B.朝鮮半島
C.中南半島 D.巴爾干半島

31.圖中陰影部分表示該地區某種農業地域類型,它是

A.大牧場放牧業
B.商品穀物農業
C.季風水田農業
D.乳畜業

32.目前最適宜由中國向圖中甲國轉移的產業部門是

A.汽車製造
B.飛機製造 C.微電子工業 D.玩具製造

圖13為世界某區域圖。

讀圖完成33~34題。

33.圖示區域的主要氣候類型是

A.熱帶草原氣候
B.熱帶季風氣候

C.熱帶雨林氣候
D.溫帶海洋性氣候

34.圖示區域農業發展的有利自然因素是

①位於低緯地區,熱量充足

②降水豐富 ③水源不足

④地形崎嶇,土壤貧瘠

圖13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圖14是「南非礦產資源分布圖」。讀圖完成35~36題。

圖14

35.德班宜人的氣候受沿岸洋流影響,關於該洋流敘述

正確的是

A.屬於寒流

B.盛行西風吹拂形成

C.屬於暖流

D.

東南信風吹拂形成

36.南非人均碳排放高的主要原因是

A.工礦業發達 B.人口數量大

C.森林覆蓋率高 D.石油資源豐富

圖15是「埃及示意圖」。讀圖完成37~38題。

圖15

37.甲城是該國著名海港,該海港的氣候類型是

A.溫帶季風氣候 B.熱帶沙漠氣候

C.亞熱帶季風氣候 D.地中海氣候

38.20世紀70年代,在丙河上興建了大壩,並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人工水庫。大壩建成帶來的影響敘述正確的是

①三角洲地區鹽漬化加重 ②有效防止河流下游的洪水泛濫

③入海泥沙增多,河口三角洲不斷擴大 ④由於泥沙淤積,水庫的儲水量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圖16為「歐洲局部示意圖」。讀圖完成39~40題。

圖16

39.下列關於該區域地形的正確敘述是

A.地勢西高東低

B.地形以平原和盆地為主

C.阿爾卑斯山地冰川地貌廣布

D.主要山地由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形成的

40.下列關於圖中①河流的說法正確的是

A.該河航運價值低 B.該河的流向大致是自西向東[來源:Zxxk.Com]

C.該河含沙量大 D.該河是歐洲最長河流

4. 從地理學科教育的價值取向看,地理核心素養應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

地理核心素養的構成
(一)地圖技能
地圖既是地理學習的重要內容,又是地理學習的重要工具。現代地圖學知識素養相當豐富,既有傳統的紙質地圖,又有現代的電子地圖。引導學生把握地圖「三要素」,且能從地圖中獲取、整理和運用地圖信息來分析解決地理問題,是中學地理教育的主體任務之一。也就是說,中學地理課程中的識圖、繪圖、用圖能力的培育應是地理素養的關鍵所在。
《地理教育國際憲章》中明確指出:「利用以文字、數據和符號等形式表達的資料,如課文、圖片、圖表、表格、圖解和地圖等;利用信息傳播、思考、實踐和社交等技能去探究從本地到世界各地不同規模的地理課題。從而,地理教育在讀寫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計算能力和圖解能力等方面做出了貢獻。它也對個人素質和社交能力的發展,特別在日常生活的空間度量上和在國際了解上有所幫助。」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2011年版)》對地圖技能的培育也有明確的規定:「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地理圖表的基本技能,根據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習慣;知道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中,對地圖技能的要求更進一步,例如,「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地圖、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技能;用電子地圖查詢交通、旅遊等信息;學會瀏覽網路GIS地圖,查詢有關信息;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等等。
對應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歸納的核心素養,地圖技能可歸屬於「能互動地使用工具」這一核心素養的范疇,指向「閱讀理解」維度,即個體藉助地理學習獲得地圖知識,並能正確地閱讀地圖(紙質地圖和電子地圖),通過對地圖信息的獲取、整理和分析,發現並解決地理問題。
(二)空間視角
空間視角是在觀察確定地球表層各種事物空間位置關系、空間展開范圍和空間排列狀態等的學習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學科能力品質,是認識空間位置、空間分布格局所應具備的核心素養。
地理是關於人類生存空間的一門學問,注重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注重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並致力於揭示地理事物空間運動、空間變化的規律。《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指出:「地理教育必須有助於發展學生解決當前和未來空間組織問題的地理
(三)綜合思維

(四)人地觀念

5. 地理中考題

樓主你好,希望採納,謝謝

2009年山東省中考地理模擬試題
I卷選擇題
一、選擇題
1.下列有關地球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地球的平均半徑約為6371千米 B地球是一個規則的球體
C地球的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方向 D地球的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
2.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 ( )
A非洲 B亞洲 C歐洲 D大洋洲
3.北京時間1月5日20點,小紅在哈爾濱給在紐約的父親打電話,表達正確的是( )
A爸爸,晚上好!注意防寒! B爸爸,早上好!注意防暑!
C爸爸,晚上好!注意防暑! D爸爸,早上好!注意防寒!
4. 關於海洋與陸地面積比例描述正確的是 ( )
A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B三分海洋、七分陸地
C四分陸地、六分海洋 D四分海洋、六分陸地
5. 圖中字母C、E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分別為 ( )

A島嶼、半島 B海峽、大洋
C半島、島嶼 D大陸、島嶼

6. 歐洲西部多種多樣的自然條件和人文風情使其旅遊業十分繁榮,下面旅遊景點搭配不正確的是 ( )
A埃菲爾鐵塔——法國 B風車——荷蘭
C白金漢宮——英國 D水城威尼斯——德國
7.天氣預報中表示沙塵暴的天氣符號是 ( )

A B C D
8.世界三大宗教是: ( )
A佛教、道教、天主教 B基督教、猶太教、婆羅門教
C伊斯蘭教、猶太教、天主教 D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
9.喜馬拉雅山脈是由於( )
A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碰撞形成的 B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形成的
C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碰撞形成的 D美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碰撞形成的
10.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 )
A 英語 B 阿拉伯語 C 漢語 D 法語
11.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 )
A 塔克拉瑪干沙漠 B 撒哈拉沙漠
C 印度沙漠 D巴丹吉林沙漠
12.如圖所示,當地球公轉至③點時,陽光直射點位於 ( )
A赤道 B北極圈
C北回歸線 D南回歸線
13.以「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為基本宗旨的國際組織是( )
A 世界環保組織 B聯合國
C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D世界紅十字委員會
14.關於印度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是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 B是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
C航天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D大部分地區以熱帶雨林氣候為主
15.關於澳大利亞敘述錯誤的是: ( )
A是世界上唯一擁有整個大陸的國家 B礦產豐富,被稱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C首都悉尼是全國最大的城市 D國家孤立於南半球的海洋中,動物演化緩慢
16.下面的等高線圖中,表示山谷的是 ( )

A B C D
17.下游地區,由於泥沙沉積,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該河流為( )
A黃河 B長江 C珠江 D黑龍江
18.下列關於香港和澳門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香港位於珠江口的西側
B澳門位於珠江口的東側
C香港是一個自由貿易港,被譽為「東方明珠」。
D澳門旅遊業是重要的經濟來源,被譽為「祖國東南海上的明珠」。
19.關於我國台灣省,不正確的敘述是 ( )
A甘蔗產量大,有「東方甜島」之稱 B日月潭是台灣最大的湖泊
C台灣形成了出口導向型經濟 D台北是台灣最大的港口城市
20.如圖所示,有關其敘述正確的是( )
A 鐵路線的分布東部密集,西部稀疏
B主要工業區沿北冰洋沿岸分布
C該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D該國與日本工業區的分布特點相同
21.高新技術產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你知道下列哪種條件最適合其發展嗎?( )
A自然資源豐富 B人口密集的地區
C交通便利的地區 D科技智力資源最密集的地區
22. 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的一般規律是( )
A.從高緯向低緯降低 B.從低緯向高緯降低
C.從平原向山地降低高緯 D.從海洋向陸地降低
23.聚落的建築風格與其自然環境關系密切,下面的搭配不正確的是( )
A熱帶沙漠地區——房屋厚牆小窗 B北極地區因紐特人——冰屋
C中國黃土高原——窯洞 D我國西北地區——高架屋子
24.下列四幅地形剖面示意圖,能正確表示我國地勢變化的是( )
25.對聯「碧草氈房,春風馬背牛羊壯。蒼松雪嶺,沃野龍江稻穀香」,描寫的省區分別為( )
A寧夏自治區、吉林省 B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
C青海省、黑龍江省 D 陝西省、黑龍江省
26.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的是 ( )
A亞馬孫熱帶雨林 B剛果盆地熱帶雨林
C馬來群島熱帶雨林 D非洲熱帶雨林
27.西雙版納地區的多樣性民族風情為其增添了無窮魅力, 右圖中反映的是哪一民族的文化生活 ( )
A傣族 B壯族 C朝鮮族 D苗族
28.我國最北部的城市漠河冬季寒冷漫長,而海南島最南部的天涯海角卻終年如夏,造成這種南北氣候差異的因素是:( )
A地形 B緯度位置 C洋流 D海陸位置
29.觀察下圖,與西部地區及沿海經濟帶構成「H」格局,是承東啟西的紐帶的地帶指:( )

A黃河沿江帶 B珠江沿江帶 C長江沿江帶 D淮河沿江帶

6. 高中地理,關於洋流部分的題目練習,要有答案,還有講解。謝謝啦。

的問題,你可以復出來,我制給你的答案。西風漂流可達到60多度,北緯原因,因為的墨西哥灣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的交匯處,前俄羅斯終年不凍港摩爾曼斯克。北印度洋季風的電流,紮根在地球繞著太陽轉,因為黃道面的傾角在印度洋北部冬季和夏季溫度,空氣壓力是不一樣的海水溫度是不一樣的,請記住這些上行了。的氣氛是由高壓流動的空氣壓力低。海水啊??。分為風海流,補償流。不知道如何來問我。雖然它已經是五年前沒有學過這些東西。但是,當高中還是比較扎實。

7. 求湘教版高中必修1地理知識考點。〈順便帶一些地理知識的巧記方法〉忙要!請大家幫一下! 554419276@1...

最佳答案必修模塊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⑤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岩石分三大類:①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岩(岩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③變質岩(變質作用)。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並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准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岩石圈,促進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乾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製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台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8. 汕頭市2009年高中畢業生學業水平考試文科基

學科網
汕頭市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模擬考試 學科網
學科網
文科基礎 學科網
本試卷所有試題都是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試卷共10頁,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20分鍾。 學科網
注意事項: 學科網
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白己的姓名和考生填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填塗在答題卡上。 學科網
2.每小題選出答案後,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塗黑;如須改動,用橡皮擦乾凈後,再選塗其他答案標號,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學科網
3.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清潔,考試結束後,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並交回。 學科網
2008年12月22日,成都市民政局向37.91萬低保對象等低收入人群發放每人100元消費券,至2月1日,消費券全部轉化為真實消費,消費主要集中在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上,「成都造」企業受益,城鄉低收入人群過上一個歡樂祥和的元旦、春節。回答第1~3題。 學科網
1.消費券的發放有利於改善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因為 學科網
A.收入是消費的前提和基礎 B.低收入人群對未來收入有樂觀的預期 學科網
C.消費券的發放誘發物價上漲 D.消費券的發放有利於克服通貨膨脹 學科網
2.消費券全部轉化為真實消費,企業受益,這表明 學科網
A.消費券促進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 B.低收入人群的消費是勞務消費 學科網
C.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發展 D.消費行為受消費心理的影響 學科網
3.消費券的消費主要集中在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上,這是因為 學科網
A.低收入人群的恩格爾系數過小 學科網
B.低收入人群的恩格爾系數過大 學科網
C.生活必需品價格變動使其消費量急劇減少 學科網
D.生活必需品價格變動使其消費量急劇增加 學科網
被譽為現代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提出: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麼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註定要威脅社會穩定。回答第4~5題。 學科網
4.經濟發展成果必須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就是要求收入分配公平,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 學科網
A.收入差距不能存在 B.收入水平不能過高 學科網
C.收入水平必須保持穩定 D.收入差距不能過於懸殊 學科網
5.經濟發展成果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公平分配,有助於協調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才能實現 學科網
A.社會和諧 B.綠色消費 C.財政收支平衡 D.擴大就業 學科網
6.社會保險法是一部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要法律。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2008年12月28日向社會全文公布社會保險法草案及關於草案修改情況的匯報,廣泛徵求社會各界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以更好地修改、完善這部法律草案。這表明,全國人大在立法過程中重視人民群眾參與 學科網
A.民主選舉 B.民主決策 C.民主管理 D.民主監督 學科網
7.P市李某和楊某發生經濟糾紛,李某將楊某拘禁,P市某派出所四次接警並出警,均未將受害人解救,致使受害人被非法拘禁數日,是嚴重的不作為表現,派出所指導員、正副所長被依法查處。這表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必須 學科網
A.堅持民主執政 B.堅持依法執政 學科網
C.堅持對人民負責原則 D.依法履行政治性義務 學科網
2008年汕頭市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期間,代表們共提出2件議案和70件建議,交由市政府職能部門及相關組織共30個單位辦理。有關部門向汕頭市人大常委會報告,至10月底,2件議案和70件建議已全部辦復完畢。回答第8~9題。 學科網
8.在人代會召開期間,代表可以提出議案和建議,這表明人大代表具有 學科網
A.質詢權 B.立法權 C.決定權 D.提案權 學科網
9.市人大代表提出的議案,不是市人大自己直接去辦理,而是由市政府去辦理。這表明,在我國的政治生活中,國家機構實行 學科網
A.權利和義務統一的原則 B.民主集中制 學科網
C.依法行政 D.人民代表大會制 學科網
潮人人才輩出,蔡楚生是其中的佼佼者。1934年,蔡楚生推出電影《漁光曲》,在表達曲折情節的同時,致力於民族命運的挖掘,在日軍侵華的背景下,通過人物的抗爭,抒發愛國民族精神,上映時觀眾反應強烈,劇院爆滿,連映84天,創下了中國電影史的最高紀錄。1935年該片在莫斯科國際電影展上獲得最高榮譽獎,是第一部走向世界市場的中國電影。回答第10~13題。 學科網
10.《漁光曲》飽含愛國民族精神,以電影為載體,喚醒國民起來抗爭,得到了觀眾的共鳴。這表明 學科網
A.精神產品需要一定的物質載體 B.民族精神是電影的載體 學科網
C.民族精神必須以電影為載體 D.精神產品需要民族精神為載體 學科網
11.《漁光曲》的靈魂是愛國民族精神,在日軍侵華的背景下,觀眾的反應強烈,表明了一個道理,中華民族歷經滄桑而銳氣不減,千錘百煉而鬥志更堅,一個重要的原因是 學科網
A.《漁光曲》有強烈的感染力 B.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學科網
C.民族精神永不泯滅 D.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學科網
12.三十年代,民族矛盾日益尖銳。《漁光曲》等電影成為振奮民族精神、喚起民眾抗日救亡的號角。歷史證明,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 學科網
A.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 B.對國家的發展起決定作用 學科網
C.為民族復興起基礎性作用 D.為取得抗戰勝利奠定基礎 學科網
13.三十年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了左翼文化運動。在左翼文化思想影響下,《漁光曲》等一批電影充滿了旺盛活力,向人民群眾傳播了當時的先進文化,這種先進文化就是 學科網
A.「全盤西化」文化 B.「文化復古主義」文化 學科網
C.新民主主義文化 D.電影文化 學科網
當前的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日益顯現,自08年10月以來,出口大幅下滑,經濟增速放緩,就業壓力加大。面對危機,中國政府果斷決策,及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取向,迅速出台擴大國內需求的十項措施,陸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形成了系統完整的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計劃。回答第14~16題。 學科網
14.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日益顯現,這表明 學科網
A.聯系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B.人類社會是發展的 學科網
C.世界是普遍聯系的 D.否定是事物聯系的環節 學科網
15.面對危機,中國政府果斷決策,陸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這表明政府 學科網
A.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B.樹立了創新意識 學科網
C.運用哲學解決社會問題 D.堅持革命批判精神 學科網
16.面對危機,中國及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取向,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表明政府 學科網
A.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B.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學科網
C.堅持做好量變的准備 D.堅持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學科網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汕頭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動汕頭的大發展,以經濟的大開放帶動汕頭的大跨越,努力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回答第17~18題。 學科網
17.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動汕頭的大發展,表明汕頭的大發展必須 學科網
A.尊重社會發展規律 B.堅持群眾路線 學科網
C.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D.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學科網
18.以經濟的大開放帶動汕頭的大跨越,這表明,汕頭整個社會的發展必須 學科網
A.堅持共性與個性的統一 B.堅持運動與靜止的統一 學科網
C.堅持理論與實際的統一 D.堅持整體與部分的統一 學科網
19.「王」字的本義是三橫分別代表天、地、人,一豎是指一個貫通於天地人之間的人。「王」的稱謂一經出現,就為統治者所採納和繼承,主要是因為 學科網
A.王是天地人的主宰,象徵最高權力 B.體現皇權獨尊 學科網
C.利於打擊割據 D.有利於加強君主專制 學科網
20. 宋代文化教育相對普及,史載「為父兄者,以其子與弟不文為咎;為母妻者,以其子與夫不學為辱。」為這種現象提供技術條件的是 學科網
A.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B.科舉取士人數的增加 學科網
C.重文輕武政策的影響 D.商品經濟的高度繁榮 學科網
21. 清朝乾隆年間紀曉嵐寫了一副對聯:「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造成這種認識的根本原因是 學科網
A.儒家思想的影響 B.宗法觀念的根深蒂固 學科網
C.中國人耕讀傳統習慣的影響 D.小農經濟長期占據統治地位 學科網
22.下表是1915~1919年中國紗廠的盈利指數,這組數據直接表明 學科網
年份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盈利指數 -4.38 7.6% 36.93% 21.43% 70.56%
A.民族工業在曲折中呈現發展的勢頭 學科網
B.中國重工業發展十分艱難 學科網
C.輕工業發展迅速 學科網
D.帝國主義是阻礙民族工業發展的最大障礙 學科網
23.「君去矣,甘將熱血紅青島;吾來也,不許狂奴撼山東。」上面詩句可能出現在 學科網
A.五四運動 B.新文化運動 C.太平天國運動 D.義和團運動 學科網
24.下列關於洋務運動的評述錯誤的是 學科網
A.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B.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踐行 學科網
C.是清政府的一場自救運動 D.滿洲貴族是推動洋務運動的核心力量 學科網
25.「他給孔子穿上了西裝。」他是 學科網
A.董仲舒 B.朱熹 C.袁世凱 D.康有為 學科網
26.胡錦濤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大會上強調「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下列屬於「折騰」的是①大煉鋼鐵運動②文化大革命③反右斗爭擴大化④三大改造 學科網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學科網
27.1954年4月29日法國《解放報》發表文章指出:「亞洲的重量全部顯示出來了。」此文評價的事件是 學科網
A.萬隆會議 B.日內瓦會議 學科網
C.第一次不結盟首腦會議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學科網
28.「元璋故里涌春瀾,十八農夫劃地田。歃血為盟求腹飽,簽押作證避囚牽。」其中的「劃地田」是指 學科網
A.土地改革 B.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學科網
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人民公社化運動 學科網
29.恩格斯稱贊羅馬法:「我們所知道的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法律的最完備形式」,「是商品生產者的第一個世界性法律」。恩格斯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羅馬法 學科網
A.以維護私有財產為核心 學科網
B.維護貴族利益為目的 學科網
C.為歐洲資產階級提供了維護私有財產的立法規范和依據
D.以法律形式肯定了私有制和商品交換
30.《大國的崛起》解說詞:哥倫布相信向西走也能到達東方。使哥倫布產生這種想法的直接原因是
A.指南針在航海上的使用 B.西歐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C.西歐社會對黃金的追求 D.資本主義發展需要世界市場
年份
產業 1801年 1851年 1901年
農業 36% 21% 9%
工業 30% 43% 46%
服務業 34% 36% 45%
31.右表是英國1801年到1901年100年間的產業結構變化情況,出現這一情況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圈地運動使英國農業連年歉收
B.重商主義刺激了英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C.農業在與工業和服務業的競爭中失利
D.兩次工業革命導致了英國產業結構的變化
32.與啟蒙運動有關的科技成就是
A.日心學說 B.達爾文的進化論 C.牛頓的力學體系 D.量子理論
33.列寧在《四月提綱》中說:「不要議會制共和國,從工兵代表蘇維埃回到議會制共和國是一種倒退。」這表明列寧主張
A.進行社會主義革命 B.建立工兵代表蘇維埃
C.進行民主革命 D.全部政權收歸蘇維埃
34.1952年,西歐16國工業產量超過戰前35%,農業超過戰前10%。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①雅爾塔體系建立,國際局勢的相對穩定 ②馬歇爾計劃的實行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④歐共體的成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5.美國眾議院1月28日晚以244票贊成、188票反對通過了奧巴馬提出的總額為819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該計劃中包含 「購買美國貨」條款,即所有經濟刺激計劃項目必須使用美國製造的設備和商品。關於這一計劃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A.具有典型的貿易保護特色 B.不利於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C.其目的是拉動內需,創造就業 D.這一計劃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
36.有人預言:「不久的將來,會有這么一天,你可以不必離開你的書桌或扶手椅,就可以辦公、學習、探索這個世界和它的各種文化,進行各種娛樂。」為這種理想的實現,提供直接支撐的是
A.報紙 B.電視 C.電影 D.互聯網
我國第一個南極內陸科學考察站昆侖站於2009年1月27日勝利建成,至此,我國在南極已經有了長城站(62°13′S,58º58'W),中山站(69º22'S,76º23'E),昆侖站(80º25'S,77º07'E)三個科學考察站,請回答37~39題
37.長城站位於中山站的方向是
A.東南方向 B.西南方向 C.東北方向 D.西北方向
38.昆侖站建設在海拔4087米的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處,在建設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礙是
A.冰雪地面,反射陽光 B.海拔高,空氣稀薄
C.緯度高,風雪天氣頻繁 D.氣溫低,氣壓高
39.南極洲和北冰洋都處於高緯度地區,但南極洲比北冰洋更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南極洲熱容量比北冰洋小 B.南極洲地勢比北冰洋高
C.南極洲晴天比北冰洋少 D.南極洲對太陽輻射的反射比北冰洋強
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深受地理環境的影響,我國豐富的地域文化與當地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請回答40~42題。
40.下列傳統節日中,與溫帶草原有關的是
A.那達慕 B.端午節 C.春節 D.重陽節
41.以下有關黃土高原地域文化特色的描述正確的是
A.著名的地方戲曲和民歌形式是秦腔和信天游
B.傳統民居為泥草房和泥瓦房
C.飲食以麵食和肉食為主,喜辣
D.崇奉海神,敬奉媽祖
42.我國江南水鄉的藝術特色是
A.潑辣 B.幽默 C.豪放 D.細膩
GPS接收機可顯示當地的三維坐標、動態指示前進方向(其正北方為0°,正東方為90°,正南方為180°,正西方為270°)、生成行進路線、顯示當地日出日落時間(早期的GPS接收機只能顯示當地日出、日落的「世界時」)。據此回答43~45題。
43.若GPS接收機顯示屏上顯示315°,則表示前進方向是
A.東北 B.西北 C.東南 D.西南
44.某日一外國遊客在汕頭時,其早期的GPS接收機屏幕上顯示的日出、日落時間分別是21∶30、10∶30,則汕頭日出、日落的北京時間可能分別是
A.10∶30、21∶30 B.05∶30、18∶30
C.06∶30、17∶30 D.09∶30、14∶3O
45.這一外國遊客來到汕頭的日期可能是:
A.元旦 B.婦女節 C.勞動節 D.國慶節
下圖甲是2萬年來海平面高度變化圖,乙是1萬年來氣溫變化曲線圖,請回答46~48題
46.2萬年來,地表冰川覆蓋面積最大的時期大約發生於
A.17000年前 B.11000年前
C.6000年前 D.公元1400~1850年間
47.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因全球變暖,目前的氣溫是10000以來最高
B.當全球氣溫上升時,海面高度也隨之上升
C.圖中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氣溫處於相對低點,為冰河時期
D.由圖中氣溫變化趨勢推測,現代正處於全球氣溫下降、將進入冰期的時期
48.有證據證明台灣島與祖國大陸曾經相連,當時陸生動物可直接經現在的台灣海峽自由往來。若今天台灣海峽的水深大多約為50~100米,依據上圖推測,台灣與大陸被海水開始阻隔的時間大約為
A.2000年前 B.8000年前
C.12000年前 D.18000年前
為了因應對國際貿易壁壘,日本產業積極對外投資,右圖為日本在海外不同地區的投資比例。請回答49~51題:
49.1951~1994年間,日本產業外移的主要目的地是歐美地區,其原因是歐美地區
A.勞力充足 B.市場廣大
C.技術進步 D.交通便利
50.1994年以後,日本產業外移到增加最多的地區是
A.亞洲 B.北美
C.歐洲 D.非洲
51.下列不屬於日本對外投資的原因是
A.國內原料缺乏 B.國內勞動力缺乏 C.國內市場狹小 D.國內能源缺乏
下表是中美兩國的兩個蘋果產區與北半球蘋果生長最適宜區的氣候條件和生產成本的相關資料。據表回答52—53題。
年平均氣溫(℃) 年降水量(mm) 1月平均氣溫(℃) 夏季平均氣溫(℃) 生產成本
(元/千克)
中國某產區 8~12 490~660 ―1~―8 19~23 0.64
美國某產區 15~17 470~520 6~8 18~21 2.05
北半球最適宜區 8~12 560~750 >―14 19~23 1.20
52.表中的美國產區最可能位於
A.30ºN—40ºN西海岸 B.30ºN—40ºN東海岸
C.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D.五大湖區
53.表中的中國產區與美國產區相比,具有的優勢是
①年平均氣溫、年降水量條件更適宜 ②氣溫年較差大,有利於蘋果糖分的積累
③夏季光照條件較好 ④勞動力成本較低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4.下圖為「我國3類出口商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變化圖」,圖中指數越大,表明商品的競爭力越強。從圖中可以看出:
A.我國三類出口商品對外貿易競爭力不斷增強
B.資源密集型產業在我國的地位不斷增強
C.我國技術密集型產業具有強競爭力且發展潛力較大
D.我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具有強競爭力且發展潛力較大
55. 小球從8 m高處自由下落,被水平地板彈回後在2 m高處接住,則小球通過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等於
A.10m 和6m B.10 m和2m C.10m 和8m D.6m 和10m
56.洗衣機的脫水筒採用帶動衣物旋轉的方式脫水,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 脫水過程中,衣物是緊貼筒壁的
B. 水會從桶中甩出是因為水滴受到向心力很大的緣故
C. 加快脫水筒轉動角速度,脫水效果會更好
D. 靠近中心的衣物脫水效果不如四周的衣物脫水效果好
57. 豎直起飛的火箭當推力為F時,加速度為10 m / s2,當推力增大到2F時,火箭的加速
度將達到(g取10 m / s2)
A.20 m / s2 B.25 m / s2 C.30 m / s2 D.40 m / s2
58. 人們早在公元前6、7世紀就發現了磁石吸鐵、磁石指南等現象,
如圖所示是最早的指南儀器——司南,形似勺子,勺柄是其南極,
則司南靜止時,勺柄所指的方向是
A.東方 B.北方 C.西方 D.南方
59. 如圖所示,有兩個相同質量可看成質點的鐵球和木球,放置在同一張水平桌面上.若選定地面為零勢能參考平面,則比較這兩個球的重力勢能的大小,正確的是
A.鐵球的重力勢能大 B.木球的重力勢能大
C.兩球的重力勢能一樣大 D.大小關系無法確定

60. 我國成功發射了自行研製的 「神舟七號」宇宙飛船,首次進行了宇航員的太空行走,飛船順利返回地面,這是我國航天事業的一個新的里程碑.當飛船在環繞地球的軌道上飛行時,飛船中的航天員
A.不受地球引力作用 B.處於失重狀態
C.處於平衡狀態 D.處於超重狀態
61. 下列是幾種典型的電場線的分布示意圖,其中正確的是
62.下列有關物質用途的說法正確的是
A.濃硫酸可用於乾燥NH3、H2、O2等氣體
B.SO2可用來漂白紙漿、毛、絲、食品等
C.石油的裂化是提高汽油等輕質油產量的重要措施
D.煤的干餾的主要目的是將煤轉化為清潔燃料,防止污染大氣
63.下列物質對應的分離方法(括弧中)科學合理的是
A.提純粗鹽(蒸餾) B.回收工場中的廢鐵屑(磁鐵吸引)
C.從廢機油中回收機油(分液) D.從草木灰中提取鉀鹽(萃取)
64.元素性質呈周期性變化的決定因素是
A.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排布呈周期性變化 B.元素相對原子質量依次遞增
C.元素原子半徑大小呈周期性變化 D.元素的最高正化合價呈周期性變化
65.下列各反應中,可以證明烯烴具有不飽和結構的是:
A.燃燒 B.加成反應 C.取代反應 D.氧化反應
66.小華家中有如下生活用品:碘酒、食鹽、食醋、84消毒液(內含NaClO),小華利用上述用品不能完成的任務是
A.檢驗買來的奶粉中是否加有澱粉 B.洗去白色衣服上的番茄汁
C.除去保溫瓶中的水垢 D.檢驗自來水中是否含有Cl—
67.已知鋇的活動性處於鉀和鈉之間,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在溶液中鋇離子可氧化Zn B.鋇可以從NaCl溶液中置換出Na
C.鋇可以從冷水中置換出H2 D.鋇可以從CuCl2溶液中置換出Cu
68.下列情況下,反應速率相同的是
A.等體積0.1 mol/L HCl和0.1 mol/L H2SO4分別與0.2 mol/L NaOH溶液反應
B.等質量鋅粒和鋅粉分別與等量1 mol/L HCl反應
C.等體積0.2 mol/L HCl和0.1 mol/L H2SO4與等量等表面積等品質石灰石反應
D.等體積等濃度HCl和HNO3分別與等質量的Na2CO3粉末反應
69. 實驗表明,維生素D可優先通過細胞膜擴散到細胞內部,這主要與細胞的哪項結構或功能有關?
A.膜表面的糖蛋白 B.膜內含有相應的載體多
C.膜的選擇透過性 D.膜的支架磷脂雙分子層
70.下列哪些不是基因工程中最基本的操作工具?
A.限制酶 B.DNA連接酶 C.DNA聚合酶 D.運載體
71.下表是兩個細胞分別擁有的特徵,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細胞Ⅰ比細胞Ⅱ結構更復雜
B.細胞Ⅰ是原核細胞
C.具有細胞Ⅱ特徵的生物在地球的出現比具有細胞Ⅰ特徵的生物早
D.細胞Ⅱ沒有細胞膜
72.果樹結果太多,會影響果實的大小和質量,常用噴灑生長素類似物的方法進行疏花疏果,其原理是
A.生長素類似物可促進葉片生長,抑制傳粉受精
B.生長素類似物可抑制花、果實的發育和脫落
C.低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可促進花、果實的發育而使其脫落
D.高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可抑制花、果實的發育而使其脫落
73.假設右圖是一個哺乳動物細胞分裂的示意圖,對該細胞的敘述錯誤的是
A.位於精巢中
B.含有兩對同源染色體
C.為初級精母細胞
D.只含兩對等位基因
74.用高莖黃色圓粒(DdYyRr)的豌豆自交,其145個子代活到成熟,其中大約有多少是高莖植株並結綠色皺粒種子?
A.9 B.18 C.36 D.72
75.下圖是某一生態系統的食物網。假設物種B從中消失,以下哪項的推斷正確?
A.物種X失去唯一的獵物
B.物種A失去唯一的獵物
C.物種D受益,因為D與物種B關系疏遠
D.物種B消失對物種C和D無影響

2008―2009學年度汕頭市高三模擬考試題參考答案
文科基礎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C B D A B C D B A C A C C A
題號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D D A A D C A D D B B C D C
題號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答案 D C A A D D D B C A A D B B C
題號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答案 A B C B A B A C C A B C D C B
題號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答案 C C B A B D C D D C B D D C A

9. 四川高考地理復習方法及大綱

不要老想著奔及格分,要學就學最好,不難的,先抓基礎,多做題,查漏補缺,不會的多問老師同學,奔滿分去吧!

可以先看一下2008年高考地理考試大綱解析http://e.qq.com/a/20080312/000175.htm

文綜高考地理考試大綱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圖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個天體
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日地關系
太陽系概況。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太陽能量的來源。太陽活動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3)地球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軸。兩極。赤道。經線。本初子午線。經度。赤道。緯線。緯度。經緯網及其意義。
東、西半球的劃分。南北半球的劃分。高中低緯度的劃分。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
時區的劃分。日界線。國際標准時間。北京時間。區時的應用。
地球自轉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速度和周期、黃赤交角。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4)宇宙探測
宇宙探測的意義。宇宙探測的現狀。
2.大氣
(1)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大氣的組成。大氣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2)大氣的熱狀況和大氣的運動
大氣的受熱過程。
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氣溫分布的一般規律
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大氣環流與水熱輸送的關系。
(3)大氣降水
降水的時間變化。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4)天氣、氣候與人類
鋒面、低壓、高壓、鋒面氣旋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光、熱、水、風等氣候資源及其利用。
寒潮、台風、暴雨、大風等氣象災害的危害及防禦
地球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酸雨等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危害。
(5)氣壓、氣溫、降水等值線圖、柱狀圖等圖形語言的解讀和應用。
3.海洋
(1)海水的性質和運動
海洋表層平均鹽度、溫度的分布和變化規律。洋流。洋流的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海洋開發
海洋資源的主要類型及其開發利用現狀與前景。海洋空間的重要性、開發利用現狀與前景。中國鄰近海域,主要漁場和海洋水產,主要鹽場。
(3)海洋環境保護
主要的海洋環境問題。保護海洋環境的主要措施。
4.陸地
(1)陸地的組成要素及其運動
主要造岩礦物。三大類岩石。地殼物質循環的組成、過程及其對地表的影響。
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板塊運動對地表的影響。
陸地水體類型及其相互關系。自然界的水循環及其意義。
生物在陸地環境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陸地環境中的作用。
(3)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規律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地域分異規律。
(4)陸地資源和地質災害
陸地自然資源的特點。陸地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對陸地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中國主要陸地自然資源的特點。主要地質災害及其防禦.
5.地圖
地圖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圖例、注記。
海拔(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等高(深)線和地形圖。地形剖面圖。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1)農業
農業區位因素。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及其特點。中國主要農作物的分市。中國的畜牧業和水產業
(2)工業
工業區位因素。工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不同類型工業區的特點。中國主要工業基地和工業中心的分布、特點和形成條件。
2.人口與環境
(1)人口的再生產
影響人口的增長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人口的增長。世界人口的分市。中國人口的增長和分布。中國的人口政策。
(2)人口數量與環境
人口數量與環境的關系。不同地區的人口增長狀況。環境承載力。合理容量。控制人口數量的意義。
(3)人口素質與環境
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主要環境因素。人口的文化素質對環境的影響。
(4)人口遷移與環境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我國人口遷移的現狀和原因。
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1)聚落的形成
鄉村、城市的起源及發展。
(2)城市的區位
自然、經濟、社會等因素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3)城市化
城市化及其進程。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以及解決途徑。
4)城市地域結構
城市地域功能分區。不同城市地域結構的特點。城市的合理規劃。
4.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
(1)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交通運輸,通信,商業、服務業等)及作用。
(2)交通運輸和通信
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交通運輸線、站的區位因素。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
中國主要交通運輸線、鐵路樞紐和港口。城市的道路交通網路。
現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網路的作用。
(3)商業貿易
商業中心的區位因素。商業網點的布局,中國主要商業中心,主要進出口商品.主要貿易國家和地區。當代金融、貿易的國際聯系及特點。
5.文化景觀
(1)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的形成,文化景觀與環境的關系。
(2)文化源地與文化傳播
文化源地。文化傳播、文化擴散的主要途徑
6.旅遊活動與環境
(1)旅遊活動及其作用
旅遊活動的特點,旅遊活動的作用。
(2)地理環境與旅遊
旅遊資源及其特性。旅遊資源的價值。中國的旅遊資源。旅遊景觀欣賞的基本要求。
(3)旅遊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旅遊活動中的環境問題。旅遊活動的規模應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
7.世界政治經濟地理格局
(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多極化趨勢。國際政治的地緣合作與沖突。
(2)世界經濟地理格局
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經濟全球化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國際經濟的區域合作與競爭。
(3)綜合國力
綜合國力的影響因素。提高綜合國力的途徑。
8.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
(1)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的產生。環境問題的防治。中國的環境問題與環境保護。
(2)可持續發展
人地關系的演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第三部分 世界地理
1.世界地理概況
(])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世界海陸分布。海底地形。陸地地形
(2)世界的居民和國家
世界主要人種的分布。世界的國家和地區
2.世界地理分區
東亞、東南亞、南來、中亞、西亞、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歐洲西部、歐洲東部和北亞、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極洲。
各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區域特徵。
3.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徵
日本,印度,埃及,德國,俄羅斯,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第四部分 中國地理
1.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
地理位置。國土構成。行政區劃、
2.中國的民族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民族分布特點及主要少數民族的地區分布。
3.中國的地形
地形的總體特徵。各類地形的特徵和分布。地形對中國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中國地震帶和火山的分布。
4.中國的氣候
冬、夏季氣溫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季風活動對降水的影響。季風區和非季風區。
氣候的主要特徵。主要氣象災害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5.中國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區和內流區。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徵。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長江、黃河、珠江的概況;水系及水文特徵;經濟意義;開發利用和治理。
黃河概況;水系及水文特徵;經濟意義;開發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組成和水文特徵:紅水河水能資源的開發利用)
京杭運河概況。
6.中國的區域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的空間位置和基本特徵。東部季風區內部的差異。中國自然區域差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7.北方地區
地理位置和范圍,氣候、地形特徵及其與農業生產。
重工業基地和能源工業基地。主要城市。
8.南方地區
地理位置和范圍。氣候、地形特徵及其與農業生產災害防治的關系。輕紡工業和有色金屬工業。主要城市。
9.西北地區
地理位置和范圍。氣候、地形特徵。農、牧業生產特點,保護草原,治理沙漠。
主要礦產地。主要城市。
10.青藏地區
地理位置和范圍。高寒氣候。農牧業生產特點。能源和礦產資源。主要城市。
1I.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
地理位置和范圍。經濟發展的特點。
台灣省的地形、自然資源和主要城市。
12.中國國土的整治與開發
水土流失發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
荒漠化產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及流域綜合治理。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山區開發面臨的問題及綜合開發途徑。
農業低產區存在的原因及綜合治理。
商品農業發展的條件、問題及發展趨勢。
交通建設對區域發展的意義。重大交通工程建設面臨的困難及解決措施。
海島、海域開發的意義、面臨的問題及環境保護
城市發展面臨的問題,城市新區發展的模式。
地理考試大綱考試范圍沿襲傳統的四大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圖;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四大部分考點基本覆蓋了初中、高中八本教材的全部內容。

近年來的高考地理試題,都是以抽樣考查知識、全面考查能力為其特點。因此,考生在後階段復習中,應對照考綱,對照教材,重視基礎知識(包括原理、概念、事實)和基本能力(包括技能、方法、思路),以及基本理論和觀點的掌握和理解運用,並在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基礎上,養成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的習慣。

地理主幹知識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自然地理:(1)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以日照圖為主要信息載體,計算時間、判斷節氣、分析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等);(2)大氣運動(等壓線圖的應用分析);(3)氣候形成因子、主要氣候類型的特點、分布規律、氣象災害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的具體分析;(4)河流水文特徵分析和水能資源的開發利用;(5)海水的鹽度與洋流的分布規律及其相互影響;(6)地質構造的基本類型及生產、生活中的應用;(7)板塊運動與地質災害;(8)地域分異規律等。
人文地理:(1)人類各種生產活動的區位選擇、區位因素分析和評價;(2)人地關系出現的問題、造成的影響、產生的原因和解決問題的途徑;(3)人口、文化和旅遊的有關知識等。
區域地理:(1)區域空間定位;(2)區域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特點描述和分析;(3)區域內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及其發展方向;(4)中國國土整治。

四大目標三級要求 復習重在能力培養
考試大綱在考核目標中,明確提出文科綜合考試的四項考核目標,針對考核目標,我們應有針對性地復習,其根本點在於培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獲取和解讀信息。地理高考試題中,提供信息的載體多種多樣,但無非是文字信息、圖像信息、表格數據信息等,且多數高考題目的信息,是考生平時訓練少見和教材以外的信息。
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要對地理試題的不同載體提供的信息准確提取,如對題組類的選擇題,一定要有兩次提取信息的過程,即:首先對提供的圖文背景材料進行仔細的閱讀和分析判斷,根據信息激活頭腦中的知識獲取解決問題的初步思路,再針對題干中的具體問題進行選擇。
同時還要注意不同題干對某些原有信息提供條件的修改和重新設定條件,注意題組中的幾道題目間的某些因果聯系和同一信息的反復利用。
調動和運用知識。考生經過幾輪復習後,頭腦中已經儲存了大量的地理知識,在後階段的復習中,要在老師的指導下,自然地理重在原理和規律的理解和運用,人文地理重在原理和觀念的運用和建立,區域地理重在區域空間的定位和區域特徵分析,對某一方面的問題形成一定的思維模式和答題的基本「公式」。
描述和闡釋事物。在規定的時間里,要求考生正確使用地理學科的術語表述地理事物的現象,描述和解釋地理事物的特徵,用書面文字的形式完成各種問題的解答。
因此,考生在復習過程中要經常回歸教材,盡量利用教材中的語言組織答案。因為教材中的敘述和文字描述是相對科學和完整的,對某一問題的解答,應語言規范,書寫有條理,准確地進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
論證和探討問題。考生在後階段復習過程中,不能一味地大量做題,要善於對同一類問題進行歸納、比較、概括,並運用寬廣的地理知識、理論和相關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對問題進行探討甚至質疑,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

十三大區域八個國家:復習重在區域定位
考綱中,世界地理沿襲了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的分區方法。對於世界地理的十三大地理分區和八個重點國家,考生除了全面掌握各區和各國的區域特徵外,區域定位尤其重要,根據經緯度定位、根據相鄰的地理事物定位、根據區域內特殊的地理事物定位是我們進行區域定位的常用方法。
在復習中,左手圖,右手書、題,做到圖不離手,是幫助我們熟練定位的有效方法。
中國概述和分區:復習重在深入細化
考綱中,中國地理的要求相對世界區域要更具體和細化一些。因此在復習中,應將初中四本教材與高中的選修(二)的國土整治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將區域定位和區域特徵的分析以及區域人地關系等知識落實到具體的、較小范圍的區域中,如一個具體的地形單元、一個流域等。

10. 旅遊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留著地理寢室的是一個主要體現是什麼?體現是正常。午休好地方別擔多的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