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地理環境與經濟

地理環境與經濟

發布時間: 2021-03-04 17:41:31

A. 對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在一個國家內部,地理位置有時對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很重要.對於國家,地理位置對回國家的經濟答發展有時也有重要影響.
在其它條件一定時,地理位置因素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一般與國家面積的大小有關.國家的面積越大,國家的地理位置因素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就顯的越次要.原因是國家的面積越大,國家總有地理位置比較好的地方,人口自然會在這些地理位置比較好的地方集中,照樣能利用優越地理位置的好處.比如,面積大國一般都臨海,都可以利用臨海優勢.
地理位置可以通過是否臨海,而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在其它條件一定時,國家是否臨海,對經濟發展有時會有影響.臨海的國家相對來說具有海洋交通優勢.因為國家之間最主要的交通,是以海洋交通為主.是否擁有便捷的海洋交通,對國家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影響.擁有便利的海洋交通,可以實現便利的國際貿易,獲得其它地方的自然資源.可方便出口自己的優勢自然資源或產品,也可以方便的吸收外來資本投資,充分發揮本國的優勢,比如勞動力優勢.

B. 經濟地理環境包括哪些內容

包括經濟活動的區位、空間組合類型和發展過程等內容。 以生產為主體的人類經濟活動,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整個過程,是由物質流、商品流、人口流和信息流把鄉村和城鎮居民點、交通運輸站點、商業服務設施以及金融等經濟中心連結在一起而組成的一個經濟活動系統。

這一系列經濟活動都是在具體的地域內進行的,因此,以地域為單元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活動的系統和它的發展過程,成為經濟地理學研究的特殊領域。

(2)地理環境與經濟擴展閱讀:

經濟地理環境的研究目的:

經濟地理學研究任何一個地區,不論其地域范圍的大小,都要考察它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與周圍地區的相互聯系,和在總體中的位置。重點是結合這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特點來研究它與周圍地區在原材料供應、生產協作、產品市場、金融信貸、客貨運輸、科技信息交流等方面的聯系,具體地闡明它在地區經濟聯系中的地位。

與地區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緊密相關的經濟聯系是研究經濟地理位置的重要依據。以外,該地區在政治、軍事、文化生活中所處的地位,及其對經濟地理位置的影響,也是研究經濟地理位置需要考慮的內容。

研究經濟地理位置的目的不同,所涉及的內容和地區范圍亦將有所不同。例如,中國沈陽市可以作為省會來研究它在遼寧省的經濟地理位置,也可以作為地區經濟中心來研究它在東北地區的經濟地理位置。同一個研究對象放在不同的地域范圍之內,闡明其經濟地理位置時所包含的內容則不相同。

經濟地理位置是一個歷史性的范疇。要和地區經濟發展歷史聯系起來進行考察。上海的經濟地理位置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幾百年前只是長江口附近的一個漁村,現在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

此外,自然資源的重大發現、生產力分布的變革、新的交通干線的建成、國際形勢的演變等,都會使一些地區的經濟地理位置相應地發生變化。

C. 新加坡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利用地理位置發展經濟的典型國家——新加坡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梵文意為獅子城,又因國土小如星斗,故稱星洲、星島。新加坡國土總面積618平方千米,人口約有270萬,其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這4369人。是世界上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1965年獨立後,立足本國實際,因地制宜,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究其發展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充分發揮其優越的地理位置這個有利因素,成為世界上利用地理位置發展經濟的典型國家。
一、優越的地理位置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領土由新加坡島和附近54個小島組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稱「東方十字路口」。北面與馬來半島隔著寬僅1.2千米的柔佛海峽,西邊有長堤相連,交通便利;在南面隔著新加坡海峽同印度尼西亞相望,海峽長105千米,寬1.7千米,扼守著馬六甲海峽入口處的航行要道。
二、利用地理位置發展經濟
新加坡地狹人稠,資源貧乏,依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發展經濟,成為東南亞的經濟中心,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1、國際航運、航空和貿易中心 新加坡港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和水文條件十分理想,港口貨物年吞吐量達1億噸以上,居世界前列,國際航空客運周轉量僅次於美、英、法、日居世界第5位。新加坡以此為基礎,從鄰國大量進口各類初級產品,匯總、分級、包裝後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轉口貿易和航運業為主體的獨特經濟類型。
2、工業和技術服務中心新加坡四面環海,以煉油和造船為核心的工業部門具有世界意義。全國建有五大煉油廠,年加工能力達4290萬噸,成品油出口額僅次於荷蘭居世界第二位。造船業為傳統的優勢部門,不僅能修造繁多的各項船舶,還是世界上海洋石油鑽井平台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自20世紀70年代後期,工業以製造業為中心轉向技木密集型部門,大力發展電子工業,電視傳真設備、按鈕式電話、光纖光纜、電腦化列車控制系統等均進入世界先進行列。近年來,發展重點又轉向新科技園地的建設上,大力培養科技人才,發展尖端技術,以適應改革工業結構的需求。
3、投資和金融中心 新加坡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方便快速的通訊,政局的穩定,國民素質較高等特點,使外國資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經濟的騰飛。同時,各國銀行雲集新加坡,銀行總數僅次於倫敦、紐約和香港,成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
4、國際旅遊和會議中心 就自然和歷史文化條件而言,新加坡並不具備發展旅遊業的突出優勢,但利用其適中的地理位置,大力發展基礎設施,美化城市環境,提供優質服務,簡化出入境手續,開展各種旅遊「外交」活功,從而吸引大量外國遊客旅遊及大批國際會議在新加坡召開。目前,旅遊業已成為新加坡外匯的重要來源之一。
總之,新加坡利用本國特殊的地理條件,揚長避短,引進和運用外國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使生產力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成功的經濟發展道路。這一成功道路不僅為類似新加坡這樣的島國提供了發展模式,同時也為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當然,由於新加坡在許多方面對外國依賴較深,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存在著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

D. 的地理環境造成了怎樣的經濟

地理環境差異是造成東西方文化發展差異的重要原因
在古時候,人們出行不易,交通不像我們現代社會這樣發達,有人甚至終其一生也不能離開自己生活的地方。在這樣的情況下,生活在各地區的人們,其可能達到的區域是有限的,如果是定居的農民其生活的區域就更加有限了。因此早期的文明,特別是定居文明非常受其所在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當我們放眼任何一個國家或是文明時,首先進入眼簾的就是他們的地理環境。因此,對地理環境的研究對比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的!
1.文化與地貌綜述
1.1中國地理環境與文化概況
中國大陸的地理概況是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總面積的66%,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4%。即平原少,山地多,陸地高差懸殊,全國近70%的縣區分布於山區。近海地區在東部與南部,南北長約5500公里,東西寬約5200公里。而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卻最先從內陸的黃河流域產生。由於中國內地距海洋距離較遠,故中國人文文化應該是以黃河、長江所組成的兩河流域牧耕經濟孕育的文化,其中以黃河流域文化為代表。
1.2西方文化與地理環境概況歐洲大陸基本呈現南寬北窄的梯形,半島和島嶼的面積約占總面積的1/3。
陸地與海灣犬牙交錯,加上歐洲面積本不大,這就使歐洲各地到海洋距離都不遠,歐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過700公里,東歐距海最遠處也只有約1600公里左右。因此,歐洲人文文化應該是海洋性經濟與內陸經濟相互參融而催生的文化。而歐洲文化的主要源泉是古希臘文化。
1.3對比對象經過對上述概況的分析可以得知,本文所對比的中西方古文化以古黃河流域文化和古希臘文化為代表。文化是居住在不同地區人民歷經千年智慧與心血的結晶,是歷史的沉澱,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同時,文化也是由許多不同的內容構成的。
2.地理環境對經濟的影響
2.1中國的農業經濟 眾所周知,中國的古代經濟的基礎就是農業經濟,可見,中國的地理環境十分適宜農業的發展。也由於農業在中國的蓬勃發展,中國人流傳有一句古話,叫做:民以食為天!可見農業在人們心目中地位的重要。事實上,早在公元前5000年,黃河流域的半坡人與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就已發展形成了成熟的稻穀培育技術。農業的發展需要幾個自然要素,肥沃的土壤,豐沛的灌溉水源,充足的陽光。
2.1.1土壤 中國的農業經濟是典型的大河流域經濟,重要的農耕帶都在大江大河的周圍。因為我國河流分布眾多,擁有許多由河流沖擊沉澱的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區。這些地方不只是土壤肥沃又較松軟還地勢平坦,十分有利於開展大規模農業。
2.1.2水源 中國農業不是只能依靠河流的灌溉,因為中國地區的降雨量也是十分豐富的。
根據黃仁宇先生在中國大歷史中的敘述,有所謂15英寸等雨線的概念,在等雨線的東南,我國平均每年有至少15英寸的雨量,適合發展農業。美國學者羅茲·莫菲著《亞洲史》,則有所謂季風亞洲的概念,我國與亞洲其他部分之間多有高山阻隔。夏季,遠離海洋的亞歐大陸中央區會迅速升溫形成熱空氣團,熱空氣上升,周圍海洋飽含水蒸氣的較冷空氣湧入,到達陸地上空,特別是遇到丘陵或高山時,被迫上升的濕氣團迅速冷卻、凝結形成降雨。
2.1.3光照與溫度 光照不只代表陽光還代表了溫度。中國基本處在北溫帶,而且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擁有充足且適度的陽光和溫度,非常適宜農作物的生長。
2.1.4不利於其他經濟模式的因素 中國形成一個自然封閉的地理環境,東、南、西、北各個方向都存在古人無法克服的地理障礙。
東北方向為大、小興安嶺、外興安嶺以及嚴寒的西伯利亞;正北方向為蒙古高原及嚴寒的西伯利亞;西北方向,通過河西走廊,可進入新疆,但將面臨沙漠與高山的阻隔;西南方向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即便是今天我們也很難翻越;東方和南方則是大海,以古人的技術條件,尚不具備在風高浪大的海洋上航行的能力。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國處在一個四面封閉的環境中,古代人的科技水平有限,東無法渡海,西不能翻越青藏高原和沙漠,北方少有人煙,因此四周的自然阻隔是他們無法逾越的天然屏障,也就無法開展主要以貿易經商為主的經濟模式。
可見,地理環境對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
2.2古希臘經濟 古希臘經濟的特點是航海、貿易、移民和奴隸制,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的。在古希臘為什麼沒有出現東方式的農業文明,我們也可由地理環境解釋。阿提卡是雅典所在的地區,被稱為「希臘的希臘」,這個地方最能體現古希臘的精神氣質。但是這里的自然條件是惡劣的,由於土層淺薄,而且多石,不適於發展農業。
按照柏拉圖的說法:
所有肥沃松軟的土壤都流失了,留給一個國家的只是皮和骨頭。雅典人的作法是種植橄欖樹,把橄欖油裝入陶罐,運往斯基泰換取穀物。航海和貿易的需求促進了阿提卡制陶業和造船業的發展。貿易的需求又促使雅典人開始開采阿提卡的銀礦,從事開採的是由海外輸入的奴隸。這一切又促使雅典逐漸獲得了整個愛琴海及之外的海上霸權。
從整個希臘的角度而言,希臘是一個多山地、丘陵,狹小、地形復雜、海岸線復雜,多海灣、海峽、島嶼的地區。多樣性的地理條件和狹小的土地,即便有一些地區適宜農業,也無法發展到很大規模,向海外移民、航海經商幾乎成為當時人們自然的選擇。
與中國完全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古希臘與中國完全不同的經濟模式。
3.地理環境對政治的影響
有句真理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中國與古希臘已經有了完全不同的經濟基礎,他們的上層建築也就會不同。
3.1中國政治中國的農耕經濟要求環境的安泰。因此,需要民族整體的強勢,這樣即可以抵禦外族的侵略,
又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對農耕環境加以改造。那麼能產生這種效應的國家形態只能是民族的整體統一,治理權力的中央集中。不論是主張「以法治國」的法家,還是主張「以禮治國」儒家,他們的理論主張都是以「君權一統」為主旨。其核心是,期望以人民較少的自由賦以君主較大的權力,來換取較穩定的社會形態。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重視耕戰,最後由位於西北方耕戰問題解決的最好的秦國完成了統一。自此之後中國基本一直處於統一的情況下,即便有好幾個戰亂時期,但整個趨勢仍然是要形成統一的專制帝國。從此以後,以農業經濟為基礎,倡導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在中國存在了兩千多年。君主世襲制是其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
3.2古希臘政治如果航海、移民、貿易成為城邦中最重要的事物,世襲的君主制是很難維持的。在古希臘早期,還是存在所謂世襲國王的,但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過渡到僭主政治和民主政治。造船業、航海貿易業發展了起來,同時大大地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包括一些以前種地的平民和佔有地的貴族,也開始從事工商業,逐漸地,這里有了人數眾多的強大的工商業階層。,但卻沒有政治權利,經常受到土地貴族的侵犯盤剝。因此,為了保護自身利益,他們就會和農民一起反對土地貴族的專制政權,要求擁有政治權利。政權從土地貴族手中奪過來之後,新的政權必須以維護工商業從業者的利益為目的。而工商業發展的首先要求是自由和平等。沒有自由和平等,工商業從業者無法進行正常的經營活動。所以新政權必須保護每個合法公民的自由平等和私有利益。這樣,民主制國家產生了。
4.科技
中國與古希臘都是文明古國,都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在這些文明中最表象象徵的就是他們的科技藝術。科技,我將其理解為科學和技術。我認為,中國文化中更多的是技術而非科學,真正的系統科學起源於古希臘。中國古代發明創造眾多,單單四大發明就享譽世界,甚至對西方的科技發展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受農業經濟以及政府「重農」政策的影響,很大一部分的科技成就是與農業有關的。例如適合我國農業生產的二十四節氣令,各式各樣的水車、播種工具,甚至有很多種歷法也是以適合農業生產為原則創立的,其他的工藝創造也很大一部分是直接或間接為農業生產生活服務而創造的。這些發明精巧絕倫,是古代人民千年智慧的結晶,但
是,我國古代的科技不能形成一種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因此,不能稱為科學,應該是技術。即使是某些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知識體系,但是也只是我國文化科技方面中的一小部分,不具有代表性。

E. 經濟活動對地理環境有什麼影響

經濟活抄動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地理環境則是人類經濟活動的背景和基礎。

地理環境對不同經濟活動產生程度不等的影響作用,經濟活動層次越低越易受到自然環境特別是自然條件與資源的制約;但層次再高的經濟活動也擺脫不了自然環境的影響。

地理環境與人類經濟活動是一個雙向互動過程。人類經濟活動隨時隨地都在影響著地理環境,改變著自然環境的面貌,使人文環境日益復雜化。其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類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改造自然的 「勝利果實」;另一方面人類時時刻刻都在面臨著自然的 「報復」。

人類是主宰經濟活動的主體, 地理環境是人類經濟活動的舞台、背景和載體,人類經濟活動和地理環境必須協調發展。

F. 五個國家的的地理環境,經濟特點,主要城市和首都

1.日本: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從而使本國經濟版得到調整發展。日本是權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那霸,福岡,神戶,大阪,長崎,廣島,名古屋,橫濱,江戶川,仙台,北海道,奈良;東京
2.俄羅斯: 投資額在逐年增長,但增長速度在放緩。俄國內稅收占投資的比重較小,外資所佔的比例較少, 國家的投資比例在減少;莫斯科,聖彼得堡,伊爾庫茨克,紅石,赤塔,烏蘭烏德;莫斯科
3.澳大利亞:目前,服務業、製造業、采礦業和農業是澳大利亞的四大主導產業;悉尼,墨爾本,堪培拉,布里斯本,阿德雷德;堪培拉
4.美國:經濟較快增長,失業率低,通脹率微升,勞動生產率持續提升,美元匯率回升,股市運行平穩;波士頓,達拉斯,紐約,洛杉磯,芝加哥,休斯敦,費城,舊金山,底特律,華盛頓;華盛頓
5.印度:軟體業發展飛速;重視國民教育,政府出台多項優惠政策為國民受教育提供便利(學費極低),為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加爾各答,孟買,馬德拉斯,海德拉巴,艾哈邁哈巴德,班加羅爾;新德里

G. 地理環境主要是自然環境,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自然環境與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的嚴格區分越來越難。

這個已經有學者認識到這個問題的,萬事本來就是一體的嘛!
分不清楚

H. 地理環境與經濟貿易的關系

環境是經濟,貿易的基礎。自然地理條件的好壞是國際貿易能否順利發展的外部硬環境條內件。國際容貿易的根本是物品的買賣,因此首先可以看到,不同自然地理環境下的地區所盛產的物品時不同的,而這些物品是否是可以促成國際貿易的商品,形成商品經濟,這便成為了能否進行國際貿易的先決條件。其次,國際貿易的進行離不開軟環境的開放政策,即開放地區(沿海城市)的國際貿易發達,相對比較閉塞的內陸地區的國際貿易就相對落後,當然也和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政府政策作為(是否鼓勵本地區國際貿易開展、是否鼓勵對外經濟作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形式、是否有完善和配套的法律法規作保障等)、主體經濟形勢分不開。第三,自然環境可以決定一個地區人的行為方式、性格塑造以及思想觀念,人文環境的作用同樣是國際貿易能否順利開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即國際貿易的開展離不開高素質的從業人員,從業人員離不開教育培養,一般來說,自然環境可以決定一個地區的經濟狀況,經濟狀況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人的整體素質。

I. 經濟發展和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經濟發展和地理位置有一定的關系,但不是決定性因素,經濟發展要看當地的政府是不是有能力,當地資源是否豐富。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