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關於地理宇宙的知識

關於地理宇宙的知識

發布時間: 2021-03-04 18:05:32

1. 搜集100字的宇宙知識

  • 宇宙小知識——地抄球原來是球形

襲最早認識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臘人。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念出發,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張天體和我們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這一觀念為後來許多古希臘學者所繼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麥哲倫率領探險隊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後,地球是球形的觀念才最終被證實。

2. 高中地理也學宇宙空間方面的知識嗎

高中地理 必修科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區域地理。 選修科目:旅遊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環境保護。

3. 同學們一定看了不少有關地理知識的書籍,你所了解的宇宙是什麼樣的呢請用「宇宙是……」的句式,從倆三

宇宙是無限的,它要多大有多大,宇宙是神秘的,有很多秘密我們還不知道,宇宙是危險的,到處充滿著各種黑暗的爆炸

4. 關於宇宙探索,地殼運動的一些地理知識

蘇伊士運河會越來越寬,地中海會越來越小!

5. 地理: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舉例說明地理知識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很多活動都抄要用到地襲理知識,例如:衣,要看天氣情況,選擇穿什麼衣服;食,各地的飲食習慣受當地的地理環境影響,如北方人喜食麵食,南方人喜食米食;住,傳統民居各地是不同的,其特點也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有關,是為了適應當地的環境而建的,如傣族的竹樓適應南方多雨的氣候,屋頂是尖的,便於排水;行,不同地理環境的人的出行方式也是不同的,在我國有南船北馬之說。正是因為南方多雨,北方少雨,所以傳統出行方式才是這樣。

6. 地理(選修1-宇宙與地球)知識要點梳理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知識要點
一、 宇宙及其探索

1、宇宙含義:我國古代把空間稱為「 」,把時間稱為「 」,即天地萬物的總稱。

組成: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統稱為 ,

天體包括 、 、 、 、 、 、 等。

人造衛星、太空梭、宇宙飛船等屬於人造天體。

2、人類認識宇宙經歷了漫長的時間

世紀 倡導的「日心說」:認為地球、月亮、星星都在繞著 轉。

3、天體系統:形成:運動著的天體相互 、相互 ,而形成天體系統。

層次:總星系 銀河系 太陽系 地月系

河外星系 恆星系 行星系

外部 太陽穩定——地球上光照穩定

4、地球上存在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幹擾——安全的宇宙環境

生物的條件

日地距離適中——溫度適中

內部 質量和體積適中——能吸引住大氣

地球內部結晶水逸出,凝結形成原始海洋

5、在探索宇宙過程中的重大事件

時間 國家 事件 意義

1957年10月 前蘇聯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 開創了宇宙探測新時代

1970年 中國 地球衛星「東方紅」號發射成功 成為世界第五個能發射人造衛星國家

1981年 美國 世界第一架太空梭試航成功 人類對宇宙,已經從空間探索階段,

逐步進入到了空間開發利用新階段

2003年10月15日中國 載人航天試驗飛船發射成功 成為世界第三個能發射航天飛船的國家

空間資源(特點:高真空、強輻射、失重)

6、開發宇宙 太陽能資源

礦產資源(月球上的3He地球上沒有,是 理想燃料)

產生原因

危害

7、宇宙環境問題 目前趨勢

保護措施

二、太陽

8、太陽概況:是一個巨大熾熱的 球, ①日地平均距離——1、5億千米,

②半徑——70萬千米, ③主要成分為氫和氦, ④表面溫度—— K。

9、太陽的能量來源:內部核 變(4個氫核聚變成1個氦核,消耗質量,放出能量) 。

10、太陽輻射

概念:太陽源源不斷地以 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稱為太陽輻射。

維持地表

對地球的影響 是地球上 、 、 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

是地球上 的主要來源

主要特點:西部 東部 (東部陰雨天多)

我國太陽能分布 最多區域: 高原(地勢高,大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少)

最少區域: 盆地(陰雨天多)

11、太陽的外部結構:

①光球層:太陽表面一薄層(約500Km),溫度6000K,太陽光基本上都從這一層發出,表面有

一些黑色斑點, 叫太陽黑子,活動周期平均約為11年。

②色球層:厚約幾千Km的稀薄氣體;可見光很少,只有在日全食時(或用特殊望遠鏡)才被

人們看到;會噴出很高的紅色火焰,叫日珥;短時間內有突然增亮現象,叫做耀斑,

活動周期也是11年,常隨黑子群的增多而增多。

③日冕層:色球層外很稀薄、完全電離的氣體層;亮度僅為光求的百萬分之一,也只有在日全食

(或用特製的日冕儀)時才能看到;溫度高達100萬度,使高能帶電粒子脫離太陽引

力飛逸到行星際空間,叫做太陽風。

光球層 色球層 日冕層

位置: 從 里 到 外

厚度: 從 薄 到 厚

亮度: 從 亮 到 暗

溫度: 越 來 越 高

12、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太陽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

①對地球氣候的影響:太陽黑子與降水量有 性。

②太陽黑子和耀斑增多時,發出的強烈射電會擾亂地球上空的電離層,使地面無線電短波通訊受到影響

③太陽大氣拋出的高速帶電粒子流(太陽風)能使地球磁場受到擾動,產生「磁爆」現象;

④高速帶電粒子流(太陽風)沖入地球兩極高空大氣層,在兩極地區夜空會看到極光。

⑤太陽活動強烈時,發出的射線會影響人體健康。

三、太陽系

13、太陽系的組成

太陽: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位於中心;

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行星本身不發可見光,以表面反射太陽光而發亮,肉眼能看到水、金、火、木、土,

有明顯的相對運動。

14、九大行星運動特徵

共性: 共面性、同向性、近圓性

15、九大行星結構特徵

距太陽 體積 質量 密度 表溫 物質 衛星 光環

類地行星:水、金、地、火 近 小 小 大 較高 鐵核,金屬含量高 少或無 無

巨 行星:木、土 較遠 大 大 小 低 氫、氦、氖 多 有

遠日行星:天、海、冥 遠 (中)(中) 中 最低 氫、甲烷 有 (有)

四、地球的自轉

16、 方向: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看——順時針

周期:太陽日——24小時(自轉360度日9分); 恆星日——23時56分4秒。

速度 角速度:每小時15度,除兩極點外,處處相等。

線速度:赤道最大——每小時1670千米,緯度越高線速度越小,到南北緯

60度,線速度減少為赤道處的一半,到兩極就變為零。

17、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產生晝夜更替現象(晨昏圈,晨線,昏線);

②不同經度有不同地方時(地方時計算);

③物體水平運動產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緯度越高,偏轉越厲害。

影響河流、洋流、氣流。

④地球形狀向赤道膨脹,赤道半徑比極半徑長約21千米,南極半徑比北極半徑小。

五、 地球的公轉

18、方向:自西向東

軌道:近似正圓的橢圓,1月初近日點,7月初遠日點。

周期: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 回歸年:365天5小時48分46秒

速度:(角)平均每天1度, (線)平均約30千米/秒;近日點時最快,遠日點時最慢。

19、黃赤交角及其影響

含義:地球公轉軌道平面(黃道平面)與自轉平面(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為23度26分。

影響:引起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產生二分二至。

冬至日:12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最南),開始向北移動;南回歸線及以南

地區,太陽高度最高,晝最長夜最短;北半球太陽高度最低,晝最短夜最長;南極

極晝范圍最大,北極極夜范圍最大;地球公轉在近日點附近,公轉速度較快。

春分日:3月21日前後,直射點在赤道,繼續向北移動;全球晝夜等長;兩極無極晝、

極夜現象;地球公轉速度繼續變慢。

夏至日:6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最北),開始向南移動;北回歸線及以北

地區,太陽高度最高,晝最長夜最短;南半球太陽高度最低,晝最短夜最長;北極

極晝范圍最大,南極極夜范圍最大;地球公轉在遠日點附近,公轉速度慢。

秋分日:9月23日前後,直射點在赤道,繼續向南移動;全球晝夜等長;兩極無極晝、

極夜現象;地球公轉速度繼續變快。

若黃赤交角增大:則地球上 熱帶和寒帶范圍擴大,溫帶范圍縮小; 極晝、極夜范圍擴大;

晝夜長短變化增大。

20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①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由於地球公轉和黃赤交角的存在 太陽直射點移動 太陽

光線與地平面夾角變化 地面接受太陽輻射熱能的變化 季節變化

某地區太陽高度計算公式:

①晝夜長短變化:除赤道上和兩分日外,各地的晝夜長短都不一樣, 3月21日——9月23日,

北半球為夏半年,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北極附近有極晝現象。

②四季更替:地球上的季節變化,從天文現象來看,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從天文含義

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季節(冬季相反),春秋兩季就是冬夏兩

季的過度季節;為了使季節與氣候相結合,我國和許多北半球國家把四季劃分為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五帶劃分:反映了年太陽輻射總量從 地區向 地區 的規律。

(見課本22頁下圖)

這是樣本,這里有很多課件,可以下來看看:http://k.3e.net/dl5/

祝你學習進步。

7. 關於高一地理,宇宙與地球

1、周期彗星一般圍繞恆星公轉;但也有非周期性彗星,只在恆星周圍出現一次(近似拋物線或者雙曲線軌道),就一去不復返了。
流星是進入大氣層的小天體,本來也是圍繞其它天體(在躺陽西內主要是太陽)運轉的,只是被行星的引力俘獲了。
2、天體在大范圍內是可以作為質點考慮的;但星際物質是群體,密度小體積大,並且又與形狀有關,所以一般不當作是天體;當然,廣義上來說還是屬於天體的。
3、天體的軌道在理想化情況下都是橢圓(這里包括圓)、拋物線或者雙曲線型的。行星和周期彗星的軌道都是橢圓的,非周期彗星的軌道是拋物線或者雙曲線的。但由於其它天體的攝動,一般天體的軌道不會是很規則的上述的幾何形狀。
4、流星體是指引起流星現象的墜入大氣層的小天體;流星是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層後距離摩擦並燃燒的現象,但有時候也指流星體。
5、彗星每次回歸太陽附近,都會在太陽風的作用下被剝離出一些物質。當地球和這些物質相遇(一般是地球迎面闖入在地球公轉軌道附近的這些物質群中間將它們俘獲),就形成流星雨。是大量的流星呈輻射狀進入大氣層,並摩擦燃燒。如果流星沒有燃燒完就落到地上,那就是隕石。
另外地球上的隕石還有一個來源,就是臨近地球的其它大天體(通常是月球,火星比較罕見)被小天體撞擊時飛濺出的固態物質克服了大天體的第二宇宙速度脫離它的引力控制,但又機緣巧合下被地球引力俘獲最終墜入地球大氣。只是這個概率極小。
----
另外,只是應付學校地理課的話不用這么詳細。對於軌道之類的,有個印象就行了。如果要理解,可能需要還沒學到過的解析幾何、天體物理的初步知識。

8. 哪有一些關於宇宙科學的知識

宇宙是無限的。宇宙問題本身也是一個哲學概念上的問題。宇宙就是現存的所有。
那些說存在兩個或多個宇宙的學者都是在研究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那些提出「宇宙有多大」、「宇宙外邊是什麼」或「什麼東西盛住宇宙」的人都沒有確切了解無限的含義,他們妄圖以一個足夠大的空間來注釋宇宙。那就像用一個足夠大的數說明無限大一樣可笑。
正因為宇宙是一切的一,我不支持宇宙膨脹說、宇宙爆炸說,也不承認宇宙有年齡。他們往往以宇宙中的某一具體內容以偏概全,做出形而上的判斷。

宇宙是客觀的,並不神秘。神秘感是因為我們缺乏對宇宙的認識,再加上有的人在研究中犯了「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

我國天文界支持宇宙爆炸說。因為從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有生即有死,有產生就有滅亡。永恆是不存在的。
但是,我認為,他們已經走上形而上學的僵化/教條之中。
真理是永恆的。印記是永恆的。歷史是永恆的。誰都不能抹煞。
此消彼長,一切的一,無所謂起源。宇宙沒有起源。

天文知識:黑洞||星系||銀河系||恆星||中子星||類星體
參考資料:
宇宙是什麼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在中國有誇父追日的傳說,在傳說中,天地始是一片混沌,後來誇父累死之後,才混沌初開。在西方,有上帝造人的傳說,在上帝造人的七日之後,天地初開。一直到現在,人類對宇宙的探索還在進行當中。面對浩淼無垠的宇宙,沒有人知道它來自哪裡又將去向何方,而其中究竟隱藏著多麼巨大的秘密?這正是人類千百年,甚至數萬年來急於解開之謎。
對於宇宙是什麼概念這個問題,讓我們先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古人雲,上下四方為之宇,古往今來為之宙(詳見《淮南子·原道訓》),按照物理學的觀點,上下四方是空間,也就是一個三維的概念,而古往今來是時間,是一個一維的概念,所以,宇宙兩個字聯系起來,是一個四維空間。可見古人對於宇宙的定義,是帶有樸素的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的。而按照現代的觀點,宇宙是指廣漠空間和其中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彌漫物質的總稱,並且宇宙是處於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之中的。也就是說人類目所能及的地方以及人類還沒有看到但是仍然存在的物質都是宇宙。
人類對宇宙認識進程,先從地球開始,再從地球伸展到太陽系,進而延展到銀河系,然後擴展到河外星系、總星系。
地球,在茫茫宇宙太空,它不過是太陽系大家庭一個普普通通的成員。地球與其他八位行星「兄弟」一起日夜繞著他們的「母親」——太陽旋轉,連同66顆「月球」般的衛士、神秘莫測的慧星、數以千計的小行星和無數的流星,組成太陽系。盡管太陽系有這么多成員,但它所佔的宇宙空間直徑僅120億公里。比太陽系范圍更大的是銀河系。銀河系包括有1000多億顆「太陽」——恆星,所佔宇宙空間直徑已達10萬光年。
銀河系並不是宇宙空間的盡頭。在銀河系之外,還有許許多多星系,人們管它們叫「河外星系」。天文學家已發現10億多個河外星系,每個河外星系都包含有幾億、幾百億甚至幾千億顆恆星和大量的星雲和星際物質。所有河外星系又構成更龐大的總星系。目前,通過射電望遠鏡和空間探測,已觀測到距離我們地球約200億光年的一種似星非星的天體,取名「類星體」。這種天體的發現,把今天人類視線拓展到200億光年的宇宙深空。
所以我們所說的宇宙是一個無限的概念。

宇宙的運動
宇宙自形成之日起就一直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按照現代流行的觀點,宇宙在不斷的膨脹,也就是說,宇宙在逐漸的漲大。
宇宙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正如行星有自轉和公轉,恆星亦有自轉和公轉,而星系也是在作快速的旋轉一樣,宇宙也必然在作不停的運動和變化。而且我們已經知道,地球過去和現在的運動速度、軌道和形狀是不同的,北斗七星幾萬年前的開頭和現在也是不同,所有這些證據都說明了宇宙在進行不停的運動和變化。
我們人類是生話在地球上,更確切說實際上是生活在一個運動不止、雜訊、干擾不斷的行星上,並時時刻刻在作宇宙旅行,並且隨時都有與其它小行星相撞的可能(據天文計算得知,與10公里直徑的小行星相撞的概率是106年一次;與100公里直徑小行星相撞的概率是107年一次),碰撞後必將產生爆炸,產生聲、光、電效應。所有行星(如火星、金星、水星等 )及衛星(如月亮)都遭遇到上述來自宇宙炮彈——隕石、小行星的轟擊,因此這些星球上都有環形山的痕跡。此外,宇宙中還有無數的周期和非周期彗星在穿行。太空中充滿各種光子流,粒子流,宇宙塵埃……我們所不知道的可能比我們所知道的還多得多。神秘的宇宙就是有如此奧妙的結構,有如此神奇地運動,如永動機般地運行,變化萬千,運作不止。可以說,宇宙中幾乎沒有不運動的星體。
根據科學家們的觀測,發現遠方的銀河正在以極高的速度遠離我們,這說明宇宙正在不斷的膨脹著,就象我們站在一個正在充氣的氣球上,宇宙間絕大多數星系都在飛離我們而去。而且從時間上來說,「大爆炸宇宙論」認為,宇宙總是周而復始地從誕生到消亡,再誕生,再消亡,我們現在的這個宇宙只是從過去到未來的無限多的宇宙中的一個而已。
所以宇宙從運動上來說是不斷膨脹的,而從時間上來說則是循環的,只不過這個循環的周期很長而已。

宇宙的形狀
宇宙是什麼形狀的呢,是象地球一樣的圓形,還是象銀河系一樣的扁平?這同樣是令人費解的一個問題。經過多年的探索,不久之前一個由多國天文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首次向人們展示了宇宙形成初期的景象,顯示出當時的宇宙只相當於現代宇宙的千分之一,而且溫度比較高。通過再現宇宙形成初期的景象,天文學家證實了這樣一種觀點:宇宙的形狀是扁平的,而且自形成以來一直在不斷擴展。但是這種說法也未必完美。
下面是science上關於宇宙形狀的近期報道:
時空結構將宇宙微波背景(CMB)和宇宙的重要結構連在了一起。但是究竟時空結構是什麼,而CMB的測量又能告訴我們什麼呢?
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空間和時間被連接在一個有彈性的「簇拓撲空間」——一個數學對象中,這個拓撲空間的每個小片粗看象一個四維的橡膠片。光線沿拓撲空間的輪廓前進,這個輪廓被叫做測地線。在一個平坦的平面上,從一個遠距離對象發出的平行光將保持和它們接近一個觀測者時同樣遠近的分隔。但是在一個有正曲率的表面,如一個球,接近的光線將移動更遠的間隔,使得遠處的物體看起來比正常物體更大。在一個有負曲率的表面,如一個馬鞍,平行光束將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使得物體看起來更小。
因為彎曲的簇拓撲空間對光的扭曲不同於扁平的簇拓撲空間,所以彎曲的簇拓撲空間也應該產生不同種類的CMB。用微波探測器(叫做BOOMERANG)觀察到的1-degree-wide波正好是理論預言的扁平宇宙所應該有的,對於這個結論大部分物理學家至少希望用微波各向異性探針的(MAP'S)圖象證實。一些研究者希望MAP將給出關於宇宙大小和形狀的更多詳細而精確的信息。「當我們看微波背景的時候,我們基本上留意到了球的表面,」 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個天體物理學家和MAP科學隊的一個成員David Spergel解釋道。如果宇宙是無限的,那麼「最後散射的表面」將不能給出關於它的形狀的線索。但是如果宇宙是有限的,那麼時空和安置在時空當中的散射表面必需使它們自身向後彎。一個足夠巨大的球將會把自己相交貫穿至少形成一個圓周,正如一個圍繞著銷子搭接起來的圓盤一樣。
實際上,Spergel說,因為光能通過不止一個路徑穿過彎曲的時空,所以天文學家將看到一個交叉點不是一次而是兩次,與一對圓周在天空的不同部分描繪出冷點和熱點的方式相同。在美國的Spergel組和在巴黎天文台由Jean-Pierre Luminet領導的組正在研製一些運演算法則以搜索在MAP數據中的這種信號。其間,數學家Jeff Weeks,一個紐約州的自由記者已經寫了一個把一對圓周轉化為宇宙模式的計算機運演算法則。Weeks說,對形象化最容易的是一個「曲面(toroidal)」宇宙比最後散射的表面小。他指出,在包圍著一個圓環面的兩維宇宙中,天文學家看起來將在假想出的空間的盒子的相對的兩個壁上看到同樣的點。相似的,在三維曲面(toroidal)宇宙中,天文學家將在相對的方向看到三對圓周。
toroidality僅僅是對扁平的有限宇宙來說10個不同toroidality之中最簡單的一個。如果宇宙被證實是彎曲的——這一點在當前還不是事實——那麼對Weeks的運演算法則來說將會有無限多的可能性去嘗試。「我們將開始盡可能快的關注任何可用的數據,」Weeks說。如果宇宙合作,他們可以不用等太長時間,Spergel說:「兩年後,我們就能知道我們住在一個有限的宇宙中。」
註解:CMB是從各個方向襲擊地球的持續的電磁聲波。這些遙遠的聲音是大爆炸之後的遺留輻射。CMB也叫做宇宙背景輻射和微波宇宙背景。

最新研究:宇宙是「扁」的 中國新聞社2000/04/27
中新網二十七日消息:宇宙是扁平的,並將永遠擴張,而不是像某些宇宙哲學家預測的那樣,在一次「大危機」中發生災難性塌陷。
上述結論,是從某種宇宙超聲波中得出的。所謂宇宙超聲波,是對一百億至二百億年前宇宙在一聲「大爆炸」中誕生後,仍然回盪於太空中的微波能量的各種微小變體的分析。
上述數據,是羅馬大學天文學家根據一九九八年十二月至一九九九年一月的研究獲得的。他們收集數據的方式是讓一個裝有無線望遠鏡的拴繩氣球,飄到南極近四十公里的上空。
他們的文章發表於星期四齣版的英國科學雜志《自然》。他們說,這種古老輻射的圖案,「為一個歐幾里得幾何的宇宙提供了證據」——換句話說,宇宙是扁平的。這是因為微波的直線途徑中的偏斜,不會是由宇宙的曲線造成的。
美國自然科學院的胡威尼在同期發表的評論中說,上述結果支持了關於宇宙是扁平的理論,這意味著宇宙的總質量和能量密度,與所謂的臨界密度是相等的。
他說:「一個完美的扁平宇宙,將維持在臨界密度的狀態中,並繼續永遠擴張,因為沒有足夠的物質使他在一次大危機中再次塌陷。」

宇宙的結構
宇宙由星系的巨大超星系團構成,星系周圍是大團看不見的空盪盪的太空。每個星系又包含了數以十億計的恆星,構成這些恆星的物質是一些小得看不見的粒子。質子、中子和電子是最普通的粒子,它們通常以原子的形式結合在一起。質子和中子由更小的粒子構成,它叫做誇克。
四種基本力
我們的宇宙由四種力或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支配,這四種力即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和弱相互作用力。這些作用力是由一團粒子帶來的,這團粒子叫規范玻色子,它們在構成物質的粒子之間相互交換。物理學家一直試圖證明這四種力也許實際上源自於一種單一的基本力。
引力
引力是一種既能將星系結合起來,又能引起一根針下落的力。兩個物體的質量越大、相互越靠近,它們之間的吸引力就越強。許多科學家認為,引力是由一種叫做重力子的粒子攜帶的,但至今沒有人在任何實驗中找到它們。
電磁力
電磁力作用於所有帶電荷的粒子之間,比如電子。作用於固體原子和分子之間的電磁力使固體具有硬度,這種力也具有磁性和發光的特性。攜帶電磁力的粒子叫光子,它也是產生光線的粒子。
強核力
強核力存在於一個原子的原子核(核)內,它把原子內的中子和帶正電荷的質子結合在一起(質子經常試圖互相推開,如果沒有強核力,它們將相互飛開)。載有強核力的粒子叫做膠子。
弱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引起放射性衰變(原子的原子核破裂),稱為貝塔衰變。放射性的原子不穩定,是因為它的原子核容納了太多的中子,當貝塔衰變發生時,一個中子變成一個質子,釋放出電子(這種情況下稱為β粒子)。弱相互作用是由W粒子和Z粒子傳遞的。
普適規則
許多年來,物理學家們試圖用單一的科學定理來解釋宇宙的運動,他們現在正向著「普適規則」方向進行研究。「普適規則」認為所有力中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弱相互作用力都是相互關聯的,並且指出所有亞原子微粒可能都是由一種基本粒子產生的。

星際中最重的有機分子
星際有機分子的研究是三大基礎理論(天體演化,生命起源與物質結構)研究的一個重要交叉點。地球到底是不是宇宙中唯一存在高級生命的天體,這個問題是不能輕易地下結論的。因而需要深入研究各種類型的星際有機分子,去獲取更多與更可靠的宇宙信息。
星際有機分子和類星體,脈沖星,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構成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1968年,人們在銀河系的中心出乎意料地發現了水和氨分子的射電譜線,後來又在星際空間中發現了大量的有機分子譜線,這使傳統的認為星際空間只可能存在一些簡單分子的看法發生了根本動搖。
迄今已有四十幾種星際有機分子被陸續發現。加拿大河茨拜格天體物理研究所的學者們在金牛座的星際雲中發現了一種九個原子的有機分子,分子式為HC7N,分子量達99。這種含有長碳鏈的直鏈分子,結構比較復雜,接近於有機化合物,至今,地球上天然化合物中尚沒有發現它的存在。後來,英國化學家克羅托等人在1977年5月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它。後來,加拿大阿爾貢天文台報道,又發現了一種十一個原子的星際分子氰基辛炔HC9N。結構式為 HC≡C-C≡C-C≡C-C≡C-C≡N。這是目前人類所發現的最重的星際有機分子,它的分子量已達到123。當然,隨著科學的發達,星際有機分子的記錄還會不斷刷新。

《宇宙與人》人類生命源頭的深情回望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3月15日 17:58 北京晚報
一個不十分了解宇宙的民族,在很多理念上是容易脆弱的。
———忻迎一
一部中國人拍的科教片,在科教片雲集的北京國際科教影視節目展評會上脫穎而出,它的名字就叫《宇宙與人》,拍他的導演忻迎一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一個不十分了解宇宙的民族,在很多理念上是容易脆弱的。在這部片子中,他給我們講述的是一個關於人類搖籃的故事———告訴我們,人從哪裡來;它講述的是一個關於人類諾亞方舟的故事———告訴我們,船向何處去。
這是一個宏觀得不能再宏觀的故事———宇宙,這個被我們的先哲們視為很難琢磨的巨大謎團,今天被這個中國人如抽絲剝繭般娓娓道來。使人們從未像現在這樣深切感受到宇宙強大而神秘的造物力量。
人們看到,宇宙,一個偉大物質演化的史詩,它以一個沒有知覺的物質系統,創造了一個不可思議的能夠理解它的生物。
在60分鍾的《宇宙與人》中,始終蘊涵著一種感情:感激。為地球,也為人類。
生命的可能像一次艱難的抽獎
我們對宇宙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明白宇宙對製造生命的要求有多麼苛刻。一般來說,一顆熱的星球照耀著一顆冷的星球,就會產生生命。僅在我們的太陽系裡看,九大行星都幸福地被太陽照耀著。然而事實是,這顆熱的星球和這顆冷的星球必須搭配得非常微妙,才能使生命的產生成為可能;而這種微妙的概率甚至微小到幾萬億分之一。這真是一次極端艱難的抽獎,九顆行星都買了彩票,命運卻把一切機遇都給予了地球,讓這個幸運兒贏得了生存的大獎。
不只是地球營造了地球家園
為造就生命,太陽燃燒了50億年,用它苛刻的條件一次次考驗著九大行星。在耐心的等待中,地球日漸顯出她的完美:她選擇了與太陽三角的最佳距離,於是接受了最適宜的光照,並且以最佳的旋轉動態來使這個光照均勻普照在地表上;她擁有非常合適的質量引力,既沒有大到讓濃濁的氣體遮天蔽日,又沒有小到一點氣體都留不住;它使水分子以液態形式存在,在地球最初陸上氧氣稀薄的35億年裡保護生命免遭太陽紫外線的傷害;地球的熱核在旋轉中產生電動磁場,與大氣層一起把來自太陽的所有威脅屏蔽在外。
感謝地球的動能。因為正是直到今天還保持的造山功能,才有了長距離輸送生命之水、讓生命深入陸地的河流。忻迎一以確鑿的證據告訴我們,如果沒有青藏高原這座巨大的水塔,就沒有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
感謝月亮。月亮絕不僅僅是墨客騷人寄託情思的環佩。對人類來說,它更是一個威力巨大的剎車裝置———月球的引力大約降低了地球一半左右的旋轉速度;否則,人類將每12個小時就痛苦地輪回一天。那樣的話,地球就會到處是火山和地震,房地產肯定是最不值錢的生意。
感謝默默無聞製造氧氣的微生物。沒有它們35億年的執著努力,生物就永遠不可能走上陸地,地球也就不會成為名副其實的生命星球。
宇宙的深處還有不可思議之處
觀看《宇宙與人》,人們常常會為它許多別有洞天的說法而興致盎然。比如,如果我們身上的電磁力突然消失,那麼原子核就會瞬間碰撞,一個人擁有的原子核的能量足足相當於一顆氫彈。
如果恐龍像哺乳動物一樣分得清有害與無害的植物,恐龍就不會在長達1000萬年的過程中被富含生物鹼的鮮花逐漸毒死。而倘若恐龍沒有這種與生俱來的脆弱,人類就可能在這龐然大物的陰影里永無出頭之日。這與天體撞擊導致恐龍滅絕的說法大相徑庭。
忻迎一還告訴我們,人類可以通過提高速度來使生命的進程變慢,人類長壽的秘訣原來存在於速度之中……喻姍姍

科學家發現「丟失的宇宙」可能由死星組成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3月24日 13:53 新浪科技
宇宙的組成物質中,人類能夠直接觀察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要想看到剩下那些「丟失的宇宙」就只能通過它們對我們能夠看到的物質產生的重力影響探測到了。英國皇家實驗室的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些死星雲團,他們認為這些雲團很有可能就是那些「丟失的宇宙」的組成成分之一。
目前,通過對地球南端太空照片的仔細研究,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以前未曾發現的白 色雲狀星群,而這些星群被認為是包裹著我們銀河系的那些古老恆星群的一小部分。這些古老的恆星已經變成了宇宙殘渣,它們的表面溫度依然很高,體積比地球略大一些,很難被人類觀測到。但是現在看來,它們均勻地散布在銀河系的外環之中,佔到不可知部分的3-35%。
自從人類於1933年發現宇宙的大部分是由一些無法觀測到的不可知物質組成的之後,這些不可知物質到底是什麼的問題就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根據最新的一種理論認為,只有最多5%的宇宙是由「正常」的物質組成的,也就是所謂的重力物質,其中包括那些可以看到的恆星和行星。那些「丟失的」物質也有可能是由正常物質組成的,只不過是由於某種原因我們觀測不到它們而已。
《科學雜志》刊登了這一新的發現,它證明那些古老的燃燒過的恆星可能就是黑暗宇宙組成物質中的「正常物質」部分。
科學家們是通過對38年以來地球南端的太空照片進行研究後得出這一結論的,在仔細查看了10%的資料之後他們就發現了92個可疑的物體。智利天文學家在接下來的研究中發現,在這92個物體中有38個是距地球450光年以外的一些白色雲團狀恆星。他們還斷定這些恆星可能已經有100億年的歷史,而它們存在的那一地區還可能更多的此類物質。(清晨)

宇宙:你所不知道的秘密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3月15日 17:59 北京晚報
-宇宙的智慧與人類的身世
宇宙有兩點讓人類非常困惑,一個是人類在宇宙中非常獨特,因為人類費盡心機也始終沒有在地球以外的其他地方找到一點點和我們相似的智慧生命的存在。似乎宇宙中允許有偶然;而另一方面,宇宙又處處表現出它的「標准化」。一些基本原則在宇宙中非常通行,因此宇宙應該不是一個刻意創造偶然的場所。
-生命的進化進行了四十億年,這四十億年真的是緩緩漸進的嗎?
是核能———離地球1億多公里的地方許多原子核不停碰撞,歷經50億年,才造就了生命並成就了最終的智慧生命。但是這種進化並不像一般人想的那樣循序漸進,最簡單的生命40億年前就出現了,但是,就是這樣簡單的生命狀態,卻在地球上沉默地存在了35億年左右。只有到53500萬年這個階段,人們才發現了比微生物大的生物。這種進化就像是一個突然的、甚至是爆發性的。
-在太陽系中有地球與金星,誰給了地球惟一產生生命的機會?
實際上,在太陽系裡,最有可能擁有生命的,除了地球就應該是金星了。因為它的大小和地球幾乎完全一樣。水的存在條件也完全具備。但是最終的幸運落在了地球身上,主要的原因在於地球的引力和溫度。現在的太陽溫度對於金星顯然是太熱了一些,而對於地球就非常適合。然而,太陽只要溫度變化一點點,它就會對金星合適而對地球不合適了。
-人類進化幾萬年,大腦也在隨之進化嗎?
人類的大腦這個超級信息處理器是目前宇宙中最完美的智能結構。宇宙贈給我們的這個東西似乎很超前。據說,人類從遠古的原始狀態到現代高科技的思維,大腦並沒有進化,我們今天使用的大腦和3萬年前的大腦沒有多大的差別,而且一般情況下還只是使用了整個大腦潛能的10%。

科學家製造出宇宙初期「原始物質」 http://www.sina.com.cn 2001/01/22 17:14 北京晚報
本報訊 美國科學家在實驗室里研究得出了迄今最高的物質能量密度。這對理解宇宙的形成將有重要幫助。
在美國石溪舉行的2001年誇克物質會議上,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宣布了上述成果。科學家們介紹說,他們是利用「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機」將金離子加速到接近光速,並使它們進行對撞,最終創造出物質能量密度的最新紀錄。
科學家們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表明,金離子對撞產生的物質密度比普通原子核內部的密度要高出20倍,其內部的溫度高達1萬億攝氏度。能量密度是對儲存在對撞離子對撞區域內能量的衡量。布魯克黑文實驗室的科學家們稱,他們新獲得的最高能量密度,比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此前所創造的紀錄高出至少70%。
為了弄清宇宙的成因,科學家正在利用大功率的對撞機,尋找「誇克—膠子等離子體」等假設中的物質形態存在的證據。布魯克黑文實驗室的科學家們說,他們在獲得迄今最高能量密度的實驗過程中還發現了相對豐富的反物質,尤其是含有一個或多個奇異反誇克的反物質,這表明他們製造出了更加接近宇宙形成初始時期的物質形態。科學家們表示,他們接下來的工作是製造更高的能量密度,以進一步加深對「誇克—膠子等離子體」等的理解。
背景資料:現有的宇宙理論認為,宇宙形成於距今約120億至150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美國科學家們此次在實驗中所獲得的超高溫和超高能量密度,據認為只在「大爆炸」後的幾百萬分之一秒的極短時間存在過。在這一時間,一種「誇克—膠子等離子體」的物質形態在瞬間內充斥宇宙,然後再凝聚結合形成原子核等物質。

美國科學家再次打破最高密度物質紀錄 http://www.sina.com.cn 2001/01/19 14:43 新浪科技
美國布魯克海溫國家實驗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的科學家們近日發布消息稱,他們通過利用粒子加速器對金原子進行撞擊的方式,創造出了目前世界上密度最高的物質。
這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利用一台名為「相對重離子對撞機」(Relativistic Heavy Ion Collider)的粒子加速器以接近光的速度轟擊了金屬金的原子核,並對轟擊後產生的物質殘骸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利用這種方式獲取的物質的密度比通常情況下的物質密度高二十倍,其內部核心的溫度估計將高達一萬億度。
物理學家們希望藉助這些碰撞實驗將質子和中子分解,找到它們到更加基礎的組成物質--誇克和膠子,從而進一步揭示原子核內部的結構。雖然此次碰撞實驗的測試報告中沒有說明這一目的是否達到,但該報告稱進一步的實驗還將進行,這些實驗將能夠揭示出誇克和膠子這些等離子體的真面目。
耶魯大學的物理學家約翰-哈里斯(John Harris)稱,「我們已經發現了一些人們急於了解的證據,但我想我們需得到一些更好的數據。」布魯克海溫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表示,如果加速器的測試結果能夠得到證實,這次實驗得到的物質將成為目前全球密度最高的物質,它比此前的紀錄保持者、日內瓦CERN粒子物理實驗室創造的物質密度高近一倍。
此次實驗的結果對於研究宇宙的起源有著很好的幫助作用。長久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宇宙「大爆炸」後的瞬間產生了大量高密度、高溫度的物質,其存在時間極短,大約只有百萬分之幾秒,宇宙正是在這次大爆炸中誕生的。(王 羽中)

宇宙生命漫談
【原文出處】知識就是力量【原刊地名】京【原刊期號】200004 【分 類 號】G32 【分 類 名】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復印期號】200102 【 標 題 】宇宙生命漫談【 作 者 】鍾建業【 正 文 】
宇宙中有無數個恆星系,每一個恆星系包含著無數顆恆星。那麼,有多少顆恆星擁有自己的行星呢?在這些行星中又有多少具備構成生命所必需的元素及生命存在所必需的環境呢?
行星廣布
生命並不是行星間共有的,而是行星形成時自然而然產生的。1995年,在環繞佩加西—51號星的軌道上發現了一個巨大星體,之後又發現了24顆圍繞不同恆星運轉的大行星,其中有些比木星還大幾倍。
近些年來,已有12個潛在的行星系被找到。它們的存在說明行星在宇宙間並不稀有。「哈勃」望遠鏡對獵戶座星雲的觀測結果有力地支持了以上理論。從獵戶座的星雲圖上,可以看到圓盤狀的塵埃雲環繞著年輕的恆星。可以肯定地說,在這孕育行星的搖藍中,新行星的形成正如火如荼。
生命要素
目前,

9. 有關地理的宇宙知識

天體系統的層次:地月系→ 太陽系→ 銀河系 河外星系 → 總星系。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