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省考地理知識
㈠ 內蒙古的地理知識
內蒙古平原廣闊,一望無際,尤其是以北部呼倫貝爾為中心的大興安嶺西麓林緣草甸草場,更是目前中國最佳的天然牧場之一,也是一處旅遊勝地。西部是黃沙浩瀚的戈壁荒漠地帶,高原上的大漠駝影,與草原的翠綠草色相映成趣。
其位於我國北邊中部,東經97°12』至126°04』,北緯37°34』至53°23』,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三。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多草原(6大草原)和湖泊(1000多個)。 氣候:內蒙古屬半干濕的中溫帶季風氣候,東部為半濕潤地帶,西部為半乾旱地帶。最主要的特點是晝夜溫差較大,一般可達10度左右,所以到這里旅遊要多帶衣服。內蒙古的災害性天氣有春旱和冬季暴風雪 內蒙古從東至西可分作兩大氣候區: 草原氣候區,從東端呼倫貝爾盟至陰山河套平原一帶,冬季冰天雪地,歷達半年之久,平均氣溫為攝氏零下28°C左右。夏、春、秋幾乎相連,五月至九月氣候溫和,是旅遊草原最佳季節。 沙漠氣候區,從陰山以西阿拉善沙漠高原至巴丹吉林沙漠,春日(四月中至五月底)多風暴,夏日酷熱,冬日奇寒, 最佳旅遊時間:秋季(八月中至九月底,約40天)氣候溫和,是涉足沙漠最佳季節。 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 約占國土面積的12.3%。 西部是黃沙浩瀚的戈壁荒漠地帶,高原上的大漠駝影,與草原的翠綠草色相映成趣。
㈡ 內蒙古高原的特點(地理知識)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位於陰山山脈之北,大興安嶺以西,北至國界,西至東經106°附近。介於北緯40°20′~50°50′,東經106°~121°40′。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行政區劃包括呼倫貝爾盟西部,錫林郭勒盟大部,烏蘭察布盟和巴彥淖爾盟的北部。廣義的內蒙古高原還包括陰山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和賀蘭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
[編輯本段]高原概況
內蒙古高原 (Inner Mongolian Plateau)位於中國北部,是中國的第二大高原。內蒙古高原開闊坦盪,地面起伏和緩。從飛機上俯視高原就像煙波浩瀚的大海,古人稱之為「瀚海」。高原上既有碧野千里的草原,也有沙浪滾滾的沙漠,是中國天然牧場和沙漠分布地區之一。
橫貫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的高原。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陰山及北山以北,馬鬃山以東,北抵蒙古,包括內蒙古大部分地區及甘肅省的北部。海拔1,000∼1,500公尺,地勢起伏較緩,微向北部傾斜。其中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高原地勢較高,呼倫貝爾、烏珠穆沁、居延海盆地地勢較低,蒙古語稱為「塔拉」。內蒙古高原東部為草原,是中國的重要畜牧業基地;西部氣候乾燥,為乾草原、荒漠草原與荒漠。向西沙漠面積增加,戈壁廣布。
內蒙古高原氣候十分乾燥,沙漠分布面積要佔全國沙漠總面積的37.8%。較大的沙漠有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和庫布齊沙漠等。黃河流經內蒙古高原中部的這一段,有的地方河谷緊縮,成為峽谷;有的地方河谷寬展,泥沙堆積成肥沃的沖積平原,這就是著名的河套平原。河套平原自古就有「塞上江南」之稱,這是勞動人民在這里修建渠道,引黃河水灌溉農田的結果。
內蒙古高原又稱北部高原。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全部、甘肅省及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的廣大地區,東起大興安嶺和蘇克斜魯山,西至馬鬃山,南界祁連山麓和長城,北接蒙古人民共和國。東西長約二千多公里,面積約130萬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左右。內蒙古高原上既沒有青藏高原的雪山,也沒有雲貴高原上的峽谷,其地勢起伏微緩,是一個可千里馳騁的高平原,主要由東部的呼倫貝爾高原、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南部的鄂爾多斯高原等構成,陰山橫亘中部,山南有河套平原、呼和浩特盆地等斷陷平原和盆地。在陰山以北,地表坦盪開闊,低緩山嶺之間,分布有寬淺的窪地或盆地,當地稱為「塔拉」。這樣的地貌,為內蒙古遼闊草原的形成和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內蒙古高原是一個向北漸降的碟形高原。邊緣地帶最高。這種地形對高原上的乾旱化有利。冬天高原寒冷,形成蒙古高壓,自然無雨;夏季高原轉熱,成為低壓區,吸引南風吹上,阻於邊緣山地,截留大部分水汽,使高原成為雨影區。除邊緣山地有冰川融水形成夏洪冬乾的河川(如弱水、伊敏河等)外,就是邊境的黃河。河川對高原的切割不顯著,給風力吹颺提供了條件,這里一般風速每秒可達9米,飛沙走石不僅在岩石地面挖出溝槽和谷地,也可在特定地域堆成沙丘及沙山。所以,在草地被破壞的山足和高原中部,往往形成基岩出露的礫石「戈壁」;在流沙積聚的西部又可形成大片的「沙漠」。因此,戈壁和沙漠是內蒙古高原的顯著地貌特色。內蒙古高原是近代地質歷史時期里,地殼不斷地抬升形成的。在上升的過程中,一方面整個地塊發生和緩的拗曲,形成平緩的丘陵和寬淺的盆地;另一方面東部和南部微微翹起,翹得最高的地方便形成為山地。嵌鑲在高原東部邊緣的大興安嶺和中部的陰山山脈就是這樣形成的。高原面上有寬淺的大盆地,如呼倫貝爾盆地、二連盆地和居延盆地等,從盆地邊緣到中心,幾百公里的路程,高差僅二三百米,在地形類型上屬堆積—剝蝕高平原。內蒙古高原是我國最大的天然牧場。高原西部氣候乾燥,大部分為沙漠和戈壁,植物比較稀疏,草場也較零散,有不少草灘分布在沙丘間的湖盆之中。由西向東,隨著降水量的逐漸增多,牧草也長得越來越好。氣候比較濕潤的呼倫貝爾和錫林郭勒草原,牧草特別肥美,這里出產的三河馬、三河牛和內蒙古綿羊等良種牲畜馳名國內外。
[編輯本段]高原地貌
內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東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邊境一帶是斷續相連的乾燥剝蝕殘丘,相對高度約百米。高原地面坦盪完整,起伏和緩,古剝蝕夷平面顯著,風沙廣布,古有「瀚海」之稱。地質上古生代末期華力西運動使蒙古地槽褶皺隆起,燕山運動只發生廣泛而和緩的撓曲和斷裂。喜馬拉雅運動和新構造運動使高原普遍抬升,並有大規模的玄武岩噴溢,填充了低窪處形成熔岩台地,廣布於高原東部,台地呈階梯狀,檯面略有起伏。
高原上普遍存有5級夷平面,形成層狀高原。燕山運動撓曲下陷地區,第三系湖相沉積層堆積甚厚,擴大了平地面范圍。新生代以來,氣候雖有冷溫干濕的交替,但均屬半乾旱和乾旱氣候,高原面分割輕微,過去形成的剝蝕夷平面大部得以形成平坦而較完整的高原。
內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從西北向東南略呈弧形分布:高原西北部邊緣為礫質戈壁,往東南為砂質戈壁,高原中部和東南部為伏沙和明沙。伏沙帶分布於陰山北麓和大興安嶺西麓,呈弧形斷續相連;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干沙漠、渾善達克沙地、烏珠穆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等。
[編輯本段]高原資源
指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全部及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河北省和東北西部的廣大地區。又稱北部高原。東起大興安嶺,西至馬鬃山,南沿長城,北接蒙古。東西長約2000千米,南北寬約500千米,面積100多萬平方千米,為中國第二大高原。海拔多在1000~1300米。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微斜,起伏和緩,切割輕微,陰山橫貫中部。南部為狹長的河套平原及鄂爾多斯高原;北部和東部為呼倫貝爾、烏珠穆沁、錫林郭勒、烏蘭察布等高原;西部為阿拉善高原。高原上多寬淺盆地,有呼倫、以林、居延等盆地。屬溫帶半乾旱氣候,乾燥度自東向西由1.2~1.5漸增至4.0。植被土壤狀況東部為草甸草原暗栗鈣土地帶,中部為乾草原栗鈣土地帶,西部為含灌木層片的荒漠草原棕鈣土地帶。高原上日照充足,年日照總時數2800~3200小時;多大風,日數在40~100天/年,可發電。土地資源豐富,牧草生長良好,是中國最主要的畜牧業基地。草原上還盛產中草 葯,如甘草、黃芪、黃芩、赤芍、麻黃等。高原上高鹽湖有鹽、鹼、芒硝等資源。礦產資源豐富,有煤、鐵、鈮、稀土礦等70多種。
狹義的內蒙古高原指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高原。它深處內陸,氣候乾燥,草原、沙漠、戈壁廣布。防風固沙、保護草原、改良草場、合理放牧是本區資源合理利用與自然環境改造的主要任務。http://ke..com/view/91328.htm
㈢ 內蒙古地理
1是呼倫貝爾,得名於呼倫湖和貝爾湖
2是烏海
3應該是通遼
4是包頭
5阿拉善
6伊利
㈣ 2020內蒙古公務員考試內容有哪些
一、行政職業能力測驗
主要測查與公務員職業密切相關的、適合客觀化紙筆測驗方式進行考查的基本素質和能力要素,包括言語理解與表達、數量關系、判斷推理、資料分析和常識判斷等部分。
1、言語理解與表達主要測查報考者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內涵的能力,包括根據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細節;正確理解閱讀材料中指定詞語、語句的含義;概括歸納閱讀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斷新組成的語句與閱讀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據上下文內容合理推斷閱讀材料中的隱含信息;判斷作者的態度、意圖、傾向、目的;准確、得體地遣詞用字等。常見的題型有:閱讀理解、邏輯填空、語句表達等。
2、數量關系主要測查報考者理解、把握事物間量化關系和解決數量關系問題的能力,主要涉及數據關系的分析、推理、判斷、運算等。常見的題型有:數字推理、數學運算等。
3、判斷推理主要測查報考者對各種事物關系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對圖形、語詞概念、事物關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較、組合、演繹和歸納等。常見的題型有:圖形推理、定義判斷、類比推理、邏輯判斷等。
4、資料分析主要測查報考者對各種形式的文字、圖表等資料的綜合理解與分析加工能力,這部分內容通常由統計性的圖表、數字及文字材料構成。
5、常識判斷主要測查報考者應知應會的基本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分析判斷的基本能力,重點測查對國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綜合管理基本素質等,涉及政治、經濟、法律、歷史、文化、地理、環境、自然、科技等方面。
二、申論
申論考察要點:主要對給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測查報考者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
㈤ 內蒙古的地理和特點
1、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起東經126°04′,西至東經97°12′,橫跨經度28°52′,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千米;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千米。
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千米,佔中國土地面積的12.3%,是中國第三大省區。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 和俄羅斯接壤,國境線長4200千米。
2、地形地貌
內蒙古自治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 在世界自然區劃中,屬於著名的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統稱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
3、氣候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4、水文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千餘條,中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
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07條;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千米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主要有呼倫湖、貝爾湖、達里諾爾湖、烏梁素海、岱海、居延海等。
5、礦產資源
內蒙古自治區是中國發現新礦物最多的省區。自1958年以來,中國獲得國際上承認的新礦物有50餘種,其中10種發現於內蒙古,包括鋇鐵鈦石、包頭礦、黃河礦、索倫石、汞鉛礦、興安石、大青山礦、錫林郭勒礦、二連石、白雲鄂博礦。
㈥ 19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地理常識匯總有嗎
類比推理是一種半常識題,地理常識的積累是不可或缺的。國考的類比推理中國內地理常識可能會涉及到:省份、簡稱、省會城市、其他城市、景區、特徵地理景觀等。下面為大家整理易混淆省會及簡稱、省級行政中心方面的內容。
在眾多省份中,有五省為兩個簡稱。
四川省:川或蜀:成都
貴州省:貴或黔:貴陽
雲南省:雲或滇:昆明
陝西省:陝或秦:西安
甘肅省:甘或隴:蘭州
有些省份簡稱與省份名相差很大,且不容易記憶。
安徽省:皖:合肥
福建省:閩:福州
江西省:贛:南昌
山東省:魯:濟南
河南省:豫:鄭州
湖北省:鄂:武漢
湖南省:湘:長沙
海南省:瓊:海口
河北省:冀:石家莊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南寧
另有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州我們同樣也需要關注。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呼和浩特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烏魯木齊
寧夏回族自治區:寧:銀川
西藏自治區:藏:拉薩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南寧
復習了以上地理常識後,我們來實戰應用:
【例題1】江蘇:南京:北京
A.上海:海口:海南
B.武漢:湖北:河北
C.青海:遼寧:西寧
D.廣東:廣州:貴州
【解析】選D。南京是江蘇的省會,江蘇和北京都是省級行政單位,兩者為並列關系。A項,海口不是上海的省會,排除。B項,武漢是湖北的省會,兩者為省份和省會的對應關系,但是兩者位置顛倒了,與題干不一致,排除。C項,青海和遼寧都屬於省級行政單位,排除。D項,廣州是廣東的省會,兩者為省份和省會的對應關系,廣東和貴州都屬於省級行政單位,與題干相一致,故本題選D。
【例題2】贛:江西:贛江
A.遼:遼河:遼寧
B.桂:廣西:灕江
C.粵:廣東:珠江
D.湘:湖南:湘江
【解析】選D。贛是江西的簡稱,兩者為省會和簡稱的對應關系,贛江的名稱來源於贛,兩者為名稱和名稱來源的對應關系。A項,遼是遼寧的簡稱,遼河的名稱來源於遼,但是二、三詞前後位置顛倒了,與題干不一致,排除。B項,桂是廣西的簡稱,但是灕江的名稱並非來源於桂,與題干不一致,排除。C項,粵是廣東的簡稱,但是珠江的名稱並非來源於粵,與題干不一致,排除。D項,湘是湖南的簡稱,湘江的名稱來源於湘,與題干相一致,故本題選D。
類比推理中有關地理常識的考查,基本上都是初中地理常識,難度不大。考生充分利用零碎時間做系統回顧便能輕松將分數收入囊中。不僅是類比推理題,常識專項題目正確率也能得到提升,實屬一舉兩得。
㈦ 能告訴我內蒙古地理概況 地理位置 范圍及草原分布情況嗎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經緯度西起東經97°12′,東至東經126°04′,橫跨經度28°52′,相隔2 400多公里;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 700公里;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2.3%,居全國第3位。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國境線長4 221公里。
[地質]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地層發育齊全,岩漿活動頻繁,成礦條件好,礦產資源豐富。以北42°為界,可分為兩個I級大地構造單元。42°線以北為天山--內蒙古--興安地槽區,以南為華北地台區。中、新生代時受太平洋板塊向西俯沖的影響,內蒙古東部地區形成北北東向的構造火山岩帶,即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內蒙古存在著兩個全國著名的Ⅱ級成礦帶,就在這兩大工級構造單元接觸部軸和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上。前者為華北地台北緣金、銅多金屬Ⅱ級成礦帶,後者為大興安嶺Ⅱ級銅多金屬成礦帶。
[地貌] 內蒙古自治區的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體,具有復雜多樣的形態。除東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總土地面積的50%左右,由呼倫貝爾高平原、錫林郭勒高平原、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等高平原組成,平均海拔1 000米左右,海拔最高點賀蘭山主峰3556米。高原四周分布著大興安嶺、陰山(狼山、色爾騰山、大青山、灰騰梁)、賀蘭山等山脈,構成內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樑。內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總面積 15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的東麓、陰山腳下和黃河岸邊,有嫩江西岸平原、西遼河平原 、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黃河南岸平原。這里地勢平坦、 土質肥沃、光照充足、水源豐富,是內蒙古的糧食和經濟作物主要產區。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帶,分布著黃土丘陵和石質丘陵,其間雜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較嚴重。全區高原面積佔全區總面積53.4%,山地佔 20.9%,丘陵佔16.4%,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面積佔0.8%。
[氣候]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總的特點是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而炎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霜凍往往早來,冬季漫長嚴寒 ,多寒潮天氣。全年太陽輻射量從東北向西南遞增,降水量由東北向西南遞減。年平均氣溫為 0℃~8℃,氣溫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為12℃~16℃。年總降水量50~450毫米,東北降水多,向西部遞減。東部的鄂倫春自治旗降水量達486毫米,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於50毫米,額濟納旗為37毫米。蒸發量大部分地區都高於l200毫米,大興安嶺山地年蒸發量少於1 200毫米,巴彥淖爾高原地區達3200 毫米以上。內蒙古日照充足 ,光能資源非常豐富, 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數都大於2700小時,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區達 3400小時以上。全年大風日數平均在10~40天,70%發生在春季。其中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高原達 50天以上;大興安嶺北部山地,一般在l0天以下。沙暴日數大部分地區為 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爾多斯高原地區達20天以上,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呼魯赤古特大風日,年均108天。
[水文]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l 000餘條,祖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其中流域面積在1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70多條;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全區地表水資源為671億立方米,除黃河過境水外,境內自產水源為371億立方米,佔全國總水量的1.67%。地下水資源為300億立方米,佔全國地下水資源的2.9%。扣除重復水量,全區水資源總量為518億立方米。年人均佔有水量2 370立方米,耕地每公頃平均佔有水量l萬立方米,平均產水模數為4.4l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內蒙古水資源在地區、時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勻,且與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適應。東部地區黑龍江流域土地面積佔全區的27%,耕地面積佔全區的20%,人口佔全區的18%,而水資源總量佔全區的65%,人均佔有水量8 420立方米,為全區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區的西遼河、海灤河、黃河 3個流域總面積佔全區的26%,耕地佔全區的30%,人口佔全區的66%,但水資源僅佔全區25%,其中除黃河沿岸可利用部分過境水外,大部分地區水資源緊缺。
[地表水] 內蒙古自治區平均地表年徑流量約291億立方米,占河川徑流總量的78%;多年平均徑流量為80億立方米,占河川徑流總量的22%。由於河川徑流受大氣降水及下墊面因素的影響,年徑流量地區分布不均,水資源也不平衡,局部地區水量富而有餘,而大部分地區乾旱缺水。同時,河川徑流年內分布 不均,年際間變化比較大。年降水集中在6~8月,汛期徑流量佔全區徑流量的60~80% 。歷年間徑流量大小不勻,相差很大。年徑流量最大與最小的比值,東部林區各河流為4~12;中部各河流為6~22;西部地區各河流高達26以上。此外,從區外流入自治區境內的河川徑流量有330.6億立方米,其中黃河入境的平均年徑流量315億立方米,額濟納河8.4 億立方米。
[地下水] 內蒙古自治區地下水平均資源量為254億立方米。山丘區地下水平均年資源量為113億立方米,佔全區地下水資源量44%。其中河川徑流量為80億立方米,佔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的7l%。平原區地下水平;均年資源量為172億立方米,扣除與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的重復計算後,佔全區地下水資源量的56%。自治區地下水資源的分布受大氣降水、下墊面條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具有平原多、山丘區少和內陸河流域更少的特點。自治區平原區扣除與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間的重復計算後的地下水資源模數,一般在5.9~6.5萬立方米/平方公里,為山丘區地下水平均水資源模數的2.2~2.7倍。內陸河流域地下水資源模數為1.1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因而地下水資源十分貧乏,只是在內陸閉合盆地的平原或溝谷窪地,地下水才比較富集。全區按自然條件和水系的不同,分為:大興安嶺西麓黑龍江水系地區;呼倫貝爾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大興安嶺東麓山地丘陵嫩江水系地區;西遼河平原遼河水系地區;陰山北麓內蒙古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陰山山地、海河、灤河水系地區;陰山南麓河套平原黃河水系地區;鄂爾多斯高平原水系地區;西部荒漠內陸水系地區。
[土壤]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土壤種類較多,其性質和生產性能也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特點是土壤形成過程中鈣積化強烈,有機質積累較多。根據土壤形成過程和土壤屬性,分為9個土綱,22個土類。在9個土綱中,以鈣層土分布最少。內蒙古土壤在分布上東西之間變化明顯,土壤帶基本呈東北--西南向排列,最東為黑土壤地帶,向西依次為暗棕壤地帶、黑鈣土地帶、栗鈣土地帶、棕壤土地帶、黑壚土地帶、灰鈣土地帶、風沙土地帶和灰棕漠土地帶。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結構和水分條件良好,易於耕作,適宜發展農業;黑鈣土自然肥力次之,適宜發展農林牧業。
[植被] 內蒙古境內植被由種子植物、蕨類植物、苔蘚植物、菌類植物、地衣植物等不同植物種類組成。植物種類較豐富,已搜集到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共計2 351種,分屬於133科,720屬。其中引進栽培的有184種,野生植物有2 167種(種子植物2 106種,蕨類植物61種)。植物種類分布不均衡,山區植物最豐富。東部大興安嶺擁有豐富的森林植物及草甸、沼澤與水生植物。中部陰山山脈及西部賀蘭山兼有森林、草原植物和草甸、沼澤植物。高平原和平原地區以草原與荒漠旱生型植物為主,含有少數的草甸植物與鹽生植物。內蒙古境內草原植被由東北的松遼平原,經大興安嶺南部山地和內蒙古高原到陰山山脈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與黃土高原,組成一個連續的整體,其中:草原植被包括世界著名的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烏蘭察布草原、鄂爾多斯草原等。荒漠植被主要分布於伊克昭盟西部、巴彥淖爾盟西部和阿拉善盟。主要由小半灌木鹽柴類和矮灌木類組成,共有種子植物1 000多種。植物種類雖不豐富,但地方特有種的優勢作用十分明顯。
㈧ 20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應該了解哪些地理常識
公務員考試中常識的積累是必考的部分,也是最容易拉開分數差距的部分,常識包含的范圍比較廣,因此有的考試望而生畏,選擇了放棄。華圖教育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記憶常識部分的知識,整理一些必背常識口訣,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國省級行政區
京津滬渝直轄市
蒙寧新藏桂自治
一國兩制台港澳
東北三省黑吉遼
冀晉魯,歸華北
蘇浙皖贛在華東
湘鄂豫,歸華中
華南還有粵閩瓊
川滇黔,歸西南
西北還有陝甘青
.........................................
我國之最
面積最小的省是澳門
緯度最高的省是黑龍江
面積最大的省是新疆
跨經度最廣的省是內蒙古
跨緯度最廣的省海南省
人口最多的省河南
人口最少的省澳門.........................................
我國七大古都
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城;
河南洛陽和開封,安陽殷墟史料重。
北京故宮天安門,頤和園及八達嶺。
西安大小兩雁塔,驪山華清池秦陵。
南京雨花台江橋,蓄武湖和中山陵。
杭州西湖雙十景,靈隱寺與飛來峰。
洛陽龍門石窟精,白馬少林寺著名。
開封鐵塔和龍亭,相國寺鍾觀音聽。
.........................................
中國鐵礦
我國鐵礦有八家,內蒙白雲湖北大。
遼寧鞍山和本溪,河北遷安安徽馬。
海南鐵礦在石碌,四川一朵攀枝花。.........................................
中國煤礦
中國煤礦有十一,開灤峰峰省份冀。
遼寧煤礦是阜新,大陽西山在山西。
安徽淮北江蘇徐,黑龍抓住鶴和雞,
平頂山礦省份豫。.........................................
有色金屬礦
德興銅礦在江西,湖南錫礦山產銻。
貴州銅仁產汞礦,雲南個舊出產錫。
甘肅金昌礦產鎳,鎢礦產地贛大余。
湖南水口山鉛鋅,廣西平果出產鋁。
內蒙白雲泥土稀,山東招遠有金幣。
.........................................
貨運選擇三原則
貴重急需量不大,最佳選擇是航空。
易死變質鮮活貨,短程可用公路送。
遠程而且數量大,鐵路上有專車用。
大宗笨重遠距離,水運鐵路二者中。.........................................
中國十大旅遊景點
北京故宮八達嶺,避暑山莊河北行。
陝西省內秦皇陵,長江三峽鄂渝境。
安徽黃,桂桂林,浙江西湖蘇園林,
台灣島上日月明。.........................................
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
我國是個多民族,少數民族五十五,
人口最多是壯族,四百萬人滿回土,
苗維彝藏和蒙古。.........................................
我國十五個陸上鄰國
北面俄蒙古,朝鮮在東岸
西北哈吉塔,三個皆斯坦
印尼錫不丹,四國在西南
西邊巴和基,還有阿富汗
南方三國家,老緬和越南
.........................................
中國地形區特點
青藏高原有雪山,遠看是山近成川。
內蒙高原第二大,一望無際地面坦。
黃土高原黃土松,支離破碎多溝坎。
雲貴高原峰嶺眾,岩溶壩子到處看。
塔里、准噶、柴達木,盆地內部戈壁灘,
四川盆地山嶺環,內有成都象把扇。
三大平原北向南,東北華北長江岸。
東北海拔200米,人民常把黑土翻。
華北又稱黃淮海,海拔50地勢坦。
河汊交織湖泊多,「水鄉」遍布長江岸。
.........................................
地勢階梯界線
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界線:
西起昆侖山脈,經祁連山脈向東南到橫斷山脈東緣。
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的界線:
由東北向西南依次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地形區界線
(1)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界線:大興安嶺。
(2)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界線:太行山脈。
(3)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界線:巫山。
(4)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線:橫斷山脈。
(5)准格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線:天山山脈。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線:昆侖山脈。
(7)黃土高原和漢水谷口地界線:秦嶺
(8)河西走廊和柴達木盆地界線:祁連山脈。
(9)四川盆地和漢水谷地界線:大巴山脈。
(10)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界線:古長城。
(11)長江中下游平原和華北平原界線:淮河。
.........................................
氣候界線
(1)1月0℃等溫線(也是亞熱帶與暖溫帶及高原氣候區分界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界線):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界線):從大興安嶺西坡經過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脈東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乾旱區與乾旱區界線):大致通過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到岡底斯山一線。
.........................................
河流界線
(1)外流區和內流區的界線:北段大體沿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端)一線,南段比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分水嶺:巴顏喀拉山脈~秦嶺。
(3)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南嶺。
(4)瀾滄江與怒江的分水嶺:怒山。
(5)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諸河流域的分水嶺:武夷山。.........................................
三大自然區界線
(1)東部季風區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青藏高寒區與東部季風區的界線:3000米等高線。
(3)青藏高寒區的北部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大體從昆侖山向東經過阿爾金山、祁連山一線。.........................................
自然地區界線
東部季風區內部自然地區界線
①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界線:(華北暖溫帶濕潤地區與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秦嶺~淮河(1月0℃等溫線,日平均氣溫≥10℃積溫4500℃等值線)
②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界線:日平均氣溫≥10℃積溫3200℃等值線。
③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南熱帶濕潤地區界線:日平均氣溫≥10℃積溫7500℃等值線。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內部自然地區界線。
④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與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的界線:賀蘭山一線,相當於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
農業活動界線
(1)牧區與農耕區的界線:大體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水田區與旱作區的界線:秦嶺~淮河。.........................................
行政區界線
(1)南疆與北疆的界線(流動沙丘與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線):天山。
(2)湖北省與重慶市的界線:巫山。
(3)福建省與江西省的界線:武夷山。
(4)廣東省與湖南省的界線:南嶺。
(5)西藏自治區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界線:昆侖山脈。
(6)甘肅省與青海省的界線:祁連山脈。
(7)四川省與陝西省的界線:大巴山脈。
.........................................
綜合地理界線
(1)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的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這條線的南北景觀有很大的差異;
①黃土高原的南界
②大致是1月0℃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
③亞熱帶與暖溫帶的界線
④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界線
⑤亞熱帶長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界線
⑥河流有無結冰期的界線
⑦農業水田與旱地、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制、水稻和小麥雜糧的界線
⑧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
(2)大興安嶺也是我國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其東西兩側的景觀也有較大差異:
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
②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
③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界線
④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界線
⑤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的界線通過的地方
⑥森林景觀與草原景觀界線通過的地方.........................................
地理方位記憶歌
上北下南左為西,
右東兩手來區分,
北東西南出新聞。
四方符號NEWS論:
即:北緯-N;東經-E;
西經-W;南緯-S.........................................
其他
(1)秦嶺淮河線,南北農特點:
以北為旱地,多用水澆灌;
東北春小麥,作物一熟年;
華北冬小麥,兩年能熟三。
秦淮線以南,耕地多水田;
年熟兩或三,水稻為重點。
水文特徵變,北河汛斯短;
有冰流量小,水混位變顯。
南河流量大,水位變不顯;
沙少汛期長,冬季無冰現。
氣候分界線,五個大方面:
無霜生長期,長短南北反;
濕潤半濕潤,八百等降線;
亞熱暖溫帶,一月零度線。
植被界以南,綠色為常年;
亞熱闊葉林,熱帶雨林南。
以北溫草原,落闊葉廣泛;
針闊混交林,針葉林北邊。
地表十分陸佔三,亞歐非洋兩美南。
亞歐兩洲本一體,烏拉高加分兩邊;
亞非原本相結連,蘇伊運河來割斷;
亞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峽在中間;
中美南北來牽線,巴拿運河又阻攔;
數大洋洲面積小,似斷不斷亞下邊。
亞歐非洋東半球,南北美佔西半邊,
唯有南極搞獨立,冰層覆蓋稱高原。
(洋,大洋洲。兩美,南美洲和北美洲。南,南極洲。烏拉,烏拉爾山脈和烏拉爾河。高加,高加索山脈。蘇伊運河,蘇伊士運河。巴拿運河,巴拿馬運河。)
(2)
西經二十度,東經一百六,
一刀切下去,東西兩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緯度,
四季溫帶顯,南北相反出。
(3)
地球表面積,總共五億一;
水陸百分比,海洋佔七一。
陸地六大塊,含島分七洲;
亞非南北美,南極大洋歐。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廣;
大西「S」樣,印度北冰洋。
板塊構造學,六塊來拼合;
塊內較穩定,交界地震多。
(4)
東北三省黑吉遼
北部邊疆內蒙古
兩河兩山連京津
兩湖三江接皖滬
南部瓊台閩粵桂
川黔雲藏加重慶
西北陝甘寧青新
港澳特別行政區
㈨ 內蒙古地理概況有哪些
地理環境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經緯度西起東經97°12′,東至東經126°04′,橫跨經度28°52′,相隔2400多公里;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公里;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2.3%,居全國第3位。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國境線長4221公里。
[地質]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地層發育齊全,岩漿活動頻繁,成礦條件好,礦產資源豐富。以北42°為界,可分為兩個I級大地構造單元。42°線以北為天山——內蒙古——興安地槽區,以南為華北地台區。中、新生代時受太平洋板塊向西俯沖的影響,內蒙古東部地區形成北北東向的構造火山岩帶,即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內蒙古存在著兩個全國著名的Ⅱ級成礦帶,就在這兩大工級構造單元接觸部軸和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上。前者為華北地台北緣金、銅多金屬Ⅱ級成礦帶,後者為大興安嶺Ⅱ級銅多金屬成礦帶。
[地貌]內蒙古自治區的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體,具有復雜多樣的形態。除東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總土地面積的50%左右,由呼倫貝爾高平原、錫林郭勒高平原、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等高平原組成,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海拔最高點賀蘭山主峰3556米。高原四周分布著大興安嶺、陰山(狼山、色爾騰山、大青山、灰騰梁)、賀蘭山等山脈,構成內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樑。內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的東麓、陰山腳下和黃河岸邊,有嫩江西岸平原、西遼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黃河南岸平原。這里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光照充足、水源豐富,是內蒙古的糧食和經濟作物主要產區。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帶,分布著黃土丘陵和石質丘陵,其間雜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較嚴重。全區高原面積佔全區總面積53.4%,山地佔20.9%,丘陵佔16.4%,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面積佔0.8%。
[氣候]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總的特點是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而炎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霜凍往往早來,冬季漫長嚴寒,多寒潮天氣。全年太陽輻射量從東北向西南遞增,降水量由東北向西南遞減。年平均氣溫為0℃~8℃,氣溫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為12℃~16℃。年總降水量50~450毫米,東北降水多,向西部遞減。東部的鄂倫春自治旗降水量達486毫米,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於50毫米,額濟納旗為37毫米。蒸發量大部分地區都高於1200毫米,大興安嶺山地年蒸發量少於1200毫米,巴彥淖爾高原地區達3200毫米以上。內蒙古日照充足,光能資源非常豐富,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數都大於2700小時,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區達3400小時以上。全年大風日數平均在10~40天,70%發生在春季。其中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高原達50天以上;大興安嶺北部山地,一般在10天以下。沙暴日數大部分地區為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爾多斯高原地區達20天以上,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呼魯赤古特大風日,年均108天。
[水文]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1000餘條,祖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70多條;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全區地表水資源為671億立方米,除黃河過境水外,境內自產水源為371億立方米,佔全國總水量的1.67%。地下水資源為300億立方米,佔全國地下水資源的2.9%。扣除重復水量,全區水資源總量為518億立方米。年人均佔有水量2370立方米,耕地每公頃平均佔有水量1萬立方米,平均產水模數為4.41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內蒙古水資源在地區、時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勻,且與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適應。東部地區黑龍江流域土地面積佔全區的27%,耕地面積佔全區的20%,人口佔全區的18%,而水資源總量佔全區的65%,人均佔有水量8420立方米,為全區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區的西遼河、海灤河、黃河3個流域總面積佔全區的26%,耕地佔全區的30%,人口佔全區的66%,但水資源僅佔全區25%,其中除黃河沿岸可利用部分過境水外,大部分地區水資源緊缺。
[地表水]內蒙古自治區平均地表年徑流量約291億立方米,占河川徑流總量的78%;多年平均徑流量為80億立方米,占河川徑流總量的22%。由於河川徑流受大氣降水及下墊面因素的影響,年徑流量地區分布不均,水資源也不平衡,局部地區水量富而有餘,而大部分地區乾旱缺水。同時,河川徑流年內分布不均,年際間變化比較大。年降水集中在6~8月,汛期徑流量佔全區徑流量的60~80%。歷年間徑流量大小不勻,相差很大。年徑流量最大與最小的比值,東部林區各河流為4~12;中部各河流為6~22;西部地區各河流高達26以上。此外,從區外流入自治區境內的河川徑流量有330.6億立方米,其中黃河入境的平均年徑流量315億立方米,額濟納河8.4億立方米。
[地下水]內蒙古自治區地下水平均資源量為254億立方米。山丘區地下水平均年資源量為113億立方米,佔全區地下水資源量44%。其中河川徑流量為80億立方米,佔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的71%。平原區地下水平;均年資源量為172億立方米,扣除與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的重復計算後,佔全區地下水資源量的56%。自治區地下水資源的分布受大氣降水、下墊面條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具有平原多、山丘區少和內陸河流域更少的特點。自治區平原區扣除與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間的重復計算後的地下水資源模數,一般在5.9~6.5萬立方米/平方公里,為山丘區地下水平均水資源模數的2.2~2.7倍。內陸河流域地下水資源模數為1.1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因而地下水資源十分貧乏,只是在內陸閉合盆地的平原或溝谷窪地,地下水才比較富集。全區按自然條件和水系的不同,分為:大興安嶺西麓黑龍江水系地區;呼倫貝爾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大興安嶺東麓山地丘陵嫩江水系地區;西遼河平原遼河水系地區;陰山北麓內蒙古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陰山山地、海河、灤河水系地區;陰山南麓河套平原黃河水系地區;鄂爾多斯高平原水系地區;西部荒漠內陸水系地區。
[土壤]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土壤種類較多,其性質和生產性能也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特點是土壤形成過程中鈣積化強烈,有機質積累較多。根據土壤形成過程和土壤屬性,分為9個土綱,22個土類。在9個土綱中,以鈣層土分布最少。內蒙古土壤在分布上東西之間變化明顯,土壤帶基本呈東北——西南向排列,最東為黑土壤地帶,向西依次為暗棕壤地帶、黑鈣土地帶、栗鈣土地帶、棕壤土地帶、黑壚土地帶、灰鈣土地帶、風沙土地帶和灰棕漠土地帶。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結構和水分條件良好,易於耕作,適宜發展農業;黑鈣土自然肥力次之,適宜發展農林牧業。
[植被]內蒙古境內植被由種子植物、蕨類植物、苔蘚植物、菌類植物、地衣植物等不同植物種類組成。植物種類較豐富,已搜集到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共計2351種,分屬於133科,720屬。其中引進栽培的有184種,野生植物有2167種(種子植物2106種,蕨類植物61種)。植物種類分布不均衡,山區植物最豐富。東部大興安嶺擁有豐富的森林植物及草甸、沼澤與水生植物。中部陰山山脈及西部賀蘭山兼有森林、草原植物和草甸、沼澤植物。高平原和平原地區以草原與荒漠旱生型植物為主,含有少數的草甸植物與鹽生植物。內蒙古境內草原植被由東北的松遼平原,經大興安嶺南部山地和內蒙古高原到陰山山脈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與黃土高原,組成一個連續的整體,其中:草原植被包括世界著名的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烏蘭察布草原、鄂爾多斯草原等。荒漠植被主要分布於伊克昭盟西部、巴彥淖爾盟西部和阿拉善盟。主要由小半灌木鹽柴類和矮灌木類組成,共有種子植物1000多種。植物種類雖不豐富,但地方特有種的優勢作用十分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